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09

合集下载

国外的协商民主

国外的协商民主

国外的协商民主从词源学意义上考察,民主(Democracy)一词源自古希腊词,由demos和kratos两个短语组成,demos指人民,kratos意指权力和统治,因此民主的原意是人民的统治或人民的权力。

随后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民主”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出现了诸如自由民主、代议民主、理性主义民主、经验主义民主、选举式民主、参与式民主、竞争式民主、合作式民主等有关民主理论的解释或派别。

关于民主内涵的概念性把握难有定论,正如乔·萨托利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以民主观混乱为特色的时代里”[1],然而“民主获得若干意义我们尚可容忍,但它若是可以无所不指,那就太过分了”[1]。

因此,在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民主必然存在客观内容和具体所指。

从应然和实然的双向维度来考察,民主在根本上是作为一种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相对文明的政治机制而存在的。

第一节国外的协商民主理论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又称为审议民主、商议民主、审议式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

协商民主是指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和利益相关性的公民,自由、平等、公开地运用理性,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不受限制地交流各种观点;通过辩论寻找能信服于人的方法,促进参与者偏好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或共识。

协商民主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竞争性选举、票决民主的困境,弥补选举、票决民主的缺陷。

20世纪末,随着人们对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和代议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等民主理论的批判性反思,以及世界各地普选、竞选等竞争性民主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的日益增多,单纯强调选举的竞争性及普遍性的民主价值取向日渐为诸多现代政治学家所质疑。

一些西方学者开始把研究的焦点逐渐转向了对“协商性民主”的理论探究,期望在现代社会中建立起以公共协商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民主政治形式。

协商民主的内涵和价值

协商民主的内涵和价值

协商民主的内涵和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协商民主理论作为一种新型民主理论在西方兴起,以批判代议制民主和自由民主的视角让大家开始重新审视民主的内涵。

中国学者以敏锐的学术洞察积极审视了协商民主理论,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理解,并揭示了协商民主的价值。

标签:协商民主内涵价值关于协商民主,当前我国学术界的认知有两种理论:一种是Deliberative Democracy,即是西方的協商民主;另一种是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与选举相对的民主形式,我们也称为协商民主。

从理论内容上看,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和批判理论。

自由主义是以个人利益的趋势为核心原则;批判理论主要关注个人和社会对压制性力量及其束缚的摆脱,进而获得进步性的解放。

中国的协商民主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政治需要、中国政治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政治实践,也是对我国选举民主补充的一种民主形式。

两者是既相互联系又有着区别的理论。

本文协商民主的立足点是西方的协商民主。

下面将对西方的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学者在我国既有协商制度背景下对西方协商民主的各种见解进行梳理。

一、国外学者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界定当前学术界对于协商民主没有权威或者共识性的内涵界定,相反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协商民主理论进行阐释。

梳理协商民主的各种见解,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1.协商民主是一种决策机制米勒、亨德里克斯、马修·费斯廷斯泰等认为在一种民主体制中,其决策的过程是利益相关者可以参与其中且能自由表达,在公共利益的导向下公开讨论或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最后做出大家都理解或认同的决策,那么这就是协商民主。

马修·费斯廷斯泰因如是说协商民主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即民主决策是合理、公开讨论支持和反对某些建议的各种观点的过程,目的是实现普遍接受的判断。

[1]即这些学者们认为协商民主是在任何的民主体制下都有可能发生的一种决策机制。

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内容摘要: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

它是在对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批判吸收发展起来的。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更为直接的民主形式,唤起了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理想。

本文首先介绍了协商民主理论的涵义、总结分析协商民主理论的特征与价值,最后阐述了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协商民主;研究;启示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论的兴起,主要是对西方多元文化社会潜藏的道德冲突,种族文化团体之间认知差异、多数人难以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等西方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回应。

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的一种形式,它着力强调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和对民意的质的提升,力求通过公共协商,使得各方面都能了解彼此的立场,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

协商民主理论是对西方竞争性民主模式的反思与替代,它的兴起与发展是西方社会的现实反映。

本文主要通过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作回顾与总结,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吸取协商民主理论的精华来指导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协商民主的内涵自20世纪80年代协商民主理论复兴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什么是协商民主,都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总结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内涵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协商民主是一种决策机制。

米勒认为:“当决策是通过公开讨论过程而达成,其中所有参与者都能自由发表意见并且愿意平等地听取和考虑不同的意见,这个民主体制就是协商性质的。

”这种决策不仅反映了参与者先前的利益和观点,而且还反映了他们在思考各方观点之后作出的判断以及应该用来解决分歧的原则和程序。

亨德里克斯认为,“在协商民主模式中,民主决策是平等公民之间理性公共讨论的结果。

正是通过追求实现理解的交流来寻求合理的替代, 并做出合法决策。

”从决策的角度来看,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协商过程才能够形成具有民主合法性的决策。

