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资料

合集下载

面向新一代城域网的超100G传输网络应用研究

面向新一代城域网的超100G传输网络应用研究

面向新一代城域网的超 100G传输网络应用研究摘要:本文从新一代城域的架构分析出发,对传输网络面临的挑战及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传输网络配合新一代城域网建设演进的方向及思路,对后续可采用的技术进行介绍对比,并针对融合业务需求给出了一种基于DCI-BOX的多技术融合的承载模型,对新一代城域网传输承载网络的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新一代城域网;DCI-BOX;ROADM;引言《“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出要建设泛在智能的网络连接设施,规划指出需要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部署下一代智能设施体系,加快5G商用网络规模建设与应用创新,组织开展“千兆城市”网络建设[1]。

十四五期间,电信运营商将继续围绕骨干传输、数据中心互联、5G承载等网络环节,持续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随着我国5G、云网络资源池、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业务的不断发展,5G和带宽接入网络的接入速率逐步向“千兆”趋同,固移融合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出现了面向新兴业务的新一代城域网综合承载技术,新一代城域网技术能融合承载固移业务,为各类业务提供定制化的SLA服务,支持业务端到端便捷开通,提供智能化的网络运维管理。

新一代城域网技术目前已在国内运营商进行了试点建设,随着网络规模的铺开,新一代城域网顶层架构的传输承载方案是后续建设需要研究的重点方向。

1新一代城域网架构及传输承载策略1.1新一代城域网架构现有城域网架构面临着固移业务无法融合承载、无法适应5G业务低时延要求、云网端到端开通能力较差、运维缺少智能化模块、SLA等级开放能力差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运营商开始着手建设一张面向“双千兆”网络的新一代城域网[2]。

新一代城域网重构了网络架构顶层设计,采用扁平化、模块化架构设计,实现网络弹性扩展,增强云网一体化标准,实现云网深度融合、客户侧集中式开通,满足固移融合、网络自治的业务需求。

新一代城域网的架构模块包括城域分发点(Point Of Delivery,POD)、云网入网点(Post Office Protocol,POP)、POD出口功能区。

未来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方向

未来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方向

未来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方向摘要: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发展,有必要研究未来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方向。

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城市更新的基本原则。

在探讨城市更新手法和特点的同时,研究了城市更新模式的多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未来;城市更新模式;方向一、前言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面,其更新模式在近期得到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未来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方向,能够更好地把握其下一步的动向,从而有利于对城市的发展起到调控与掌握作用。

本文从介绍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着手研究。

二、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1.交通的更新。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私家车数量增多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拓宽主要交通干道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分时段、分区域的交通系统更新策略。

控制出行车辆数量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

节能车以及低污染能源也应列入到更新范围内,呼应低碳政策,提倡“零污染”出行。

2.空间的更新。

空间方面强调以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为目标对人类活动空间的面积、布局等进行比例的调整,结合社会经济效益、强调空间资源的重要性。

例如在居民小区内,小型商业网点数量应定额在多少,选址应考虑到整个小区每一方位居民到达商业点路程的均衡。

居住环境周围教育、医疗、娱乐、采购、商业等日常所需网点是否齐全或到达这些地点的时间成本是否合理。

3.资本的更新。

一是物质资产,二是人力资本。

物质资产提倡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更新换代,降低整体替换带来的巨额成本;人力方面提倡调动人力资源的活跃性,学习最新科学技术及新设备的操作技能。

以企业核心资本即“人力”的替换带动整体走向发展的最前端。

三、城市更新的基本原则首先,城市更新目标应建立在城市整体功能结构综合协调的基础上,由过去注重单纯的城市物质环境的善转向对增强城市发展能力,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先导,跳出既定的城市模型框架,整体研究城市更新动力与经济环境关系,准确把握当前城市更新的基本特征,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城市更新方针和政策。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及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及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城市生态网络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1- 6],大多集中在对生态网络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生态网络[7],最后优化其生态网络空间格局的研究方向[8]。

主要采用Fragstats 等软件计算景观指数[9],并根据景观格局指数的评价结果分析提出生态网络优化策略。

但较少从空间视角落实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的重点区域,笔者以合肥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网络优化的重点区域,建立符合合肥中心城区实际情况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

1研究区概况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116°41′~117°58′E,30°57′~32°32′N),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境内地形总体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且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根据数据收集情况,确定本次研究范围为合肥市中心城区,含蜀山区、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等区域,总面积约671 km 2(见图1)。

截至2021年,研究区现状生态用地(包括耕地、林地、河流水系、公园绿地等)面积约288 km 2(同期现状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约383 km 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见图2)。

2研究方法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不同阈值下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确定合理的生态斑块保护距离;其次,构建生态网络结构并基于重力模型模拟斑块间的联系强度,为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提供依据;最后,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生态断裂点的空间分布,摘要 文章以合肥中心城区为例,从景观形状、邻近度、多样性、聚散性4个层面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再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断裂点的空间分布。

结果表明:生态斑块50 m 和300 m 阈值下景观格局综合指数较高,分别为9.85、9.84,建议增加斑块50 m 核心保护区及300 m 生态缓冲区,并提出强化廊道连通性、修复生态断裂带(点)等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策略。

