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6岁听损助听后儿童教育现状及需求的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听障人群调研报告

听障人群调研报告

听障人群调研报告听障人群调研报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团队对听障人群进行了一项调查。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听障人群的生活状况、困扰和需求。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和建议。

首先,我们发现听障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很多困扰。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交流障碍。

由于听力损失,他们常常无法感知周围的声音,导致沟通困难。

他们表示在工作中与同事交流、与家人交流以及在公共场所与陌生人交流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由于缺乏适当的听力辅助设备,他们也无法正常参与到听力依赖的活动中,如听音乐、看电影等。

其次,我们发现听障人群对于支持和包容的需求很高。

他们希望能得到家人、朋友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减轻他们的困扰和不适感。

他们呼吁在各个领域中加强对听障人群的关注和照顾,包括教育、就业、医疗等。

针对以上问题和需求,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 提高公众意识和理解:开展听障人群教育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听障知识和技巧,增加对听障人群的理解和同情心。

2. 加强辅助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开发更先进、功能更完善的听力助听器和辅助设备,使听障人群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3. 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为听障人群提供专门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并推动企业提供更多的包容和支持。

4. 增加听障人群的娱乐活动:积极推动无障碍电影院、剧院和音乐会等娱乐场所的建设,为听障人群提供更多的娱乐选择。

5. 加强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提供免费的听力筛查和康复服务,确保听障人群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医疗保障和康复治疗。

总结起来,听障人群生活中存在着交流障碍和包容度不足的问题。

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建议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推广适当的辅助设备,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和娱乐活动,提供专业的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听障人群在社会中获得更多机会,享受平等的生活。

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儿童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儿童早期教育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了解目前儿童早期教育的现状以及家长对于早教的需求,我们开展了这次调查。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为教育机构、政府以及家长提供有关儿童早期教育的有益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向不同地区、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教育水平的家长提供了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包括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以便得到全面而准确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儿童早期教育现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儿童早期教育方面,大部分家庭会选择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或托儿所接受教育,占比达到80%。

另有10%的家庭会选择请家教或参加早教班,只有10%的家庭会自行教育孩子。

2.家长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的需求调查数据显示,家长普遍认为儿童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92%的家长认为这一教育阶段非常关键。

家长们期望儿童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身体、智力、社交以及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

3.存在的问题与需求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a)教育资源不均衡: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儿童获得优质早期教育的机会较少。

b)缺乏合适的教育环境:不少家长反馈,在选择幼儿园时,会遇到环境、设施、教师素质等问题。

c)教育方式单一:部分家长认为目前的教育方式过于注重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创造性的活动。

根据以上问题和需求分析,提出以下建议:a)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儿童早期教育的投入,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早教服务。

b)教育机构应加大对幼儿园的投资,提高教育环境和设施的质量,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加入。

c)教育机构应创新教育方式,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d)家长可以通过参加亲子活动、阅读教育书籍等方式,提升自身的育儿能力,更好地辅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关于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德育教育的调查报告

关于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德育教育的调查报告

关于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德育教育的调查报告教育工作是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基础,而中小学生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特殊教育。

《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

加大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聋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范畴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聋童日常行为规范化的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与现状由于聋哑儿童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加之社会的不良偏见与传统观念的扭曲与误导,致使社会对聋哑儿童的教育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产生了与社会的无形隔阂、与人际沟通的难逾鸿沟,导致了聋哑少年与正常少年一系列不同的鲜明特点。

沟通方式的制约,人际群体的封闭,社会活动范围的狭小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深层次影响,致使广大的聋哑儿童在受教育上与正常同龄人存在有明显的差异,在他们的心理上势必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映,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心理障碍,心理伤害,甚至心理扭曲,影响到了他们对日常行为准则,社会公德约束,法律法规规范方面的正确认知与自觉遵守。

以致形成了这一弱势群体自卑孤僻的固执性情,心存戒备的猜疑心态,这成了他们参与社会,回归社会的最大禁锢。

我们特教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就在于能让广大的聋哑儿童摆脱生理缺陷的困扰,冲破心理障碍的桎梏,归属正常情感的感受,做好由基础教育向专业技能培养的铺垫与衔接,从而尽快地回归社会,立足社会。

