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钧自体心理学内容分享

合集下载

徐均-07自体发展心理学

徐均-07自体发展心理学

第七讲自体的发展心理学无论哪派精神分析,都会牵扯到发展心理学,每一派精神分析在分析汇总都会涉及到童年的发展,一旦涉及到童年的分析意味着需要熟悉发展心理学。

每一派精神分析都有自己的发展心理学。

比如自我心理学的8个阶段;客体关系本身有许多学派,每一个小的理论都有自己的发展心理学,克莱因的偏执分裂到抑郁心位;佛洛伊德的口欲期、肛欲期、性期、潜伏期、生殖期;温尼科特的,拉康的观点等。

发展心理学实际上幼儿养育的心理学,每一个分析家都需要理解来访者的早年,早年人格养育失败的问题或者创伤的问题,这种创伤就会因为发展方面的受挫。

有更多的了解才能真正理解病人和理论。

自体的发展心理学的图:在科胡特对来访者的理解中,科胡特会强调一个自体客体的概念或者自体客体经验这个概念,这个是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是发展的核心。

是和自体这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如果你一定要强调自体心理学是强调关系的话,虽然自体心理学家不这么认为,自体心理学重视的是自体与自体客体的这种关系。

一个人内在和一个人内在之间的关系。

科胡特把早期的自体客体的关系成为原始的关系一种古老的客体,这种客体就像自己的一部分一样,就像一个婴儿在小时候想要吃的时候就模模糊糊有一个人立即满足他的要求,当给予他回应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很原始的自体客体。

在自体客体发展中,科胡特对来访者的理解是基础于的哦罗伊德的观点。

早期是一种全能自恋的观点,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而存在的,他本身是对自己充满活力和支柱的,也就是全能性的支柱的。

在这个部分力,整个宇宙似乎就只有一个人一样。

全能自恋社会适应是比较弱的,稍有不满足就会崩溃马上会哭会闹,这就是一个婴儿出现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给予他的关注会增强他的自体感,一个婴儿就随着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他足够的关注,他就会慢慢感觉到自己比较实在的体验,而这种自体感也会慢慢的稳定。

就像我们抱婴儿,有的时候会有压力,越健康的父母抱孩子的时候会有一个失窃的压力,有的时候会抱的送一些,有的时候会抱的紧一些(这个时候孩子会感觉到蛮好的,就觉得被父母抱紧了,孩子就会感觉到一种实体感)。

徐均-08自体心理学病理学

徐均-08自体心理学病理学

第八讲自体心理学的病理学自体心理学的人格评估的分类以及病理学。

不同的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评估的方式是不同的。

在精神分析的历史上有最早的佛洛伊德的神经症,移情性神经症(来访者会发生移情作用的这类来访者)和自恋性神经症(不会发生移情作用的)-在自体心理学中被科胡特推翻,自恋性神经症也发现了具有移情;精神病性,佛洛伊德最早放在自恋性神经症中,后来发现现实检验能力有问题,自恋性神经症的现实检验性是比较好的。

口欲期人格、肛欲期人格、性欲期人格这种方式也可以进行分类。

这些方式是最早的。

这就是所谓的病理和人格分类。

科胡特是佛洛伊德很忠诚的拥护者,特别是延续了佛洛伊德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尤其是科胡特所带领的经典的自体心理学的研究。

自体心理学很扎根于佛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什么是病理学?在科胡特的著作里面没有使用病理学这个词,更多的使用的是起源学-带有病理学病因学的观点。

病理学/病因学:起初是医学用语。

比如肚子痛是症状意义,但是肚子痛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许多原因。

有可能是胃痛,可能是肝部痛,可能是神经性痛,可能是消化不良引起的等,发病原因有很多种。

了解其然,和其所以然的方式是病理学的方式。

我们要更多的是去理解来访的症状,问题产生在哪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形成的人格结构是怎样的,这个人格结构本质就是精神分析所要进行的人格评估。

我们要去理解他移情的含义,在病理学的诊断和评估里面,和医学是不相关的,是属于精神分析的。

精神分析有其独有的人格评估,独有的病理评估。

在佛洛伊德一直延续到科胡特的观点里,更多的使用起源学来描述症状起源的基本属性和早期历史属性。

我们要特别理解一个格式,在亚洲的‘金刚经’里面有的一个格式-症状既非症状是明症状,比如焦虑症既非焦虑症,所以名为焦虑症。

什么叫症状?既非症状?是名症状呢?所有的症状是一个妥协物,是来自早期被压抑的创伤/需要,由于创伤而被压抑的需要,自体客体需要的欲望和愿望会不停的浮现,当我们的意识\环境不允许它出现的时候,它就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当欲望/愿望无法正面出现的时候,就会置换成其他的形式出现,这个就是症状。

徐均-12另我自体和密友转移

徐均-12另我自体和密友转移

第十二讲另我自体和密友转移自体的第三个面向:另我自体/孪生自体。

比理想自体发展的更晚,成熟度要高。

科胡特在1971年将密友转移归类到夸大自体和镜映移情中,作为镜映移情的一个面向来讨论。

在1978年中,科胡特在临床中发现密友成熟的程度和夸大自体显示的镜映移情的程度是不同的,把另我自体应该独立出来,而不是作为夸大自体的一个部分。

二级自体(1971年),三级自体(1978年及之后)分的更为详细和研究的更为仔细。

1978年之后,自体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中把整个发展的系列图作为有了第三级(另我自体)。

