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长春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备考:科举制.doc
2018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事业单位考试常识考点部分汇总
2018年吉林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事业单位考试常识考点部分汇总【导读】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事业单位考试常识考点部分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全国各地的事业单位笔试考试中,科技常识可谓是逢考必出。
总是有很多同学觉得常识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觉得范围难以把控。
但实际上,在历年的考试中,常识的题目也有考查的重点。
本篇汇总一些高频考点及难点,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一、省力和费力杠杆(1)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不一定是直的,可以是弯的,但必须是硬的,不易发生形变。
如曲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2)省力杠杆:由力的作用线到支点的距离叫做力臂。
根据公式F1L1=F2L2可得,力臂越长力就越小。
省力杠杆,顾名思义,其动力臂较长,动力较小,所以省力。
但是通常省力杠杆省了力气会相应的费距离。
省力杠杆的运用:开瓶器、榨汁器、胡桃钳、撬棍、扳手、钳子、拔钉器、开瓶器、铁皮剪刀、钢丝钳、指甲剪、汽车方向盘等。
(3)费力杠杆:杠杆平衡条件为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臂,那么在杠杆平衡的条件下,动力(F1)大于阻力(F2),动力臂(L1)小于阻力臂(L2)时,杠杆为费力杠杆。
费力杠杆并非真正“费力”,而是节省动力移动的距离。
这样在移动很小的情况下,可以使另一段的距离移动很多,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动力比阻力大,动力臂比阻力臂短,也就是说:虽然费力,但是动力移动距离比阻力移动距离小,省了距离。
费力杠杆的运用:镊子,钓鱼杆,理发用的剪刀,筷子,火钳,划桨等。
二、光的折射、散射、反射、直线传播(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例如:水里筷子变弯、水中石头变浅、海市蜃楼、家里门上的猫眼看外面的人。
(2)光的散射:光通过不均匀介质时一部分光偏离原方向传播的现象。
偏离原方向的光称为散射光。
长春2018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打印版】 - 事业单位真题
长春2018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打印版】-事业单位真题1:小华,女,16岁,高中学生。
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在侦查过程中,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侦查人员讯问小华时,下述正确的做法是()单项选择题应当通知其父母到场可以通知其父母到场应当通知其老师到场应当通知妇联的工作人员到场2:在一项关于求职人员的调查中,2/5的人承认至少有一些不诚实。
然而,这项调查可能低估了有不诚实行为的求职人员的比例,因为()。
以下哪一选择能最好地完成上面的短文?单项选择题一些接受调查的不诚实的人可能在调查中宣称自己是诚实的一些接受调查的,在一般情况下诚实的人可能在调查中宣称自己是不诚实的一些在调查中宣称自己至少有一些不诚实的人可能非常不诚实一些非求职人员可能至少有一些不诚实3:根据文章推断,“长茶”的“长”是指()。
单项选择题倒茶师傅的手臂长喝茶的时间长茶杯又大又长倒茶的距离长4:小林因未带游泳帽被拒绝进入深水池,小林出示深水合格证说:根据规矩我可以进入深水池。
游泳池的规定是:未戴游泳帽者不得进入游泳池,只有持有深水合格证,才能进入深水池。
小林最有可能把游泳池的规定理解为:()单项选择题除非持有深水合格证,否则不能进入深水池。
只有持有深水合格证的人,才不需要戴游泳帽如果持有深水合格证,就能进入深水池准许进入游泳池的,不一定准许进入深水池5:现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八棱金杯,是唐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1970年发掘出土。
此杯为国家一级文物,高6.4厘米,侈口八角,圈足。
八个面之间以连珠式图案相分割,分别装饰有拍板、吹箫、弹奏琵琶等人物浮雕图案,人物形象高鼻深目,明显是当时的西域胡人形象。
此外,还有忍冬纹、卷草纹,以及山石、飞鸟、蝴蝶等装饰图案。
这件文物对研究唐代金属工艺、造型艺术、文化交流、歌舞音乐以及服装穿戴等社会现象都有极大帮助。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是:单项选择题唐代时已有萧、琵琶等音乐器具当时西域与唐王朝有一定文化交流八棱金杯是唐王朝赠送给西域的礼品金杯的八个面之间以连珠式图案相分割6:下面句子中,语法结构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单项选择题李老师戴上老花镜看报老张赶驴子到河边饮水小王骑车到医院看叔叔赵师傅找尺子量玻璃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科举制度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结束于1904年,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一、科举制度产生前官员的选取办法:<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官位世袭,君主不能任意罢免。
汉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和征辟察举:由公卿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当地品德高尚和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
对于被举荐的人才,有时皇帝要考试,成为“策问”。
征辟: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
征,是皇帝聘请;辟,是官府聘请。
曹魏时:九品中正制:被选者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文帝为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唐代科举:唐代科举的一个非常显着特征就是进士科的崛起,并成为了士子出身人仕的首要途径。
进士科考试在唐代趋向于以诗赋为主,不仅如此,应进士科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文卷,投献给当时达官贵人或文坛名人求得他们赏识推荐,以提高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种习尚称为行卷。
考试合格被录取叫“及第”落榜叫“落第”,进士及第叫“进士第”,第一名叫“状元”,新科进士互称“同年”,他们都是主考官的“门生”。
考上之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选试,才能授予官职。
考中后的活动:探花宴:新进士都要去杏园举行宴会,由两名帅哥去采集名花点缀盛宴,称为探花使者。
曲江会:宴会完毕之后要到长安城南的曲江亭聚会庆贺,称为曲江会。
题名会:随后到慈恩寺大雁塔下提名,以求流芳后世,即“雁塔题名”宋代科举: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对于考中进士的人再进行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决定录取名次。
宋太祖将殿试录取的进士按三等发榜,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三甲可直接授官。
