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

合集下载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作者: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徐洁, 刘惠作者单位:林丹华,方晓义,徐洁(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李晓铭(Wayne State University,美国), 刘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50)刊名:中国艾滋病性病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IDS & STD年,卷(期):2005,11(2)被引用次数:126次1.卫生部高强副部长在联大艾滋病高级别会议上的发言 20032.刘兆炜;马骁;熊婉梅农村流动人口与HIV/AIDS传播的关系[期刊论文]-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2(03)3.China Ministry of Health A joint assessment of HIV/AID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care in China 20034.顾震球当前艾滋病蔓延的四大特征 20005.骆华松;莫国芳;吴瑛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的理论分析[期刊论文]-思想战线 2002(02)6.徐缓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期刊论文]-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1(06)7.朱建平;吴青青;余昭在流动打工人群中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热带医学2001(01)8.徐缓;贾中华;郭际东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3(06)9.董青;李承希;赵根明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3(06)10.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基金会艾滋病的流行形势和预防控制11.Zheng L;Zhu J Sexual behavior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unmarried female migratory workers in Guangzhou 200012.邓婷;谢言俊流动人口: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200013.欧智勇;吴学庆在服务场所对三陪小姐开展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初探[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01(02)14.傅小鲁;贾勇;欧志勇建筑工地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行为干预效果评价[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01(04)15.张世博;杨君兰饮服人员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1(07)16.夏时畅;徐水洋;郭俊香流动人口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期刊论文]-浙江预防医学 199817.王晔;林矛;林鹏在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中开展艾滋病预防干预试点研究[会议论文] 200118.钟粟;张继昌在劳务市场流动打工人口开展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方法探讨[期刊论文]-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03)19.刘琪;傅小鲁;贾勇在成都市建筑工地流动人口中开展性病艾滋病流动宣传模式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06)20.罗健在流动人口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工作初探[期刊论文]-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1(02) Embassy Beijing HIV/AIDS - what Chinese experts say 19972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流动人口与艾滋病病毒易感染性--东南亚的一些对策 200223.Robin L;Dittus P;Whitaker 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incidence of HIV,STD,and pregnancy among adolescents:A decade in review[外文期刊] 20041.丁贤彬.陈宏.潘传波.曾艺.王豫林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高危行为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2.王豫林.丁贤彬.易辉容.潘传波.郑建琼.曾艺.戴敏.陈弘.卢戎戎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感染率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3.王文杰.WANG Wen-jie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现状、问题及趋势[期刊论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4)1.马德伟健康教育对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干预效果评价[期刊论文]-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6)2.王洪伟铁路建设工人艾滋病知识和行为习惯调查[期刊论文]-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3(6)3.杨作凯.傅利军.卢巧玲.单杏仁.胡菊静2012年浙江省绍兴市流动人口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期刊论文]-疾病监测 2013(8)4.代延能.起德丽安宁市流动人口与艾滋病VCT知信行的定性研究[期刊论文]-皮肤病与性病 2012(6)5.张宗辉.黄毅.张芹.吴涛乡村医生开展外出农民工艾滋病干预可行性分析[期刊论文]-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1)6.陈抒豪.林鹏.梁自勉.宫艳华.朱志伟.杨培喜佛山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研究[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12(8)7.余小凤.何惊春.易辉容.龙前进.李南.姚远.王志勇重庆市九龙坡区2006~2009年流动人口HIV监测结果分析[期刊论文]-重庆医学 2011(9)8.朱克京.黄利群.周伴群.姚刚.黄珊子.杜曼珠海市外商独资企业员工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观察[期刊论文]-实用预防医学 2011(12)9.于伟.邢海燕.严海波.任胜芳绍兴县流动人口艾滋病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6)10.薛宏亮健康教育对长沙县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影响效果评价[期刊论文]-实用预防医学 2010(8)11.罗晓英.石仁其378名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调查[期刊论文]-浙江预防医学 2010(3)12.徐爱君.施榕上海市外来制造业女工AIDS预防中同伴教育综合干预效果研究[期刊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8)13.虞晨.孙业桓.孙良.王波.曹红院我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5)14.马福昌.姚经建.王烨.杨瑛.黄虹.张久华.田秀红.张铁军.何纳上海市闵行区外来流动人口与艾滋病VCT相关的知信行的定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1)15.郭晓健.洪晓虹.郭海健私营企业员工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期刊论文]-江苏卫生保健 2008(1)16.李端.闫水平.张景霞.陆松鹤.张磊.苏海霞.卢娟商洛市高危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期刊论文]-职业与健康 2008(9)17.李端.曹耀章.闫永平.张磊.卢娟.陆松鹤商洛市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农民艾滋病知识调查[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08(1)18.吴音.栾兴玉.徐应蓉性工作者肛管内尖锐湿疣57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07(1)19.张玉润.刘勇鹰.林鹏流入地流动人口中的HIV感染者管理:原则和框架[期刊论文]-华南预防医学 2007(6)20.叶爱军.翟连芳.马福昌.杨瑛.张金玲.陈传炜.王烨.田秀红.姚经建.何纳上海市七宝镇流动人口安全套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期刊论文]-上海预防医学 2007(8)21.李端.闫永平.徐德忠.卢娟.陆松鹤.王安辉艾滋病防治示范区流动人口相关知识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6(11)22.蒋松云.迟文铁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政策建议[期刊论文]-卫生软科学 2006(4)23.赵伟江.邵幼平.朱银潮旅馆业主对"在客房内摆设安全套"的态度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5)24.杨凭.王千秋.钟铭英.丁荣芬.顾元祥.王亿庆.朱震震.楼忠裕.叶利服.滕霞.赖黛黛.章微微.滕银花.周明雅.