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岳麓版)总复习: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最全版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最全版《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倪文良【课标要求及解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读:本节课从中央行政体制、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的历史变化三个方面介绍了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从而总结汉唐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是依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列的“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个学习要点编写的。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很多,在一课时的篇幅里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择取最具特色的中央行政体制、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作为典型,通过其发展的基本史实,来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情分析】对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对于其概念的讲解不要做过多的解释,要重点梳理其演变的脉络。
【教师对策】以问题为牵引,以资料为支撑,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体验、感受、探究历史,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本课试图通过资料引入、情境设置、问题设计、课堂讨论和教师总结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三省六部制、从世卿世禄制度到察举制到科举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并对其进行评价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跨度大,使学生体验到历代王朝的选官制度的逐渐合理化和成熟化,方法要灵活多样,通过图示的演示和问题的设问,帮助学生把握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及关系和作用;通过资料的补充和问题探究使学生了解科举制演变的过程和正确评价科举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制度演变的同时,加深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敬意,认识到制度演变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统治模式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结果,所体现的是中国管理模式逐渐平民化精英化的一种表现。
其二,认识中国的选官制度的先进性,中国选官制度使中国各个阶层的流动从而使中华文明充满了生机活力,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进步性,在古代走在人类历史的前列的原因之一。
2019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大一轮精品复习课件: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共20张PPT)
考点二Leabharlann 考点一考向史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史料论证
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目的、运行机制及特点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 中书
付门下,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 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 奉行” 而已。 ——《朱子语类》 思考:史料反映了唐初三省六部制的哪些特点? 提示: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 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A.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并发展。
B.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考点一
考点二
②措施:
A.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剥夺统军大将的兵权;编练禁军;设三衙和枢密
院分掌统兵权和调兵权。 B.削实权:中央设“ 中书门下” 、枢密使、三司使分掌行政权、军权和财 权;地方州郡属中央,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 C.制钱谷:设转运使,负责将地方州郡财赋大部上交中央,消除了地方割 据的经济基础。 ③影响: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发展 (1)确立:隋唐。 ①职责:
考点一
考点二
②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③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通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对后世国家体制 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发展: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中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枢密 院管理军政;三司使管理财政。 (3)废除:元代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2.选官制度 (1)世卿世禄制:西周实行,以贵族世袭为特点。 (2)军功爵制:战国至西汉武帝时期实行。 (3)察举制和征辟制: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是指让各郡国每年 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2019年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世代沿袭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
在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
3、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4、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含义(基本内容):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理解“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意思)(3)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即:先代贵族)(4)受封者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5)受封者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6)评价:①积极: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②消极: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东周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争霸的混乱局面。
5、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4)大宗与小宗: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是指在古代社会中,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为社会的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机制和渠道。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通常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改革,通过各种制度性的安排和规定,以达到政治权力的合理行使和社会秩序的有效维护。
在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过程中,人民的参与逐渐得到了保障和扩大。
在早期的古代社会中,政治权力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政治决策的过程缺乏公开和透明性,导致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
然而,随着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人民在政治决策中的发言权逐渐加强,出现了一些代表人民利益的机构。
例如,中国古代周朝的封建制度,将国家的管辖区域分为诸侯国,每个国家都有一个诸侯,他们代表着国家的一部分利益,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保障了人民的权益。
其次,在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过程中,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要求政治权力的合理行使和控制,以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
在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中,城邦的最高权力通常由多个机构共同行使,相互制衡,以保证国家的平衡和稳定。
例如,雅典的民主制度中,最高权力被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由国民大会、参议院和执政官共同行使,互相制衡,确保了政权的稳定。
最后,在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过程中,法治原则的确立和贯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治原则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保障,使所有人都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原则。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离不开法治原则的支持和保障。
古代罗马的帝国制度中,将法治原则作为社会的基本准则,确保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通过法律的规定和司法机构的建立,权力的行使受到约束和制约,避免了政治的个人化和专制化。
总的来说,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改革中摸索和完善。
通过人民的参与、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以及法治原则的确立和贯彻,古代政治制度得以成熟,为社会的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机制和保障。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皇 帝 中书省
起草诏令
尚书省
负责 执行
门下省
封驳审议谏议机构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意义:①分割相权加强皇权,②分工明确 提高效率,③彼此制约便于集权,④体系 成熟
15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 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 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 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
一、西汉调整专制集权的举措
影响: 地方机构:郡国并行 政治:加强了 中央集权,建立 中央:中外朝制度。 起了政治大一统 局面。 思想:罢黜百家 选官制度:察举制 独尊儒术。(董 征辟制。 仲舒)
二、东汉
1.调整中央机构---扩大尚书台。削弱了 相权,加强了皇权。 2.选官制度--乡举里选。 标准:门第出身。 影响:形成豪门望族,累世公卿集团。
察举与征辟
东汉末有这样一首歌谣讽刺察举制说:“举 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 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当时推举出来的秀才 不识字,察选出来的孝廉对父亲不孝顺。被称为 “清白”的人像泥一样污浊,而出身高门的“良将 却比鸡还胆小。 应该说,察举制和征辟制为国家荐举有德行 有才学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 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也容 易形成小集团。
皇 中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朝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九 帝
执行机构
外
朝 御 史 大 夫 卿
太 尉
有事上报
一、西汉调整专制集权的举措
1、汉初:
地方机构:郡国并行 中央:中外朝制度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必修1 第1单元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2010·潍坊·3月文综)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大权,不能体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排除含②的选项即知应选D项。
2.(2010·诸城)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答案】D【解析】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明显错误,排除A项;唐朝是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中枢机构是保障皇权的工具,排除B、C两项;分析材料可知,D项符合题意。
3.(2010·江苏·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征辟制和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德才,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故选C项。