从南宋开始,称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从元代开始实行乡试(省考),会试(京考),殿试(殿考)三级考试。
明清科举的三级考试:院试,乡试,会试。
2018年科举制度(精选多篇)-精选word文档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科举制度(精选多篇)第一篇:科举制度3、试以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弊病a、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1、公开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科举制度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很多普通百姓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自身及其家庭的命运。
同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的文化名人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各科考试的内容、方式和录取标准都不相同,虽然考试内容有些死板,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到这样已经是进步的了。
封建统治者从参加考试者中选出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朝廷做官,这不得不说是统治者的高明之处。
3.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这个时候的启蒙教育也都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金榜题名、功名利禄的诱惑来规劝学童读书。
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b .科举制度的弊端又是显而易见的。
1.由于科举考试一旦被取中就可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地位,对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这更是改变他们的处境和命运的唯一出路,因此,科举制度有效地牢固地控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在科举下完全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意志和人格,成为了自觉的奴隶。
2.科举制度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严重毒化了人们的思想,对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造成了十分有害的影响,使人们对做官以外的一切实业统统视为末流,不予重视,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科举制度知识
科举制度知识科举制度知识(一)——古代选士制度中国清朝以前历代统治阶级按照一定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
选士制度开始于西周(一说始于春秋)。
据古籍记载,当时选士形式有二:①"乡里选士",由各乡里逐级选拔秀士、选士、俊士、造士、进士。
最后由司马把进士之贤者推荐给天子,任官授爵。
②"宾兴之制",三年举行一次,选举贤能。
春秋战国之际,养士之风起,当时士子进身途径靠请谒荐举和诸侯召见。
汉代选士,一是任子,即靠世袭入仕,二是计吏入官,三是纳赀入仕,四是选举入仕。
选举又分两类:一叫贤良方正,由公卿郡国选举,天子予以策试,诏举无定期。
一叫孝廉秀才,由州郡察举,不经考试。
安帝时,才加考试,并有年龄限制。
此外,还有童子科的选举,年龄在12~16岁之间,能"博通经典"的得入选。
作为选拔儿童特殊才能的推举和任用。
西汉另有"公府辟举"法,供官府罗致名士。
武帝时建立博士弟子员制度,博士弟子一由太常选补,一由郡国县道邑保举,入太学受业经考试后,按高下任官。
太学博士的任用经由征召、荐举、选试。
或以贤良文学、明经诸科入选,也有由他官迁调的。
汉代选士制度,流弊很多:一是汉代选士制度以财富为主要条件,他们凭借自己拥有大量财富,取得入选资格。
二是西汉就有以选举不实而被免官。
从光武帝起曾不断下诏书要求严格选举,甚或提出选举不实者要治罪。
明帝即位之初,下诏书指出:选举请托权门,官吏贪纵为非,百姓愁怨。
此时察举已有被郡国官吏把持的现象。
章帝建初元年下诏书指出:选举名不符实,茂才、孝廉岁以百数,而授之以政,无所作为,注重门第而不以求贤为务。
三是灵帝时,宦官专权,请托相当普遍,他们为培养自己势力,不得不扶植党羽,"徒讲交游,不重实学",甚至"拜门奔竞,货赂嘱托"公开盛行。
三国时,曹操曾下诏求贤,特重才能,不拘微贱。
曹丕当权,立九品官人法作为选拔人才制度。
事业单位之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取缔过程
开始阶段: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
发展阶段: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
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取八股取试
废止时期:1905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
二、科举制度的程序
三、科举制度中连中三元
三次考第一,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
四、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前三甲(三鼎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五、和科举制相关的成语
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公布公告。
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宫,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称月宫为蟾宫。
去月宫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
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五子登科:源于窦禹钧。
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
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名落孙山:书生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来之后,乡人问他,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中举,孙山回答:中举名单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家孩子在我之外。
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
2018年长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中人文常识重难点详解
2018年长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中人文常识重难点详解在事业单位的备考中,人文常识题经常是考生比较容易忽视的考点,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文常识的考察面太过广泛,造成复习没有效果。
但是,在我们进行备考人文常识这一部分的时候,最基础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把历史顺序能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时间轴,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复习达到一定的效果,下边我们结合两道真题看一下,应该怎么对比记忆人文常识中的一些重点。
