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完整版]
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方向和应对策略
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方向和应对策略?2017年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变化最为显着的一年,这将预示着高考语文试题将会在2017年后会有稍大的调整。
本文着眼于考纲在微观领域的变化,对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做出深入研究,进而准确把握高考方向,明确题型变化的主要特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备考计划。
1、规范了各种概念术语。
以前考纲将高考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结为“现代文阅读”,修改后的考纲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统称为现代文阅读。
就本质来看,现代文是针对古文言而提出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小说、传记、散文、新闻等均属于现代文的概念范畴,以往考纲所说的现代文仅仅是指论述类文本阅读,显然是不科学,不规范的。
修改后的考纲在概念上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更为科学,为备考指明了方向。
2、充分明确了考查要求。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点说明中,明确指出了“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等重要观点,这样的语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文本的选材范围,考查的基本要求,以及阅读文本应注重的基本方法,让考查方式和考试命题有章可循,充分体现了考纲在指导命题上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适当增添了考试内容。
阅读整个考纲,我们发现,考纲在微观上呈现出以下几点变化:①现代文阅读部分增添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②古诗文阅读部分增添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由以往的“筛选文中信息”变为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考点;④“实用类文本阅读”增添了“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⑤“文学类文本阅读”增添了“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同时也指出了阅读的基本策略,即“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瞄准高考文言文命题之变化 夯实高考文言落地得满分
瞄准高考文言文命题之变化夯实高考文言落地得满分一教考衔接文言文阅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部编新教材中,文言文阅读涉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四个任务群32篇文本和选段。
这些作品,时间跨度大,上从春秋战国,下至辛亥革命;文本类型多样,“经”“史”“子”“集”都有出现,涉及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高考对文言文阅读各项能力的要求,均与课内文本密切相关。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认为:文言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之一,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
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文言文,并能将文言文准确地翻译成规范的现代汉语。
二、真题剖析2023年新高考I卷试题文言文阅读选择了两则阅读材料,分别节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的著作总集,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孔丛子》是继《论语》之后儒学的一部重要文献,相当于“孔家杂记”,主要记述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十几位孔子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时间跨度近六百年,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
2023年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文本共计655字,比2022年新高考I卷589字多了66 字,阅读量上略有增加,保持了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600字左右的阅读篇幅。
[2023新高考I卷]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2011高考语文(安徽卷)附详细答案与解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则是一个想象的空间。
想象的空间不同于现实的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的空间为基础的。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的空间来。
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
二是说,想象的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的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的空间为依据的。
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
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不丰富的。
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中去。
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
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
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
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
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
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
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
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
2011年高考试题——语文(辽宁卷)解析版
(辽宁卷解析)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
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现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
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
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
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
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詹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
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2011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左传·宣公十五年》节选宣公十五年春,晋师伐郑。
郑人使子产如晋。
子产至晋,晋人问曰:“子产何为来?”子产对曰:“郑人惧晋之威,故使臣来。
”晋人曰:“郑人何罪之有?”子产曰:“郑人无罪,然晋之威,郑人不得不畏。
”晋人曰:“子产何以知晋之威?”子产曰:“臣闻晋之威,自晋文公始。
晋文公有大德,能服诸侯,故诸侯畏之。
今晋之威,非晋文公之威也,乃晋之将士之威也。
晋之将士,能战能守,故诸侯畏之。
”晋人悦,乃罢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5分)- 使:()- 惧:()- 畏:()- 服:()- 悦:()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5分)- “郑人惧晋之威,故使臣来。