孙瑞育妇科门诊就诊者性病感染影响因素调查[期刊论文]-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11)25.李端.闫永平.徐德忠.卢娟.陆松鹤.王安辉流动人口家属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期刊论文]-疾病控制杂志 2006(5)26.梁桂华.田泽允低发病率地区20例HIV/AIDS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期刊论文]-疾病监测 2005(11)27.劳可娟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期刊论文]-内科 2013(1)28.唐志英.唐志华96例误诊为尖锐湿疣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3)29.贾新朝.刘宏满综合健康教育对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干预效果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3(23)30.朱继锋.郑颖.齐显龙.李海英.马翠玲.王胜春肛管内尖锐湿疣的临床分析与治疗探讨[期刊论文]-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2(1)31.周娓.龚静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2012(11)32.刘光辉.孙晓明.张玉英张家港市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和需求调查分析[期刊论文]-江苏预防医学 2012(1)33.陈祖华.谢锦荣.何均.任小鹏诸暨市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检测及知识行为调查[期刊论文]-浙江预防医学2012(3)34.史新巍沈阳市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9)35.叶南圆.王蓓.李小宁.郭海健南京市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2011(11)36.邢海燕绍兴县流动人口传染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11(8)37.徐烨上海市崇明县长兴岛400名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监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5)38.阮建军.骆淑英.朱碧香.陶静波义乌市流动人口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期刊论文]-浙江预防医学 2010(10)39.田子颖.郭海健.吴建茹.李小宁.张学宁.张珍.高倩.王蓓南京市建筑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10(12)40.向兵.曹金红.何翰成武汉市建筑工人性行为特征及安全套使用情况与干预效果分析[期刊论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3)41.彭玉兰.葛凤琴.苏晓红.黄庆元.刘波.胡鸿宝.周玲影.陈兆瑞.李玲.冯奕文.朱晓凤.曹春燕.曹宁校南京市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8(7)42.王一亿.肖芳.卢真德江西省九江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及干预效果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2008(3)43.刘忠霞某市艾滋病疫情数据库中存在问题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7(4)44.李端.闫永平.刘家政.陆松鹤.张磊.苏海霞.卢娟商洛市艾滋病防治示范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调查[期刊论文] -中国全科医学 2007(13)45.葛凤琴我国流动人口感染性病艾滋病的相关特点及健康教育模式[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7(7)46.杨凭.王千秋.钟铭英.丁荣芬.顾元祥.王亿庆.朱震震.楼忠裕.叶利服.滕霞.赖黛黛.章微微.滕银花.周明雅.孙瑞育妇科门诊就诊者生殖道感染调查[期刊论文]-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2)47.余飞颖.许国章.张巍暗娼嫖客人群中HIV和梅毒感染现况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6(7)48.杨庆伟.景正朝云南省蒙自市城市男性建筑工人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期刊论文]-实用预防医学 2014(4)49.赵泳瑜.黄利群珠海市斗门区男性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认知程度及相关行为调查[期刊论文]-实用预防医学2012(5)50.丁舒.李秋萍.壮楠辉.石倩.赵素梅.肖倩国内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回顾[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2012(1)51.张静.徐刚.蔡泳.冯易.仇玉兰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期刊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8)52.何志乔.伍静.赵文秀.王秀.徐强君HAART及抗痨治疗艾滋病并肺结核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53.陈衬兴影响农村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的潜在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当代医药 2010(9)54.李念.肖倩.许亚红.徐奕旻.孙继红.肖树芹北京市后海地区酒吧从业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10(4)55.徐文贤.夏中华.陈中文.方辉社区卫生机构实施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模式探讨[期刊论文]-浙江预防医学2010(5)56.刘熹.洪英.田红梅.邱孟成都市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干预效果研究[期刊论文]-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0(4)57.林丹华.马丽霞.徐晓叶楠.蔺秀云.王芳年轻女性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2)58.潘池梅.田小兵.张学锋.吉渝南.周欢社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访谈[期刊论文]-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5)59.何志乔.赵文秀.梁云燕艾滋病并发肺结核16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卫生软科学 2008(1)60.田秀红.张铁军.杨瑛.王烨.褚委丽.李建军.何纳上海市闵行区工厂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信行及自愿咨询检测意愿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8(10)61.黄辉.黄若楠.杨瑞雪.卢振光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7(5)62.刘龙飞.蒋少艾.郑煜煌.胡平成.陈富周外出务工人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和艾滋病KAB调查[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07(11)63.梅敏烽.邱永祥.黄鸿基旅客列车内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的探讨[期刊论文]-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6(2)64.都佳.申泰华.黄磊.凌东.万绍平.唐作红.彭高敏.卿立刚疾控中心、社区和HIV感染者共建社区艾滋病管理网络模式的探讨[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12(4)65.薛黎坚.王文明.徐勇.徐金水.王华.陈彦卿昆山市宾馆服务业流动人口性行为及其对艾滋病知识的需求情况[期刊论文]-职业与健康 2011(15)66.潘新莲.柳智豪.江超穗.梁旭.陈坚.陈凤肖不同场所女性性服务者性病与相关行为干预调查[期刊论文]-应用预防医学 2010(1)67.彭宏伟.舒晓兰.彭颖.黄竹林长沙市HIV/AIDS流行现状与流行趋势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当代医药 2010(22)68.张学宁.田子颖.郭海健.张珍.吴建茹.李小宁.高倩.王蓓南京某区5、6年级民工子弟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期刊论文]-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2)69.潘新莲864例暗娼行为性病调查分析[期刊论文]-右江医学 2009(1)70.肖佐环.王然.陆东庆.董琛易引起误诊的尖锐湿疣22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30)71.潘池梅.张学锋.吉渝南.吴汉奇.田小兵社区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估[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2008(17)72.吴海磊.钱吉生.徐兴大.张纯.许琳.薛华月.刁越红.王翔南京口岸部分出入境人员艾滋病知晓率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7(1)73.李小玲基层护理人员对HIV/AIDS认识的调查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护理管理 2007(7)74.葛凤琴.曹宁校.张慧丽.陈晓.孙厚华.邵长庚.蒋娟建筑工地流动民工性病艾滋病感染及相关特征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7(10)75.曹承建.朱培华.金慧娟.贺风英城市外来工艾滋病性危险行为的调查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3)76.