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1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来源于网络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
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
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
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唐诗赏析-韩愈《晚春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韩愈《晚春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
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晚春二首·其一》吧!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草树一作:草木)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注释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
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解(jie):知道。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
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
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专题10:古诗鉴赏-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10:古诗鉴赏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下题。
四块玉·别情【元】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绝”在文中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离别之味。
D.这首小令似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诗歌鉴赏(二)夜泊润州①江口刘言史秋江欲起白头波,贾②客瞻风无渡河。
千船火绝寒宵半,独听钟声觉寺多。
【注释】①润州:今江苏镇江。
②贾(gǔ):商人。
2.简述作者夜泊润州江口的原因。
3.根据诗句概括润州城的特点。
4.下列诗句均写到夜船行止,表达的情感与本诗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诗歌鉴赏(三)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①[北宋]王安石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释】①本诗是王安石依其弟平甫原诗的韵脚而作。
金山,地名。
②西兴:地名。
③桴(fú):小筏子。
④扶桑:传说中的神树,长在东方日出处。
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展现的景象。
诗歌鉴赏(四)渔家傲[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6.下列选项中,对本首词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实写所见景象,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B.“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仿佛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终于得到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每日一首古诗词鉴赏
汉唐诗欣赏
1.形式结构分析:通过对每首古诗词的形式结构进行分析,如什 么样的韵脚、格律、韵律等等,进一步加深读者对于古诗词语言 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2.意境解析:对古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等进行深入解析,挖掘其 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引导读者从心灵深处领悟其中的美学 价值。 3.历史背景探析:通过对古诗词作者、时代、社会背景等方面的 探析,使读者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更好地把握其独特的 文化价值和时代特点。
古诗词鉴赏方法
了解古人的生活和历史背景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
古人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世情
1. 古人对人生的感悟:从《登高》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 舟”到《长恨歌》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古诗中充 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让人深思。 2. 古人对社会的感悟:从《将进酒》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 到海不复回”到《静夜思》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古诗中蕴 含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思考。 3. 古人对自然的感悟:从《雨霖铃》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到《山行》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古诗中表 现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慕之情。
古诗探究方法
1. 词句分析:理解每一个词句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同时,需要考虑作 者的意图和背景,探究诗词的文化历史价值。 2. 朗诵演绎:在深入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加深朗诵演绎的技能,注重节奏、音调、语气和情感表达,还应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 ,将诗词的美感完美呈现。 3. 作品鉴赏:通过对不同朝代、地区、体裁的古诗词对比鉴赏,全方面了解诗词的多样性和特点。同时,学会欣赏古诗词的审 美魅力,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内涵。
古诗鉴赏:诗词解读、历史文化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六) 古代诗歌鉴赏(一)(限时70分钟)1.(2019·新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D[“离京还乡”表述不当,“暗自潸然泪下”于诗无据。
](2)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主体是“琴声”,“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营造凄冷肃杀的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答案]①三、四句营造凄冷肃杀的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②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③末尾句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每点2分)2.(2019·遂宁三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休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②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③柘(zhè):一种树。
唐诗宋词鉴赏(完整电子版)
唐诗宋词鉴赏第一部分《唐诗鉴赏部分》1、感遇十二首之一五言古诗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wei1)蕤(rui2):草木枝叶茂盛下垂下的样子。