城市地理作业(1-4章)

城市地理作业(1-4章)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城市〔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的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三、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2、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⑤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四、我国城市地理学近期的研究重点。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广义的城市叫城镇。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长。

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地利⽤、社会空间、⼈的⾏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个⼤的⼈⼝核⼼以及与这个核⼼具有⾼度的社会经济⼀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尾连成⼀体,它们在经济、社会、⽂化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这样的巨⼤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农活动的⼈⼝为主的居、民点。

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总数。

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的⼈⼝密度和景观密度。

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系统、绿地系统、⼴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5、在职能上,城镇是⼯业、商业、交通、⽂教的集中地,是⼀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

6、⽣活⽅式,价值观念、⼈⼝素质等⽅⾯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候、⽔⽂、⼟壤)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类型。

6.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段(⾄142页)城市发展的内部动⼒主要来⾃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增加。

收⼊的⼀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也就导致了本地⾮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的增加。

基本活动收⼊的另⼀部分则⽤于本⾝的扩⼤再⽣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

基本和⾮基本活动每⼀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的进⼀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个地⽅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次的投资、收⼊和职⼯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和职⼯的增加。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作为中国首都,北京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北京市及其他城市的规划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二、时空间行为理论及其在城市生活圈规划中的应用时空间行为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时空维度上的活动行为模式及其规律性。

在城市化背景下,这一理论为城市生活圈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时空间行为研究主要包括居民活动的时间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

时间规律揭示了人们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活动特征,而空间分布规律则反映了居民在不同地域的居住、消费、通勤等行为的分布特征。

因此,通过分析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城市生活圈。

三、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现状分析3.1 时间规律:北京作为大型都市,具有显著的“职住分离”现象。

一天之中,人们在早上从周边区域向中心城市活动集中,傍晚则出现明显的反高峰回流。

此外,不同区域、不同职业的居民在时间规律上存在差异。

3.2 空间分布规律:北京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及郊区,商业区则集中在中心城区及部分副中心区域。

此外,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四、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北京市生活圈规划策略4.1 优化居住区布局:根据居民的通勤需求和居住偏好,合理规划居住区的布局和规模,以实现职住平衡。

4.2 强化中心城区功能:中心城区应承担更多的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资源,同时减轻周边区域的压力。

4.3 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4.4 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五、结论通过对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时空间行为理论在城市生活圈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城市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
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
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大分工
化规律的科学。(P2)●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
●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 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 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 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
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 的城市“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P27)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
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3、综述,城市地 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
答: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
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

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

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

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4.城镇体系研究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鲁苏豫皖交界区域城市中心性的社会网络研究

鲁苏豫皖交界区域城市中心性的社会网络研究
了中心地 和 中心性 的概 念 。近 些年 来 , 国外 对 中 心城 市 的 同类 研究 主 要集 中在 中心城 市 的形成 、 城 市 中的 产 业 集 聚 以 及 城 市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等 。 如 r u j i t a和 Mo r i 、 B r a k m a n和 G a r r e t s e n 从 新经济 地 理学 角度 阐释 了 中心城 市的形成 与发 展 ; D o b k i n s 和 I o a n n i d e s 。 。 研究了 1 9 0 0~1 9 9 0年 间美 国城 市 问 的
【 文章 编 号 】 1 0 0 6—3 8 6 2( 2 0 1 3) 0 2—0 0 8 7—0 7
城穗惰姐 骢
鲁 苏 豫 皖 交界 区域 城 市 中心 性 的社 会 网络研 究
孟延 春 乔 小 勇 , 关 欣 孟庆 国 ( 1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 0 0 0 8 4 ; 2 . 中国
文 化交 流 的桥 梁 , 推 进 该 区域 又 好 又 快 和谐 发 展 。
影 响力 的重要 测度 指标 , 其研 究 有 助 于 找到 合 适 的 路径 , 培 育 和壮 大 中 心 城 市 , 带 动 区域 经 济协 调 发
展 。克里 斯泰 勒 在 《 德 国南 部 中心 地 》中首 先 提 出
相互 作 用 ; S i m o n 研究了 1 9 7 7—1 9 9 7年 间美 国产
业在 中心城市 间 的重 新 配 置 。在我 国 , 周 一 星等 首次 较全 面地 阐述 了城市 中心 性 的基 本 内涵 , 并 利 用最 小需 要量 和主成 分分 析法 , 实证研 究 了 1 9 9 7年
2 0 1 1 年 两会 期 间 , 部分 代表 建 议要 打 造 皖 苏鲁 豫 交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及未来趋势研究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及未来趋势研究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及未来趋势研究摘要: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00 年前或更早。

在西方文学中,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将米勒图斯的城市布局记录为典型的体育场模型,并解释了原因。

在中国,也有诸如《周礼考工记》的文献,这也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重要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理论已经发展到近代,形成了许多城市规划理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思想体系,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思想背景。

在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有许多应用,通过研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我们了解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兴起,明晰了其对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的影响以及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城市规划理论;城市化引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在快速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从以往的市场化、法制化和信息化转向当前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化,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也是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过程。

为了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稳定和长久,需要深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纠正以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

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规划、设计、监控和调控等方面着手,开创城市更新发展的新局面。