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

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

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精品源自地理科论文关键词协商民主选举民主价值局限论文内容提要协商民主是对选举民主的一种补充、完善和超越而非替代。

它具有增进社会阶层和谐、提高公民参政素质、促进决策有效实施、保证社会持久效率等价值,同时也难以避免民主本身成本较高以及金钱操控等问题。

人们只能寻求较好的制度,而不能奢求完美的制度。

在我国当前阶段,应当实现协商与选举的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的优势。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

在协商民主体制中,平等、自由的公民以公共利益为取向,平等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自由地表达意见,倾听并考虑不同的观点,在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中做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策,并最终通过多数决定,使决策得以实施。

它吸收了以往各种民主理论的合理成分,是民主制度的一项新设计。

一、协商民主的价值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是人们针对传统代议制选举民主的局限,对民主本质进行深入反思的结果。

传统的代议民主制以工具理性为基础、以投票为中心,容易被非理性和私利主导。

这种传统体制容易使社会成员产生政治冷漠症,难以真正展示公民精神,保障公民权益。

因此,从“以投票为中心”的民主向“以对话为中心”的协商民主转型,以弥补民主选举、多数决定的制度缺陷,便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

协商民主所具有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它把协商主体从政治精英扩展到广大公民,有助于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

在协商民主的体制中,对共同关注事务的协商不再局限于政党、利益集团、政治精英,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普通民众在一定意义上获得了平等的话语权,在一些不够真实和健全的民主体制中,广大公民经常只是充当投票工具的角色,他们在政治机器的灌输、宣传下容易被操纵、被欺骗。

而协商民主则更强调为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对话构建一个平台,保证人们进行商谈所必需的各项权利以及有效实现这些权利所必需的权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基层协商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基层协商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科研热词 协商民主 有序政治参与 参与方式 利益多元 利益关系
推荐指数 2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科研热词 协商民主 近代水权 程序 社会转型 治理模式 水权协商 村民自治 权利 政治诉求 政治协商 改革开放 执政党 基本经验 基层民主 城市社区业主维权 城市社区业主 均平用水 和谐 制度 农村基层社区自治 公民参与 公共管理 公共治理 公共政策 党内民主建设 人民民主 乡土精英民主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协同治理 动力 利益平衡 利益博弈 利益动力 创新模式 冲突应对方式 农民利益 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农村基层 共商共治 公民身份 公推直选 公共理性 公共政策协商 公共协商模式 公众参与 优化策略 乡村治理 乡村协商治理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科研热词 协商民主 基层民主 高层民主 选举民主 路向与趋势 自由主义民主 精英民主 社会主义 理性选择民主 民主发展 政治参与 政治制度 多元主义民主 参与式民主 制度创新 利益表达 农民工 公民参与 人民民主 人民 乡村治理 中国式民主
推荐指数 3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协商民主形式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协商民主形式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推荐指数 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科研热词 协商民主 选举民主 高层民主 非强制性 路向与趋势 表决民主 经济法 类型化 社团 社会主义民主 电子民主 法治化 民主政治 民主发展 毛泽东 权力制约 政治合法性 政治参与 政治协商 政治制度 干预 宪法变迁 多党合作 基本权利 基层民主 周恩来 变革 制度创新 利益分化 农民工 兴起 人民民主 人大制度 中国式民主 中国协商民主
科研热词 协商民主 民主党派 政治协商 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 人民政协 选举民主 载体形式 贫困代际传递 语言政治 西部农村 西方 良性互动 自治民主 群体性事件 综治维稳 社会协商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 特征 法律保障 治理 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 民主协商 民主 比较 核心行动者 有序政治参与 政策范式 政权组织形式 政党制度 性质 市政管理 少数民族 对话政治 对策建议 实践价值 存在问题 多党合作 基层民主形式 地方治理 地方政府 南京市 协商民主形式 协商民主制度 制度演进 制度平台 制度 共识政治 公民权利 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协商
推荐指数 4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科研热词 协商民主 选举竞争 规范 监督机制 理性 民主治理 民主政治 民主价值 比较 执政党 多党合作制度 圆桌会议 图书馆 协商合作 制度设计 公民会议 信息资源共享 人民政协 人大 中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创新解析

