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

合集下载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田雪原自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引起理论界关注。

具有较多共识的是:以人为本是总的思想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当前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阶段,剩下来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我以为,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社会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问题,不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资源占有上的公平;制度是关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对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制度;重点是向弱势群体倾钭,保证各阶层群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

因此,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坚持并切实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

这五者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立足于环境,主张“生态核心论”者有之;强调人口因素的作用,主张“人口中心论”者有之;认为经济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主张“经济决定论”者有之,等等。

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可如下图1所示:图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关系上图1中,实线“——”表示要素之间直接作用关系,虚线“……”表示要素之间间接作用关系。

宏观上可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金义都市区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统一规划部署的四大都市区之一。金华市 委市政府抓住这一促进金华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积极优化都市区规划体 系。结合图示信息,你认为该规划体系可能包括( D ) ①打造便捷交通,完善配套设施 ②做大民营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③依托各自优势,实现特色发展 ④加强区域合作,组团协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长江沿江地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D ) A.地形以平原、山地、高原为主 B.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无自然灾害 D.河网稠密,长江横贯东西,水运便利 7.长江经济带采取“退田还湖”的举措, 体现了流域开发“人水和谐”的理念,其根本目的是( B ) A.增加灌溉水源 B.修复生态系统 C.促进工业发展 D.发展水产养殖

关注房屋耗能,使用节能灯
日常出行选择骑车、步行、公共交通,尽可能 行
拼车或合乘
可持续发展的பைடு நூலகம்个维度
三个维度
具体要求
生态持续 生态环境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和种资源,
发展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经济持续 经济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以
发展
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
社会持续 社会发展过程需要兼顾地区之间、代际之
4.我国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打破了传统的 “南稻北麦”格局。三江平原可以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原因是( B ) 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C.地势低平,黑土广布 D.日出最早,光照充足
5.下列土地利用措施中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是(D ) 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C.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D.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3、措施
(1)中国政府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根据中国的国情,坚持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第九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PPT课件)

第九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PPT课件)
1、介绍人资环协调关系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人们对 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逐渐趋于理性,人口、资源与 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
2、介绍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规模调控/定量测度研究。 对人口、资源与环境构成系统及其指标体系的测度是评价
第三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 价:对中国发展协调性评价(发展状态的 协调性和发展方式的合理性)
第一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反映了人类 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内在要求。
一、协调发展评价的意义 二、协调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三、协调发展评价的基本思路
步骤:首先,通过对指标初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极值标准化” 方法,分别计算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其次,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 别对人口、资源与环境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人口综合 发展指数和资源环境综合利用指数,最后,再利用协调度模型计算人口、 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
第三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 目的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2.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3. 独立性与关联性相结合 4. 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5. 全局性和区域性相结合 6. 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二、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约束层
指标 类型
人口数 量质量 结构 X1
人口、资 源与环境 协调发展 的协调度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基尼系数 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
人均 GDP 人均财政收入 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猪牛羊肉占有量 人均禽蛋占有量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精选】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精选】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用自然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探寻的问题。

19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近年来,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力度在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正是这种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本文采用自然辩证的观点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Abstract:Nature is the basis for all the survival of human life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of human life is inseparable from nature. 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 problem which people have been looking for answ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Since nineteen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principle,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people. It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researches and it couldmore scientific, system, comprehensive,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nature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understanding .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demand for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high, the development and rehabilitation efforts in nature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damage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a certain extent.The appearance of energy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balance problems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unbalance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using natural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 in the new period, further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ow to ensur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Key word:man and nature,ecological environment,harmony,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1。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摘要: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关系,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对我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人与自然,发展观,环境,和谐,可持续,协调发展通过李教授《当代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总结,我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自然发展的现状从人类生活方面,现在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过于旺盛,而一切物质的东西最终都得向大自然索取原料再经过工厂的生产而获得,人类只有从道德上检讨自己,学会过俭朴的生活,才会有自然与人的和谐,但是,目前人类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

资源与环境方面,我国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西部生态系统脆弱,西北干旱少雨,沙漠化严重;西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必须严加保护。