另我自体的发展在生命的相对晚期(在夸大和理想化之后),这种状态,比如小时候北方的孩子可能和爷爷奶奶一起包饺子或者做馒头,在爷爷奶奶旁边和他们一起,在饺子里放钱,孩子就会觉得这个饺子就像是自己包的,觉得蛮自豪;在南方的家庭就会包汤圆、云吞等,孩子也是会有这种感觉。

科胡特的举例是国外的孩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做面包时孩子有这样的感觉。

这个就是早期的另我自体。

这个另我自体和夸大自体、理想化自体是有显著的区别的:在夸大自体的镜映移情中,是你们需要我,要关心我,这是夸大的。

而理想化是你是最好的,让我和你在一起,让我仰视你,你也和我在一起。

在这两种自体在原始期都有一些融合的表现:我是最好的,所以你也是最好的,这是核心自体和夸大自体早期的表现。

另我自体在发展路径上发展时间在前俄狄浦斯期的理想化和夸大自体的发展有一定成熟的位置和凝聚性,和第三者或次要的养育者(比如爷爷奶奶)等发生连接,通过把自己的自体投射到次要的看护者所形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另我自体都是和看护者相关的。

还可以和其他的一些伙伴相关,比如一些小朋友,同伴、同胞兄弟姐妹这一类的。

在这些伙伴中我们会找到合适自己的伙伴,比如和伙伴玩游戏,这个同伴游戏就会引发我们自己的一些同步感,觉得对方的生命状态就和自己一样,这种一样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谓的密友自体的发展。

也就是另我自体的一个密友需要,这个过程可以在前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期,甚至在成年期都会有。

徐钧自体心理学内容分享

徐钧自体心理学内容分享

徐钧自体心理学内容分享个体在早年关系中因为体验被覆盖所引起的压抑,在咨询关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重新被体验到。

来访者作为主体体验到那些被遗失的体验。

所以,精神分析的的确确是一种全身心的实践。

精神分析一定是体验从潜意识到达意识,如果只是事件从潜意识到意识,没有任何治疗价值。

科胡特强调用共情性方法理解来访者的主体感。

治疗师把理解深度回馈给来访者的时候,来访者也能够理解。

随着自由联想进展,对事件的感受会浮现到前意识里,治疗师会对前意识进行工作。

前意识是稍加注意就能意识到的东西,这里是指稍加注意就能意识到的体验。

咨询中最重要的是帮助描述原发的情感部分,但有的来访者连继发的感受都搞不清楚的。

这种感受是不变的,但会被遗忘,相当于压抑,潜抑或分裂了。

分享2:主体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主体的体验处在不停的流动当中。

两个人都是主体,这两个人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的存在都和主体间性的互动有关。

所有疗法都有主体间,主体间观点可以用于不同的疗法当中,主体间理论很接近人本主义的观点。

主体间性的暴露比传统精神分析多,主体间性治疗师会与来访者分享自己感受,努力理解问题所隐含的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达到主体间性。

主体间不强调知识水平,调用的是自动化的反应,就象骑自行车一样。

咨询师要有足够的开放和内外一致性,主体间治疗师强调治疗师和来访者同时保持开放。

强调超越各个学派的元理论,强调一个人是带着其个人特点的,反对把一个人物化作为客体去描述。

两个主体互相开放的互动,在互动中治疗师注重微观的部分。

强调训练内功不是招式,和来访者互动当中句对句的能力。

依据操作性的概念和来访者互动,感受性保持开放。

出现阻抗时,不要和来访者对着干。

对出现阻抗的,不要突破他的阻抗,而要顺着阻抗去理解,理解那是来访者的自我保护,科胡特的观点如此。

个体是由许多体验组织起来,有不同的体验组织,与人互动的模型不可预料无法预测,在实际互动中模型自然显现出来,帮助他澄清这种模型,表达体验的方式,从潜意识到意识。

澄清对自体心理学的几个误解徐钧

澄清对自体心理学的几个误解徐钧

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的一种新发展,不过对于自体心理学由于许多与客体关系概念的仿佛类似,还有对于自体心理学文献阅读的局限,所以经常引起误解.这里就几个经常出现的一般误解作一个简单的澄清。

1、自体心理学的发生来源于自恋型人格障碍(DSM所定义的)——这是错误的。

这里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并不是指DSM所定义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而是指一系列自体缺损的自恋型症侯群。

在科胡特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或自体缺陷疾患定义中,它除了DSM所定义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还包括神经症,也包括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甚至反社会人格障碍等等。

2、科胡特仅认为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传统的一个补充。

——否定,这不是全面的。

这是把科胡特有利传统精神分析的观点断章取义拿出来说的原因。

按照科胡特著作中观点的进展来看。

在1971年的著作中,他还作为一种技术来讨论自体心理学的某些理念,但自体心理学可以说还没有正式被提到议事日程。

在1978年的著作中,他发展出自体心理学的框架,提出有五种自体缺陷,包括部分神经症等等的治疗。

这时候他主张传统精神分析和自体心理学平行互补的理论观点,也就是以上认为的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传统的一个补充。

但到1984年出版的他的遗作(科胡特逝世于1981年11月)中,科胡特已经很明显的驳斥了传统精神分析诸根基性概念——俄底浦斯情结等,也不再使用超我等等概念。

在科胡特看来,俄底浦斯情结的形成并不是人类的先天性宿命,而是不善于养育的父母之于儿童自私且没有耐心及其不神入的不良后果。

如果父母居然在家庭的孩子、父、母的三角关系中竞争,正如那个希腊故事中所阐述的,那对父母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能自私的准备杀死和抛弃亲生孩子,这是一种对于自体胜任感的伤害性行为。

