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方案

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方案

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方案
皮炎按皮损表现不同可分干性和湿性两类:
干式多红斑脱屑性病变,湿式多丘疹,水疱。

脂溢性皮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皮肤疾病,在皮炎种,脂溢性皮炎的发病率最高。

脂溢性皮炎常分布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如头皮、面、背、腋窝、会阴等处,可泛发全身。

随部位不同,表现也不同。

如在眉、鼻翼、外耳等处。

脂溢性皮炎治疗方法有中医和西医两种。

1.中医药治疗(1)风热血燥:皮损以于性为主,基底微红,上覆粉末状鳞屑,舌红、苔薄,脉弦细。

(2)肠胃湿热:皮损以湿性为主,多为红斑、糜烂、渗出、油腻性厚痂,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3)中医解析:中药药膏“芙芸轩芙妍霜“,采撷天然灵药,粹取天地精华,君臣佐使,古法炮制,快速发挥药效,有效的调理皮炎。

2.
2.西医药治疗(1)内服药治疗:维生素B2、n6或复合维生素B;瘙痒甚者可给予抗组胺药;病情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皮质激素,如强的松30mg,每日分次口服。

还可应用四环素或红霉素0.25g,每口4次。

(2)外用药治疗:硫黄制剂和皮质激素霜剂或软膏。

头皮损害可用煤焦油制剂,如泽它洗剂;还可用2%酮康唑洗剂。

脂溢性皮炎的预防与调养:缺锌也可产生脂溢性皮炎,应在膳食中补充含锌高的食物,如动物肝、瘦肉、禽类、坚果类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猪肝、胡萝卜、蛋黄等,要适量多吃,可以改变毛囊皮脂角化异常,防止毛囊堵塞。

控制海带、紫菜等海产品的摄入量,因为高碘可使毛囊角化或堵塞。

多吃含维生素C、B1较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适量的增加谷物杂粮、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对脂溢性皮炎大有益处。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治疗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治疗

传统医学传统脂溢性皮炎是指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表现为头皮多脂、油腻发亮、脱屑较多,在皮脂发达部位较易发生,是发生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的一种慢性炎症,损害为鲜红或黄红色斑片,表面附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伴有不同程度瘙痒,成年人多见,亦可见于新生儿。

由于部位和损害轻重的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差别。

部位不同,症状亦不同头皮开始为小片状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性斑片,以后扩展融合成边界清楚的大斑片,基底稍红,轻度瘙痒;重者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圆形斑片,可伴有渗出和厚痂或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严重者全头皮均覆有油腻性臭味的厚痂,伴有脱发。

面、耳、耳后及颈常由头部蔓延而来,呈黄红色或油腻性白色鳞屑及痂皮。

眉及其周围弥漫性红斑、脱屑,眉毛因搔抓而稀少。

眼睑受累呈睑缘炎,严重者可呈糜烂性溃疡,愈后遗留瘢痕。

耳后有糜烂、潮红和皲裂,可为单侧或双侧,多见于女孩及青年女性,脂溢性外耳炎多见于老年患者。

胡须多见于中年男性,毛囊口轻度红肿,有小的浅褐色结痂,常称“须疮”,顽固难治。

有的表现为毛囊口脓疱并有油腻性鳞屑,基底周围鲜红,引起毛囊破坏与瘢痕形成。

亦可有头皮及耻骨同时累及。

躯干常见于2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前胸和肩胛骨间,开始为小的红褐色毛囊性丘疹,上覆油腻性鳞屑,逐渐形成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鳞屑的环状斑片。

另一种玫瑰糠疹样的脂溢性皮炎,为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暗红色斑片,只有细小边缘性鳞屑,边界明显,中心痊愈,形成环状损害。

皱褶部常见于腋部、腹股沟、乳房下和脐窝,多见于30~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

皮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上有油腻性鳞屑,如播散性摩擦性红斑样裂隙、肿胀。

由于局部多汗,易继发感染,或不当的治疗可使皮损发展。

生殖器被累及时,可形成圆形的红斑和鳞屑及皮肤剥脱,呈现亚急性湿疹样或慢性苔藓样红斑如银屑病样表现,无典型的脂溢性皮炎的特征。

四肢四肢的伸侧较屈侧多见,表现为黄红色或淡红色斑块,由于搔抓,可形成糜烂而似湿疹。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治疗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治疗

悦读社会·百态Family life guide -133-祝碧英 (蓬安县中医医院)脂溢性皮炎属于皮肤病,在患有该疾病后,患者的皮肤将会出现大小不等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片,上覆糠秕状鳞屑或油腻性痂屑为临床特征。

在脂溢性皮炎的影响下,患者皮肤易出现瘙痒症状。

若是患者抓痒皮肤,就容易导致自己的皮肤受损,进而影响恢复。

头面、躯干等是脂溢性皮炎病症常出现的部位。

中医在治疗脂溢性皮炎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患者可以进行中医治疗,以保证皮肤及时恢复正常的状态。

治疗原则在治疗脂溢性皮炎时,讲究治标治本,坚持内外兼治原则,全方面、多角度地对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辨证论治1.血热风燥证对于发生皮肤干燥、灼热、苔薄黄或薄白等症状的患者,要对其进行清热热凉血疏风润燥治疗。

