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名将孙武亲自指挥过几次战争
历史趣谈:解密:兵圣孙武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指挥能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密:兵圣孙武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指挥能力?
导语:孙武亲自上阵,指挥三千精锐兵车部队,奔向前敌。
在调度兵车散开的同时,也不由站起观察敌阵中的战事变化,尤其是夫概所部现在的处境。
细
孙武亲自上阵,指挥三千精锐兵车部队,奔向前敌。
在调度兵车散开的同时,也不由站起观察敌阵中的战事变化,尤其是夫概所部现在的处境。
细观之下,也不禁心中震惊:步卒战斗竟然如此凶悍?脑海中隐约出现了一个念头:将来的战事,不妨以步卒作为主力兵种,兵车用来保障供给,如此说不准能提前结束对楚之战。
楚国三军主帅囊瓦心情却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吴国主力已经大批杀将过来!眼看自己的战阵不足于阻挡吴国兵车的突进,那遍野晃动的吴国军旗即将淹没自己的部队,是该下决心的时候了!
囊瓦适时挥动的令旗内容令几乎所有的楚将晕了:传令全线出击,所有的战车转向阻击后面的吴军!――可这怎能做到?大部兵车正扑向中军附近的吴军步卒,车马都在自己战阵内转向?
可是,军令如山,服从军令乃军人天职,主帅首次发令,谁敢不立即执行?钻进来的吴兵怎么办?大概主帅另有妙策,中军内还埋伏着对付此股吴军的杀着!
立时,楚军一片混乱,毕竟还有将领觉得不对头,没有古板的接令行事,岂不知这样一来,造成了更大的混乱,楚军战车一时往哪个方向奔驰的都有,相互碰撞成为了不可避免,步卒就更倒霉了,说不准要命的战车就会从何方撞来,避闪之际,早就没了队列。
将军们刚刚费力组织起来的部队又成了一盆糨糊,具体军令已经无法下达了,战鼓开始乱敲,旗帜开始乱摇,实际上,从此楚军开始了
生活常识分享。
孙子兵法故事
孙子兵法故事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兵学圣典,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战争策略,还融合了丰富的兵法故事,这些故事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战争中的智慧和勇气,更是对孙子兵法理论的生动诠释。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兵法故事吧。
故事一,孙武三招定胜。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孙武被吴王阖庐任命为将军。
孙武在一次出征时,率领三万精兵前往敌国齐国。
齐国派出名将田忌率领五万大军迎战。
孙武深知自己兵力不足,于是派出使者向齐国求和。
但齐国派出的使者却嘲笑孙武的兵力微薄。
孙武冷静地回答说,“我军虽然兵少,但有三招定胜之计。
”使者不信,要求孙武说出这三招。
孙武答曰,“以少胜多,用诈胜诚,以缓胜急。
”使者听后大笑,认为孙武是在卖弄口舌。
结果,孙武果然以少胜多,用诈胜诚,以缓胜急,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故事二,韩信用兵之道。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他精通孙子兵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实战之中。
有一次,韩信率领大军攻打赵国。
赵国派出名将廉颇率领大军迎战。
韩信深知廉颇善于野战,于是他采取了退兵引敌的策略。
在一次战斗中,韩信故意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引诱赵军进攻。
赵军果然中了韩信的计谋,追击韩信的军队。
而韩信在逃跑的过程中,埋伏了大量伏兵,一举歼灭了赵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故事三,吴起的兵法智慧。
吴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有一次,秦国派遣将军白起率领大军攻打赵国。
赵国国君派遣吴起担任主帅,抵御秦军。
吴起深知自己兵力不足,于是他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
在一次战斗中,吴起故意放弃了城池,引诱秦军进攻。
而后,吴起率领精兵埋伏在敌军后方,一举歼灭了秦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些兵法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孙子兵法的智慧和战略思想,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学到,战争不仅需要勇气和力量,更需要智慧和策略。
只有善于运用兵法,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愿我们能够从这些兵法故事中汲取智慧,为国家的安全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百战之柏举之战——兵圣孙武的成名战
中华百战之柏举之战——兵圣孙武的成名战今天咱们来谈一谈柏举之战,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不过,它还有另一个相对比较知名的名字,叫做吴破楚入郢之战(好吧,这个名字可能知名度也不是很高)。
这场战争的双方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和楚国,说起吴国,吴国军队的统帅大家就很熟悉了,可以说真正的是人尽皆知,统帅的名字叫做孙武,孙先生还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孙子兵法》。
故事的主体是吴国和楚国,但是却不得不提另一个国家——晋国。
在春秋时期,晋楚的关系大致相当于二战后的美国和苏联,两国的实力都堪称威震天下。
但是,两强之间也总得有一个强弱之分吧。
所以,几十年间,晋楚两国前前后后打了几次大仗。
比较著名的有前632年的城濮之战(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总体来看,晋国还是稍占上风的。
