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害虫,不仅对植物造成危害,同时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研究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报,并介绍研究进展及防控技术。
一、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1. 外形特征烟粉虱的体长约为1-2毫米,呈椭圆形,有一对翅膀。
体色随营养状况不同,可能为绿色、红色或黄色。
2. 生活习性烟粉虱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温度在20-25摄氏度时繁殖最为旺盛。
它们通常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吸食植物汁液会导致植物叶片变形、萎缩,严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3. 繁殖特性烟粉虱的繁殖速度很快,一只雌虫可以在一个月内产下100-200只幼虫。
幼虫在叶片下面生长发育,1-2周后就可以开始产卵,生命力非常强。
4. 烟粉虱的风险烟粉虱不仅对植物造成危害,还可以传播各种病毒病害,进一步加剧对农作物的危害。
二、烟粉虱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烟粉虱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科研人员对烟粉虱进行了基因测序和基因功能分析,对其繁殖、发育等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持。
2. 生态学研究研究人员对烟粉虱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烟粉虱与植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3. 防控技术研究针对烟粉虱的防控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多种方法,并对不同防控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1. 化学防治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包括喷洒农药等,但这种方法容易产生药害和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天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危害,这种方法对烟粉虱的控制效果较好,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结:烟粉虱是一种危害植物的害虫,其快速繁殖和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使得其研究及防控非常重要。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在研究背景中指出烟粉虱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有效的防控方法。
正文部分介绍了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重点讨论了化学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化学防治技术包括使用农药进行防治,而生物防治技术则是利用天敌和微生物来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结论部分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总结了目前防控烟粉虱的技术和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研究者和农民提供了有效的防控烟粉虱的参考。
【关键词】烟粉虱、生物学特性、危害、防控技术、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研究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烟粉虱(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一种广泛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烟草、瓜类、果树等作物,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烟粉虱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引起叶片萎缩、卷曲和蜡质分泌物的产生,严重时可导致作物生长迟缓甚至死亡。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
化学防治技术是目前主要的防治方式之一,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等,可以有效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但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残留问题,因此生物防治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分析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化学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烟粉虱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的论述将是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补充,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烟粉虱及其防控技术的现状和问题所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具体目的包括:1.系统总结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生活习性、繁殖特点和危害规律;2.分析烟粉虱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其危害机制;3.综述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探讨已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4.重点就化学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为烟草病虫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农作物和园艺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就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烟粉虱,学名为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一种嗜糖性害虫,对茄科和豆科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烟粉虱外形较小,身体细长,呈卵圆形,颜色多变,有绿色、黄色、红色或黑色等。
成虫和若虫羽化通常是夜间活跃,主要以植物的汁液为食。
在适宜的条件下,烟粉虱繁殖迅速,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农作物的严重危害因素。
烟粉虱繁殖力强,一般雌虫每天可产卵10~15枚,温度在20~25℃时,5~7天即可孵化成若虫。
烟粉虱的寿命短,一般寿命为20~30天,但在适宜条件下,烟粉虱的寿命可以达到45~50天,由于寿命短,烟粉虱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数量,对农作物造成很大危害。
二、烟粉虱的测报技术烟粉虱的测报技术主要包括田间调查和监测网站。
田间调查是指定时定点进行烟粉虱数量的调查和监测,了解其发生和危害程度。
监测网站则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布置监测网站,通过灯具、黄板、诱虫器等工具,对烟粉虱数量进行实时监测。
在田间调查中,主要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在烟粉虱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监测点,通过每天定时抽样检查,了解烟粉虱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对于监测网站,可以根据烟粉虱的飞行规律和活动规律,布置灯具和诱虫器,通过光诱和气味诱捕,实时监测烟粉虱的数量和分布。
三、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在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中,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等天然生物因素对烟粉虱进行防治。
在烟粉虱的生物防治中,主要利用瓢虫、瓢虫吃子、蚜虫蝇等天敌进行防治。
瓢虫是烟粉虱的天敌之一,能够有效捕食烟粉虱,控制其数量。
瓢虫吃子、蚜虫蝇等寄生虫也是烟粉虱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烟粉虱研究动态与防治方法
烟粉虱研究动态与防治方法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烟粉虱相继在我国广东、福建、北京、河北、天津、山西等地发生.成为我国蔬菜、花卉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1998年。