这一不神入自体客体,导致孩子的自体胜任感的崩解,随之而起的就是暴怒和衍生的攻击行为。

所以俄底浦斯情结绝非人类命运必须面对的诅咒,而是某些无法神入的人类在家庭中扭曲关系的后果。

俄底浦斯情结在自体心理学看来,绝非所有神经症的源头,而最多是少部分神经症的原因。

徐均-19分支介绍--动机系统学派

徐均-19分支介绍--动机系统学派

19-自体心理学分支:动机系统学派科胡特之后自体心理学发展,由经典自体心理学发展出的一个新的--动机系统学派或者叫动机激励学派。

这是在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之后发展出来的(1990年前后)一个学派。

他的创始人是一位很著名的精神分析家,他最早是自体心理学的合作者,也对自体心理学有许多推动的--李西恩伯格Lichtenberg。

他早期是位医生,他二战的时候服役于美国海军,之后再美国马里兰大学就读,后对精神分析很感兴趣并接受了精神分析。

他当时遇到了他的第一个分析家海伦,当海伦给他做分析时,他的整个体验都很好,他对海伦也有强烈的理想化移情,整个分析进展的很顺利,但是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海伦因为怀孕的并发症忽然去世,所以分析突然断裂,这也是一个创伤。

在之后跟另一个分析家里瓦尔德进行分析,但是那个分析家对海伦有竞争,评价海伦这个分析家,这让李西恩博格对这个分析家感觉很不好,这之后就暂时停止了分析。

直到后来他又找到另外一位分析家(大概三四年之后),叫安德森,然后通过安德森进行分析,之后在巴尔的摩华盛顿的精神分析中心开始接待病人,那个时候是1970年。

在1970年之后自己独立开业。

当时1971科胡特的《自体的分析》出版,当时费城有份报纸想请人对科胡特的书写书评,偶然的机会,李西恩伯格被邀请写书评。

他开始就注意到科胡特的观点,之后呢他和科胡特认识。

有一次科胡特正好去华盛顿去旅行的时候,李西恩博格正好写完这篇评论,写完评论后他带着这份书评去见了科胡特,当时科胡特很坦然接受了李西恩博格书评的内容。

李开始去的时候很忐忑,因为科胡特当时是全美甚至是全球都很知名的分析家,而李当时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分析师。

两周之后李被邀请参加科胡特著作的研讨会,但是科胡特在研讨会当中对自己书中有评论的一些观点,其中也包括李写的一些评论观点都进行了回复,并给了李一些启发性的重点。

在这场研讨会之后,李在他的自我分析当中,运用自体分析的观点领悟到之前一直没有领悟的一些问题。

徐均-01自体题解

徐均-01自体题解

第一讲自体题解围绕概念,历史定位,自体心理学的最重要的临床的概念和现象、对应,实现技术,自体心理学的新发展科胡特为主的经典学派的内容,包含一些自体的主体间性学派和动机学派。

自体心理学当代正统精分的一大学派,当代精神分析里,自体心理学和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平行的精分学派,在北美和澳大利亚新生的学派,最近十多年在中国新生。

1999年在中国最早的,由苏晓波和贾晓明的《精神分析的圣经》《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其案例》带过自体心理学。

韩岩老师的带动,在自体心理学特落的学派。

2001年2002年引进的图书,2006年华东师范史特路罗的自体间性,和自体有很深的连接,在中德班有教学,2006、2007年有教授自恋和自体的框架,受到北美的,德国法兰克福的影响。

2008年2009年美国欧洲的学家来到教学,2006年武汉中德医院徐均的教学。

自体self,在中文中不常用,在汉语的系统里面是比较罕见的,最早的翻译来自于台湾的版本,科胡特的三本著作中翻译成自体。

在中国文献的检查中,最早唐三藏的著作中。

当时使用的时候,中国有些学者对这个词比较陌生,有些人直接翻译成自我,但是这个词翻译成自我就会产生误解,因为精分EGO也是自我,为了区分,台湾的翻译的学者就用了自体。

中国大陆一开始使用自身心理学,这个是由蔡飞博士(自身心理学,翻译成自身)。

自身是蛮接近SELF,但是使用自身有疏漏,英文比我们翻译自身的含义更广阔。

科胡特并没有特别重视SELF这个词,最早重视EGO,两者是有区分的:自体在使用EGO这个词是基于概念性的差异,1)EGO更多的是作为功能性的,是一种结构:功能包括看、听、运算能力、计算、筹划、策划、客体关系能力。

在佛洛伊德晚期的一个学生,也是科胡特发展自体心理学的一个老师,海因茨.哈特曼,使用EGO的时候确定为各种功能的总集。

在佛洛伊德晚年注意在EGO的组织内部有SELF的表象和客体表象是类似的,比如做梦的时候里面有一个人,有一个自己,我在梦里面讲课、听课,会感觉自己穿着什么衣服自己是什么人,这就是所谓的自体的表现,SELF在佛洛伊德晚年所使用的一个意义。