王建梅预防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关键[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2(4)77.丘烨.余志荣怀化市HIV/AIDS流行特征[期刊论文]-实用预防医学 2011(7)78.陈素英.丁国允艾滋病对旅行者的威胁及应对策略探讨[期刊论文]-旅行医学科学 2010(3)79.曹广华.支玉红.何洪涛.刘莉红河南上蔡县4种人群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2009(6)80.还锡萍.冯晓英.徐金水.邱涛.羊海涛.黄明豪.李小宁.郭海健江苏省私营企业工人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及干预效果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8(12)81.张世霞.支玉红河南省上蔡县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08(36)82.蒋琦莲.柳元.陈啟玲.韦启后.彭树春.郑木林健康教育对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认知及行为影响[期刊论文]-大众科技 2008(1)83.何小红.伍园园.陈进.黄江涛.张清建广东省未婚青少年流动人口性健康行为干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性科学2013(1)84.金洁.罗艳.陈树昶.武海滨杭州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和行为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13(7)85.韩芳.王立彬.高庆辉.毛俊阁.刘振宇.李传忠.庞伟2010-2012年沧州市流动人口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期刊论文]-职业与健康 2013(20)86.张宗辉.黄毅.张芹.吴涛乡村医生开展外出农民工艾滋病干预可行性分析[期刊论文]-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1)87.张平.张娟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危险行为调查[期刊论文]-山西医药杂志 2011(1)88.马福生.崔建祥.陈发颖.孙建莉.吴晓红.温小飞肇庆市暗娼人群STD/AIDS相关知识及求医行为调查[期刊论文]-中国热带医学 2011(4)89.张铁军.姚经建.王烨.杨瑛.马福昌.黄虹.张久华.田秀红.何纳流动人口管理者对艾滋病和VCT知识和态度的定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4)90.刘萍.吴洁.杜国明2011年张家港市常住人群和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期刊论文]-职业与健康2014(6)91.李小妹.周凯娜.谷利斌健康教育对贫困地区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干预效果的研究[期刊论文] -护理研究 2010(25)92.支玉红.王水旺.张世霞.陈长宽河南省某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期刊论文]-疾病监测2008(1)93.邓睿.田丽春.方恒亮.张开宁昆明市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知识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8(9)94.沈若川.马翔浙江口岸出入境人员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6(z1)95.李筱娴.朱强姚安县2006-2012年HIV/ADIS监测结果分析与防治对策[期刊论文]-皮肤病与性病 2014(2)96.劳可娟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期刊论文]-内科 2013(1)97.陈桂元.姚淑娥.安海涛对流动女性生殖健康现状的调查综述[期刊论文]-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1(10)98.于从仙.方勇.王宏伟南华县2004~2009年HIV/AIDS监测结果分析与对策[期刊论文]-航空航天医药 2010(6)99.刘攀.汤先忻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 2010(2)100.彭育欢.李繁.陈劲峰1997-2007年广西贺州市HIV/AIDS流行状况调查[期刊论文]-传染病信息 2008(6) 101.董燕.孔笑眉.张睿孚.郭湛英山西省708名跨省(国)婚嫁的农村妇女HIV感染现状分析[期刊论文]-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8(12)102.张金玲.何纳.申学武.秦世雄山西省某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安全套使用[期刊论文]-复旦学报(医学版) 2007(1)103.蒋琦莲.柳元.陈启玲.韦启后.蒙晓晖.彭树春.郑木林.张义花以工地管理者为切入点开展农民工AIDS干预效果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热带医学 2007(12)104.武俊青.姜综敏.余冬保.石凯.赵鹏飞流动人口中农民工的艾滋病防治政策与建议[期刊论文]-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6)105.吕柯开展农民工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策略思考[期刊论文]-学习论坛 2005(6)106.肖树芹.吴瑛.肖倩.岳鹏.渠立功.许亚红.赵素梅北京市批发市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8(12)107.胡晓云.夏庆华.徐静东.董泽俊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信息传播渠道意向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7(7)108.鲁斌.吕繁.栾荣生.何成普.曾刚.钟培平.旷翠萍.罗英.王超.刘磊.刘鹏成都市流动人口艾滋病KAP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0(3)109.潘新莲.柳智豪FSW艾滋病危险行为干预模式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右江医学 2009(4)110.周文岳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策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7)111.王建梅预防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关键[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2(4)112.杜佳校我国流动人口特征及艾滋病防控对策[期刊论文]-实用医药杂志 2011(5)113.郑钟洁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行为干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7(3)114.张雨寒.孟玉翠.甘亢.赵银珠.赵永鲜.张成超.程怡民中国流动人口未婚女性性健康综述[期刊论文]-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9(8)115.赵然.方晓义.李晓铭心理社会因素对女性性工作者安全套使用行为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4)116.赵然.方晓义.李晓铭.董柏青.刘伟.周月娇.梁绍伶心理社会因素对暗娼安全套使用意图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4)117.张旭彬.柔克明.吴尊友从社会视角看城市街头暗娼艾滋病高危行为[期刊论文]-实用预防医学 2006(4) 118.梁绍伶.陈杰艾滋病流行特征和防治策略[期刊论文]-应用预防医学 2008(4)119.吕柯农民工的特点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初探[期刊论文]-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4)120.陈远.庞琳.吴尊友街头暗娼AIDS/STD感染危险因素及控制策略[期刊论文]-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3) 121.贺淑芳.郭素芳生殖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与干预策略[期刊论文]-中国妇幼保健 2006(13)122.陈良.高良敏.鲁健波.赵金仙.郭春园.刘小春.李孝安.普学云用社会性别视角对玉溪市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病例的分析[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11(19)123.李倩.梁先敏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健康教育模式[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6(11)124.张国磊流动人口艾滋病(HIV/AIDS)流行因素及防治对策[期刊论文]-首都公共卫生 2008(4)125.MING Zhong Qiang.CHENG Feng.LIU Qian.AIRAWANWAT Rangsima.CHEN Yao Hong.ZHU Qiu Ying.LIU Wei. WANG Yuan.ZHANG Kong Lai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on Chinese Rural Life[期刊论文]-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文版) 2012(1)126.陈栏心.梁浩.杨晓波健康教育对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期刊论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1)引用本文格式: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徐洁.刘惠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期刊论文]-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2)。

