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病理分析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CT表现与病理分级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CT表现与病理分级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CT表现与病理分级材料与方法:收集有完整CT及病理组织学资料的原发胃肠道间质瘤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8—75岁,其中,恶性8例,良性与交界性者4例。

临床表现: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伴乏力9例,黑便或伴呕吐3例,体检贫血貌5例,腹部包块4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病变部位和形态,胃7例,其中胃底4例,胃体3例,十二指肠5例。

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5例有完整包膜,另7例与周围轻度粘连,但均完整手术切除。

影像学表现:CT平扫呈等密度者10例,明显均匀强化,等低混杂密度2例,证实内有出血,液化坏死,其中9例边缘清,显示出肿块与来源部位的关系,胃底恶性间质瘤1例,CT示与胃底壁宽基底相连软组织肿块,突向胃腔,中心溃疡形成,较深对比剂进入。

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呈多边形,排成旋涡状,免疫组化12例c—kit和CT34均表达阳性,2例CD117阳性,C34阳性。

讨论:胃肠间质瘤是近年来病理学界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其组织发生一直存在争议和发展,随着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的不断深入研究,学者们提出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肌层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的肿瘤,他不属于神经细胞,却是胃肠道慢性活动的起搏点。

组织学上以富于梭形和上皮样细胞呈束状或弥漫性排列为特征。

直到近年发现该肿瘤存在c—kit基因的突变及其蛋白表达,有独特的免疫组化学表现CD117、CD34阳性帮助确诊,CD34是一种造血前体细胞抗原,在典型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均阴性,CD117为酪氨酸受体激酶,是c—kit为原致癌基因的产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种较CD34更为敏感的标记物。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低恶性潜能的胃肠道粘膜下肿瘤,其生物行为从良性到恶性往往缺乏明确的分界。

影像上观察到下列征象可提示恶性:出现周围组织转移和侵润、血管瘤栓形成和瘤内坏死、囊变。

肿块血供丰富常无坏死,转移灶易发生囊变、坏死。

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分析

38 ・ 2
J ura fQiia e ia le e,01 Vo. , . o n lo qh rM dc l Co lg 2 0, 131 No 3
胃肠 道 间质 瘤 C 征 象 分 析 T
孟 鑫 郭 宏 王 国旗 杨 磊
【 要】 目的 摘 分析 胃肠 道 间 质 瘤 C 征 象 , 价 C 的 诊 断 价 值 。方 法 回 顾 性 分 析 经病 理 证 T 评 T
块 、 血 、 便 、 梗阻。 呕 黑 肠
23 肿 瘤 与 临 近 组 织 关 系 良性 者 与 周 围器 官 或 组 织 分 界 . 较清 , 邻 近 组 织 器 官 有 压 迫性 改 变 , 见 侵 犯 邻 近 器 官 或组 对 未
1 2 检 查 方 法 患 者 检 查 前 禁 食 6 1 . ~ 2h以 上 , 描 前 3 扫 O
例 , 恶 性 及 潜 在 恶 性 病 灶 表 现 , 强 化 区 为 液 化 坏 死 及 钙 为 非
化。
岁, 均年龄 5 平 9岁 。所 有 患 者 均 经 手 术 及 病 理 证 实 , 有 相 并 关 的 C 检 查 资 料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为 腹 部 胀 痛 不 适 , 部 肿 T 腹
病灶 内见 点样 钙 化 , 病 部 位 胃 2 、 肠 1例 。恶 性 G S 发 例 小 IT, 病灶 直径 大小 4c m~ 1 m。病灶 多呈 圆形 或类 圆形 , 中较 6 e 其 大者 呈 分 叶状 。病 灶 内可 见 液 化 坏 死 , 体 密 度 , 化 。发 病 气 钙 部 位 食 道 小肠 结肠 各 1 、 8 。 例 胃 例
mi~ 2 n h口服 温 开 水 8 0 1 0 , 描 前 1 n肌 注 6 4 0 ~ 0ml扫 0 0mi 5