从自体心理学谈自恋:自恋人格障碍、神经症、一般人、佛陀

从自体心理学谈自恋:自恋人格障碍、神经症、一般人、佛陀

1.自恋人格障碍及其治疗
<DSM-IV>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
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其实,在一般人心理中,这种循环回路的失败也是经常出现的,只是没有严重到神经症的那种程度。一般人所出现的心理困扰则属于我们所称的”烦恼”。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烦恼,只要不太严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付方式,虽然有些烦恼的确挺难对付。例如失恋,许多人在男女情感问题上的处理就比较没有办法,这时候的痛苦虽然没有严重到神经症,但有体会的人也知道会是一个怎么不好受的感觉。又如社会交往能力的困扰、工作问题的困扰、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学校问题等等,都是一般人可能在循环回路中可能遭受的挫败事件的点。但一般人的心情问题不大会很大的干扰到生活,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些朋友间的互动、自己寻找一些娱乐活动等等方式来解脱自己这方面的困扰。当然,这里也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个体自我系统的循环回路更开放就比较能处理问题,而有些个体则差一些。这和生活环境结合在一起,考验每一个人的一生。幸福度的高低随着自我的调整能力或环境赋予的变化而不同。
从自体心理学谈自恋:自恋人格障碍、神经症、一般人、佛陀
2004-12-23 18:27:49 原创 徐钧(dhiti)
一.弗洛伊德的自恋定义
自恋在弗洛伊德的定义中,是作为自己对于自我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这一过于内倾向自我投注里比多的个体,则无法和人际关系建立有益的关系,也就是他或她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客体对象的里比多兴奋,反向投注在自我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在此同时,弗洛伊德因此认为这一心理障碍是不可能被治疗的,因为他认为这将导致病人无法和分析家建立有效的移情关系,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完成对于病人心理的分析。

徐均-03科胡特如何发展自体心理学

徐均-03科胡特如何发展自体心理学

科胡特如何发展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的一个学生,科胡特、安娜、海因茨.哈特曼,在发展中,科胡特发展自体时,海因茨.哈特曼和雅各布森为自体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坚实的基础。

科胡特在那个时候,对自恋型人格障碍大家已经开始工作了,突破了佛洛伊德以前的限制,佛洛伊德以前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无法工作的,随着临床经验的加深,有些自恋型人格障碍竟然被分析好了,科胡特就开始吸收了和总结这些经验,开始发展。

科胡特本人在工作中获取了不少经验之后,科胡特本人在临床中自己也碰到了一些案例,这些案例让他产生了很多思考,包括精神分析视角的转变和工作方法的转变。

从这个部分开始科胡特开始继续向前走,慢慢形成自体心理学分析的想法。

海因茨.哈特曼和雅各布森发展了关于self的概念,他们当时注意到ego这样的一个自我功能的核心中有self的自体表象,这个理论佛洛伊德早期是没有的,佛洛伊德晚年的时候,海因茨.哈特曼和雅各布森开始提取在自我这个结构中是存在ego这样的一个自体表象的,这个自体表象是具有一个主宰者的作用的。

这个作用是对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

之后的分析就越来越重视这一部分,这是一个理论的框架。

这个理论框架是对于科胡特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哈特曼和科胡特实际上都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师。

这个部分是有很紧密的合作的,这个合作为理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哈特曼建立了很基础的思想,包括哈特曼建立的其他一些‘非冲突区’,精神分析讲每个人都是冲突的,但是哈特曼认为有一部分从小发展起来的内核是不冲突的,我们有一些冲突的部分,但也有一些不冲突的部分,具有适应性的部分,例如我们看视听闻的能力,我们对事物的一种判断能力、计算能力,客体关系能力,这些能力未必一定是和冲突有关的,这是哈特曼进一步的观点。

在这个观点上,雅各布森提出,我们人类在超我里面存在一个自我理想,这种自我理想会引导一个人向前发展。

它是作为超我的一部分。

这些部分都是作为了科胡特观点的一些基础。

关于临床经验的发展,大家之前没有和自恋型人格障碍那么明确的去工作,佛洛伊德在早期遇到一些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时候,佛洛伊德所谓的自恋型障碍是很广泛的,在早期的佛洛伊德的症状学分类里面,佛洛伊德把症状称为神经症,后来发现有些来访者分析起来比较容易,会产生移情;有些来访分析起来不容易产生移情,这些来访在工作中特别独立,而且在咨询中特别容易贬低咨询师。

徐钧自体心理学徐

徐钧自体心理学徐

徐钧⾃体⼼理学徐被重新定义的⽔仙花——基础于神⼊的⾃体⼼理学疗法徐钧**************精神分析发展树科胡特(1913_1981):精神分析治愈本质演变的思考精神分析历史表明分析治愈的本质是随着对于来访者的精神结构的认识加深⽽演变的。

古典学派的治愈本质:从⽆意识到意识⾃我⼼理学派的治愈本质:⾃我对于本我领地的扩展客体关系学派和⼈际学派:好客体的内化——包容和同理⾃体⼼理学:⾃体客体的神⼊与⾃体的接触,在恰好的挫折导致的结构下,获得⾃体的重建希腊少年Narcissu为⾃⼰在⽔中反映的美丽容貌所迷惑,因此⽇夜守在池边,不饮不⾷不睡,终⾄于死。

众神怜悯Narcisssu,于是把他变成了⽔仙花。

弗洛伊德:对于⾃体(⾃我内在影像)投注⾥⽐多兴奋的状态。

从⾥⽐多的⽅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我的对象客体的⾥⽐多,反向投注到⾃⼰⾝上,这样病⼈就⽆法和别⼈建⽴有效和融⼊的亲密⼈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弗洛伊德:同时由于⾃恋的⼈专注对象是⾃⼰,所以⽆法发展出移情,所以⽆法分析。

