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导与练课件第三部分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课案1 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
合集下载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苏教版必修3
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
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二、基础积累 1.字音辨识
媲 美( . 自戕 ( . 钳 制( .
) ) )
蜕 除( ) . 攻讦 ( ) . 褒 贬不一( .
ɡòu
)
刮垢 ( ) . 昙 花一现( . 束缚 ( ) .
一个缺乏大师巨匠风骨支撑的文化偶像是站不起、立不久、走不远的泥足
巨人;文化的力量是传播的力量 ,一个读不懂、解不开、说不清的文化钩沉 是锈迹斑斑的古董,一个在信息时代和科技大潮中绻翼自囿的文化永远是一
只没有生命张力的蓬间燕雀。
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重量,一个国家的分量,一个社会的体温。文 化是文明形成的过程,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态。当文明作为一个成长着的遗 传因子、建设中的精神构件被重视,文化的天梯便沿着云蒸霞蔚的峰峦攀缘 上升,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将是一个民族又一座精神的丰碑。
luò yí wèi jī qǐ xiān xiǎn yìnɡ yīnɡ
2.字形辨认
) 崇( (1) ) 祟( ) 分( (3) ) 份( ) 决( (5) ) 诀(
) 慑 (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摄( ) 辩( (4) ) 辨( ) 俱( (6) ) 具(
课前预习
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自主学习
庞朴(1928-2015),江苏淮阴人。1954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 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
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
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曾为“国际 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等。
浙江省高考语文考点突破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含解析)
百物生焉 , 天何言哉 ?” (1) 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 , 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 成语。 (1 分 )
(2)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 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 , 并加以评析。 (3 分)
A组 2013 年高考模拟题选粹
1.( 浙江温州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 而由人乎哉 ?”
子曰 : “礼云礼云 ,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 钟鼓云乎哉 ?”
子曰 :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人而不仁 , 如乐何 ?”
(1) 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用八佾舞是件不能容忍的事
?
(2) 以上章句中孔子强调了“礼”“乐”“仁”三者的关系 关系。
(1) 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
?
(2) 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 , 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
2.( 湖州高三二模检测 ) 阅读下面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①曾子曰 : “君子以文会友 , 以友辅仁。” ( 《论语·颜渊》 ) ②子曰 :“ 君子不重则不威 ; 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 过则勿惮改。 ”(《 论语·学
孔子曰 : “以吾从大夫之后 , 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 ” 之三子告 , 不可。孔子曰 : “以吾从大夫之后 , 不敢不告也。” ( 《论语·宪问》 ) 子曰 : “不在其位 , 不谋其政。” 曾子曰 : “君子思不出其位。” ( 《论语·宪问》 )
(1) 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 , 并指出和第一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同点。
人, 乐取于人以为善。”
( 《孟子·公孙丑上》 )
(2)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 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 , 并加以评析。 (3 分)
A组 2013 年高考模拟题选粹
1.( 浙江温州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题目。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 而由人乎哉 ?”
子曰 : “礼云礼云 ,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 钟鼓云乎哉 ?”
子曰 :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人而不仁 , 如乐何 ?”
(1) 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用八佾舞是件不能容忍的事
?
(2) 以上章句中孔子强调了“礼”“乐”“仁”三者的关系 关系。
(1) 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
?
(2) 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 , 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
2.( 湖州高三二模检测 ) 阅读下面文字 , 完成第 (1)~(2) 题。 ①曾子曰 : “君子以文会友 , 以友辅仁。” ( 《论语·颜渊》 ) ②子曰 :“ 君子不重则不威 ; 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 过则勿惮改。 ”(《 论语·学
孔子曰 : “以吾从大夫之后 , 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 ” 之三子告 , 不可。孔子曰 : “以吾从大夫之后 , 不敢不告也。” ( 《论语·宪问》 ) 子曰 : “不在其位 , 不谋其政。” 曾子曰 : “君子思不出其位。” ( 《论语·宪问》 )
(1) 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 , 并指出和第一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同点。
人, 乐取于人以为善。”
( 《孟子·公孙丑上》 )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课件(31张)
答案
二、传统文化经典中思想观点的分析与比较 1.要立足于对材料的整体把握与理解。如果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分析、评价就容易片面,不够全面、准确。如:“简述以上材料内容的 联系,并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把握每一则材 料的内容,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 2.进行合理、到位的分析和评价。评析的结构通常为“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先点明观点,再结合材料阐述理由,最后指出观 点的价值、意义或作用。分析不能脱离材料,要有理有据。有多个理由 的,要分点表述。
答案
回顾反思
1.传统文化经典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对其中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自己是否完全理解与把握?