“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创新解析
Sc en a Techn 0gy nn i ce nd O1 J ovat o Her l in ad
Q:
学 术 论 坛
“ e e a D l t e r i De i b v mo r c ’ 的创新解析 c a y’

阳煜琳 丁 漩 (. I 1 四J  ̄学公 共管理 学院 四川成都 6 0 4 2 重 庆邮 电大学法 学院 重庆 1 1 6 ; . 0
1 8 年 ,约瑟夫 ・ 90 毕塞特 在( e b rt e 和 交 流 、自由 而 开 放 的 讨 论 、 成 共 识 、 { l eai D i v 形 参 的 内 涵 , 是 要 符 合 中 国政 治 语 境 的 需 要 。 二 与主 体 地 位 平 等 、 判 性 反思 基 本 内 涵 。 1 批 [ 2 如前 分析 ,d l ea ie d mo r c ” “ e b rt e c a y 包 i v R p bi n G v r me t》 e u l a o e n n 一文 中首 次使 用 2. 内涵 一一 公 民参 与 c 1 含 了 四 个 基 本 要 素 。 是 以 公 共 参 与 为 要 一 “ d lb r tv d mo r c 一 词 。 后 , ei e a i e e c a y” 此 “ eieaie d mo r c ” d l rt e c a y 的基 本 内涵之 件 。 是 以 公 开 的 对 话 和 讨 论 为 手 段 ; b v 二 三是 “ eie a ie e c a y” 受西 方学 者 关 d l r tv d mo r c 广 b 是 公 民参 与。 民主 的 经 验 不 是 精 英 专 有 , 以 个 人 的深 思 熟 虑 , 的 理 性 为 基 础 ; 人 四是 注 , 渐 成 为 当 代 西 方 学 术 界 最 重 要 的研 而 是 属 于 每 一 个 参 与民 主 的 人 。 民 参 与 保 证 参 与 者 的 平 等 地 位 。 四 层 内 涵 缺 一 逐 公 这 究课题 之一 。 使 决 策 的 理 由更 理 性 , 果 也 更 公正 。 结 不 可 , 是 这 四 层 涵 义 全 部 表 达 即 将 公 民 正 近 年来 ,d l ea ie d mo rc ” “ e b r t e ca y 同样 2. 内涵 二一 一公 开讨 论 i v 2 的 参 与 与 公 开 的 讨 论 视 为 必 要 条 件 , 理 将 也 引起 了 国 内 学 者 的 兴 趣 , 为 中 国 政 治 成 对 “ ei ea ie e c a y” 言 , 开 性 的 审 慎 的 思 考 置 于 核 心 位 置 , 参 与 主 d l rtv d mo rc 而 b 公 用 学 研 究 的热 点 问题 。 国 内对 “ ei e a i e 讨 论 是 重 要 特 征 。 开 讨 论 能 够 使 公 民 审 体 的 平 等 地 位 来 保 证 过 程 的 正 当性 才 赋 予 但 d lb r tv 公 d mo r c ” e c a y 的翻 译并 未达 成 共 识 , 出现 了诸 视 “ ei ea ie 过 程 。 d lb r tv ” 通过 使 支持 政策 的 各 这 种 民 主 形 式 以 优 势 , 证 了 政 治 决 策 和 保 如 “ 议 民主 ” “ 谈 民主 ” “ 商 民 主 ” 种 理 由 公 开 化 , 民 就 能够 对 政 策 的 前 提 合 法 性 , 补 了 当今 民 主 形式 的不 足 , 于 审 、商 、协 、 人 弥 对 “ 话语 民主 ” “ 议 民主 ” “ 慎 的 民 主 ” 、商 、审 等 和 含 义 质 疑 , 每 个 人 都 有 权 知 道 和 评 判 民 主 的 发 展 意 义 深 远 。 使 译 法 。 同 的 中文 翻译 在 意 义上 差 别甚 大 。 具 有 集 体 约 束 力 的 政 策 。 开 讨 论 还 能 够 不 公 因 此 笔 者 认 为 , 有 把 “ eie a ie 只 d lb r tv 阻止秘密的、 后的政策协定。 幕 公开 讨 论 的 d mo r c ’ 作 “ 议 民 主 ” 才 能 保 证 该 e c a y? 译 慎 , 1汉语 界对 “ei rt e d mo r y 的翻 另 一 个 重 要 功 能 是 使 责 任 性 成 为 可 能 。 d l eai e ca ” b v c 词 内 涵 的 整 体 性 , 能 传 达 出 符 合 中 国 政 才 译 公 开 讨 论 这 一 内 涵 意 义 深 刻 , 赋 予 治语 境 的 内涵意 义 。 它 慎者 , 思 。 ei ea ie 慎 d l rt b v 国内 目前 对“ eieaie d mo r c ” d l rtv e ca y 的 了 “ eie ai e d mo r c ” 法性 。 