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高校研究生教育为例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策略研究
要 】广 西北部 湾 经济 区的开
需 人才匮乏 , 尤其 是缺乏国际化人才 、 复
合 型 人 才 以 及 高技 能 人才 。 为 了促 进 广 西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广 西
管理 、 仓储管 理 、 物流配送 等专业 的技术 人才 ,熟悉进 出口加工 贸易和报关通关 的专业 人才 , 览 、 展 交易 和咨询 、 培训 等
经过高等教育 的改革 和发展 ,广 西 高校人 才培 养虽然 有 了一 定 的成效 , 但
力的智力支持 , 因此 , 任何时候都 应把人 才培养放在 中心地 位。至于培养什 么样 的人 , 怎样培养人 , 如何保质保量地 培养 人 ,这就需要 高校思考 如何适应 区域 经 济社会需求 , 改进 人才培养模式 。
联 系不 密 切
动广西新发展 的主要 战场 ,是促进我 国 西南地 区与东南亚地 区合作 的重要交 流 平 台。当前 是广西北部 湾经济区实现跨 越式发展 的重要 时期 ,迫切 要求高校服 务北部湾经济建设 ,发挥人 才在经济社 会发展 中战略性 、 基础性和决定性作 用。 据预 测 ,00年 广西北部 湾经济 区的人 21 才需 求总 量要达 到 1 5万人 左右 ,0 5 1 2 1 人才总量将 达到 1 8 6 万人左右 。 但是 , 当
部湾市场需求 。 比如物流专业 , 作为广西
北部 湾经 济区的新产业 ,它需要 国际物
流 专 业 的外 向 型人 才 ,港 口规 划 建 设 与
种 不 合 理 的 人 才 结 构 阻 碍 了生 产 力 和 经
广 西 北 部 湾 经 济 区 的 开 放 开 发 是 推
是随着广西北部湾经 济区进一步 的开放 开发 ,当前地方高校人才 培养仍滞后 于
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浅议[摘要摘要]:鉴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但要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能适应区域经济在发展中行业变化、产业结构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形成与区域经济相互融合、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高等教育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字关键词]: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2)20- 0284 -01“人才”与“发展”是一个既辩证又统一的关系,历来被许多专家学者作为研究的课题。
1.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1.1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不可否认,国家通过十多年的高等教育扩招这一方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但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特别是高等教育,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还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还是满足不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我们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经常是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这种尴尬状况。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高等教育规模既然扩张了而且是一直持续,这就必然导致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的急剧增长,其结果必然导致高等院校学生的多样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用精英教育阶段的那种统一标准来衡量全体学生,就不得不说现阶段的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有所下降了。
(当然如果我们以大众化教育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现阶段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也许情况就不一样了)。
其次,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日渐扩大,也将引起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学位体系中地位的变化。
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大学专门教育中的高级阶段,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硕士研究生教育可能变成向其他学位或者高一级学位过渡的发展,比如说变成向攻读博士学位的准备阶段,这就有可能引起其在实际应用方面教育质量的下降。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李锋 常晓静 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燕 空 ( 庄经济学院’ 石家
摘要 : 随着 经 济 全 球 化 和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到 来 , 等 教 育 与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和 参 与 国际 竞 争 的 需要 。在学 科 、 业 结 构 上 , 第三 产 业 相 关 的学 高 专 与
业 相 关 的 学 科 专 业 开 始 得 到 较 快 发 展 。在 层 次 结 构 上 , 随着 沿 海 地 区 经 济 的 飞 速 发 展 , 等 教 育 除 了培 养 广 大 的复 合 型 、 向型 、 用 高 外 应 型人才外 , 还努力培养各种在地 区经济起 飞中具 有决定 性影响和作 1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 的推动作用 用的高层次人才。 11 高等 教 育 是 带 动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动 力 我 国 自上 世 纪 8 . O年 23 提升高等教育发展速度 区域经济 发展 制约着高校 的发展 , . 代 国务 院批 准 设 立 中关 村 科 技 园 以 来 , 目前 共 建 有 5 3个 国 家 新 技 这 不仅 已为 改 革 开放 以来 东部 沿 海 地 区 迅 速 增 长 的经 济 以 其 雄厚 的 术 产 业 开 发 区 ,9个 国 家级 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 。 这 些 国 家 级 高 新 区和 4 实力推动区域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的事实所证明 ,而且也被建国后 区 开 发 区 全 部依 托 当地 的高 等 院校 、 科研 院所 而 设 立 , 它们 的设 立 有 力 域工业布局调整 时期 中西部地 区高等教育尽 管得到较快发展,但与 地 推 动 了所在 城 市 的经 济 发展 。 且 , 并 它们 还 为 改善 所 在 区域 的 经 济 沿海地 区相 比仍有不少差距 的事迹所证实。在地
浙江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
的水 平
。
技术指 导 者
一
、
传授 者 和 工 作 带头 人
。
而 随着 我 国 经 济 特 别 是 制 造 业 的 快 速 发 展
,
制造 类企 业
、
我 国 高 技 能 人 才总 墙 严 承 不 足
,
对 高技 能 人 才 的 需 求 已 呈 膨 胀 之 势 。 传 统 技 术行 业 高 技 能人
才短 缺 缺
,
注
’
:
我 本 文 为 2 0 0 7 年 浙 江 省 劳 动 保 障科 学研 究 课 题 《 省 高技 能 人 才 培 养 与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适 应 研 究 》阶 段 成 果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劳动 和 社 会 保 障部 : w w w m o l s s g o v c n
,
时 期 全 省 的 P P I上 涨 产 生 巨 大 的 推 动 作 用
与此 同时
浙江
抬 的 局 面 在 许 多 国 家 已 持续 半 年 左 右 的 时 间 了 价格 受食 品
、
除了服 务类
其 它 许 多行
。
省2 月份 的农资价格涨 幅达
高
下
,
17 2 %
.
,
涨 幅 创 十三 年来 的新
石 油 制 品 类价 格 影 响较 为 明 显 外
“
主 要 包 括 技 术 技 能 劳 动 者 中取 得 高 级 技 工
。
、
技 师和 高 级
高技能人 才
;
事业
十
一
五
”
规 划 纲 要 》要 求 的 到
.
十
一
五
”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域 经济 社会发展 出发 , 在遵 循教育教 学规律 的前 提下 。 科 学 而 准 确 地 定 位 自身 的 发 展 模 式 、 发展 策略 、 发 展 途 径 和 发 展
展才 为培 导养 选 择 地方经济要增长 , 地方产业 要做大 、 做强还要做 优 . 仅 仅 向模 依 靠 地 方政 府 和 地 方 企 业 付 出努 力 是 不 行 的 .需 要 有 强 大 的 科 技 支 持 和 人才 保 证 。地 方 高 校 在 服 务 区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方 的式 面 有 巨 大 的地 缘 环境 、 文化 资源优势 , 并且在人才 培养 、 科 学 技术研究开 发等方面也存在着地域 优势 , 我 们 一 定 要 在 区 域 经济社会 发展中充分 运用 这些 优势 , 从 而 使 地 方 经 济 得 到 快 研 速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 到地方高校通过和地方 政府 、 地 方企业 建立合作关系 , 不 但 能 促 进 地 方 高 校 为 服 务 区 域 经 济 究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要 而 提 升 相 关 专 业 的 教 学 水 平 和科 研 水 平 . 而
和 展 为 关 键 词 :区域 经 济 地 方 高校 应 用型 人 才
地 方 高 校 满 足 区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要 实 质 上 就 是 要 明确 地 方 本科 院 校 如 何 与 地方 政 府 和 地 方 企 业 建 立 良性 共 生 关系 。 1 . 以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为 导 向 制 订 地 方 高校 的发 展 规 划 。 地 方 高 校 要 结 合 区 域 经 济社 会 发 展 具 体 规 划 及 相 应 产 业 升 级 和
