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桃花源中存在争议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桃花源记》中几处存在争议的句子

云南省玉溪市澂江县第九中学刘小宏

自从《桃花源记》问世后,世外桃源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美谈,成了古代“共产主义社会”的代名词。陶渊明以朴素、自然的文笔,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但是文中的某些句子,还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我们常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分析这些句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义,提高阅读与鉴赏水平。

下面就其中几句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落英”一词,大多解释成“落花”,但是却忘了“落”还有“开始”之义。《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等都可以查到“落”有“开始”之义。《尔雅•释诂上》:“落,始也。”《诗•周颂•访落》:“访予落止。”毛传:“访,谋;落,始。”还有《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飡秋菊之落英”和王维《桃源行》:“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为据。它们都有“开始”之义,否则“秋菊”无法“飡”,“红树”怎么“红”?正因为“落英”是“初开的花”,所以才成其为“红树”。王维写的这首《桃源行》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王维离陶渊明的时代比较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

理解是正确的。所以,我觉得把“落英”理解成“初开的花”较为恰当。

让我们回到文本,从前一句“芳草鲜美”来看,把“落英”解释为“初开的花”更有道理。从“芳草鲜美”中我们可以推知当时的时节为早春,因为是早春,所以“芳草”才“鲜美”。如果解释成“落花”,那么“芳草”就会被“落下的花瓣”所遮盖,如何会给人以“鲜美”之感?那应该是暮春,落花流水,残春之景也!多少会给人以悲伤之感。因此,把“落英”理解为“初开的花”,窃以为比较符合文义,从时间、环境来看以对。

即使退一步讲,把“落英”释为“落花”之义,仍然存在着两种理解。一种是正在纷纷飘落的的花,那么,“缤纷”一词则是着重描写“花谢花飞飞满天”,落花随风飞舞的动态;另一种是已经落地的花,而“缤纷”一词则是着重描写“落红遍地”的静态,两种理解都讲得通,但意境不同,若教我选择的话,我只会选择第一种。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句存在的争议之处是谁“问”?同样存在着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是渔人“问”桃源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人居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另一种理解是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我们联系上文,“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

时乱”,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看,应该是桃源人“问”渔人才对。

但是渔人乃本篇的主角,由渔人“问”桃源人则更符合故事发展的情节。到底谁对?我只好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此句仍然存在着两种理解:一种是理解为“刘子骥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规划前往,还没有去,不久就病死了”。(换句话说就是刘子骥因为病死,所以未去成。)另一种理解是:“刘子骥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规划前去,去而未成功,不久就病死了”。(也就是说刘子骥去寻找桃花源,因未成功,抱憾病亡)。这两种理解都对。不过我倾向于第二种理解,正因为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忽隐忽现,变幻莫测,若即若离。才引得大家寻觅桃花源,或许更能表达陶渊明希望有“桃花源”这一理想乐土,而现实中根本寻找不到的遗憾心情。

可能因为存在多种理解,才引得人们欣赏《桃花源记》,寻觅“桃花源”。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黄发垂鬓、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是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和谐社会。于是,历朝历代,桃花源成为人们心中神往的地方,纷纷寻找这美丽的梦境。尤其是历代的骚人墨客,还把它作为创作题材。李白、王维、刘禹锡、王安

石、苏东坡等都有咏桃花源的诗。如王维《桃源行》:“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常时只记入山深,清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刘禹锡《桃源行》:“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李白《到桃源》:“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等等。

桃花源这种古朴、和谐的理想社会,是对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精神寄托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所寻求的慰藉。《桃花源记》引发了人们的探究热情,有争议的地方也许会一直争议下去,因为或许这是《桃花源记》充满魅力的原因吧!

附部分桃源诗作,以供赏析

唐李白《古风》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李白《到桃源》

(一)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流一水斜。

(二)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

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

唐王维《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常时只记入山深,清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张旭《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唐韩愈:“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唐刘禹锡《桃源行》“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语委曲问世间,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筵羞石髓劝客餐,镫爇松脂留客宿。鸡声犬声遥相闻,晓光葱笼开五云。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翻然恐迷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

宋梅尧臣《桃花源诗》“鹿为马,龙为蛇,鳯皇避罗麟避罥。天下逃难不知数,入海居嵓皆是家。武陵源中深隐人,共将鸡犬栽桃花。花开记春不记岁,金椎自劫博浪沙。亦殊商颜采芝草,唯与少长亲胡麻。岂意异时渔者入,各各因问人闲賖。秦已非秦孰为汉,奚论魏晋如割瓜。英雄灭尽有石阙,智惠屏去无年华。俗骨思归一相送,愼勿与世言云霞。出洞沿溪梦寐觉,物景都失同回槎。心寄草树欲复往,山幽水乱寻无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