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tm o / I Ga g HU n , I h i/ C iaM e ia up n ,0 299:88 . u rM N n , Nig BA u e/ hn dc l Z Eq ime t 1 ,() —1 2 7 [ sr c ]Ob e tv : oiv siaet es e i cCT f dn so aton etn l to l Ab t a t je i e T et t h p cf i ig f譬 srit sia r ma n g i n s t mo sGI T) ymuts c eia T( e . t o s Arto p cie a ay i o 2 作者 简介 u r ( S b lil eh l lC MS T) Me h d : er s e t n lss f1 i c v
wa e n i a e ,h m o e e u n n e e t p tl e ne r ssi 0 c s s ss e n 2 c s s o g n o se ha c m ntwih s o —i c o i n 1 a e .Th r k ee
诊断工作 。
) , 本科 学历 ,副 主任 医 d o e u 3 c ssi h jn m, ae h e m. h r r ain swi u r 师 。 南京 江北人 民医 u d n m, a e nt ej u u 2c s si t ei u T eewee4p t t t t mo e n l e h d a e 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m alrt a .c n a in swih t ed a ee q a rlr e ha 0 m . im t rs l h n 50 m a d 8p te t t h im t re u l ag rt n 5.c The e o 院放 射科 ,从 事影 像

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

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
医学信息 2 1 0 0年 1 1月第 2 3卷第 1 期 Me ia If ma o . o 0 0 V 12 . o1 1 dcl no t n N v2 1 . o. 3 N .1 r i
疗评定标准。痊愈 : 乳房疼痛 、 肿块经治疗完全消失 ; 效 : 显 乳房疼痛
消失或偶有轻度疼痛 , 肿块缩小 大不 12 有效 : /: 乳房疼痛 有所减轻 , 肿块缩小小于 12无效 : /; 乳房疼痛 、 肿块经治疗无明显变化。
中度至 明显不均匀强化 , 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 。 例 良性肿瘤 5 中最大直径为 4 c ( . m 3 c )实性部分密度较均匀 , 强后肿 . m 45 x . m , 5 c 7 增 瘤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 ; 恶性肿瘤 1 例 , 9 直径 5 4 c 其 中 1 例 ~ 3 m, 6
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可以看到 , 凋瘤丸与乳僻消治疗的有效率无 明显差异 , 但治愈率凋瘤丸 明显高于乳僻消。因此 , 药是一种值得 该
推广使用 的疗效较好药物 。 编辑/ 杜苏利
郁 时肿块 多宣浮且胀 痛 ; 痰凝时肿块质地多韧 , 多为隐痛或不痛 ; 血 糠 时肿块则 多硬 , 多为刺痛或钝痛 。其实气 、 、 血 痰三者常夹杂 同时 致病 , 只是有所偏重之不同 , 故遣方用药 时应随证施用 。方中香附香
C 表现的认识 , 胃肠道 间质瘤 的螺旋 C 诊断价值 。 T 探讨 T
1资料 与方 法
1 一般资料 . 1
我 院 20 0 6年 1 2 0 年 1 入院行 C 检查 的 胃 月~ 0 8 月 T
肿块密度不均匀 , 部分呈囊实性改变 , 增强后实性部分呈轻中度至明 显不均匀强化 , 性低密度 区无 明显强化 , 中 3 囊 其 例肿块 内伴有溃疡 形成并 有对 比剂充盈 , 例肿块 内可见点状钙化 , 3 伴有大量腹水形成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脉期强化较动脉期 更明显 , 呈 中度或明显强化。 结论 见, 淋 巴结转移 、 腹腔积液及肠梗阻较为少见 胃肠道间质瘤 c T主要 表现为 胃肠道 腔外 生长为主的软组
织肿块 , 易囊变坏死 , 增强后动 脉期 肿块 实性部分强化 , 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 明显 , 以肝脏和系膜 转移较为 常
【 关键词 】 胃 肠道 间质肿瘤 ; 体层摄影术 , 螺旋计算机 ; 诊断
MS C T d i a g n o s i s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 u mo r T I AN Z o n g - w u * ,X I E Ai — mi n .* D e p a  ̄ t m e n t o fMe d i c a l I m a g - i n g , T h e F o u r t h H o s p i t a l f o C h a n g s h a , Hu n a n 4 1 0 0 0 6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0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MS C T f e a t u r e s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 u mo r ( G I S T ) .M e t h o d s C T
T h e r e w e r e 2 7 e x o p h y t i c g r o wt h t u mo r s a n d 7 i n t r o p h y t i c g r o w t h t u mo r s o f 3 4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t r a c t o ig r i n t u mo r s . On

