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下三单元后)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 “深林人不知” •
• 在野外玩音乐,除了环境幽静以外,还有 一个好处,就是不会扰民。
• 王维的琴声是不是美妙,长啸合不合韵律, 无人知道,反正是弹了,反正是啸了,反 正是没人听到。
• 可没人欣赏的才华,也确实寂寞! •
• “明月来相照”
• 月亮,是在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 个意象。
• 人类对黑暗有种与生俱来地恐惧,在没有 电灯照明的古代,能够大面积驱散黑暗的, 大概就只有月亮了!所以,人类对于月亮 有种潜意识的喜欢,那种来自天上的朦胧 和暧昧,确实能制造出很多想像和浪漫。
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 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 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
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 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 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 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 笔。
• 整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 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是诗人生活态度的 绝佳表述。
主题
•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
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主题
•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 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 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 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 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 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 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 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 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 琴时而长啸,表现了诗人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 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四、诗歌赏析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 展现的画面。
二、诗歌主题
这首诗描绘诗人月下独坐、弹 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清幽 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传达出 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三、默写填空
1.诗中抒写自己独坐竹丛,独具雅兴的诗句: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抒写诗人悠然自得,把明月视为知音的诗句: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3.诗中以动衬静,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情怀的诗句: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逢入京使
唐·岑参
诗人简介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唐代“边塞派”代表诗 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其诗极富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 富,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传世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749年。诗人赴安西(今新疆)上任 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此时诗人34岁,前半 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在长安的妻儿,跃马踏上漫漫征途。也不知 走了多少天,就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 一个老相识。二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 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 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四、诗歌赏析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 展现的画面。
二、诗歌主题
这首诗描绘诗人月下独坐、弹 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清幽 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传达出 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三、默写填空
1.诗中抒写自己独坐竹丛,独具雅兴的诗句: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抒写诗人悠然自得,把明月视为知音的诗句: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3.诗中以动衬静,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情怀的诗句: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逢入京使
唐·岑参
诗人简介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唐代“边塞派”代表诗 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其诗极富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 富,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传世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749年。诗人赴安西(今新疆)上任 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此时诗人34岁,前半 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在长安的妻儿,跃马踏上漫漫征途。也不知 走了多少天,就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 一个老相识。二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 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 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下三单元后)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
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
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
受。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
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而然地
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散
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 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路途遥远的样子。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请求,烦劳。
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捎口信。
【句解】
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头东望,只觉长路 漫漫,尘烟蔽天。思念远方的亲人,禁不住泪水 潸然而下,擦拭的双袖全都湿透了。骑在马上与 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一时没有纸笔,无法写信。 托您给家中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岑 参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69),河南南阳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歌行,作
品风格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
自如。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逢入京使》等。
诗句解读
指长安和自己在 长安的家园。
逢入京使
岑 参
回京城长安 的使者。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晚春
韩 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 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 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 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 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 能。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唐宋八大家之首。作 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课件(共21张PPT)
新知讲解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 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风雄 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 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 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 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 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新知讲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 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 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 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 情,作此诗。
新知讲解
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 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 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 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 成篇的。
课堂练习
1.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幽篁、深林、明月 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新知导入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新知讲解
参考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 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 好似片片雪花。
新知讲解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 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 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 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 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 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 大。有《昌黎先生集》。
新知讲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3张PPT)
逢入京使 岑参
眼前实景,路途遥远,回家不易 故园东望路漫漫,
【夸张】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双袖龙钟泪不干。
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 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练习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 首句写眼前之景,“故园”指位于长安的家,“东望”点明了方位。 B. “龙钟”指沾湿的样子,诗人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无法振作精神。 C. 三、四句写出了诗人和返京使者相逢时,彼此行色匆匆的口气。 D. 本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语言平实,出语自然且含蓄凝练。 【解析】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尽管“泪流纵 横”,但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B项表述 有误。
逢
入
岑 参
京
使
作者
岑参,唐代诗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为“高 岑”。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 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本诗是一首古体诗。
唐天宝八载(749),作者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首诗写 于赴任途中。
读通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读通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
百般红紫斗芳菲。
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争艳,人间万紫千红。
杨花榆荚无才思,