由于枇杷、桑白皮、通草、荆芥、当归、石膏、生地黄等药物有利于帮助患者疏风止痒,中医需要把这些药物用于治疗工作。

2.脾胃湿热证对于发生皮肤油腻,口臭口黏、舌红苔黄腻等症状的患者,要对其进行健脾除湿治疗。

治疗所应用药物包括:苍术、泽泻、白术、滑石、赤茯苓、山栀等。

中医需要根据患者的患病程度进行药物比例配比。

3.血虚风燥证对于发生皮肤干燥,糠样脱屑或头皮堆叠,心悸失眠,便秘,脉细数或弦细等症状的患者,要对其补气血,祛风清热。

中医需要将天花粉、苦参、炒苍术等这些药物纳入治疗方案之中。

中成药中医可以采用中成药对患者进行治疗。

在采用中成药时,要注意遵循《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科学地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症状不明确的患者,中医需要认真地分辨患者病情,进而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

1.润燥止痒胶囊润燥止痒胶囊具有润肠通便、止痒、清热等多种功效。

若是患者属于风热血燥证、脾胃湿热证,则可以服用该药物。

患者需要每天服用三次润燥止痒胶囊,每次服用4粒。

通过坚持服用润燥止痒胶囊,患者的病情将会得到好转。

2.当归苦参丸当归苦参丸具有养血凉血,清热祛湿的功效,其适用于治疗风热血燥证、脾胃湿热证。

李松柏中药方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案例报道-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李松柏中药方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案例报道-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李松柏中药方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案例报道-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脂溢性皮炎(seborrhoeic dermatitis)是指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头部脂溢性皮炎表现为头皮多脂、油腻发亮、脱屑较多,在皮脂发达部位较易发生,是发生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的一种慢性炎症,损害为鲜红或黄红色斑片,表面附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伴有不同程度瘙痒,成年人多见,亦可见于新生儿.头部轻型损害为片状灰白色糠租状鳞屑,基底稍红,轻度瘙痒,好发于青年及中年人,严重者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可伴有脱发、渗出和厚痂,脂溢部位均可发生,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我院资深医师李松柏主任中医师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长期浸于中医典籍,对于经方的使用得心应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兹就其使用中药方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案例报道如下,以飨同道.1 方法1.1 从本院2010 年12 月~2013 年9 月门诊病历随机共抽取病例50 例,其中,男性32 人,女性18 人;年龄最大67 岁,最小23 岁,平均年龄(422.6)岁.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皮瘙痒,头屑增多,脱发等症状.1.2 治疗方法:取中药桑白皮、五倍子、蔓荆子、山豆根4 味各30g,用水煎煮后放温,待患者洗净头后用药汁浸泡头皮10min,不用清洗,自然干即可.2 次/周,连续用4 周为1 疗程.2 结果观察及疗效的判定方法:以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对患者治疗前后医生检查的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见表1).3 讨论脂溢性头皮炎是一种常见慢性且容易复发的皮肤病,西医对本病治疗一般采用抗真菌药、局部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疗效不肯定,且容易复发.中医通过辨证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前,研究存在中医辨证分型复杂,临床辨证无统一标准;临床疗效缺少回访资料,机理研究的报道极其缺乏等问题,李松柏教授提出解决方法的思路及今后研究方向.3.1 古代医学对头部脂溢性皮炎的认识:在我国古代医籍中没有脂溢性皮炎这一病名,发生于头皮部位的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的白屑风.唐孙思遂《备急千金要方》载有沐头汤:治肺劳热,不问冬夏老少,头生白屑搔痒不堪,然肺为五藏之盖,其劳损伤肺,气冲头顶致使头痒,多生白屑搔之随手起,人多患此,皆从肺来,世呼为头风也.说明本病的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1].《医碥须发》:年少发白早脱,或头起白屑者,血热太过也.素体血热,复感风邪,以致腠里不固,毛窍张开,风热之邪乘虚而入,日久化燥伤阴,阴血不能上潮巅顶荣养毛发,则毛根干涸,发焦脱落[2].宋徽宗年间《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面体门》谓:论曰头风白屑,不问冬夏,令人瘤痒,世呼为头风,此本于肺热也.肺为五脏之盖,其气上冲头项,肺寒则脑液下而多鼻涕,肺热则熏蒸而多白屑复以风热鼓作,故痒而喜搔.清邹岳《外科真诠》曰:白屑风初生发内,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由肌热当风,风邪侵入毛孔,郁久燥血,肌肤失养,化成燥症也.3.2 当代中医对头部脂溢性皮炎的认识: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当代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对本病进行了辨证分型.葛正义[3]将本病分为两型:症见皮肤潮红,渗出较多,糜烂,结痂,头皮油亮,证属湿热内蕴,临床称为油性脂溢;症见皮损干燥,鳞屑较多,瘙痒明显,头发枯燥无光,证属血虚风燥,临床称为干性脂溢.陈小元[4]将本病也分为两型:①湿热内蕴,郁积皮肤型;②肝郁肾亏,阴血亏虚型.目前,一些研究者认为,本病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皮肤表面正常菌群失调,糠秕马拉色菌生长增多所致.3.3 方药的作用机制讨论:本病多因内蕴湿热,外感风邪,蕴阻肌肤,湿热上蒸所致,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肌肤失养,或过食肥肉油腻,辛辣酒类刺激之物等,以致肠胃运化失常,水湿停滞,郁而化热,湿热内蕴,蒸于肌肤[5].总之,本病由于先天察赋异常,嗜食膏粱厚味,脾胃运化失常,外因触犯风湿热等邪气,致湿热熏蒸上焦所致.故治疗应以清热燥湿为主.方中桑白皮味甘、性寒,外用可治痈坚不作脓者(《千金方》).《药品化义》: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皆由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证自愈.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桑名隆一郎[6]证明了桑白皮浸出物OS-1 可缩短毛发的休止期, 导出生长期毛囊,对兔及绵羊有显着的养毛作用.五倍子味苦、酸,性平.具有敛肺涩肠、止血解毒的功效,具有抑菌作用.《开宝本草》谓曰:疗齿宣疳蠿,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本草经集注》:主发秃落.《药性论》:治贼风,能长髭发.其气味清辛,体松而浮,上行而散,故主治皆头面风忧之症者.头发脱落,即属风邪为患,因风性主动,动摇头发而不固,通过蔓荆子祛风和益毛皮的双重作用,可防止头发脱落并使头发渐生.山豆根味苦,性寒,有毒.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治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满热咳、黄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蛇、虫、犬咬伤.《本草经疏》:山豆根,甘所以和毒,寒所以除热,凡毒必热必辛,得清寒之气,甘苦之味,则诸毒自解,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凡痛必因于热,毒解热散,则痛自止,疮肿自消.急黄,乃血热极所发,故必发热,热气上熏则发咳嗽.诸虫亦湿热所化,故悉主之,而多获奇效也.《备急方》:治疗头风头上白屑:山豆根,捣末,油调涂.治疗方面,李教授认为,发于头皮部位的脂溢性皮炎因病位局限,治疗以外治为主,可以中药煎汤浴头,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从而迅速发挥治疗作用.符合外科之法,最重外治的思想.中药治疗脂溢性皮炎疗效虽然肯定,但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①中医的辨证分型复杂:有的着重一方面,有的分三型、五型等.②临床辨证无统一标准.③中医治疗上辨证治疗多,方案报道多,而专方专药较少.④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中药外用制剂在临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应该研制出更加符合临床需要的剂型.⑤脂溢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疾病,大多数临床研究缺少回访资料.脂溢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疾病,汤剂服用疗程长,加之口感差,患者依从性差,外用中药治疗,一次煎药,可多次使用,与洗发时同时进行,相对而言,较方便,患者依从性好.今后,研究者们应联合共同致力于该病的研究,完善和解决以上诸多或更多的不足之处,以达成共识,尽快为脂溢性皮炎患者带来福音.参考文献[1]薛晓东.中药外洗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0:13-15.[2]赵晖,陈家旭.脂溢性脱发的研究现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497.[3]葛正义.脂溢性脱发的辨证论治[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6):60-61.[4]陈小元.辨证治疗脂溢性脱发11 例[J].按摩与导引,1998,14(3):40.[5]孙龙.桑鱼洗药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02.[6]桑名隆一郎.桑白皮浸出物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生发效果[J].西日皮肤,1996,58(4):619-624.。