胃肠道间质瘤24例CT与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24例CT与病理分析
21 0 0年 1 2月
中国民康 医学
Me ia o ra fChn s e peSHel dc l u lo ieeP o l at J n h
De . 01 c2 0
第2 2卷
下半 月
第2 4期
V 12 S 0. 2 HM N . 4 o 2
【 临床 研究 】
GS IT表 达 C 1 5 % 一8 % 的 GS 表 达 C 3 ,0 一 D17,0 O I T D 4 2%
21 C . T检查
本组 2 4例均 为单发 , 肿块呈类 圆形 1 , 6例 分
叶状 8例 ; 中 , 其 发生在食管 1 , 例 胃部 1 例 , 1 小肠 8例 , 结肠 及直肠 2例 , 肠系膜 2例 ; 腔外 1 , 内 4例 , 4例 腔 同时 向腔 内 外生 长 6例。 良性 9例 , 瘤大 小 ( 肿 2×2 5 c . ) m一( 5×5 8 .) c 恶性 1 , m; 5例 大小 ( . 5 1 c 4 2× . ) m一( 3×1 ) m。平 扫肿 1 7c
和附于 胃肠外表 面或黏膜下 ( %) 当其 向腔 内生 长使黏 膜 8 ,
隆起 , 引起 继发性溃 疡。肿瘤直 径 1—2 c 不等 , 则 0m 多数 是 膨胀性生长 , 为境 界清 楚 的圆形或 椭 圆形 肿块 , 包膜或 有 无

呕吐 、 腹部肿块 、 肠梗 阻等。所有病 例均 经病理 ( 免疫 组化 )
例 。G S 多 为 恶 性 , 通 过 血 液 循 环 和 种 植 转 移 到 肝 脏 、 I T 可 腹
干细胞肿瘤 , 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本文 回顾 性分析 是 J 2 4例资料完整 的 G S , I 着重 探讨其 C T T表 现及 病理 特征 , 以 期提高对本病 的认识 。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例。1 6例 病 灶 呈 圆 形或 类 圆形 , 呈 不 规 则 形 , 9例 2例 呈 哑 铃 状 。 大 多数 病 灶 密 度 不 均 匀 , 瘤 内部 可 肿
发 生 出血 、 变 、 死 , 化及 气 体影 , 强 扫描 病 灶 大 多 明 显不 均 匀 强化 , 脉 期 进 一 步 强 化 , 分 高度 囊 坏 钙 增 静 部
G s 的 c 征 象具 有 一 定 的 IT T
特 征 性 。MS T 简 单 易行 , C 患者 易于 接 受 , G S 术 前诊 断 及 判 断 其 生 物 学行 为 的主 要 工 具 。 是 IT
【 键 词 】 胃肠道 问质 肿 瘤 体 层 摄 影 术 X线 计 算 机 关
胃肠 道 间 质 瘤 ( atonet a s o l u r, S 由 g sritsi l t ma tmosGIT) n r Mau 于 18 zr 93年 首 次 提 出 _ , 消 化 道 最 常 见 的 间 叶 源 性 肿 】是 ] 瘤 , 床 表现 缺乏 特 异 性 , 层 螺 旋 C Ms T) 期 增 强 对 临 多 T( C 双 者检查前 1 少渣饮食 , 2 天 晚 O点 服 5 硫 酸 镁 4  ̄ 6 , O 0 0 ml检 查 当 日早 晨 肛 门用 开 塞 露 1支 , 结 肠 处 于 空 虚 状 态 , 隔 使 间 1 ~4 分 钟 分 次 服 完 10 0 15 0ml自制 2 5 甘 露 醇 溶 5 5 0 ~ 0 . 液 , 小 肠 充 分 扩 张充 盈 。扫 描 前 1 分 钟 肌 注 盐 酸 山莨 菪 碱 使 5 注 射 液 2 ( 列 腺 肥 大 排 尿 困 难 、 光 眼 等 禁 忌 症 者 不 0mg 前 青
用 ) 。
其 有 较 高 诊 断 价 值 。笔 者搜 集 2 7例 GIT患 者 资 料 , 行 回 S 进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性分 析经病 理证实 的 1 6例 胃肠道 问质 瘤患者 的 MS T资料 。 结果 1 患者 中 , C 6例 病灶位 于 空肠 1 0例 , 于 回肠 4例 , 位
位 于空 回肠 交 界 处 2例 ; 发 1 单 0例 , 发 6例 。6例 GIT肿瘤 呈类 圆形 或椭 圆形 , 多 S 边界 清 , 密度 均匀 4例 , 内 片状 瘤 低 密度 及点 状 钙化 各 1例 ; 4例 G S IT肿瘤 呈分 叶状 或 不 规 则形 , 边界 欠 清 , 度 均匀 2例 , 均 匀 2例 ; 密 不 6例 G S IT肿
瘤 呈分 叶 状 、 规 则 形 , 界 不 清 , 发 4例 , 发 2例 , 内 多发 不规 则 低 密 度 3例 , 限 性低 密 度 区 2例 , 内点 不 分 单 多 瘤 局 瘤 状 钙化 1 。肿 瘤 动 脉期 瘤体 均 明显强 化 , 脉期 持 续 强化 。 结论 MS T可 清晰 显示 肿 瘤 的大 小 、 态 、 度 、 缘 例 静 C 形 密 边
t na dp tooyw r n lzdrt se t ey R sl e fh ITw r o h eu u 4f m eip c vl. eut T no eG S eef m tejjn m, o t l m, o o y o i s t r r h e r tejnt no jn m ad i u S m ae p e rd sh r a ro a w t e — e n d magn teoh r ap ae h u ci f eu u n l m. o ec ssa p ae p e c l v l i w l d f e ri,h tes p erd o j e i o h l i
22 6第9第7 0年 月 1 1 1 卷 期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资料。

