政府开发保障性房源的创新路径探析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挑战与机遇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挑战与机遇保障性住房政策是一项关乎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其旨在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可负担的住房,解决住房困难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然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一、保障性住房政策面临的挑战1、资金筹集难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购置、房屋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等。
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单纯依靠财政拨款难以满足庞大的需求。
而社会资本的引入又存在诸多障碍,如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较高、政策不确定性等,导致资金筹集困难重重。
2、土地供应紧张城市建设用地紧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
为保障性住房划拨足够的土地,往往需要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艰难的协调和调整。
同时,土地的选址也面临挑战,既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又要控制成本,往往难以两全。
3、建设质量与配套设施不足部分保障性住房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由于资金限制或赶工期等原因,存在建设质量不高的问题,如房屋结构不合理、建筑材料质量差等。
此外,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等的不完善,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保障性住房的实际居住体验。
4、分配与管理机制不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分配需要确保公平公正,避免出现权力寻租、关系户等现象。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审核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可能导致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获得住房,而真正有需求的家庭却被排除在外。
同时,后续的管理也存在困难,如租金收缴、房屋维修、违规使用的监管等。
5、居民需求多样化与个性化不同家庭的住房需求存在差异,有的需要小户型,有的需要适合家庭居住的大户型;有的对交通便利性要求高,有的更关注周边环境。
然而,保障性住房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往往难以充分满足这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二、保障性住房政策带来的机遇1、促进经济增长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建材、装修、家电等。
浅析保障性住房发展与管理现状
浅析保障性住房发展与管理现状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满足低收入家庭和特殊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解决城市住房困难问题而提供的住房保障服务。
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与管理现状直接关系到广大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也是城市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与管理现状进行浅析,探讨当前保障性住房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现状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住房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发展保障性住房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保障性住房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成为了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公共租赁住房,即政府提供给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二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即政府为符合条件的城乡低收入家庭提供购房补贴或贷款支持。
在发展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政府投入不断增加,各地积极推进政策,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也成为促进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动力。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各地区都相继出台了相应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扶持力度。
1. 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目前,保障性住房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牵头负责,由政府制定政策、安排资金、统筹规划、监督管理等工作。
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工作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2. 审批管理体系保障性住房由政府统一规划和审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可以通过申请获得相应的住房保障,政府对住房的产权、使用权以及租金等进行严格管理。
除了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外,市场参与也是当前保障性住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并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
三、保障性住房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虽然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
保障性住房的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设计的平衡
保障性住房的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设计的平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不断推进,保障性住房的供需紧张问题日益突出。
在满足居民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如何在标准化设计中平衡保障性住房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就保障性住房的个性化需求和标准化设计进行深入论述,并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一、保障性住房的个性化需求保障性住房是为了满足低收入群体基本居住需求而设立的一种住房供给机制。
在过去,人们对于保障性住房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住房的基本功能上,即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房的期待也逐渐上升。
他们希望住房能够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如空间布局的灵活性、色彩与装饰的多样性、设施设备的便利性等等。
保障性住房的个性化需求来自于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的多样性。
比如有些家庭更注重起居空间的舒适度,希望有大面积的客厅和卧室;有些家庭则更看重厨房的实用性,需要充足的储物空间和功能齐全的厨具设备。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也对于住房的需求存在差异,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个性化,老年人则更看中住房的安全和便利性。
满足这些个性化需求使得保障性住房更好地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贴心的居住环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标准化设计的优势与挑战标准化设计是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而对建筑设计进行规范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常见住房格局进行统一设计,可以快速满足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求。
标准化设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标准化设计节约了时间与成本。