2.答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分析,应如何展开分析呢?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一、传统文化经典中思想观点的理解与概括 1.要了解并储备经典著作的主要思想体系及其内涵。如孔子的“仁 政”“克己复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墨子的“非攻兼爱”等, 它们是阅读与答题的根本基础。 2.要读懂材料的文意,主要是抓住与题目有关的关键词句。 3.用好“综合”“抽象”“转化”三种概括方法。 ①综合。把多则材料中分散的词句筛选出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 类分点。
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语段①中,孔子认为应该和_中__行__(_中__道__) 之人交往,至少也该和_狂__狷___ 之人交往。
答案
2.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答案 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 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 谐而不能无原则地混同。
答案
10.结合材料简析君子“不忧”或“不惧”的内涵,并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答案 (示例一)君子“不忧”指内心没有忧愁。这是仁者爱人、心怀大 志的精神追求,即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 诱惑众多,我们修炼自己的内心,不去计较个人得失,用一种仁义的 胸怀去抵挡外界带给自己的各种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君子“不惧”指内心不害怕。这是勇者处变不惊、舍身取义的 精神情怀,即便处境险恶也绝不贪生怕死。现实中每个人的人生道路 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各种风险挫折来临,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保持 心灵的镇定,不卑不亢,人生总会充满阳光。
二、传统文化经典中思想观点的分析与比较 1.要立足于对材料的整体把握与理解。如果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分析、评价就容易片面,不够全面、准确。如:“简述以上材料内容的 联系,并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把握每一则材 料的内容,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 2.进行合理、到位的分析和评价。评析的结构通常为“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先点明观点,再结合材料阐述理由,最后指出观 点的价值、意义或作用。分析不能脱离材料,要有理有据。有多个理由 的,要分点表述。
答案
回顾反思
1.传统文化经典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对其中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自己是否完全理解与把握?
2.答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分析,应如何展开分析呢?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一、传统文化经典中思想观点的理解与概括 1.要了解并储备经典著作的主要思想体系及其内涵。如孔子的“仁 政”“克己复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墨子的“非攻兼爱”等, 它们是阅读与答题的根本基础。 2.要读懂材料的文意,主要是抓住与题目有关的关键词句。 3.用好“综合”“抽象”“转化”三种概括方法。 ①综合。把多则材料中分散的词句筛选出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 类分点。
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语段①中,孔子认为应该和_中__行__(_中__道__) 之人交往,至少也该和_狂__狷___ 之人交往。
答案
2.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答案 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 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 谐而不能无原则地混同。
答案
10.结合材料简析君子“不忧”或“不惧”的内涵,并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答案 (示例一)君子“不忧”指内心没有忧愁。这是仁者爱人、心怀大 志的精神追求,即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 诱惑众多,我们修炼自己的内心,不去计较个人得失,用一种仁义的 胸怀去抵挡外界带给自己的各种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君子“不惧”指内心不害怕。这是勇者处变不惊、舍身取义的 精神情怀,即便处境险恶也绝不贪生怕死。现实中每个人的人生道路 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各种风险挫折来临,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保持 心灵的镇定,不卑不亢,人生总会充满阳光。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导与练课件第三部分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明考法—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注】 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
解析: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原因的分析、物象的 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节用”的意思就是 节约用度,也就是“去其无用之费”“用财不费”或“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 而为者”。 答案:去无用之费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命题分析
2009年开始,浙江高考把《<论语>选读》作为必考内容,2015年高考开始,浙江 卷把《<论语>选读》放到自选模块考查,必考内容为系统的“传统文化经典阅 读”,而2017年开始,又把《<论语>选读》作为“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的必考 内容。 从2017年的考试情况看,“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题型与以往几年高考题型基本 一致:一道填空题,一道简答题。预计此后高考选择的传统文化的文本应不会在 文字方面给考生造成困难,分析和评价也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1.从考查取向来看,主要是考查对儒家思想精华的理解和继承。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2分)
解析:答案句是孟子名言,材料是对孟子名言的解释。 答案:浩然之气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解析:分别以“知言”“养气”为陈述对象压缩两个分句,并且注意句式一致 即可。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导与练课件第三部分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课案2 比较辨析与联系分析
(《庄子•天下》)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1.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禹是否是仁者。(2分)
思维点拨
是仁者。大禹生活简朴,注重祭祀,尽心尽力地修治水利。他对自己的物质 生活要求极低,尽心尽力地为天下人谋福利,是仁者的典范。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墨子认为“禹大圣也”,联系孔子有关思想,比较分析儒墨“大圣”思想的 异同。(4分)
(钱穆《论语新解》)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1)根据一、三两则材料,用一个词语概括两则材料的要点。
解析: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可知孔子和钱穆是在讲学习,而“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学无止境”体现“好学”。 答案:好学。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对孔子的那句话,康有为和钱穆在理解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析。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参考译文: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批评了。他自己吃得很坏,却把祭品办得 很丰盛;穿得很坏,却把祭服做得极华美;住得很坏,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 利。禹,我对他没有批评了。” 墨子称赞说:“从前大禹治水时堵塞洪道,疏通长江黄河并使四夷九州沟通起 来,整治的大河三百条,分支河道三千条,水渠溪流不可计数。大禹亲自抬筐 挥铲,终于汇聚地面的水而使它归入大江河。劳苦奔波累得腿肚子消瘦,小腿 上无毛,淋着暴雨,冒着狂风,安顿下万家城邑。禹是大圣,仍亲自为天下事务 如此操劳。”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