但是晋国不太地道,亡楚国之心不死,打赢了还不算,非得把楚国搞得一蹶不振不可,可自己单枪匹马实力不行,那就联合一些其他的小伙伴,在楚国的背后插刀子!于是江淮地区新兴的势力吴国跟晋国结为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这也就是历史上的著名战略家申公巫臣提出的“联吴疲楚”战略。
《左传》记载:“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
吴子寿梦(吴国君主)说之。
乃通吴于晋。
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
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
”(提起了申公巫臣,笔者觉得有必要提一下春秋第一美女(淫女)夏姬。
夏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这儿笔者就不说了,主要是不方便开口,嘿嘿。
总之吧,申公巫臣为了得到夏姬,从楚国叛逃到了晋国,从此死心塌地的跟楚国斗上了!)夏姬神韵夏姬复原图说起来,晋国也真够下本的,为了对付楚国,也不管三七二十几了,也不管把吴国扶持起来最后还能不能控制的住,先把你扶持起来对付掉楚国再说,于是,晋国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战法、战术、阵法传入吴越地区,吴国因此实力大增。
有了名义上的天下霸主晋国的扶持和一些小国盟友的支持,公元前519年的鸡父之战,吴国打败了楚国,尝到了胜利的甜头。
兵圣孙武生平事件 孙武简介
[键入文字]兵圣孙武生平事件孙武简介孙武这样一个优秀的军事谋略家、思想家的诞生,除了时代造就的特殊条件而外,家庭所赋予的优越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孙武的世系与家庭情况,可以知道它在孙武的成长道路上,起过十分显著的作用。
追溯孙武的世系,可以远推到虞舜甚至频硕,但那都是些传说,没有可靠的世系记录可寻。
孙武祖上有确切的世系应该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
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当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管理从事制陶的百工。
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齐备,又因他是古代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为奖励他的劳绩和褒扬他的先祖,就把长女大姬嫁给阀父之子满,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周王并对满赐以妨姓。
满称为胡公,当了陈国的第一代君主。
陈国的君主除了受赐的妫姓外,又以陈为氏。
陈国是孙武祖上原来的老家,自西周以来到春秋前期的陈国君主都是孙武的祖先。
从胡公满开始,经过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世袭传授,到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
桓公卒后,其弟他杀桓公太子免而代立;接着,蔡人又杀陈他而立免弟跃为厉公,因跃之母是蔡女之故。
厉公去世,君位传给其弟林,为庄公;庄公卒,君位又传给其少弟杵臼,为宣公。
厉公长子完,因叔父林、杵臼的篡位而不得立。
完的叔父宣公杆臼原来已立太子御寇,后又有宠姬生子款,便欲立款而杀太子御寇。
厉公子完与宣公太子御寇因有同样的不得立的遭遇,故交往甚密。
御寇被杀后,完惧祸及己,就奔往齐国。
这位因内乱不得立而奔往齐国的陈厉公之子完,是孙武的直系祖先。
他的由陈出奔齐国,给孙武日后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陈公子完到达齐国,由于他原是应该继立的诸侯,再加上他的品德高尚,当时齐桓公就欲命他为卿。
但陈完自知是羁旅之臣,不能贪此高位。
他推辞卿职,而当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层官吏工正。
陈完在齐国积极活动,至四世孙无字(桓子)时已官为“上大夫”(《左传·昭公二年》)。
他就是孙武的曾祖父。
陈无字以后的世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无宇二子:1。
兵圣孙武与伍子胥的故事:五次大战只用十几天
[键入文字]兵圣孙武与伍子胥的故事:五次大战只用十几天孙武被任命为吴将的阖庐三年(前512 年),阖庐经过充分的准备,孙武、伍员、伯一起,帅兵伐楚,攻克楚的属国舒(今安徽庐江县西)。
原在吴王僚时代楚的掩余、烛庸二公子,为王僚同母弟,因阖庐弑僚篡位,公子掩余奔徐(今安徽泗县北),公子烛庸奔钟吾(今江苏宿迁县东北)。
这一年,阖庐为清除吴王僚的残余势力,又“使徐人执掩余,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
由于二公子的逃离,阖庐迁怒于钟吾与徐两国,拘捕了钟吾国君,又伐徐,堵壅山水以灌之,乘势灭了徐国。
徐君章禹逃奔至楚,楚沈尹戌把他安置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并筑城加以保护。
此时,阖庐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楚都郢,孙武知道时机还未成熟,就劝阻道:“民劳,未可,侍之。
”(《史记·吴太伯世家》)于是,阖庐对楚采取了孙武提出的“佚而劳之”(《孙子·计篇》)的策略,并接受伍员的建议:“抽出三个师对楚进行轮番袭击,一师袭楚,楚必全军出而应战。
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疲于奔命。
屡次袭击以疲惫它,多方诱骗使楚失误。
在楚已十分疲乏时再全军出动发起攻击,必然会取得大胜。
”(《左传·昭公三十年》)由于孙武、伍员巧施军事上的诡计,楚国开始感到难以应付。
次年,吴又侵扰楚国,攻伐到夷(即去年安置徐君所在),并向潜(今安徽霍山县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县北)进逼。
楚沈尹戌帅师救潜,吴师便归。
接着,吴师又围攻楚的弦(今河南息县南),左司马戍、右司马稽帅师救弦,到达豫章(今河南商城至安徽六安一带),吴师又归。
这是吴国初用孙武、伍员之谋,取得了一些成效。
到阖庐七年(前508 年),吴国采用孙子“伐交”的谋略,策动桐国(今安徽桐城县北),使其叛楚。
然后,又使舒鸠氏(在今安徽舒城县)诱楚师出来。
吴王要舒鸠氏欺骗楚人说:“楚若以师临吴,吴畏楚之威势,可代楚伐桐。