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

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

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该文对我国流动人口基本情况进行描述,论述了流动人口与艾滋病的关联性,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

艾滋病的预防工作,一直都是我国医学界研究的重点所在。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患病原因主要是以性传播为主,而患上艾滋病的主要人群是城市的流动人群,所以需要进行针对性开展预防和监控工作。

标签: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与控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进入到城市中工作,成为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大中坚力量。

而对于流动人口的卫生健康,则往往过于忽略。

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村务工人员而言,首先他们个人缺乏一定的卫生知识理念,而且收入较低,受教育程度低,疾病预防观念缺失,对于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也是目前城市卫生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该文就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展开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1 流动人口的多重定义1.1 移动的人口流动人口可以解释为移动人口(mobile population),这层释义主要是来源于国际的普遍称呼,因为其主要代指的是用于一些人口的特殊移动,即如因为行业因素(即如运输行业、商务行业等)、安全因素等特别因素导致的人口移动,所以对于流动人口来说,移动的范围往往较大,而且这种移动往往会伴有时间性和合法性两个特征[1]。

1.2 不定的人口不定的人口目前大部分出现在我国城市之中,其主要是指一些人员在没有变动自身原户籍的条件下,离开户籍所在地,去其他地方务工、经商或从事社会服务等经济活动。

但是需要去除一些“人户分离”特殊情况,即如旅游、上学、访友、探亲、从军等。

不过“人户分离”还包含一些特殊情况,即如时间过长或者空间过大,就会定义为人口流动。

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的内容,如果人口流动发生在农村的相同乡镇或者县市的流动不属于其管理范畴。

1.3 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即是流动人口的最后一层释义,定义为人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外一个区域,也是世界通用的一种释义。

关于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

在高危险行为人群中宣传推广使用避孕套是目前国外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的主要措施之一,我国一些地区也在部分高危险行为人群和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的宣传和预防措施中开展了此项工作。各地可以根据本地情况与计划生育等有关部门配合,继续开展这项工作。
(四)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医疗卫生部门要将艾滋病病毒检测作为供血者和血液的常规检测项目,保证用血安全。完善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和有关消毒管理办法,坚决杜绝医源性传播。努力加快监测管理队伍的建设,科学地开展监测工作,掌握情况,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依法进行检疫是必要的,要进一步对出入境人员的卫生检疫实施规范化管理,健全国境检疫机关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有关部门和基层社区组织要抓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规范化管理,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乡规民约,同时热心为他们提供咨询和服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有关人员也应自觉地接受必须检查和治疗,服从卫生、劳动、人事等部门和社区的妥善安排。对被依法予以拘留、逮捕、劳动教养、监管改造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可以保外就医,但不应以任何名义释放或解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集中管理。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防止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传播。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加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献血法》和《血液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加强对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的管理,预防和控制血源性传播艾滋病。对违反有关规定,造成经血源性传播的责任者要依照有关法规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4)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5)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6)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

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阻碍经济 发展、 传播速度快、 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 其在 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十 分紧迫的社会问题。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流动范围的 扩大是 HIV/AIDS 流行加剧的重要因素 , 人口的流 动本身与艾滋病并无因果关系,而是其流动与 HIV 传播因素相结合, 才真正导致了 HIV 的加速传播。 徐臣等人对外出流动人口与 HIV 感染的研究显示, 有外出史的人 HIV 感染率 (15.6%) 显著高于无外出 史的人(8.8%) 。
第 23 卷第 2 期 2010 年 2 月
医 学 与 社 会 Medicine and Society
Vo1.23 No. 2 Feb. 2010
・39・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
刘 攀1
1
汤先忻 2
2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 南京, 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南京, 210029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中国流动人口已 达1.4亿并以每年500-1 000万的数量递增。由于流动 人口多数处于性活跃期, 文化程度较低, 性病和艾滋 病知识和防范意识欠缺, 在远离家庭、 孤身在外的情 况下, 他们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 他们既是艾滋病感 染和传播的高危人群, 也是艾滋病感染的脆弱群体。 同时由于流动人口具有易于流动和难以管理的特殊

攀等.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
・41・
作流程, 具体包括入口的检测发现、 社区的综合管理 和随访、出口的转介如转介到定点医疗机构和流出 地支持关怀机构4个部分。另外也可以考虑以工作 场所、定点医院为基础的支持关怀模式。改变以往 艾滋病感染者必须要回到户口所在地才能领到免费 的抗艾滋病药物的做法, 提高流动人口中 HIV 感染 者和病人对治疗、 关怀的可及性, 避免其因经济困难 而延误治疗, 导致疾病的扩散。 2.4 积极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工作 鉴于我国流动人口以初中文化的农村青年为主, 建议在农村初中甚至高小加强预防艾滋病教育,使 流动人口得到事先教育。针对流动人口通过电视获 取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较高的情况,应将电视媒体 作为宣传艾滋病知识的最佳平台。同时,还应结合 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 。对于以输 出流动人口为主的农村地区,应对流出人口在流出 前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和行为引导,提高其艾滋病预 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应对留守家属实施面对面 的艾滋病宣传教育, 鼓励其开展同伴教育, 应在这两 类人群中分别采用适当的方式推广安全套的使用, 通过阻断性传播途径来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由 于这部分人群对献血和及时治疗性病能预防艾滋病 的认识还很低, 因此, 这方面的内容要成为艾滋病宣 教工作的重点之一。此外,在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 宣传或干预时, 应注意宣传内容的完整性和均衡性, 不能过分强调艾滋病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以避免 流动人口对艾滋病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歧视。 2.5 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动态监控和 管理机制 对于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存在密切 联系,单单依靠任何一方完全了解掌握流动人口的 动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之 间互动的动态监控和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 技术, 综合其他部门如公安、 计划生育、 统计等政府 相关部门的信息系统构建互动平台。国家已有的疫 情信息库、 抗病毒药物治疗信息库、 流调和随访信息 库等相关内容也应包括在内, 在流入、 流出地之间充 分共享。应将流动人口的暂住证转化为向其提供服 务的待遇凭证, 与各项生活权利联系起来, 这样公共

