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4月)语文含答案
2019年4月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阶段性检测(一模)语文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阶段性检测(一模)语文答案2019年4月1.D (A项,“治理大国的精英”不一定都“学习了中庸思想”;B项,原文是“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并非“多了一点理性主义色彩”;C项,“这形成了《论语》注意分寸的特点”错,原文是“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
)2.A(A项,“分总结构”错)3.B(B项,作者存有疑问的只是老子“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的说法。
)4.B(忽略了“内容足够丰富”的前提)5.B.(A项剑桥分析公司分析并泄露用户信息并非“受 Facebook所托”。
C项“自已的位置信息”只是“用户数据”之一。
D项原文的“带来新的曙光”不能表述为“有效解决”。
)6.①尽量减少在社交网络上发布可能涉及隐私的数据。
②谨慎下载App软件。
③谨慎授权同意对方查看可涉及隐私的资料。
④避免泄露朋友的信息。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7.B(“严格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错误,第三段是插叙的内容。
)8.①聪明有智慧:想出用一根黑色的缝衣线来测试三个儿子孝心的办法。
②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老伴在世时,老婆子和老伴经常一块喝茶,喝着喝着,会像喝酒一样咣当一声碰下杯,茶喝得是花团锦簇。
③生活简朴:老婆子吃自家种的菜;搬到老三家里时,老婆子只带走了茶桌和蒲团,剩下的让俩儿子分,儿子认为都是些破烂,白送也不要,表明家里很简陋。
(每点2分)9. ①内容上,用小孙子讲《乌鸦喝水》交代了老婆子在老三家的幸福生活,证实了老三的孝顺,含蓄指出测试的结果。
②结构上,用小孙子讲《乌鸦喝水》与标题呼应,点出题意,用“飞到哪里都能过上好日子”暗示了小说的结尾情节。
③主旨上,《乌鸦喝水》故事引出内涵丰富的“乌鸦”,既指老人的聪明和智慧,同时也启示应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主题。
(每点2分)10.D(原文标点:甲幼孤多难,母病,刲股以进。
生平常谓:“吾无他长,唯足履实地。
”昼所为,夜必书之。
为文平澹,有奏议十卷。
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
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
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
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
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
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
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以及单人独剑四方漂游之行。
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
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时间:2019.4一、现代文阅读(1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
“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
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
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
”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
“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
“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
“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
“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
“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
“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
”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
“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
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
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
”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
“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
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
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
”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
“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
“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
“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
“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
“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
“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
”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
“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
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
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
”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
2019学年山西太原五中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山西太原五中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贾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以为能,不及也。
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
奏之,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止于坐隅。
鵩似鸮,不祥鸟也。
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
至,入见,上方受釐① ,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谊具道所以然之故。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
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
武帝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
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很注重中庸之道。
国家太大,治理需要依靠精英,这样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他只是说“如浮云”,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
在孟子的时代,认为精英就当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说的,他强调有至人、有真人。
中华文化很早就提出“化”的观点,《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什么事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
到了庄子的时代,更喜欢用的字是“化”——与时俱化。
“化”与“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化的意思。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华文化讲仁义道德、一和同、天下定于一、吾道一以贯之,似乎很呆板。
其实中华文化一点儿都不呆板,比如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性。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我没有条件,我就把自己管好了,如果我有条件了,我就为天下百姓与君王效劳。
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充分理解战争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
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话,他早就灭亡了。
在中国,不同的思想理论可以想办法走通。
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
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
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
但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化。