4.(2010·全国卷Ⅱ·14)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倍受青睐。
宋代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文选》烂,秀才半”反映了熟读《文选》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
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考点1|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2.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3.作用(1)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4.演变(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5.影响: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选官制度1.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战国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度。
3.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5.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
(1)背景:隋唐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4)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1)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表现: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代在中央设御史府,地方设刺史;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又设有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专门的谏议制度。
高考试题解析第一单元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 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
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
的控制,C正确。
答案 C
19
考点
@《创新设计》
2.(2017·海南单科,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
11
考点
@《创新设计》
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 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 昏有密切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察官本身贪赃枉法者也不乏其人, 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
12
考点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7
考点
@《创新设计》
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 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 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 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
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解析 东汉时期的察举制重视血缘和门第出身,这对地方的世家大族更为有利,阻
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B项正确。
——白寿彝
27
考点
@《创新设计》
核心论点:古代监察制度主要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这决定了其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主要由御史监察系统和谏官言谏系统组成,前者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后者对上 纠正皇帝决策失误。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课件 1-1-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40张
特别提示: 1.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 制的结果是通过分割相权实行了专制皇权 的加强,不能说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它与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本质的区别。 2.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明 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 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 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 皇帝旨意而定。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 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2.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1)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立________, 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设立________,地位逐渐上 升,逐渐取得了“________”权。最后再 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 “________”。 (3)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 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 组成的________处理。 (4)清雍正年间,设立________,它简化
2.演变 (1)宋朝:“____________”作为宰相办 公机构,军政归________掌管,财政归 ________掌管,宰相只保留________权。 (2)元朝:废除________只设________。 六部归入________。 3.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 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权力 的分解,既明确了________,又使三省 ________,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 远影响。汉到元 政治制度演 汉至元政 变的史实, 治制度 说明中国古 的演变 代政治制度 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 处的设置等
考点聚焦 ①汉至元中央 集权的发展 ②汉至元君 主专制的演 进③选官、 用官制度的 变化
①宰相制度的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1)职权: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 制。三省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其职责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其长官都是宰相。 ________下设六部,分别负责处理日常 事务。 (2)作用: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了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课件 岳麓版必修1
拨云见日 唐代官吏的产生方式是多样的。 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 唯一的方式,通过赏赐、战功、门第、恩萌等途径获得官位 的仍然很多。
归纳拓展 1.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的变化 朝代 西周 制度 世卿世禄制 标准 血缘
战国、秦、西汉初 汉武帝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制
军功 品行 门第 考试成绩 八股文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________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 了王国问题。公元前154年,________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 削藩,引发“________”,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2)措施:实行“________”,强干弱枝,________地 方。 (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 ①唐朝后期,形成了________林立的局面;唐朝灭亡 后,出现了________的分裂局面。 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并实现了相对统 一。
(2)措施 ①收精兵。实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分离。 ②削实权。废除________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规 定州郡直属中央,________掌地方行政,设________监察。 ③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 由________控制掌握。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________时期。 (1)职权:三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 职责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长官都 是宰相。________下设六部,分别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2)特点:相权三分,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 明确。
二、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 (2)过程:明朝建国之初,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控 制。1380年,明太祖下令裁撤________,废除丞相,由皇帝 掌管________。 (3)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 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政治文明史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28页
解析 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 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 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 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 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 项符合题意,A 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 涉及宰相权力的变化,C 项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 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 项说法不正确。
第29页
5.(2016·课标全国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 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 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第24页
解析 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 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 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 D 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 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 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 A 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 力的是中书省,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第25页
3.(2018·课标全国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 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 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 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C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明清:八股取士。
第11页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历程
(1)秦汉时期:秦朝设立__御__史_大__夫__,西汉设立__刺_史___。 (2)唐宋时期:设___门_下___省和谏院。 (3)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_顶__峰__,而谏议机构__消_失___。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课件第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问题1:刘邦建汉后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 异同?