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理论:(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3)城镇网络体系理论(区域与经济)。

第一种是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主要有霍华德在 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恩温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的卫星城理论以及沙里宁在 1942 年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

第二种是城市集中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这也是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主要有柯布西耶的城市集中主义思想,豪尔在 1966 年的《世界城市》一书中提出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担负起越来越多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同时也是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 年弗里德曼在《世界城市假说》中提出世界城市的 7 大指标。

区域交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

区域交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

2、数据收集与分析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包括交通流量、交通事故、道路拥堵情况等,对该城市 目前的交通状况进行分析。同时,收集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数据, 以便进行综合分析。
3、建立评价模型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型。例如,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灰色关 联度分析法等。在本案例中,我们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各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 得到综合评分。
3、大数据与隐私保护:在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个人隐私保 护问题,研究如何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
4、区域交通网络优化与仿真:通过模拟仿真技术,对不同交通规划方案进 行评估和优化,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五、结论
本次演示对区域交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有的研究虽然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未来的研究方 向应注重多模式交通网络的分析、智能化预测模型的研究以及大数据与隐私保护 等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相信区域交通网络分析方法将在解决城市交通问 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方法与技术
1、网络分析:网络分析是区域交通网络分析的基础,包括拓扑结构分析、 连通性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等。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有效地揭示交通网络的特征 和规律。
2、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海量的交通数据中提取有价值 的信息,如交通流量、车速、道路状况等,进而为交通预测和优化提供支持。
四、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区域交通网络分析方法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未来 研究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模式交通网络分析:将城市公交、地铁、自行车等不同交通模式纳入 一个统一的网络进行分析,以更好地评估交通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
2、智能化预测模型:结合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等技术,建立更加精准和自 适应的交通预测模型,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交通动态变化。

城市规划研究报告

城市规划研究报告

城市规划研究报告城市规划研究报告一、概述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达到促进城市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城市规划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方式,解决城市面临的发展难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

二、研究内容1. 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

2. 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城市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住宅、商业、工业、公共设施等功能区的划分和布局。

3. 城市交通规划:研究城市交通网络的优化布局和交通流量的管理,以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交通服务。

4. 环境保护规划:确定城市的绿化、节能、减排等环境保护措施,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

5. 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6. 城市社会规划:研究城市社会问题,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服务设施的规划。

三、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收集相关城市数据,包括人口、土地利用、交通流量等统计数据,为研究提供基础。

2. 调研分析:通过对城市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3. 模型建立:建立城市规划模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城市空间布局、交通流量等进行模拟分析。

4. 技术评估: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评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5. 规划编制:根据研究结果,编制城市规划文件,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等。

四、研究意义城市规划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生活质量。

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合理分配资源,提高效益;优化城市布局,提高人们的生活便利性;保护环境,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通过深入研究城市的发展需求和问题,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基于爬虫算法技术的城市气质研究——以合肥“科里科气”城市气质为例