头皮脂溢性皮炎中医外治进展

头皮脂溢性皮炎中医外治进展

头皮脂溢性皮炎中医外治进展头皮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及中年人群,症状以头皮皮屑、瘙痒、红肿、脱发等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中医外治是头皮脂溢性皮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的特点。

本文将从头皮脂溢性皮炎的中医认识、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头皮脂溢性皮炎的中医认识中医学认为,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气血失调、湿热内蕴、毛囊口角堵塞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大多数情况下,病因可以概括为外感风热、内蕴瘀热、火炽气逆、肝郁气滞等。

因此在治疗中,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祛风热、活血化淤、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作用。

中医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原则是清热、疏风、祛湿、舒筋络、滋润滑燥。

具体来说,首先要清热解毒,清除毒热之邪;其次要祛风散热,解散风热之邪;然后是滋阴润燥,滋养阴血;最后是舒筋络通,畅通人体经络。

中医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原则非常明确,这也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 中草药洗发水中草药洗发水具有清热祛湿、舒筋络通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症状。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鸦胆子、地肤、马齿苋、大黄等,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的功效,能够改善头皮湿热状态,减轻瘙痒感,并有助于头皮局部的清洁和舒缓。

2. 中药外敷中药外敷是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常见方法,可以使用中药膏剂或者中药水煎外洗的方式进行外敷。

常用的中药有黄柏、白鲜皮、葡萄籽等,这些中药具有燥湿祛热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头皮屑多、瘙痒等症状,促进头皮炎症的愈合。

3. 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中医外治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患者的气血状况,改善头皮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头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常用的针刺穴位有百会、风池、太冲等,可以有效缓解头皮瘙痒、红肿等症状。

随着中医外治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刺疗法、中草药洗发水、中药外敷等方法在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医脂溢性皮炎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脂溢性皮炎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脂溢性皮炎患者的诊疗规范
一、临床表现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的慢性皮炎,多见于头皮、面部皮肤等皮脂腺较多的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头皮可出现炎症,表现为典型红斑及油腻性脱屑,非炎症性的表现为轻度不等的糠样脱屑,即头皮屑。