相比于个别设计,标准化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了设计与施工环节的时间成本。
同时,由于设计的标准化,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和工艺操作可以规范化,进一步降低了建设成本。
其次,标准化设计保证了住房质量。
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规范,标准化设计能够确保住房的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设备的可靠性。
标准化的施工过程和验收标准,有效减少了施工质量问题,为保障性住房的使用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居住环境。
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思考和建议林韵芝2012-12-12 14:07:27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7期摘要:提供居民保障性住房是政府的责任,通过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等环节的分析,发现其中有待完善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然后对此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1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情况近几年由于房价上涨,妥善解决城市居民特别是贫困居民的住房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大力推动各地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各地政府也投入财力物力建设保障房。
具体的保障性住房主要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主要有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人才公寓等形式。
在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主要有建设资金和土地供应两大难题,特别是2011、2012年各地“地王”频出,土地价格高涨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对保障房建设的土地供应和资金筹集,这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困难,其他还包括如何公平合理的分配保障房等问题。
1.1 保障性住房的性质定位保障性住房主要是政府解决部分社会困难群体的一种制度安排,主要着眼于满足群众在住房方面的基本需要,以此来解决无房可居或少房可居的情况,缓解社区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保证和平稳定的经济发展局面。
同时,保障性住房要求具有明显的刚性,因此,制定保障标准不能太高,建筑标准不能过度超前,一定要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如果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拔高到商品房建设标准,就会扰乱商品房的生存空间,也不利于保障性住房的制度建设。
1.2 保障性住房的适用对象保障性住房的适用对象包括以下几类:①收入低或完全没有收入的贫困户、低保户等社会群体;②收入有限,有自己住房,但家庭成员多,又无力自己解决住房问题的阶层;③新近就业或创业的大学生或优秀的人才,有收入,但短期无法自己购买房屋的。
不同的保障对象各有不同的特点,政府在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时也要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探索推动保障房建设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探索推动保障房建设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保障房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需要全面推进,以下是推动保障房建设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一、统筹规划,确保供应:政府部门应制定全面、合理的保障房建设规划,包括年度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建设方式、资金来源等,确保供应能够满足需求。
同时,加大土地供应和开发力度,优化土地利用,提高保障房建设效率。
二、加大投入,多元筹资:政府需要加大对保障房建设的投入,优化财政资金分配。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市场化运作、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丰富筹资渠道,增加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来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完善政策,健全管理:建立健全保障房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包括土地政策、资金政策、用地收储政策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此外,健全保障房管理机制,加强对保障房的使用、维护和监管,确保公平、公正、有效的保障房分配。
四、加强组织,形成合力:政府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的协作,形成多部门合力,优化资源配置。
可以通过建立保障房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推动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五、改革创新,提高效率:推动保障房建设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可以探索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同时,注重发展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提高保障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加强宣传,提高认知: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保障房建设的认知和支持度。
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向社会传达保障房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公众对保障房建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七、加强监督,保障质量:政府需要加强对保障房建设的监督和评估工作,确保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可以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定期进行评估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保障房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推动保障房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和管理,加强组织协作,改革创新,加强宣传和监督等多方面的努力。
只有通过全面的工作思路和合理的举措,才能落实保障房建设任务,提高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引言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导致住房需求不断增加。
现有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无法满足广大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导致一些人仍然无法解决住房问题。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配套设施有待提高,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存在质量不过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不到位,存在着执行不力、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面对保障性住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角色,共同推动保障性住房事业的健康发展。
【字数:290】1.2 问题意识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需求量远远超过供给量,导致了市场上保障性住房的价格居高不下,一些低收入家庭难以承担。
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配套设施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虽然得到供给,但是居住条件却比较差,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服务设施,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一些政策执行主体与实际执行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导致了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只有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国保障性住房事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现状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有限,许多低收入家庭仍无法享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