东部地区固然要加大治理和改善环境的力度,但是首先还是保护现存环境不再遭到大的破坏,不让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造成新的更大的破坏。

人口仍在继续增长,在人口压力不断增强条件下控制环境质量下降趋势,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人口方面,目前,我国现有人口有13亿,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

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我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

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

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论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

论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

论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今人口过剩,资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

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针对人、资源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协调人与资源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

标签:人;资源与环境;关系;和谐发展人寓于资源,环境中,三者一直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系统。

人是系统的主体,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是指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

1 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认识1.1 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系内涵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的人。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

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尊重生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人类共同的努力,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在发展社会经济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1.2 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对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数量大增,加深了人与自然资源再生的长期性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

矛盾结果产生了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

申论范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申论范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申论范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申论范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古以来,人类与自然一直以互相依存、互相关系、互相作用的方式共存。

然而,在近代以来的工业革命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已经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首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污染物的排放导致了大量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森林砍伐和草原过度放牧引发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实现和谐共生,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政府和公民应当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与教育,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自然资源进行了高强度的开发,这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为了实现和谐共生,我们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平衡人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倡导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另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加强环境教育与科普。

培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是实现和谐共生的重要一环。

政府和学校应当加强环境教育的力度,让公民从小学习环保知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习惯。

媒体也应当增加生态环境的宣传报道,推动公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与参与。

科普活动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展览、讲座和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公众了解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激发保护环境的热情。

最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全球合作。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五篇范文)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五篇范文)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五篇范文)第一篇: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1.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经济大系统中,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资源不仅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而且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投入要素,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转化成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环境是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供给。

经济的发展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影响。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减轻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也使我们更加合理、更加充分的利用了各类自然资源。

2.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人口发展。

同时,人口又处于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是经济发展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能动要素。

一方面,人口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资源。

人口资源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对经济发展也起到阻碍作用。

3.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又与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

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使资源利用合理和环境优化;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造成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

可见,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这就要求人口本身也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但又不能孤立地发展。

这是因为,离开了资源、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离开了经济、社会,就不可能有人口发展。

人类生存和发展都-1-是有条件的,不顾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人口增长是不能长久的。

上述诸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明,只有各方面都能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别的方面创造条件,人类生存和发展才能步人良性循环轨道。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一直备受关注。

自然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需要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持人类的生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 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依赖关系自然提供了我们所需的一切资源,例如食物、水源、能源等。

人类依赖自然的环境和资源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然而,过度开发资源和环境破坏导致了地球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和人类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和维护自然的平衡。

2.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自然系统,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

我们可以通过保护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推动可持续的土地使用来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

例如,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禁止滥砍滥伐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都是积极的措施。

3.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人类需要时刻关注可持续发展,以确保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通过采用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我们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广可持续农业和支持绿色交通等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4. 教育与宣传的重要性教育和宣传是塑造人们对自然和环境问题认知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传递正确的环保观念和行为方式。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 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长期以来对自然的剥削和破坏已经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措施重塑这种关系。

保护自然环境,尊重生命,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是我们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面。

只有重新找回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我们才能够保证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三个要素中人口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它是牵动于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根本性依据。

我们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国情13亿人口的考虑,这个庞大的人口大国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将人口、资源、环境综合协调,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于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学家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

早在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把人口增长看作是经济增长两个主要因素之一,他认为人口增加使劳动力数量增加,而使劳动分工变得越来越细,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但是英国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观点则恰恰相反,他认为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人口增长会导致人均粮食生产下降,粮食短缺将会变得严重,经济增长不得不停滞下来。

其实,人口增长有利还是有害于经济发展,要视具体情况和环境而定。

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世界各地人口密度并不大,人口增长对经济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压力,没有国家政府推行政策来控制人口。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处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巨大进步使得死亡率大大下降,自然生长率急剧上升,人口增长对经济造成的压力越来越明显。

可见,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不是在任何时期都是不利的。

只是到了现在,世界人口激增,地球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人类居住环境愈加恶劣时,人口增加才变成一个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重要的障碍。