在对⼴义的⾃恋障碍的治疗成功经验中,科胡特发现了⾃恋的新内涵科胡特对于⾃恋的再定义:⾃恋其实就是⼈类的⼀般本质,每个⼈本质上都是⾃恋的。

⾃恋是⼀种藉著胜任的经验⽽产⽣的真正的⾃我价值感,是⼀种认为⾃⼰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

也就是说⼀般个体的⾃恋是健康的,⽽且社会也是允许适度⾃恋的。

⽽只有个体过度⾃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于⾃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1971、1978)在⽣命最早期,⾃体客体起到情绪共鸣作⽤。

这时候⾃体相当部分的情绪功能是内化⾃体客体的功能建⽴的。

⾃体客体:是被⾃体经验为其⾃⾝的⼀部分,并为⾃体发挥某些重要⼼理功能的客体。

当⽣命发展阶段中,⾃体客体没有⾜够的神⼊⾃体所需要时候,⾃体就会产⽣暴怒、郁闷等。

⽽长期如此创伤,⾃体的发展就受到障碍。

⽽对⾃恋的需求就会病态的反复表现在该个体的⾏为中。

自体心理学-徐钧.doc

自体心理学-徐钧.doc

一、精神分析简史1、治疗师的功能容器---投射性认同自我心理学一、精神动力学的组成:1、经典精神分析;2、自我心理学;3、客体心理学;4、自体心理学二、经典精神分析1、两个基本主张: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性的本能冲动在引起神经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过程中有极大作用。

2、两个基本假设:心理的三种性质,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划分;心理结构的三个部分,即伊底、自我和超我的划分。

三、自我心理学的形成1、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形成:2、自我心理学的奠基人---安娜,1936年《自我与防御机制》。

把自我明确为合法研究的对象;认为自我仍然受制于伊底3、哈特曼使自我离开伊底,成为一个独立的心理实体,1939年《自我心理学及其适应问题》,自我与伊底都是遗传的,都是从先天“未分化的基质”中产生的,是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具有自己独立的能量。

适应的问题:适应是自我试图在心理机制内维持人和环境之间平衡的结果。

这使自我走出了伊底和超我的冲突,转向了人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

四、自我心理学的主要代表1、斯皮茨2、马勒3、雅各布森4、艾里克森五、马勒1、生平:1897年生于维也纳;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个儿童精神分析师开始职业生涯;1938年从维也纳到纽约,在纽约州精神病研究所儿童服务中心做咨询;20世纪50年代在纽约开创了马斯特儿童中心2、马勒的特点是内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提出了儿童精神病的概念;利用临床观察法考察母婴关系,对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推断,并且提出心理诞生的概念。

心理诞生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婴儿成为一个与母亲分离并且有个性的个体。

3、马勒的主要观点①共生,是从生物学借来的术语,比喻婴儿与母亲无区别地在一起的内心体验;②分离和个体化“分离”涉及到儿童完成在内心与母亲的分离感,有一个与客体世界区别开的清晰地自体代表;“个体化”出现一种早期的存在意识,即“我是存在的一种感觉”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一是个体化的发展---意味着发展内心的自主性;二是分离----包括与母亲从心理上分化、拉开距离、解放出来母亲在这个阶段充当婴儿的辅助性自我,一方面为婴儿的需要提供满足,一方面防止过多的挫折③彼此暗示,是一种母婴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后来发展为语言性沟通。

徐均-13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

徐均-13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

第十三讲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和夸大自体相关的镜映移情的产生,镜映需要被压抑的结果,这种分裂就是水平分裂(就是一个人的自恋需求被直接压抑的时候就是水平分裂)理想化自体的需要被压抑——理想化被压抑的水平分裂。

另我自体的发展需要(也就是密友/孪生需要被打断、创伤的时候)-也是一种水平分裂。

工作中出现的典型的自恋型移情-移情(自体心理学所讲的自恋型移情也就是移情,在科胡特的视角里面是没有所谓的客体移情,只是视角不同-人类的主体存在的,自体客体的共鸣性经验的角度理解一个人的存在。

当这样理解的时候,整个的观点就会发生变化-在这个观点下科胡特认为的移情也就是自恋型移情,也就是自体客体移情。

)比如一个来访者陈述他自己的情感是承受了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觉得父亲经常忙于工作,当父亲过于忙工作的时候好像和父亲的关系疏离,会体验到父亲并不爱他。

在精分-来访和父亲有问题,他对父亲有许多恨意,这个来访在移情中是负向的移情,对咨询师的攻击性,也同事映射了对父亲的不满,过去的一些创伤被启动。

自我心理学-这种攻击、表达不满的方式是一种现象——是他和父亲竞争中产生了恨的冲突。

科胡特-在这件事情里面重要的不是来访恨他的父亲,而是来访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父亲是不镜映他,在他需要的时候父亲忙于工作,没有镜映到他。

在科胡特的观点里,在这里生气并不是一个来访者对父亲的真实情感,在生气之前有一个更基础更原始的情感——怪父亲没有镜映到他,当这个理解产生的时候,来访者就陈述当他获得某种成绩为某件事情努力的时候,父亲应该理解和看到他的努力,或者关心到他,这是他真正被压抑的为主,他的夸大自体需要被父亲镜映。

当下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来访的需要诠释出来、被意识到。

来访所呈现的压抑是把某种夸大自体的愿望/存在压抑到潜意识当中,当他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时候,他这种感觉实际上是一种水平线以下的压抑——水平分裂(把自己的精神体分裂的压抑到潜意识中)。