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一些项目存在质量问题,导致住房安全隐患。
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和运营不够规范,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和评估标准,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保障性住房的供需矛盾突出,需求量大于供给能力。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和新就业群体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住房需求增加,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速度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导致一些低收入家庭依然无法解决住房问题。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住房问题日渐突出。
为解决居民住房需求不断增长的问题,我国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的力度。
然而,新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问题一:保障性住房建设难度大,进展缓慢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高昂的资金投入,对土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要求也很高。
在融资、用地、技术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导致了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缓慢。
对策一:加大政府投资政府应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力度,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导向,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展和质量。
对策二:启动PPP模式政府可以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资和运营,充分利用私人资本的优势,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速度和质量。
问题二:保障性住房管理不规范,存在滞后性保障性住房管理困难,存在管理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
此外,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模式相对滞后,未能及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策一: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规范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引导和规范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保障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顺利运行。
对策二: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允许充分竞争的保障性住房市场得以形成,建立起健全的市场机制和管理机构,以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的效率。
问题三:保障性住房供需不平衡,地域相对贫困地区供应不足城市中的高房价使得许多低收入群体难以置业,对此,政府投资兴建的保障性住房供应很重要。
但是,保障性住房分布不均,地域相对贫困地区的供应不足,导致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对策一: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对策二:调整分配政策政府在分配保障性住房时应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通过调整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政策,保障地域相对贫困地区的需求得到满足。
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住房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持续收紧,传统购房模式受到限制,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面临住房困难。
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提供低租金、高性价比的租赁住房,可以缓解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压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助于调整住房供需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举措,在当前社会中,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住房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将成为常态。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利于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促进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对住房的需求日益增加。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助于满足老年人口的住房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健康、快速发展。
1.1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定义和发展背景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或社会力量通过土地、财政等政策支持,以租赁方式提供给低收入家庭或特定群体的基本居住保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不断增加,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
我国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保障房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正文部分分析了我国保障房政策现状,指出保障房建设面临的问题包括分配政策矛盾和资金难题。
提出了加强政府监管、增加建设资金、完善设计标准等对策。
结论部分强调了解决保障房分配不公、加快建设进度和提升品质的重要性。
当前保障房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通过政府的努力和改进政策,可以有效解决这些困难,为我国的保障房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加强保障房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我给出的关键词如下:保障房发展、问题、对策、政策现状、建设面临的问题、分配政策矛盾、建设资金难题、提升品质、政府监管、分配不公、建设资金增加、设计标准完善。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保障房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保障房政策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
保障房的建设标准和质量也面临着一定的批评和争议。
深入分析我国保障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的对策,对于推动我国保障房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保障房是保障国家贫困人口基本住房权利的一项重要政策。
研究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保障房政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深入研究保障房分配政策的矛盾和建设资金难题,有助于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提高保障房建设效率和质量。
探讨提升保障房品质的对策,能够为未来保障房建设提供指导,促进保障房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研究保障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有效推进我国保障房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我国保障房政策现状我国保障房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解决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问题,实现全体人民都有住房的目标。