如:高速人口增长对粮食供给产生了重大压力;赡养负担沉重,耗费了大量可用于发展的资源;加剧环境恶化;失业问题严重,劳动力素质下降等等。

(二)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不可能受到自然资源绝对缺乏所阻碍,资源缺乏的国家可以从别的国家进口。

例如,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瑞士等国家。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

本文从哲学认识史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并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分析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途径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程回顾人和自然关系的产生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依赖自然界,又超越自然界,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受自然界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人完全处于自然的支配之中,本能地依赖大自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周围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价值;在古希腊时期,人类经过无数次的生产实践,逐渐认识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人类可以凭借理性来认识自然规律,把自然界看作人可以认识的实体。

然而,从整体上来说,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人是自然的奴隶的思想依旧占主导地位。

近代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加速了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步伐,人是自然的主人的思想成为近代认识的主流。

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这似乎证明,人类已经征服了自然,成为自然界的真正主人[1]。

然而,人类沉浸在对自然探索改造取得巨大成就的喜悦的同时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地震、海啸、温室效应、沙漠化、雾霾等等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这一切表明,自然并不是人类温顺的奴隶,我们应把握好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使自然界能更好的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处理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目标和理想。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人类与自
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这一重要主题。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永
恒的话题,也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而如何实现和谐共生更是摆
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
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给予了我们空气、水、食物等生存必需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
度开发和污染行为已经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空气污染、
水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严重威胁。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威胁到了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也给我们
的后代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更要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实现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首先,
我们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明白自然资源的珍贵和有限性,节约资
源、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其次,政府和企业也要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最后,我们更要注重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懂得珍惜自然,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是我们对未来世界的一种责任和承诺。

只有当人类与自然环境实现和谐共生,我们才能够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专业,102022年187)关键词1前言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自然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生态社会意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引起的人类生存的危机,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基于科学自然辩证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在现代生态自然观模式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确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什么是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强调人活动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性。

第一,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

第二,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而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

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

第三,生态自然观是出于对自然观的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提出的,它产生于生态自然进入实践领域之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自然观的理论研究对生态自然的实践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现代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在考虑后人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突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智力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法制化,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逐步使自然环境、人类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的自然观。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

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文明本身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诸阶段。

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要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

反思人类发展史,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脚步却是以自然为人类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在远古时期,人是自然的弱者,必须匍匐在苍穹之下,在自然的风雨中寻找最起码的生活条件。

人对自然物的图腾崇拜,是对不可战胜的大自然的顶礼膜拜。

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

虽然人类也不断向自然索取,但在整个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在总体上还没有超出自然界自我调节和再生的能力,自然的秩序没有发生紊乱,生态环境也没有失去平衡。

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

在这个时代,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但是,工业文明人们所崇尚的世界观与核心理念是培根、笛卡儿提出的“人要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思想。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至少可得出两点启示:一是人类必须搞清楚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人类应该努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成为可能。

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基本要素,又是构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和发展枢纽。

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

进入六十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继之而来的是粮食、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压力,直接冲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生态破坏主要体现于物种灭绝、植物破坏、土地退化等自然破坏。

九十年代初,一名著名专家经过考证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欧洲是先破坏,再保护;美国是破坏了一半,保护了一半;中国是正在破坏之外。

因此,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售点问题。

人与自然达到高度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导向。

只有从这一哲学基点出发,才能围绕“以人为本”原则,促进良性的生态城市建设运行机制形成,实现整体协调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摘要:人与自然关系史就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自由的历史。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

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

人与自然之关系不仅应该有认识关系,欲求关系,还应该有情感关系。

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改变生产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口、自然、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

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

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和谐与否, 如何实现和谐, 取决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

当时, 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 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人类屈服于自然,敬畏自然和崇拜自然,为强有力的自然所支配。

这一时期, 人类在畏惧自然情绪的笼罩下曾闪烁出或是萌发过人与自然和谐的愿望。

人类在这一时期对自然的认识仍是以畏惧自然情绪为主导的。

农业社会, 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和谐。

当人类把第一颗种子种入地下, 辛勤耕耘,期盼丰收时,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便由本能变为自觉, 人类开始由顺应自然到积极干预自然。