2.自尔:自然。
3.“闻风”句:闻到了风吹送过来兰桂的香气,而生爱慕之心。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后神功元年(697)中进士后,曾任过左拾贵,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
有《曲江集》。
后人评他的诗“首创清淡之派”,《感遇》诗12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感遇十二首之二五言古诗张九龄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注解】:1.“滞虑”一句:心中没有困惑才显得孤独清高。
滞虑,困惑。
2.飞:比喻身在朝廷。
3.沉:比喻闲散在野。
4.理自隔:朝野相去甚远,情势隔断不通。
【赏析】: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颖。
3、感遇十二首之三五言古诗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解】:1.岂伊:岂唯。
唐诗鉴赏练习题
唐诗鉴赏练习题题目一:《登鹳雀楼》是一首庆祝功绩的咏史之作,请分析该诗与历史背景的关系。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以其雄浑的气势和豪放的情感而广受赞誉。
这首诗以登上鹳雀楼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前代功绩和自我的赞美之情。
通过分析该诗与历史背景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技巧。
首先,该诗与唐代盛世的政治背景密切相关。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这个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诗中提及的“百战沙场”、“曾经万事成”等表达了当时唐朝的战争胜利和统一大业的功绩,凸显了国家的繁荣和国力的强大。
其次,该诗与士人的风采和自我价值观念有关。
唐代是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王之涣作为一位文学家,他通过《登鹳雀楼》一诗,表达了对天下英雄和自身才华的自傲之情。
诗中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感慨系之烈士魂”等表达了诗人自身的豪情和壮志,体现了士人对于成名立业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最后,该诗还与文化传承和审美情趣的延续有关。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文人墨客崇尚古风,对古代的辉煌事迹充满向往和敬仰。
《登鹳雀楼》在表达对历史功绩的赞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古代壮丽场景和文化传统的热爱和追求。
诗中的“烟销日出不见人”、“云山雾绕楼阁峰”等描绘手法,充分展现了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独特风貌。
综上所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雄浑的气势和豪放的情感,通过对历史背景的运用和艺术手法的表现,成功地刻画了当时盛世的社会风貌和士人的自我追求。
这首诗既是对历史功绩的赞美,也是对文化传承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唐诗鉴赏(1)
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 《过故人庄》写作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 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春晓》写春日 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那首《宿建德江》,只 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 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暮 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 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 愁。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 现多重境界和情思。
李白的 “笑”
如:“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 答》)、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 京》)、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结客少年场 行》)…………
李白的三种人文精神—— 儒、道、侠。
儒家精神: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孔子“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曾参倡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 而道远”等都是很好的例证;儒家精神又以“仁政” 为旨归,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下的 苍生百姓建一番功业。
在一定程度上,李白将儒家的进取精神与盛 唐的宏伟气魄融汇在一起,营造出壮丽的诗 篇。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恍然李白为什 么要 “仰天大笑”, 因为他自信建功立业的 时机己经来到;明白了这一点,我们重读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 曲》)、“但用东山谢安石,与君谈笑净胡 沙”(《永王东巡歌》)
杜甫的悲悯情怀
杜甫的哭泣并非是对一己之苦难的哀痛,而是忧国忧民的 真切表现。杜甫出生于一个儒者家庭,其经历大体可分为 四个阶段:读书壮游、困守长安、安史之乱、晚年漂泊。 他也曾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亦 曾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的政治理想,可是,困守长安时“朝扣富儿 门,暮逐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辛酸, 战乱时“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羌村三首》之二) 的的悲惨,漂泊时“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 阳楼》)的凄凉都使得他不再以高昂的调子唱出梦幻之曲, 倒使得他在饱经沧桑之后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表现民生疾苦、 重现历史事件,其作品因高度的写实性而被誉为“诗史”。
唐诗赏析-李白《行路难·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行路难·其一》原文|译文|鉴赏'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通:馐;直通:值)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雪满山一作:雪暗天)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碧一作: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注释⑴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⑵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⑶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⑷太行:太行山。
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碧:一作“坐”。
忽复:忽然又。
⑹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
安:哪里。
⑺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唐诗鉴赏1-初唐
绪论
进入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
进入
与初唐诗坛
第二章 盛唐诗歌
进入
第三章 李白
进入
第四章 杜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进入
