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选]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学习总结要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合集下载

历史总结(3)

历史总结(3)

台湾问题总结1.台湾两次分裂和两次回归的史实2. 台湾问题的由来 (1)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打败蒋家王朝,蒋介石兵败退到台湾。

(2)美派第七舰队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 对台政策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同港澳问题比较:允许拥有自己的军队)4.近代史上侵略过台湾的国家(1)1840~1842年,英国入侵台湾。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边疆危机中,美国入侵台湾(琅王乔)。

(3) 日本明治维新后侵略过台湾,从中勒索50万两白银的赔款。

(4)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台湾。

(5)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5.目前实现祖国对然万地区的和平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 (1)大陆经济发展迅猛,海峡两岸经济差距缩小。

(2)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渐繁荣,了解加深。

(3)两岸人民热爱和平,要求统一。

台湾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统一是大势所趋。

(4)一国两制提供了祖国统一的最佳道路和政策。

港澳回归一丰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5)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我国建交,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并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也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利因素:(1)台独势力顽固的阻挠和破坏。

(2)国际的反华势力继续推行以华治华战略,企图推行分裂,阻挠中国统一。

6.台湾问题的实质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7.谈谈对《反分裂国家法》和祖国统一的认识。

(1)《反分裂国家反》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2)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

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3)中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

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8.你认为怎样才能有利于早日解决台湾问题?(1)大力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是我国真正强大起来。

(2)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分裂,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基隆附近登陆,进攻台湾,台湾 巡抚唐景崧率领大小官员逃回大陆,致使台北不战而陷。 造成台中、台南形势危机。国难当头台湾义士徐骧挺身而 出,大声疾呼:(打投影)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 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 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 生:(看投影资料) 师:丘逢甲与徐骧一道召募乡丁组成抗日义军,并与刘永 福的黑旗军联合起来,共同对日作战。(引导学生结合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形势图》及教材小字,归纳出台中 发生的几次重要战斗) 生:(阅读并作答) 师:从台北到台南日军处处受到台湾人民的猛烈反击,在 短短五个月时间里,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打死打伤日军 3万多人,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台湾历史
反日斗争

台湾人民斗争
日本早期对华侵略:1874年日本侵 略台湾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列强侵略矛头直指中国,造 成了中国边疆危机四伏。台湾战略地位显要,成为美国、 法国等列强武力侵犯的重点。明治维新一开始,日本在对 外政策上确立了“开疆拓土”的侵略总方针。地处日本西 南太平洋上的琉球和台湾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 1871年12月,60多名琉球人乘船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 南部登陆,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居民杀害,其它人被清政 府送回国。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在美国 驻厦门总领事、自称“台湾通”的李仙得的协助下,立即 向清政府发难,乘机侵略台湾。 1873年11月,日本政府派外务卿副岛种臣出使中国,随 员柳原前光到清政府总理衙门询问琉球漂流民被杀事宜。 柳原前光提出:“贵国台湾之地……贵国所施治者仅及该 岛之半,其东部土番之地,贵国全未行使政权,番人仍保 持独立状态。前年冬我国人民漂流至该地,遭其掠杀,故 我国政府将遣使问罪。”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等回答说: “番民之杀琉民,既闻其事,……。夫二岛俱我属土,属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2005-10-13 13:32:30 【大. 中小】查看评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政府战败,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耻辱之一,更给台湾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李鸿章屈辱求和,在卖国的《马关条约》上签字,引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普遍愤恨,也引起了台湾人民的极大愤怒,因而爆发了反割台、反投降的英勇斗争。

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台湾的洋行就得到消息,并迅速为民众所知。

台湾民众群情激奋,奔走相告。

台湾绅士丘逢甲以全台绅民的名义,上书朝廷,要求废约,并表达了誓死保卫台湾的决心。

第二天,台北民众鸣锣罢市,表示不服清政府的决定,也为了准备抗击日军的侵略。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一面电令在台湾的文武官员“陆续内渡”,一面指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大臣,前往台湾办理出卖台湾的最后手续。