可怜杨花榆钱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没有艳丽姿色,
惟解漫天作雪飞。
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读懂
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轻灵的语言, 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同 时也表达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 态度。
统部编初中7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PPT课件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背景资料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 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王维《辋川集》二十首诗中的第十 七首。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 故名。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 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 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 性悠然相会,而提笔成篇的。
板书白
借景
抒情
↓ 《折杨柳》 ↓
玉笛声
故园情
联想
逢入京使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
(今湖北荆州)人。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 经史。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西域多年, 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 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 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 活写照。到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请求还家,玄宗同意了。这一年春 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思归故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
音、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 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 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74张PPT)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唐天宝八载(749),作者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 首诗写于赴任途中。诗人告别了在长安的家人,跃马 踏上奔赴安西的漫漫征途。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在通 往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两人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 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 诗就是描写了这一情景。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 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 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坐在幽静的竹 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 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 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 境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字的妙处。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 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 声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 后的思乡之情。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 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之说?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 二字一语双关,既指曲名《折扬柳》,也暗 指诗人的客愁乡思,为全诗点睛之笔。
(2)《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的 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 此__夜__曲__中__闻__折__柳__,何__人__不__起__故__园__情__。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 “满”的表达效果。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 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 心情。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 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 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诵读4首含习题PPT
03 创作背景
CHAPTER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创作背景
苏轼创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正值他与王弗 结婚十年后,王弗因病去世,苏轼十分悲痛。这首词通过梦 境的形式回忆了与王弗的点滴生活,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 情。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思念故人,这种情感在词中 得到了充分体现。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创作背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辛 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所写。当时辛弃疾 被贬官,他登上北固亭,俯瞰长江, 凭栏远眺,感慨万千。
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一 的渴望,以及对朝廷软弱无能的愤懑 。这首词也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 之一。
《过零丁洋》创作背景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元朝军队逼迫下写的一首诗。当时文天祥被元军俘虏, 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习题及答案
习题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神州:指中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习题及答案
01
02
03
北固亭
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 山上的北固楼。
翻译句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 固楼。
译文
在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 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 是美好的风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习题及答案
答案
输标02入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辛弃疾的一首词,通 过对京口北固亭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国家统一的渴
望和对民族复兴的信心。
01
03
“生子当如孙仲谋”则表达了词人对于孙权的赞美和 对于国家统一的期望。
04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表达了词人对于国 家统一的渴望和对民族复兴的信心,同时也表达了对 于北固楼的赞美之情。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36张PPT)
岑几参处早莺争的暖树口,谁吻家新。燕啄全春泥诗。 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
“知春不久归”时,草树、杨花、榆荚是怎样做的?作者对这些景物持什么态度?
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泪:思乡念亲的悲痛,路上栉风沐雨的心酸,独身一人的孤苦……
拓展延伸
1.边塞诗的兴盛 2.类诗赏析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晚春
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 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 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 表作品有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散文《师说》《马说》等。
诵读诗歌 晚春
韩愈
草 树 知 春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 斗 芳 菲。 杨 花 榆 荚 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双袖龙钟泪不干。 我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是那么的漫长而遥远,
一反常见的动作,传递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逢入京使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马上相逢无纸笔, 杨 花 榆 荚 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逢入京使 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神态。诗的后两句正面写与回京使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岑参 双袖
龙
钟相泪 不逢干。的场景:走马相逢,没有纸笔,顾不上写信了,就劳
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对《春早天 春的》留运烦恋用,比您乐喻观和给的对态比我度; 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
表达对家乡的依恋、眷恋之情。
凭君传语报平安。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共8课)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走近作者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 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
只知道。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意思是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 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
大意: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
挽留春天,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
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 好似片片雪花。
品诗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 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 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 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主旨探究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
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 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
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
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诵诗歌
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抑扬顿挫 地朗读给大家听。
春夜洛城闻笛
R·七年级语文下册
走近作者
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
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
世称“岑嘉州” 。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 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 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
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
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 “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因 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 十分恰当。笛声暗起,似乎专门飞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 “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 笛声。这是诗人极度夸张的主观感受。说“笛声”“散入春 风”,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充分表现了洛 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之心切。
小结: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显现出李白的风 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 种崇高的情感,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李白这首 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 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本 诗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 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第2课时