保障房政策的实施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管理及模式
浅谈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管理及模式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以及我国近几年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障性住房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然而,在巨大的机会面前,也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惠民政策,其模式主要包括政府直供模式、政企共建模式、企业独建模式。
本文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管理及模式。
关键词:建筑工程;保障性住房;模式随着保障性住房门槛的放宽,保障对象也不断多样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户、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职工,均有可能成为保障性住房的惠及对象。
政府只有通过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才能够降低成本,从而使得政府保障性住房长久健康的发展。
1建设管理保障性住房的模式的意义如果政府可以在每个项目计划实施前,对所有项目的成本进行保障性住房模式管理控制,那么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避免出现成本超出预算等现象,有利于政府节约成本。
同时,技术人员通过施工工程现场的资源配置工作,包括各项目的资源使用以及项目收入等情况,最终确定出可行的方案。
通过保障性住房模式的管理,能够有效的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政府成本,更加高效的完成施工任务。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更加准确的了解到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比如资源消耗的准确数据、人员的流动、各种材料的购入成本以及各个项目的支出情况等,最后根据掌握到的信息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总之,通过优化和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保障性住房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施工的综合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 目前建筑保障性住房模式的管理的问题2.1 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性住房项目推进过程中,政府只有设立完善且准确的相关政策制度,才能够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了解自己工作任务,从而更好的完成自己负责的板块。
完善的制度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沟通成本,也减少了的运营成本,无形之中提高了政府部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保障性住房的国际经验借鉴与本土化创新
保障性住房的国际经验借鉴与本土化创新保障性住房一直是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资源紧缺、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保障性住房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创新成为了实现住房保障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保障性住房的国际经验,思考其如何在本土背景下进行创新,并就中国的住房保障模式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国际保障性住房经验借鉴1. 不同国家的保障性住房模式:以新加坡、瑞典和巴西为例,介绍其住房保障模式的成功经验,包括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区参与等。
2. 借鉴国际成功案例:从国际经验中吸取启示,如新加坡的组屋制度、瑞典的公共合作社模式等,分析其可借鉴之处,并结合本土实际进行改进与创新。
二、保障性住房的本土化创新1. 中国的保障性住房现状:介绍中国目前存在的住房保障问题,包括城乡差距、供需矛盾等。
2. 本土化创新的路径:结合中国国情,探讨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保障性住房的创新,如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推进、土地利用优化、金融支持等。
3. 科技与保障性住房:介绍科技在保障性住房领域的应用,如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本土化创新。
三、中国的住房保障模式的分析与讨论1. 房地产市场调控:介绍中国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如限购、限售等,分析其对保障性住房的影响和作用。
2. 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介绍中国住房租赁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与保障性住房的关系,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3. 城市更新与保护:探讨城市更新与保护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四、保障性住房的未来展望1. 推动可持续发展:介绍如何将保障性住房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通过绿色建筑、能源节约等手段实现住房保障的可持续性。
2. 提升住房保障质量:探讨如何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包括加强监管、提高建筑标准等方面的措施。
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呼吁各国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住房保障问题,促进全球住房保障事业的发展。
《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范文
《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篇一一、引言保障性住房政策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而实施的重要政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对保障性住房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背景、现状、问题及优化措施进行探讨。
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背景及现状保障性住房政策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一种住房保障制度。
其背景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住房需求剧增,而房价不断上涨,使得许多中低收入家庭无法承受。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性住房政策,如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等。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已取得一定成效。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大量保障性住房,使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政策执行不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申请审核机制不完善等。
三、保障性住房政策存在的问题1. 政策执行不力:部分地区在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时,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2. 资源配置不合理:在保障性住房的资源配置上,存在区域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部分地区保障性住房供应过多或过少。
3. 申请审核机制不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机制存在漏洞,部分不符合条件的家庭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保障性住房,造成资源浪费。
四、优化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措施1.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 优化资源配置:在保障性住房的资源配置上,应充分考虑区域发展差异和人口分布特点,合理规划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 完善申请审核机制:建立严格的申请审核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督力度,防止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获得保障性住房。
4. 推动多元化住房供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多元化住房供应,减轻政府负担。