二、治疗方法
1.艾灸疗法
【主穴】体穴:局梅、长子穴、手三里、血海。

耳穴:肺、相应部位、神门、肾上腺、皮质下。

【操作】以辨病为主,辩证相结合,采用2号药线(直径0.5mπι),每天点灸1次。

2,中药外洗
【药物】桑白皮30g,鱼腥草30g,首乌藤30g,川椒15g,明研15g,皂角15g,白鲜皮20g,白芷15g,王不留行30g。

水煎2次取汁2000ml,浴头并按摩,每周2次,每次15分钟,药汁在头皮上保留5分钟后冲洗干净。

适用于头部脂溢性皮炎。

经方辨治脂溢性皮炎

经方辨治脂溢性皮炎

跟王付大师学用经方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习《伤寒杂病论》理论研究,结合临床经验,跟师抄方,分析医案,全面继承和发扬仲景文化,学经方,用经方,传承经方,发展经方。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首届杰出弟子传承人刘丹王付大师医案集选1孙某,男,58岁,郑州人。

有5年脂溢性皮炎病史,服用中西药,即有一定治疗效果,可停药则又复发,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黄红色斑片,油腻性鳞屑,瘙痒,口苦,舌质暗红瘀紫,苔黄腻,脉沉涩。

辨为痰热瘀阻证,治当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给予小陷胸汤、栀子豉汤与蛭虻归草汤合方加味,黄连10g,姜半夏12g,全瓜蒌30g,栀子14g,淡豆豉10g,水蛭6g,虻虫3g ,当归12g,胆南星12g,浙贝母6g,赤芍15g,炙甘草6g。

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分3服。

二诊:口苦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瘙痒好转,以前方6剂。

四诊:黄红色斑片淡化,以前方6剂。

五诊:油腻性鳞屑好转,以前方6剂。

六诊:苔黄腻减退,以前方6剂。

七诊:瘙痒止,黄红色斑片较前减退,以前方6剂。

之后,以前方治疗20余剂,病证表现得以控制,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疗4个月,诸证解除。

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辩治思路根据油腻性鳞屑辨为痰热,再根据舌质红瘀紫、脉沉涩辨为瘀血,因黄红色斑片辨为痰热熏蒸,以此辨为痰热瘀结证。

方以小陷胸汤清热燥湿化痰;栀子豉汤清透郁热;蛭虻归草汤破血逐瘀,加胆南星、浙贝母,清热化痰,赤芍清热凉血散瘀。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遵义经方研究所勤求仲景 博识经方。

脂溢性皮炎的中西医治疗良方

脂溢性皮炎的中西医治疗良方

脂溢性皮炎的中西医治疗良方脂溢性皮炎又称脂溢性湿疹,是指在皮脂溢出部位发生的一种红斑、丘疹、干性或潮湿性油腻性鳞屑性慢性皮炎。

常分布于多脂区的皮肤。

好发于青壮年,与体质有关。

该病与脂溢性脱发的“油风”,皮脂溢出中“白屑风”的中医病名有相似之处。

【病因病理】一、西医目前尚不太清楚。

本病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发生皮肤炎症改变,可能与皮肤寄生的菌群如卵圆形孢子菌、棒状杆菌、白色葡萄菌等引起皮脂的水解,产生较多的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产生炎性反应。

有的病人还可并发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造成渗出糜烂性皮炎的重要原因。

该病被称为传染性湿疹。

精神紧张能保使皮脂分泌增加与出汗过多,对本病不利。

此外,本病可能与激素、免疫、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二、中医中医认为渗出性油腻性鳞屑性病人,多为气血热盛,或肝热血瘀所致,渗出者多是湿热或毒热所致。

干性脂溢性鳞屑,多是血燥生风,阴虚生风所致。

【临床表现】脂溢性皮炎常开始于头部,以后逐渐蔓延面部、耳部、腋窝、前胸、后背与耻部等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

本病可分为干性与湿性两型。

1.干性脂溢性皮炎主要发生于头面部,有红斑、丘疹与干性糠状鳞屑的皮炎损害,可成大小不一的斑片,境界清楚,有瘙痒,皮损进一步扩大可在上述皮脂腺较多的部位都有皮炎片块,在前胸、后背的油腻样糠状鳞屑性斑片,类似玫瑰糠疹样斑片。

