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案_谈中国诗阅读答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2.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语言技巧;3.能够在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时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谈论中国诗歌,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2.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和技巧;3.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
三、教学过程1. 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通过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帮助学生了解其地位和影响。
(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诗歌与音乐和礼仪相结合,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形式固定、主题简单的雅颂和歌谣。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以「诗人至此,华夏文明之趋于完满,子夜歌声,吾庐翁之声也」(明·陈义觉)为代表,形式和内容都更加丰富多彩。
(3) 近代以来自近代以来,中国诗歌的风格逐渐多样化,并不断向民间文化和现代性发展。
2.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和技巧让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语言技巧,包括韵律、字数、修辞等方面。
(1) 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种基本形式。
五言诗,即每句5个字,取字数和韵律的平衡。
七言诗,则每句7个字,形式比较宽松,更加适合抒情。
(2) 韵律和平仄诗歌中的韵律是指韵母相同的音节排列,而平仄则是指字音的音调高低。
古诗词韵律多样,平仄相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3) 修辞和意境修辞是指词、音、形、意等方面的修饰表达方式,如对仗、反复、比喻、衬托等。
意境则是指诗作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即通过修辞手段抒发出的感情、思想或意境。
3. 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在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和形式后,让学生尝试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
(1) 赏析范例例如“静夜思”、“登高”、“春晓”等这些著名的传统诗歌,让学生分析这些诗歌中的词语、句式和其象征意义。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中国风格的诗歌,让其动手实践所学的技巧和知识。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中国诗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诗的了解和经验,并引发他们对中国诗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诗有哪些特点?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到现代诗歌的演变;2. 解释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如古体诗、词、曲等;3. 举例说明中国诗的特点,如意境深远、表达简洁、含蓄、形象独特等。
欣赏和分析(20分钟):1. 选择几首经典的中国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情感;3.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创作实践(30分钟):1. 提供一些中国诗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鼓励他们尝试运用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2. 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3. 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欣赏和评价彼此的创作。
总结和延伸(10分钟):1.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提高;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欣赏;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资源:1. 课件或教材提供的中国诗选读材料;2. 音频或视频播放设备;3.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集。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创作实践的积极程度;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诗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中国诗的独特魅力使它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理解和欣赏中国诗的过程不仅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更是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深入了解。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杨永乐许昌高中语文【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诗与西洋诗的不同。
2、掌握比喻的手法运用。
【作者简介】一、作者: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二、知识积累:1、正音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羡妒(xiàn)嫉恨(jí)会稽(huì)精髓(suǐ)B.颦蹙(cù)内疚(jiù)皮夹(jiā)深挚(zhì)C.无垠(yíng)熬夜(áo)瞭望(liào)混沌(dùn)D.桃核(hāi)侈谈(shē)尽快(jǐn)睿智(ru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叫嚣回长荡气数见不鲜B.混沌聊以慰籍斩钉截铁C.亵渎卧薪尝胆必恭必敬D.寡陋惊天动地义愤填赝【研读文本】三、合作探究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比较文学的,这更切合外国听众,通过比较可以使外国听众更快地把握中国诗歌的精髓。
谈中国诗学案附答案
《谈 中 国 诗》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2、熟读课文,积累基础知识;3、理清作者的思路和行文脉络,把握全文。
4、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的方法。
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行文脉络;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高妙。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1、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2、钱钟书著作:散文集 、短篇小说集 、长篇小说:学术著作:《宋诗选注》《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3、了解背景(见《成才之路》p68)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主要谈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二:积累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l ǒng ( )统 精su ǐ( ) 一c ù( )而就 sh ùo ( )见不xi ān ( ) 逻ji ( ) 叫xi āo ( ) 轻yu ān ( )剪掠 眉眼颦c ù( ) 凑b ó( )遥思远ch àng ( )k ǎi ( )叹 h ǎ( )巴狗 了不足q í( )2、 注音摩挲.( )毋宁..( )篇什.( )一蹴.而就( ) 数.见不鲜( )颦蹙..( )混沌..( ) 咻.咻然( ) 精髓.( ) 3、解释、积累词语一蹴而就:居高临远: 空中楼阁: 回肠荡气: 数见不鲜: 遥思远怅: 凌风出尘: 轻鸢剪掠: 穷边涯际 吞言咽理: 拔木转石:三: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通读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段):作者先指出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
第二部分( 段)谈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上的第三部分( 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一、课文介绍1.1 课文简介作为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谈中国诗》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散文,作者为林语堂。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并对其与西方诗歌的差异做出了对比。
1.2 课文主要内容《谈中国诗》的主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重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
作者从“意象”、“语言”、“节奏”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并与西方诗歌进行了对比。