当前,在聋生行为规范中,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归集起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日常礼节举止失缺,不拘礼仪行为随意;2、纪律松懈自由散漫;遵章守则缺乏约束;3、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刻苦精神;4、同学相处易生摩擦,报复行为倾向严重,自卑心态诱发嫉妒,人际交往难于沟通;5、心态失衡,以偏激举止为渲泻,行为过激,以损坏物品为报复;6、生理的缺陷,沟通的困难,陷入不能为人所理解的困惑,引发情绪急躁易于冲动,并有随年龄增长而愈加突出的倾向。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与对策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与对策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与对策作者:邢同渊李升全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5年第04期采用周步成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山东省潍坊市的169名初中段听觉障碍儿童进行测查,并针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段一、问题的提出听觉障碍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社会的歧视和某些家长及老师的教育不当,导致他们的自我概念水平和自我认识能力的下降,很容易产生自我贬低、恐怖、焦虑、过敏、行为不当和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

而听觉障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青春关键期,听力损失制约了其认知和个性心理能力的发展,身心发展不平衡,因此他们比正常中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通过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潍坊市在校学习的169名初中段听觉障碍儿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9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 15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5%。

(二)研究工具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等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

问卷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分析1.听觉障碍儿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听觉障碍儿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一般,只有43.13%的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有54.24%的听觉障碍儿童属于中等焦虑水平,人数较多;另有2.6%的听觉障碍儿童属于高焦虑水平,心理存在严重障碍。

2.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各因子状况听觉障碍儿童在心理健康的各因素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有51.63%的儿童存在学习焦虑,有9.8%的儿童存在对人焦虑,有4.57%的儿童存在孤独倾向,有17.64%的儿童存在自责倾向,有15.68%的儿童存在过敏倾向,有20.26%的儿童存在身体症状,有14.37%的儿童存在恐怖倾向,另有1.3%的儿童存在冲动倾向。

我国聋哑儿童救助现状

我国聋哑儿童救助现状

我国聋哑儿童救助现状聋哑儿童是指在出生时或在婴幼儿期受到感官疾病等原因导致听力和语言能力双重丧失的儿童。

在我国,聋哑儿童的比例较高,根据全国残疾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聋哑儿童数量达到了150万。

这些聋哑儿童面临着教育、康复、就业等方面的困难,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我国在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聋哑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我国有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和班级,为聋哑儿童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相关政策和法律对于特殊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支持。

实际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特殊教育资源不均衡,大部分优质资源集中在一些地级市和发达地区,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特殊教育资源匮乏。

聋哑儿童接受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不一,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存在差异,部分学校对于聋哑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实践。

聋哑儿童在康复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康复对于聋哑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听力和语言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目前我国的康复资源仍然比较匮乏。

一方面,康复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导致一些聋哑儿童无法及时获得康复服务;康复费用较高,一些贫困家庭无法负担。

康复设备和技术也需要进一步研发和普及,以满足聋哑儿童的康复需求。

聋哑儿童就业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由于听力和语言能力的双重丧失,聋哑儿童在传统的就业市场上面临着诸多困难。

虽然我国有一些聋哑人士就业促进政策和措施,但实际执行效果还有待提高。

一方面,聋哑儿童的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企业和社会对于聋哑儿童雇佣的接纳度还不高,存在着对他们能力和可靠性的质疑。

为了改善我国聋哑儿童的救助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加大特殊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农村和贫困地区的特殊教育条件,确保每个聋哑儿童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技术的研发,提高聋哑儿童教育质量和水平。

学前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融合教育现状

学前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融合教育现状

学前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融合教育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听障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如何让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共同接受教育,实现融合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学前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前听障儿童的教育资源不足学前听障儿童由于听力障碍,需要特殊的教育资源和辅助工具。

然而,在许多地区,学前听障儿童的教育资源仍然不够充足。

这使得他们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教育,限制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2.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学前听障儿童的教育需要特殊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听障儿童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相对较低。

他们缺乏对听障儿童特殊需求的了解,无法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这给学前听障儿童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健听儿童对听障儿童缺乏理解和包容在学前教育环境中,健听儿童对于听障儿童的理解和包容程度有待提高。