皮炎症状不明显,仅是头皮屑增多,瘙痒者可称头皮单纯糠疹。

2.湿性脂溢性皮炎主要发生在妇女的头皮部位,开始为瘙痒,有红色丘疹与渗出性油腻性痂皮斑片,可迅速蔓延至全头皮肤、面部、颈部与四肢。

病情急骤,局部淋巴结肿大,头皮部由于痂皮与头发紧紧凝结在一起,故痂皮脱落时可有成片的头发脱落,类似斑秃样皮损。

少数病人可由脂溢性皮炎而蔓及全身而发生红皮病改变。

头皮部脂溢性皮炎可有剧烈瘙痒,往往是并发毛囊炎所引起,故在头皮上有结痂性毛囊性小丘疹。

病程慢性,时轻时重,可发生脂溢性脱发、痤疮或酒渣等皮损。

石棉状糠疹,多发生在青年男女,在头皮的头顶区与前头额区头发较稀疏,头皮是大片的淡白色糠状鳞屑,边缘明显,不瘙痒。

研究脂溢性皮炎与体内脏腑有什么关系?怎么治疗好

研究脂溢性皮炎与体内脏腑有什么关系?怎么治疗好

研究脂溢性皮炎与体内脏腑有什么关系?
怎么治疗好?
脂溢性皮炎相当于中医的“白屑风”“面油风”,是一种以皮肤瘙痒、油腻潮红起鳞屑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皮肤炎症性疾患?,因其发病部位不同又有“眉风癣”“钮扣风”等不同名称,多见于中青年及婴幼儿,其特征为头皮颜面、胸腋等皮脂溢出,红斑,上有油脂性鳞屑,对称分布,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匕圳。

根据中医学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分别予利湿清热、祛风止痒、养血润燥、凉血解毒治疗,苦楝皮爽康药理药效可以切中病机,且从整体上改善和调节机体脏腑功能,故疗效稳定且不易复发。

脂溢性皮炎的皮损在临床的表现是多样的,由于平素血燥阴伤,复感风热,郁久转而化燥,肌肤失养,甚或风邪郁久,耗血伤阴,肌肤失于濡养则生风化燥,两者互为因果,以致皮肤粗糙,多表现为干性皮损。

由于过食肥甘厚味之品,辛辣之味,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加之外感风湿之邪,风湿热邪蕴结肌肤,以致皮肤糜烂流滋,多表现为湿性皮损,临床常用苦楝皮爽康取得了良效。

刘某某,男,28岁,2007年10月8日初诊。

头皮丘疹,糜烂,油性皮肤,时有脓疱,瘙痒14个月,脱屑半年,现大便偏溏,手足热,舌淡胖,薄腻苔,脉滑数。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燥湿。

方用苦楝皮爽康治疗:苦楝皮爽康组方由苦楝,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浙贝母,白芷,防风,皂角刺,甲珠,牡丹皮,赤芍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祛风止痒,杀虫止痒的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及油脂
的分泌,缓解瘙痒。

刘先生每日涂抹五到六次。

一个月后症状稍减轻,有新疹,头皮油多,又用一个月后,诸症消失,巩固疗效。

嘱忌’食辛辣腥膻之物。

三个月后痊愈。

中西医结合口服加外用中药面膜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口服加外用中药面膜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口服加外用中药面膜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观察【摘要】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皮肤病,传统的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

本研究通过结合口服中药和外用中药面膜的治疗方案,针对脂溢性皮炎进行了疗效观察。

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症状、减轻炎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口服加外用中药面膜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本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具有积极意义。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和优势,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口服,外用,中药面膜,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治疗方法,优势,结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述,特点,西医治疗,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油脂分泌增多,毛孔扩张,皮肤出现红肿、脱屑等症状。

这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目前,对于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中医和西医两种。

中医注重疾病的整体调理,通过中药内服外敷的方式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调整气血流通,从根本上改善皮肤问题。

而西医则主要采用外用药物、光疗、激光等方法来控制炎症、减少皮脂分泌,缓解症状。

在不同治疗方法的试验中,中西医结合口服外用中药面膜治疗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通过口服中药调理体内环境,配合外用中药面膜抑制炎症,改善皮肤质地和色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疗效,并评估其优势和不足,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可以为脂溢性皮炎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其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中西医结合口服加外用中药面膜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验证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提供一个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解决传统治疗方法难以根治的问题,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脂溢性皮炎验方5则

治脂溢性皮炎验方5则
治院 郭旭光)

我国花卉出口 增加, 稳步 成为全球最大的花卉生产国 家。
龙 葵 。 鲜 龙 葵 6 克 加 水 煎 o 服 ,可治疗高血压 、糖尿病 、扁
蹲 蟹 誊 一 蕊糖 謦
具有清肝明 目、降血压作用 。用 鲜草 6 克 ,红糖 、香 附各 9 0 克水 煎服 ,治疗痛 经 ;或鲜 草6 克 、 0 当归 3 、杜 仲 1克 水 煎 服 ,治 克 2
N p 9 n [ i u 9 : p 9 u ns 11 X jh 7 07
_
许 多 中草 药 生 长 在 路 边及 房
前屋后 ,把这些野 草采摘 回来 ,
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常见病。 车前 草 。 多生 于 原 野 、路 旁 、河边阴湿地 ,是 家喻 户晓的 常用 良药。全草洗净 ,取3克 煎 0
( 500 福 建 邵 武 市 聂 口3 40 家巷 1栋 3 5 5 9 — 0 室 曹祈 东)
1鲜生姜适量 ,洗净捣烂 ,用纱布 . 包裹取 汁。用盐水清洗 患处 ,拭干 ,用 棉球蘸姜汁反复涂搽患处。每 日12 , -次