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及 “郡国并立”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六点 三十五分。
汉初在地方上 实行郡国并行的制 度。刘邦分封同姓
王,以为依仗刘 氏天下一家的格 局,就能巩固皇 权,稳定天下。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六点 三十五分。
唐:三省六部制度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 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 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六点 三十五分。
• 思考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怎样演变的?体 现出了怎样的趋势?
• 提示:(1)演变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六点 三十五分。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六点 三十五分。
• 提示: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 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并且由于唐 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添了这一 制度的“民主色彩”。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 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对相权的牵制是为了 加强君主的专制。因此,它只是一种“皇权下 的民主”。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六点 三十五分。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六点 三十五分。
• 【答案】 D • 【解析】 《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
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 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 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 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 缩小,反而扩大;故A、B、C三项表述错误。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六点 三十五分。
• 5.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报考 国家公务员大热。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不同时期 国家公务员产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_课件1(4)
权力分配未定型
内史省 中书省 门下 省
同唐朝
备注 建立 巩固
完善
唐
宋 元
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皇 帝 请完成下面的图表内容:
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诏令
负责 执行
封驳审议
特点:⑴完整的相权被分割,
分工和职责明确;
吏 户⑵国家礼事务兵与皇家刑私事工 部 分开部,中枢部 权力部体系完部 善 部
皇帝既依赖宰相治理国家,又对宰相存有疑忌之心, 于是就不时地采取各种措施限制相权,再把剥夺回来的种 种中央行政大权交给自己身边的亲信。这种权力转移和分 散机制,正是 “三公制” 演变为“三省制”的内在推动 力。
秦汉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为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威胁皇帝的绝对权威。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就是皇帝通过把相权一分为三, 分割、削弱相权,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 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朝代 秦朝 西汉武帝 东汉 魏晋南北 朝
隋
中枢权力体系
丞相
职能(作用) 最高行政长官
中朝
决策,与丞相制衡
尚书台
取代三公的权力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 省
同唐朝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宰相办公机构,行政权 军权(发兵权) 财政,长官“计相” 下设六部
备注 建立 巩固
完善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 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割 相权,加强皇权
加强,相权再分割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 事 发展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朝代
制度
西周 “世卿世禄”制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64张)
课堂 伸展
二.选 官 制 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西周时期
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汉初 汉
军功爵制度
察举制 征辟制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清(1905废) 科 举 制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獬豸(xièzhì)
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上 古神兽,双目明亮有神,额 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 言知人性。它能辨是非曲直 ,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 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 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 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 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 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 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所 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 公正的化身。
京城里进行科举考试的贡院,以前学子们最向往又最恐惧的地方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建立中朝
太尉 御史大夫 丞相
常侍 侍中 尚书令
中、外是 相对皇帝居 住的宫禁而 言,中朝( 内朝)官员 享有较大的 出入宫禁的 自由,可以 随侍皇帝左 右且能在宫 中办公,外 朝官员则无 此特权
中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皇帝 外朝
兵
刑
工
部
部1) 进一步部分割相权,部加强了皇权部
部
2)职权分散,效率低,“冗官”
课堂 伸展
元代 一省制 皇 相权帝重新加强
宋代 二府三司
中书省
主持全国政务
御史台
督察朝廷百官
归入
枢密院
执掌军事
宣政院
管理全国佛教事务 直接统领吐蕃的政务 和军事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实行部一省制部的原因部: 部
部
部
元疆域空前,政务繁多,为提高效率,巩固统治。
岳麓版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优秀ppt课件6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导 言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一系列新的 政治制度,它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 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那么,在 秦亡之后的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制度又发生 了怎样的演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我们今天 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太 尉
课堂设问 隋唐时期 皇帝 的中央集权体制 三省六部制设立的意义是什么?