因为 de c a y ̄调 的 是 一种 自我 反 思 . b d l r t e ca y 合 b v mo r c 自我 怀 相关翻译 ,协商民主 ” “ 议 民主” “ “ 、商 和 商 合 法 性 最 根 本 的 源 泉 是 人 民 的 集 体 判 断 。 疑 精 神 和 普 遍 主 义 追 求 , 作 为 平 等 的 个 是 谈 民 主 ” 译 法 都 表 达 了其 公 民参 与 、 开 讨 论 有 助 于 更 好 地 理 解 社 会 成 员 的 利 益 , 人 之 间 公 开 进 行 的 相 互 给 出 理 由的 过 程 , 等 公 讨论 的含 义 , 且 体 现 了参 与 者 的 平 等 、 并 对 以 及 社 会 的 共 同 如 何 与这 种 利 益 相 连 , 使 而 且 其 要 旨 在 于 每 一 方 的 理 由 都 必 须得 到 话 和通过讨论来达 成共识的 基本特征 。 我 们 的 理 解 能 够 接 受 批 判 性 审 视 的 检 验 。 认 真 的 倾 听 , 一 方 都 必 须 承 认 自 己的 主 每 张 为 错 的 可 能 性 , 力 图 从 对 方 的 主 张 中 并 同 时 在 中 国 的 政 冶 语 境 中 , 协 商 民 2 3 内涵 三一一 审慎 的思 考 “ . 主 ” 一 译 法 也 不 恰 当 。 种 译 法 容 易 让 人 这 这 “ eieaie d mo rc ” 另一基 本内 吸 收 合 理 的 因 素 和 成 分 。 一 内 涵 要 求 保 d l rtv e ca y 的 b 这 产 生 误 导 , 其 与 中 国特 有 的 政 治 协 商 制 涵是 强 调 个 人 审慎 的 思 考 , 思 熟 虑 。 将 深 持 自省 自察 自疑 。 d l e aie 有 “ 商” “ e b rt ” 协 i v 之 “ eieaie d mo rc ” 该 是 以 理 性 意 , 还 是 以 “ ” d l rtv e c a y 应 b 但 议 为主 , 调 公 民 的 参 与及 强 度 相 混 淆 , 大 的 削 弱 了 这 一 理 论 本 身 具 极 为 基 础 , 此 过 程 中 发 挥 作 用 的 是 合 理 的 公 开 讨 论 , 互 给 出每 个 人 都 可 以 合 理 接 在 相 有 的启发意 义。 “ 慎 、 议 民 主 ” 译 法 虽 然 表 达 出 观 点 , 不 是 情 绪 化 的诉 求 。 主 制 度 , 审 审 等 而 民 尤 受 的 理 由 , 谓 “ ” “ 出 理 由” 意 在 所 议 和 给 都 创 了“ e b r t e 中“ d l e ai ” 审慎 的 、 重 的 、 思 熟 其 是 讨 论 和 协 商 制 度 对 于 人 们 是 否 有 机 会 给 民 主 增 加 理 性 成 分 , 造 该 词 汇 就 在 于 i v 慎 深 虑 ” 一 层 含 义 , 未 能 体 珂 出 公 民 参 与 、 反思 并 更 好 的 理 解 其 利 益 , 及 形 成 更 理 赋 予 道 德 辩 论 以政 治 过 程 中的 一 个 突 出位 这 却 以 置 。 更 符 合d l e a ie 的本 义 , 仔 细 这 ei r t b v 即“ 公开讨论的意 义。 性 观 点具 有 重 大 的 影 响 。 慎 重 地 思 量 和 商 议 ”, 若 干 人 一 起 思 量 和 “ “ 对话 民 主 ” “ 语 民 主 的 译 法 , 出 2. 内 涵 四一 一 个 体 的平 等 、话 突 4 “ eieaie d mo r c ” 涵追 求 公民 检 讨 支 持 和 反 对 某 建 议 或 行 动 方 案 的 理 d l rtv e c a y 内 b 了该 理 论 “ 对话 为 中心 ” 特 点 。 对 话 、 以 的 但 。 话 语 与 “ ei e a i e 的意 义 存 在 偏 差 。 对 参 与 、 开 讨 论 的 过 程 中各 个 主 体 之 间 的 由 ” d l r tv ” b “ 公 话 ” d l ea ie 在 西方 的 民主 理论 中是 平 等 。 普 遍 的 公 共 协 商 相 比 , 等 公 民 之 与“ e b r t ” i v 与 平 它 两 种 不 同 的 公 共行 为 。 对 话 ” “ 语 ” 种 间 的 公 共 协 商 能 做 得 更 好 。 提 供 了 更 多 参考文献 “ 、话 这 1 金 当 M]刘 中 文译 法 表 达 的 是 不 同 的 概 念 , 就 有 失 关 于 社 会 中 所 有 不 同 团 体 人 们 利 益 的 信 []威 尔 ・ 里 卡 . 代 政 治 哲 学[ . 莘 . 也 上 海 三 联 书 店 , 0 4: 2 . 2 0 5 8 ��

协商民主的内涵和价值

协商民主的内涵和价值

协商民主的内涵和价值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协商民主理论作为一种新型民主理论在西方兴起, 以批判代议制民主和自由民主的视角让大家开始重新审视民主的内涵。

中国学者以敏锐的学术洞察积极审视了协商民主理论,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理解,并揭示了协商民主的价值。

关键字:协商民主内涵价值关于协商民主,当前我国学术界的认知有两种理论:一种是Deliberative Democracy,即是西方的协商民主;另一种是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与选举相对的民主形式,我们称为协商民主。

从理论基础上看,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和批判理论。

自由主义是以个人行为受自我利益而非公共利益的趋势为核心原则,自由主义者希望设计一套制度安排消除超越宪法的力量而保护个人利益;批判理论主要关注个人和社会对压制性力量及其束缚的摆脱,进而获得进步性的解放。

中国的协商民主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政治需要、中国政治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政治实践,也是对我国选举民主补充的一种民主形式。

两者是既相互联系又有着区别的理论。

本文协商民主的立足点是西方的协商民主。

下面将对西方的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学者在我国既有协商制度背景下对西方协商民主的各种见解进行梳理。

一、国外学者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界定当前,学术界对于协商民主没有统而为一的概念。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协商民主进行了阐释。

总结他们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一)协商民主是一种决策机制或决策程序学者米勒、亨德里克斯、马修·费斯廷斯泰等认为在一种民主体制中,其决策的过程是利益相关者可以参与其中且能自由表达,在公共利益的导向下公开讨论或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最后做出大家都理解或认同的决策,那么这就是协商民主。

马修·费斯廷斯泰因如是说协商民主表达这样一种思想, 即民主决策是合理、公开讨论支持和反对某些建议的各种观点的过程,目的是实现普遍接受的判断。

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及其多元认知_陈家刚

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及其多元认知_陈家刚

收稿日期:2008-01-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5CZZ006)作者简介:陈家刚(1969-),男,河南固始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现为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政治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德雷泽克教授认为,对协商的重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在古希腊城邦国家中,以及西方各种政治理论,如在埃德蒙·伯克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以及20世纪早期的理论家如约翰·杜威的著作中,都能找到关于协商的论述。

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开始比较广泛地使用“协商民主”一词。

“协商民主”一词是由约瑟夫·毕塞特较早提出的。

在其民主观中,他反对精英主义的宪政解释。

但是,真正赋予协商民主动力的是伯纳德·曼宁和乔舒亚·科恩。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协商民主理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认真梳理不同学者关于协商民主的不同认知,并进行初步的比较,以期对理解协商民主理论有所帮助。

1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中的多数原则》[1]一文中,约瑟夫·毕塞特提出了“协商民主(DeliberativeDemocracy)”的概念。

在这篇基于《联邦党人文集》、论述美国宪政结构的文章中,毕塞特的主旨就是为“美国宪法的民主特性”进行辩护。

针对20世纪中期以来将美国宪法的性质归于“精英的”“贵族的”文献的各种质疑和指责[2],毕塞特认为,事实上,美国宪法既体现了多数原则,同时也是对多数的制衡,这种制衡并不违反多数原则本身。

毕塞特不同意那种认为美国建国者力图使“少数人”的权力和价值超越“多数人”权力和价值的观点。

他认为[1],立宪者的观点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需要限制大众的多数,另一方面则又要使多数原则有效,这两个方面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则体现在制宪者建立“协商民主”的明确意图之中。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普遍价值和实现路径探究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普遍价值和实现路径探究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普遍价值和实现路径探究文章论述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主要特性和普遍价值:协商民主有助于推动我国宪政建设和人民民主;协商民主有助于民主政治和服务型政府的形成;协商民主有利于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公民社会进步。