在乌鲁木齐市的一品红花卉上发现烟粉虱,随后在石河子、哈密、库尔勒、克拉玛依等棉区采到此虫。
1999年,在吐鲁番长绒棉研究所棉花试验田发现。
由于烟粉虱的为害,棉花布满蜜露,纤维受到严重污染,煤污病也十分严重。
2005-2007年,在各种作物上累计年发生面积在10万(667m2)左右。
所有迹象表明:烟粉虱危害正逐渐由设施农业向大田农业发展,尤其是对新疆的棉花种植业存在极大的潜在威胁。
1烟粉虱生物学特性1.1生活史烟粉虱属渐变态昆虫,其个体发育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年可以发生11~15代,且世代重叠。
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发育时间各不相同,在25℃条件下,从卵发育到成虫需要18~30d不等。
成虫的寿命为10~22d。
每头雌虫可产卵30~300粒,在适合的植物上平均产卵200粒以上。
成虫喜群集,不善飞翔.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
1.2形态特征烟粉虱卵长梨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大多散产于叶片背面。
初产时淡黄绿色,孵化前颜色加深,呈深褐色。
若虫共3龄,淡绿至黄色。
一龄若虫有触角和足,能爬行迁移。
第1次蜕皮后。
触角及足退化.固定在植株上取食。
三龄蜕皮后形成蛹,蜕下的皮硬化成蛹壳。
蛹壳淡绿色或黄色,边缘薄或自然下垂,无周缘蜡丝,尾沟基部有5~7个瘤状突起。
成虫体淡黄白色,蜡粉无斑点。
前翅脉1条不分叉,静止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
1.3寄主范围目前,烟粉虱的寄主估计已超过600种。
除危害经济作物外,还广泛分布在观赏植物和野生杂草上。
严重受害的经济作物有甘蓝、青花菜、花椰菜、茄子、番茄、黄瓜、甜瓜、西瓜、南瓜、西葫芦、棉花、甜菜、豆菜、芝麻、花生、马铃薯、甘薯、烟草、苜蓿、向日葵;花卉有一品红、扶桑、蜀葵、秋葵、木槿、秋海棠、万寿菊、夹竹桃、南天竹等;药材有黄芩、地黄、桔梗、黄花等;杂草有田旋花、矮牵牛、灰菜、苦苣菜等。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许多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烟粉虱以植物汁液为食,寄生在受害植物的叶片上,通过取食植物汁液吸取营养,同时也会传播植物病毒。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繁殖特性、寄主范围、趋光性、趋化性等方面。
繁殖特性:烟粉虱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一年内可经历多代。
成虫雌虫每天可产卵20-30颗,卵的孵化期一般在7-10天左右,孵化后的幼虫经过4个鞘蛹期才能化为成虫。
寄主范围:烟粉虱的寄主范围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的草本植物和一些乔木植物,包括蔬菜、水果、花卉、经济作物等。
烟粉虱很容易在不同种类的农田中传播。
趋光性:烟粉虱对光线有很强的趋性,通常在阳光下活动数量较多。
这也是为什么室内种植的植物较少受到烟粉虱侵袭的原因之一。
趋化性:烟粉虱对植物挥发物有较强的趋化性,通常会在植物释放的挥发物的吸引下向植物靠近,并通过感知植物表面的化学物质判断植物的适宜性。
针对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性昆虫对烟粉虱进行防治。
通过释放捕食性拟花蝇(Encarsia formosa)、捕食性甲蜂(Eretmocerus spp.)等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还可以利用寄生性昆虫,如蜘蛛捕虫脚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寄生在烟粉虱的体内,从而减少烟粉虱的繁殖。
化学防治:利用农药对烟粉虱进行防治。
烟粉虱对多种农药有较高的抗药性,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农药并采取合适的方法使用。
常用的农药有有机磷类、内吸杀虫剂等。
还可以利用烟粉虱对农药敏感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时机进行防治。
生态防治: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生态环境,降低烟粉虱的发生。
合理选用抗虫品种,合理旋作,避免连作等措施,可以减少烟粉虱的发生。
综合防治:采用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综合防治烟粉虱。
可以采用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性,并保持生态平衡。
烟粉虱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综述
烟粉虱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综述摘要对近年来烟粉虱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烟粉虱;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研究进展1 烟粉虱发生情况概述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图1、2)属同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害虫之一,在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 [1]。
烟粉虱取食范围很广,自从有文献记载以来,烟粉虱的寄主一直在增加。
较早的Azab A等 [2]报道埃及其寄主至少有155种植物;Mound和Halsey [1]列出了300多种寄主植物;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Greathead [3]又报道了烟粉虱的寄主植物范围包括74科420种,而B型烟粉虱的寄主更为广泛,有人估计已超过500种。
一般造成作物减产15%左右,严重者可减产30%~40%,甚至达75%以上或绝收。
Perring等(1993)估计1991年烟粉虱在美国部分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亿美元以上 [3]。
20世纪后期,烟粉虱借助人类调运花卉及其他经济作物苗木的活动向世界各地扩散。
温室大棚提供了烟粉虱在温带和寒带躲避寒冷的理想场所,使烟粉虱在这些原本不能生存的地区定居下来。
过去仅仅生存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烟粉虱,目前已将其地域扩展到除南美赤道附近地区以外的几乎所有地区。
据报道,在过去的18年间,烟粉虱仅仅借助人类的花卉运输活动已传播到整个欧洲、地中海盆地、非洲、亚洲、中美、北美洲(墨西哥和美国)、南美洲(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和加勒比海,几乎成为全球性的苗木和花卉主要危险性害虫。
目前,烟粉虱已是美国、巴西、以色列、埃及、意大利、法国、泰国、印度等国家棉花、蔬菜和园林花卉等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
在我国,烟粉虱最早记载于1949年,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陕西、台湾等地 [4],近年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发现烟粉虱为害,并有迅速扩展蔓延和暴发之势,至2000年大暴发。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摘要】烟粉虱是影响烟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害虫之一,本文通过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技术和防控技术进行研究,总结了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研究发现烟粉虱在不同生长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同时传播病毒也对烟草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人员利用生物学测报技术有效监测烟粉虱的数量和分布,为烟草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防控技术方面,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被广泛应用。
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深入探讨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控技术,为烟草生产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本文总结了当前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烟粉虱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烟粉虱、生物学特性、测报、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前景展望、研究总结、展望未来、研究背景、研究目的1. 引言1.1 研究背景烟粉虱(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一种害虫,主要危害烟草作物。
其危害表现为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黄化、脱落甚至死亡,严重影响了烟草的生长和产量。