6月2日,李经方在基隆口外的日本军舰“西京丸”上与日本代表桦山资纪签署了交接文书。

反动的清政府就这样把300多万与祖国大陆人民骨肉相连的台湾同胞和美丽富饶的3.6万平方公里的神圣领土,置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在清政府决意弃台、日本已调军准备进攻台湾的情况下,由丘逢甲倡议,台湾士绅决定组织“台湾民主国”,以救亡图存。

丘逢甲为台湾的望族。

由科举而中进士,授工部主事。

甲午战争开始时丘逢甲组织乡勇助守。

在清政府同意割台后,丘逢甲上书要求清政府与日本改约,并力劝当时任台湾巡府的唐景崧继续主持台政。

在台湾被割让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丘逢甲认为,既然清政府抛弃台民,但台民不能自弃。

台民应当自主,起来救亡图存。

在丘逢甲等人的策划下,士绅们经过一阵短时间的仓促商议,决定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唐景崧为“民主国总统”,丘逢甲为“民主国副总统”,刘永福为“民主国大将军”,另有“议长”、“内务大臣”、“军务大臣”以及各府县官员。

国旗为蓝地黄虎旗,年号为“永清”,意思是不忘大清。

“台湾民主国”的建立,似乎给台湾民众阴云密布的心头带来一线希望。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简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又称乙未战争,意指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清朝于公元1895年(农历乙未年)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帝国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大小战役之总称,同时也是台湾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重大意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尝试实践,具有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从台湾内部),在国际社会显示了我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深得民心。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重要知识点】1894年7月:因朝鲜问题引起的日清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2月:清北洋舰队全灭,台湾海防失去屏障。

1895年3月13日:日下令攻占澎湖。

1895年3月24日:比志岛支队两天内登陆并占领澎湖。

1895年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正式授印于民主国总统唐景嵩,台湾民主国正式成立,号永清。

1895年5月29日:日军定锚三貂角,近卫师团登陆澳底。

1895年5月30日:唐景嵩下令民主国部队(包含部分广勇)扼守瑞芳龙潭堵及基隆狮球岭炮台。

1895年6月3日:狮球岭炮台与基隆相继陷落,民主国正规军瓦解,战死者在200人以上。

1895年6月4日:唐景嵩与丘逢甲弃职前往淡水,6日渡海内渡中国。

带有台湾民主国的军饷银数十万两(台湾通史)。

1895年6月11日:因辜显荣等人帮助,日攻陷台北。

1895年6月-7月:台湾民主国吴汤兴与三角涌义民营,相继突袭日军。

1895年6月22日:日军攻陷新竹1895年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

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派遣统领杨戴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澎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

1895年7月9日:台湾民主国义军于新竹城败,将领姜绍组自杀。

1895年7月29日:为歼灭民主国军队,日本实行“无差别扫荡”1895年8月8日:日军进攻苗栗。

1895年8月14日:日军攻占苗栗。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台湾人民自动组织起来的、有各阶层参加的一场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其中关于割让台湾的噩耗当天传到台湾,全省人民热血沸腾,奔走相告,“聚哭于市”,对清政府的卖国罪行更是恨之入骨,要求对卖国贼“人人得而诛之”。

4月20日,台北市民鸣鼓罢市,表示抗议,宣布台湾饷银不得运出,制造局不准停工,各种税收全部留作抗日之用。

他们发布檄文,宣言:“愿从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并纷纷组织抗日义军誓死保卫台湾。

在人民群众抗敌激情的推动下,台湾各界爱国士绅也参加了反割台斗争,苗栗县的进士出身的在籍兵部主事丘逢甲则成为他们中具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另一位有影响的台湾士绅是道员林朝栋,他与丘逢甲都力主推举台湾巡抚唐景菘领导抗日。

台湾绅民一面运动,一面继续吁恳清廷设法挽回,并且还试图取得各国给予援助,但很快以无效告终。

5月21日,台湾人民共举“自立民主”之策,成立“台湾民主国”,推唐为民主国总统。

它的成立,成了台湾人民同心抗日的一面旗帜。

然而,一个星期后,清廷割台专使李经方(李鸿章之子)赴台与日本新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开始移交谈判具体事宜。