”吴王又向舒鸠氏说明,这样做是为了使楚对吴消除顾忌。
果然,楚国在这一年秋天,派令尹囊瓦帅师东行,驻军于豫章。
兵圣——孙武
兵圣——孙武【导语】历史的潮流不应会为少数者的阴谋与策略而改变。
历史不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东西。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
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兵书,1972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汉代竹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孙子兵法》最古老的版本。
证明早在汉代时《孙子兵法》就已经独立成篇。
孙武被喻为兵学鼻祖,《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文章,又称十三兵经。
据说孙武就是在淹城创作的,春秋时期,淹城是吴国的领地,孙武为躲避战乱,从北方的齐国,来到吴国淹城,在河边建起草庐,一边隐居,一边撰写十三兵经。
再次期间,他结识了吴国大臣伍子胥,伍子胥发现孙武在指挥打仗方面很有研究,就打算让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也就是伍子胥七荐孙武。
十三兵经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在了解孙武的兵法之后,想让孙武在宫中小规模演示一下他的阵法,没有那么多兵,用宫里的宫女分成两队,二百多人一队,四百多个宫女,两个队长就是吴王阖闾的两个爱妃担任成队长,宫女在演练时不听号令,嘻嘻哈哈,开玩笑不当一回事,最后孙武以军令如山,按照军法从事,把两个爱妃杀了。
孙武第一次见到吴王阖闾,就杀了两个妃子,众人都被眼前的一幕吓坏了,只有孙武面不改色,再次击鼓发令,只见宫女们以鼓为令,乖乖听孙武指挥,步调一致,整形齐整,吴王阖闾看到孙武的军事才能,当场拜孙武为大将军,在后来的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七战七捷,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孙武吴国修筑的城池,都分布在河流水口的交通要道,而淹城位于吴国领地的东南部,有稳定东南防线的作用,主要目的是防御越国。
当时,灭国要先破城,如果孙武当时领兵驻军在淹城,大规模修建城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淹城与留城、胥城等城池共同构成了以阖闾城为中心的吴国中心版图,稳定的军事布防,让吴王阖闾可以放开手脚,兴兵北上完成霸业,在孙武接管吴国军事指挥的重任以后,吴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春秋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以三万精兵,击败楚国二十万大军,五战五胜,最后直捣楚国的郢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兵圣——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35-?),字长卿, 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 东广饶)人。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 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 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 《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 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 《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 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 的兵学典范之书。
吴宫教战
《史记》记载,公元前512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王阖闾仔细阅读了孙武晋献的兵 法十三篇,又召见他进行了广泛的 交谈,内心非常敬佩,但又心生疑 窦,在诸侯国间雄辩善谈的说客很 多,他们往往缺乏真才实学。于是 对其进行试探,终见其能,遂为将。
——评价 美国约翰.柯林斯在其所著《大战 略》中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 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 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 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 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 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 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 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 诸侯。
——名言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 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诡道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时期的三大战役
春秋时期的三大战役在春秋时期,有着著名的三大战役,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春秋时期的三大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春秋三大战役之桂陵之战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
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