艾滋病病感染与流动人口的关系与预防

艾滋病病感染与流动人口的关系与预防

艾滋病病感染与流动人口的关系与预防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损害的严重疾病。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流动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对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传播和控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病感染与流动人口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艾滋病与流动人口的关系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在非户籍地或在外地且移居频繁的人群。

他们的流动性使得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性伴侣,增加了感染HIV的风险。

下面是艾滋病与流动人口关系的几个重要方面:1. 性传播: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发生性行为是最主要的HIV传播途径。

长期离家的工人、农民工以及流动妇女往往面临诸多心理、社会和经济困境,导致他们在性行为中缺乏保护措施,增加了感染HIV的风险。

2. 注射药物滥用:流动人口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

这一群体通过共用注射器等行为,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风险。

3. 垂直传播:流动人口中的感染者在流动过程中可能会妊娠或分娩,将HIV传给其胎儿或婴儿。

儿童感染AIDS的比例在流动人口中较高。

二、艾滋病病感染流动人口的预防措施1. 促进健康教育:加强关于艾滋病的宣传与教育,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了解和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健康教育应包括性教育、安全用药用具的使用以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2. 提供便捷的检测和治疗服务:建立适应流动人口的艾滋病检测和治疗机制,提供快速、便捷的检测服务,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者。

此外,应建立健全的HIV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追踪管理机制,确保感染者能够持续接受治疗。

3. 加强安全用药用具分发: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安全用药用具发放,如安全套和消毒器具等,以减少性传播的风险。

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目的对流动人口中存在的艾滋病问题和预防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方法选取本地区的1000例流动人口,对1000例流动人口所存在的艾滋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一定的艾滋病健康预防干预措施,对流动人口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本地区中流动人口所存在的艾滋病问题主要表现为感染人数急剧增加、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贫乏、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行为增加、艾滋病的预防、监测和控制难度增加四个方面。

同时,经有效健康预防干预措施的实施,1000例流动人口在预防干预后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与干预前相比较提高了25.8%,干预前后相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流动人口在艾滋病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健康干预的方法,这对流动人口在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和减少艾滋病的感染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标签: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从当前社会的发展格局分析,目前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速度都在不断的攀升,以此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于此同时,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和蔓延还呈现着由农村向城市,从吸毒、卖淫等这些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迅速传播的趋势[1]。

在艾滋病的传播中,由于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和流动性都比较大,以此导致着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成为了艾滋病传播中的高危人群。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加强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和预防干预措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地区的3家工厂、1个农贸市场和2个建筑工地为抽取对象,随机抽取其中的1000例流动人口。

1.2方法首先采取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从文献、网络、医院等方面对当前流动人口在艾滋病中的所呈现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根据流动人口中所呈现的这些艾滋病问题进而采取一定的预防干预措施。

针对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的实施主要为健康干预的方法,此预防干预措施所采取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作的关于艾滋病知识的录像、以课题组专家讲授的方式听取关于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的讲座、下发艾滋病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的方法,以及在以上三种单一干预措施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其他的措施进行复合性的干预,此四种方式进行[2]。

我国控制艾滋病的手段和措施

我国控制艾滋病的手段和措施

我国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手段和措手2000年起,我国对艾滋病给予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截止2010年我国艾滋病感染者成功的控制在150万之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其中有社会医学手段,也有技术手段等非社会医学手段。

主要采取的社会医学段有: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加强性病管理,使用安全套,控制艾滋病流行;加强血液安全管理,预防医源性传播;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服务和管理。

1 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加强关于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是目前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最有效方法之一宣传部门协调指导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将宣传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作为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加大刊播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公益广告的力度,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

对大量流动人口流出的地区,从小学开始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将会对流动人口及其家属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做用。

2. 加强性病管理,使用安全套,控制艾滋病流行加强性病的管理对控制艾滋病的流行至关重要。

公安部门依法打击卖淫嫖娼、聚众淫乱等违法犯罪行为。

相关部门应负责做好妓女、嫖客的性病查治工作,打击贩毒、吸毒,对抓获的妓女、嫖客、进行强制检查、治疗。

有关场所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安全套的使用。

加强对高危行为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通过广告、社区健康教育项目等渠道开展促进使用安全套项目,可明显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降低经性传播的危险性。

3加强血液安全管理,预防医源性传播。

严格加强采供血机构及用血单位的监督管理,确保血制品安全显的尤为重要。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及供血单位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严禁一切采供血环节上的违法违规操作,加强血站组织制度、技术设备建设,加强消毒质量管理,对献血员要严格实行健康管理和检测制度。

依法对血液制品实施预防性监督监测,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切实杜绝艾滋病、性病等严重传染病通过输血环节危害健康人群。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8.11.12•【文号】国发[1998]38号•【施行日期】1998.11.12•【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艾滋病防控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国发〔1998〕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卫生部、国家计委、科技部、财政部《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艾滋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也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和社会热点问题。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计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要高度重视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如期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二日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卫生部国家计委科技部财政部(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它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我国将艾滋病感染率一直控制在世界较低水平。

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艾滋病的迅速传播,我国艾滋病感染率已呈逐年大幅度上升趋势。

世界各国艾滋病流行态势及防治经验表明,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是一项刻不容缓、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全社会参与并实施综合治理。

为促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增强全社会抵御艾滋病的能力、减轻艾滋病给人民健康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在总结国内外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