6月2日晚,移交文件签字完成,日本开始对台湾武装进犯。

早在5月底时,日军已分成两路在台湾北部登陆,连续占领三貂岭,瑞芳。

6月3日上午,日本陆海军向基隆发动总攻。

正午时,日军冲击市街。

午后1点左右,大雨倾盆,清军守军顽强抵抗,奋战4、5个小时,又经过激烈的市区刀剑肉搏巷战,不少将士牺牲,基隆失陷了。

6月4日傍晚,基隆溃兵进入台北,迫使唐景菘出战,但唐却仓皇逃回大陆。

台北城内的部分清兵在清廷的示意下,主动投敌。

这样就给反割台武装斗争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台北仅剩下丘逢甲一支义军,势难支撑,只好退到台中。

日军于7日占领台北城。

17日,桦山资纪在台北成立殖民政权——台湾总督府,从而开始了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拒斗争1.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阔的帝国,不顾时势,仍旧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瞒自己,这样一个帝国最终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论()A.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怜悯B.剧烈指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政府C.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D.深刻揭示了鸦片斗争爆发的本质缘由【答案】选D【解析】材料中“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白英国发动鸦片斗争的真实目的,故选D。

2.有学者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一个条款指出,“他们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中的任何一个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他们只要再交纳进口税额的一半,作为子口税,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

这一条款()A.使列强限制了清政府财政大权B.适应了列强商品输出的须要C.有效削减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D.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答案】选B【解析】由该条约内容可以看出列强通过关税特权获得了贸易自由,表明列强通过此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适应了列强商品输出的须要。

3.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见,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相识是()A.是台湾士绅仿照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B.是非正常状况下保卫祖国的特别行为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答案】选B【解析】“改年号为‘永清’”说明还是旧式政权,故A项错误;结合题干时间,可知是中日甲午斗争之后台湾被割让,台湾人民实行的特别措施,故B项正确;台湾民主国成立是为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而不是脱离祖国的行为,故C项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材料中体现不出拥护大清王朝的信息,故D项错误。

人民版 高中 历史 必修一 常考50条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 高中 历史 必修一 常考50条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常考50条知识点总结1.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分封制对象:姬姓子弟(主导)、功臣、先代贵族。

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

(原因:实力的变化→强国兼并弱国)3.宗法制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注:周天子一定不是小宗,士一定不是大宗)血缘与政治结合。

标志着以血缘为纽带,强调尊卑维护权力的政治制度的确立。

4.BC221(BC3C末)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蒙恬收回河套;长城;“直道”。

设郡管理岭南,公元前214年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

(作用: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

)西南夷任命官吏,开辟“五尺道”。

5.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6.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政治)和司隶校尉。

7.汉武帝设置“中朝”。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皇下上)。

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

明朱元璋:罢除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明朱棣:内阁制—侍从顾问,无决策权,强化专制。

清雍正设军机处承旨办事(跪受笔录),政治决策封闭性更明显;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亲重大臣);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地处内廷——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提高了行政效率。

8.行省制度10个行中书省+宣政院+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9.列强的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

10.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化开端;开始沦为两半社会。

11.1894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1895.4签订《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

历史中考总复习之热点:台湾问题

历史中考总复习之热点:台湾问题

重点难点问题讲解 1、台湾问题的由来: (1)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属福建省。

(2)19世纪六七⼗年代,美⽇⼊侵台湾;19世纪⼋⼗年代,中法战争中法国⼊侵台湾,台湾军务⼤⾂刘铭传率军抵抗。

(3)1895年,甲午中⽇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等给⽇本。

(4)1943年底,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国际社会公认台湾等属于中国领⼟。

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的精神。

(5)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6)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蒋介⽯集团的残余势⼒逃亡到台湾。

(7)美国政府⼲涉中国内政,派第七舰队驶⼊台湾海峡,阻⽌⼈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国两制”的原则。

2、中共三代领导⼈的对台⽅针: (1)中共第⼀代领导⼈的对台⽅针:①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陆的统⼀,作为神圣的任务,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了争取⽤和平⽅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2)中共第⼆代领导⼈的对台⽅针:①改⾰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了和平统⼀祖国的⼤政⽅针。

②不久,在邓⼩平提出“⼀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国两制”的对台基本⽅针,并采取了⼀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业。