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材料二: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 至此。
(康有为《论语注》) 材料三: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 与乐亦无止境。如是孽孽,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言之甚卑近,由 之日高远。圣人之学,人人所能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而其所不能及者,则仍 在好学之一端。此其所以为大圣欤!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1.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禹是否是仁者。(2分)
思维点拨
是仁者。大禹生活简朴,注重祭祀,尽心尽力地修治水利。他对自己的物质 生活要求极低,尽心尽力地为天下人谋福利,是仁者的典范。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墨子认为“禹大圣也”,联系孔子有关思想,比较分析儒墨“大圣”思想的 异同。(4分)
(钱穆《论语新解》)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1)根据一、三两则材料,用一个词语概括两则材料的要点。
解析: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可知孔子和钱穆是在讲学习,而“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学无止境”体现“好学”。 答案:好学。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对孔子的那句话,康有为和钱穆在理解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析。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参考译文: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批评了。他自己吃得很坏,却把祭品办得 很丰盛;穿得很坏,却把祭服做得极华美;住得很坏,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 利。禹,我对他没有批评了。” 墨子称赞说:“从前大禹治水时堵塞洪道,疏通长江黄河并使四夷九州沟通起 来,整治的大河三百条,分支河道三千条,水渠溪流不可计数。大禹亲自抬筐 挥铲,终于汇聚地面的水而使它归入大江河。劳苦奔波累得腿肚子消瘦,小腿 上无毛,淋着暴雨,冒着狂风,安顿下万家城邑。禹是大圣,仍亲自为天下事务 如此操劳。”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
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材料二: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 至此。
(康有为《论语注》) 材料三: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 与乐亦无止境。如是孽孽,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言之甚卑近,由 之日高远。圣人之学,人人所能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而其所不能及者,则仍 在好学之一端。此其所以为大圣欤!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三部分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 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8.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 不立。”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 “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 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 站不住。”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侧重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阅读实践
浙江省《考试说明》把往年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恢复为“传 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这意味着《论语》的考查有所加重,但考 查范围,仍可能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试题所选材料的文字难度不会太大,将主要侧 重于对文字的理解与对内容的评析能力的考查。复习时除了了解先秦诸子必要的思想 内涵外,关键仍然在于夯实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建议在复习时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对重要时期、重点人物的核心思想有大致的了解。
【信息对接】 下列各项是对孔子“为政以德”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中与各项 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 A.“为政以德”要重教化,轻刑罚。( ) B.“为政以德”反对横征暴敛。( ) C.“为政以德”须富民。( ) D.“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做到为政需正己。( ) E.“为政以德”须做到取信于民。( ) 答案 A项,2、3;B项,4;C项,5、6;D项,7;E项,8、9。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部分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高考体验PPT完整版
答案:德行 言语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 习课件 :第2部 分专题 三传统 文化经 典阅读 1高考 体验(共 24张PP T)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 习课件 :第2部 分专题 三传统 文化经 典阅读 1高考 体验(共 24张PP T)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 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 分)
5.(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 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 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 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 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 分) 答: 解析:这道题目检测了考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答案直接来自课文注解。《论 语》选读“克己复礼”章对“梦见周公”作了注释:“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 向往。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被认为古代圣贤之一。”掌握了课本内容即可轻松得出答案。 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 习课件 :第2部 分专题 三传统 文化经 典阅读 1高考 体验(共 24张PP T)
2.(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6 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 【注】 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 习课件 :第2部 分专题 三传统 文化经 典阅读 1高考 体验(共 24张PP T)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 习课件 :第2部 分专题 三传统 文化经 典阅读 1高考 体验(共 24张PP T)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 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 分)
5.(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 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 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 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 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 分) 答: 解析:这道题目检测了考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答案直接来自课文注解。《论 语》选读“克己复礼”章对“梦见周公”作了注释:“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 向往。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被认为古代圣贤之一。”掌握了课本内容即可轻松得出答案。 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浙江专用)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 习课件 :第2部 分专题 三传统 文化经 典阅读 1高考 体验(共 24张PP T)