山西省太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太原市 2018 — 2019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8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6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三教交融,滥觞汉魏南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热于宋朝,至明朝达到顶峰。
中国历史上,三教之间向来有争辩,向来有交融。
在争辩中交融,在交融中争辩。
本文采纳三教交融的表述,而不采纳“三教合一"的表述,是因为三教向来在交融中保持着个性,三教在任何时候都不行能真实地“合一”。
假如三教真实地“合一",就不行能各美其美,而成了儒非儒,佛非佛,道非道。
三教在斗争和交融中一直保持着个性和特质,在交融中保持着张力,在不失各自特征的同时又能吸纳对方的优点,在各美其美的同时又能美美与共,这才是三教交融的妙谛。
佛教和儒道教在各自觉展流传的过程中,都努力吸取对方的精髓,交融互生。
这类交融有三个维度: 一是社会伦理方面的交融,二是学术看法上的交融,三是宗教实践上的交融。
佛教与儒家在社会伦理上的交融,表现为佛教吸纳儒家看法,消弥了“不孝”“不忠”的责问,而主张佛门的忠孝; 佛教与儒道教在学术理论上的交融,表现为三教都充足认识到心性的作用,重申三教同源于一心、初心、善心 ; 佛教与儒道教在宗教实践上的交融,表现为三教都导人向善,主张普度众生、仁者爱人、仙道贵生。
在佛教与儒道的交融过程,三教同源的看法向来存在,这就在源泉上为三教的交融找到了理论基础。
三教贤人都一致指出,三教的源泉,就是心性的源泉。
明朝吏部尚书陆光祖向王龙溪问三家之学时,龙溪回答他说,佛氏重“明心见性”,道家重“修心炼性”,儒家则重“有意性”三教时间皆用于“心”。
不过因为情境的差别,致使“心”发挥了三种不一样的功能。
蕅益智旭进一步指出,三教之“道”之因此同样,是因为三教之“心”同样 : “自心者,三教之源,三教皆此后心施设。
苟无自心,三教俱无; 苟昧自心,三教俱昧。
”而此” 心” 非他,乃是仁民爱物之心 : “三教深浅,未暇辨也,而仁民爱物之心则同。
【高二语文试卷】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
“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
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
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
”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
“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
“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
“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
“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
“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
“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
”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
“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
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
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
”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4月)+理科综合(文)+Word版
密学校 班级姓名 学号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 一 理 科 综 合(文)出题人:秦伟、吕宏斌、程婷 校对人:周子琦、吕宏斌、程婷 时间:2019.4.3一、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21-38题每题3分,共74分。
)1.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总结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以下说法中属于假说的是①F1代全部显现高茎 ②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③F2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性状分离比接近3:1 ④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⑤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A .①③B .②④⑤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2.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人的身高与体重B.兔的长毛与短毛C.猫的白毛与蓝眼D.棉花的细绒与长绒3.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
下列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 A .①和③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④和①4.为鉴定一株高茎豌豆和一只黑色豚鼠的纯合与否,应采取的简便遗传方法分别是 A.杂交、杂交 B.杂交、测交 C.自交、自交 D.自交、测交5. 已知水稻高秆(T )对矮秆(t )为显性,抗病(R )对感病(r )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
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的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所得后代表现型是高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以上后代群体的表现型有4种B.以上后代群体的基因型有9种C.以上两株亲本可以分别通过不同杂交组合获得D.以上两株表现型相同的亲本,基因型不相同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B .D 和D ,D 和d ,d 和d 都是等位基因C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D .杂合子一般表现出显性性状7.基因型为AAbbCC 与aaBBcc 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 1杂种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 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A .4和9B .4和27C .8和27D .32和818.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2019届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4月) 语文(word版)
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三语文命题人、校对人:王俊芳、吴振宇、刘俊岚(2019.4)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很注重中庸之道。
国家太大,治理需要依靠精英,这样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他只是说“如浮云”,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
在孟子的时代,认为精英就当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说的,他强调有至人、有真人。
中华文化很早就提出“化”的观点,《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什么事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
到了庄子的时代,更喜欢用的字是“化”——与时俱化。
“化”与“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化的意思。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华文化讲仁义道德、一和同、天下定于一、吾道一以贯之,似乎很呆板。
其实中华文化一点儿都不呆板,比如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性。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我没有条件,我就把自己管好了,如果我有条件了,我就为天下百姓与君王效劳。
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充分理解战争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
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话,他早就灭亡了。
在中国,不同的思想理论可以想办法走通。
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
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
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试题2
天才出于勤奋做题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戏曲是综合型的表演艺术,通过歌唱、念白、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生内容,它把单纯的时间性艺术如诗歌、音乐与单纯的空间性艺术如绘画、雕塑,以及初级综合性艺术如歌舞、表演等,通过演员的演出而有机统一在一起,形成自己复杂的艺术综合体。
这些原本独立的艺术手段在进入戏曲的综合体之后,都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根据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统一于舞台,而不再是其本身。