(3)中共第三代领导⼈的对台⽅针: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进程的对台⼋项主张。

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进程的指导思想。

3、改⾰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业? A.1979年,⼈民解放军停⽌炮击⾦门、马祖。

B.1987年,台湾开放台湾居民赴⼤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化等⽅⾯的交流。

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陆“海协会”达成“九⼆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个中国原则”。

最新-2018中考历史复习时政热点-两岸在全球动荡中携手并进 精品

最新-2018中考历史复习时政热点-两岸在全球动荡中携手并进 精品

2018中考历史时事热点五:两岸在全球动荡中携手并进【热点材料】:2018年11月3日,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日子。

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领团踏上美丽宝岛台湾,两岸中国人期待的第二次“陈江会”终于拉开大幕。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访问,是大陆最高级别的对台事务负责人首次访台,也是两会首次在台湾举行协商谈判,标志着“两会”互动从以前的单向‘登陆’变成有来有往;显示两岸交往已进入制度化协商阶段,它不仅富有象征意义,也表明两岸关系已有实质性突破。

“汪辜会谈”过后,两岸关系经历了一段蹉跎岁月。

两岸在走过一段近九年的风雨历程之后,终于迎来了“雨过天晴”的“陈江会谈”。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正如一道弯弯曲曲的长江之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教材链接】:1.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

2.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1.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2.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4.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5.“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6.汪辜会谈:将“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10.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热点演练】:一、单项选择题1.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会谈之余两人均唱了几段自己喜爱的国粹艺术——京剧,这一段佳话说明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具有()A.相同的心理素质B.共同的文化传统 C.相同的经济基础D.共同的生活习俗2.“九二共识”是涉及两岸关系的专用名词,它指的是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A.在“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 B.在“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上达成共识C.在“两岸三通问题”上达成共识 D.在“台商春节包机问题”上达成共识3.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①《马关条约》签订②中华民国建立③抗日战争胜利④渡江战役胜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精品K12]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学习总结要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精品K12]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学习总结要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简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又称乙未战争,意指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清朝于公元1895年(农历乙未年)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帝国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大小战役之总称,同时也是台湾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重大意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尝试实践,具有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从台湾内部),在国际社会显示了我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深得民心。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重要知识点】1894年7月:因朝鲜问题引起的日清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2月:清北洋舰队全灭,台湾海防失去屏障。

1895年3月13日:日下令攻占澎湖。

1895年3月24日:比志岛支队两天内登陆并占领澎湖。

1895年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正式授印于民主国总统唐景嵩,台湾民主国正式成立,号永清。

1895年5月29日:日军定锚三貂角,近卫师团登陆澳底。

1895年5月30日:唐景嵩下令民主国部队(包含部分广勇)扼守瑞芳龙潭堵及基隆狮球岭炮台。

1895年6月3日:狮球岭炮台与基隆相继陷落,民主国正规军瓦解,战死者在200人以上。

1895年6月4日:唐景嵩与丘逢甲弃职前往淡水,6日渡海内渡中国。

带有台湾民主国的军饷银数十万两(台湾通史)。

1895年6月11日:因辜显荣等人帮助,日攻陷台北。

1895年6月-7月:台湾民主国吴汤兴与三角涌义民营,相继突袭日军。

1895年6月22日:日军攻陷新竹1895年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

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派遣统领杨戴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澎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

1895年7月9日:台湾民主国义军于新竹城败,将领姜绍组自杀。

1895年7月29日:为歼灭民主国军队,日本实行“无差别扫荡”1895年8月8日:日军进攻苗栗。

1895年8月14日:日军攻占苗栗。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知识点: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知识点: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知识点: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学无止境,高中是人生成长变化最快的阶段,所以应该用心去想,去做好每件事,为了帮助大家备战高考,小编整理了高三历史知识点: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学子。

 (一)近代前期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救国探索
 一、知识归类
 1、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⑴禁烟运动。

⑵鸦片战争。

⑶第二次鸦片战争。

⑷边疆地区新危机及中法战争。

⑸中日甲午战争。

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人民群众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⑴鸦片战争。

⑵太平天国运动。

⑶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⑷义和团运动。

 3、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
 ⑴戊戌变法;⑵辛亥革命;⑶新文化运动
 4、清政府的自救
1。