很多健听儿童对于听障儿童的特殊需求缺乏认识,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

这使得学前听障儿童在与健听儿童共同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挑战。

为了改善学前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学前听障儿童的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学前听障儿童的教育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特殊教育设施和辅助工具。

同时,还应加强对学前听障儿童家庭的支持,提供必要的康复服务和咨询。

2.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学前听障儿童教育的重要环节,他们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他们在听障儿童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

3. 加强健听儿童对听障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健听儿童对听障儿童的理解和包容。

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高健听儿童对听障儿童的认识和关注,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4. 建立融合教育的机构和模式为了促进学前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的融合教育,可以建立专门的融合教育机构和模式。

关爱听障儿童问卷调查心得

关爱听障儿童问卷调查心得

关爱听障儿童问卷调查心得
一、关爱听障儿童问卷调查1:
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听障儿童教育现状,我们采访了位于保定市区的几家助听设备销售机构,其中包括“雨之声”“悦声”“峰力”。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助听器等听力设备购买人群的年龄分布、经济状况、听力障碍程度以及听力设备使用情况。

除此之外,我们还采访语训中心负责人,了解到语训机构内听障儿童的家庭、听障儿童的心理及康复状况等信息。

二、关爱听障儿童问卷调查2:
为了了解社会对听障儿童的态度,我们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向社会上各个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发放了问卷,共回收239份有效调查问卷。

(1)调查得知,33.05%的人接触过听障儿童,66.95%的人没有接触听障儿童,并且被调查者的常住地对是否接触过听障儿童影响不大。

不同职业的人接触听障儿童的比例不同,医护人员为45%,学生、教育工作者、政府人员、公司职员为27%~37%。

(2)在接触过听障儿童的79人中,了解听障儿童的人较少。

“非常了解”的仅有1人,“了解一些”的有51人,“不了解”的有27人。

虽然我们只对239人进行了调查,但人员分布比较全面合理,基本上能够反映社会对听障儿童教育的关注情况。

可以看出:社会对
听障儿童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大部分人不知道如何关心听障儿童。

因为宣传不够,社会对听障儿童进行帮助的途径较少。

另外,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可缺少,如果家庭嫌弃和漠视,将严重影响听障儿童的成长。

因此,相关部门加强对听障儿童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人员进行培训很有必要,这是创造听障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必要
措施。

对聋哑儿童的调查报告

对聋哑儿童的调查报告

对聋哑儿童的调查报告1. 简介本调查报告对聋哑儿童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聋哑儿童的心理、教育和社交等方面进行调查,旨在了解聋哑儿童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改善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调查方法:2.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聋哑儿童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聋哑儿童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交流方式、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在学校、社区和亲友圈等地发放问卷,并采用匿名方式收集数据,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面对面的访谈调查。

我们采访了一些聋哑儿童及其家长,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教育情况和社交问题。

通过深入交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聋哑儿童的内心世界和需要。

2.3 文献研究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相关领域的文献研究,了解聋哑儿童的教育方法、社会支持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为聋哑儿童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帮助。

3. 调查结果3.1 聋哑儿童人口统计信息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聋哑儿童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

大约有 xx% 的聋哑儿童是男性,xx% 是女性。

他们的年龄主要分布在 x 到 x 岁之间,其中 xx% 的聋哑儿童在教育阶段。

3.2 聋哑儿童的心理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聋哑儿童普遍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

由于沟通困难和社交障碍,他们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一些聋哑儿童还存在自尊心低下和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习、成长和社交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3 聋哑儿童的教育情况调查显示,聋哑儿童的教育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部分聋哑儿童接受了特殊教育,而另一部分则在普通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

然而,不论是特殊教育还是普通教育,聋哑儿童都面临着教学资源不足、教师培训不足等问题,对他们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4 聋哑儿童的社交问题由于沟通障碍,聋哑儿童在与听力正常的人交流时存在困难,导致他们在社交方面面临一些问题。

我国聋哑儿童救助现状

我国聋哑儿童救助现状

我国聋哑儿童救助现状
聋哑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而失去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儿童。

在我国,因历史和
社会原因,聋哑儿童救助一直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

首先,聋哑儿童的诊断和治疗条件较差。

由于我国很多地区的医疗设施和技术水平不
能满足聋哑儿童的需求,很多聋哑儿童在病情早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同时,由于聋哑儿童不能听声音进行语言交流,很多医生也缺乏与聋哑儿童进行有效沟通
的能力和经验,导致医疗效果不佳。