烟粉虱以其繁殖迅速、抗逆性强的特点,给烟草种植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烟粉虱的生存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其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逐渐增加。
为了有效防控烟粉虱,减少其对烟草产量的影响,开展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生活习性、产卵规律、寄主选择等行为特点,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探索有效的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并结合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制定防控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其危害,保障烟草产量和质量。
1.2 研究目的1. 深入了解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生命史、生长发育、寄主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探讨烟粉虱的生物学测报方法,包括监测技术、虫口密度评估等内容,为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广泛分布在烟草、蔬菜和水果等作物上,给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针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科研工作者们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本文将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1. 体型特征烟粉虱成虫体长1.5-3mm,黑色或褐色,触角2节,翅展开宽1.5-2mm,翅膜透明。
幼虫小臼齿细长,颜色与成虫相同。
2. 繁殖特性烟粉虱繁殖力强,发育周期短,一般在20-30天内便能完成一个世代的繁殖。
女成虫寿命为30-45天,每日产卵20-30颗,寿命期内可产卵200-300颗。
3. 迁飞能力烟粉虱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能够在冬季通过迁移的方式逃避寒冷。
一般在初春融雪之后,便会从树木上迁移到作物上产卵,成为新一代病虫害。
二、烟粉虱的防控技术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目前烟粉虱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利用天敌昆虫、天敌菌等对烟粉虱进行防治,能够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例如利用瓢虫等天敌昆虫对烟粉虱进行捕食,也可以利用真菌等天敌菌对烟粉虱进行感染。
2. 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目前烟粉虱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能够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技术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因此需要谨慎使用,要遵循农药使用的相关规定。
3. 农艺防治技术农艺防治技术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种植方式、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来减少烟粉虱的发生。
例如合理选择作物品种,控制密植,在病虫害高发期适时进行田间管理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减少烟粉虱的发生。
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和农艺防治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数量,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三、研究进展在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们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现新的天敌近年来,科研工作者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天敌昆虫,例如寄生性蜂、捕食性虻等,它们对烟粉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烟粉虱的危害生物型及有关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北京农业科学 烟粉虱专辑14烟粉虱的危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北京 100089Ô-²úÓÚÈÈ´øºÍÑÇÈÈ´øµØÇø¸Ã³æΪ¶àʳÐÔº¦³æ»¨»ÜµÈ¾-¼Ã×÷ÎïÓëÎÂÊÒ°×·ÛÊ-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相比涉及74科420余种植物具有更大的经济危害性烟粉虱在我国部分地区正在取代温室白粉虱成为温室及其它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本文对国外烟粉虱的部分研究成果综述如下1889年Gennadius 记述了希腊的一种烟草害虫这是烟粉虱的首次报道在美国的甘薯上发现了第一个新北区白粉虱标本称之为甘薯粉虱[2]·ÖÀàµØλҲ±äµÃ»ìÏý²»Ç彫19个种名作为B. tabaci 的同物异名[3]ÑÌ·ÛÊ-ÔÚÎÄÏ×Öл¹ÓÐÃÞ·ÛÊ-ºÍ¸ÊÊí·ÛÊ-µÈ¼¸¸öÃû³Æ¼ÄÖ÷Ö²ÎïÊÊÓ¦ÄÜÁ¦ÒÔ¼°´«²¥Ö²Îﲡ¶¾µÄÄÜÁ¦ÉÏÓÐËù²»Í¬ÓÚÊÇһЩѧÕßÒÀ¾ÝÑÌ·ÛÊ-µÄÕâЩ²îÒ콫ÑÌ·ÛÊ-Çø·ÖΪÈô¸ÉÉúÎïÐͶøÓÐÈ˽«B 生物型重新命名为银叶粉虱文中描述了烟粉虱在温室花卉上前所未有的的危害据统计从1985~1998年间A B 型比A 型产更多的卵因而分泌更大量的蜜露而A 型不会它具有导致西葫芦叶片银叶化的特征从世界许多地方收集的烟粉虱标本证明了这样的假设B 生物型的存在可以用异构酶标记法和多态DNA 扩增法来证实Bellows (1994)提出以烟粉虱B 生物型为基础建立粉虱新种Bemisia argentifoliiB 型蛹的几个形态特征成为鉴别银叶粉虱的依据B 生物型argentifolii 前蜡缨细窄与之相反这些描述和用于区分A 和B 生物型异构酶标记以及在某些条件下生物型不能交配的证据已经被用做新的分类单元北京农业科学烟粉虱专辑15大量的研究资料说明人们使用生物型B生物型 分布热带以及温带边缘地区温室大棚提供了烟粉虱在温带和寒温带躲避寒冷的理想场所过去仅生存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烟粉虱据报道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地中海盆地亚洲北美洲阿根廷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现在烟粉虱超过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我国关于温室白粉虱的资料丰富近年来烟粉虱在北京新疆现场采集的标本显示田间发生危害的粉虱中烟粉虱已经发展成为优势种群烟粉虱为多食性害虫其中包括很多重要的经济作物Azab等曾报道烟粉虱在埃及可寄生155种植物[5]至1995年Brown 等人估计仅仅烟粉虱的一个生物型—B 型的寄主植物已查明就达500种以上资料表明烟粉虱能够成功地寄生于全球的很多种植物 烟粉虱的经济重要性表现在寄主植物中有许多花卉除了与温室白粉虱危害相同的寄主番茄茄子温室白粉虱不嗜好的十字花科蔬菜也是烟粉虱的危害对象烟粉虱对寄主作物的危害表现为直接取食Perring 等估计1991年烟粉虱在美国部分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亿美元以上[7]½«¿ÚÕë´©¹ý¼ÄÖ÷Ö²Îïϸ°û¼ä϶ÉîÈëÈÍƤ²¿È¡Ê³ÑÌ·ÛÊ-¶ÔÅ©×÷ÎïÒѾ-Ôì³ÉÉÏÒÚÃÀÔªµÄËðʧ֢״µÄ±ä»¯Óë¼ÄÖ÷ÖÖÀà»òÔÔÅàÆ·ÖÖÓйØʹ·¬ÇѳÉÊì¶È²»ÕûÆë¼ÈʹÔÚB 生物型发生密度低时多种花卉和蔬菜上的脉明症中美洲墨西哥和美国而不和来自古北区的病毒杂交1994µ«ÎÞÂÛÖÖȺÀ´×Ժδ¦在一些情况下而不能传播所有的WFT 联体病毒例如而在实验室内通过病毒DNA biolistic 接种手段传到豆类植物上B生物型都能从豆类传到豆类上北京农业科学烟粉虱专辑163 分子与生物化学 大量的研究文献资料对烟粉虱的生物型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论述因为围绕着生物型地位和烟粉虱特性许多问题的解决可能要依赖于适当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标记物技术的发展同功酶并且利用DNA 标记探索多态性的初步研究已获成果这些分析还包括特殊基因和RAPD1987之后有的学者研究了蛋白质多态1989EST -磷酸甘油脱氢酶活性分析法评估了采自哥伦比亚和以色列的烟粉虱种群[10]GDPH 则不能将来自两个国家的个体分开1991和用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法区分为害本国南瓜和棉花的种群Brown 等用普通酯酶标记法进一步检测采集到的具有明显生物学特性的生物型Burban 等用相同的PAGE 法描述了四种酶[13]À´×ÔÎ÷·Ç的种群已经被分出两个生物型一个食性更广的种群没有在木薯上发现Perring等使用等电荷聚焦法分析了异构酶在构成14种酶的18个位点中的变异性[14]ÎÞÂÛµÈλ»ùÒò´æÔÚÓë·ñ¶øÀ´×ÔÃÞ»¨µÄÑÌ·ÛÊ-ÖÖȺµÄIET 