目标 , 同 时 紧 密 结 合 所 在 区域 的 经济 、 政治和文化建设 , 培 养 适 应 当 地 经 济 发 展 和 社会 进 步 需 求 的 高 层 次 、 高 水 平 应 用 型 人 才。 以 区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为 导 向是 地 方 高 校 发 展 的 必 然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4.06.23•【字号】浙人社发[2014]92号•【施行日期】2014.06.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4〕92号)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现将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立项单位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课题负责人要按时认真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一般课题,请各单位务必于2015年5月30日前报送结题。
结题材料包括:申报材料的基本情况表、立项通知中的立项号和标题页复印件、课题成果(成果名称必须与立项标题一致,以发表论文结题的须提交刊物原件供验审),一式3份装订成册并同时报送电子稿,L2014开头的报送省劳科院,R2014开头的报送省人科所,逾期不予受理。
未能按时完成课题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通讯地址:杭州市古翠路50号省人力社保大楼(邮编:310012)。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联系人:徐红梅联系电话:85211016邮箱:*************.cn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联系人:童素娟联系电话:88399638邮箱:******************附件: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4年6月23日附件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一)一般项目L2014A001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陈谷纲,浙江大学L2014A002数据标准化对医保服务提升作用研究,梁俊,浙江大学L2014A003浙江省大病保险与长寿风险相关性研究,刘晓婷,浙江大学L2014A004大学生职业未决影响因素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陈国宏,浙大城市学院L2014A005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调研分析,胡哲,浙江财经大学L2014A006在杭高校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叶城均,浙江财经大学L2014A007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效应研究,吴莉云,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08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探索,周炳,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09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何星舟,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10双重产业转移中长三角地区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对策研究,王晓萍,浙江工商大学L2014A011大学生就业创业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周翔,浙江工商大学L2014B012基于创业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吕阳,浙江工商大学L2014A01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立体模式构建,周钰,嘉兴学院L2014A014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关系管理现状及其治理研究,潘敏,绍兴文理学院L2014A015高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问题研究,胡芳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6浙江省大学生小微型创业风险评价模型及管理方式研究,陈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7区域性创业文化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融入机制研究--以浙商文化为例,邱雷鸣,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8基于“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谢云锋,丽水学院L2014A019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与就业结构优化研究,郑秀梅,丽水学院L2014A020基于法律风险视角的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研究,林朽,宁波城市职业学院L2014A021基于“虚拟学院”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实践研究,方义桂,宁波城市职业学院L2014A022文化产业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研究,吕朝亚,浙江科技学院L2014A023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匹配的比较研究,王媛,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4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基于融入度测评视角,黄小灵,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5文化学视角下体育行为对职业能力发展研究,余新苗,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6浙江省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叶丽娜,杭州万向职业技术院L2014A027应用大数据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路径研究,陈红敏,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28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差异的对策研究,徐军,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29基于校企互惠式合作提升高职生职业能力的途径研究,范黎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0高校绩效工资激励机制的设计研究,陈林,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1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王一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2和谐视阈下民企新型劳动关系构建的研究,王立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3企业年金的法律支持制度研究,王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4A034“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吕侃徽,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4A035电子商务环境下促进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的实证研究,吴红玲,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6浙江省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王益尔,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7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包卫平,杭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4A038浙江省研究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以体育硕士为例,张艳,杭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4A039浙江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培训体系研究,姚向珍,浙江万里学院L2014A040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研究,姜明伦,浙江万里学院L2014A041浙江地方政府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的职能定位研究,赵洪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2我省90后农民工职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饶君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3收入来源对浙江居民收入增长贡献度研究,王生云,浙江水利水电学院L2014A044医疗保障对重大传染病诊疗补助状况及对策研究,陈松华,省疾控中心L2014A045“用工荒”背景下的柔性化管理研究,张建华,广厦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6浙江省高校微信就业平台建设研究,李佳佳,浙江传媒学院L2014A047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王凌,宁波市委党校L2014A048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子分析及模型构建,于施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9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路径研究,张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0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朱伯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1浙江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