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
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
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
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
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
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
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
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
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
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
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春秋三大战役之马陵之战发生时间:公元前342年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地点: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事件介绍: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
孙武的历史故事
孙武的历史故事孙子(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家族孙氏的创始人,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战略领域。
他的故事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的思想和智慧依然对后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孙子的故事始于战国时期的中国,当时中国处于七雄纷争的混乱局面之中,各个诸侯国争夺霸权。
面对这样的形势,孙武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并保障自己国家的安全。
他视察了各个国家的军队和战争方式,发现大部分的军队依靠壮烈的冲锋和激烈的战斗进行攻击。
然而,这种方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取得胜利,而且会导致巨大的伤亡。
于是,孙子开始思考从战略层面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孙子写下了《孙子兵法》,这本书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
《孙子兵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胜败、敌我、进攻、战场、军令和用间。
这个六方面的战略体系深入浅出,扼要精辟,被誉为军事智慧的瑰宝。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战略原则。
例如他强调了谋略和计划的重要性,并指出战胜敌人不仅仅依靠武力,智慧和策略同样重要。
他提出了“伯夷、wA小德”(示弱隐藏实力)、“长短兵器”等重要思想,在战场上通过变化战术来应对不同的敌人。
孙子的思想也对后世的将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受到了世界各国军事家们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应用。
在实践中,孙子的战略思想得到了成功的验证。
孙子在齐国时帮助吴起指挥了一系列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改变了当时吴国战略压制的局面。
他还谋划了“合纵连横”的战术,通过与其它国家达成联盟来对抗强大的秦国,并最终实现了六国联军,对秦国形成了威胁,为战国七雄局势的动态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孙子的智慧也体现在对兵员培养的重视上。
他提出“能使己也不能使敌,虽多势必有败亡之理”这样一句至理名言。
他强调要让士兵在军事技能、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他对军事训练的要求高,对士兵的纪律要求严,以此来确保作战的效果和士兵的生命安全。
叔孙武叔_精品文档
叔孙武叔叔孙武叔:传世军事家的智慧与勇气引言叔孙武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勇气在战争中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他的故事和传世军事学说一直被后世的军事家们所崇拜和学习。
本文将介绍叔孙武叔的生平事迹、其军事学说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叔孙武叔的生平事迹叔孙武叔,名孙武,字子房,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他出生在齐国,早年曾学习军事战略和军事技巧,并在齐国军队中担任要职。
他在战争中展示出非凡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智慧,很快获得了国君的重用。
叔孙武叔的第一次重要战争是与邻国鲁国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他利用地形的优势和出色的军事计划,将鲁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
这场战争的胜利使得齐国在当时的列国中声名大噪,叔孙武叔也因此成为备受瞩目的军事家。
接下来,叔孙武叔被任命为齐国的名将,并参与了一系列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他依靠他出色的战术和战略知识,每每战胜了强敌,为齐国争取到了更多的土地和资源。
二、叔孙武叔的军事学说叔孙武叔在其一生中总结了大量的军事经验与智慧,形成了独特的军事学说。
他的学说强调了几个核心要素,包括战略考虑、军事训练和军队管理等。