图谱有所区别1993计算了Nei’s 的遗传距离Bartlett 等评论了这个结果并指出报道的遗传差异可能由于来自试验室或发现者的误差另外也没有说明是群体还是种群详细报道了EST 等位基因频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16]¶øÓëÀ´×Ôɱ³æ¼Á´¦Àí¼°ÎÞÅçÒ©´¦ÀíµÄÖÖȺÓйØ并报导了A 和B 生物型的EST 在分子量同分异构关系和酶作用底物的亲缘关系的差异最早的工作涉及到粉虱和蚜虫等昆虫内共生菌中编码16S rDNA 的核苷酸序列1992但由于不同生物型的内共生菌很难区分Campbell 做了进一步的工作比较了A 和B 生物型之间的差异[19]Perring等也讨论了种的问题试验用七个不同的引物检测了A ½á¹ûÏÔʾͬһÉúÎïÐ͸öÌå¼äÓÐ80-100%的扩增产物是相同的Gawel 等使用约20个引物进行PAPD 研究B生物型和山丁子粉虱Parabrmisia myricae 与束翅粉虱Trialaurodes abutilonea 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21]¶øÇÒÑÌ·ÛÊ-ÉúÎïÐÍÖ®¼äµÄ²îÒì±ÈºóÃæÁ½¸öÖÖȺ֮¼äµÄ²îÒì¸ü´óµ«ÔÚÕâ¸öÇé¿öϲ»ÊÊÓÚÓÃÀ´²ûÃ÷·ÖÀàµØ北京农业科学 烟粉虱专辑17位1995ËûÃÇʹÓÃSimon 等所建议的引物进行扩增并测序测定了50个个体线粒体核糖体亚单位中550个碱基对的核酸序列[22]ÕâЩ¸öÌå´ú±íÐÔÐòÁвⶨµÃ³öµÄÏàËÆÖµ¾ØÕó±í±íÃ÷ÁËÏàËÆÖµ·¶Î§ÔÚ0.78~0.98之间尽管这些研究是初步而非结论性的尤其当结合交配研究和双联体病毒~烟粉虱~寄主三者间互作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资料考虑时4 抗药性与粉虱的生物型对生物型和关于B 生物型对杀虫剂的抗药性被广泛认识之前Prabhaker 等证实美国南加州的三个种群对倍硫磷对硫磷有中等抗性Dittrich 等和Abdeldaffie 等描述了苏丹的种群对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抗性的发展[24] [25]ÓÉÓÚ1964年以后高频率使用乐果而成为主要害虫尽管粉虱抗药性的发展一直为世界各地所认识开始趋向集中研究不同地区之间或在不同作物上种群的差异利用增效剂探索不同解毒作用1987结果与久效磷和甲胺磷等相比氯氰菊酯在田间的毒性提高可达5-50倍1990½á¹ûÏÔʾ¾¡¹ÜÕâÁ½¸öÖÖȺ¶¼ÊÇB 生物型Byrne 在苏丹描述了用于做抗性和敏感试验两个种群的类似的B 酯酶变异体Costa 等报道Aµ«B 生物型对氯氰菊酯抗性要强的多[29]1993˵Ã÷ÓÐÒ»¸öÒÒõ£µ¨¼îõ¥Ã¸µÄÃô¸ÐÌåºÍ¶þ¸ö²»Ãô¸Ð±äÒìÌå[30]Saxena 等(1987) 提出在其他植食性昆虫中抗药性和寄主植物的变化都引发生物型的形成或使生物型维持原状[31]Ñо¿ÕßÓÃÌØÊâµÈλ»ùÒòPCR 手段对不同品系的烟粉虱进行了变异检测有意思的是而专食种群在非寄主作物上不产生变异可能寄主植物的选择和杀虫剂的应用对抗药性进化起到重要作用北京农业科学烟粉虱专辑Entomol. Soc. 52:122-234. Bellows TS Jr, Perring TM, Gill RJ, Headrick DH. 1994. Description of a species of Bemisia (Homoptera:Aleyrodidae) infesting North American agriculture. Ann. Entomol. Soc. Am. 87:195-2065. Azab A, Megahed MM, El-Mirsawi HD.1970. On the range of host-plants of Bemisia tabaci (Genn.) Bull.Soc. Entomol. Egypt 54:319-266. Greathead AH. 1986. Host plants. See Ref. 36: 17-257. Perring TM, Cooper AD, Rodriguez RJ, Farrar CA,Bellows TSJ. 1993. Identification of a whitefly speciesby genomic and behavioral studies. Science 259:74-778. Bedford ID, Briddon RW, Brown JK, Rosell RC, Markham PG.1994. Geminivirus transmission andbiolog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biotype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 Ann.Appl. Biol. 125: In press9. Prabhaker N, Coudriet DL, Meyerdick DE.1987. Determination of three whitefly species by electrophoresisof nonspecific esterases. J. Appl. Entomol. 103:447-5110. Wool D, Gerling D, Nolt BL, Constantino LM, Bellotti AC, Morales FJ. 1989. The use of electrophoresis foridentification of adult whiteflies (Homoptera. Aleyrodidae) in Israel and Columbia J. Appl. Entomol.107:344-5011. Costa HS, Brown JK. 1991. Variation 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 esterase patterns among populationsof Bemisia tabaci Genn. and the association of one population with silverleaf symptom development.Entomol. Exp. Appl. 61:211-1912. Brown JK, Coats S, Bedford ID, Markham PG. 1994. General esterase polymorphisms as genetic markers ofBemisia tabaci Genn. biotypes and evidence for the worldwide distribution of the ‘B’biotype. Biochem. Gen.In press13. Burban C, Fishpool LDC, Fauquet C, Fargette D, Thouvenel J-C.1992. Host-associated biotypes within WestAfrican populations of the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Genn.) (Hom., Aleyrodidae). J. Appl.Entomol.113:416-2314. Perring TM, Cooper A, Kazmer DJ. 1992. Indentification of the poinsettia strain of Bemisia tabaci(Homoptera: Aleyrodidae) on broccoli by electrophoresis. J. Econ. Entomol. 85:1278-8415. Perring TM, Cooper AD, Rodriguez RJ, Farrar CA, Bellows TSJ. 1993. Identification of a whitefly speciesby genomic and behavioral studies. Science 259:74-7716. Wool D, Gerling D, Bellotti AC, Morales FJ. 1993. Esterase electrophoretic variation in Bemisia tabaci(Genn.) (Hom., Aleyrodidae) among host plants and localities in Israel. J. Appl. Entomol. 115:185-9617. Coats SA, Brown JK, Hendrix DL.1994.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biotype-specific esterases in thewhitefly, Bemisia tabaci Genn. (Homoptera: Aleyrodidae). Insect Biochem. In press18. Clark MA, Baumann L, Munson MA, Baumann P, Campbell BC, et al. 1992. The eubacterial endosymbiontsof whiteflies (Homoptera: Aleyrodidae) constitute a lineage distinct from the endosymbionts of aphids and mealybugs. Curr. Microbiol. 25:119-2319. Campbell BC. 1993. Congruent evolution between whiteflies (Homoptera: Aleyrodidae) and their bacterialendosymbionts based on respective 18S and 16S rDNAs. Curr.Microbiol. 26:129-3220. Perring TM, Cooper AD, Rodriguez RJ, Farrar CA, Bellows TSJ. 1993. Identification of a whitefly speciesby genomic and behavioral studies. Science 259:74-7721. Gawel NJ, Bartlett AC. 1993 Characteriza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whiteflies using RAPD-PCR. InsectMol. Biol. 2:33-3822. Sinom S, Franke A, Martin A. 1991.