基于爬虫算法技术的城市气质研究——以合肥“科里科气”城市气质为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测度研究 (17CGL057);合肥市2022年度省市领导圈定课题 合肥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研究 (SQKT202202)㊂作者简介:韩骞(1987-),女,安徽六安人,中共合肥市委党校讲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科技创新㊂基于爬虫算法技术的城市气质研究以合肥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为例韩㊀骞(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合肥行政学院),安徽合肥230031)摘㊀要:城市气质是长久以来城市的遗传基因和资源禀赋结合后的文化沉淀和外在表现,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㊂本文基于网络爬虫算法技术进行关键词爬取和词云图分析,从而探讨不同城市由于其主观认识和客观结构的不同而拥有的丰富多彩的气质㊂选取近年来以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出圈的合肥为研究对象,其创新气质的崛起经历了从遗传基因到资源禀赋,再发展成为城市气质的完整的历史脉络,标记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的精神高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㊂通过研究定位强化过程中需关注的问题,探索强化城市气质的举措建议㊂关键词:城市气质;爬虫算法;词云图; 科里科气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1.0030㊀引言气质 一词在‘辞海“中的注解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经常被理解为个体从内到外的一种人格魅力㊂人有气质,城市也是如此㊂城市气质是长久以来城市的遗传基因和资源禀赋结合后的文化沉淀和外在表现,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㊂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城市的生态条件㊁经济发展㊁市政配套㊁人居环境,而且更要看这座城市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和特征,这是一座城市的内涵和精髓,也是城市气质形成的基础㊂甄峰,王波,陈映雪以新浪微博为例,从网络社会空间的角度入手,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变化和网络发展特征进行了研究㊂李晶基于对国内外城市形象相关研究的梳理,依靠大数据技术抽取了新浪微博上与宁波城市网络形象有关的4202条样本数据作为实证分析支撑,分析城市网络形象的呈现特点与传播现状㊂周晨茜,孙浩捷以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新浪微博为例,研究新媒体下旅游城市目的地品牌形象构建的影响㊂本文选取深圳㊁杭州㊁长沙和合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爬虫抓取大量数据进行词频分析,发掘城市气质形成和建设的共同点,定位强化过程中需关注的问题,并提出强化合肥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的举措建议㊂1㊀研究对象与抓取结果1.1㊀基于爬虫程序的研究方法简介爬虫是通过编写程序模拟浏览器上网,按要求在网上抓取数据的程序,可以按照设定的规则自动获取互联网上的信息㊂爬取对象为今日头条 推荐 频道的新闻文章㊁微博超话和微博头条㊂今日头条是一个通用信息平台,其 推荐 频道的新闻具有热度高㊁传播范围广㊁评论量大等特点㊂微博是一个完全开放㊁平民化及多人参与的网络互动平台,社会动员能力强,非常适合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碎片化时空利用方式㊂首先进行数据清洗,去除数据中的标点符号和特殊字符,将数据中的所有非汉字字符全部去除㊂在数据分词中,使用Python 中的Jieba 库给出有效的数据分词㊂其次,运用主题发现处理和分析大规模信息并从中发现文本主要内容和主题㊂本文采取文本聚类方法发现主题,采用K -Means 算法进行主题聚类,聚类中心的个数K 通过训练给定,通过比较最后确定K 值为6时聚类效果最好,主题词数选择为5㊂在获得关键词后,利用Py-thon 编程制作词云图,从而直观了解研究对象的城市气质热度㊂本文爬取了深圳㊁杭州㊁长沙㊁合肥四座城市从2021年1月1日到2022年9月1日今日头条 推荐 频道的新闻文章㊁微博超话和微博头条中的文章和评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四座城市关于气质的关键词和热度,为城市气质分析提供依据㊂1.2㊀抓取研究城市的关键词与词云图本文使用Python 中的SnowNLP 库对每个数据文件进行词频分析,将得到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到该研究对象的城市气质词云图,直观地反映出大众眼中不同城市的气质㊂通过上述分析方法,得到与深圳城市气质相关的top20热度词汇排序,词云图见图1㊂图1㊀深圳城市气质词云图与杭州城市气质相关的top20热度词汇词云图见图2㊂图2㊀杭州城市气质词云图与长沙城市气质相关的top20热度词汇词云图见图3㊂图3㊀长沙城市气质词云图与合肥城市气质相关的top20热度词汇词云图见图4㊂图4㊀合肥城市气质词云图1.3㊀词云图分析与讨论通过观察4个城市的80个高频词,设立4个与城市气质相关的主题,分别是科技创新㊁产业经济㊁社会环境㊁文化氛围㊂1.3.1㊀深圳从图1可以看出,深圳的城市气质和产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㊂深圳的显著特点是大型科技企业形成产业链聚集与协同,以及技术与人才外溢,人才在资金和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创业,产业链配套协作的成熟又辅助了创业成功,从而形成了资金资本密集㊁人才技术密集㊁大型科技企业生态密集的 铁三角 ,并在这3个方面实现了互相涵养㊁自我循环㊁自我推动的状态,这种有机的 内循环 为深圳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㊂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坚持自立自强㊁创新引领,强化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构建自主安全㊁多元可控的产业链㊁供应链㊂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努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聚焦增动能㊁调结构,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产业链韧性㊂因此,提到深圳的城市气质,第一个出现在大众印象中的词汇就是产业经济,是解决当前产业链中 卡脖子 难题的排头兵㊂1.3.2㊀杭州从图2可以看出,杭州的城市气质和社会环境联系最为紧密㊂杭州作为中国从古至今著名的休闲城市,其历史经验为当代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宝贵经验㊂城市化进程发展中,杭州对于社会环境的重视和维护,值得学习和借鉴㊂杭州不仅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有秀丽的湖光山色,而且地处鱼米之乡,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发达㊁财力雄厚的文化古城和商业城市,南宋时期已有 苏杭熟㊁天下足 的说法㊂从自然馈赠的角度,杭州所处的位置交通便利,方便水运㊁陆运,且地理纬度优越,气候优良,不容易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因此天然地具备了休闲城市气质的三个必备条件 顶级的区位条件㊁温润的自然气候㊁良好的生态环境㊂同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杭州还具备了优秀的城市管理㊁完善的城市配套㊁丰富的城市生活和著名的城市景点㊂1.3.3㊀长沙从图3可以看出,长沙的城市气质和文化氛围联系最为紧密㊂正如高频词显示的, 网红 造星 使得长沙成为全国各地大学生的暑期热门打卡地㊂白天橘子洲㊁晚上文和友㊂热门景点和网红餐厅已经成为来到长沙必打卡的地标,也不断助推长沙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城市,体现了长沙各级政府部门创新服务㊁完善配套,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政府的扶持不仅可以提升网红城市的形象,更能深化产业链,带来示范效应㊂文化创意产业是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的朝阳行业,在有着数千年文化传承的长沙,创新赋予古老文化以新的内涵,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㊂近年来,长沙坚持将创新创意理念融入城市建设㊁产业发展和环境优化的全过程,推动媒体艺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孵化出了创意烟花㊁数字视频等新兴创意产业,紧扣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文化力量㊂1.3.4㊀合肥从表1和图4合肥城市气质词云图可以看出,合肥的城市气质与科技创新联系最为紧密㊂如今的合肥,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20,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国家创新型城市10强,综合创新实力显著提升㊂正是在这亮眼成绩单的基础上,合肥的城市气质与科技创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㊂与其他城市精挑细选的宣传词不同, 科里科气 是自下而上出现的,天然具有网感 ,非常适合在网络时代瞬间铺开,且得益于它幽默风趣的效果,尤其契合理工科的科研人员务实㊁求真㊁直爽等特点㊂ 科里科气 