其次,教育资源和环境不足。

现今我国的聋哑儿童教育普及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与
所有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相比仍然存在严重不平等。

在很多地区,聋哑儿童无法接受与听力
正常儿童一样完整和高质量的教育。

由于聋哑儿童的语言交流方式不同于正常儿童,很多
学校无法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较低,未来的发展
机会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此外,聋哑儿童的就业和社交机会也比正常儿童更为困难。

很多企业和组织无法为聋
哑儿童提供合适的工作和岗位,而聋哑儿童也无法通过口语进行与别人的沟通和交流,使
得他们的就业和社交机会大大受到了限制。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聋哑儿童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大
众对聋哑儿童救助的认识和监督;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聋哑儿童的医疗和教育制度,提
高聋哑儿童救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终,每位聋哑儿童都应该得到他们应有的机会和权利,为他们的发展和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

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调查报告

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调查报告

Anyone who wants to achieve excellent results should cherish and manage their time with extreme caution.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调查报告出席发布会的有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邓丽,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陈晓霞,八省课题组成员及其他地区代表,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

成果发布会由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主持。

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介绍了《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0-6岁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家长面临很多困惑和问题,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但是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在机构发展、指导内容和从业人员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了解我国0-6岁儿童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和需求,中国儿童中心在北京、山东、辽宁、湖南、山西、四川、内蒙古、甘肃八省市组织了问卷调查。

调查以0-6岁儿童家长、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管理者为调查对象,共计回收问卷36117份。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提出六项对策:第一,加强对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尽快出台对0-6岁儿童父母配套支持政策。

第三,重视和加强对祖辈的家庭教育指导。

第四,以亲子活动为主开展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第五,积极促进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专业化建设。

第六,加强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建设。

山西省妇联儿童和家庭工作部部长牛成林、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李凤兰和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赵珂作为参与课题调查的八省代表进行了发言,分享了参与课题调查的收获,并汇报了本省开展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著名儿科专家崔玉涛,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开展家庭教育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淮北市听障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淮北市听障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淮北市听障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刘雪逸家长是特殊儿童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正如特殊教育家巴士卡里雅曾说:不论有多少专业人员来教导特殊儿童,其影响之深远,仍远不及特殊儿童父母对其的影响。

对于听障儿童来讲,家长如能对他们施以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减轻听力损失造成的后果,最大限度地促进听障儿童的健康发展。

本人以淮北市0~6岁听障学前儿童为调研对象,对其家庭情况开展调研,来研究家庭教育对听障学前儿童的影响。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一)调查目的通过对听障学前儿童家庭情况、家长教育观念、态度、投资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家庭教育与听障学前儿童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听障学前儿童优化发展的建议。

(二)调查对象淮北0~6岁听障学前儿童77人。

本人选择淮北市残联语训中心的39名儿童作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39份,收回35份,回收率为90%。

0份无效问卷,有效率为100%。

39名学龄前听障儿童中,男孩有20人,占51%;女孩有19人,占49%。

(三)调查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编制了《淮北市听障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调查问卷》,同时还辅以访谈法,向听障学前儿童家长了解其家庭教育情况,对问卷设计中遗漏的重要信息进行补充。

(四)数据处理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一)听障学前儿童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突现家庭教育的重要。

对听障学前儿童家庭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听障学前儿童的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初中、高中文化水平占71%。

半数以上的孩子来自农村、乡镇,家庭月收入3000-6000元的占一半以上,家庭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教育信息比较闭塞,教育资源也比较贫乏。

69%的家庭不是只有一个孩子,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听障儿童身上。

课题3-6岁听力障碍儿童在随班就读中社会性发展的干预指导策略研究

课题3-6岁听力障碍儿童在随班就读中社会性发展的干预指导策略研究

3—6岁听力障碍儿童1在随班就读中社会性发展的干预指导策略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杭州市小伶儿幼儿园隶属于浙江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自1999年成立至今,为了给听障儿童提供良好的有声语言环境,帮助其回归社会主流,一直尝试开展全纳性教学——聋健合一教育,其中随班就读2是主要的全纳性教育形式之一。