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NA extraction and amplification. InMolecular Techniques in Taxonomy. NATO ASI Ser., ed. GM Hewitt, AWB Johnston, JPW Young, pp. 329-55.Berlin: Springer-Verlag23. Prabhaker AW, Coudriet DL, Meyerdick DE.1985.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the sweetpotato whitefly,18北京农业科学烟粉虱专辑Bemisia tabaci (Homoptera: Aleyrodidae). J.Econ. Entomol. 78:748-5224. Dittrich V, Ernst GH, Ruesch O, Uk S. 1990.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 sweetpotato whitefly (Homoptera:Aleyrodidae) populations from Sudan, Turkey, Guatemala, and Nicaragua. J. Econ. Entomol. 83:1665-7025. Abdeldaffie EYA, Elhag EA, Bashir NHH. 1987. Resistance in the cotton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Genn.),toinsecticide recently introduced into Sudan Gezira. Trop. Pest Manage. 33:283-8626. Ishaaya I, Mendelson Z, Melamed-Mad-jar V. 1987. Effect of buprofezin on egg fertility and larvaldevelopment of Bemisia tabaci. Phytoparasitica 15:263-6427. Wool D, Greenberg S. 1990. Esterase activity in whiteflies (Bemisia tabaci) in Israel in relation to insecticideresistance. Entomol. Exp. Appl. 57:251-5828. Byrne FJ, Devonshire AL,.1991. In vivo inhibition of esterase and acetylcholin-esterase activities byprofenefos treatments in the tobacco whitefly Bemisia tabace (Genn.): implications for routine biochemical monitoring of these enzymes. Pestic. Biochem. Physiol. 40:198-20429. Costa HS, Brown JK, Sivasupramaniam S, Bird J.1993. Regional distribution, insecticide resistance, andreciprocal crosses between the A and B biotypes of Bemisia tabace. Insect Sci. Appl. 14:255-6630. Byrne FJ, Devonshire AL. 1993. Insensitive acetylcholinesterase and esterase polymorphism in susceptibleand resistant populations of the tobacco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Genn.). Pestic. Biochem. Physiol. 45:34-42 31. Saxena RC, Barrion AA.1987. Biotypes of insect pests of agricultural crops. Insect Sci. Appl. 8:453-58Study progress on damage, biotype andbiochemistry of Bemisia tabaciGong Yajun Lu Hong(The Plant &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stitute,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Beijing 100089, China)19。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危害重要农作物的害虫,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研究防控技术,许多科研机构和农业专家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本文将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一、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1. 外貌特征烟粉虱是一种小型昆虫,体长约1-2毫米,体色多为黄绿色。
其成虫呈卵形,前翅透明,后翅白色,鞘膜透明呈白色,雄虫与雌虫在外貌上有所不同。
2. 生活习性烟粉虱以植物汁液为食,主要以茄科植物、十字花科植物、豆科植物等为寄主。
烟粉虱群居生活,成虫和若虫密集在植物叶片的背面或叶柄上,吸食植物汁液。
繁殖力强,一年可产生多代。
3. 危害特点烟粉虱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会导致植物叶片萎缩、叶片变黄甚至死亡。
烟粉虱还是许多植物病毒传播媒介,对农作物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烟粉虱防控技术研究进展1.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或使用天敌提取物等方式进行生物防治,已成为烟粉虱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一些对烟粉虱有较好控制效果的天敌,如寄生给小黑瓢虫、瓢虫等。
2. 化学防治传统的农药防治仍然是烟粉虱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开发了一些新型高效低毒的农药,如拟除虫菊酯、噻虫胺等,对烟粉虱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环境友好。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烟粉虱防治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研究者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一些对烟粉虱有毒性的基因导入农作物基因组中,使得农作物具有对烟粉虱的天然抗性。
研究者通过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烟粉虱防控的新技术。
通过控制烟粉虱的越冬寄主来减少烟粉虱的发生数量;利用空间生态技术来调控烟粉虱的天敌种群,从而达到控制烟粉虱的效果。
三、总结与展望烟粉虱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的害虫,在农业生产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研究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对于减少烟粉虱对农作物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病虫害,它对烟草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严重的危害。
烟粉虱主要以烟草为食,寄生在叶片的背面,以吸食叶肉细胞的汁液为主要营养来源。
烟粉虱的寿命较短,一般在15天左右,但其繁殖能力强,一般每只成虫每天可以产卵10-15粒,使得繁殖速度非常快,从而给烟农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烟粉虱主要以飞行和被动传播的方式传播,飞行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
烟粉虱寄生在烟草叶片上,随着烟草叶片的风吹和低温,烟粉虱会主动飞行到附近的烟草叶片上寄生。
烟粉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在较宽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生活和繁殖,适应性也较强。
在烟粉虱的防控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控制措施。
化学防治主要是选用具有高效、低毒、短效的农药进行喷洒。
生物防治主要采用烟粉虱的天敌进行控制,如瓢虫、蚜虫寄生蜂、寡钟蜂等。
烟粉虱的预警监测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采用监测器具对烟粉虱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也在不断研究和改进。
目前有关烟粉虱防控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药研发和应用:研发具有高效、低毒、短效的农药,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还需要优化农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减少对农作物和自然环境的损害。