来形容合肥这座城市的形象和气质的时候,不同于一本正经的宣传词,而是贴合大众语言习惯的,更能让大众感受到合肥市委市政府㊁市民对城市未来科技事业大发展的乐观主义精神,意料之外㊁情理之中地收获了好的传播效果㊂综上,通过对4个典型城市的城市气质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城市气质形成比较,如表1所示㊂表1㊀三种类型的城市气质形成比较政策推动形成自然形成政策+自然共同促成典型城市深圳㊁合肥杭州长沙初始禀赋自然禀赋无优势,外部援助较多自然禀赋优越,经济先发自然禀赋较好,可自发形成地域特色政府力量早期介入,强有力的引领政策后期介入,以提供服务为主因势利导,政府顺势完善气质发展探索中逐渐形成历史中传承下来本地禀赋顺利转型更适合现代发展2㊀强化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的举措建议2.1㊀强化城市气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在总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合肥在强化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过程中存在需要关注的相关问题㊂有待进一步加强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的系统谋划㊂各类科创政策覆盖面较窄,投放渠道较为单一,缺少现象级的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政策氛围㊂各类科创场所没有协调地串联起来,导致社会影响力大打折扣,缺少网红级的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旅游路线㊂各类科创活动多为 气泡式 歌剧式 活动,即彼此缺少合作和传承,影响范围小㊁时间短,形式和内容不够亲民和普及,缺少顶流级的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标识品牌㊂有待进一步缓解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㊂由于城市顶层设计中目前缺少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的整体发展规划和脉络,因此各主管部门和科创主体等往往各自为营,分头举办活动,同质化明显㊁社会效益不理想㊂尤其是合肥的各类科创政策和活动均以引进和培养理工科为主的科技人员为目标和对象,但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实际上离不开各行业的优秀人才㊂由于目前缺少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推广中亟需的文化㊁艺术㊁体育等行业人才,因此往往只在特定的圈子内流行,无法全人群覆盖和普及㊂2.2㊀强化合肥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的举措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科技创新㊁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㊂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㊂ 合肥作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拥有国家实验室㊁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 国字号 创新品牌,稳居全国创新型城市十强㊂立足新时代,响应新需求,在今后一段时间进一步在全社会提升科学素养,营造科技氛围等方面,合肥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先发领跑实力㊂2.2.1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顶层设计组建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塑造专班㊂进一步健全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㊂将城市气质强化工作纳入市委科创委办公室工作范畴,深入调研㊁发掘㊁提炼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的比较优势,制定总体推进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㊂科学编制‘合肥市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提升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为全市强化 科里科气 气质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㊂2.2.2㊀加大资源供给,创建示范引领(1)加大科技资源供给㊂鼓励各创新主体结合科研任务向公众开放共享前沿科学研究知识,并纳入考核标准㊂鼓励各创新主体建设数字展馆,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能力,打造 示范馆 模式并推广㊂推动科技馆与博物馆㊁文化馆㊁主题公园等融合共享,构建服务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现代科技馆体系㊂(2)加大扶持资助供给㊂设立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发展基金,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㊁规范化㊁常态化发展,资助优秀作品,培养宣传㊁创作的领军人才或工作室,塑造了一个让合肥人产生归属感㊁自豪感,让城外人产生信任感㊁亲切感的城市网络形象的拟态环境㊂2.2.3㊀协同创新发展,覆盖各类人群(1)壮大人才队伍,覆盖各类人群㊂城市气质在营造和提升的过程中,需要科研人才,也同样需要文学㊁艺术㊁教育㊁传媒工作者等㊂政府在引入人才的过程中,可积极对接各类专业人才,鼓励跨学科跨行业加强交流㊂在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积极引入市场化运营,促进各类科技活动与文化㊁旅游㊁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在人才引进㊁产业布局㊁基础教育㊁文化艺术等方面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力争在城市排名中脱颖而出㊂(2)推动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㊂牵头组建 科里科气 国际科普组织或研究院,起到 顶天㊁立地㊁惠民 的三重作用,将前沿科研知识转化为科普作品㊁科普作品贴近群众㊁推动优质资源共创共享㊂先发区域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数字化㊁流动驿站㊁ 博士进课堂 等方式,打破市㊁县区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氛围的不平衡现象,避免 盆景式 歌剧式 项目,亟须建立 科里科气 城市气质发展脉络,加强都市圈互动和周边辐射带动作用㊂2.2.4㊀打造标识品牌,讲好合肥故事强调地方特质,构建独特气质的理论基础㊁历史脉络和形成机制,全渠道打造带有浓厚合肥基因的标识品牌㊂(1) 科里科气 游合肥㊂制定一日游㊁N日游等网红路线,引入市场营销机构,在大众点评网等各类旅游APP上推广,并做好公众服务,打造周边产业㊂(2) 科里科气 上云端㊂推进各类数字展馆㊁数字科技馆建设,创建合肥 科里科气 科创宇宙,在抖音等平台全天候直播互动㊂(3) 科里科气 进基层㊂统筹组织科研工作者㊁科普志愿队伍等走进校园㊁乡村㊁企业㊁景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㊂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将崇尚科学㊁尊重科学的学风贯穿到每个人的终身学习体系中㊂(4) 科里科气 来创业㊂目前合肥已有 科里科气 科创荟 等创业活动,可进一步统筹并推广各类科技创新比赛㊁路演㊁展会等,打造 科里科气 创业品牌㊂(5) 科里科气 好剧目㊂将合肥本土的科创故事搬上舞台,以戏曲㊁话剧㊁ 剧本杀 等多种形式开展创作并巡演,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㊁舞台震撼力㊁故事体验感,打造文化传播名片㊂3 结语世界上拥有良好城市形象气质㊁具有强盛发展活力的著名城市,均与特定的文化构成关系,如国外的巴黎时尚㊁纽约金融㊁硅谷创业;国内的北京大气㊁上海奢华㊁深圳前卫㊁杭州休闲㊁苏州精致㊁成都包容等㊂这些城市通过将气质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用良好的城市气质继续推动经济㊁社会㊁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㊂合肥的文化内核在于长期以来对科学的崇尚和追求,不论是困难还是优渥,都是与科技创新事业 共患难,同富贵 的同途者㊂在新时代,合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当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争当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㊂为城市高质量发展㊁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生活服务,努力把科技创新 关键变量 转化为合肥高质量发展 最大增量 ㊂参考文献[1]甄峰,刘晓霞,刘慧,等.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人文地理[J].2012,67(8): 1031-1043.[2]李晶.新浪微博中宁波城市网络形象的呈现与传播[D].大连理工大学,2022.[3]周晨茜,孙浩捷.新媒体时代下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构建研究 以河南省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新浪微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0):68-69.[4]于学斗,柏晓钰.基于Python的城市天气数据爬虫程序分析[J].办公自动化,2022,27(7):10-13,9.[5]王春东,张卉,莫秀良,等.微博情感分析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22,44(01):165-175.[6]高昊,靖新,朱海,等.基于数据挖掘算法的沈阳疫情微博情感分析及建议[C].第十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7]宋海霞.用Python生成词云图[J].少年电脑世界,2019, 11(9):29-30.[8]初晓伟.可感知形状的词云生成方法[D].济南:山东大学,2020.。