结果16例患者中,病灶位于空肠10例,位于回肠4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2例;单发10例,多发6例。

6例GIST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密度均匀4例,瘤内片状低密度及点状钙化各1例;4例GIST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欠清,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2例;6例GIST肿瘤呈分叶状、不规则形,分界不清,单发4例,多发2例,瘤内多发不规则低密度3例,局限性低密度区2例,瘤内点状钙化1例。

肿瘤动脉期瘤体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

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情况,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标签: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体层摄影术;X线自从Mazur MT等[1]1983年首次提出胃肠道间质瘤后,中外学者对其展开了研究[2-4]。

胃肠道间质瘤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它涵盖了大部分过去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胃肠道间叶肿瘤[5]。

可发生于消化道自食管至直肠的任何部位,此外还可发生于网膜、肠系膜和后腹膜,最常见于胃(50%~70%)和小肠(25%~35%)[5]。

其发病率为14.5/1 000 000,患病率约为129/1 000 000[6],且其良、恶性在临床依然很难准确界定[7]。

影像学检查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MSCT腹部多期增强扫描可显示胃肠道间质瘤(GIST)病灶的部位、大小及与周围肠系膜血管和脏器的关系,为诊断肿瘤提供有价值信息。

本文回顾性分析16例GIST 患者的MSCT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10月~2011年2月的16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3~74岁,病程1 d~5年,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6例,腹部不适、乏力4例,腹部包块4例,腹痛腹胀2例。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胃间质瘤是一种非定型分化肿瘤,其独立来源为胃间叶组织,既往的诊断受病理手段所限,多将具有平滑肌分化特征和神经分化特征的胃间质瘤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平滑肌瘤[1]。

最近几年,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免疫组化技术均有了巨大的发展,医学工作者对胃间质瘤这种独特的消化道肿瘤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其诊断准确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本文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50例,对比其螺旋CT与手术病理结果,探究其各方面表现。

资料与方法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胃间质瘤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45~75岁,平均(60.32±11.74)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62±0.25)年;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便血、腹部肿块、腹痛等。

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检测仪为患者进行检测。

数据采集参数:①层厚:0.9mm;②螺距:1.014;③电流和电压:300mAs和120kV;④原始数据的图像后重建:0.625。

扫描流程:首先,为患者做好准备,于扫描前1d晚间开始禁食,时间8~12h;扫描当天分2次服用2%泛影葡胺,以温开水送服,首次服用剂量≤800mL,部分患者可增加到1500mL。