1.3 课文特点《谈中国诗》重点讲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阐述了其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独特性,具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
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案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与西方诗歌进行对比并探讨两者的区别2.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诗歌特点和价值•掌握分析诗歌意象、语言、文化内涵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3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4 教学方法•讲解法:介绍《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解读文中的难点和专业术语。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文化内涵和西方诗歌的差异,交流观点和互相学习。
•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答。
三、反思3.1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法、分组讨论法和问题解答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但是,由于《谈中国诗》主要阐述的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特点的理解,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措辞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
3.2 教学改进方案针对教学反思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简单了解,这有利于引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谈中国诗》学案(带答案)
六《谈中国诗》学案【学习目标】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各段大意和文章中心。
2.筛选文章中的比喻句,品析比喻的妙用。
3.查阅资料把文中提到中国诗补充完整并背诵.一、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文体知识——关于中国诗歌1.诗歌的特点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2.诗歌的分类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谈中国诗-语文版第五册教案
谈中国诗-语文版第五册教案一. 教材背景《谈中国诗-语文版》是一套针对中学生的诗歌教材。
该教材尝试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及现代诗歌经典作品的学习,帮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提高阅读能力与文化素养,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第五册旨在通过学习兰亭序、陋室铭、清平调等诗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 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序、陋室铭、清平调等文艺作品;2.理解这些文艺作品的基本意思;3.提高学生的朗读、背诵、鉴赏能力;4.帮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学美感。
三. 教学内容3.1 兰亭序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归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SDQ是为了记述王羲之那天在兰亭举行的那次停歇集友合作饮酒的盛况而写的。
在那场宴会上,王羲之同时书写了临行草书,草书记述着他的那种感慨,这个草书叫做“兰亭序”。
这短文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代表,至今备受人们推崇。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记录古代盛宴和书法的意义,体会王羲之用笔的变化和笔画的韵味。
3.2 陋室铭《陋室铭》是东晋玄学家陆龟蒙的代表作之一,文字深沉,寄托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憧憬。
在这首诗中,陆龟蒙描绘了他所居住的陋室、待遇孤零,及其中所体现的一种淡泊、超脱心态。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对世俗之所以浮华、对精神之所以贫乏的见解,同时也可以提高阅读表达和文学欣赏基本素养。
3.3 清平调《清平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横跨古代与现代的文艺作品,描绘了《长恨歌》的故事。
《长恨歌》是一首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唐朝文学的风貌,体会李白以独特的诗风和情感,表达出爱情深深、又难以得到满足的愿望。
四. 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每个课时中尝试读诗、背诗,学习及掌握诗歌的基本技法,以此进一步提高其鉴赏能力。
第一次课:高亮课文重点,让学生快速浏览兰亭序,然后出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比较其书法与诗文是否相符,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第二次课:分发《陋室铭》的诗歌选段让学生读,以此检验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并让学生解读其中的体现作者意图的关键词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
2.领悟作者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课堂讲解(1)分析作者的观点(2)讲解比较分析方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以突出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请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4.课堂讨论1.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2.你认为中国诗与其他国家的诗歌有哪些不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2.收集并整理一首你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更深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作者提到的‘简洁、含蓄、韵味无穷’,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诗句来解释这三个特点吗?”学生:“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简洁明了,只用几个字就描绘了月光的皎洁。
”教师:“很好,那么含蓄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并没有直接说出愁,但通过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愁绪。
谈中国诗教案
第十二课《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初步理解比较研究的方法,并能简单运用以研究其他文学现象;3.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比较研究方法在文学评论中的运用与借鉴;3.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2.领会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读法、研讨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8分钟)1.请学生说几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简单阐述自己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看法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二)讲授新课(30分钟)1.先请学生在下面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段落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请学生起来分段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骨髓.(suǐ)譬.如(pì)轻鸢.(yuān)颦蹙..(pín cù)凑泊.(bó)槛.外(jiàn)深挚.(zhì)3.进行段落划分并逐段讲解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一)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加以阐述的?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在作者看来,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发展规律是什么?钱钟书先生又是怎样来论述的呢?第三部分(第3-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一层(第3段),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第二层(第4-5段),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第三层(第6段),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的风格。