专题十三+区域发展+第3节+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专题十三+区域发展+第3节+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


知识点2 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教材知识萃取
1.地区产业结构
(1)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以工业或者 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我国三大产业的划分
产业
内容
第一产业 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②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3.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1)产业结构变化概况
上海产业结构经历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转变过程,其中工
业经历了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升级过程。
(2)产业结构变化过程
发展阶段 工业化初期
产业特点、地位 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是我 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 地
第三产业 也称服务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资源禀赋 技术条件
分工深化
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特点举例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能以第二产业为主 技术发达的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促使第二、 三产业的形成;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影响不同地区的产业结 构 经济落后的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经济发达的地区, 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镇,也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
(5)城市体系 ①形成:从空间组织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构成具有 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体系。 ②特点: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 辐射范围越大,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
基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下的大都市辐射功能示意图

urban_network_analysis_与空间句法_概述及解释说明

urban_network_analysis_与空间句法_概述及解释说明

urban network analysis 与空间句法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都在迅速增长。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城市空间结构,Urban Network Analysis(城市网络分析)和空间句法(Spatial Syntax)作为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涌现出来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Urban Network Analysis 是一种定量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方法,它通过识别和分析交通网络、轨道系统、社交网络等在城市中形成的各种联系与关联,帮助我们理解城市内部的连接模式、节点重要性以及整体流动性。

而空间句法是研究城市空间布局和其对社会行为影响的方法,通过对建筑物、街区、道路等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他们对行人活动和互动产生的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urban network analysis 和空间句法这两种研究方法,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首先深入探讨Urban Network Analysis 的定义、概念以及相关方法工具和应用领域;然后详细介绍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与模型以及实践应用与效果评估;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urban network analysis 和空间句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和应用案例,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最后,文章将总结研究发现,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除了引言部分外,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Urban Network Analysis 的定义与概念、研究方法与工具以及应用领域;第三部分将着重讨论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与模型以及实践应用与效果评估;第四部分将探讨urban network analysis 与空间句法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作用原理、应用案例分析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本文内容并展望urban network analysis 和空间句法未来发展的方向。

基于CitcSpace的国家中心城市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基于CitcSpace的国家中心城市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基于CitcSpace的国家中心城市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虽然CitcSpace技术在国家中心城市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巨大优势,但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有必要对基于CitcSpace的国家中心城市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深入分析,以全面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旨在通过对CitcSpace技术的介绍、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和特点、基于CitcSpace 的国家中心城市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分析以及CitcSpace在国家中心城市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深入挖掘CitcSpace技术在国家中心城市研究中的潜力和作用,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 探讨基于CitcSpace技术的国家中心城市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 分析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和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探讨CitcSpace在国家中心城市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 从实践角度出发,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方向- 增进学界对国家中心城市的认识,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发展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明确,希望能够为CitcSpace技术在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指导和启示,同时能够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更科学、可行的方案。