王瑞荣,绍兴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2构建民办高校和谐劳动关系创新研究,王海红,浙江越秀外语学院L2014A053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创业模式与平台研究,袁江军,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4“售后服务”视角下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张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5教育生态理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何雪莲,衢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6完善创业制度环境促进青年群体创业,董叶英,省就业局L2014A057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问题研究,黄佳莺,省劳科院L2014A058浙江省技工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王丽慧,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L2014A059创新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研究,曹永平,杭州市人力社保局L2014A060完善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研究,曹挺,临安市人力社保局L2014A061初创业者创业导师选择“双向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王海波,长兴县人力社保局(二)资助项目L2014B001网络创业促进就业研究,张林,杭州市就业局L2014B002浙江大学生创业激励政策研究,胡晓东,江干区人力社保局L2014B003浙江省创业促进就业政策体系评价--以绍兴市为例,邵泓,绍兴市就业局L2014B004创业生态链、创业聚集与创业发展研究:机理分析与案例比较,黄宾,浙江水利水电学院L2014B005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浙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化趋势研究,于海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B006农村劳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颜炼钢,宁波城市职业学院二、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类(一)一般项目1.公共行政管理与服务R2014G001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政府市场边界界定与公立医院发展,程小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R2014G00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适度规模探索--以杭州市12333为例,郑晓哲,杭州市人力社保局咨询服务中心R2014G003基于逻辑框架法的政府投入人才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翁曦勉,浙江工业大学R2014G004政府化解网络舆情能力研究,方海涛,嘉兴学院R2014G005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和措施研究--以宁波为例,张陶然,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G006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比较及优化研究--以浙江省地方政府购买社区服务为例,马隽,浙江工商大学R2014G00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胡榕,浙江农林大学R2014G008基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视角的基层应急能力评价研究,韦余东,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2014G009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研究,洪赞,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G010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典型案例,崔起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4G011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的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失位研究,韦晓蓓,浙江财经大学R2014G012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研究,邵阳,温州科技职业学院R2014G013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可持续性研究--以宁波为例,葛红军,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G014高校科研人员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环境的互动机制及协同发展研究,蔡伟,宁波工程学院R2014G015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新探讨,杨宁,浙江海洋学院R2014G016城市品牌视角下地方政府在企业人才引进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陈翔,台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G017大学生“村官”成长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严勇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人才与人才队伍建设R2014R001校企联盟互动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为例,胡蝶,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2014R002基于战略缺口理论的“职业适应性”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梁辰浩,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2014R003企业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孙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R004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李东华,浙江工业大学R2014R005基于CBE模式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吴晓涵,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6浙江省旅游企业人才安全预测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田佳,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7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研究--基于产学合作视角,周鸣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8温州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及其创新人才支撑体系研究,董黎晖,温州大学城市学院R2014R009高校公益创业人才培育及国际经验借鉴,王扬眉,浙江万里学院R2014R010浙江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主体的互动与协调研究,贺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2014R011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祝蕾,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2基于外贸风险防范的高层次外贸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邵作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3基于“现代学徒制”实施环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胡俊,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4“五位一体”促进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研究,杜金玲,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4R015基于转型升级的浙江高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刘君,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4R016基于胜任力体系的浙江家族企业继承人培养研究,魏晋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7高端领军人才项目产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以嘉兴市为例,刘莉,嘉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8校政企研协同参与的行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王妙娟,浙江公路技师学院R2014R019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宁波市为例,许锁迪,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R020浙江外贸型人才结构变化趋势研究,耿浩,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R021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陈秀,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2电子商务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生成路径研究,龚松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3