2. 生物防治研究:研究烟粉虱的天敌,尤其是瓢虫等昆虫的种类和数量,了解它们对烟粉虱的捕食和寄生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们进行生物防治。
3. 预警监测技术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遥感技术等,对烟粉虱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4. 抗性机制研究:研究烟粉虱对农药的抗性机制,从遗传、生理和分子水平上探究烟粉虱的抗性形成机制,为合理使用农药提供科学依据。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控技术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研究人员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保障烟农的利益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其寄主广泛,可侵害近100种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烟粉虱被列为全球十大农业害虫之一,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防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烟粉虱是一种小型昆虫,体长约0.8-1.2毫米,身体呈扁平形,有一对透明的翅膀。
烟粉虱繁殖力强,寿命短,一般寿命为25-30天。
烟粉虱的繁殖性别比较特殊,雌性一般通过有丝分裂产卵,而雄性则通过雄性特殊基因(Y基因)保护其繁殖能力。
烟粉虱以植物的汁液为食,通过吸食植物汁液获取营养。
在强光下,烟粉虱主要分布在植物的背面,靠近叶脉处。
烟粉虱的寄主范围广泛,常见于蔬菜、水果、花卉、谷物等作物上。
烟粉虱以其吸食植物汁液,并通过汁液中的糖分来维持生存和繁殖。
烟粉虱是一种花叶腐舞蛾科昆虫,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抗药性。
烟粉虱的抗药性主要是通过突变和基因表达调控来实现的。
研究发现,烟粉虱的抗药性与其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密切相关。
这使得对烟粉虱进行有效防控变得十分困难。
针对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目前主要包括化学防控、生物防控和生态防控等三个方面。
化学防控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通过使用杀虫剂来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导致烟粉虱产生抗药性。
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其他防控方法。
生物防控是利用天敌和寄生生物对烟粉虱进行控制。
常见的天敌包括寄蜂、瓢虫、燕尾蛾等,它们以烟粉虱为食,可以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寄生生物主要通过产卵在烟粉虱体内,寄生幼虫在烟粉虱体内发育,最终杀死烟粉虱。
这些生物防控方法对环境友好,但由于其天敌数量受限,防效有限。
生态防控是通过调节生态系统,提高作物抗虫能力,减少烟粉虱的危害。
通过合理翻耕、灌溉和植物种植结构调整,可以减少烟粉虱的寄主数量和繁殖环境,从而实现有效的防控。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农业害虫,全世界广泛分布。
它以多种植物为寄主,包括烟草、棉花、蔬菜等。
烟粉虱造成的直接损害主要包括叶片萎黄、卷曲、脱落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植株死亡。
它还可以传播多种植物病毒,进一步加剧对农作物的危害。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适应性。
烟粉虱的雌虫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每天可产卵50-400颗,寿命可达20-40天。
幼虫期约为10天,蛹期约为5天,而成虫期为10-20天。
烟粉虱的卵为透明白色,长约0.15mm,一般在叶片背面产卵。
幼虫呈半透明黄色,身体呈椭圆形,長約0.3-0.5mm,有6对腿,通过吸食植物汁液生长发育。
成虫有两对透明翅膀,体长约为1-2mm,形似小蚜虫。
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面。
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且环境友好的烟粉虱防控方法。
常用的生物防治措施包括引入天敌、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利用有益植物。
常见的天敌包括寄生性蜂和捕食性昆虫,如菊花範蚜姬小蜂、花锤螨、寄生叶蛛等。
这些天敌可以捕食或寄生烟粉虱的卵、幼虫和成虫,从而抑制烟粉虱的繁殖和扩散。
一些微生物制剂,如烟粉虱核盘菌、浓缩粉虱体渗机械菌剂等也可以用于烟粉虱的生物防治。
一些具有驱避或抑制烟粉虱繁殖的有益植物,如马鞭草、万年青等也可以种植在田间,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化学防治是常见和常用的烟粉虱防治方法之一。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
这些药剂主要通过接触、胃毒和烟粉虱的神经传导作用,达到控制烟粉虱的效果。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导致烟粉虱对药剂的抗药性产生,而且对农作物、环境和人体健康也带来一定的风险。
物理防治是一种无污染、无残留的烟粉虱防治方法。
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高温热风熏蒸、冷冻和真空处理等。
高温热风熏蒸是一种常用的灭虫技术,通过提高环境温度,将烟粉虱以及其卵、幼虫和成虫杀灭。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世界上广泛分布的一种白蚁科昆虫,是烟草、棉花、番茄等重要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
本文将介绍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1. 昆虫形态:成虫烟粉虱体长0.9-1.2mm,扁平呈卵圆形,身体底色灰白,具有许多黑色斑点;幼虫小,半透明呈椭圆形,长约0.3mm;蛹呈椭圆形,长约0.6mm。
2. 繁殖习性:烟粉虱成虫一般喜欢在白天活动,夜间则进入叶片背面或根部避寒。
烟粉虱雌虫体内含有胚胎,可以自我繁殖,一般寿命在2-4个月之间。
其在温度在18-30℃,相对湿度在40-80%的环境下,繁殖能力最强。
3. 寄主范围:烟粉虱寄主广泛,涉及包括烟草、棉花、番茄、萝卜、黄瓜、西瓜、花生、茄子、豆类等多种作物。
4. 危害特点:烟粉虱以吸食植株的汁液为生,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逐渐枯黄、萎缩和死亡。
在寄主作物上,烟粉虱又带有多种病毒,如黄化病毒、花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是引起各种植物病害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二、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由于烟粉虱的适应性强、迁移能力强,以及对常用杀虫剂的耐药性高,防制烟粉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的防治技术,其中包括以下几种:1.生物防治:利用昆虫天敌或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进行控制。
如利用菜粉虱(Eretmocerus eremicus)虫寄生蜂、细腰蜂、丽蝇等昆虫天敌,通过杀灭烟粉虱达到防治的目的。
2.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直接杀灭烟粉虱。
如乙醇胺、吡虫啉等高效、低毒的农药,采用每10-15天喷药的方式,可有效控制烟粉虱的繁殖。
3. 植物提取物防治:如菊酯类提取物。
利用其具有的较高杀虫活性以及对非作物目标生物的环保性,获得广泛应用。
4. 物理防治:利用热气、气雾、超声波、遮光等物理手段进行控制。
总体而言,防治烟粉虱的方法应根据当地气候、烟粉虱生理特性以及农药的适用性进行综合选择,有效避免烟粉虱危害并不断提升防治效果。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种重要的全球性农业害虫,广泛危害多种作物,如烟草、棉花、番茄等。
烟粉虱传播多种植物病毒,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研究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烟粉虱在形态上属于同翅目(Hemiptera),座著目(Sternorrhycha),亚目同翅亚目(Auchenorrhyncha),腔喙总科(Cicadoidea),畦茧蚜科(Aleyrodidae),粉虱亚科(Aleurodicinae),主要包括两种生物型:B型和Q型。
烟粉虱成虫一般呈现三对腿、两对透明前翅和口器发达的喙。
烟粉虱以植物汁液为食,在到达寄主植物后,通过喙吸食叶片表皮细胞内的汁液,并释放水分、糖分和其他废弃物,导致叶片上产生粉状物质。
虫卵一般产在寄主植物的叶片下面,孵化后的幼虫会通过吸食叶片内的汁液快速生长并进化成蛹。
烟粉虱的生命周期一般在20-30天左右,但可以随温度和食物供应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烟粉虱是一种具有强大繁殖力和适应能力的害虫,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繁殖而造成大面积的危害。
研究表明,温度和光照对烟粉虱的发育和繁殖有重要影响。