一、背景我国自1985年6月发现第1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至1998年6月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676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01例,死亡174例。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与控制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与控制

6 1 . 1 l 9 / 6 , 大部分 为 已婚 男 性 青 壮 年 农 民l 5 ; 石 家 庄 市
截止 2 0 0 8年 底 , 共 报 告 HI V/ A I DS 3 8 1例 , 6 2 . 7 3 为流 动人 口, 感 染 者 以性 传 播 为 主 , 男 性 青 年 居 多 ; 成都 市 1 9 9 2 —2 0 0 6年 间共 发现 HI V/ AI D S 1 3 1 9例 , 流动人 口占 5 2 . 5 4 E ? 3 。综 上 所述 , 我 国 HI V 感 染 者
高, 与艾 滋病感 染 者一 起 吃饭 、 共用碗筷、 与 艾滋 病 感
体伴 随着 改 革 开 放 的大 潮 兴 起 、 发展 、 壮 大 。 由于 脱
离 原户 籍所 在地 、 绝 大 多数 为 处 于低 端 劳 动 力 市场 就
业 等特 点 , 流动 人 口群 体在 医疗 卫 生保 障方 面 较其 他
流 动人 口在 我 国是 一 个 庞 大 的特 定 群体 , 这一 群
虽然 近年来 开 展 的 防 治 知 识 宣 传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提 高 了该 人群 的认 知水 平 , 对艾 滋 病 3个 传 播 途 径知 晓率 有所 提 高 , 但 对 于 非 传 播 途 径 知 识 的错 误 认 识 率 较
时, 仍有 大 部 分 人 难 以判 别 l _ 8 昆 明市 调 查 显示 , 流 动 人 口中对 于艾 滋 病 的 基 本 认 识 程 度 较 高 , 9 8 . 1 3
在 艾滋 病 传 播 上 扮 演 了 重 要 的角 色 口 ] 。流 动 人 口的
数 量 和流 动范 围 的扩大 , 是 HI V/ AI D S流 行加 剧 的重

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及预防控制

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及预防控制

流 动 人 口在 国 际 上 有 不 同 的 称 谓 : 当 一部 分 为 文盲 或 半 文 盲 。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 北京 102 00 1
22 地域 分 布 和 流动 时间 特征 .
较低 的 工 作 ,很 难 真 正 融 入 到 当 地 的 社
在 流 动范 围方 面 流动 人 1主要 以省 内 会 生 活 中 ,容 易 被 忽 视 和 排 斥 。 工 作 条 3
Chn s rma y He l r , o 9 39 : 3 4 ieeP i r at Ca e 2 o ,2 ( ) 4 _ 5 h
Ab ta tC re t ,C i a S HI p d mi h sb e p e d n r m ih r k s b p p lt n t c mmo o u ain a d t e r l h t s r c u r nl y h n ’ V e i e c a e n s r a i g fo h g i u - o u a i o o s o n p p l t n h o e ta o t e f ai g p p l t n h s p a e u n h s p o e s i g v n mo e a d mo e a tn in h o t o u ai a ly d d r g t i r c s s i e r n r t t .W i h e e o me t o u c n my h l n o i e o t te d v l p n fo r e o o ,t e h
病病 毒感染 者和病 人约 7 0万 人 f5万 ~ 口 ;流 动人 口( o t gp p lt n 这 个 概 部 地 区到 东部 沿海 地 区 。在 流动 的时 间 方 5 l n f ai o ua o ) i  ̄ 年 8 万人 ) 5 ,全 人 群 感 染 率 为 00 %(. %~ 念 主 要 应 用 于 我 国 ,特 指 人 们 在 没 有 改 面主 要 以 4 6个 月 的短 期流 动和 大 于 1 . 5 0o 4

中国特殊人群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

中国特殊人群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

3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N FOR IGN M DI L T R T M NT2008NO.24CHI NA FOREI GN M EDI CAL T REAT M E NT综述当前,艾滋病在全世界流行广泛,自从1985年,中国发现第1例艾滋病人后,艾滋病在我国也蔓延迅速,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1]。

在中国,我们把艾滋病的高危人群进行分类:流动人口、同性恋和性工作者。

本文试通过对流动人口、同性恋和性工作者的综述,指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与控制的措施。

1流动人口在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中,全世界艾滋病预防和控制者们已共同认识到,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日益增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中国也不例外。

这一部分将从流动人口的概念、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艾滋病对我国流动人口的威胁及其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

1.1流动人口的概念(1)流动人口(floating popula tion)。

这个概念目前主要用于中国,它特指人们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即所谓“人户分离”,但排除了旅游、上学、访友、探亲、从军等情形。

如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对农村的同一乡(镇)或者城镇的同一县(市)之内流动不在管理之列。

(2)迁移人口或移民(migr a nt population)。

在中国,迁移不同于流动,通常应伴随着原居住地户口改变到新居住地户口,包括上学、调动工作、参军、复员等。

以下所指“流动、流动人口”则引用“人户分离”的概念。

1.2现阶段流动人口的特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数不断上升,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资料推算,我国流动人口共有5349.7万。

1.3艾滋病对流动人口的影响相对固定人口而言,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人口的流动本身与艾滋病并无因果关系,而是人口流动与艾滋病病毒传播因素相结合,才真正导致了艾滋病病毒的加速传播。

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预防挑战与应对策略

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预防挑战与应对策略

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预防挑战与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流动人口在社会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然而,与此同时,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感染风险也不可小觑。

这给艾滋病的预防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减少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

本文将分析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预防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预防挑战1. 缺乏艾滋病知识和意识流动人口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在艾滋病预防知识上的了解相对匮乏。

许多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感染后果以及预防措施缺乏正确的认识。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时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容易陷入高危行为。

2. 高危行为的增加由于流动人口生活不稳定,往往面临着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这使得一些流动人口很容易陷入不安全的性行为,例如没有正确使用安全套等。