首先,叔孙武叔认为制定战略计划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他强调应先审时度势,了解敌人的情况和动向,然后根据战场的地理条件和自身实力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战术。
他还提出了兵种结构的合理平衡和灵活运用的观点,使得军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战术。
其次,叔孙武叔非常注重军事训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艰苦的训练,士兵才能提升自己的战斗力和战术水平。
他提出了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包括战场模拟、实战演练和战术技能培养等。
通过这些训练,士兵能够增强身体素质和战时反应能力,提高战斗效能。
最后,叔孙武叔非常重视军队的管理和组织。
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队组织架构、指挥系统和士兵福利的建议,使得军队能够更加团结一致,战斗力更强。
他主张将有能力的军事将领提拔起来,给予他们更大的责任和权力,以实现军队的最优效能。
名不副实的人物素材
名不副实的人物素材孙武顶着“兵家之祖”名头而纸上谈兵。
就因为孙武写了一部《孙子兵法》后人为给孙武脸上贴金,把本来是吴王阖闾亲自挂帅率领的吴军大破楚军的柏举之战后人都吹到变成是孙武指挥的经典之战了,柏举之战名将伍之胥的作用都比孙武大,伍之胥曾独自率兵多次击败过楚军,而孙武从来就没有单独带过兵。
(1)柏举之战吴国统帅吴王阖闾带领伍子胥、孙武调动全部兵力与唐国、蔡国共同攻打楚国,与楚国军队在汉水两岸列兵对阵。
吴王的弟弟夫概,率兵请求跟随出征。
吴王不听,就用自己的部下五千人袭击楚国将军子常,子常大败而逃投奔郑国。
于是吴王乘胜前进,与楚军五次交战后,就攻入了郢都。
当天楚昭王出逃。
次日,吴王进驻郢都。
“九年,吴王阖闾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
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
”阖闾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
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
子常败走,奔郑。
於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
己卯,楚昭王出奔。
庚辰,吴王入郢。
”(2)稷之战吴王阖闾、孙武、伍之胥在稷地大战让秦国援兵打的大败被迫放弃占领的楚国逃回吴国。
“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
六月,败吴兵於稷。
”(3)姑苏之战吴王阖闾带领伍之胥、孙武与越王勾践大战与姑苏吴军大败,阖闾伤脚拇趾,伤重不治。
“后五年,伐越。
越王句践迎击,败吴於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闾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句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
”是夕,阖庐死。
”后人把胜仗如柏举之战硬往孙武脸上贴;败仗如被秦楚联军赶出楚国,与勾践败仗都直接选择无视。
如此不公正对待只是误导了人们对孙武军事才能正确判断。
综合来看孙武只能算纸上谈兵没有打胜仗的能力,算个参谋都不合格,更没有独自统帅军队作战的能力。
春秋名将孙武亲指挥过几次战争
春秋名将孙武亲指挥过几次战争?孙武戎马生涯30年。
司马迁评价孙武“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人们对这些功绩都能认同无疑义,但是,却在孙武究竟指挥过几次战争的问题上持有不同看法。
据对《史记》、《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等文献资料作综合分析,也参考了《左传》,孙武亲自指挥过的战争可以肯定下来的,约有5次。
第一次,公元前512年12月,孙武取得了首次大胜。
阖闾派孙武等征灭“钟吾”和“徐”两个小国,又乘胜夺取了楚国的舒地。
“孙武为将,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掩余、烛庸”。
第二次,公元前511年,“阖闾闻楚得湛卢之剑”,(笔者注:“湛卢”为当时十分罕见的稀世名剑)因“斯发怒,遂使孙武、伍子胥、白喜伐楚。
”孙武等指挥第二次伐楚,接连攻占了楚国的“六”和“潜”二地,又大捷。
第三次,公元前510年,吴、越之间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史称“携李之战”。
《孙子兵法·虚实》篇真实地记述了孙武在这次作战中的体验:“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总结了用兵打仗,贵精不贵多的战争经验。
第四次,公元前509年,吴、楚豫章大战。
楚国君命公子子常等伐吴,以报前年失陷六、潜二地之仇。
吴王阖闾再次派孙武等率兵回击,迂回作战,避开楚军主力,俘楚公子子繁,又占巢地。
楚军攻而转败。
第五次,公元前506年11月18日,爆发吴、楚二国最大规模的战争,即柏举之战。
战前,吴王接受孙武和伍子胥等人的高见,联合了对楚有世仇的“唐”和“蔡”两个小国,共同对敌。
作战过程中,孙武等充分利用通过蔡、唐攻楚的有利地理条件,采取正面箝制和北侧迂回的策略,出奇制胜,以三万对二十万,五战五捷,于11月27日,攻克郢都,楚昭王出逃。
从此,孙武谋高一筹,善战制敌,战功赫赫,名传天下,再加上经世不衰的《十三篇》,遂成为享有“超时空、超国界”赞誉的中国古代哲人智将。
本文摘自:《军事文摘》2001年11期,作者:佚名,原题:孙武究竟指挥过几次战争。
古代将领和军事家的战争经验和胜负记录
古代将领和军事家的战争经验和胜负记录在古代社会,战争是一件常态化的事情。
然而,战争的胜利与否却不仅仅取决于士兵们的勇气和决心,更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将领指挥和战略的配合。
以下就是一些古代将领和军事家的战争经验和胜负记录。
1. 孙武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争家和政治家,孙武在战争指挥方面拥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经验。