第五章 中唐诗歌
进入
第六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进入
第七章 晚唐诗歌
进入
绪论
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 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 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 宋文学,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艺术特色
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同时也体现了人
物的想象和感觉。 后半部重在抒情,情产生于景,如长江流水,
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 亦自有情。
艺术特色
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 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总结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 事物。
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 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 作为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 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 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 结。
思想内容
自然美的赞歌 人间真挚爱情的的讴歌 又处处体现出对人生哲理、 宇宙奥秘的思索与探求。
杨炯(650—692),字 盈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 阴市)人,唐代诗人。他自 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 爱学诗词。唐高宗显庆四年 (659),他10岁应神童试登 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 (676),再应制举试及第, 补授校书郎。永淳元年 (682),中书侍郎薛元超推 荐他为弘文馆学士,后迁太 子詹事司直。
唐诗三百首·诗歌鉴赏(一)含答案
2014-2015学年度高二级《唐诗三百首》练习二宿王昌龄隐居①(唐)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②群。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
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
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
(4分)2.诗歌尾联是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为后世所传诵的佳句,“送”与“滴”字用得尤妙,请简要赏析。
(3分)4.诗中诗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3分)宿业师①山房待丁大②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③期宿来,孤琴候萝径④。
【注释】①业师:僧人。
②丁大:丁凤。
“大”,指其排行第一。
③之子:这个人,指丁大。
④萝径:藤萝悬垂的小路。
5.前六句是如何表现时间的变化的?请赏析其中第二联的妙处。
6.“孤琴”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7.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
“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8.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9.试分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表达情感的特点。
(2分)10.作者采用民歌的特殊手法,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试结合全诗分析“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运用了哪两种民歌手法。
全唐诗中的抒情佳作诗鉴赏
全唐诗中的抒情佳作诗鉴赏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时期,因为它的诗人们以其深情质朴的抒发而闻名于世。
全唐诗收录了唐代各类诗人的作品,其中佳作层出不穷。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些抒情佳作,品味其中的美妙情感。
其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是一首描写壮美景色的诗,以描绘者登楼的视线向远处眺望为主线,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和欣悦。
诗中表达了作者沐浴在宏伟世界中的喜悦之情,令人感受到登高远眺所带来的亢奋心情。
其二,刘禹锡的《江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上苍凉景色的雄心豪情。
它以刘禹锡的亲身经历为背景,通过描绘江上的冰雪景象,将自然的苍凉融入自己的感受之中。
以夫人之不幸为发端,通过对江雪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的追求和向往。
其三,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的凉爽和宁静。
杜牧借用自然景物的变迁,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宁和感。
诗中的凉爽、宁静与作为主题所表现出的心情相吻合,犹如温润如玉,带给读者心灵的抚慰和静谧。
其四,王之涣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是一首反映社会变迁的诗。
诗人通过对金陵旧事的回忆,讲述了隋唐盛世的兴衰,点明了封建社会的虚妄和无常。
王之涣将自然景色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以表现出自己对时代与命运的思考和抒发。
其五,杜牧的《秋夜寄邱员外》。
这首诗是杜牧与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清新婉约而又感人至深。
诗中杜牧表达了对城中亲友的思念之情,通过表达同情、亲切、关怀,将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中,融入了读者的共鸣。
在全唐诗中,这些抒情佳作代表了唐代诗坛的不同面貌和不同情感的表达。
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对家国的眷恋,还是对社会变迁的思考,这些作品都在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人文风貌。
在我们欣赏这些佳作的同时,也需要感受到当时社会背景所赋予这些诗人的情感真实与深度。
总之,唐代抒情诗的佳作无数,每一首诗都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欣赏这些抒情佳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唐代那段灿烂的文化岁月,也能够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唐诗选集》名篇鉴赏
历
唐诗的发展历程
初唐时期:唐诗开 始兴起,代表人物 有王勃、杨炯等
盛唐时期:唐诗达 到鼎盛,代表人物 有李白、杜甫等
中唐时期:唐诗继 续发展,代表人物 有白居易、元稹等
晚唐时期:唐诗逐 渐衰落,代表人物 有李商隐、杜牧等
唐诗繁荣的原因
社会稳定:唐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科举制度: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诗歌传统:唐朝继承了前代的诗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形式 诗人群体:唐朝出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的创作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田园诗》:孟浩然的代表作,描绘 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农 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边塞诗派代表作品