中 尚 门 1、集体宰相制 书 书 下 2、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草拟诏令 执行诏令 封驳审议 3、提高了行政效率 4、相互牵制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5 、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
选拔官员 户籍赋税 祭祀教育 军事警备 审判刑罚 土木工程
课堂设问
你知道汉武帝设立的中朝、外朝制度 是如何“制衡”权力的吗?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之间是一种什么关 系?它对唐朝的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宋朝中书门下制的各政府部门是如何 分配权力的?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建立中朝
中朝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皇 帝 外朝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枢 (三衙) 密 侍 殿 侍 院 卫 前 卫
马 军 司 司 步 军 司
中 度 盐 户 书 支 铁 部 门 下
宋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元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课堂设问 你能否从结果上对中国古代行政体制 演变的总趋势做一简要评价?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二、选官制度
材料五 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 一次对话中说:“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 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中国的这种制 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2000年的时间里, 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 后来英国也仿效并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 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中国科举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发展影响直接 而重大……日本、朝鲜、越南三国是这个科举 文化圈中影响最突出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考纲要求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提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考点二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宰相②皇权考点二①“世卿世禄”②察举③家世门第④试策⑤刺史⑥门下省⑦按察使司[巧学妙用]1.漫说历史——三省六部的运行机制2.图示解史——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演变3.图示解史——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考法1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考题1】资料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资料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资料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资料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丙甲乙丁D.乙丁丙甲答案 C『方法突破』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正”可知甲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从“摧毁门阀,拔擢人才”“参加策试”可以判断乙是隋唐时期科举制;从“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可以判断丙是汉代察举制;据材料“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可知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
『史论链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选官基础:范围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考法2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考题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
当时称“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答案 B『方法突破』三省六部制度可以弱化相权而加强皇权,但是也同样可以制约皇权。
唐中宗不敢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发下任命官吏的诏书,而改用它法,这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对皇权的制约。
『史论链接』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斜封墨敕”体现三省六部制不仅服务于皇帝集权,还用政令的程序化运行规则形成以相权对皇权的牵制,从而形成较为完备的封建官僚体制,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考法3 “君尊臣卑”下的皇权与相权史料一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史料二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
——《宋史》卷131《职官》『读史用史』1.史料一阐述了唐代官僚机制的运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官僚机制的运行方式的进步性。
提示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史料二论述了宋代通过分化事权,从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据材料分析,宋代是如何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提示设立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
『方法突破』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是突破高考40题的关键。
如史料一中“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反映了唐代三省既分工又合作,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说明唐太宗设立政事堂,以提高行政效率。
史料二反映了宋代通过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史论链接』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应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考法4 堪比“四大发明”影响全球的用人观——科举制史料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
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
『读史用史』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它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局限性。
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而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废除科举制度。
史料第一句话即是因为科举制的弊端,所以梁启超积极主张改革科举。
科举制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欧美各国的文官制度即仿效了中国古代科举制。
史料二中梁启超说“夫科举非恶制也”即强调了科举制对欧洲的主要影响。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史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提示示例1 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
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
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对欧美的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
示例2 不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性制的观点。
认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进一步传播,当时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示例3 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
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
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
且一定要论及欧美国家文官选拔。
示例4 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
应把科举制放在具体的时空下评价。
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按古、近、中、外科举制的利弊进行论证。
,『方法突破』本题为观点探讨题,其基本的解题思路是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第一,史料观点“为何”(是什么),第二,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第三,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本题史料显性或隐性给出一个或多个史论,要求是“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史料中一个或多个观点”。
因此解题时对梁启超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都可。
例如赞同,就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作用和影响欧美两方面回答;如若不赞同,就从科举制的弊端入手。
『史论链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等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2)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数是君主的忠实奴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
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1.(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
题干材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
答案 A2.(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C项;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6·浙江文综,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解析东周时期,诸侯国实力增强,在地方上有很大的权力,不听从周天子的指挥,而元代行省隶属于中央,是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另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化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凌驾于三省之上,宋代在三省之外,另设“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负责处理政务,二者的地位和职权相当,故B项正确;西汉的刺史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地方的机构,级别不高,而明代的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州县,故C项错误;宋代的宋提点刑狱司负责地方的司法机构,明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