2.(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6 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 【注】 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专题6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论语·颜渊》)
核心知识
典例导学
解题指津
-18-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 想相通的一句。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 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再提取关键词句。第(1)题的“苟无民,何以有君”中的“民” 和“君”显然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中的“百姓”“君”相同,这 样答题就容易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规范答题。
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
吾
”一句的注释。(2分)
解析:结合课文,利用成语和名句可以想到这四个字。 答案:浩然之气
-12-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解析:此题选用朱熹关于《孟子》的一段注释,即对名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的解读。本题要求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扣住“功能”二字从画线句中截取关 键词语整合答案即可。
-20-
核心知识
典例导学
解题指津
【典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
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 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 “忧”。
核心知识
典例导学
解题指津
-18-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 想相通的一句。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 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再提取关键词句。第(1)题的“苟无民,何以有君”中的“民” 和“君”显然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中的“百姓”“君”相同,这 样答题就容易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规范答题。
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
吾
”一句的注释。(2分)
解析:结合课文,利用成语和名句可以想到这四个字。 答案:浩然之气
-12-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解析:此题选用朱熹关于《孟子》的一段注释,即对名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的解读。本题要求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扣住“功能”二字从画线句中截取关 键词语整合答案即可。
-20-
核心知识
典例导学
解题指津
【典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
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 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 “忧”。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基础积累 1.字音辨识
媲 美( . 自戕 ( . 钳 制( .
) ) )
蜕 除( ) . 攻讦 ( ) . 褒 贬不一( .
ɡîu
)
刮垢 ( ) . 昙 花一现( . 束缚 ( ) .
)
答案:pì tuì
qiānɡ jiã tán
qián bāo
fù
) 荷花( 荷 ) 重荷( ) 余风遗响( 遗 遗之 千 金( ) ) 鲜明( 鲜 ) 鲜为人知(
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兴起了一股文
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 ,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 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 ,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
读经、复兴儒学, 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 ,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 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2)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
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以及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
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 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 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
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领悟】经常用诚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对待别人。老
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导入阅读
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 ,是精神与信仰、理想与信念的力度 ,一个没 有内核、没有元素、没有细胞的文化遗存是灼干的木乃伊和苍白的符号 ;文 化的力量是经典的力量 ,是巨构与丰碑的分量 ,是文化大家风范与精神巨擘 境界的高度,一个没有瑰宝奇葩的文化超市是被泡沫和喧嚣窒息的路边地摊 , 一个缺乏大师巨匠风骨支撑的文化偶像是站不起、立不久、走不远的泥足 巨人;文化的力量是传播的力量 ,一个读不懂、解不开、说不清的文化钩沉 是锈迹斑斑的古董,一个在信息时代和科技大潮中绻翼自囿的文化永远是一 只没有生命张力的蓬间燕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对点题型练
1.(2018浙江“超级全能生”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5分) 子 曰 :“ 道 之 以 政 , 齐 之 以 刑 , 民 免 而 无 耻 ; 道 之 以 德 , 齐 之 以 礼 , 有 耻 且
格。”(《论语·为政》)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悻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牛刀小试
1.(2017镇海中学、学军中学等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模拟)阅读下面
的材料,完成(1)~(2)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
事不成。”(13·17)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
吾 犹 不 足 , 如 之 何 其 彻 也 ?” 对 曰 :“ 百 姓 足 , 君 孰 与 不 足 ? 百 姓 不 足 , 君 孰 与
足?”(12.9)
(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
(请用四字成语
概括)。
解析:从“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可直接概括。 答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注】 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 到十个。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 韩非子:
解析: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显然孔子提倡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 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依法治国”。 答案: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依法治国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4.(200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