浙江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协同成长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陈婧,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4杭州IT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和校企深度合作实证研究,李清平,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5高职院校工业设计类人才培养研究,钱慧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6小微企业软件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对策研究,朱涛,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7浙江省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傅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R028基于“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研究,温雷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9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赵晶,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4R030区域创意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研究,朱淑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1人才集聚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研究,张鹏,浙江传媒学院R2014R032企业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措施的测量、影响因素及绩效研究,廖中举,浙江大学R2014R033浙江省中小企业人才开发投入激励机制研究,陈汉君,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4人才增长因素在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体系中的定量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朱丽萍,宁波大学R2014R035浙江动漫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供给机制与人才成长环境优化研究,张月月,浙江财经大学R2014R036义乌企业国际化发展与人才培养动态对接的策略研究,崔轩玮,浙江财经大学R2014R037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建设研究,李茂松,绍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8高校跨文化人才素质提升策略研究,谢怡,浙江理工大学R2014R039 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一,浙江理工大学R2014R040 “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罗水秀,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41宁波市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评估研究,陈水良,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2 “人才特区”建设与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研究,潘源源,温州龙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3舟山群岛新区紧缺高端人才引进工作研究,钟淼,舟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4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龚琦,安吉县社保局R2014R045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公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管瑜珍,浙江警察学院R2014R046企业高技能人才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鲍国荣,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R2014R047企业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与效能研究,丛国栋,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R2014R048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技能素质培养研究,夏江峰,杭州师范大学R2014R049企业人才安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章迪平,浙江科技学院3.人事工作与制度改革R2014S001推进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改革创新与发展的研究,陈荣华,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2014S002 EAP在浙江民办高校的应用研究,原伟霞,浙江树人大学R2014S003浙江省属高校绩效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童珊珊,浙江工业大学R2014S004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背景下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罗斌,浙江工业大学R2014S005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成效与对策研究--以湖州市为例,任强,湖州师范学院R2014S006基于能力和业绩评价视角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陈慧,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4S007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及对策研究,崔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08博士后研究人员绩效评估方法研究,齐嘉阳,浙江中医药大学R2014S009高校人力资本绩效考核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林慧,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0岗位设置改革视角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张道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1人力资源视角下的高校职工激励研究,张妮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2高校人事代理制度优化管理探析,范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过程化”培养与鉴定模式研究,王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4高校科研人员创业创新驱动研究,黄莉,宁波大红鹰学院教师发展中心R2014S015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大学英语教师为例,黄乐丹,中国计量学院R2014S016岗位聘任制下的高校教师队伍准入及退出机制研究,姜艳,浙江理工大学R2014S017基于产业升级的浙江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郑文君,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8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业信用评级方法研究,陈树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S019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马晓芸,浙江农林大学R2014S020宁波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林雅莲,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资助项目R2014Z001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保障理论研究,米红,浙江大学R2014Z002政府推动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杨晓刚,浙江理工大学R2014Z003企业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研究,瞿孝志,杭州城市学研究会R2014Z004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研究,童嘉,浙江工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R2014Z005高层次人才向创新驱动一线集聚的机制效应与对策研究,颜青,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4Z006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研究,张湖东,浙江财经大学R2014Z007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流动、竞争、激励机制研究,张清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Z008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黄菊火,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R2014Z009浙江产业集群对高层次人才驱动聚集效应研究,张帆,浙江工业大学R2014Z010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规范研究, XXX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R2014Z011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划分研究,梅胜军,浙江理工大学R2014Z012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评定标准研究,殷宝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策略