本研究也将探讨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和特点,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重要城市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研究热点的分析和CitcSpace技术的应用,将能够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探讨。

并且,通过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3 研究意义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CitcSpace技术的国家中心城市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特征,还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规划发展研究报告

城市规划发展研究报告

城市规划发展研究报告一、引言城市规划发展一直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也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对城市规划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二、城市规划的背景城市规划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目标,通过对城市功能、布局、用地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城市发展的有序性、高效性和长远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集中流动,城市规划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三、城市规划的意义1. 空间利用的高效性:合理规划能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

2. 城市功能的协调性:规划可以保障城市的主次功能有机结合,避免功能区过于集中或分散。

3. 环境质量的改善:规划能够合理布局生态绿地和环保设施,在提供良好居住环境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

4. 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能够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经济效益。

四、城市规划的原则1. 人本导向原则:以人民的需求和福祉为基础,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利益,追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综合性原则:将城市规划纳入综合性管理,统筹协调各项规划要素,形成整体规划。

4. 参与式原则:倡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的权利和责任,增强规划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五、城市规划的挑战1. 土地供给限制:城市规模扩张需求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 城市功能单一化:某些城市主要依赖单一产业,城市规划应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布局。

3. 城市规划实施不力: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手段,城市规划容易受到干扰和阻碍。

4. 城市群规划缺失:城市群的发展要求更加综合性的规划和管理,现有的城市规划模式难以适应。

六、城市规划的创新1. 合理用地政策:通过制定科学的用地政策,降低土地成本,推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协同发展。

2. 交通网络规划: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需求,优化交通路网布局,提高交通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甄峰(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摘要】伴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区域内部城市间的网络化进程也不断加速【关键词】全球化和瞬间通讯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焦点话题(Castells, 1989; Sassen, 1994; Graham and Marvin, 1996; Graham S. and Marvin S., 2001)。

信息技术增加了城市的复杂性,也使得城市间及其内部活动的空间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Moss and Townsend, 2000)。

从全球或区域层面来看,城市的发展已经跨越了自身界限,通过高速网络将各个城市及其设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多样化的世界或区域性城市网络。

1西方城市网络研究的新背景网络,并不是一个最新的概念。

可以说,从交通、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到社会关系网络,网络的内涵不断拓展,也推动着城市的持续发展。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城市网络的形成与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这促使构成城市的网络要素和城市网络进入一个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

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有形或无形的组织结构,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念与行为准则。

正如在欧洲一些地区,接近多样的城市网络不再是一个额外的或受限制的特定地区或特定社会团体。

它是社会必须,一个社会权力、也许是城市生活的象征(Dupuy, 1992)。

1.1信息社会与网络化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新技术的产生及其应用对西方发达国家原有的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对由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形态的变化则逐渐成为了西方学术界争论的热点。

未来学家及社会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科学社会science society(Drucker 1969)、后工业化社会(Bell,1973)、第三次浪潮(Toffler)、服务社会(Gershuny 1983)、知识社会(Böhme and Stehr 1986)、通讯革命(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Williams, 1988)、信息社会(John Naisbitt, 1982; Lyon, 1988)、学习社会(Lundvall and Johnson 1993),以及正在浮现中的数字时代或数字社会及网络社会(Gosling, 1997;Castells, 1996)。

在西方,这样的转型被广泛认为是一个继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及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变化(Graham and Marvin, 1996)。

随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进入信息社会,城市网络,而不是功能等级中的单个及单中心城市是理解今天的知识密集型城市经济的关键(Buijs, S., 1994)。

在西方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城市网络(urban network)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它被定义为一个水平的、非等级关系的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化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形成过程及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的前期成果,项目编号40301014。

由互补的/垂直整合的或从协同(synergy)/合作(cooperation)的专业化中心构成。

由此而出现了互补网络(complementarity networks)和协同网络(synergy networks),前者由相同部门内产品互补的专业化中心构成,后者由相似产品或功能的专业化中心构成(Camagni R., 1994)。

早期的关于城市网络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交通网络的效率及其所带来的城市间互动作用方面。

这些研究都借助了大量的数学模型以解决交通网络的最优化问题。

1.2城市网络范式“范式转变”的概念是由托马思•库恩于1962年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体系》中首先提出来的。

如今,这一概念被广泛用来描述一种广义的模型、一种框架、一种思维方式或者一种理解现实的体系([美]唐•泰普斯考特,阿特•卡斯顿,1998)。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网络化趋势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推向了一个更加开放型和网络化的、动态和标准化的、建立在交替性要素基础上的新信息时代。

从理论上讲,Castells (1989)提出的流空间(space of flows)为城市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背景。

城市网络范式理论认为,通过网络中的参与,城市利用了在合作活动中互补关系和协调中的规模经济。

在这个意义上,网络优势是一个真正的俱乐部受益者,仅仅通过那些经济和空间网络中的伙伴的行为者来得到,网络优势也在伙伴之间分配,尽管各自的边际成本。

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参与的私人边际成本区别于私人的、边际利益,并且,网络优势成为网络的外部性。

他还指出城市网络概念主要包括网络要素、外部经济、共同操作要素三个要素近年来,城市网络范式已经在城市体系的理论解释中赢得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不同于传统的中心地模型。