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 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参考译文:子路,别人把(他存在的)过错告诉他,(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 益的话,就给人家行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 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大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 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 优点来行善,这也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 行善。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参考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 于犯罪不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 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的自我完善,而是靠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 要是人们靠自我完善,国内找不出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 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 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2017浙江9+1联盟学校第一学期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①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 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 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参考译文:子夏做了莒父的县长,问政治。孔子对他说:“不要图快,不要顾小 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 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 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 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答题明鉴 对《<论语>选读》或其他经典言论的考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主 要观点的理解概括和基本倾向的把握,一是对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的分析及 对主要观点的评价。 1.大致翻译或把握材料文面大意,找到章句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然后按要求 提炼成语、概括内容或观点。如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中,抓住“举一”“三隅反”等概括举一反三,抓住“启” “发”,提炼出“启发式”教育等。
解析:(1)根据积累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概括为成语。 答案:(1)举一反三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解析: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两种为政观,先要陈述文段中孔子与韩非子各自的观点,然 后指出他们观点的优劣。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 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罚在治理国家时的作用。这也体 现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一国中找不出十个,就认 为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忽视了圣人在治国中的表率模范作用,他的为政观也是有所 偏颇的。 答案:孔子认为“法政”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 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 应互相补充。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参考译文:①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请教如何与人交往。子张说:“子夏怎么说的?” 回 答 说 :“ 子 夏 说 :‘ 能 与 他 交 往 的 , 就 和 他 交 往 , 不 能 和 他 交 往 的 就 拒 绝 他。’”子张说:“和我听到的不同,君子尊重有贤能的人,同时能容纳普通的 人;嘉奖为善的人,也怜悯能力差的人。如果我足够优秀,别人的什么是我所不 能包容的呢?如果我不优秀,别人将拒绝与我交往,我又怎么谈得上去拒绝别 人呢?” ②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就是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做人) 要以忠和信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上述材料中,孔子与荀子对“刑”的态度有何不同?请作简析。(3分)
解析:应先找出二人有关“刑”的内容,理解后概括作答。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 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子认为一旦对人民运用刑罚,百姓会“无耻”,可见孔子反对为 政以刑;荀子认为“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 于善也”,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 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罚来禁止人们犯罪,可见荀子 礼法并用。 答案: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反对为政以刑(法),认为一旦用刑(法)来执政,会使百姓 丧失道徳感(“无耻”)。 荀子提倡“隆礼重法”,“礼”“法”并用,对百姓不仅要用“礼义”教化之,还要 用“法度”禁之治之。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2011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
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把形象化说法转化为一般说法或提炼例子背后的含义。如从“有人向他讨 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这个例子中,概 括出微生高这个人有什么品质。 3.对提炼的观点或结论进行简析,不能离开语境和时代随意发挥,要适当引述 原文或原文翻译,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3.(2015年高考浙江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
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
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
思维点拨
择友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思维点拨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 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 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 有害的。”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正直?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 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2)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解析:“问政”“百姓”是关键词,根据内容分析。 答案: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政 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 患。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2)材料②中“无友不如己者”一语,古今注疏多有分歧,说法不一。请结合生 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3分)
解析:“无友/不如己者”,“友”作动词解;“无/友不如己者”,后面当定语 后置,即“不如己之友”;“无友/不如己者”,“友”仍作动词解,但“如”不 作“比得上”解而作“如同”解。 答案:三种观点:不交不如自己之友;没有不如自己之友;不要结交那些与自 己志趣不相投、不志同道合的人。(三种都可以,观点明确1分,结合材料1分, 结合实际生活1分)。
(《论语·子张》) ②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 改。”(《论语·学而》)
︱高中总复习︱一轮·语文
★(1)综合两则材料以及对《周而不比》课文的理解,请你说说原始儒家的交 往观主要有哪几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