甲午战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甲午战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甲午战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何瑜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这是近代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和收复失地、雪耻无望的悲愤心情。

光绪二十年(1894)六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疯狂的侵华战争。

软弱的清政府战败议和,第二年3月23日(1895年4月17日),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中正约第二款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凶耗传出,犹如晴天霹雳,全国上下群情激愤,痛斥卖国贼,反对割地求和。

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人,在康有为等人的倡议下,上书光绪皇帝,要求清政府拒绝批准《马关条约》,迁都再战,变法图强。

台湾籍举人尤为激愤,他们联名上书都察院:“今者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与倭人,数千百万生灵,皆向北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纵使倭人胁以兵力,而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势必强勉支持,至矢亡援绝,数千百万生灵尽归糜烂而后已。

”一些爱国官吏也纷纷封章上奏,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反对割地求和。

从4月中旬到5月初,仅反对割台的章奏就达140余件,签名者达数千人,一场前所未有的反侵略、反卖国的爱国运动震荡着神州大地。

恶讯传到台湾,全台人民“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

”爱国诗人丘逢甲闻讯,怒不可遏,当即刺破手指,血书“抗倭守土”四个大字,以示抗敌保台的决心,随后率领台湾绅民上书清政府:“和议割台,全台震骇。

……全台非澎湖可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

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对祖宗、下对百姓。

”决心用生命来捍卫祖国的领土。

淡水等地士绅亦纷纷毁家纾难,招募乡勇,购置武器,随时准备抗击日本侵略者。

但腐败的清政府却不顾全国人民的悲愤抗议和台湾人民的死活,几次诏令台湾巡抚唐景崧率领文武官员内渡,撤离台湾。

最新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 精品

最新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 精品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知识重点与难点】1、国共两党的关系(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破裂①孙中山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并决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②国民党“一大”,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确定了“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③接受中共和苏联帮助,建立黄埔军校。

④国共共同领导进行国民大革命。

⑤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和蒋介石加紧争夺领导权,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破坏国共合作。

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2)十年内战时期①国共对峙的表现:A、屠杀与反屠杀: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后,对共产党实行屠杀政策,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反抗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B、“围剿”与反“围剿”:1930—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C、政权的对峙: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形成对峙局面。

②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A、“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先后实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B、1933年,冯玉祥同共产党人吉鸿昌合作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C、1933年11月,“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并与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

D、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E、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3)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维持①“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

②“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八路军与新四军组成。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会考历史复习要点能人(必修1)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

1895年台湾人民英勇悲壮的反割台斗争

1895年台湾人民英勇悲壮的反割台斗争

1895年台湾人民英勇悲壮的反割台斗争作者:伍媛媛文/供图来源:《中国档案报》2014-09-04 星期四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报增集台勇成军情形电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就在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的时候,一场英勇悲壮的反割台斗争在台湾展开了。

在这场反割台斗争中,从官绅到民众,台湾的各阶层人士均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在清宫甲午档案里记载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官员呼吁废约保台《马关条约》的签订,震惊了全国。

清政府各级官员上至内阁大臣、御史、翰林,下到各省督抚、司道纷纷上奏,反对割台。

当时在京举行会试的各省举人更是痛感民族危难,请求勿割台湾。

广东举人梁启超等81人于1895年4月30日上书,深刻分析了割让台湾的严重后果,“上之欲割台以全内地,保都城,而地更瓦裂,都亦必惊”。

他们认为“不割则地或可保,都或不危”。

便吁请清政府抗争到底,“日人若因此败和,吾大兵可集激励,忠义犹可为战,众志成城,敌人亦何敢遽行藐视乎”?此时,台湾地方官员也屡次发电,奏明民众的悲痛之情及抗日愿望。

1895年4月21日,署台湾巡抚唐景崧向清政府发电报指出“战有生机,割地赔款实成绝路”,割台“则是安心弃我台民,台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

此外,唐景崧还主张通过国际公法力主废约保台,“公法会通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须商居民,能顺从与否。

又云,民必顺从,方得视为易主,等语。

务求废约,请诸国公议,派兵轮相助,并求皇上一言以慰众志而遏乱萌”。

除了积极呼吁外,他们也担当起领导武装保台斗争的重担。

这其中以南澳镇总兵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最为突出,其成为台中和台南地区抗击日军的中坚力量。