1.我国古代人才测评方式主要有选,举,考,用四种,每一种测评方式都有与之对应的选拔制度,下列选项对应错误的是:A选------禅让制B举------察举制C考-------科举制D用------九品中正制1.【答案】A。
解析:禅让: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所以禅让制并不是人才测评方法,而是帝位传承,故本题选A。
2.以下各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秦朝---南朝---北朝---唐朝B三叠纪---泥盆纪----侏罗纪---白垩纪C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辛亥革命----五四青年运动D《论语》----《百年孤独》----《三国志》----《战争与革命》2.【答案】C。
解析:C项正确。
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1861年-1865年爆发美国南北战争,辛亥革命1911年爆发,五四青年运动发生于1919年。
A项,南朝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北朝386年建立,南朝420年建立,北朝在前。
正确排序应为秦朝—北朝—南朝—唐朝。
B项,泥盆纪距今约4.1亿—3·55亿年,三叠纪距今约2.5亿—2.05亿年,侏罗纪距今约2.05亿—1.35亿年、白垩纪1.35亿—6500万年。
正确排序为泥盆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D项,《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约,约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00年。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科举制度相关资料。
科举制度主要内容魏晋以来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
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
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并使科举制逐渐完善,使我国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
唐朝科举制度分制科和常科两种取士方法。
制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以待“非常之才”。
应试者可以是现任官吏,也可以是常科及第者,还可以是庶民百姓。
唐太宗时扩大国学的规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进士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武则天时亲自进行殿试,并增设武举。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科举制在唐朝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宋朝科举宋朝对科举制做了不少改革。
宋太祖时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礼部考试后由皇帝在殿廷主持最高一级考试。
考生在殿廷及第后,可直接授官。
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第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
南宋以后,改称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宋朝科举制基本上仍分制科和常科。
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
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也称省试。
元朝科举制度也分乡试、会试、御试三级,但将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并分别登榜。
元朝科举考试重经义而轻诗赋。
明清两代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变得十分严密,各种弊端也愈发严重。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二、科举制的具体制度1.乡试2.会试3.殿试三、科举制的考试内容1.经义2.史书3.诗词4.文论四、科举制的影响与评价正文(篇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发展,直到清朝末年废除,历时约 1300 年。
它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大创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具体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科举制的初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各省举行。
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是科举制的第二级考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
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参加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诗词和文论四个方面。
经义主要测试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运用,是科举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史书主要测试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史记》、《汉书》等。
诗词主要测试考生的文学修养和才华,要求考生能够熟练运用诗词格律。
文论主要测试考生的文学鉴赏和评论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使一般平民也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
同时,它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播。
然而,科举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考试内容的僵化、考试舞弊现象等。
总的来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创举,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篇2)一、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二、科举制的考试科目和内容三、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正文(篇2)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
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政治人才。
科举制的考试科目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
在隋朝,科举制刚开始设立时,主要考试科目为进士科和明经科。
唐朝时期,考试科目逐渐增多,除了进士科和明经科外,还增加了殿试、武举等科目。
科举制度内容及作用
科举制度内容及作用哎呀,说起科举制度,那可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特色,现在想来还挺有意思的。
那时候,要是有个“北大清华”的梦想,那可就全靠科举这根独木桥了。
我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为了参加科举,他日夜苦读,结果中了举人,高兴得疯疯癫癫,最后还得了精神病。