同时,有些流动人口也可能通过注射毒品等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

这些高危行为使得流动人口中艾滋病感染率升高。

3. 社会歧视与融入困境流动人口往往在城市中居住在较为拥挤的环境中,他们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歧视与排斥。

这种歧视和排斥使得流动人口很难融入当地社区,也会影响他们寻求艾滋病防治服务的情愿。

在这种情况下,流动人口更容易被忽视,缺乏及时的艾滋病防治服务。

二、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预防应对策略1. 提供艾滋病教育与咨询服务针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教育和咨询服务是关键。

宣传工作可以通过组织宣讲和发放宣传材料的形式进行。

重点内容包括艾滋病的知识、传播途径以及正确使用安全套等预防方法。

此外,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电话咨询等远程服务,以扩大受众覆盖面。

2. 加强艾滋病防治服务网络建设建立流动人口专门的艾滋病防治服务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该网络可以由政府部门、社区医疗机构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共同组成。

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应提供流动人口包括艾滋病检测、咨询、防治药物配给等多方面的服务,以提高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的便利性和有效性。

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识与防“艾”体系构建——以云南省为例

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识与防“艾”体系构建——以云南省为例

场经商等行业中。从暂住时间看 : 暂住一个月 以
下 的有 45 1 人 , 3 1 占暂 住人 1总数 的 5 .9 ; 4 2 1 62 % 暂 住一个 月 至一年 的有 284 人 , 2 .l ; 住 0 15 占 69 % 暂

年 以上 的有 193 299人 , 1 .%。从 出行 目的 占 68
病监 测 与 防 治 工 作 , 2 1年 底 全 省 l 至 0 6个 地 ( 、 ) 16个 县 ( 、 ) 州 市 的 1 市 区 已累计报 告艾 滋病 病 毒 感 染 者 达 149例 ( 龄 在 2 04 年 0~4 9岁 的 占 8 .%)其 中艾 滋病 病 人 59例 , 艾 滋 病 死 亡 79 , 9 因 人 数 达 44例 , 别 占全 国同 期艾 滋 病病 毒 感 染 1 分
点检测资 料显示 , 暗娼 中 的艾 滋病 病毒感 染率
19 为 00 % ,05年有 9个 哨点 暗娼 的感染 96年 .2 20
率超过 1 %。对男性 同性恋人群的调查数据显 . 0
示, 目前 该人 群 艾 滋 病 病 毒 感 染 率 在 l ~4 。 % %
部分高发地区的孕产妇和婚检人群监测表明, 艾 滋病病毒感染率 已经达到或超过 l 达到较高 %, 流行水 平∞。 云 南 省 自 18 96年 起 就 开 展 了艾 滋


云南省 流动人 口感染
事保 姆 等 服 务 业 的 2 1 9 2 4人 , 29 %; 他 占 . 6 其
258 , 33% ;从 居住 处 所 看 : 住在 旅 店 56 人 占 .l 居 的有 430 386人 , 占暂 住人 口总 数 的 5 .8 。 住 60 % 居 在居 民家 中 的有 347 , 5 1% , 住在 单位 99 人 占 .l 居 内部 的有 437人 , 56 % , 住在工 地 现场 的 38 占 .l 居

我国艾滋病疫情发展趋势预测和防控措施分析

我国艾滋病疫情发展趋势预测和防控措施分析

我国艾滋病疫情发展趋势预测和防控措施分析一、概述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复杂的流行态势。

艾滋病疫情的发展不仅关乎公共卫生安全,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对我国艾滋病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当前的疫情形势来看,我国艾滋病患者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多种途径并存。

感染人群特点也日趋复杂,不仅高危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普通人群中的感染病例也在不断增加。

艾滋病的防治工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公众认知度不足、检测和治疗水平有待提高等。

为了有效应对艾滋病疫情的发展,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控力度,完善防控策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风险。

1. 艾滋病疫情概述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发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

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量持续增长,疫情已覆盖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且开始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可能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肿瘤等致命疾病。

其传播途径多样,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无保护性交、多个性伙伴以及男男同性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增加了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风险。

共用注射器、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等医疗行为,以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母婴传播,也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我国艾滋病疫情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随着性观念的开放和性行为的多样化,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青少年和老年人群感染艾滋病的比例逐渐上升,这两个群体对艾滋病的认知相对不足,防护意识薄弱,容易受到艾滋病病毒的侵袭。

要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要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的程 度 。
能把艾 滋病 的流行控 制在 较低 水平 , 2 1 在 0 0年 感 染 者 数 量 可控 制 在 10万 以 内 J 因此 , 们 应 清 醒 地 5 。 我
对未来艾 滋病 的流行趋 势作预测 比较 困难 , 因为 其 受 一 系 列 复 杂 因素 的影 响 , 括 政 府 干 预 措 施 的力 包
度和效果 、 危人群 行 为方 式 的改 变等诸 多因素 , 高 但 可 以肯 定 目前 HI 染 者 数 量 在 逐 步 增 加 。 据 流 行 V感 病 学 专 家 和 艾 滋 病 疫 情 专 家 估 计 , 果 我 们 不 采 取 有 如
16例 HI 4 V感 染 者 , 志 此 期 的 开 始 。在 此 期 间 , 标 大 多数 HI 感 染 病 例 来 源 于 云 南 的 注 射 毒 品 者 。 同 V
时 , 国 劳 工 、 病 患 者 和 暗 娼 中亦 有 少 量 HI 阳性 归 性 V 报告 。 3 .第 3阶 段 ( 9 4~现 在 ): 滋 病 流 行 增 长 期 , 19 艾 HI 传播 超 出云 南 省 的范 围 , 其 他 地 区 注 射 毒 品 和 V 在 职 业 献 血 者 中 发 现 了 一 定 数 量 的 H V 感 染 者 , 国 I 全
18 9 5年 中 国 报 告 第 1例 艾 滋 病 病 例 以 来 , 流 其
行 过 程 大 致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
1 .第 1阶 段 ( 9 5~1 8 18 9 8年 ) 国 外 病 例 输 入 :
期 , 一 时期 艾 滋 病 感 染 者 主 要 是 来 华 外 国人 和 海 外 这
维普资讯
中国计 划 生育 学杂 志 2 0 0 2年 第 8期总 第 8 2期