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大多数听障儿童都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主要一些表现行为如下:1、喜欢独处或听障儿童一起玩,不太合群,不太主动与老师、健听幼儿交往。

2、不愿意参加游戏或不遵守游戏规则,经常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3、大多数孩子比较自卑,自尊心强,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愿意去尝试新事物。

4、在对已进入正常小学、中学等的听障幼儿进行调查、回访发现:多数听障儿童适应社会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和调节生活中的挫折与压力,朋友很少,比较孤立,有些幼儿甚至已转入聋校学习。

以上等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

社会性发展即儿童的社会化,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是交往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生交往及与其它人的社会交往等,二是社会规则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年龄角色、性别角色、社会角色、交往规则、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等;三是自我意识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尊、自信及自我能力等。

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习得的关键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习得与内化的过程,无论是发展问题的、一般的或是超常的,所有的儿童都必须学习这些技能。

人际关系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其中包含相互的反应或所说的给予——得到,在人生最初年月,社会互动取决于儿童输出和接收社会信息的能力,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可能不能对社会性信号作出反应,或者只能输出极少量恰当的信号。

2004年北京市0-6岁儿童听力残疾抽样调查报告

2004年北京市0-6岁儿童听力残疾抽样调查报告

2004年北京市0-6岁儿童听力残疾抽样调查报告
孙喜斌;贺鹭;曲成毅
【期刊名称】《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目的通过对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听力残疾的流行现状及致病因素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康复需求,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耳聋预防及早期干预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共对28709名0-6岁儿童进行听力筛查,主要采用行为测听法,6个月以下儿童兼做耳声发射.筛查阳性转诊到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确诊.结论在参加调查的人数中,筛查阳性者108名,筛查阳性率为3.76%,依据1987年我国耳聋分级标准,最终诊断听力残疾26人,听力残疾的现患率为0.9%,假阳性率为75.9%;由于有一名已经确诊听力残疾儿童在听力筛查中漏诊,其听力筛查结果为"通过",按照Possion分布推算,估计听力残疾总现患率为1.04%.
【总页数】8页(P8-15)
【作者】孙喜斌;贺鹭;曲成毅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5
【相关文献】
1.中国儿童中心发布《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调查报告》 [J],
2.北京市5岁儿童乳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 [J], 张辉;韩永成;侯玮;朱旻;艺璇;吴丹
3.北京市5岁儿童乳牙龋病及治疗需要抽样调查报告 [J], 张辉;顾志苓;陈薇;王伟健;王春娃;荣文笙
4.北京市0-6岁儿童听力诊断干预指南修订--暨北京市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14年第二季度研讨会纪要 [J], 程晓华;黄丽辉;张华
5.北京市0-6岁听力残疾儿童康复需求分析 [J], 孙喜斌;贺鹭;曲成毅;巴重惠;施继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小儿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小儿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近年来,小儿教育领域发展迅猛,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儿教育的现状并掌握相关数据,我们进行了一项小儿教育现状的调查。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一、背景信息本次调查对象为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500名家长,其中男性304人,女性196人。

他们的孩子年龄从3岁到6岁不等。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探究小儿教育的现状,了解家长对小儿教育的态度和期望,以及他们的教育投入和选择。

三、调查结果1. 家长对小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家长(92%)认为小儿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并承认教育对于塑造孩子的品格、培养社交能力和提升智力的重要性。

2. 家长对小儿教育的期望调查中,家长普遍表示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在小儿教育中获得综合发展,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学术能力。

他们追求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家长的教育投入家长普遍认为,为了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

超过60%的被调查家长表示,他们在教育方面会主动寻求专业的辅导和支持,比如送孩子参加艺术、体育等兴趣培训班,或者从事一些家庭教育活动。

4. 小儿教育的选择和困惑在调查中,家长普遍表示,面对众多的小儿教育机构和教育方法,他们感到选择困难。

他们更关注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环境,而不仅仅局限于学费方面。

五、调查总结综上所述,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小儿教育在家长心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认可,并且家长普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然而,家长在面对众多教育选择时,仍然存在困惑与焦虑。

教育机构应该注重提升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以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六、建议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建议教育机构应积极应对家长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领导能力,并增设与家庭互动的教育活动。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小儿教育的引导和监管,建立健全的教育评估体系,以确保小儿教育的质量和内涵的提升。