第四层(第7段)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中国诗和西洋诗无甚差异.第四部分(第8段)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4.对文章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1)总结中外诗歌的异同(2)“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3)对文章最后的“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谈中国诗》学案(有答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一、整体把握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本文结构层次。
点读:《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作的一篇英语讲稿节译而成的。
本文的听众是美国朋友,所以本文开宗明义:在阐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时,主要是引用西方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西方的诗歌来作比较,用的是“比较文学”的“立场”。
接着作者列举中外诗歌,从民族风俗学、风格学,乃至哲理意义学等多个角度阐明了中国诗歌所具有的特征。
文章在后半部分还申明了本次演讲中为什么“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的原因。
具体概括为:第一部分(第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段):整体上论述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规律。
第三部分(第~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段):论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本文题目是“谈中国诗”,作者并不仅就中国诗而谈,而是时时与外国诗作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中国诗的特点及风格。
课文举了大量典型的例子,运用巧妙的比喻,在谈笑风生中,把中国诗的几个特征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比较的?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致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诗体”适配“诗心”的需要。
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
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
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
中国也有“厚重”的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
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诗经》的采风之作,到楚辞的浪漫情怀,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每一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谈中国诗》这篇课文,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
一、课文原文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形式上、内容上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亦有不少相同之处。
例如诗歌的凝练、意象的创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中国诗与西洋诗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意象丰富的诗歌。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洁的语句,却传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中国诗歌还注重韵律和节奏。
诗人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此外,中国诗歌还常常借助典故、寓言等手法,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淡泊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谈中国诗》一文,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理解课文中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的内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反思《谈中国诗》是高中中学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作为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涵与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挖掘都会有收获的。
总体来说,本堂课到达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组织严密、严谨,学生应该是有所收获的。
当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细化的地方。
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五实”规范,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我在设计、处理《谈中国诗》这篇文章时,也力图向这五个目的靠拢。
第一、扎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
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教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我在本文的教学目的确实立上承袭这一理念。
将本课的教学目的定为:⑴知识目的: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加深对中国诗诗创作和鉴赏的认识。
⑵能力目的: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取得的能力剖析中国诗歌同类现象。
⑶情感目的: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完成情况看,对照本课的三维目的,我认为学生了解了钱钟书的生平及作品,剖析、提炼出了中国诗的特征,并且能够运用掌握到得中国诗的特征,学以至用的剖析详细的诗歌,知识和能力目的实现了。
课堂上大家积极投入,对中国诗的特点有了完整的认识,并且通过品读局部诗歌,激发了学生对中国诗的热爱,学生积极的参与,愉悦的表情表明本课的情感目的也实现了。
所以,我认为本堂课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目的,让学生在“学到东西”“锻炼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级意义上均有所收获。
第二、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
”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范围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雷同。
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
有效率的课应该说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教案_谈中国诗阅读答案课文《谈中国诗》出自高三语文上册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OrG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
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
不再有了。
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像啥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
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
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
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
并且是谈话。
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叉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
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
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
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
英国人,总是人。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
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是一样。
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
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
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
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前言】《谈中国诗》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课文赏析】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
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
不再有了。
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