为了充盈胃肠道,可在扫描前的0.5h左右开始口服,服用剂量500~800mL。

在充盈胃肠道之后进行CT检查,扫查范围以腹部为起点,经膈肌,到盆腔耻骨联合处。

增强扫描所使用的造影剂为碘海醇或优维显,剂量在100mL左右,其中碘海醇每毫升中含有30mg碘。

使用单筒的高压注射器从患者肘前正中静脉注入造影剂,速率3mL/s,对腹主动脉进行动脉期增强扫描,在30s的延迟时间后实施门静脉期扫描,随后进行图像MPR、MIP、VR后处理,获得腹部CT图像。

由影像科中工作经验丰富的医师借助工作站旋转图像角度,获得最佳观察效果,明确病灶的大小、边界清晰度、与周边组织的空间关系等。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病理表现,总结其病理特点,给予免疫组化分析;观察患者的CT平扫结果与增强扫描结果,总结患者CT表现特点,并将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

胃间质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

胃间质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

胃间质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胃间质瘤(GST)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在消化道中,以胃间质瘤最为常见,由于胃间质瘤多以向腔外生长为主,常规钡餐和胃镜检查只能观察胃腔内的情况,对胃腔外的观察不甚理想,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胃腔内外瘤体的结构。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的发展,在胃肠道病变中的诊断和治疗应用日益增多。

收集2004~2009年经手术及病理免疫证实的1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表现,为临床提供影像诊断依据,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41~76岁,平均58岁。

主要症状为腹胀、上腹部不适10例,伴间断性吞咽困难、呕吐4例;黑便、乏力2例;其中体检发现上腹部肿块2例,外伤入院常规B超发现2例。

病史2个月~1年余,平均5个月。

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使用GE公司Speedlight 4排螺旋CT进行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

患者空腹8小时后,于检查前15分钟饮清水800~1000ml充盈胃腔;采用常规仰卧位横断面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髂嵴水平,层厚5mm,层距5mm,螺距1。

扫描条件120kV,300mA,时间8~12秒。

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350mgI/ml)1.5mg/kg,注射速率2.5ml/秒。

注射对比剂后行动脉期(28~30秒),静脉期(延迟65~70秒)扫描检查。

结果GST部位和大体形态特征:肿瘤大小不等,直径2~8cm。

其中胃窦部6例,向腔内生长2例,向腔外生长4例;胃体部8例,位于胃黏膜下层向腔内生长2例,位于浆膜下层向腔外生长6例;胃底贲门部2例,肌壁层跨胃壁生长。

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12例,不规则形4例。

向腔内生长伴胃底贲门部梗阻2例,向腔外生长伴十二指肠嵌顿1例。

其中向腔内生长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2例,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

GST的CT表现:平扫呈密度均匀10例。

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明显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表现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坏死区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均匀强化8例。

多层螺旋CT 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分析

多层螺旋CT 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分析

多层螺旋CT 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在16 层螺旋CT 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25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 表现。

使用Siemens sensation 16 层螺旋CT 检查,25 例经病理证实的病例均进行了平扫和增强。

结果25 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向胃肠道腔内、外生长或跨胃肠道壁生长的软组织肿,肿块密度均匀或混杂。

增强后,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强化显著,恶性肿块,周边强化,内见液化坏死及囊边区域,部分可见溃疡形成。

结论 16 层螺旋CT 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够反映肿瘤的特点,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能够反映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关键词】胃肠道; 间质瘤; 多层螺旋CT 诊断分析【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19-01胃肠道间质瘤( GIST) 以往多归为平滑肌肿瘤。

Mazur 等[1]于80 年代首次提出, GIST 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后来,Miettinen 又将其定义为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质肿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2]。

本文旨在探讨胃肠道间质瘤16 层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

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6 年9 月-2011 年12 月的25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男17 例,女8 例,年龄45~82 岁, 均在40 岁以上,平均63.5 岁。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并且有较完整的CT 资料。

本组病例以上腹部不适就诊者14 例,腹胀及腹部隐痛2 例,呕血3 例,恶心呕吐4 例,查体发现2 例。

2 检查方法CT 扫描机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16。

让患者仰卧位,由肝脏顶部到会阴水平连续螺旋扫描,管电压、管电流分别为120KV、160mA,层厚5mm,准直器宽1.5mm,进床速度24mm/s。

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征象和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征象和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征象和临床病理对照分析范丹丹;刘俊丽;王晓闪;吕书昌;韩庆元【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7(12)A02【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征象,并与临床诊断结果对比。