艾滋病预防知识在移民与流动人口中的传播

艾滋病预防知识在移民与流动人口中的传播

艾滋病预防知识在移民与流动人口中的传播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系统衰竭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在全球人口迁徙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移民与流动人口成为艾滋病防控的重要群体。

因此,艾滋病预防知识在这一人群中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育宣传、医疗服务及社区支持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从而促进防控工作的开展。

一、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艾滋病预防的首要环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移民与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知识的普及。

首先,可以在入境和出境检疫处设立艾滋病宣传点,张贴宣传海报并播放相关预防视频,提醒移民人员注重健康防护。

同时,也可以通过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播放宣传短片或出版相关知识手册,以提高移民人员的防控意识。

此外,针对不同移民群体,可以定制化宣传物品,如印制宣传册、发放宣传手册、提供多语种宣传资料等,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二、医疗服务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传播离不开医疗服务的支持。

移民与流动人口常常面临着居住不稳定、经济困难、语言障碍等问题,因此,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首先,可以在移民人口密集地区设立专门的艾滋病检测点,提供免费、隐私保护的检测服务,并设立艾滋病咨询热线,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问题解答。

其次,在移民集中的社区卫生中心或诊所设立艾滋病预防门诊,定期开展艾滋病知识宣讲活动,组织相关培训,并提供免费或优惠的药物和防护用品发放,以便移民人员能够及时、便捷地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

三、社区支持为了提高移民与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接受度和积极参与度,社区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组建由社区居民、志愿者和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艾滋病教育团队,为移民人员提供定期的健康教育讲座、培训课程和疾病预防运动等活动,以增加他们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了解。

此外,社区支持还应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

由于移民与流动人口在新环境中常面临着文化冲突、孤独等问题,需要得到相应的心理支持。

我国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挑战

我国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挑战

3、加强监测和检测: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检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定期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艾滋病患 者。
4、提高知晓率: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 知水平,使他们了解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5、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流动人口往往面临着多种压力和困难,容易产生 心理问题。应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五、结论
国家畜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关系到公共卫生和农业生产的安全与发展。尽管我 国在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高度重视该问题。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 制定与实施、监测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提高防控效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 全。
广大养殖户、消费者和社会大众要共同和重视畜血吸虫病防控问题。只有形 成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有效降低畜血吸虫病的感染风险,为我国 的公共卫生和农业生产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防控研究进展
近年来,艾滋病防控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疫苗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疫苗已成为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 段。目前,全球有多款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一些疫苗已显示出一 定的保护效果。
2、药物治疗: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发展,艾滋病已从致死性疾病变为 可管理的慢性病。目前,全球已有多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上市,能有效降低病毒 载量和延缓病情进展。
参考内容
国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及防控 进展
国家畜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严重危害着公共卫生 和农业生产。近年来,我国在畜血吸虫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 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介绍国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和防控现状,以期引起广大 读者对该问题的和重视。

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

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

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摘要:艾滋病是一种具有极大危害性的传染病,在1985年在中国出现艾滋病后,我国的艾滋病发生率出现快速增长。

艾滋病是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进行传播的。

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随着艾滋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学者发现,不断增长的流动人口会促进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因此,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本文作一综述讲解流动人口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艾滋病是一种由HIV病毒感染的感染病,艾滋病具有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潜伏期,艾滋病的发病年龄大约在18岁到45岁。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从而促进了艾滋病的发生率的增加[1]。

本文作一综述讲解流动人口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

1 流动人口的概念由于人口流动的过程,原因,结局不同,产生了很多与流动人口相近的概念,为了进行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明确这些概念。

1.1移动人口一般泛指由于安全原因或者各种职业的原因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动的人,这些中包括外出旅游的人,司机,难民,国际移民等情况,移动人口中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

1.2流动人口一般用于中国,特指在没有改变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之外的地方进行社会服务,务工,经商等经济活动,这种情况又叫“人户分离”[2]。

但是流动人口将上学,旅游,从军,探亲,访友等情况排除。

1.3迁移人口或者移民在我国一般指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运动,运动的目的是重新选取定居的地点,这个过程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合法的,可以是志愿的,也可以是非志愿的。

在我国,迁移需要伴随户口的改变,其中包括复员,调动工作,上学,参军等。

2 现阶段流动人口的特征我国的流动人口中在男性居多,大多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有41%的流动人口为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有41%的流动人口为初中文化程度,有18%的流动人口为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2024年流动人口艾滋病监测结果的分析

2024年流动人口艾滋病监测结果的分析

2024年流动人口艾滋病监测结果的分析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流动人口在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健康风险,其中艾滋病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流动人口艾滋病监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提高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控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监测结果概述近年来,流动人口艾滋病监测数据显示,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这一趋势与流动人口的特点密切相关,如流动性强、居住条件差、卫生知识缺乏等。

同时,监测结果还显示,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病毒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尤其是男男性行为者群体中的感染率相对较高。

影响因素分析社会经济因素流动人口通常面临着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他们往往从事低薪或无保障的工作,居住条件较差,无法享受基本的卫生服务。

这些因素限制了他们获取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服务的能力,从而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文化教育因素流动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导致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和预防意识不足。

缺乏正确的艾滋病知识和防护意识,使他们在面对性行为等高风险行为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医疗服务因素流动人口的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差,他们往往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艾滋病检测和治疗服务。

同时,医疗机构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和排斥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医意愿和治疗效果。

防控策略建议加强宣传教育针对流动人口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同伴教育等方式,提高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和防护意识。

同时,加强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艾滋病防控的良好氛围。

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改善流动人口的医疗服务可及性,为他们提供便捷、高效的艾滋病检测和治疗服务。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艾滋病诊疗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同时,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和排斥现象,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公平的医疗待遇。

强化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流动人口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