”()3. 子产在文中是如何表达对晋国的敬畏之情的?(5分)4. 子产对晋国的威望有何评价?(5分)(二)古诗词鉴赏(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6-10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分)7. 诗中“岱宗”指的是什么?(3分)8. 请分析“造化钟神秀”一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5分)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5分)10.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何特色?(5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2011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含解析)-高清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卷及答案(含解析)第Ⅰ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A. 归根结底旁征博引莫衷一是舐犊情深B. 察言观色胜卷在握美轮美奂醍醐灌顶C. 孺子可教随遇而安铩羽而归相形见拙D. 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刻不容缓沧海桑田答案:A解析:B、胜券在握,C相形见绌,D励精图治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B. 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C. 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D. 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答案:A解析:B应为“重要的是包含了对人......”;“主要靠的是......”和“靠......取得的”句式杂糅;D“其他学校领导”有歧义。
3、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况,不要超过15个字。
(4分)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
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
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
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答案提示:地形水深、地质构造、相关资料解析:指向性压缩,分清层次,概括要点。
4、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
请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25个字的按语。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建议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2020/4/24
13
其次要注意规范翻译的训练。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一要让学生重视翻译原则。 要求他们高度忠实于原文字句,克服主观随意性。
二要要求学生圈出采分点。 三要让学生掌握翻译方①在法草。稿纸上翻译。 ①留:人名、地名、官②一名个、字帝一号个等字专地对用照名原词句,检查 ②组:单音词组成双音是否词有来丢翻落译现是象最,看好直的译方是法否之对一应。 ③④补换::古省今略词无义处差不别在明原③,认词显所真,的以抄意和一写译句定到是式答否要结题准牢纸确构记。上不补。同省的略,。要
2020/4/24
10
3.概括分析题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概括和分析题多数为“选非”
型,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重点为概括和分析。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 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利用好该题选项也可用 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 这种题的错误选项 设置常常是“正误相杂”的,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即 在大体框架正确的前提下夹杂一两处错误的表述形成干扰。
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 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对谁做的,什么时间、什么情 况下做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通常选项中的错误 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
2020/4/24
12
4.句子翻译 要求翻译的句子文言现象较为集中, 涉及实词理解、虚词意义与用法、句式及词类活 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等。
潭……学生做题技巧熟练了,但文言语感却不见 增强,做几十套和做十几套题没有太大区别—— 时间浪费、消磨兴趣,还起不到理想的应试效果。
2011届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考点解读及备考对策
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 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 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以下的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 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 、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 (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 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不做文本通读,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 把握好全文的内容重点,就容易被文章局部 的内容或话题而提的某些问题所牵引,先入 为主,关注了次要问题而忽略了主要问题, 阅读印象支离破碎,难免出现疏漏。所以, 必须强化整体感知的意识,做题前一定要通 读全文,把准论点、找准论据及理清论证思 路。具体搞清以下问题:
读09广东高考《自由与科学》回答
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
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 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 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 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 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 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另一 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 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 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 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高考试题回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9年广东高考题)爱因斯坦《自由和科学》 ⒕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 有哪些?(4分) ⒖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 (4分) 2008年朱光潜的《诗与直觉》(《风向标》176页)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 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 分) 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2007年的《创新与想像》王生平(P177)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 (4分)