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策略[提要]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提高。
本文从优化专业建设,创建特色高校;改变观念,实施有力的互动发展对策和构建良好的发展体制;促进多方互惠双赢等三个方面,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人才培养;高校;高等教育;发展目前,随着经济发展趋势放缓,如何把三大产业做好、做大、做强,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加有力可靠的保障,那就是科技、人才和智力。
高校只有把各种优势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当中,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学校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优化专业建设,创建特色高校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点,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
近年来,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未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还不能妥善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对专业建设中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还在探索之中。
(一)创新专业设置。
高校要以市场性原则设置专业,因为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市场需要,是确保专业培养质量的前提要素。
专业设置同企业生产一样,应坚持以市场需求状况作为主要依据,所有专业都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需求分析,实行动态管理,办好、办大、办强有需求的专业,停办没有市场需求和就业出路的专业。
在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时,要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职业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所设专业、专业结构等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符合程度等,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专业建设的标准化。
高校也要以区域性原则设置专业,高等教育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经济问题。
在许多发达国家,教育的经济属性远大于教育属性。
高等教育是为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它的成就不在学术殿堂,而是在经济建设主战场。
因此,高校要从较多关注学校自身发展转变到更加关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中来。
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探析
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探析摘要: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既是当今区域经济社会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主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现自身价值的职能之一。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关系。
本文将从探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所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结构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72-03自从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历经两次大学革命,大学的职能从当初单一的教学职能发展到目前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基本职能。
伴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代表高等教育的大学日益走向当今社会舞台的中心,并在与社会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持续互动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总体上来讲,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看,首先,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出大批各种层次以及各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共有2263所,其中部委院校111所,地方所属所管院校2152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95.1%。
[1]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其中大部分也流向了所在区域的企业当中,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就是高校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中。
[2]近几年来,地方高等院校通过承担区域企业课题,开发出一系列科研成果,或交予企业使用,或通过建立一定的科技转让机构,有偿转让给企业使用,提升了企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促进了企业结构升级的速度,为企业的快速占领市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统计,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民生产总值中科技含量都在70%以上。
高层次人才引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层次人才引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高层次人才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财富,也是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推动力量。
因此,各地都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本文将从经济角度探讨高层次人才引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高层次人才通常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够带来高质量的技术与服务。
他们的加入可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
此外,他们还可以帮助当地企业进行市场扩张和国际化进程。
此外,高层次人才通常都具有较高的薪资和福利要求,引进他们也能直接带动当地的消费市场。
这些高收入人群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能促进当地的物流、零售等产业的发展。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仅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通过“溢出效应”带来更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据研究显示,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1. 吸引其他人才的加入高层次人才的聚集本身就能为其他人才的加入带来吸引力。
当一个地区拥有了一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就像一种磁力一样吸引了更多的高层次人才的加入。
随着这些人才的不断聚集,一个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就逐渐形成了。
2. 拓展经济发展的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聚集也可推动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
当地拥有足够多的高层次人才时,他们就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产业领域,而是可以突破产业的壁垒,引领新的产业方向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当地也可更好地适应全球产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3. 增强当地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高层次人才的技术提升和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带动当地企业的创新,也可以引领当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当地整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高层次人才引进可能存在的问题虽然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
1. 超级星型人才作用有些地方喜欢引进超级星型人才,但他们往往个性极强,不太适合团队合作。
而且他们往往比较贵,企业无法承担高额的薪酬和福利要求,可能导致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成本过高。
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
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各地区逐渐意识到,教育与人力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愈发突出。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于自然资源的禀赋和科技的进步,更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合理配置。
本文将探讨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分析其内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思考。