他的《孙子兵法》是一本经典的军事指南,对后世的将领和军事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孙武在对抗越国的战争中,曾提出了“以水攻水,以火攻火,以迂击之势,取其无备”的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对抗齐国的战争中,他通过使用计谋消除了齐国的威胁,保证了吴国的安全。
孙武所提出的“兵不厌诈”的思想,既反映出了古代战争中的实际情况,也为后世的军事家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启示。
2. 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是古代希腊的重要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他通过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创立了希腊历史上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在对抗波斯帝国的战争中,广泛运用了骑兵和长矛兵等装备,通过灵活的战术和迅速的出击,最终将波斯帝国击败。
在对印度的战争中,他采取了包围和分割敌军的战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运筹能力,为希腊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同时也对后世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汉武帝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皇帝和军事家,他通过一系列战争,统一了中国大陆,并创立了汉朝。
汉武帝在对付匈奴的战争中,采取了“破釜沉舟”的战术,削弱了匈奴的力量,同时还通过结盟等方式削弱了匈奴族的战略优势,最终将匈奴驱逐出中国境内。
汉武帝在对外和对内的战争中,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极强的决策能力,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
4. 凯撒凯撒是古罗马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通过一系列勇猛无比的战争,统一了罗马,成为了罗马史上最著名的官员之一。
凯撒在对抗高卢人的战争中,采用了包围和困寡之策,使敌人陷入绝境,最终成功俘获了敌方的首领维克托里克斯。
与孙武有关的历史故事
与孙武有关的历史故事
孙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的一生有许多与战争和策略有关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孙武作为齐国的将军,面临着强大的楚国军队。
当时,楚国军队十分强大,而齐国军队则人数不足以与之抗衡。
孙武决定采取一个奇特的策略来对抗楚国,他命令将官在齐军的食品储备中掺入大量的盐,然后派出假消息,声称盐已经用光。
楚国军队得知此消息后,误以为齐军面临严重的粮荒,信以为真地撤回了军队。
孙武以少胜多,成功击败了楚国军队。
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被公认为古代最重要的军事著作之一。
提到的“用奇计”、“奇袭”、“虚实相生”等战略原则,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军事家所借鉴。
据说,孙武还能够看破敌方的意图。
一次,告急的消息传来,敌军即将进攻他指挥的城池。
孙武通过观察敌方的活动和战术部署,意识到了敌方是在虚张声势,准备进行伏击。
他决定不按常规作战,选择决胜之策。
孙武采用虚招进行了一次假攻,引诱敌军上当。
在敌人进一步攻入城池后,孙武突然发动突袭,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孙武的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战争需要智慧和策略。
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变通,就能在不利的情况下扭转乾坤,取得胜利。
孙武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智慧战略不仅在军事上得到应用,在政治、商业等领域也有广泛的运用。
孙武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鼓舞着我们面对困难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运用智慧寻求出路。
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文言文
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孙武(544-496BC),字长卿,吴国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思想家。
他曾担任吴国的将军,这也是他所处时代的一种特殊地位,即将帅文臣之间的角色。
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孙子兵法》,这是一部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我国古代兵学经典之一。
一、孙武的生平战功孙武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现存的《孙子兵法》中没有提及孙武的经历。
而据《史记》记载,孙武曾经为吴国的将军,曾经参与过吴越之战并取得胜利。
由于这次战争的成功,使得孙武在当时的军事领域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而后来的《孙子兵法》就是根据孙武的实战经验以及思想创作而成。
二、《孙子兵法》的价值1.《孙子兵法》是孙武晚年根据自身军事经验和理论思考总结出的军事著作。
其内容包括兵法、战略战术等方方面面。
其精华所在主要有以下几点:2. 灵活变通《孙子兵法》强调军队在作战中需要灵活变通。
对于敌军的运动,需要根据敌情随机应变,这样才能够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也强调了对兵士的训练和管理,这在当时是很具有先见之明的观点。