方法选取本院及外院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患者CT征象,并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结果经病理诊断,21例患者中3例良性,18例恶性或潜在恶性;CT扫描恶性病变检出率为85.71%。

良性肿瘤CT表现:病灶直径<5cm,形态以圆形为主,边界较为清晰,均匀密度强化,周围器官组织无侵犯。

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CT表现:病灶直径≥5cm,以叶状为主,约有50%边界清晰,多数密度不均并强化不均匀,周围器官组织侵犯。

良恶性肿瘤间CT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区别明显,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利于对肿瘤性质进行鉴别,同临床病理结果比较,具有较高的符合率。

【总页数】1页(P74-74)【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征象;病理诊断【作者】范丹丹;刘俊丽;王晓闪;吕书昌;韩庆元【作者单位】郑州市第十六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南郑州4524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相关文献】1.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对照分析 [J], 王晓明2.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CT征象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J], 吕苏珍3.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 CT 征象和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J], 王勇炫4.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CT征象和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J], 武宏5.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CT征象及其与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J], 秦磊;张金虎;宋丹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间质瘤多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肠道间质瘤多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肠道间质瘤多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张芳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
【年(卷),期】2011(008)004
【摘要】目的:探讨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的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肠道间质瘤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肠道间质瘤18例中,发生于空场8例,回肠9例,十二指肠降部1例;肿块边界清楚良性者10例,肿块内有坏死者5例,肿块内有钙化者3例;低度恶性1例,交界性1例,恶性6例,其中合并1例肝脏转移.结论:多排螺旋CT的使用能对肠间质瘤的部位、大小、性质、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及有无转移做出精确的诊断,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协助诊断.
【总页数】3页(P152-154)
【作者】张芳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湖北,荆州,43402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4;R735
【相关文献】
1.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J], 刘华
2.49例胃肠间质瘤多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J], 尹韶晗;吴沛宏;谢传淼;莫运仙;黄子林;吕衍春;刘学文;张赘;李建鹏;郑列
3.胃肠道间质瘤的64排螺旋CT表现及病理分析 [J], 刘艳
4.胃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诊断 [J], 石乃昌;陈培友;邱雷雨;王叶军
5.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征象和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J], 范丹丹;刘俊丽;王晓闪;吕书昌;韩庆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分析毛俊;任阳;陈海东;王艳萍;彭秀斌;杜中立【期刊名称】《实用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08(009)006【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MSCT资料,4例术后随访7~36月.结果本组肿瘤源于胃10例,小肠5例,肠系膜1例.肿瘤平均最大径9.94 cm±7.75 cm.其中良性5例,直径不超过5 cm,形态规则,强化轻而均匀.交界性5例,其MSCT不具特征.恶性6例,多呈分叶及多囊实性改变,不均匀显著强化,动脉期见结节或条带状显著强化,侵犯周边及远处转移.MSCT定位、定性准确性分别为87.5%(14/16)、68.8%(11/16),对恶性的阳性预测值为85.7%(6,7).6例动态增强5 min延时期肿瘤均见中度强化,5例分化不同的胃间质瘤三期动态强化曲线有差别.4例随访发现3例有术后转移.结论 MSCT多平面重建及动态增强更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表现,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总页数】4页(P351-354)【作者】毛俊;任阳;陈海东;王艳萍;彭秀斌;杜中立【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珠海,519000;暨南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珠海,519000;暨南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珠海,519000;暨南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珠海,519000;暨南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珠海,519000;暨南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珠海,51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2;R735.2【相关文献】1.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 [J], 邓海辉;招伟成;陈斌;谢宗贵2.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J], 朱洪伟;靳涛3.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J], 王西昌;施耀军;魏正清;李洋;郭瑞;扈建明;徐浩添4.老年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分析 [J], 杨洁5.老年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分析 [J], 杨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宾精文;许传波;布桂林;杨鸿【期刊名称】《四川医学》【年(卷),期】2010(31)9【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作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45例中发生在胃19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14例,结肠6例,肠系膜2例,网膜及腹膜后各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良性11例(胃5例、空回肠3例、结肠2例、十二指肠1例),交界性8例(胃4例、空回肠4例),恶性26例(发生在胃10例、空回肠7例、结肠4例),良性者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恶性者直径多>5cm,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本组23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及囊变,实性部分位于肿块周围,囊变、坏死区多位于中央.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中度强化,实质期仍保持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MSCT检查可明确GISTs的发生部位,肿瘤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GISTs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总页数】3页(P1359-1361)【作者】宾精文;许传波;布桂林;杨鸿【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影像科,广西,桂林,541002;营口市鲅鱼圈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济医院放射科,辽宁,营口,115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影像科,广西,桂林,541002;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影像科,广西,桂林,5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44【相关文献】1.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J], 朱洪伟;靳涛2.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探讨 [J], 孙步健;史云峰3.老年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分析 [J], 杨洁4.老年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分析 [J], 杨洁5.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体会 [J], 孙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征象及病理观察。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gist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资料。