探讨了推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实现路径。

要完善协商民主体制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丰富民主协商形式,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

标签: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普遍价值;推进路径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协商民主这一概念首先由外国学者提出,20世纪80年代约瑟夫·毕塞特率先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90年代后,詹姆斯·博曼、乔·埃尔斯特、罗尔斯与哈贝马斯等对“协商民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在西方学者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之后,国内开始有学者翻译或者介绍国外有关“协商民主”相关理论研究,将这一理论引入国内,而国内学者以俞可平、陈家刚等中央编译局的学者为代表。

这里面代表性的著作有《协商民主》、《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等。

一、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对于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这一概念,国内的翻译并不统一。

目前的翻译有协商民主、审议民主或商谈民主等多种形式。

而对于其基本内涵也有不同认识。

比如复旦大学的林尚立教授强调协商政治是:“社会多元主体在公共利益框架下通过有效的协调体制与协调过程,达成利益表达、利益协调与利益实现。

”[1]浙江大学的陈剩勇教授认为:“协商式民主理论强调公民是民主体制的参与主体,应该积极促进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不应仅仅局限于投票,或者请愿、陈情或社会运动。

而应该在参与者充分掌握信息、发言机会平等与决策程序公平的条件下,对公共政策进行公开的讨论,进而提出可行的方案或意见。

”[2]在综合各家观点后,本文认为所谓的协商民主就是指的是自由平等的行为者,基于权利和理性,在一种由民主宪法规范的权力相互制约的政治共同体中,通过对话、讨论、辩论等过程,达成共识,形成合法决策的民主形式。

协商民主的中国机遇:以宪法文本为中心

协商民主的中国机遇:以宪法文本为中心

协商民主的中国机遇:以宪法文本为中心作者:戴激涛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戴激涛(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广州510320)摘要: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正面临重大政策机遇。

理想的协商过程是协商民主的核心,合乎正义的宪法商谈程序由此成为协商民主的规范标准。

构建合乎正义的宪法商谈程序首先需要认真对待中国宪法文本,寻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宪法资源。

我国现行宪法不仅规定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逻辑起点、价值目标、行为准则和运作模式,而且为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是协商民主在中国实践的最高法律秩序。

关键词:协商民主;宪法商谈;宪法文本;制度资源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5-0080-09收稿日期:2014.02.18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协同治理下宪法商谈建制化研究”(GD12YFX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宪法实施机制研究:协商民主的视角”(13YJC820012)。

作者简介:戴激涛(1979-),女,湖南武冈人,广东财经大学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西方民主政治理论的新潮流,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坚持自由与平等公民之间的理性对话、商谈、辩论和审议作为立法和公共决策的正当合法性来源的立场,试图在现代国家构建起公平而规范的持续性合作途径。

在世界各国的治理过程中,普遍出现了将协商作为解决问题和政治决策的重要手段这种转向,协商日益成为现代国家实现民主治理的结构性特征。

协商民主被广泛适用的现实,是全球化趋势下当代国家在反思民主制度、应对法律的合法性危机及探讨人民期盼的统一宪法秩序如何建立等问题的有益尝试。

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再次强调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并将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

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

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作者:贾可卿来源:《人文杂志》2008年第04期内容提要协商民主是对选举民主的一种补充、完善和超越而非替代。

它具有增进社会阶层和谐、提高公民参政素质、促进决策有效实施、保证社会持久效率等价值,同时也难以避免民主本身成本较高以及金钱操控等问题。

人们只能寻求较好的制度,而不能奢求完美的制度。

在我国当前阶段,应当实现协商与选举的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的优势。

关键词协商民主选举民主价值局限〔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4-0067-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

在协商民主体制中,平等、自由的公民以公共利益为取向,平等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自由地表达意见,倾听并考虑不同的观点,在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中做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策,并最终通过多数决定,使决策得以实施。

它吸收了以往各种民主理论的合理成分,是民主制度的一项新设计。

一、协商民主的价值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是人们针对传统代议制选举民主的局限,对民主本质进行深入反思的结果。

传统的代议民主制以工具理性为基础、以投票为中心,容易被非理性和私利主导。

这种传统体制容易使社会成员产生政治冷漠症,难以真正展示公民精神,保障公民权益。

因此,从“以投票为中心”的民主向“以对话为中心”的协商民主转型,以弥补民主选举、多数决定的制度缺陷,便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

协商民主所具有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它把协商主体从政治精英扩展到广大公民,有助于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