2011年高考语文福建卷(附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语文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匪来贸丝,。
(《诗经氓》)(2) ,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3)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4)云销雨霁,。
(王勃《滕王阁序》)(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蜀道难》)(6)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解析】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从时间来看,涉及了先秦、东晋、唐、宋四个时期,涉及了诗、词、文、赋四种文体。
今年新要求的背诵篇目在考试中有一定的体现。
《诗经》《劝学》《滕王阁序》《赤壁怀古》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篇章。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重点篇目。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需要一字不错,考生失误在于记忆不准或书写出现错漏。
【答案】(1)来即我谋(2)积土成山(3)飞鸟相与还(4)彩彻区明(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6)惊涛拍岸(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元] 虞集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
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
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
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
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
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
‛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
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详细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逐题解析)一、语言文学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给.(jǐ)予毛坯.(pī)强劲.(jìng)人心惶.(huáng)惶B.山崖.(yá)霎.(shà)时掳掠.(lüa)沁人心脾.(pí)C.馄饨.(tun)不屑.(xi a)嫉.(jí)妒令人咋.(zhà)舌D.神甫.(fǔ)订.(dìng)正烙.(lào)印摄人心魂.(hún)1.C(C项“令人咋舌”的“咋”应读“z?”。
“咋”有三种读音:zá、z?、zhā。
但zá、zhā两音只用于方言,平时并不考,z?音用于书面语,唯一只有“咋舌”一词。
)【解析】本题考查都是常见字的读音,其中“给、劲、咋、烙”都是多音字。
这些常见字在必修教材中都出现过,学生并不生疏。
“霎时”的“霎”、“嫉妒”的“嫉”、“神甫”的“甫”容易造成习惯性误读。
此题考查“注音有错误的一组”,难度比“注音正确的一组”有所降低。
“馄饨”是最常见的一种面食,“饨”一般读轻声,间或也重读,读音为tú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笔法闲熟,感情真挚。
/文章如流水账,缺乏细腻的描写。
/融感情于琐碎的细节中,不作直接抒情,情却自然溢出。
(摘自作文评语)B.货款金额为叁拾肄万元,月底结算。
/兹收订金伍百元,余款货到验收合格后十日内付清。
(摘自单据合同)C.我们都是虫,可我是萤火虫。
/苦难是化了装的幸福。
/不是忙到脚不粘地,是忙到脚没空儿粘地。
(摘自教室板报)D.一期售罄,二期将出,敬请期待。
/领衔浙江,独占鳌头。
/创意至上,虚位以待,欢迎报名。
(摘自招牌广告)2.D(A项“闲熟”应为“娴熟”,“娴”与“熟”同义,是“熟练”的意思。
B项“肄”应为“肆”,前者是“肄业”的“肄”,后者是“四”的大写。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命题新趋势+课件
高考总复习
返回目录
任务点一 形象比较鉴赏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对诗歌形象的比较鉴 赏主要包括内涵特点和作用异同两方面。
[关联考题] 1.(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上一页 下一页
高考总复习
返回目录
[解题思维] 1.结合全诗内容,比如情语、景语、典故等关键词句,进行恰
思维 指津
当的鉴赏 2.根据诗歌类型,比较诗人的情感异同 3.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境遇,比较诗人的心情或观点态度的
异同
答题 模板
1.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表现出××的心情(观点态度) 2.不同点:前诗写××,侧重表现××;后诗写××,侧重 表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高考总复习
返回目录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本诗选取花草、燕子、田塍、白水、白纻裙、绿蓑衣等意象,画 面清新和谐;多用口语、俗语,运用白描手法,表现出对田园劳作生活的 喜爱。语言通俗浅显、平实质朴、清新自然。 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取凄凉地、弃置身、沉舟、病树等意象, 画面阴郁凄苦;运用闻笛赋、烂柯人等典故,对仗工整;前半部分伤感低 沉,后半部分隐含坚韧振奋。语言典雅工整、含蓄深沉。
返回目录
考查角度 表达技巧
上一页 下一页
高考总复习
返回目录
考题呈现
考查角度
(2022·全国甲卷)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形象作用
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1卷)及答案
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1卷)及答案2011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语文试题答案详解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行伍(háng)名宿(sù)恶贯满盈(yíng)厉兵秣马(mù)B倾轧(zhá)不啻(chì)补苴罅漏(xià)荆钗布裙(chāi)C.巨擘(bò)河蚌(bàng)得不偿失(cháng)莘莘学子(shēn)D.解剖(pāo)羁绊(jī)火中取栗(lì)感慨系之(xì)【答案】C【解析】A秣(mò)、B倾轧(yà)、D解剖(pōu)【考点】语音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
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答案】B【解析】A、始作俑者:贬义词。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
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
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
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使用对象错误。
D、附庸风雅:贬义词。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届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1届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上海卷2011年语文高考试题含详解答案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一阅读 80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又见鹭鸶陈忠实⑴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悠步。
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
哦!鹭鸶又飞回来了!⑵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
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⑶于是,小河的这一方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时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⑷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