般 2 3 可治 愈 。 —天
4 透 骨 草 6 克 ,龙葵 3克 。煎 水 外 . O O 洗 患部 。 5 白鲜皮、何首乌、苦参、百部 、鸡 . 血藤、天 花盼各 3克 , 0 威灵仙 、侧柏 叶 、 苍
等 ,是 外 科 良药 。 苍耳 草。临 床常 配辛夷 花 、 白芷 、薄 荷 治疗 过敏 性 鼻炎 、副
乳糜尿等 。 鬼 针 草 。 用鲜 草 6克 水 煎调 0 蜂蜜服 ,可 治疗急性 阑尾炎 。鲜草 适量捣烂外敷治疗蛇 咬伤 、烧烫
鼻窦炎 ,有较好疗效 。鲜苍耳草 适量 煎汤外洗 可治疗皮 肤瘙痒 、 蚊 虫 叮 咬 ;捣 烂 外 敷 治 疗 疔 疮 、 无 名 肿 毒 ,疗 效很 好 。

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疾病名称(英文)seborrheic dermatitis拚音ZHIYIXINGPIYAN别名中医:白屑风,面游风,西医疾病分类代码皮肤科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是一种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多发生于皮脂腺分布较丰富部位,常自头部开始向下蔓延。

本病以红斑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成人及新生儿多见。

中医释名《医宗金鉴》中白屑风为:"此证初生发内,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

"而面游风为:"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

"西医病因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清楚,有人认为卵圆形糠秕孢子是导致本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因素。

另外,大量增多的皮脂,通过原来有在于皮肤上的非致病微生物如痤疮丙酸菌等作用,分解出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

脂溢性皮炎也是免疫功能障碍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最常见的皮肤表现之一,据统计发生率约46%~87%。

内分泌紊乱如乳腺癌术后辅助使用雌激素拮抗剂也可诱发或加重脂溢皮炎。

其它因素诸如遗传、精神紧张、饮食结构、化学性刺激、洗头过勤、生活无规律、B族维生素缺乏、嗜酒等均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联。

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成人及新生儿多见。

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因肌热当风,风邪入侵毛孔,郁久血燥,致肌肤失养而成;或因过食辛辣厚味及油腻,湿热内蕴,外受风侵,以致阳明胃经湿热挟风而成。

若发生在头部称为白屑风;在面部,则为面游风。

病理1.急性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至中等密度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间有少许嗜中性白细胞;浅层血管明显扩张,真皮乳头水肿;轻度灶性海绵水肿(不发展成表皮内水疱);在毛囊口可见鳞屑结痂,其中常可见较多嗜中性白细胞及其碎核。

2.亚急性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明显;表皮呈轻度银屑病样增生,轻度海绵水肿;毛囊口鳞屑结痂(即角化不全及均一、红染的浆液),其中有嗜中性白细胞;由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构成毛囊角栓。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7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7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76例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面部、头皮等部位,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适和困扰。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方法在临床上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

本文将结合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以及77例患者的临床经验,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效果和意义。

一、疾病概况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主要是由于皮脂腺分泌过剩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引起的皮肤炎症。

它通常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脱屑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原因很多,包括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精神压力等,临床上以满月和老年人居多。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目前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有外用药物治疗、光动力疗法、中医药治疗等。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在临床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意义在于可以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可以从调理气血、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等方面入手,调整患者的身体内环境,提高抵抗力。

而西医则更注重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可以迅速控制症状,缓解患者的痛苦。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可以更全面地治疗患者的病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1. 中医药治疗中医认为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气血失调、湿热内蕴有关,因此治疗时可选用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柏、知母、白芷等,可以通过清热解毒、凉血化湿等作用,达到改善肌肤症状的目的。

西医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主要方法是外用药物。

目前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激素类药物、抗真菌药物、维生素D类药物等。

激素类药物可以迅速缓解炎症反应,抗真菌药物可以杀灭皮肤上的真菌,维生素D类药物可以调整皮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3. 光动力疗法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光敏剂和光源对皮肤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脂溢性皮炎研究概况

中医治疗脂溢性皮炎研究概况

中医治疗脂溢性皮炎研究概况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之为“白屑风”、“面游风”。

病因主要由湿热内蕴,感受风邪所致,临床辨证以血热风燥和肠胃湿热多见,治法以祛风清热、养血润燥和健脾除湿、清热止痒为主,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加减用药,文章对脂溢性皮炎的历史沿革,中医内外治法进行研究概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标签: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研究概况The Summ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eborrheic DermatitisLI DongmeiLI DanpingLI LiqiongYunnan Unirersity of TCM,Kunming 650500,ChinaSeborrheic dermatitis is also called “seborrhea sicca”,“seborrheic dermatit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main cause of illness isendoretention of damp heat and ailment said due to cold or exposure. The clinical dialectics to hot air dry and gastrointestinal dampness more common. The main treatment is removal of wind and heat,enriching the blood and moistening dryness,invigorating spleen and drying dampness,heat-clearing and detoxify,according to clinical symptoms Dialectical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medicat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sedorrheic dermatitis’s historical ecolution,traditia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s to prou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Seborrheic Dermatitis;Chinese Traditional Treatment;Research Overview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SD)也称脂溢性湿疹,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发于头面、躯干等皮脂丰富区,成人和新生儿多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1]。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7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7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76例1. 引言1.1 疾病背景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属于一类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头皮、眉毛、鼻翼和下巴等部位的皮肤出现油脂性皮疹和炎症反应。

这种皮肤病通常会出现皮脂分泌过多、皮肤瘙痒、红斑疹和脂溢性皮炎性皮损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和不适。