在分析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时,首先必须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基础、文化传统、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差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很大不同。
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特定性。
例如,某些地区可能需要大量技术工人来支撑制造业的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更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来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扩展。
教育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许多发达地区,教育系统与行业、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践等形式,确保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衔接。
此类模式不仅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职场的要求。
在一些资源型地区,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结合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育不仅要关注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更要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才。
因此,在教育人才培养中,应加强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
区域经济发展对教育投资的需求同样不可忽视。
为了提升区域的竞争力,地方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包括技术设备的更新、教师的培训与引进以及课程的开发等。
教育投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地区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当地区具备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时,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工作和生活,形成良性的人才循环和知识汇聚。
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一、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研究生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研究生教育与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争夺科技制高点。
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需要在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融合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通过加强研究生教育与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国内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大任务。
研究生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需要在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融合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通过加强研究生教育与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推动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的突破。
从研究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通过加强研究生教育与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这也有利于研究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加强研究生教育与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研究生教育与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国家的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浙江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
浙江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浙江省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水平也日益提高。
在浙江省,教师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优秀的教学案例。
本文以浙江省部分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为切入点,论述浙江省研究生教学案例的现状,以期促进研究生教育更好地发展。
浙江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涉及到诸多优秀教学案例。
例如,在历年来的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中,浙江大学的数学系“老师-学生互动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重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及引导,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测试及反思,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弥补缺失。
另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是浙江农林大学的“现场调查方法”,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实践,让学生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从实践中学习,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利用实证数据,并将实践成果反馈到课堂,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和运用学习成果。
此外,浙江省还有诸多知名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案例,涉及大量的学科,如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
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系开设了“财务工程”课程,重点探讨了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实践,以及财务工程的实际应用,除了强调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注重研究生的实践经验,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
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院开设“战略管理”课程,课程重点以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的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战略管理的概念分析具体的企业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熟练地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之中。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分析出浙江省优秀的研究生教学案例的几个共同特点:第一,重视实践。
浙江省教师不仅重视理论学习,而且注重学生从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课程及案例研究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跨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把学生放到现实世界中去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理论,而且让学生从实际应用中学习,以真实的企业和行业案例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基于浙江省实证分析的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
基于浙江省实证分析的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摘要】本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探讨了高等教育和人才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共同作用。
通过对高等教育和人才聚集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揭示了它们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共同驱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和人才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本研究为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和人才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借鉴,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以期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索。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聚集、区域经济增长、浙江省、共同作用、启示、局限性、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对于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因为它们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长远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其高等教育和人才聚集状况备受关注。