3. 隐忍和主动进攻《孙子兵法》中强调了对于敌军的隐忍和主动进攻。
在作战中,需要保持镇定和冷静,以待敌军的破绽,然后再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取胜。
三、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的历史影响《史记》中有关孙武的记载主要靠孙武晚年以来的作品《孙子兵法》,这是被其传于世的重要原因。
《孙子兵法》在战国时期就曾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孙子兵法》不仅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影响也扩展到全球,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之一。
四、结语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其创作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思想深邃、精湛,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尊重。
回顾孙武的一生,他以其伟大的理念和军事智慧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代,我们依然可以从《孙子兵法》中受益,并了解孙武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及其思想。
孙子兵法案例典故 -回复
这里列举一些有关孙子兵法在历史中的应用案例和典故。
请注意,以下的案例和典故仅供参考:1. 孙武破蔡:在孙子兵法中提到的典故中,孙武(孙子)被称为中国古代军事家,他在战争中的策略被广泛应用。
据说,孙武曾被吴国的吴王阖庐任命为将军,帮助吴国攻打敌对国家蔡国。
孙武采取了计谋欺骗敌军,成功地破坏了蔡国的防线,导致蔡国的溃败。
2. 赤壁之战:孙子兵法中的典故“以少胜多”在赤壁之战中得到了体现。
公元208年,东吴的周瑜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周瑜利用火攻等战术,以少胜多,成功地破坏了曹军的船队,最终赢得了这场关键的战役。
3. 钓鱼台之计:据说,孙子曾在战争中使用过钓鱼台之计。
他安排自己的军队在敌军眼前修建了一座高台,然后派遣精英部队出来钓鱼,刻意示弱。
当敌军看到这个情景时,他们误以为孙子已经无虞,陷入了麻痹和轻敌的状态。
孙子趁机出击,以小搏大,最终取得了胜利。
4. 远交近攻:孙子兵法中的一项战略原则是“远交近攻”。
这意味着与远离自己的势力结盟,与邻近的势力进行攻击。
这种策略在历史上多次被使用,例如三国时期的孙权与刘备结盟对抗曹操,或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与秦国结盟对抗赵国等。
5. 韩信点兵:据传,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战争中运用了孙子兵法的原则。
有一次,韩信被派去指挥一支军队,但他发现部队士兵杂乱无章,纪律不严。
于是,他采用了孙子兵法中的点兵方法,只选择了最精锐、最有战斗力的士兵,剔除了不称职的人,从而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6. 阴阳家和孙子兵法: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张仪与孙武(孙子)曾经互相交流学习。
张仪主张用智慧和谋略去战胜敌人,而孙子则注重实战和兵法。
两人的学说相互融合,为后来的兵法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7. 羌胡之计:在孙子兵法中,提到了一种称为“羌胡之计”的战术。
据说,当时中国北方有一支羌胡部队,他们擅长马战并善于骚扰敌人。
孙武(孙子)通过招募这支羌胡部队,利用他们的特长对付敌人,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柏举之战——兵圣孙武的唯一一战
柏举之战——兵圣孙武的唯一一战我们来看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哪个称号含金量最高?估计有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回答:皇帝。
皇帝“含金”确实很高,但是皇帝头衔的含金量却不高,中国历史上400多个皇帝中,除了开国皇帝,其他人获得皇帝称号只是运气好而已,纯属“不劳而获”。
更有甚者,神经病、白痴都可以当皇帝。
那什么称号含金量最高呢?答案是圣人!不信你掰手指头数数,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出的几个圣人:文圣孔子,武圣关羽(据说以前是姜子牙,后来被二爷抢了),诗圣杜甫,书圣王羲之,医圣张仲景,画圣吴道子,茶圣陆羽,酒圣杜康,谋圣鬼谷子,兵圣孙武。
与如今中国年产五万多博士不同,圣人如此低的产出率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获得某圣的称号奇难,通过率几乎是亿分之一。
二是获得某圣称号不仅是终生荣誉奖,而且还可以穿越时空,永垂不朽!比如孔二的后人打衍圣公的旗号满世界招摇,又比如大刀关胜老拿祖上关二说事。
既然是讲战争,在这里我们就来说一下兵圣孙武。
孙武获得终生荣誉奖的代表作是《孙子兵法》,从这一点来看,孙武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理论家。
今天我们抛开理论,来看一看孙武的实战表现。
限于史料太少,我们只能看到孙武参与指挥的唯一一场战役——柏举之战。
故事还得从很久以前说起。
春秋后期,楚国和晋国争霸,楚平王为了拉拢秦国对付晋国,决定让太子芈建娶秦哀公的妹妹孟嬴,实现两国联姻,恰好此时秦哀公也想联楚抗晋,于是就同意了。
很快,楚国派大臣费无极前往秦国迎亲,费无极见到孟嬴后,被孟嬴的美貌惊呆了,这是美女还是天人?就这样,春秋后期的历史轨迹就因费无极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孟嬴而彻底改变了。
费无极自己当然不敢对孟嬴有什么非分之想,但是这货脑子很好使,从孟嬴身上,他发现了一个被提拔的大好机会:大王好色,如果帮大王把这个美女弄到手,大王会怎么回报我?孟嬴到达郢都后,费无极在楚平王面前极力渲染孟嬴的美貌,力劝楚平王把美人娶了。
楚平王也不是个好东西,他在看过孟嬴的美貌后,当场就把持不住,把孟嬴留在了自己身边。
孙武用兵的巅峰之战——千里奔袭,五战灭郢!