戏曲对于音乐和诗的倚重是突出的,它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化为自身的韵律,使之成为统领戏剧的魂灵,同时通过舞蹈化的舞台动作来呈现它。
其中的曲词由诗歌的直抒胸臆改为代言体,抒发内心情感的主体由作者改换成剧中人,于是曲词抒怀就受到剧中人物的身份、修养、心理和环境的限定。
音乐则随着人物心情和命运的变化而发生旋律改换,不再遵从自在韵律。
舞蹈的作用被放大,人物动作都被纳入了非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因与生活动作产生距离而体现出美感。
至于戏曲的化妆美、服饰美、道具美,也是由戏曲舞台手段的综合性所决定,可以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随意驱遣歌唱、舞蹈、念诵、表演等手段辅助行动,而不受现实生活情景的限制。
戏曲既然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它就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它表现生活就不是写实性而是写意性的。
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快步跑圆场则是人在急速行路 --戏曲表演与生活动作就拉开了距离。
人们见到关羽的枣红色脸,就感觉到他的忠肝义胆;见到曹操的碎纹白脸,就感知了他的奸诈多疑。
戏曲依靠叙述性手段与带有强烈装饰性的表演动作,得以对对象进行变形处理,因而获得了舞台手法的写意自由,这种美学原则在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对象时,就会追求“不似之似”“言外之旨”“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试卷
太原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一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宗教价值观通常着眼于人性中的阴暗面,立足于外在性,即从人性之外、从神那里寻求人超越自我的外在根据.儒学价值观则不然.儒学着眼于人性中的光明面,立足于内在性,从人性中寻求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
儒学这种超凡入圣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来说,不失为一种宝贵资源。
儒学的这一思想方向发端于孔子,他把人性中的光明面称为“仁".他强调,“仁"乃是人的内在品格,乃是人生价值的源头。
按照这种思路,价值实现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人在修己成仁时,表现出一种主动性,而无须受什么外在神秘力量的规束。
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
孟子预设了一种价值理想,强调人应该善。
至于实然人性,既有善,也有恶;既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如果现实的人肯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便可以使阴暗面得以抑制,使光明面得以发扬,通过修身的途径实现自我完善化。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向善的能力,叫作“良能”;生来就具有求善的意识,叫作“良知”。
良知良能乃万善之源,由此而形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由四端而形成四个基本的道德观念即仁、义、礼、智。
孟子的结论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我固有之”的意思,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善的,只是说接受道德观念的前提,内在于应然人性之中。
人性善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之所在。
儒学大力倡导与人为善精神,为实施道德教化、造就礼仪之邦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儒学的淑世主义导向中,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利群利他、向往高尚人格等意向,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事实证明,儒学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
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中西方在饮食、服饰与住房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但从现实来看,每一种消费习惯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因而不存在着“孰优孰劣”的问题。
②具体来说,在服饰消费习惯方面,中国侧重于外在的气质,西方则侧重于内在的舒适;在饮食环境方面,中国侧重于热闹的气氛,西方则侧重于宁静与优雅;在住房方面,中国侧重于稳定,西方则侧重于自由。
因此,每一种消费习惯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自的合理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③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
一方面,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而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获取了丰富的消费文化。
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
从现实来看,这种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④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首先表现在消费方式趋同化的趋势。
伴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的持续深入,国际贸易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固定地区的闭塞模式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市场。
在这种形势下,区域性的商品消费需求也随之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需求。
例如说,在当今社会,我们已经完全不能通过一个人是否身穿李宁的运动装,是否吃麦当劳快餐来判断这个人的国籍。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
“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
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
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
”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
“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
“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
“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
“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
“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
“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
”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
“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
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
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
”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一语文(2019.04)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中西方在饮食、服饰与住房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但从现实来看,每一种消费习惯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因而不存在着“孰优孰劣”的问题。
②具体来说,在服饰消费习惯方面,中国侧重于外在的气质,西方则侧重于内在的舒适;在饮食环境方面,中国侧重于热闹的气氛,西方则侧重于宁静与优雅;在住房方面,中国侧重于稳定,西方则侧重于自由。
因此,每一种消费习惯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自的合理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③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
一方面,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而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获取了丰富的消费文化。
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
从现实来看,这种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④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首先表现在消费方式趋同化的趋势。
伴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的持续深入,国际贸易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固定地区的闭塞模式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市场。
在这种形势下,区域性的商品消费需求也随之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需求。
例如说,在当今社会,我们已经完全不能通过一个人是否身穿李宁的运动装,是否吃麦当劳快餐来判断这个人的国籍。