再读这首诗,结合诗歌背景,说说诗人听 到笛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思乡的情怀“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折杨柳》曲伤 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 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儿。”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杨柳》曲, 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杨柳》为全诗点睛,也是 “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 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对所有客居洛阳城 的人讲的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 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 触之深,思乡之切。
品读揣摩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 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怎样理解诗歌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 “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
1.怎样理解诗歌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 闲生活,表达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 的生活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
新课导入
大诗人李白二十多岁时就离开四川老家在外游历,足 迹遍布全国各地。一个春夜,不知何人吹笛,悠扬的 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
伤感惜别的《折杨柳》曲调
了解作者和背景
1.识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 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 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代表作 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读顺字音节奏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离开长安好久了,回头望去,只觉长路漫漫,双袖都被沾湿 了,而涔涔的泪水还没有干。骑着马在路途中与返京使者相 逢没有纸笔(写信),烦劳您帮我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
思考探究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以人在离弹开琴长长安啸已,反经衬好月多夜天竹了林,回的头幽一静望;以,只明觉月长的路光漫影漫反,尘衬深
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林乡的和昏亲暗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 快就沾湿了双袖。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无可寄托,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 的复杂心理。
思考探究
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中“凭君传 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课 外 古 诗 词 诵 读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
新课导入
大诗人李白二十多岁时就离开四川老家在外游历,足 迹遍布全国各地。一个春夜,不知何人吹笛,悠扬的 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
伤感惜别的《折杨柳》曲调
了解作者和背景
1.识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 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 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代表作 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读顺字音节奏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离开长安好久了,回头望去,只觉长路漫漫,双袖都被沾湿 了,而涔涔的泪水还没有干。骑着马在路途中与返京使者相 逢没有纸笔(写信),烦劳您帮我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
思考探究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以人在离弹开琴长长安啸已,反经衬好月多夜天竹了林,回的头幽一静望;以,只明觉月长的路光漫影漫反,尘衬深
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林乡的和昏亲暗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 快就沾湿了双袖。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无可寄托,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 的复杂心理。
思考探究
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中“凭君传 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课 外 古 诗 词 诵 读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句解读
晚春
韩 愈 草 树 知 春 不 久 归,
将结束。
指柳絮。
百 般 红 紫 斗 芳 菲。 杨 花 榆 荚 无 才 思, 才气、才华。
知道。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 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 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 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尤其难以 忘怀。诗歌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 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逢入京使
路途遥远的样子。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请求,烦劳。
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捎口信。
【句解】
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头东望,只觉长路 漫漫,尘烟蔽天。思念远方的亲人,禁不住泪水 潸然而下,擦拭的双袖全都湿透了。骑在马上与 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一时没有纸笔,无法写信。 托您给家中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诗句解读
竹里馆
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嘬口发出悠长清越 王 维 独 坐 幽 篁 里, 的声音,类似于打
口哨。
弹 琴 复 长 啸。
这里指“幽篁”。
与“独坐”相应,意思 深 林 人 不 知, 是说,独坐幽篁,无人 明 月 来 相 照。 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 意,来相映照。
【句解】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放 肆地吹着悠长清越的口哨。幽深茂密的竹林无人 知晓,唯有天上皎洁的月亮映照着我,殷勤地来 相伴。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诗 词 课 题 总 览
竹里馆(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晚春(韩愈)
竹里馆
王 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0),字摩诘,太原祁 州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 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 孟”,同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王维 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人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品有 《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等。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
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
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
受。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
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而然地
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散
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 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
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
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 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同时又蕴
含着渴望功名之情。
重点赏析
本诗的前两句说:东望我的故乡,道路遥远望不到
头,两袖都被泪水沾湿了。诗人已离开长安好多天了,
长路漫漫,思念亲人、故园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龙
钟”、“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
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
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
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
生活情趣。
重点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现了一种
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
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
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 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态。诗的后两句正面写相逢的场景:走马相逢,没有纸 笔,顾不上写信了,就请您给我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 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
情是复杂的。诗句既表达了他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
柔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韵味淳厚隽永。
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
诗句解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即洛阳。 指《折杨柳》, 汉代乐府曲名。 内容多叙离别 之情。
悄悄地飘来声音。
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故乡,家乡。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句解】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随着春 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 《折扬柳》曲,有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
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 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 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 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 一体了。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 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 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 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 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824),字退之,唐代文学 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 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 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 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 能。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唐宋八大家之首。作 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
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
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
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此夜 曲中闻折柳”。这句诗修辞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 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 新激荡起来。
岑 参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69),河南南阳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歌行,作
品风格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
自如。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逢入京使》等。
诗句解读
指长安和自己在 长安的家园。
逢入京使
岑 参
回京城长安 的使者。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