浅谈政策工具优化视角下的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探讨
政策工具优化视角下的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探讨政策工具优化视角下的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的城市化率不断提升,同时也面临着住房问题的严峻挑战。
保障性住房政策作为重要的社会民生政策,一直是政府的关注重点。
如何优化政策工具,使保障性住房政策更加有效地服务于需要保障住房的人群,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现状与问题中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住房制度也在不断变化中。
2007年,政府开始明确提出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保障性住房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确保了住房与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各项政策的协调发展。
然而,中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政策规划缺陷。
政府在制定保障性住房政策时,过于强调“住房量”而忽视了“住房质”,导致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需求。
其次是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城市,资金来源不足,建设进度缓慢,导致住房供应不能及时满足需求;监管体系建设不健全,加之部分地区存在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使得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搭建和后期管理出现问题。
再者是政策落实不到位。
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中,对不同行政等级的配合和引导不够,导致在实施过程中频频出现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合作问题和地方政府和市民之间的信任缺失问题。
二、政策工具优化视角下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探讨政策工具优化,是指通过对政策执行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使政策更加适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的过程。
针对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现状和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政策规划优化政策规划优化是保障性住房政策优化的重要一环。
政府应该注重发展住房的质量,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划,对住房的建设质量、专业设计和施工质量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关注和了解保障性住房的质量问题,推动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提升住房的质量与竞争力。
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摘要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着法制体系松散、融资困难、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监督机制有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要加强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可以从加强保障性住房的法制体系建设、奠定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基础、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运行机制、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监督机制等四个方面加强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困境近两年,房地产持续升温,低收入者住房难成为中国民生的一大问题。
在国家积极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难问题的大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建设日显其迫切性。
保障性住房是国家为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
从经济角度看,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有助于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促进行业的健康运行;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保障性住房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问题,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与贯彻实施,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一定得成效。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困境(一)保障性住房建设法制体系松散我国只有住建部等有关部委颁布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做了相应的规定,但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一是缺少从法律层面对保障性住房的实施计划、惠及对象、供应标准等进行规范,对政府在住房保障资金投入、土地提供、金融支持、财税优惠等方面的具体责任没有约束,从而增加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不确定性。
二是政府部门间尚未形成有效工作协调机制。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困难第一,公共资金投入不足。
根据我国的保障性住房计划,保障性住房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其中,中央约占30%,而地方承担将近70%。
而保障性住房的利润是微乎其微的,作为保障性住房投资的主体,各级地方政府的财力本来就相当有限,沉重的建设压力使得地方政府捉襟见肘。
在一些贫困省市,平时的财政只能维持基本的开支,配套资金根本拿不出来。
在一些省市,地方政府甚至将按规定用于廉租房工程建设的土地出让净收益、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挪作他用。
国有企业发行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路径
管理策略MANAGE STRATEGY摘要:2022年,保障性租赁住房被正式纳入基础设施REITs 发行试点范围。
然而,作为建设运营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要主体,国有企业在发行REITs 过程中,遇到房屋产权和净现金流分派率普遍无法满足发行要求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可行的过渡性方案。
关键词:基础设施REITs ;保障性租赁住房;国企国有企业发行保障性租赁住房 REITs 路径探析 文/郭文秀1 谢黎凯2 周兴林1(广州市国资委1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2)投资性收益,建立企业产融结合平台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形成良性投融资大循环。
2020年7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将仓储物流项目,收费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项目,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智能计算中心项目,5G、通信铁塔、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网络项目和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等项目,列入发行基础设施公募REITs 首批试点项目,而保障性租赁住房并未列入其中。
2021年6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的通知》,将保障性租赁住房纳入基础设施REITs发行的行业范围。
2022年5月27日,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做好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发行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 的政策和意义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是新发展阶段住房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REITs,即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是指依法向社会投资者公开募集资金形成基金财产,通过基础设施资产支持证券等特殊目的载体持有基础设施项目,由基金管理人等主动管理运营上述基础设施项目,并将产生的绝大部分收益分配给投资者的标准化金融产品。