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话题讨论

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话题讨论

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话题讨论人与自然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自古以来,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经取得了空前的生活质量和物质条件,然而,我们却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

一、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1、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首先应该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可以独立于自然而存在。

我们的健康、幸福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的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伤害到我们自己。

2、尊重自然的规律人类虽然拥有智慧和力量,但我们不应该挑战自然的规律。

自然界有着自己的生态系统和生命周期,如果我们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自然就会做出应有的回应,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们需要谦虚地学习和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1、节约资源人类需要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大量的消耗资源和能源已经给自然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我们需要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减少碳排放等措施,以减轻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负担。

2、保护生态系统我们需要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其中包括森林、湿地、海洋等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维护都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到自然保护活动中,例如植树、义务清理、参与环保组织等。

三、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产方式1、绿色产业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常伴随着环境的恶化。

我们需要加大绿色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力度,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

减少污染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

2、循环利用与节约型生产循环利用和节约型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我们能够减轻对资源的需求,减少环境压力。

四、教育与宣传1、教育公众教育公众,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价值观。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生态自然观谈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摘要:人类诞生就和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思索的一个永恒主题。

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历史。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否,关系到人类生存、生产环境的优劣,关系到自然界结构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把握人与自然关系趋势走向,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可靠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也是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1前言1.1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及趋势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的,动态的关系,它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建立,随着人类及自然界的发展而发展,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对于我们预测人与自然关系未来走向,掌握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十分重要。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纵观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时代,为时上百万年。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域中生存和发展。

原始社会,人使用木器、石器、骨器等工具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得生活资料,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十分微弱,人类基本上受自然环境的主宰,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

这是人类依赖自然的蒙昧时代。

第二阶段是农业时代,为时两万年。

农业时代的特点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始产生了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

人类开始使用铁器,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开垦农田,砍伐森林。

一方面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环。

但总体上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在统一和相对平衡的时代,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初步阶段。

第三阶段是工业时代,为时300年。

人类逐渐摆脱了自然的主宰,开始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使自然环境更适宜人类的生存。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生态保护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生态保护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生态保护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人类依赖自然为生存和发展提供着各种资源,而自然界也需要人类的保护来维持生态平衡。

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生态保护成为我们所追求和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才能保证我们的生存和未来发展。

以下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几个重要方面。

1.1 资源合理利用人类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使用自然资源时要考虑到未来世代的需求。

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保持资源的可再生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1.2 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大规模的工业污染、森林砍伐等。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开展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确保自然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自身平衡。

1.3 文化传承与保护自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都与自然紧密相连。

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保护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让下一代能够继承并加以发展。

第二部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生态保护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也是维护自然环境稳定和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生态保护的几个重要原因。

2.1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自然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我们能够保护各类濒危物种,维持生态链条的完整,避免生物灭绝和生态失衡的问题。

2.2 空气和水质保护污染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着极大的危害。

通过加强空气和水质保护,我们能够减少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的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3 气候变化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正在对地球产生重大影响,各国都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4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经济生态保护不仅仅是为了自然的保护,也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论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论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论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需要自然界的资源来生存和发展,同时也会对自然界造成影响。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可以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两种。

和谐的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不会破坏自然界的生
态平衡。

例如,人类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使用自然界
的资源,这样就能在保护自然界的同时获得人类所需的资源。

不和谐的关系是指人类过度滥用自然界的资源,破坏自然
界的生态平衡。

例如,人类过度采伐森林、污染水源、大量
捕捞海洋生物等都会对自然界造成破坏。

为了保护自然界和人类自身,我们应该努力建立人与生态
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需要人类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通过合理使用自然界的资源和保护自然界来建立和谐
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作者:程玉琳周世祥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14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今人口过剩,资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

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针对人、资源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协调人与资源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资源与环境;关系;和谐发展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24-02人寓于资源,环境中,三者一直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系统。

人是系统的主体,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是指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

1 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认识1.1 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系内涵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的人。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

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尊重生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人类共同的努力,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在发展社会经济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1.2 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对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数量大增,加深了人与自然资源再生的长期性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