孙武用兵的巅峰之战——千里奔袭,五战灭郢!孙武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意思就是:“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
“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
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在孙武一生最巅峰的灭楚之战,奔袭千里,五战灭郢,完美体现了孙武:“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
”的军事思想。
对这一战,我们复盘如下:一、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一场战争该不该打,要从政治角度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白吴国崛起,楚国第一个不答应。
为什么呢,看地图。
春秋各国吴国往东是大海,往北有淮河阻挡,往南是住在山里近乎于野人的越国,吴国要发展,必须向西争取楚国在长江中下游的物产丰富之地。
所以,从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来之战”起,两国之间在短短的60余年时间里,曾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等到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继位,两国实力虽然还有差距,但局部兵力上吴国已经开始占优了。
吴国国情如下:吴王阖闾雄才大略,启用伍子胥、孙武等名臣发展经济和军事,君臣齐心,时刻准备大干一场,吴国国力蒸蒸日上;楚国令尹囊瓦,字子常楚国国力如下:楚平王去世,楚昭王即位。
昭王年幼,楚令尹囊瓦执政。
囊瓦昏庸暴戾,残杀良臣。
而楚国因为之前和晋国的长期争霸,又与周边国家不和,楚国的国力渐渐衰弱了。
吴王阖闾即位后,楚国为了削弱吴国,故意收留了阖闾的竞争对手吴王僚之弟掩余、烛庸。
阖闾也正好以此为借口先后派孙武灭掉了归附楚国的小国徐国和钟吾国二、战争从来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要从政治、经济多方面考量吴王阖闾看到孙武练兵初显成效就想趁机伐楚,但孙武认为“民劳,未可,待之(人民疲劳,未可以,等待时机)”,阖闾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战略方针,“彼出则归,彼归则出”,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军,麻痹敌手。
中国古代军事家(详)
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孙子兵法》代表观点:“安国全军”的慎战观。
孙子告诫战争指导者:“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怪而致战。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重谋尚诈、“胜于易胜”的战胜观。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作战理论的核心是虚实理论。
“以正合,以奇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
令文齐武的治军思想。
认为“士卒孰练”、“兵众孰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个基本因素。
对于军队,孙子要求做到“与上同意”、“上下同欲”、“与众相得”、“齐勇若一”等,认为惟其如此,才能维持军队内部的团结和步调一致。
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
卫国人。
著有《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
吴子军事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提出战有五因,兵有五类,即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并将战争分为五类,即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主张义兵反对强兵、刚兵、暴兵、逆兵。
主张积极进行战备,他说:“夫安国之道,先戒为宝。
”提出治国之道,文武并重,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即对内要加强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对外强调积极备战,做到修文而不废武,以利进行兼并战争。
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
“必死则生,幸生则死”。
“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强调“简募良材”,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实现军队的优化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名将孙武亲指挥过几次战争?
孙武戎马生涯30年。
司马迁评价孙武“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人们对这些功绩都能认同无疑义,但是,却在孙武究竟指挥过几次战争的问题上持有不同看法。
据对《史记》、《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等文献资料作综合分析,也参考了《左传》,孙武亲自指挥过的战争可以肯定下来的,约有5次。
第一次,公元前512年12月,孙武取得了首次大胜。
阖闾派孙武等征灭“钟吾”和“徐”两个小国,又乘胜夺取了楚国的舒地。
“孙武为将,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掩余、烛庸”。
第二次,公元前511年,“阖闾闻楚得湛卢之剑”,(笔者注:“湛卢”为当时十分罕见的稀世名剑)因“斯发怒,遂使孙武、伍子胥、白喜伐楚。
”孙武等指挥第二次伐楚,接连攻占了楚国的“六”和“潜”二地,又大捷。
第三次,公元前510年,吴、越之间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史称“携李之战”。
《孙子兵法·虚实》篇真实地记述了孙武在这次作战中的体验:“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总结了用兵打仗,贵精不贵多的战争经验。
第四次,公元前509年,吴、楚豫章大战。
楚国君命公子子常等伐吴,以报前年失陷六、潜二地之仇。
吴王阖闾再次派孙武等率兵回击,迂回作战,避开楚军主力,俘楚公子子繁,又占巢地。
楚军攻而转败。
第五次,公元前506年11月18日,爆发吴、楚二国最大规模的战争,即柏举之战。
战前,吴王接受孙武和伍子胥等人的高见,联合了对楚有世仇的“唐”和“蔡”两个小国,共同对敌。
作战过程中,孙武等充分利用通过蔡、唐攻楚的有利地理条件,采取正面箝制和北侧迂回的策略,出奇制胜,以三万对二十万,五战五捷,于11月27日,攻克郢都,楚昭王出逃。
从此,孙武谋高一筹,善战制敌,战功赫赫,名传天下,再加上经世不衰的《十三篇》,遂成为享有“超时空、超国界”赞誉的中国古代哲人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