潜抑位置——水平位置。

即使是自恋障碍人,如果来访者只是水平分裂是比较容易工作的-会比较快的呈现出移情,他以前现象潜意识部分会浮现,当浮现到合适的位置,我们通过动力或者起源的诠释就可以帮助来访者把这个部分带到意识中来,整合为意识的一个部分。

自体心理学30讲

自体心理学30讲

自体心理学30讲自体心理学是一门深入研究个体内心和自我认知的学科,它涵盖了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等方面,并且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的形成也有深入的研究。

下面我们将对自体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自体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其核心问题是“我是谁”,它试图探究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领域,它有助于个体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以及个性特点。

其中一个关键概念是自我意识,在自体心理学中,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感知和觉察。

自我意识的出现使个体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思维、感受和行为,并帮助个体认知自己的独特性和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主观自我意识和客观自我意识。

主观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内心体验和现实感觉的觉察,而客观自我意识则是个体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充当的角色和对他人的观察。

同时,自体心理学还研究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

自我评价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评价,而自我价值感则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感受和认同。

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对于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形成非常重要,它们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自体心理学还关注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控制是个体通过意志力和决策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而自我调节则是个体通过认知和情绪调节来应对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并且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进一步提高。

自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方面,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自体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可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需求和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总之,自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内心和自我认知的学科,它涵盖了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等多个方面。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一、概述自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学科,它探索人类情感、动机、认知等方面的现象。

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自然过程,受到个体的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层面的影响。

在这一学科中,人们试图理解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健康。

二、自我意识与认知自体心理学强调自我意识对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性。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特点和关系的意识。

通过自我意识,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信念,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认知则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理解和思考。

自体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个体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三、情感与态度情感是人类情感经验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个体对外界环境的感受和评价。

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态度则是个体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评价和态度。

自体心理学认为,态度反映了个体的价值观和信念,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四、个体发展与成长自体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发展与成长过程。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个体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社会环境和个体经历等。

自体心理学试图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为个体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个体健康与幸福自体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健康与幸福。

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个体内在平衡状态的体现,它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协调与和谐。

个体的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通过理解个体的心理需求和挑战,可以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六、结语自体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个体内在心理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

在个体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自体心理学为个体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个体实现心理健康和幸福。

自体心理学理论一【史上最全】

自体心理学理论一【史上最全】

自体心理学理论一【史上最全】【众筹】最低1200元即可参加著名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家徐钧老师(乌鲁木齐8月5-7)三天的研习班,岂能错过!自体心理学理论科胡特是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家。

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l939年3月为逃避纳粹迫害来到英国,1940午2月来到美国芝加哥,l946年秋,科胡特往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开始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950年毕业。

以后一直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直至去世。

他先后担任过芝加哥精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副主席。

主要论文和著作有《神入、内省和精神分析:对观察模式和理论之间关系的考察》(1957)、《自体的分析》(1971)、《自体的修复》(1977)、《如何进行分析治疗》(1984) 第一节自体心理学的社会、思想背景科胡特先后发展出了狭义自体心理学理论和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

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是继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之后的又一个精神分析范式。

科胡特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传统阶段、转变阶段和激进阶段。

在传统阶段,科胡特笃信传统精神分析理论。

在转变阶段,科胡特提出了狭义自体心理学理论,《自体的分析》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通过改变有关利比多的观念,科胡特对传统的自恋理论进行了改造。

他认为,不能用利比多投注的目标来界定自恋,而应该用利比多释放的性质来界定自恋。

他假定存在着自恋利比多,认为自恋利比多具有自体夸大和理想化这两个特征。

这一阶段,科胡特还没有赋予自体以独尊的地位,仍然认为自体是心理装备之中的内容和表征;仍然认为狭义自体心理学和正统精神分析理论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统摄的,两者各有其有效的领域。

前者适用于自恋神经症和前俄狄浦斯期,而后者适用于结构性神经症,适用于俄狄浦斯期及以后的时期。

狭义自体心理学所关注的自体障碍是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没有注意到的,也是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在激进阶段,科胡特提出了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

自体客体关系

自体客体关系
• 哦!这样子一定是你很难受。
• 哦!似乎你生气了,他并没有注意到你的 改变,而你似乎被他的关注快要憋死了, 其实你想有些事你自己已经可以担当了。
• 男人都一样,你最好甩了他,干自己的。
共情与关系联接
• 没有关系联接的共情 • 关系联接 • 自体客体关系的联接
关系联接的基础 共情的两种方式
• 自体心理学操作单元: • 经验贴近的理解 • 经验院里的诠释 • 基础于关系联接的了解和诠释
说明,在重复中带来治愈。
共情:经验贴近的理解
• 经验贴近,是由于能够浸泡在来访者的主 观世界经验中而获取的身心(身体、情绪、 感受等)体验和理解。
• 这一过程意味着治疗师需要暂时放下自己 的边界,与来访者暂时融合为一元,去体 验来访者的内在生命世界,它起到一个替 代内视的作用,协助来访者发现未发现。
dhitisouhucomkohout分析师必须观察被分析者的行为并对他的联想开放地倾听我指的是他必须抗拒诱惑不能将对病人的理解压缩成任何他所持有的理论的先入为主的概念化模型那可能是克莱因派栾克学派荣格学派阿德勒学派经典精神分析包括自我心理学或甚至是自体心理学派的
自体客体关系:共情及其变形方式
徐钧 dhiti@
替代内视
• 情感和认知的完形 • 情感调整功能的建构 • 共情能力
关系的深度变形
• 自体客体关系的深度变形
• 理想化关系(自体客体关系)
• 镜映关系 • 密友关系
澄清:自体心理学没有
客体移情
客体爱与恨移情只是 基础在自恋移情的衍生物
故事:
地球发现的视角转变 对移情认识广度的扩展
• 由于安全的环境,病人的 自恋需求创伤记忆被激活
例子
• 夫妻相处困难 • “他把我当成一个孩子,总是照顾我,宠