总之随着当前世界贸易的全方位发展,各类商品的无国界流通,中西方人民的消费方式日益趋同。
⑤此外,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还表现在对待各类具体消费方式的理性判断上,这一点在货币消费和信贷消费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总之,在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彼此碰撞中,消费者对各类消费方式具有了理性的认识,而不再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
⑥从现实来看,西方消费文化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范畴,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
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而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消费文化在其先进理念上也必然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对此,我们应当消除意识形态的偏见,汲取西方消费文化的先进理念,从而为重构我国本土消费文化积累经验材料。
(摘编自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中西方消费在习惯上有所不同,其优劣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住房和文化等多方面。
B.消费习惯的不同,主要根源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与积累的差异,所以一个民族的某种消费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C.伴随着全球化进程,消费习惯必然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服务,这是具备现实合理性的。
D.中西方消费观念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是不对等的,西方某些消费理念的渗透力比较强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文章首段,作者从中西方几项大的消费习惯差异谈起,明确表明观点,言简意赅。
B.第二段对比论证,阐释具体深入,得出结论:中西方消费者都应该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顺应全球化商业服务的趋势。
C.本文从消费信息传播模式、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等方面展现了中西方消费观念融合的现状。
D.文章阐述了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融合及表现,逻辑顺序如水而下,论述层次井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渗透力比较强大,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随波逐流。
B.中西方文化不同,生活环境与条件也不一样,如此看来,西方某些消费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
C.消费方式应该是多方面的,消费者不再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是消费理性化的表现。
D.在新形势下,要想阻止西方享乐主义消费理念的强大渗透,需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重构我国本土的消费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阿太蔡崇达我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
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
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
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
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
“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
众人皆喑哑。
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
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
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
”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听到。
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待,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
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
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
”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
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
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
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
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
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
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
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
”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
那是她九十二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
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
”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得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
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等我的身影。
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
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
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
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
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
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
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
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阿太,我记住了。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请一定来看望我。
(选自《2015年小小说排行榜》,略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主要人物阿太的语言,时而短促有力,时而绵软悠长;时而朴实无华,时而深邃隽永。
既让人感到亲切,又引人回味思考。
B.92岁的阿太在检修屋顶时不小心摔伤,见到“我”后失声痛哭,说明这个倔强的老太太也有恐惧和软弱的一面。
C.阿太临终前的叮嘱,表达了对“我”的不舍和牵挂,并且希望“我”不要悲痛,对生死须有豁达的态度。
D.小说通过对一个性格鲜明的老太太的生活速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一种朴素的生命观。
5.小说表现了阿太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6.“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阿太这句话贯穿全篇,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并联系小说中的两处情节简要分析。
(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常衮,京兆人,天宝末,及进士第。
由太子正字,累为中书舍人。
文采赡蔚,誉重一时。
始,回纥..有战功者得留京师虏性易骄后乃创邸第佛祠或伏甲其间数出中渭桥与军人格斗衮建言:“今西蕃盘桓境上,数入寇,若相连结,以乘无备,其变不细,请早图之。
”又天子诞日,诸道争以侈丽奉献。
衮以为:“今诸道馈献,皆淫侈不急,而节度使、刺史非能男耕而女织者,类出于民,是敛怨以媚上也,请皆还之。
今军旅未宁,王畿户口十不一在,而诸祠寺写经造像,焚币埋玉,所以赏赉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岁巨万计。
陛下若以易刍粟,减贫民之赋,天下之福岂有量哉!”代宗嘉纳。
迁礼部侍郎....。
时宦者刘忠翼权震中外,泾原节度使马璘为帝宠任,各有亲戚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衮皆执理拒却,人皆畏之。
会绾卒,衮始当国。
先是,百官俸寡狭,议增给之。
时韩滉使度支,与衮皆任情轻重。
滉恶国子司业张参,衮恶太子少詹事赵槊,皆少给之。
太子文学为洗马副,衮姻家任文学者,其给乃在洗马上。
其骋私崇怨类此。
故事,日出内厨食赐宰相家,可十人具,衮奏罢之。
政事堂有后门,盖宰相时到中书舍人院,咨访政事,以自广也,衮又塞绝其门,以示尊大。
窒卖官之路,然一切以公议格之,非文词者皆摈不用。
德宗即位,衮奏贬崔祐甫为河南少尹。
帝怒,使与祐甫换秩,再贬潮州刺史。
建中初,杨炎辅政,起为福建观察使。
始,闽人未知学,衮至,为设乡校,使作为文章,亲加讲导,由是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