士绅组织武装保台在外敌入侵,清政府决议要割台自保的紧要关头,台湾的士绅以丘逢甲为代表,纷纷投身于抗日保台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中。

在创建民主国、组织义军、筹备粮饷军械等方面,台湾士绅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导读: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近现代不同阶段的中外关系1、晚清时期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860年);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开端,林则徐等开明地主开始“开眼看世界”。

第二阶段(从1861年到甲午战争之前):“和局”,清政府办洋务以自强。

第三段(从1894年至1912年);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华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在成立以后颁布的《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敢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于1915年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条部分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1924年,孙中山北上时明确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的中国的势力。

1927年初,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

3、新中国时期阶段特征概况1949年至20世纪50 年代末“一边倒”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斗争,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等,为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0世纪60年代“一大片,反两霸”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继续推行****政策。

为捍卫国家主权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即“一大片”的方针,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在世界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大三角”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到恢复,1972年中美关系的缓和和中日建交,此后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打破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
民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简介】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又称乙未战争,意指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清朝于公元1895年(农历乙未年)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帝国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大小战役之总称,同时也是台湾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重大意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尝试实践,具有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从台湾内部),在国际社会显示了我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深得民心。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重要知识点】
1894年7月:因朝鲜问题引起的日清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2月:清北洋舰队全灭,台湾海防失去屏障。

1895年3月13日:日下令攻占澎湖。

1895年3月24日:比志岛支队两天内登陆并占领澎湖。

1895年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正式授印于民主国总统唐景嵩,台湾民主国正式成立,号永清。

1895年5月29日:日军定锚三貂角,近卫师团登陆澳底。

1895年5月30日:唐景嵩下令民主国部队(包含部分广勇)扼守瑞芳龙潭堵及基隆狮球岭炮台。

1895年6月3日:狮球岭炮台与基隆相继陷落,民主国正规军瓦解,战死者在200人以上。

1895年6月4日:唐景嵩与丘逢甲弃职前往淡水,6日渡海内渡中国。

带有台湾民主国的军饷银数十万两(台湾通史)。

1895年6月11日:因辜显荣等人帮助,日攻陷台北。

1895年6月-7月:台湾民主国吴汤兴与三角涌义民营,相继突袭日军。

1895年6月22日:日军攻陷新竹
1895年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

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派遣统领杨戴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澎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

1895年7月9日:台湾民主国义军于新竹城败,将领姜绍组自杀。

1895年7月29日:为歼灭民主国军队,日本实行“无差别扫荡”
1895年8月8日:日军进攻苗栗。

1895年8月14日:日军攻占苗栗。

1895年8月28日:彰化八卦山之役。

民主国将领吴汤
兴及吴澎年死亡,台湾知府黎景嵩募集之新楚军全灭。

民间或谣言日军将领北白川宫能久战死于此役,但未经考证。

1895年8月29日日军攻陷彰化,日军第二师团五分之四兵力染热病。

1895年9月1日:云林知县罗汝泽招募云林兵勇。

哨官简义驻防斗六斗南。

1895年9月1日:日军占领云林,罗汝泽败逃中国,简义持续与日军游击。

1895年9月7日:日军以“不宜孤军深入”为由,退守彰化。

1895年10月7日:日军重新攻占云林斗六。

简义败逃云嘉山区,自立“铁国山”。

1895年10月10日:日军第四旅团数千援兵于台湾南部的嘉义布袋港登陆抵台。

1895年10月11日:日本援军第二师团一万余兵士登陆台湾南部的枋寮,将领为乃木希典。

1895年10月11日:佳冬巷战,晚,日军占领佳冬。

1895年10月12日:民主国驻东港管带吴光忠未战逃。

1895年10月12日:东石,布袋,日第四旅团与黑旗军巷战。

1895年10月15日:再度于云嘉一带实施无差别扫荡。

日军占领嘉义。

1895年10月16日:日军第二师团占领凤山。

1895年10月18日:日军三方包抄台湾民主国唯一据点台南市。

1895年10月19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刘永福内渡中国。

1895年10月21日:日军攻陷台南,台湾民主国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