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⑸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
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庆贺"指示"发表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贵族阶级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抑或是不屑于这一方地域上人类的愚蠢可笑拂尾而去?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⑹又见鹭鸶!又见鹭鸶!⑺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
(新)高考语文命题的问题与对策
高考语文命题的问题与对策-中学语文论文高考语文命题的问题与对策陈相元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高考制度改革也正处在顶层调研和设计之中,开展高考语文命题研究,剖析问题,寻找对策,对于提高高考语文命题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普适性,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稳步、健康和持续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高考语文命题问题1.缺失听力考查,不符合母语教育规律汉语是我们汉民族先人创造的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民族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
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应该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力和自豪感的责任。
具体说来,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世界上任何母语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
中国人学习英语、日语等也都遵循了这一规律,并且在考试中也专门设置听力考查这一主要内容。
再来看看我们中华民族人民学习母语的现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虽然我们也曾学过汉语拼音,学习过普通话,但没有哪一个学段,无论是小学和中学的语文学科也好,还是大学语文或中文系也罢,都忽视了对自己母语教育的听力考查,似乎我们中华民族学习本民族语言可以超越母语教育的一般规律,似乎可以只重视读、写能力而忽视听、说能力的考查,似乎我们从娘胎里一出来就已经具备了汉语的听、说能力了,无怪乎我们学了几十年的汉语,还不如只学了几年汉语的外国人普通话标准,这不能不说与我们的汉语考查缺失听力有关,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我们中华民族全体人民高度警觉的问题,不仅仅是高考语文命题的问题,也更是需要我们语文教育人认真思考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设置阅读选考,有损科学性和公平性高考是我国最权威的国考之一,关乎青少年一代的人生命运,系于千家万户的拳拳之心,其试卷应尽可能地体现科学性、公平性和选拔性。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了必修和选修内容,随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出现,高考语文命题也随之出现了选考内容。
超实用高考语文:文言文题的类型及应对方法
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地位很重,分值多达 19 分。
但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语言又有其特殊性,所以,学生常常失分也最多。
关键在于阅读没过关。
因为没有读清文段中的人物、事件、评价等,对实、虚词的推断,对内容的理解自然就有可能不符合文意,从而导致错误。
从这些年高考选用的文言文看,无非两种文体,一是人物传记,一是散文(古代散文包括议论文)。
只要我们能够了解一种文章的基本写法,从这方面入手去解读文章,一般是能够读懂文章、读清文章的。
两种类型的文言文文体有什么区别?【基本分析】传记类阅读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在 2006 年以前基本上是独霸高考文言文试题选材,此后,古代散文、小品文甚至古小说异军突起,但传记类的“浅易”和取材广泛的特点,使得它仍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考生阅读传记类的文章,要注意古代史传文叙事、写人的特点,还要注意高考试题往往对原文有删节的特点。
近几年高考试卷中,考查史专体的有全国卷Ⅰ、Ⅱ、广东卷、湖北卷、天津卷、福建卷、辽宁卷、江西卷、海南宁夏卷、上海卷等,纵观这些试卷发现:1.表达方式来说,以叙述为主,偶或有一点议论,或者是作者直接发议论,或者是借人物之口发议论;2.从运用的词语说,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非常见的实词和虚词;3.从句式上说,主要运用常见的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等,极少出现非常见的文言句式;4.从内容上说,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
因此高考所选择的古代文语段几乎全是史传文的语段。
这样的语段,一般高中毕业生阅读是不太困难的史传体【基本写法】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1.姓名、字号;2、籍贯;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学识;5、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前面三讲分别阐述了古代文阅读几个主要考点,本讲总说命题的基本走势和应试对策。
一、命题的基本走势总的来说,古代文阅读的命题基本是稳定的,但近年来有一些变化。
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点:1.选择“浅易”的古文语段所谓“浅易”,主要特征是:①从表达方式来说,以叙述为主,偶或有一点议论,或者是作者直接发议论,或者是借人物之口发议论;②从运用的词语说,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非常见的实词和虚词;③从句式上说,主要运用常见的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等,极少出现非常见的文言句式;④从内容上说,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
(可参见《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柳土镇先生的文章《浅易文言文界说》)因此高考所选择的古代文语段几乎全是史传文的语段。
这样的语段,一般高中毕业生阅读是不太困难的。
2.人物性格由单一趋于复杂以往所选古文语段中的主要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或忠或奸,或孝或廉,或善处事或善用兵等。
如1998年选择的关于李若水的语段主要表现其“忠”,1999年年选关于苏琼的语段,主要表现其治政有方、善处事务,2000年所选关于胡质的语段主要表现其清慎,2001年所选关于田单的片断,主要表现其作战善于用“诈”。
而2002年所选《李将军列传》片断中的李广,其性格比较复杂,2003年所选《裴矩传》中的裴矩,则有“佞于隋”而“忠于唐”这个侧面,性格明显趋于复杂。
人物性格的趋于复杂,表明阅读难度有某些提高。
3.侧重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以往在古文阅读的试题中,考字词理解的试题通常有三题,而2003年则改为实词、虚词各一题,而筛选信息、分析文意、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试题则由过去的两题增加为三题。
这是很显然的变化。
再则,过去理解文句含意的试题全用选择题,而从2002年起,则改用考生直接翻译的试题。
看起来只是题型的变化,实际上对文意理解的要求更高,而且它把对文意理解的考查和语言形式的考查结合在一起,更具有综合性。
因此有的人说这是考查古文阅读的过硬功夫。
4.更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古文阅读的每一道试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句的正确分析为条件,方能作出正确回答。
即便是理解常见实词的含意、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判断,几乎找不到凭借死记硬背来回答的试题。
至于翻译文句、筛选信息需要凭借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前两讲都已举例作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二、应试的基本策略应试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点:1.转变阅读观念一般同学读古文,往往死抠字词,背诵多义实词的义项,死抠文中虚词的用法,一个劲儿地挖通假、活用,反复辨识文言句式,走的是学习古汉语的路了。