较高的温度和光照有助于促进烟粉虱的繁殖和发育,但适宜的气温和光照条件有助于提高烟粉虱对农药的敏感性。
研究还发现,不同品种的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的发育和繁殖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寄主植物能够抑制烟粉虱的繁殖和发育。
针对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方法。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和病原体等生物因素来控制烟粉虱的繁殖和传播。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释放天敌如瓢虫和蜘蛛,引入寄生虫如天敌虻和小蜂,以及利用病原体如线虫和真菌来控制烟粉虱数量。
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来直接杀死或抑制烟粉虱的繁殖和发育。
常用的化学防治方法包括喷洒杀虫剂和土施杀虫剂。
化学防治方法往往会引起环境污染和产生农药残留的问题,因此需要合理使用和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1. 引言1.1 烟粉虱的危害烟粉虱,又称烟青虱、烟田虱,是危害烟草作物的重要虫害之一。
烟粉虱主要以烟草为食,吸食烟草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斑、脱水、弯曲等症状,严重影响烟草的生长发育。
在盛夏季节,烟粉虱的数量迅速增加,虫害程度加重,易导致烟草减产、质量下降,严重时甚至可以造成烟草死亡。
烟粉虱还会传播病毒和细菌,进一步加剧烟草的病害发生。
烟粉虱危害烟草作物不仅影响农民的收益,也对烟草工业和烟草制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加强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掌握烟粉虱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结合先进的防控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烟粉虱的危害,保障烟草生产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2 研究背景烟粉虱,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害虫,特别是对烟草作物造成的危害更为显著。
研究背景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烟粉虱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呈逐渐扩大的趋势,给农作物生长和农民收益带来严重损失。
深入研究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控技术势在必行。
通过对烟粉虱的生活习性、繁殖特点以及防控技术研究,可以有效掌握其传播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降低烟粉虱的危害程度。
本文旨在总结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为今后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烟粉虱是农作物重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民造成了经济损失。
研究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控技术,对有效控制和减轻其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烟粉虱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可以为研究人员制定更科学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减少农作物遭受的损害。
通过不断探索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
研究烟粉虱的防控技术还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的残留物,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农业害虫,在农业生产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和探索防控技术,许多研究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本文将就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一些探讨。
一、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害虫,主要危害烟草和蔬菜作物,另外也危害豆类、棉花、甘蔗等作物。
成虫体长约2.0-3.0mm,雌虫比雄虫稍大,体色近透明呈白色,触角4节、翅透明双翼折叠平铺在体背上,静止时两翅呈三角形状,双翅前后有明显的纵脉和横脉。
烟粉虱以植物汁液为食,以花蜜为主要食物,也吸食茄科植物的浆液。
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害虫传播者,可传播多种植物病毒。
烟粉虱的寿命通常在20-40天左右,雌虫生殖能力强,短期内能产很多卵,对植物造成的危害较大。
二、烟粉虱的生态测报烟粉虱的种群动态与季节、气候、寄主植物的变化密切相关。
了解烟粉虱的生态测报对于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烟粉虱的种群密度与温度、湿度、光照、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常来说,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烟粉虱的繁殖,而严寒干燥的环境条件则不利于烟粉虱的生存。
为了做好烟粉虱的生态测报工作,我们需要不断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种群密度的变化规律,及时掌握其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趋势,从而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针对烟粉虱的严重危害,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烟粉虱防治方法。
常用的生物防治手段包括引入天敌昆虫、使用杀虫真菌、施用昆虫病毒等。
引入捕食性天敌蚜茧小蜂可有效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使用杀虫真菌如白僵菌、绿僵菌等对烟粉虱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烟粉虱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烟草等经济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针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控技术研究,目前已有不少进展。
烟粉虱的寿命短,约为20~30天。
雌虫每天可产卵4~6颗,卵期约为7~10天。
孵化后的幼虫经过5龄,共计约为15天,然后开始蛹化。
蛹期约6~10天。
成虫受到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其繁殖能力强度和寿命也会有所不同。
烟粉虱的繁殖和生长过程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流动等都对其繁殖力和数量产生影响。
烟粉虱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适宜温度为20~30℃,生长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5~30℃。
1. 生物防治技术:烟粉虱是一种在地面范围内活动的昆虫,因此,其天敌一般是一些地面动物,如蚂蚁、蜘蛛、蚜茧蜂等。
这些昆虫可以通过天敌菌、粘虫剂等手段引导其对烟粉虱进行捕食。
2. 化学防治技术:常用的化学防治技术包括残留农药、烟雾熏蒸剂、烘烤电蚊香等方法。
但是,化学防治技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不宜过度使用。
3. 机械防治技术:机械防治技术包括利用手工清除、地面搅拌、灌溉、收割等方法对烟粉虱进行控制。
手工清除一般是针对小面积、低密度的烟粉虱进行的,而大面积、高密度的情况则需要采用机械方法,如收割机、挖掘机等进行控制。
4.培育抗虫品种技术:培育对烟粉虱抗性强的优良烟草品种,是防治烟粉虱的一种重要技术。
通过基因转化技术,将特定基因导入烟草种子中,培育出对烟粉虱抗性更强的烟草品种,能够减少烟草受到烟粉虱侵害的程度。
总之,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治技术是重要的。
通过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机械防治技术以及培育抗虫品种技术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危害。
除此之外,加强对烟粉虱繁殖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也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性害虫,在吸取寄主植物汁液时不仅会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还会传播病毒病害,因此对其生物学特性测报和防控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
生物学特性测报烟粉虱为半透明有翅昆虫,体长1.5-2mm。