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原因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毛囊皮脂腺的过度分泌、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用药物治疗和口服药物治疗,但长期以来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出现药物依赖和复发的情况。

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医学界和患者们的共同需求。

结合中西医的优势,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方法,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痛苦和治疗成本,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00字】1.2 治疗需求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头皮、面部等部位的炎症、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虽然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以选择,例如外用药物、内服药物等,但是很多患者并未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病情反复。

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是当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新的治疗思路,通过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药物治疗,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病情复发,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脂溢性皮炎患者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效果。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优势,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通过观察既往病例的治疗情况,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脂溢性皮炎中的特点和优势,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治疗的时间和费用成本,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研究脂溢性皮炎的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皮肤病领域的应用前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康复率。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疗法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疗法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疗法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头部、面部、颈部等部位皮肤出现红斑、瘙痒、油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脂溢性皮炎属于湿热病变,治疗时要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疗法。

1. 中药内服1.1 清热利湿类•黄连:可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常用于脂溢性皮炎的治疗。

•龙胆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型脂溢性皮炎。

•野菊花: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痒,对湿热型脂溢性皮炎有一定的疗效。

1.2 补肝益肾类•当归:可以滋阴补血、调节内分泌,适用于脂溢性皮炎中虚火旺盛的患者。

•白芍:能滋阴清热、活血化瘀,适用于有湿热和血瘀症状的患者。

•地黄:具有滋阴补肾、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的脂溢性皮炎。

2. 中药外用2.1 湿热解毒贴剂湿热解毒贴剂可通过贴敷在患处,起到祛风清热、消肿止痒的效果。

组成主要成分包括:黄连、黄芩、夏枯草、紫草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配使用,每天贴敷1-2次。

2.2 中药洗液常用的中药洗液包括金银花、牛蒡、菊花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作用。

可以将中药浸泡在水中,然后将患处用药液洗净,每天多次。

3. 饮食调理脂溢性皮炎的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需要注意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食物。

应多食用清热解毒、润燥滋阴的食物,如绿豆、百合、芦荟等。

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疾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环境调节脂溢性皮炎的治疗中,环境的调节也非常重要。

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过热、过干的环境对皮肤的刺激。

此外,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以免加重病情。

5.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针刺刺激经络,调节气血、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具体的针灸穴位选择和针刺方法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调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中医疗法适用于一般脂溢性皮炎患者,对于病情较为严重或长期无效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中医专业医生的治疗指导。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一、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游风(TCD编码:BWP1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脂溢性皮炎(ICD-10编码:L21.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的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皮肤性病学》第7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面游风(脂溢性皮炎)协作组制定的“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临床常见证候:血燥证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面游风(脂溢性皮炎)协作组制定的“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游风(脂溢性皮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游风(脂溢性皮炎)的患者。

2.合并有其他皮肤病,如头部银屑病、头癣等,以及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专科皮损形态特征,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和皮损的色泽、形态改变。

(七)门诊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真菌镜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免疫球蛋白、性激素水平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血燥证:养血润燥。

(2)湿热证:清热除湿。

2.外治法:(1)中药外洗(2)中药外搽(3)中药湿敷3.针灸疗法4.健康指导(九)完成路径标准1.瘙痒消失或减轻。

『皮炎』中药方--李元文大夫脂溢性皮炎自制香柏波

『皮炎』中药方--李元文大夫脂溢性皮炎自制香柏波

『皮炎』中药方--李元文大夫脂溢性皮炎自制香柏波
李元文大夫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皮肤亮丽有光泽,但是油光满面,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影响健康,脂溢性皮炎就是皮肤出油过多造成的,油脂过多不单反映在皮肤上,常常还会影响到内脏,比如血液油脂多会出现高血脂症,血管油脂多会出现高血压,肝脏有之多会出现脂肪肝,所以中老年出现脂溢性皮炎时,应该常规检查体内的脂肪代谢。

皮肤上的每一个毛囊里都有皮脂腺,像葡萄串一样生长在汗毛根部,正常情况下皮脂腺的作用是分泌皮脂保护皮肤,保持皮肤润泽,防止皮肤水分的蒸发,还同时能够抑制细菌和各种微生物的生长,防止皮肤老化,所以皮脂腺对皮肤的保护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但油脂过多出现脂溢性皮炎就很麻烦,特别是头部皮肤的脂溢性皮炎,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头皮屑,还会引发脱发等症状。

皮脂溢出过多皮肤上就容易滋生一种叫马拉色菌的真菌,它是生成头皮屑的罪魁祸首。

而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香附具有非常强的抑制马拉色菌的作用,所以用它治头皮屑效果很好。

而侧柏叶大家都知道是侧柏树的叶子,它具有良好的抗脂消炎的作用,所以这两味药配合起来就能标本兼治对抗头皮屑和脱发。

所以针对头部的脂溢性皮炎我们的专家给大家一个很好的方法,自制香柏波:
洗发液200毫升,香附、侧柏叶各20克的颗粒剂,将香附和侧柏叶的颗粒剂倒入洗发液中,充分摇晃5分钟以上,然后静置24小时以后再使用。