也就是说,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这样做,就平时的学习而言,也许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显然是不上路子的。
这里谈的“转变阅读观念”,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
如果我们把《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的要求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
再从高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2.注重复习课本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把课本扔在一边。
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
近三年所考文言实词“拔”、“附”、“乘”、“北”、“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竟死”、“将兵”、“曲折”、“结发”、“讽”、“哂”、“遇”、“务”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虚词“以”、“于”、“既”、“无”、“为”、“焉”、“因”等,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
更何况有的试题还直接引课本中的文句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呢?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章熊先生在谈及文言文复习时,曾经建议考生在高考前认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他认为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
章熊先生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说得相当精辟的,我们应该遵从。
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在复习阶段认真阅读过去列入课本,现在移至读本的古文,如《荆轲刺秦王》等;认真阅读过去置于读本现在移入课本的古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适当练习课外语段这里所说“适当”一是从量上说的,我们固然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的应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练习的效果。
二是从质上说的,应该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地做练习。
我们认为质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和春季考试的古文阅读题。
如果有可能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
因为这样的试题选文规范,试题规范。
在练习中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
三、典型题分析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
及长,博学,早知名。
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
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
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
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
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
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角氐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留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
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
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
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
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
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
”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
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
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世,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方,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款:至,到。
②鱼龙曼延、角角氐:均为古代杂戏名。
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为伯父让之所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A. B.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咸私哂其矫饰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C. D.犹且从师而问焉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凡所陈奏,……矩辄以闻A. B.此人受赂,诚合重诛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C. D.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知此,天下何忧不治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
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随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这是2003年全国卷的11至16题。
先说选文,选文由两段文字组成。
第一段选自《旧唐书·裴矩传》,原文1400余字,经过剪裁,连缀成一篇400余字的文段;第二段是司马光对裴矩的评述,有60余字。
裴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在隋朝以逢迎炀帝为能事,而在唐朝则“面折”太宗,直言谏劝,正如司马光评论所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这说明国君是否正直圣明,必然会对臣子有很大的影响。
过去选文侧重于忠孝节义的内容,现在选用反映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的言行的材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学生应当接触各种内容的文章。
从语言看,这两段文字是较为典范的浅易文言文,考生阅读文字障碍较少,提供三条注释,也给考生带来了方便。
第11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答案是C。
这道题挑选了四个包含常用实词句子,同时给出词语释义的正误。
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直接的是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C项中的“遇”有接触、遇到、对待等词义,但它本身是一个中性词,题面的“优待”,侧重在“很好地对待”,当然不合文意。
其他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其含意在课本中都学过。
第1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C。
本题给出8个例句,其中的4个选自课本。
A项的两个“为”都是介词,均表示被动;B项中两个“以”均为连词,表示前面的行为以后面的内容为目的,即都是表目的的连词。
D项中的“因”有人认为是连词,有人认为是介词,但不论如何看待,都是表示“于是,就”的意义。
C项中两个“焉”字有不同,前者用于句末表示一种陈述语气,后者还兼表“(问)于某人”的意思,通常称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可见“不相同的一组”是C。
第13题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本质上是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答案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