支撑中心地模型的组织逻辑是一个地域逻辑,强调一个市场区的引力控制,而在城市网络模型中,出现了另一种逻辑,涉及到长距离的竞争和合作,而不考虑距离的障碍。

尽管交通成本和规模经济是塑造城市地区和功能的空间组织的主要动力,在网络逻辑中,其他类型的经济出现在前面:垂直或水平整合的经济和网络外部性,这类似于那些俱乐部货物的出现(club goods)(Buchanan, 1965; Camagni, 1993)。

2西方关于城市网络研究的新进展进入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影响,很多学者开始将信息纳入到了城市网络的研究中,基于城市间复杂联系(interlocking network)的网络范式(network paradigm)也出现(Batty M., 1991)。

城市网络是一个新的空间现象,可以将西方的相关研究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2.1信息技术对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使得不同层面区域空间组织发生剧烈变化。

Graham and Marvin (1996)提出了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四大效应,即协作、替代、衍生、增强效应。

Demmatteis (1989)从经济学角度,认为集聚经济相对重要性的减少,隐含着城市间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和空间上的分散化。

Dematteis G.(1996)和Bonavero P. and Conti S.(1996)则提出了在城市网络中城市发展的进一步中心化和通过城市专业化而实现更加分散和互补的城市发展这两种相反的观点。

尽管存在着争论,发达国家的区域发展实践却证明了多中心城市地区的持续繁荣。

欧洲的城市网络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信息技术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最重要的结果是促使一个基于电子通讯、物质设施等网络关系之上的新型空间组织出现。

Kunzmann and Wegener(1991)指出了基于城市间的互补与协作的欧洲城市网络化模式,并认为欧洲的城市网络将会是一个多中心的合作的网络结构。

Dematteis G.(1996)描述了欧洲城市体系的三个抽象的空间模型:克里斯泰勒的等级网络、多层面相互联系网络和核心边缘等级网络,他认为多层面相互联系网络代表了信息经济下相互连接的网络组织。

Nijkamp P., Van Oirschot G. and Oosterman A. (1994)研究了知识网络、科学园区与区域城市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基于快速交通、信息通讯网络及范围经济的新的发展模式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中心地模式的地域空间组合,即网络城市(Network city)(David F. Batten,1995)。

以汽车所引发的郊区化发展模式为特征的美国,在信息技术、电信网络的影响下也出现了新型的边缘城市(edge city)(Garreau, R. 1988)。

基于复杂互补关系的城市网络,核心城市正在变成城市地区,进而转化为巨型城市并最终与全球城市体系相连(Graham and Marvin, 1996;卡斯特,2000)。

Pierre-Paul Proulx(1995)概括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城市:第一种类型包括辅助的专业化的城市和区域,通过参与网络以获取市场接近、规模和集聚经济;第二种基于合作基础上的,包括所联系的金融中心,例如通过远程通讯基础设施,相似的城市功能(如旅游城市)以及交通联系;第三种是公司从不同区位的网络到各自补充的力量。

2.2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间的互动直接影响着区域城市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进入信息时代,通讯网络的高度发达促使了区域间和区域内各部分之间社会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愈发加强。

尤其是随着信息城市与全球经济的兴起,高度专业化的信息的创建和交流对大都市区中心的成功变得很重要。

Mitchelson, R. L. and Wheeler, J. O.(1994)考察了发生在美国城市间的较高层次的信息的生产与交换,揭示了正在进行的全球化如何影响这些城市在信息交流体系中的位置。

T. McGee (1994)在谈到印度尼西亚未来发展时指出,信息流整合了印尼,通过互动的电视和远程通讯网络。

实际上,国家空间已“陷落”为瞬时的信息空间,在国家层面,这使得集中化趋势容易。

航空运输持续重要,空港网络升级到了国家和国际层面。

Hall (1997)认为,快速和大量的信息流经城市地区是后工业化城市的一个定义性特征。

与此同时,一些重要的研究已经描述了大都市区之间大量的不同媒介的信息交流——如电话、夜晚递送包裹以及空运对区域与城市空间的影响(Gottman,1961;Pred’s,1973;Mitchelson, R. L.; Wheeler, J. O.,1994)。

还有学者对信息时代区域(大都市区)空间相互作用及其演化进行了分析(Parr, John B.,1979;Murayama, Y.,1989;Wallis, Allan D.,1994)。

Graham(1997)争论认为,尽管对IT 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已有很多理论论述,但并没有很好的实证来证明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信息流的方向、起源和目的地。

一个例外就是Mitchelson and Wheeler(1994),使用联邦快递的数据显示了美国命令和控制中心的等级中的主导关系。

然而,关于信息和通讯流在城市间和国家间的流动很少有学者绘制出流量地图。

试图对信息流进行绘制的一个小组是TeleGeography1,它们利用基于国家之间的国际电话交易量绘制出了网络流地图。

1电信地理学(telegeography)是:1)绘制电话通信量和其他电子通讯流模式的新的地理学分支;2)被创造或仅仅通过远程通讯得以理解的场所(如计算机网络地址);3)某个地点的远程通讯人工设施(无线通讯的天线、终端和信号);4)一个国家或区域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相比在远程通讯能力方面的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