结果:肿瘤位于食道1例,胃10例,小肠3例,发生于结肠1例;肿块最大径3~15cm,8例为腔外生长,4例为腔内生长,3例混合性生长。

大多数密度不均匀,可发生囊变或坏死,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大多中等至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光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9例,上皮样细胞型4例,梭形及上皮样细胞混合型2例,免疫组织化学特征:cd117阳性13例(86.7%),cd34阳性10例(66.7%),vimentin阳性14例(93.3%),sma阳性7例(46.7%)。

结论:gist的多层螺旋ct 检查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对肿瘤诊断有很大的帮助,gist的确诊依赖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免疫组织化学由于受到病理技术手段的限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以往多归为消化道平滑肌瘤、肉瘤或神经源性肿瘤等。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电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近年来证实gist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1],这类肿瘤既具有向平滑肌分化的特征,也具有向神经分化的特征,是胃肠道最常见的一种独特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2]。

本文回顾性分析经15例gist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资料,分析和研究其ct影像学特点和病理学特征。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 15例gist患者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1~75岁,平均55.9岁。

均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

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不适或腹痛、腹部肿块及便血,均未见肠梗阻征象。

1.2 ct检查方法采用ge64层螺旋ct机,所有患者检查前禁食6h以上,扫描前口服含10%泛影葡胺水溶液1200ml。

先行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依病变范围而定。

增强扫描时从肘静脉高压注射欧乃派克(300mgi/ml)80~100ml,注射速率3ml/s,动脉期延迟25~30s,静脉期延迟60~70s。

扫描参数:120kv,350mas,层厚为5mm,采用标准重建算法,部分患者行冠状位mpr 重建。

1.3 病理检查方法。

全部标本采用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试剂抗体选用cd117、cd34、nse、sma、vimentin,ki-67试剂盒均为福建迈新公司产品,免疫组化染色方法采用lsab法。

2 结果2.1 gist的分布、生长方式本组 15例gist中,肿瘤发生于食道1例,胃10例,小肠3例,发生于结肠1例;肿块生长方式,8例为腔外生长,4例为腔内生长,3例混合性生长。

本组gist中,12例术前准确定位,定位准确率80%(12/15),术前ct诊断gist10例,未定性5例。

肿瘤最大径3~15cm。

2.2 gist的多层螺旋ct扫描表现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有3例(图1),瘤体内可见坏死或囊变区,呈低或稍低密度灶12例,其中1例病灶可见明确溃疡形成(图1)。

2例出现肝脏转移。

双期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强化2例,1例轻度强化,其余12例呈不均匀强化。

肿瘤实质部分ct值30~50hu,增强后大部分病例实质部分中等至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增加>20hu,平均增加25hu,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持续强化。

2.3 gist的病理表现2.3.1 组织学特征,胃肠道间质瘤的细胞形态多数为梭形细胞样和上皮样细胞样,其胞浆红染,核长条形,两端钝圆或细长,染色质分散或深染,核仁不明显。

组织学生长方式呈编制状、旋涡状及栅栏状排列;间质改变包括出血、黏液变性、灶状炎细胞浸润、囊性变等。

恶性者瘤细胞异形性较明显,可见瘤巨细胞和病理性核分裂。

2.3.2 免疫组化特征: cd117阳性13例(86.7%),cd34阳性10例(66.7%),vimentin阳性14例(93.3%),sma阳性7例(46.7%)。