脂溢性皮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脂溢性皮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脂溢性皮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蔡宛灵1,闫小宁2,杨雪圆1(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2.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西安710003)[关键词] 脂溢性皮炎;中医;西医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0.29.025[中图分类号] R758.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0)29-3297-06[通信作者] 闫小宁,E -mail :yanxiaon2005@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YFC1705303);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领军人才;长安医学皮肤病流派传承工作室;陕西省重点产业创新链(2019ZDLSF04-08);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019-ZZ -QT005) 脂溢性皮炎又称脂溢性湿疹,是一种发生于头面、胸背等皮脂溢出较多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脂溢性皮炎存在于各年龄阶段,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临床表现为:皮损初起为毛囊性丘疹,渐扩大融合成暗红或黄红色斑,表面覆有油腻鳞屑或痂,可出现渗出、结痂和糜烂并呈湿疹样表现,重者可泛发全身,伴有不同程度瘙痒,本病慢性经过,可反复发作。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不清,主要考虑与马拉色菌等的定植与感染有关[1-2]。

中医对脂溢性皮炎认识由来已久。

《外科正宗》曰:“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期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而又生。

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言“……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明确指出了白屑风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此病隶属于中医“白屑风”“面游风”等范畴[3]。

本病若不引起重视,病情延及脱发阶段,导致头发稀疏,面部油腻,泛发不同程度的丘疹,久之影响患者外观美,挫伤患者自信心,同时也加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学界的不断努力与发展,针对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病机及诊疗方案越来越科学系统化。

中医技术在脂溢性皮炎中的应用2

中医技术在脂溢性皮炎中的应用2

西医治疗
• 1、一般处理: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多吃蔬菜,限制多脂及多 糖饮食,忌饮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精神紧张。 • 2、全身治疗:内服维生素B2、B6、复合维生素B、维胺酯胶囊,炎症明显 或炎症范围扩大时,可服用抗生素。瘙痒可用抗组胺药或其他止痒剂。 • 3、局部治疗:以溶解脂肪、角质剥脱、消炎止痒为主。常用药物有:1% 煤焦油洗剂、含有2%酮康唑复方洗剂、或含有硫甲皂、间苯二酚、水杨酸 等制剂洗头,每周1~2次。头部用50%乙醇和35%水中加入15%丙二醇外擦 。或用水氯叮,每天1次。其他部位外用5%硫磺酸、硫磺炉甘石洗剂、2% 酮康唑霜,对慢性肥厚者可用0.025%~0.05%维A酸霜,有助于红斑、鳞屑 和瘙痒的改善。
中医适宜技术
• 1、耳穴压豆疗法:耳穴是耳郭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 相互沟通的部位,也是脉气输注的所在,能反应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是耳 郭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特定点。耳穴压豆疗法是指用胶布将药豆准确的粘贴于 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按压力,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 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 2、铜砭刮痧疗法:是指利用铜砭蘸上水或香油或润滑剂之类,在人体某一经络或 穴位的皮肤上进行刮摩,使皮肤发红充血,以达到疏通气血,调节脏腑机能,预 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 3、刺血拔罐疗法:是指在刺血的基础上,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 • 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 瘀 • 血,以达到防治疾病为目的的方法。
• • • • • • • • •
中医技术:耳穴压豆+刮痧+刺络拔罐 1、耳穴压豆: 主穴:面颊、肝、肺、胰、小肠、 交感、神经系统皮质下。 配穴:风溪、小肠。 取穴依据: 面颊:为相应部位取穴,亦可美容。 交感:抑制腺体的分泌。 皮质下:调节皮脂代谢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
皮炎按皮损表现不同可分干性和湿性两类:
干式多红斑脱屑性病变,湿式多丘疹,水疱。

脂溢性皮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皮肤疾病,在皮炎种,脂溢性皮炎的发病率最高。

脂溢性皮炎常分布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如头皮、面、背、腋窝、会阴等处,可泛发全身。

随部位不同,表现也不同。

如在眉、鼻翼、外耳等处。

脂溢性皮炎治疗方法有中医和西医两种。

1.中医药治疗
(1)风热血燥:皮损以于性为主,基底微红,上覆粉末状鳞屑,舌红、苔薄,脉弦细。

(2)肠胃湿热:皮损以湿性为主,多为红斑、糜烂、渗出、油腻性厚痂,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3)中医解析:中药药膏朴安堂参肤霜,采撷天然灵药,粹取天地精华,君臣佐使,古法炮制,快速发挥药效,有效的调理皮炎。

2.西医药治疗
(1)内服药治疗:维生素B2、n6或复合维生素B;瘙痒甚者可给予抗组胺药;病情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皮质激素,如强的松30mg,每日分次口服。

还可应用四环素或红霉素0.25g,每口4次。

(2)外用药治疗:硫黄制剂和皮质激素霜剂或软膏。

头皮损害可用煤焦油制剂,如泽它洗剂;还可用2%酮康唑洗剂。

脂溢性皮炎的预防与调养:
缺锌也可产生脂溢性皮炎,应在膳食中补充含锌高的食物,如动
物肝、瘦肉、禽类、坚果类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猪肝、胡萝卜、蛋黄等,要适量多吃,可以改变毛囊皮脂角化异常,防止毛囊堵塞。

控制海带、紫菜等海产品的摄入量,因为高碘可使毛囊角化或堵塞。

多吃含维生素C、B1较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适量的增加谷物杂粮、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对脂溢性皮炎大有益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