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中一直是热门话题。
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而人才聚集则有助于形成人才密集区,加速优质人才的流动和创新合作,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虽然存在大量研究关于高等教育和人才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很少有研究同时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本研究将基于浙江省的实证数据,从相关性和共同作用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关系,旨在为深化理论认识和政策决策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浙江省及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基于浙江省实证分析的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
基于浙江省实证分析的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其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的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旨在探讨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关系,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一、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的重要性1. 高等教育的作用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人才储备,进而对地区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人才聚集的效应人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其创新活力和知识积累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聚集的地区常常呈现出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为这些地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集聚效应,能够聚焦创新资源,推动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1. 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浙江省拥有一批国内著名的高校,包括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上都位居全国前列。
浙江省高等教育合格率和毕业生就业率也较高,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
2. 人才聚集的状况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杭州、宁波等地区拥有大量吸引人才的城市资源,加之浙江省的经济较为发达,各类人才在这里可以找到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浙江省具备较强的人才聚集能力,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涌入。
三、高等教育与人才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机制1.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储备的提升,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等学府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 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增长人才的聚集会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加速了区域的产业聚集和经济活力。
人才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管理经验和市场网络会形成溢出效应,培育和带动了当地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浙江省高等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
培养质量的综合评 价
应用该评价体系,对浙江省内 多所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培养质 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揭示了各 高校在培养过程中的优势和劣 势。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本研究找出了影响研究生培 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各高校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了依 据。
研究过程
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政策文件,然后对浙江省10所高等院校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质 量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访谈,收集了大量数据和信息。接着,运用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对数据进 行处理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果
通过对浙江省10所高等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实 证研究,研究发现浙江省高等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 量整体水平较高,但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 导、科研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加强导师的选拔和培训
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确保他们具备指导研究生的 能力和经验。
建立师生互动机制
鼓励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指导效果和学生的学习 效果。
设立导师考核和奖惩机制
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奖励优秀的导师,对不称职的导 师进行整改或淘汰。
加强质量监控,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分析
在培养目标方面,部分高校过于强调学术研究能力, 忽视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 置方面,存在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更新的问题;在导 师指导方面,部分导师指导力度不够,缺乏与学生的 有效沟通和交流;在科研能力方面,部分学生缺乏科 研实践机会和创新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 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高校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的发展及走向研究
高校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的发展及走向研究
张晓连
【期刊名称】《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6)005
【摘要】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和核心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人才工程的影响和指导下,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取得了突出的成效.认真研究和总结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发展的历程,对新时期高校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提供有益的帮助.
【总页数】7页(P84-90)
【作者】张晓连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人事处,山东,淄博,255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J], 闫治国
2.构建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的研究 [J], 陈雨飞
3.高层次人才(博士)引进对中部地区普通高校发展的效果研究--以江西某高校为例 [J], 武任恒;
4.高层次人才(博士)引进对中部地区普通高校发展的效果研究--以江西某高校为例 [J], 武任恒