我国聋哑儿童救助现状

我国聋哑儿童救助现状

我国聋哑儿童救助现状一、教育方面的挑战聋哑儿童通常无法通过常规的教育方式获得知识,他们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国目前的聋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地区的聋哑儿童无法获得必要的教育服务。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和设施的不足,许多聋哑儿童甚至无法接受基本的教育。

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教育机构和师资力量,导致聋哑儿童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学校的教育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聋哑儿童的需求,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而一些富裕地区的聋哑儿童则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这种教育差距使得聋哑儿童的自我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医疗康复方面的困境聋哑儿童在身体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需要得到医疗康复的帮助。

我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很多贫困地区的聋哑儿童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即使是在一些大城市,医疗资源也相对紧张,导致聋哑儿童排队等候的时间往往很长。

在进行康复治疗时,聋哑儿童和家庭也需要承担较高的经济压力,这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由于聋哑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医疗康复工作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和引导,但是我国目前的医疗康复机构和专业人才相对不足,导致康复工作的质量难以保证。

这使得聋哑儿童在康复过程中面临过多的困难和挑战,影响了他们的康复效果。

三、社会融合方面的不足聋哑儿童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困难。

由于社会对于聋哑儿童的认知不足,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就业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

很多单位对于聋哑儿童的就业需求欠缺关注,使得他们在就业岗位和薪酬待遇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

聋哑儿童也往往遭受歧视和排斥,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构成了重大影响。

由于社会对聋哑儿童教育的关注程度不足,导致很多人对于聋哑儿童的语言沟通和心理需求缺乏理解和支持,这进一步增加了聋哑儿童的融入社会的困难程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当前我国聋哑儿童救助的现状。

要大力加强聋哑儿童的教育工作,增加聋哑学校的设立,完善聋哑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以确保聋哑儿童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对聋哑儿童的调查报告

对聋哑儿童的调查报告

对聋哑儿童的调查报告一、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姓名:赵亮形成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合力。

学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生”。

利用节假日、开学这些时间,争取与“留守学生”的父母进行直接对话,互通信息,及时通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留守学生”学生教育合力。

性别:男出生:1999年籍贯:浙江金华兰溪家庭背景:他母亲是新疆人,父亲是金华兰溪人,父母都下岗,家庭条件相当困难。

在赵亮之前还有一个孩子也是先天性聋哑,他在七岁那年因车祸去世,之后才生了赵亮,可赵亮还是聋哑的。

赵亮的父亲受不了打击变成了精神衰弱,到目前为止还在用药,无工作能力。

现在尽靠他母亲每月400元的工资和社会救济来生活。

不过赵亮父母对他疼爱有佳,每个月来看他一次。

二、研究的目的与重点㈠目的:关注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新一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用人才。

同时为了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加了解和关注弱势群体,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的聋哑儿童早日康复。

同时通过对个案行为的观察来探究聋哑儿童和普通儿童是否有差异,从而为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聋哑儿童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㈡研究重点:(三)安全状况堪忧。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管人多为隔代老人,年迈体弱,监护能力和精力不足,使学校、家庭的安全链不牢。

孩子自我保护、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弱,因而极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诸如被拐卖、被性侵等现象并不罕见;交通事故、溺水身亡、打架致伤等事故时有发生;加之一些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染上好斗滋事、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又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隐患。

1、诊断教育问题的成因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

0—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研究

0—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研究

0—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研究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普通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基石,也是实施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理论研究的滞后,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可以说是不完整的音乐教育,集中表现在0—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断层”(即0-3岁年龄段的音乐教育是一片空白)和0—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盲点”(即家庭对儿童音乐没有给予重视),并且这种不完整的音乐教育还受到普通音乐教育功利化和专业化的影响。

本文从0—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入手,试图破除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已不适应儿童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旧观念和错误认识,详细论述0—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

全文包括绪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

绪言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正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剖析0—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及成因。

第二部分先就音乐教育价值观进行重新认识,再论述如何树立科学的家庭音乐教育观,这两个层面的问题组成0—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从具体操作角度来论证0—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实践模式。

我们认为:在正文的三个部分中,存在的现状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理论基础是构建实践模式的依据,实践模式是改变现状的策略和方法。