哈哈,这故事听着真逗。
科举制度,其实就是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那时候,凡是有点文化的人,都想去考科举,争取做官。
这选拔过程还挺复杂的,先从县试开始,然后是府试、院试,最后是殿试,层层选拔,能过关的人寥寥无几。
我特别佩服那些能通过科举的人。
他们不仅要读《诗经》、《论语》之类的经典,还要会写八股文,那玩意儿现在想想都头疼。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八股文的范本,那密密麻麻的注释和格式,简直就像天书一样。
科举制度的作用可大了去了。
首先,它为朝廷选拔了一批批优秀的官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其次,它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更多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再者,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贵族的特权,让平民百姓也有机会进入官场。
不过,科举制度也有它的弊端。
比如,它容易造成应试教育,让学生们只注重分数,忽视全面发展。
再比如,它可能导致腐败现象,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为了让自己家的子弟中举,不惜花重金贿赂考官。
总之,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既有辉煌的一面,也有令人遗憾的一面。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历史,真是既让人感慨万千,又充满趣味。
哎呀,说多了,咱们还是说说范进吧,他那高兴得疯疯癫癫的样子,到现在都让我觉得好笑。
哈哈!。
科举制
什么是科举制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 科举 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 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 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 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 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 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 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 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 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到明 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 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 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解释,教育上基本是照搬苏联的教育管理模式,在 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从1951年 开始,实行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统一招生考试来选拔培养人才。 而现在世界各国选拔新的培养人才基本上全部都采用这一方法。 高考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废除了十年,从而导致我们国 家严重的人才断档。邓小平同志在1997年曾经提出:"要经过 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在当年的 科学和教育工作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表示:"今年就要下决 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 高中直接招生,我看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招生工作文件。国务院 批转了经邓小平同志修改的教育部关于高校招生的两个文件, 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
科举制的图片
科举制的废除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慈禧太 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 (公元1906年)开始废除科举。 光绪三十一年(1905),许多封 疆大臣,如袁世凯、赵尔巽、张之 洞、端方等人联名奏请立停科举。 八月,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以广 学校”,自丙午(光绪三十二年, 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 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样,从隋朝开创的在中国实行了 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至此完 全废除。
科举制度文档
科举制度1.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起源于秦代,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
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文、武两个科目的考试选拔人才,进而提供给政府官员的职位。
1.1 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代的考试制度。
当时,秦始皇希望选拔有才能的人来担任政府的重要职位,于是实行了考试制度来选拔人才。
这种制度在后来的汉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1.2 科举制度的发展在汉代,科举制度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正始元年(西元3年),汉武帝首次设立了乡试和会试,确立了科举制度中的基本内容。
乡试是在县城举行,考察文学知识;会试则是在京师举行,考察文学和政治才干。
隋朝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重要的改革,取消了乡试,将考试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
进士科考试成为对才子的选拔,而明经科考试则是为了选拔官员。
唐代时,科举制度已经变得非常庞大且繁杂,形成了完备的考试体系。
2. 科举制度的选拔方式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其选拔方式有以下几种:2.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层次考试,也是最底层的选拔方式。
乡试是在县城举行,主要考察文学知识和才能。
通过乡试的选拔,合格者可以晋级到会试。
2.2 会试会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层次考试,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拔方式。
会试是在京师举行,考察文学和政治才干。
通过会试的选拔,合格者可以晋级到殿试。
2.3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层次考试,也是为了选拔最优秀的官员。
殿试是在皇帝宫殿举行,考察文学、政治和才能。
通过殿试的选拔,合格者可以获得进士称号,并且有机会进入政府担任官员。