矛盾结果产生了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

这些严峻问题的产生,实质上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结果,是人类活动违反自然规律,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因此,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

这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人、资源与环境寻求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之所以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有其必要性的。

第一,人、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

第二,人、资源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挑战。

人类在各种挑战当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深化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

第三,促进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科学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

第四,人类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关系的认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深化。

2 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2.1 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作为正需要大力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大力耗费与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毋庸置疑了。

现今发展不得不考虑人,资源,环境的制约。

2.1.1 人口问题中国人口因素造成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庞大人口造成的数量制约和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质量制约。

人口数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困境。

人口的大基数首先造成的人口的供养问题。

其次人口的高消耗直接导致资源的急剧耗费。

2.1.2 资源问题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人面对的是这样一幅资源分布图:各种主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淡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32%和50%。

与此同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预测: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已有1/4的品种供给不足,另有1/4的品种濒临短缺;中国的617个城市中已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如无重要变化,2010年全国的缺水量达到7000亿立方米;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全国累计的土地退化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土地沙化面积平均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许可以乐观地寄希望于通过资源进口解决暂时的短缺,但是在全球性的资源短缺背景下,中国对资源需求量的剧增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原材料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

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对粮食、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巨额采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严重关注。

2.1.3 环境问题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攀升加之人类无休止的资源发展开采直接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

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2.5万亿美元。

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加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失衡加剧,环保问题异常严峻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化和尖锐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人类正迫切地寻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的关系。

2.2 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在促进人、资源与环境间的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上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构成严重障碍,要破除这些障碍,解决问题,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指明方向,原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就社会公众方面,认识能力的局限,对自身行为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见,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没有清楚的认识。

(2)政府方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无视对环境的破坏,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各级政府在考核官员的政绩时,仅以GDP的增长与否为准,从而造成各地为发展经济不择手段,但环境却遭到极大的污染和破坏。

有些发展项目的不计后果直接导致资源环境不可估量的损害。

(3)在科技方面,我国的资源储备本来就不丰富,并且多数矿产以伴生状态存在,相关科学技术发展不够、投入不足,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巨大的浪费,给生态环境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在开采中,很多伴生矿被舍弃,这不仅造成了巨大浪费,而且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4)在政策方面,由于经济建设一直放在首要位置,各级政府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工作计划中,在制定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更没有在政策上对环境保护给予必要的保障。

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3 促进人、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3.1 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号角,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在基本上是一致的,它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思维方式。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待科学发展观,应该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本质,“协调发展”是发展的核心,“文明发展”是发展的境界。

3.2 健全法律法规,推进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在依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对于一些新兴的环境问题尚未认识全面且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必须强化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和执法力度。

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发展同时也必须寻找健康的发展模式,一是要保持稳定的增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二是要适应社会需求。

经济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更新、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数量的增减,都能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居民的需求发展。

3.3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寻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显著特征。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先导作用是调整人、资源与环境关系,实现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关键。

实施可持续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变粗放式资源消耗为集约式资源消耗方式,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电、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再循环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对资源采取可持续的利用,这里包括了非再生性资源的有计划、节约使用;替代性资源的发掘与可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在性资源的保护;新资源的开发等方面。

3.4 合理编制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加强人自身的合理再生产国家应尽快统筹全局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明确不同区域的经济主体功能,并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落实,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有关措施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全局角度处理好保护、开发、治理与建设的关系将区域或流域经济综合开发整治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在各城市发展的建设规划中应该得到充分体现。

人自身的合理再生产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之一。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口规模的合理控制。

人口的增长既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目前和将来的生态及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也要考虑到人口结构的合理比例和劳动力资源的供求关系,考虑到为后代选择人口增长方式留有回旋余地。

二是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人的体魄,提高人的能力,健全人的人格,升华人的精神,从而使人具备更为良好的、更为全面的自然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条件下既具备强大的创新和生产能力、又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性生物。

3.5 开展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一种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人人保护环境的氛围。

二是向人们警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三是在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让全社会都明确科学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更不是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总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费的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