在协商民主的体制中,对共同关注事务的协商不再局限于政党、利益集团、政治精英,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普通民众在一定意义上获得了平等的话语权,在一些不够真实和健全的民主体制中,广大公民经常只是充当投票工具的角色,他们在政治机器的灌输、宣传下容易被操纵、被欺骗。

而协商民主则更强调为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对话构建一个平台,保证人们进行商谈所必需的各项权利以及有效实现这些权利所必需的权力。

“协商性人民民主”的概念生成——兼论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的实践取向

“协商性人民民主”的概念生成——兼论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的实践取向

“协商性人民民主”的概念生成——兼论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的实践取向作者:徐明强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第1期徐明强[摘要]将中国实践中出现的政治协商现象定义为协商民主已获得广泛共识。

协商民主作为西方概念以自由民主为语境,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政治协商实践的本质。

实践中出现的“政治协商现象”,其理论前提是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适应政治发展新形势的表现形式,对这些“政治协商现象”的分析应坚持政治学话语建构的实践取向,以党的执政理论资源为基础,生成立足本土经验的“协商性人民民主”概念。

[关键词]协商民主;自由民主;协商性人民民主中图分类号:D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7)01-0048-06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将中国政治实践中出现的协商现象定义为“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已成为被普遍认可的方式。

国内学者已经不再反思协商民主概念的跨语境交流是否准确,反而“以异乎寻常的热情拥抱来自西方的这种新的民主理论,并很快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协商民主热”。

国外学者也使用“Deliberative Democracy”来表示当前中国政治中出现的协商现象,或将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元素类比为西方协商民主。

客观地讲,在概念跨语境交流过程中,这种类似比附的方式的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激活本土经验,有利于实现本土经验(统战、政协、群众路线等经验)的总结推广。

但严格意义上,在中国人民民主语境下出现的政治协商现象与西方自由民主语境下出现的协商民主并非同一事物的两种表达,两者是不同的政体类型。

如果认为中国的协商民主和西方协商民主存在“知音之感,那这纯粹是西方理论在中国出现的误读”。

在中国政治自觉意识薄弱时,以西方概念对应中国现象可算作权宜之计,但在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自觉意识下,研究者更应成为萨托利所说的“具有自觉意识的思考者”,深刻认识到在中国特定语境出现的政治协商现象。

协商民主的价值

协商民主的价值

协商民主(mínzhǔ)的价值民主问题是最近两个多世纪以来持久不衰的讨论话题。

200多年来,人们为如何建立和完善(wánshàn)民主体系发表了无数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中,有的人看重过程,有的人看重结果;有的人重视形式,有的人重视内容;有的人注重选举,有的人注重制约与监督。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democracy)被认为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xīngqǐ)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它的提出表明了“民主理论的一种(yī zhǒnɡ)新发展”,也标志着西方民主政治实践进入(jìnrù)一个更加精细化的发展阶段。

协商民主理论不仅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也在执政党的有关文献中得到了体现。

2006年2月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这一表述意味着协商民主被视为与选举(票决)民主相并列的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将成为中国民主建设的重要议题。

那么,协商民主的价值何在?我们能从协商民主理论中得到什么启示?最近,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俞可平教授主编的“协商民主译丛”为我们认识协商民主理论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帮助。

选举民主的困境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已经成为世所公认的价值,也成为各国政府所承认的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

但是,人们对于民主的理解以及民主化路径的看法却一直存在分歧。

古希腊时期,民主被理解为“人民统治”,公民大会协商议事被看成是民主的重要标志。

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以来,人口和疆域的扩大,使古希腊时期以公民大会协商议事为内容的直接民主形式变得不再可行,于是,普遍兴起了代议制民主,从此,选举变成了民主的基本标志。

这么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自由选举看作是评价一国政治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标。

二战以后,更有美国学者熊彼特将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引申为“精英民主”,指出民主并不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而是为了达到政治决定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和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竞争人们的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

大学生协商民主调查及研究

大学生协商民主调查及研究

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存档编号襄樊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大学生协商民主调查及研究院别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学生指导教师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2010年 5月 22日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协商民主开始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

作为一种民主体制,协商民主强调理性参与,强调公共决策过程应该充分考虑普通民众的意见、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式的协商民主也处于不断发展阶段。

而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协商民主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