3 讨论3.1 gist 的起源及病理诊断 1983年,mazur等[3]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提出了gist的概念,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的间质细胞--cajal细胞,该细胞是胃肠道中唯一表达原癌基因c-kit(cd117)和cd34的细胞。

gist免疫组化在诊断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中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4]。

dog1是新发现的gist诊断标志之一,认为其敏感性甚至优于cd117,约36% cd117阴性的gist患者dog1表达阳性[5]。

2011年,bozzi等[6]引研究发现,胃肠道间质瘤除了表达cd117和cd34以外,还表达与骨髓mscs相同的表面标志cd 133、cd90和cd44,且肿瘤细胞呈均质性;并认为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是依赖于kit癌基因的原始细胞克隆性增殖而形成。

gist不再采用良恶性来判断其生物学行为,通常采用危险度的评估,包括:原发肿瘤的部位、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是否发生破裂等[7]。

3.2 gist的ct表现 gist通常发生于肌层,向腔内或腔外生长,少数混合性生长,有文献[8]报道gist生长方式特殊,86%为外生性生长,发现胃肠道外生性生长的肿瘤提示gist的可能性。

本组8例为腔外生长,3例为腔内生长,4例混合性生长。

由于肿瘤大多向腔外生长,临床很少出现肠梗阻征象,本组也未见肠梗阻病例。

多层螺旋ct期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胃肠道管腔、管壁及其周围情况,可以良好地显示gist的密度、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内部组织特点等,mpr图像重建可以更好地明确肿瘤的边界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于肿瘤的定位和定性有一定帮助。

病灶较小的gist 肿块密度一般较均匀,当肿瘤直径>5cm,肿瘤中心部分多有不同程度坏死、囊变,少部分病灶内可见出血,钙化罕见。

这与文献报道一致,陈涛等[9]报道大部分gist瘤体内见片状坏死囊变区,且瘤灶越大,坏死区越大或越多,这与本组病例相符。

gist瘤体大小在良恶性鉴别中有一定价值,毛俊[10]等报道良性肿瘤大小未超过5 cm,形态规则且密度均匀。

溃疡是肿瘤的恶性诊断征象,本组有1例肿瘤内出现溃疡,当肿瘤的黏膜溃疡破溃并与胃肠腔相通时,气体或阳性对比剂可以进入其中。

3.3 鉴别诊断①平滑肌瘤:多发于食管,偶发于肠,直径从数毫米到,10厘米不等,多呈息肉样,位于黏膜下层或壁间,境界清楚;②神经鞘瘤:少见,常发生于胃。

大多位于黏膜肌层。

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由梭形细胞构成;平滑肌类及神经源性肿瘤发病率低于gist,但ct表现与gist 相似,确诊只有靠病理学检查。

总之,gist起源比较特殊,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的软组织肿块,肿块以腔外生长为主,良性和较小肿块密度相对均匀,肿瘤较大时密度不均,易出现坏死、囊变等征象,双期增强扫描大多数肿瘤实质部分中至重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免疫组化检测cd117和cd34及vimentin阳性率高,结合多层螺旋ct检查影像学特点,对gist的诊断、定位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1] grady w m. gists:the revolutiongcontinues.[j].gastroenterology,2003,125(3):967-9. [2] 叶颖江,罗叶旋,孟磊,等.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7,21(4):280-2.[3] mazur mt, clark hb. gastric stromal tumors. 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 am j surg pathol, 1983,7:507-19.[4] 温建成,王延红,黄小萍,等. cd117和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3):509-10.[5] liegl b, hornick jl, corless cl, fletcher cd. monoclonal antibody dog1.1 shows higher sensitivity than kit in the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including unusual subtypes. am j surg pathol 2009,33(3):437-46.[6] bozzi f,conca e,manenti g,et a1.high cd133 expression levels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cytometry partb.2011,80:238-47.[7] 李军川,竺红宇,陈廷煊,等. 胃肠道间质瘤危险性分级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7-10.[8] levy ad,remotti he.thompson wm.et a1.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radiologicfeature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radio graphics。

2003,23(2):283-304.[9] 陈涛,潘爱珍.msct双期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评价[j].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36-8.[10] 毛俊,任阳,陈海东,等.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分析[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9(6):351-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