它们在0—6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是密切相联,互助互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证调研Em pi r i c al R es ea r ch 0~6岁听损助听后儿童教育现状及需求的调查研究许海燕李赞马玉娇陈晨朱媛董红艳(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38)摘要目的:了解O“岁听损助听后儿童教育现状及需求。

方法:使用自制问卷表《O.6岁听力补偿或重建儿童康复教育需求调查问卷》,分别对听损儿童家长及其教师进行抽样调查,根据其结果总结并分析0-6岁听损助听后儿童的教育现状与需求。

结果:①听损助听后儿童助听辅具佩戴意识加强,但助听效果有待改善;②沟通方式需求尚未全面满足,适性沟通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③康复教育的课程构成和团队不够全面;④安置模式形式多样,但适切性有待加强。

结论:¨6对听损助听后儿童的康复教育应在遵循传统康复教育基础上,切合其更多的特殊需求。

关键词听损助听儿童中图分类号:G761.2文献标识码:ASt udy on t he St at us and t he N e eds of H ear i ng A i d of0-6Y ear s H ear i ng L os s C hi l dr en’S E ducat i onX U H ai ya n,L I Z an,M A Y uj i ao,C H E N C hen,Z H U Y uan,D O N G H ongyan(N anj i ng Tec hni c al C ol l e ge of Spe ci al E duca t i on,N a nj i ng,Ji angsu210038)A bs t r act O bj ect i ve:T o unders t and hear i ng l os s0-6yea rs t o hel p chi l dr en’S edu cat i on st a t us and needs t o hear M et hods:Q ues t i onnair e hom em ade”0-6yea rs of hear i ng com pens at i on o r r e habi l i t a t i on of chi l dren w i t h e duc at i onal needs r ebui l di ng que s t i onna i re”w e re par ent s of chi l dren w i t h hear i ng l os s and t he i r t ea che rs conduct ed a s am pl e s ur ve y,s um m ar i zed and anal-yzed0-6year ol d hear i ng ai d s hear i ng l os s accor di ng t o t he r e sul t s af t er t he ch i l d’S e duc at i onal st a t us quoand dem and.R e-s ui t s:①hear i ng l os s H ear i ng ai d hear i ng ai ds f or chi l dr en t o w e ar t o s t r engt hen aw ar enes s,but r oom f or i m p r ovem e nt i n hear i ng r es ul t s;②not ye t f ul l y m e et t he needs of com m uni cat i on,adapt i ve com m uni cat i on needs f ur t he r s t udy;③r ehabi l i-t a t i on and edu cat i on pr ogr am s cons t i t ut e t he t e amis not com pr eh ens i ve enough;④pl acem ent pa t t er ns i n var i ous for m s,but t he a ppr opr i a t ene ss needs t o be s t r e ngt hene d.C oncl usi on:0-6a ga i nst hear i ng l o ss H ear i ng ai d r e habi l i t a t i on edu cat i on f orc hi l dren s hou ld f ol l ow t he t r adi t i ona l ba si s of re ha bi l i t at i on,educ at i on,t ai l ore d t o t he i r speci f i c needs m or e.K ey w or ds hear i ng l oss;he ar i ng ai d;c hi l dr en0前言听损是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

在我国,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算,现有听力残疾2780万人,占残疾人总数24.16%,其中O~6岁听损儿童约13.7万。

然而,随着听力学技术的发展,助听器和人工耳蜗被越来越多的听损患者所接纳。

然而,多年来的聋童教育理论和现有的康复技术及教育模式是否适合这些新生群体的需要,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针对听力补偿或重建后听损儿童的发展需求,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康复教育需求的调查问卷,分别对听损儿童教师和其家长进行调查,以真正了解听力补偿或重建后听损儿童的康复教育需求,为其康复教育提出合适对策,进一步促进我国听力语言康复事业的发展。

1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调查对象分别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听损儿童教师和听损儿童家长,其中教师81名,家长101名。

直接涉及听损儿童个案数共101人,年龄在2-6周岁期间,其中男生64人,女生37人,男女生人比约为1.7:1。

1.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与对部分教师的访谈,自制问卷<<0-6岁听力补偿或重建儿童康复教育需求调查问卷》,问卷由康复教育课程、教育沟通方式、教育团队及教育安置模式等四个部分组成。