在当今大学里,大学生参与评选助学金、奖学金的现象相当普遍,但是,有关评选的公平、公开、公正问题,成了大部分学生所抱怨乃至担忧的一个问题。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民主生活所做的一份问卷调查,在对协商民主的内涵、要素、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协商民主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民主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阐述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还提出了一些合理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协商民主公共事务决策资料参与AbstractSince the 90s of the 20th centur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began to rise in Western political circles. As a kind of democrac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mphasizes ra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publ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should take full account of ordinary people's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Chinese-styl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also in the stage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rrent society, universities do have constantly develop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oday's universities, the phenomenon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evaluation grants and scholarships are quite common, however, the question of a fair, open and just selection becomes the concern of major student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bout the democratic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meanings, elements, and valu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is thesis sees the statu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mong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democratic life of the students,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olutions.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Deliberative democracy;Public affairs;Decision-making;Participate.目录目录一、协商民主对大学生民主生活的意义 (1)(一)协商民主的内涵 (1)1.协商民主的概念 (1)2.协商民主的特征 (2)3.协商民主的核心要素 (3)(二)协商民主对大学生民主生活的意义 (4)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合法决策 (4)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精神 (5)3.有利于矫正大学生中存在的自由主义的不足 (5)4.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理性的作用 (5)二、当代大学生协商民主现状的调查结果 (6)三、当代大学生协商民主中出现的问题 (8)(一)制度设计的难题 (9)(二)政治不平等的制约 (9)(三)参与意识低 (10)(四)利益取向问题 (10)(五)缺乏有效的反馈和监督机制 (10)(六)传统好人政治的影响 (11)四、当代大学生在协商民主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11)(一)协商主体地位和力量的不平等 (12)(二)大学生参与诱因的差异性 (12)(三)大学生参与制度的不完善 (12)五、大学生协商民主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及教育对策 (13)III目录(一)完善大学生民主协商制度 (13)(二)要增强大学生学生作为协商主体的参与意识 (14)(三)要畅通协商渠道 (14)(四)利用网络媒体打造大学生的协商平台 (15)(五)完善监督和反馈机制 (15)(六)要建立大学生协商民主风险的预警机制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8)IV大学生协商民主调查及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协商民主开始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

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

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

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
劳洁
【期刊名称】《国际学术动态》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产生之初主要是为了回应现代西方社会所面临的多元文化社会下,一部分人难以有效参与公共决策的问题。

协商民主理论着重强调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倡导通过多次公共协商的途径,而不是金钱或权力的途径,理解各方立场,平等地、广泛地、真实地参与公共事务决策。

它是政治学家们对自由主义民主或选举民主过于强调自由而忽视平等的反思,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现阶段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因而协商民主理论对当前中国同样具有特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总页数】2页(P1-2)
【作者】劳洁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
【相关文献】
1.近代中国社会地方民主政治实践的历史考察——以民初湖南省地方议员选举为例[J], 陈建平
2.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 [J], 马俊华
3.协商民主理论及中国的政治协商实践 [J], 郑觅
4.“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J], 劳洁
5.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吴乐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热词 协商民主 立法 公众参与 限度 选举民主 谈判民主 说服 自治民主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纠纷解决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理念 法治 民主 新型村级自治组织 工会利益表达 宪法爱国主义 宪法忠诚 妥协 协商 劳动关系 价值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乡村治理
推荐指数 7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科研热词 协商民主 隐蔽议程 软法 负影响 议题设置 行政决策听证 群体性事件 综治维稳 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治理 民主 正能量 机制 政策范式 政治协商制度 政权组织形式 政党制度 多党合作 协商民主理论 十八大政治理念 利益补偿 创新 农村 公民话语权 公共政策 公共利益 乡村治理 乡村协商治理 主体功能区规划 中国政治发展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科研热词 协商民主 公众参与 预算法 行政决策 社会结构 引入 多元化 制度设计 制度化 共识 公民会议 公共财政
推荐指数 4 2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2011年 科研热词 协商民主 网络协商民主 缺陷 积极参与 消极保护 参与式民主 公民精神 公共理性 优势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科研热词 协商民主 话语民主 有序政治参与 对话民主 商谈民主理论 参与方式 前景 公民社会 公民文化 公民参与 价值 代议民主 交往民主 "省籍-族群-本土化"
推荐指数 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7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014年 科研热词 协商民主 选举民主 竞争民主 普通公众 基层民主 理论类型 民主 文化传统 政协制度 基本功能 国情 历史底蕴 协商民调 协商日制度 创新 公民陪审团制度 人民主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推荐指数 7 3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协商民主 表决民主 竞争型联邦制 政治合法性 和平发展 一国两制 黄金周存废 高层民主 选举民主 网络舆论 社区参与 生态 法治化 民族区域自治 民主政治 村民自治制度 族际政治整合 政治制度 推进 开创 居民 和谐 公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 党内民主 党内协商民主 人民民主 中国式民主
推荐指数 10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