它们在寄主植物上的分布与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都有关系。
在适宜的环境下,一年一代,产卵期可长达6个月,一次产卵量为30-50粒,孵化期为4-12天,幼虫期4-20天,蛹期5-12天,成虫寿命约为30-40天。
烟粉虱的粉质物质有助于它们的保护和伪装,在气流的影响下,可以移动到新的寄主植物上,使得它们的传播速度较快。
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一般主要采取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三种方式。
化学防治:传统农业中一直采用化学药剂喷洒来进行防治。
然而,由于长期的使用使得害虫对药物产生抗性,同时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现代农业中,推广可持续的综合防治措施来替代单一的化学防治已成为趋势。
目前市场上可选择的烟粉虱防治化学品主要有丙藻酸、吡虫啉等。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采用物理手段来控制害虫。
目前,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有高温和低温熏蒸、电离子等。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杀灭烟粉虱,而且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通过利用害虫天敌、寄生性昆虫等自然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数量。
比如利用昆虫寄生微生物、捕食性昆虫等进行防治。
生物防治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具有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在生产上,利用天敌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目前烟粉虱最常用的天敌是蝽蝻和瓢虫。
综上所述,烟粉虱是一个十分危害的害虫,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有望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能够寄生在多种植物上,如烟草、棉花、番茄、黄瓜等,对农作物的危害性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益。
为了更好的控制烟粉虱的危害,研究者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开发了一系列防控技术。
烟粉虱的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近年来已经扩散到了北美和欧洲。
烟粉虱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条件下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烟粉虱的代谢速率比较快,寿命较短,繁殖力较强,病原菌感染率也很高;而在干旱气候下,烟粉虱的代谢速率较慢,寿命较长,繁殖力较弱,但其对药剂的耐受性也增强了。
烟粉虱的繁殖方式主要是通过卵产生,一只雌虫在寿命内大约可以产下150到400颗卵。
卵孵化后,出现4个幼虫期和一个蛹期,整个繁殖周期大约需要3到4个星期,具有很快的繁殖速度。
在烟粉虱防控方面,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技术。
化学防治是目前主要的控制手段之一,但由于烟粉虱很容易发展出对药剂的耐受性,因此必须轮换使用药剂。
生物防治是另外一种防治烟粉虱的方法,可以使用一些寄生性植物、天敌和微生物来控制它们的数量。
农艺措施也可以有效地防治烟粉虱,如选择抗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进行营养调节等。
总的来说,烟粉虱是一种繁殖能力强、危害性大的害虫,对于农作物生产具有很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防控烟粉虱,必须充分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探索有效的防控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分 类 、 源与分 布 起
烟粉 虱 属 同翅 目, 虱科 , 虱亚科 , 粉虱 属 , 粉 粉 小 依据 烟粉 虱 的适 应范 围 和传毒 能 力不 同 , 可分 为 A、
烟粉虱属渐变 态昆虫 , 其个体发育分 卵、 若虫 、 成虫 3个 阶段 。若 虫 3龄 , 常将 第 3龄若 虫 蜕 皮 通
花卉及其他经济作物的苗木迅速扩散 , 在世界各地 广泛 传播 并暴 发 成 灾 , 已成 为 美 国 、 现 印度 、 巴基 斯
坦 、 丹 和 以 色 列 等 国 家 农 业 生 产 上 的 重 要 害 苏
虫[2, 1] . 给全 球农业 生 产造成 了严 重 的经 济损 失。 我 国烟 粉虱 的发 生始 记 载于 1 4 9 9年Lj但 过去 种群 3, 3
后形 成 的蛹 , 称伪 蛹或 拟 蛹 。蜕 下 的皮 硬化 成 蛹壳 。 在 热 带 和 亚 热 带 地 区 1年 可 以 发 生 1 1~ 1 5
B E、、 、 J非木薯 、 木薯 、 秋葵 、i 等生物 型u7, 中 Sa d . 其 j
B型 烟粉 虱 的寄 主 范 围 最 广 、 卵 量 大 和传 毒 能 力 产 最强 , 乎 遍 布 全 世 界 。据 报 道 ,0世 纪 9 几 2 0年 代 初, B型烟 粉 虱在 美 国造 成 的经 济 损 失 年均 达 5亿 美 元 以上 [,。 烟粉 虱 首先 报 道 于 18 8] 9 8 9年 , 希腊 在
的烟草上发现 , 被命名为烟粉 虱[ e dsaai Al r e t c y o b ( n ais]9。 19 Gendu)[I 8 4年 , 美 国佛 罗里 达 州 的 甘 在
为我国蔬菜 、 花卉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目前 , 已引 起 了世 界各 国政 府 和 有 关 学 者 的普 遍 重视 , 密切 关
注着 它 的发生 动态 。因此 , 就烟 粉虱 的起 源 、 分类 与
贵州等 2 个省份都有分布 0
2 生物 学特 性
2. 1 生 活 史
分布 、 生物学特性 、 形态变异 、 主范围 、 寄 危害 、 防治
目前 , 粉 虱 已广 泛分 布 于亚 洲 、 烟 欧洲 、 非洲 、 中 北美 、 美 等 9 南 0多 个 国家 和地 区 , 阿根 廷 、 大 如 意 利 、 国、 及 、 英 埃 苏丹 、 中国 、 日本 、 印度 、 巴基斯 坦 、 印 度 尼西 亚 等都有 分 布 。烟粉 虱在 我 国的广 东 、 广西 、 海南 、 建 、 南 、 海 、 江、 西 、 北 、 川 、 福 云 上 浙 江 湖 四 陕 西、 北京 、 湾 、 台 新疆 、 河北 、 津 、 天 山东 、 山西 、 徽 、 安
代[ 1_ ~ , 8 且世代重叠 。在不同寄主植 物上 的发育
时 间各 不相 同 , 2 在 5℃条 件 下 , 卵 发 育 到 成 虫需 从 要 1 -3 8 0d不等 。成 虫 的寿命 为 1 ~2 , 0 2d 每头 雌 虫可产 卵 3 0~3 0粒 , 适 合 的植 物 上 平 均 产 卵 0 在 20粒 以上 [ ] 0 1 。也 有 报 道 , 粉 虱 以 2 ~ 2 9 烟 6 8℃ 为 最佳 发育 温度 , 此温 度 条件 下 , 在 卵期 约 5d 若 虫期 ,
~
围、 危害、 防治对策等方面, 综述 了烟粉虱的研究现状 , 并对进一步的研 究趋势进行 了探讨。
关键 词 : 粉 虱 ; 源与分 布 ;防治对 策 ;现 状 ;趋 势 烟 起 中图分 类号 : 43 3 ¥ 3 .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0 —3 6 (0 60 —0 1 0 4 28 20 )6 0 9—0 6 薯 上首 次发 现 了新 北 区 的烟 粉 虱 , 鉴 定 为 甘 薯 粉 被 虱 ( e s cnpca)1 。关 于烟 粉 虱 的 真正 起 B mi ai o si i n u [] 1 源地 目前 还 不能确 定 , 有证 据表 明 , 烟粉 虱起 源 于亚 洲、 非洲 或 中东 [ , 3 1 1 。也有 人认 为 烟粉 虱 起 源 于 巴 23 基斯坦 或 印度 , 为有 2个 亲 缘 关 系 很 近 的 种 ( 因 B cptt Bga nss是 印度特 有 的种 , 巴基斯 a i 和 rmiou ) a 在 坦北 部 和西部 地 区 , e s 1 mia属 的寄 生蜂 种 类 丰 富 , 3 i
数量 低 , 发生 较轻 不需 防治 , 长一 段 时 间不是 我 国 很 的主要 经 济 害 虫 。 自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烟粉 虱 相继 或 同时 在 我 国广 东 、 建 、 京 、 北 、 福 北 河 天津 、 新 疆、 山西等 地暴 发 , 造 成 一 定 的经 济 损 失 [ 6, 并 4 ]成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Leabharlann
河 南农 业科 学
烟 粉 虱 研 究 进 展
吴秋 芳 一花 ,, 蕾
(. 1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植物保护学 院 , 陕西 杨凌 7 2 0 ;2安 阳工学院农业工程 系 , 1 10 . 河南 安 阳 4 5 0 ) 5 0 0
摘要 : 从烟粉 ̄ [ e iat aiG n ai ) 的分类、 源与分布、 , m s bc( end s] B i a u 起 生物学特 性、 态变异、 形 寄主 范
应 当是 属 的起源 中心 l 3 1。 4
烟粉 虱[ e s bc( end s] 一种世 Bmiat aiG n ai )是 i a u
界性 的 害 虫 。原 发 于 热 带 和 亚 热 带 区 ,0世 纪 8 2 0 年代 以来 , 随着世 界 范 围内 的贸易 往来 , 烟粉 虱借 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