简述自体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简述自体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 All Rights Reserved.
表 3 乙炔气体流量对甘醇转化率的影响
通入乙炔的流量/ (ml/min)
单基醚产率/(%)
双基醚产率/(%)
二甘醇的转化率/ (%)
15
25.1
13.8
40.1
20
30.8
15.4
46.2
25
32.2
18.1
51.3
30
32.3
18.6
53
35
传统自体心理学是在科胡特的理论框架内开展的理论和实践的 研究袁在临床上袁传统自体心理学较为关注自恋行为障碍袁关注成瘾尧
犯罪行为以及性倒错的诊断分类袁科胡特认为它们是自体障碍的思想的基础上袁提出了自体 心理学短程分析的发展模式袁简化了咨询步骤遥 巴史克的著作叶心理咨 询入门要教育辅导系列曳尧叶心理咨询实战录曳尧叶十倍速辽法曳 深入浅 出尧简明易懂尧可操作性强袁详细地记录了非常多的案例袁值得临床治 疗师反复揣摩学习遥
当催化剂用量小于 12g 时袁二甘醇的转化率随催化剂的用量的增 多有明显的提高袁而当催化剂大于 12g 以后袁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基本 不变袁因此选择的催化剂的最佳用量为 12g(约为 8%)遥 2.4 乙炔流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最佳的乙炔的通入流量袁即节省能源又能使乙炔与二甘醇充分反 应的前提下得到一个满意的转化率袁乙炔气体流量对二甘醇转化率的 影响袁实验结果如表 3 所示遥
科胡特的精神分析发展经历三个阶段院传统阶段尧转变阶段和激 进阶段遥
传统阶段院科胡特笃信传统精神分析袁是弗洛伊德忠实的追随者遥 在临床治疗中袁严格按照经典的驱力理论治疗个案遥
转变阶段院 科胡特提出了狭义自体心理学袁叶自体的分析曳渊The Analysis of the Self冤渊1971 年出版冤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遥 在临床实践 中袁科胡特发现大量传统精神分析不能解释和治疗的个案袁这让科胡 特的思想产生转变遥 1965 年 12 月科胡特第一次发表了论文叶自恋的 形式与变形曳渊Kohut袁1978b袁vol. 1冤袁在两年后袁科胡特发表论文叶精神 分析学派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治疗曳渊Kohut袁1978b袁vol. 1冤遥 这个时期 的科胡特的作品已经预示了自体心理学这一分支的出现遥 科胡特的第 一本著作叶自体的分析曳与传统精神分析相背离袁虽然科胡特仍努力尝 试要与古典理论及自我心理学连接袁但这本书在获得了读者广泛赞同

自体分析读书笔记

自体分析读书笔记

自体分析读书笔记为什么我们会做事?这是每个人都想弄明白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因为——所以”这种推理关系。

如果当时有人提醒我们一下,也许就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了。

其实,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所有的“为什么”,都来源于对原因的思考。

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爱迪生想要发明电灯,于是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总结出了这样一条原理:电能够流动,是因为有了负电和正电,再配合金属导线、灯丝,便能制成了电灯。

这就是一个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如果你仔细思考,也会发现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

其实,我们所做的事情,也并不难理解,但是由于我们缺少观察和思考的意识,因此总是对为什么产生困惑。

但只要你认真思考,同样可以解决它们。

就像“因为——所以”的关系,并不是非要有“为什么”才能够解释清楚。

我不相信有人生而知之的神话。

我只相信通过后天的学习、积累和练习,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不过,从来没有哪一个科学家,靠空想得到过灵感,更没有哪一个科学家因为猜测得出结论。

因此,大多数科学家都是通过不断地试验,分析、归纳、总结,一步一步得到结论的。

这是一个反复试验、研究和发现的过程。

自体分析使我得到了许多启示: 1。

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要坚持不懈。

2。

学习好要有两个要素:智力和努力。

3。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4。

好的习惯决定好的命运。

5。

快乐来自于追求幸福的过程。

6。

获得财富需要付出,但也需要机遇。

7。

想要做好事,首先要做好人。

8。

在顺境中谦恭,在逆境中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品格。

9。

面对挫折要有自信,不能逃避;要冷静地分析挫折的原因,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

10。

读书是要有方法的,否则容易劳而无功。

11。

不能改变过去,不能控制将来,能把握的就只有现在。

12。

要得到幸福,就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13。

一切人都希望事事完美,但这是不可能的。

14。

不要对自己做的事情没有把握,不然你永远也不会知道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钧自体心理学内容分享
个体在早年关系中因为体验被覆盖所引起的压抑,在咨询关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重新被体验到。