分别发放给听损儿童家长和教师。

本研究回收问卷182份,其中家长101份,教师81份。

1.3数据处理采用Exce 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2.1助听辅具佩戴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耳聋患者选择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电子耳等助听辅具,接受早期干预。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101名听损儿童全部都有佩戴助听辅具,其中双耳佩戴人数占到总人数的75%;其次,从助听辅具类型来看,主要】以_助听器为主,人工电子耳的数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在本次调查中未出现对调频系统的应用;最后,从助听效果来看,适合水平占到了58%,约有8%的个案家长明确表明辅具助听效果差。

可见,听损儿童助听辅具的运用意识大大的加强了,但辅具的助听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双耳佩戴与调频系统的使用亟需重视。

2.2教育沟通式实证调研Em pi r i c al R es e ar ch从被调查的家长和教师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听损儿童已经采用的沟通方式主要以听觉口语法为主(家长85%,教师89%),其次是综合沟通法(30%)和唇读法(26%),而对于传统手语法的使用却很少(教师11%,家长使用为0)。

对于需求,除了手语法的使用需求仍然很少外,对于综合沟通法的需求有显著增长,其中教师需求达到了7l%。

这与我国对单一听觉口语式的认同度很不一致。

可见,听损助听后儿童的有效沟通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单一的听觉口语式对当前助听水平条件下的听力受损儿童的适应性需要证实。

2.3教育安置模式调查数据显示,特殊学校(机构)、家庭、家园同步、融合教育及门诊治疗五种安置模式目前均有体现,其中又以机构或特殊学校康复和家园同步两种安置模式占绝大部分,均超过了一半,而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的最好安置模式融合教育则最少(约占10%);但是,在需求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家园同步的安置模式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高度认可,其次是融合教育,而以家庭本位的家庭康复则很少被需求。

这一结果表明,听损助听后的儿童更需要在融合环境下,家园同步支持,对于任一单独模式均存在对其发展需求的局限性。

2.4康复教育课程从实际被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听损儿童助听后已经开展的课程除了问卷中显示的听能、语言、言语、认知、沟通、心理及转衔教育七个方面外,还有其他领域的内容,如健康、艺术等。

其中占比例较大的仍然是听能、语言、言语和认知四个方面,而同样有着需求的心理和转衔服务两方面则很少,其中,又以转衔服务为最少,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涉及到该内容的均不到10%。

而在需求中,这两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有43%的家长认为在心理上有需求,44%的教师提出有转衔服务的需求。

可见,听损助听后儿童现有的教育课程还不够全面,特别是一t l,理和转衔服务两方面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

2.5康复教育团队研究表明,听损儿童必须在医疗机构、听力师、教育机构等方面的专业团队密切配合下,才能得到最完善的协助。

完整的团队人员应该包括:家长、耳鼻喉科医生、听力师、学校老师、治疗师、社工及助听器公司。

从被调查的家长和教师的统计结果来看,已经加入的团队中听觉口语师、家长、言语治疗师三者占主体,基本都达到了一半以上,其中家长的参与最高,有78%的家长和86%的教师选择了这一项,而在所有团队中心理治疗师则参与的最少,只有2%的家长和9%的家长反应有参与;在需求中,有55%的家长和59%的教师认为需要言语治疗师的参与,其次是心理治疗师和普通教育师资。

可见,当前的教育团队还不健全,根本不能完全满足听损助听后儿童的受教育需求。

3讨论3.1听损儿童助听辅具的助听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众所周知,国际听觉口语法的应用特别强调听力受损儿童的助听条件。

此外,大量研究也已经证实,助听辅具的助听效果不仅影响到听损儿童佩戴助听辅具的意愿,还是听损儿童能否有效康复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但是,从本研究调查的结果来看,听力受损儿童的助听效果并不理想,这与听力受损的程度及辅具自身的技术有一定的影响外,还与对辅具的管理及家长对双耳助听功效与调频系统使用的不重视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广泛认识到助听辅具重要性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助听辅具的管理与助听效果的提升。

3.2听损助听后儿童的沟通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听损儿童的沟通方式一直都是聋教育界争论的话题,从手语派发展到视觉口语派,再到后来的双语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