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保障性住房以及社会管理创新问题逐渐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重视。
本文从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经历、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的成就、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社会管理;发展历程与保障性住房相对的概念是商业性住房。
与商业性住房不同,保障性住房更加注重实用性,是政府为了满足人们基础生活提供的住房,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以及公共租赁房。
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经历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起步阶段、确立阶段、萎缩阶段、重建阶段以及完善阶段。
1995年,随着“安居工程”的提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正式进入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住房模式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集资合作建房,另一种则是安居工程,在此期间实物分房的政策依旧存在。
1998年是我国保障性住房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年,也是保障性住房的确立阶段。
随着《国务院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的出台,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正式建立。
2001年,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进入了萎缩阶段,建设经济适用房的积极性也逐渐减弱。
随着经济适用房所占的投资比例逐渐下降,2005年更是达到了历史中的最低点。
保障安居型住房工程已然全面萎缩。
2007年是我国保障性住房的重建阶段。
我国出台了廉租住房制度,针对低收入的贫困家庭建立健全主导政策。
加大棚户区与旧住宅的改造,以便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环境。
2010年至2015年是社会保障住房发展的完善阶段,国家相关部门逐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对于普通商品房用地所占的比例提出了明确的需求。
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与实践研究
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与实践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城市化的进程也越来越快。
面对住房问题,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保障性住房政策,帮助人们解决住房问题。
但是,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与实践进行研究。
一、政策背景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共有产权房等。
在城市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
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分散、集约化难度高等因素,很多贫困家庭既没有自有住房,又无力支付高额的租金,住房问题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性住房政策。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内容、管理制度等。
随后,各地纷纷推行了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
二、政策意义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的提出,对于解决农村地区的住房问题意义重大。
首先,这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
其次,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果农民住房问题得到解决,他们就能够更加专注于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
最后,保障性住房也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许多人因为住房问题而不愿意离开家乡,但是如果有了住房保障,他们就能够更加愿意向城市转移,从而促进城市化进程。
三、政策实践在政策层面上,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政府将积极资助住房建设,推出了一些补贴政策。
例如,《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的通知》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财政资金、土地、优惠利率、免费建筑技术咨询等政策,扶持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
此外,还鼓励企业资助住房建设,促进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投资,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在实践层面上,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也在不断推进。
各地推行的模式各不相同,有政府主导的、社会资本主导的、合作社主导的三种模式。
例如,湖南省凤凰县将住房建设纳入到农村规划管理之中,规划出现有农房门头山镇保障性住房500余套。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问题越来越突出。
我国政府积极扶持保障性住房的发展,通过实施各种政策,提高财政投入,促进住房保障工作的开展。
虽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缺乏政策执行力度保障性住房政策因地制宜、宜人宜居的特点,对于低收入者提供了可负担的住房。
但是,政府部门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执行力度相对较弱。
政策制定后,责任部门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配合,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二、规划和立项不合理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规划和立项也存在问题。
有些项目没有考虑到住房需求的区域性差异,项目规划也较为单一,并未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导致项目的使用效益不理想,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三、资金投入过度集中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政府对资金的投入过度集中在住宅建设费用上,而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较少。
这就导致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缺乏配套的公共设施,居住环境差,使得保障性住房的生活质量较低,影响了住户的生活品质和健康发展。
四、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难题保障性住房的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也存在一定难题。
由于保障性住房项目大多是政府投资兴建,因此在维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品质问题,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公共设施的维护成本过高,维修周期较长,严重影响了居住环境的质量。
以上几点都是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发展保障性住房项目时,政府部门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案,提高政策执行力度和居民对保障性住房的使用效益。
一、制定有效的政策和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同时也要加强财政投入,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二、提高住房项目的规划和立项水平在规划和立项方面,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规划,并在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并与居民进行沟通协商,确保项目建设的实际效益。
公租房开发服务的市场化探索与运作模式创新
公租房开发服务的市场化探索与运作模式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城市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住房问题是首要关注的领域之一。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公租房政策和项目,以提供廉租住房给有住房困难的居民。
然而,公租房在供需不平衡、管理不规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服务质量,公租房开发服务需要进行市场化探索与运作模式创新。