3. 科举制度的影响与问题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3.1 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科举制度的最大积极影响是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科举考试公平公正,任何有才能的人都有机会参与考试,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绩,从而得到晋级和官职的机会。
这种方式为全国各地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公平的比较和竞争的场所,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文化常识知识梳理02科举制度
02 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常用术语【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为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贡举、察举、制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
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
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者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
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九品,依品授官。
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为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 98749 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考点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考点1500字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拔和培养人才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
下面将介绍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考点。
一、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后又在宋代达到全盛。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次,考察学生的文学才能、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
通过考取进士、举人等科举称号,进入官僚体制,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考点包括: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等。
二、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关,这一阶段的考试是在选定的各地举行的,考察学生的文学才能和知识水平。
通过乡试的考试,可以获得举人的称号,符合条件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
乡试的考点包括:乡试的目的和意义;乡试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乡试对候选人的要求等。
三、会试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关,是在首都举行的,考察学生的政治思想、治国理念和才干。
通过会试的考试,可以获得进士的称号,并且有资格参加殿试。
会试的考点包括:会试的目的和意义;会试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会试对候选人的要求等。
四、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关,是在皇帝面前举行的,考察学生的才能和品德。
通过殿试的考试,可以获得及第的称号,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员。
殿试的考点包括:殿试的目的和意义;殿试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殿试对候选人的要求等。
五、举人、进士举人是通过乡试考取的科举称号,进士则是通过会试和殿试考取的科举称号,进士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
举人和进士都具有特权和优待,可以参加礼仪、政治和学术方面的活动,成为官僚体制中的一员。
举人和进士的考点包括:举人和进士的地位和作用;举人和进士的选拔标准和要求;举人和进士的奖赏和待遇等。
六、士子教育士子教育是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术能力。
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国子监教育。
士子教育的考点包括:士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士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士子教育的问题和改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长春市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备考:科举制
一、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取缔过程
开始阶段: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
发展阶段: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
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取八股取试
废止时期:1905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
二、科举制度的程序
三、科举制度中连中三元
三次考第一,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
四、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前三甲(三鼎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五、和科举制相关的成语
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公布公告。
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宫,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称月宫为蟾宫。
去月宫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
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五子登科:源于窦禹钧。
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
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名落孙山:书生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来之后,乡人问他,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中举,孙山回答:中举名单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家孩子在我之外。
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
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