《出塞》:王昌龄
《登鹳雀楼》:王之涣
《从军行》:王昌龄
《凉州词》:王翰
《凉州词》:王之涣
《从军行》:王翰
浪漫主义代表作品
《将进酒》:李白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响
探讨如何根据 个人喜好和需 求选择合适的 唐诗选集进行
欣赏
感 谢 观
汇
看报 人 :
XX
不同流派的代表诗人及其 作品
浪漫主义流派:李白,代表作《将进酒》、《庐山谣》等
现实主义流派:杜甫,代表作《三吏》、《三别》等
山水田园流派:王维,代表作《山居秋暝》、《鸟鸣涧》等
边塞诗派:高适,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等
婉约派:李清照,代表作《如梦令》、《声声慢》等
豪放派:苏轼,代表作《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给 人以美的享受
唐诗的修辞手法
比喻:通过比 喻表达抽象的 概念或情感, 如“白发三千 丈,缘愁似个
唐诗鉴赏——鹿柴_1
唐诗鉴赏——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zhài寨),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唐诗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_1
唐诗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
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
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
唐诗鉴赏1 早发
唐诗鉴赏1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早发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3分)参考答案 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
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
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
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唐诗鉴赏大辞典1020卷》全文阅读(1——66卷)
《唐诗鉴赏大辞典1020卷》全文阅读(1——66卷)颜渊山庄 2019-03-09 12:13:00简介:《唐诗鉴赏大辞典》收录唐代188位诗人921首诗作,明确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为界分四编;正文1460页,2800千字。
•目录:卷1虞世南-蝉卷2王绩-野望卷3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卷4王梵志-吾富有钱时卷5王梵志-诗(二首)卷6寒山-杳杳寒山道卷7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卷8卢照邻-长安古意卷9 骆宾王-咏蝉虞世南-蝉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渡湘江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王勃-咏风王勃-滕王阁诗王勃-别薛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山中杨炯-从军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宋之问-送别杜审言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宋之问-灵隐寺渡汉江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夜宿七盘岭独不见郭震-古剑篇李適之-罢相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感遇三十八首(其四)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晚次乐乡县送魏大从军春夜别友人贺知章-咏柳回乡偶书二首沈如筠-闺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说-蜀道后期送梁六自洞庭山苏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汾上惊秋-苏颋张敬忠-边词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感遇十二首(其四)感遇十二首(其七)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望月怀远归燕诗赋得自君之出矣王之涣-登鹳雀楼凉州词宴词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彭蠡湖中望庐山夜归鹿门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早寒有怀卷1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诗歌鉴赏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诗歌鉴赏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
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
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
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
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
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
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末五代时期,统治者极其荒淫腐朽,娇惯子女的现象极为严重。据说诗僧贯休曾当着蜀主王建及其大臣的面,讽刺王孙公子“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少年行》)孟宾于的这首《公子行》,则是从另一个侧面鞭挞了他们为害农民的行为。
在艺术方面,这首诗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踩坏麦苗,看来是寻常的事情。但这里所反映的并不是一般无意中踩着庄稼,而是贵族子弟随意践踏民田的行为。诗人将“踏烂麦青青”放在权豪子弟放荡游乐的背景上来表现,其害民的性质就愈加昭彰,揭露也更显得鞭辟入里。
后两句即紧切公子的身份来揭露其骄纵行为。“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骄骢”,是骄纵不驯的马。“骄”,指马骄,亦指人骄。一个“不识”,一个“骄骢”,活画出了愚蠢而又骄横的权豪子弟的丑恶形象。
唐末颜仁郁的《农家》诗写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不识农家苦”的正是那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他们过的是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哪里懂得农民的辛苦和稼穑的艰难,所以他们只顾在田野上纵马狂奔,兜风似平平,其实,这正是剥削阶级轻视劳动人民的表现。诗句非常切合贵族子弟的身份特点,也很能发人深思。
这诗前面以火红的彩霞、明媚的春光描绘了一幅春景图画;后面勾画的则是一片马蹄踏过麦田、青青的麦苗被踩烂的残破景象。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彩霞春光的映衬下,后面的残破景象更显得伤心惨目。这种鲜明对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无形中会激起读者对贵族少爷的憎恶和愤慨。(阎昭典)�
公子行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公子行》,是唐代专写纨绔子弟浮华生活的诗题。这首是揭露贵家公子在春游中,纵马踏坏麦苗的恶劣行为。首二句描写贵公子穿上比彩霞还鲜亮的锦衣,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字里行间明显地透露出其人的豪华与权势。诗人运用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以彩霞失色来反衬“锦衣”的华丽,可见其家世之贵显,生活之豪奢了。“锦衣红夺”,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的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