首先,在公租房开发服务中,市场化探索包括租金定价机制的改革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目前,公租房的租金定价通常由政府制定,这导致了租金低于市场水平,无法吸引到更多的开发主体参与。
应该通过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让公租房的租金定价更加符合市场变化和供需关系,吸引社会资本进一步参与公租房开发。
此外,还可以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公租房开发,通过市场机制的竞争和选择,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公租房市场化发展。
其次,在公租房开发服务中,运作模式的创新是推动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公租房项目的开发和管理主要由政府承担,缺乏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措施。
为了推动公租房市场化发展,可考虑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例如可以采取经营性租赁模式,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引入专业化管理、多元化运营,提高公租房的品质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也可以尝试将公租房开发与城市更新、低收入家庭保障等政策相结合,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实现公共住房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公租房开发服务的市场化探索与运作模式创新还需要加强对政策的引导和规范。
政府在市场化探索中应起到引导和监管的作用,确保市场发展的合理和有序。
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公租房市场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防止低品质、低服务的投资主体参与;加强对公租房租金定价的监测和调控,确保租金水平合理。
同时,还需加强对公租房管理机构的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市场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普通商品房开发中配建保障性住房的分析及建议
在普通商品房开发中配建保障性住房的分析及建议保障性住房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在保障对象上,各地方政府根据实际,均有不同规定,但绝对多数地方政府更多的是以户籍、人均年收入、目前居住的人均面积作为硬性指标,但这种标准是否科学和公平值得探讨。
以减少在保障对象的设计上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及社会的认同性,将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不可否认,配建保障性住房特别是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廉租房建设、危房改造等安居工程,对于改善城镇居民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多采用两种方式:集中建设方式和配建方式。
所谓集中建设方式是指在行政划拨的建设用地上单独选址,集中建设;配建方式是指在新出让的土地使用权普通商品房建设项目中,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按可建住宅总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建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式。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城市采取配建方式,我省主要是以政府集中建设为主。
政府集中建设保障性住房在解决居民住房困难的同时又引发了大量问题,主要体现在:(1)将会引发大量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包括治安、市容等问题。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此类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促成贫民窟的形成,与和谐社会形象严重不符。
(2)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立项、融资、建设全部由政府一手操办,政府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缺乏激励机制决定了在提供过程中存在“政府失灵”,这种“政府失灵”必然导致提供的低效率。
(3)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及土地资源建设保障性住房小区,建成后却无人问津,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纠其根本原因,在于保障对象“参与”的缺位,保障性住房大多在市区边缘,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全,导致无人问津,成为无人区,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
(4)低收入群体过渡集中,与其他社会群体隔离,会引发大量问题,从欧美国家经验来看,这样不仅会带来高密度、拥挤、公共设施缺乏等城市环境方面问题,而且会引发诸如犯罪率提高、失业、严重依赖社会救济等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开发保障性房源的创新路径探析作者:陈珊珊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6期【摘要】本文立足于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现状,简要介绍了深圳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的几类开发模式,并重点阐析深圳市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驱动力,从而总结保障性住房房源开发中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保障性住房开发中的创新举措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开发模式;创新路径一、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房建设现状检视保障性住房(以下简称保障房)是让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的重要手段。
深圳市政府于2016年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筹集建设保障房40万套的的艰巨目标。
而现实情况是: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已供应及计划供应的保障房用地仅有9.12平方公里,保障房占地面积仅占住房用地的4.5%,保障房覆盖率截至2015年不足12%,低于国家要求的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的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底,占地面积仅1997.27平方公里的深圳常住人口约为1400万人,GDP总量过2万亿。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深圳率先遭遇空间资源紧约束瓶颈。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深圳全市已建设用地996平方公里,剩余开发的土地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
深圳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人口流入城市,随着常驻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与住房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如何通过存量用地的开发释放土地潜能、建设保障房、破解发展瓶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深圳市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深圳市政府在保障房建设模式上的探索,以期更全面深入地分析政府开发保障性房源的创新路径。
二、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开发模式(一)大冲村:拆旧重建开发房源大冲村旧改项目是深圳市最大的旧改项目,涉及近千户原村民、300多户非村民、7万多暂住人口、約1500栋房屋的拆迁安置工作。
在政府的主导下,大冲于1992年开启旧改。
改造后的47万平方米土地,13万平方米作为安置大冲村集体与个人居住,18万平方米归于政府,剩余16万平方米作为企业开发用地,通过大冲村旧改项目,配建了1000套保障房。
政府在大冲村旧改中进行保障房的配建,充分利用旧改中配备的基础设施与社区服务机构,减少保障房单独建设的财政成本和运营管理的社会负担。
体现的是深圳坚持节约开发、综合规划、集约利用的原则,是政府努力进行政策创新,开发配备保障房,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举措。
(二)龙悦居:郊野荒地开发房源龙悦居保障性住房位于龙华区,是深圳市政府为解决人才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而兴建的大型住宅区,也是深圳市政府在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下积极探索的在空地上开发建设集中的保障房。