来访者作为主体体验到那些被遗失的体验。

所以,精神分析的的确确是一种全身心的实践。

精神分析一定是体验从潜意识到达意识,如果只是事件从潜意识到意识,没有任何治疗价值。

科胡特强调用共情性方法理解来访者的主体感。

治疗师把理解深度回馈给来访者的时候,来访者也能够理解。

随着自由联想进展,对事件的感受会浮现到前意识里,治疗师会对前意识进行工作。

前意识是稍加注意就能意识到的东西,这里是指稍加注意就能意识到的体验。

咨询中最重要的是帮助描述原发的情感部分,但有的来访者连继发的感受都搞不清楚的。

这种感受是不变的,但会被遗忘,相当于压抑,潜抑或分裂了。

分享2:主体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主体的体验处在不停的流动当中。

两个人都是主体,这两个人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的存在都和主体间性的互动有关。

所有疗法都有主体间,主体间观点可以用于不同的疗法当中,主体间理论很接近人本主义的观点。

主体间性的暴露比传统精神分析多,主体间性治疗师会与来访者分享自己感受,努力理解问题所隐含的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达到主体间性。

主体间不强调知识
水平,调用的是自动化的反应,就象骑自行车一样。

咨询师要有足够的开放和内外一致性,主体间治疗师强调治疗师和来访者同时保持开放。

强调超越各个学派的元理论,强调一个人是带着其个人特点的,反对把一个人物化作为客体去描述。

两个主体互相开放的互动,在互动中治疗师注重微观的部分。

强调训练内功不是招式,和来访者互动当中句对句的能力。

依据操作性的概念和来访者互动,感受性保持开放。

出现阻抗时,不要和来访者对着干。

对出现阻抗的,不要突破他的阻抗,而要顺着阻抗去理解,理解那是来访者的自我保护,科胡特的观点如此。

个体是由许多体验组织起来,有不同的体验组织,与人互动的模型不可预料无法预测,在实际互动中模型自然显现出来,帮助他澄清这种模型,表达体验的方式,从潜意识到意识。

治疗师在互动时就是一个小社会,来访者会受到治疗师风格的影响产生一系列变化。

咨询师站在来访者角度,把来访者看成一个主体进行现象学式的回应,带着体会描述来访者的体会。

咨询师先对来访者回应,再追踪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回应,因为不能确定真的听到来访者的话,而是需要依靠来访者的回应来确定。

当来访者回应并不匹配的时候,治疗师就要做调整,考虑另外一个思路了。

治疗师在感受一些时不能莽撞地马上说出来,首先去感受,回顾这些感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产生自由联
想到融合,这个就是相遇。

一下子就通了,症状产生戏剧性的转变,全身通电,是创伤被碰到后才出现的东西。

“金风玉露一相逢”。

在人类交流中听觉信息比视觉信息快。

人类的沟通是利用投射来沟通。

你给我一个回应之后我感受你的回应。

回应对了是同调,若不对就是覆盖与错位。

在咨询中回应的对错会引导咨询朝向任何一个方向。

治疗师和来访者带着电极做咨询,可以看到互动在大脑中的定位反应。

一句话说出来会引起哪些反应都看得出来。

不同频时,来访者用一种愤怒和不舒服的方式,若治疗师不共情,关系就会断裂掉。

婴儿原始的主体间性表现出来后,母亲理解他的体验,这种体验被容许表达出来。

如果母亲的理解有失误,母亲会把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婴儿,而以另一种方式回应,这个就叫覆盖。

成长中覆盖只作为20%-30%的基础,发展就没有问题。

错位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有错位你不发现错位。

来访者说的是一种语言,我们去理解他的又是另一种语言。

治疗师的风格与来访者的风格是否一样,不经过沟通澄清就没法确定。

相同性要大于相异性。

人类的沟通从产生以来从来没有时时刻刻和谐过。

大量人际互动围绕对彼此的投射性想象发生。

人类生活在现实和幻想之间。

分享3:自体的碎片:不被主体所接受,不被你自己的生命所接受的生命,主体的一种体验,和早期创伤有关,被潜抑被压抑的自体内容。

若自恋
感被不共情不协调的方式打断,自恋的断裂长时间会产生压抑,某些自恋会分裂出去,拒绝去体验它。

咨询中是要把分裂出去的碎片收回来,被分裂掉的是来访者在意的。

由于现实环境不允许,如果反复要求会自取其辱,自取其辱的时候这部分会被压抑或遗忘掉。

如果有太多不被自己接受的体验,自体当中的部分是空的,那么要体验自己很难,体验自己时只能肤浅体验而对深度体验害怕,是有创伤的东西,如对乱伦史没办法谈,这时候如果咨询师太直接地接近,来访者会受不了,咨询关系立即脱落断裂。

这时候咨询师可以慢慢坚持一段时间,直到来访者的梦呈现这些内容之后再开放地询问,来访者会在自由联想中说出来。

很重大的体验来访者若体验到很可能会崩溃掉。

分享4:对孩子来说,拥有一个边缘型的母亲是最可怕的。

孩子不知道母亲的风格是什么,感受到双重束缚,特别容易激发问题,成年人的精神病问题,很小的孩子没有能力承受那么大的焦虑,只有把自己分裂开来,不然活不下来了。

婴儿没有办法表达,整个一下子蒙掉,不知道该怎么样。

一个坏客体也比没有客体要好。

如果母亲回避孩子,那么孩子没办法确定自己的存在,没有稳定的自体感,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自体感。

西方立法边缘性母亲不能养育孩子,养育孩子对孩子会有毁灭性。

没有能力养育小孩的母亲,孩子呼唤母亲,母亲没有反应,孩子就变得
抑郁了。

当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感觉到底是什么,不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时,科胡特称之为空自体,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是完全的面具。

分享5: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倾听自己,当这点没办法做到,也就很难倾听别人。

抑郁来访者不是没有情绪,而是隔离了情绪,让情绪更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