项目总占地面积1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3万平方米,提供1.1万套保障房,是深圳市2010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龙悦居保障房创新引入代建总承包模式,由房地产开发企业牵头承担建设。
充分利用房地产企业的综合优势,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和绿色建筑标准,实现宜居和绿色理念的有机结合,为保障房建设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经验。
同时也鼓励引入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保障房建设,为探索新模式、多渠道建设保障房提供了有益经验。
这与深圳市政府在2018年出台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中通过重点在原关外地区增加建设用地以建设大型保障性住房社区的目标一致。
(三)龙海家园:TOD模式开发房源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居住家园的模式。
即政府规划在地铁上盖建设保障房,规划出保障房地铁社区。
这种社区的总体功能以居住用地为主导,根据土地开发的价值随着与地铁站点距离增加而衰减的原则,合理配套为社区服务的相关公共设施。
龙海家园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正是深圳市政府在前海地铁上盖建的大型保障房项目。
其建设充分利用了地铁站上部空间并进行空间格局上的拓展,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实现城市、交通、环境、住房房源的协调发展。
龙海家园位于地铁前海车辆段上盖,用地面积在1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70.4万平方米,提供住房12363套。
龙海家园是政府在提供更为便利的交通设施的基础上,将就业生活、商业娱乐、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形成的便捷、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四)柠盟公寓:综合整治开发房源水围柠盟人才公寓是深圳市第一个“城中村”改为人才公寓的项目,旨在加大城市中心地区的人才住房保障力度。
该项目对水围村的29栋居民楼进行整体设计改造,改造完成后提供了504套人才公寓。
柠盟公寓是深圳市政府探索将“城中村”改造成人才公寓的成功示例。
柠盟公寓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主体包括政府、深业集团、水围村股份公司与29栋楼的业主。
由水围股份公司租赁29栋楼房,在基本未加价的情况下转租给深业集团,深业对房屋进行改造后政府进行反租补贴,再将这些住房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租与企业人才,以确保改造升级的同时仍能有效控制房屋租金,保障符合条件人员的住房需求。
柠盟公寓的保障房提供模式,革新了人才安居的住房供应模式,充分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专业企业的开发运营能力和股份公司的基层治理能力,实现“政府—国企—村股份公司”三方合作的改造模式,打造出由政府牵头“综合整治+统租运营+人才住房”的利用“城中村”筹集公共住房新模式。
(五)深耕村:城际合作开发房源2011年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成立,合作区由深圳市政府和汕尾市政府共建。
2017年9月,深汕特别区纳入深圳市“10+1”区管理体系,成为了深圳的“第11区”。
合作区位于海峡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土地规划面积高达468.3万平方公里,在国家大力支持“飞地经济” i 的背景下,合作区是深圳市跨越惠州市在汕尾市的到的一块“飞地”。
2018年12月,由区属国企深汕特别合作区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运营的深汕特别区首个人才保障性住房——深耕村项目正式开工。
项目总投资额约21亿元,占地面积约5.4万平方米,计划筹建人才保障房约2500套,建成后将满足近万人的居住需求。
深耕村是深圳跨城际建设保障房的进步举措,深汕合作区的试验成果将为未来深圳的城际合作奠定基础。
三、深圳市政府开发保障性住房的创新驱动力探析(一)以问题为导向,探寻多类渠道房源随着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住房问题日益成为重大民生问题之一。
不同于传统政府模式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深圳市政府溯源头,寻根本。
在经过对“城中村”存量住房、深圳市住房需求、深圳市居住用地比例及供应机制等进行大量研究、测算的基础上认为:住房矛盾的激化不仅包括人口的大量涌入,更在于土地资源紧缺且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在土地资源存量有限的困境下,解决住房问题最根本措施在于优化资源,使存量土地得到集约化、最大化利用。
深圳市政府在探索住房领域改革的一系列举措中,坚持突破旧有框架、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
2018年8月,市政府发布《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文件将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作为三大重要指导性思路,提出的6类15种住房建设筹集渠道,即通过增加建设用地、盘活存量用地、配建、盘活存量用房、公共设施综合开发、城际合作等措施,旨在破解土地资源紧缺、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不足的瓶颈制约。
中国的保障房建设历史不长,深圳市在立足于辖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多方探索,创新寻房渠道,通过试验出最适合辖区基本情况的建设方案,逐渐将积累经验,将成果沉淀,最后固定成具有依据的指导性文件,是实现深圳建设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目标的重要步伐。
(二)以需求为导向,降低住房供需矛盾根据深圳市规划和国土委员会编制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预计深圳市常住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1480万人。
深圳市1480万人的常住人口如要保证保障房覆盖率达到23%以上,则需要保证340万常住人口有保障房。
按照家庭户均人口数3人,至2020年需供应113万套保障房。
即使“十三五”期间计划的筹集新建40万套保障房任务能够圆满完成,且都算在“十三五”时期能够供应(事实上40万套保障房并不能在“十三五”期间全部供应,因为住房的建设周期需要3-4年),加上“十二五”时期之前已供应的42套保障房,那么截止到2020年深圳市住房能够供应82万套,距离113万套仍有31万套的缺口,31万套的缺口比“十二五”时期5年新建筹集的24.6万套还多6.4万套。
深圳市保障房需求如此之大,供给缺口也是非常之大。
在“十三五”期间单纯依赖政府来解决住房供给缺口明显不现实,因而深圳市政府积极采取多主体多渠道供给保障房的模式。
如在经营性用地或普通商品住房中配建保障房;政府投资,房地产企业承建代建保障房;采取“政府—国企—村股份公司”三方合作的模式综合改造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跨城际合作进行保障房的建设等,力求保证足够的房源量。
(三)以责任为导向,回应社会民生实际保障房作为一大民生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深圳市的住房保障建设中,政府肩负着实现保障房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与增进社会公平的重任。
传统型政府的“官本位”与“政绩当先”的观念使得政府在保障房的建设中难免由“加速跑”到“跑偏”,从而偏离了保障房的建设是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为主的目标。
而深圳市政府积极响应人民的住房需求,回应社会民生实际,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建设筹集新建4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积极调动社会各方的主动性,致力于寻房的创新举措,为保障房建设工作持续注入活力。
四、从深圳案例看保障性住房房源开发中的创新路径(一)创新保障房开发政策工具在保障房开发中,我国运用最多的便是结构式强制工具,而这些结构式的政策工具中,多以制度规划和目标规划为主,法律法规较少且层级较低,大部分属于部门规章。
例如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建设保障房3 600万套,由全国性的保障房建设目标依次落实到各个地区需要完成的目标,各个地区的政府则自行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
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住房保障法律,而纵观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城市住房保障的立法工作,实行立法先行,依法界定政府的住房保障责任。
因而我国更应该加快住房保障立法,使住房保障规范化。
各地方政府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特性、外界环境,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所需的保障房开发政策工具,灵活地运用市场型、激励型等非强制手段的工具,积极引导市场与社会参与进住房保障建设中。
(二)创新保障房开发途径目前,我国各地的保障房建设体系在发展水平、土地供应、住房供求关系、居民收入水平和政府财政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