5.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高校研究生教育为例[J], 赵敏祥;黄小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浙江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浙江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近几年来,随着浙江省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是浙江省的高技能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据2OO5年的调查显示,浙江省高级技师,高级技工的缺口率分别为93.8%,52.3%.同时,目前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培训制度,政策和环境还处于较不成熟的阶段, 还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和现实层面的问题.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是缓解"技工荒",是区域经济持续, 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树立企业形象的现实需要;也是整◎常雪梅郑爱素合教育资源,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对区域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战略等关系重大.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浙江省积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工作机制,但是浙江省的高技能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是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政府没有制定一套完备的对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没有把高技能人才与一般的技术工人区别对待,高技能人才一般是在实践第一线摸爬滚打了多年,才享受高技能人才的称号,但在物质上却享受不到特殊的待遇, 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有个落差,很难准确定位自己,因此找不到职业荣誉感. 其次是广大高等,中等职业院校办学体制和模式与区域经济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教育与经济两张皮.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落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其理论知识,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在结构,规模, RENcMANKAI.FA200712圈.2——一内涵,质量上存在不匹配;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缺乏既具有相当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很难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最后是企业缺乏自主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意识.长期以来,浙江省的企业不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只引进不培养,既浪费了资源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二,建立健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机制和建议只有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才是"双赢"的,才能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首先是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从目前情况看,浙江省政府虽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总体上看, 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所以要转变观念,加大支持力度, 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断增强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努力开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到"十一五"期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在 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在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力争到2020 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其次是加强中高职的沟通,同时专业设置要与当地经济相协调.专业作为高职教育面向社会的载体,是学校联系社会和学生的桥梁,正确定位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近几年,高职教育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学校设置专业时没有经过充分调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盲目求新求全,培养成本较低的专业迅速扩张,专业趋同,地方教育资源配置分散;由于学校局部效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难以真正确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脱节.因此造成,方面是社会上技能型人才缺乏,而另,方面却是高职生就业问题严重.浙江省2003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52.9%,而其中财政与税务,商务管理,现代文秘,体育教育等专业初次签约率均在10%以下.而为浙江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而设计的高职专业很少.据统计,浙江全省普通高校的1898个专业中,工科类专业有602个,而其中高职院校中工科类专业仅20多个.而这些专业恰恰就业率极高.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当地制造业需求设置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 以上,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此外,"双师型"教师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要素之一.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规定的"到 2005年,高职高专院校的'双师素质'的教师数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要求相比,目前浙江高职院校与这个差距还很大.据对宁波市6所高职院校教师情况调查,双师型教师295名,占28.3%.且各院校之间很不平衡,双师型教师最高的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达52.78%,而其他院校都没有超过30%的,最低的只有8.33%. 缺少一支能适应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这也制约了适应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再次,企业要转变观念,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积极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解决企业,当地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企业应该转变观念,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企业要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环境,激发员工学技术,比技术,发挥专长的积极性,同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员工重视技能,重视技能型人才,最后要做出客观,符合本企业条件的技工培养计划,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配套,后备力量充足,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优秀技工队伍.最后,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企业,学校,政府三者之间要加强沟通,大力合作,这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均有五家以上联系企业,学院与敏孚,波导,联通,平安等多家公司合作, 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实际使用的来自浙江联通,敏孚机械,精益模具等企业的设备1000余万元,目前已拥有一个国家级培训1基地——现代教育技术培训1基地, 一个省级基地——浙江省现代制造业基地.学院还根据敏孚机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开展"订单式"教学,在企业,学校, 政府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浙江轻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产学研结合,拥有76 个稳定的校外实训1基地,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必要的技能培训,与企业共同培养 "双师型"师资,成立各类研究所,开展研究工作,联合进行技术与产品开发,并在校内设立工厂式仿真实验中心.宁波服装学院经过几年探索,创建了"动力互需,机制互动,效益互利"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双方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企业参与各专业的教学计21J~D课程建设,为学院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学院还与意大利,法国,曰本,韩国和我国香港的相关院校广泛合作,开展服装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研究.(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编辑冯玺玲田2007RENCA.1I2Z?KAIF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 教育能为社会 培养造就一批具 有创新能力 的高层 次 人 才, 从而促进技术的创新进 步 , 导致经济的持续增长 , 而区域 经
2 1 第 9卷 第9期( 第 13期 ) 0 0年 总 6
81
高层次人才培 养与区域 经济 的互动发 展研 究
— —
以浙江省高校研究 生教育为例
赵 敏 祥 , 小 灵 黄
( 浙江工业 大学, 江杭 州 30 2 ) 浙 10 3
摘
要 : 着研 究 生 教 育 的迅 猛 发 展 和 带有 鲜 明 个性 的 区域 经 济 的 迅 速 崛 起 , 随 高层 次人 才 培 养 与 区域 经 济发 展 之 间 的 关 系研 究 成
济的蓬勃发展同样需要大量从事系统性科学 和技术知识 的产生 、 发展 、 传播和应用活动的高层 次人才 , 区域 经济竞争力 的核心往
往与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紧密关联 。
1 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 区域 经济发展 。 、 根据舒尔茨提出的教 育对经济的贡献理论 , 个体通过教育投 资 , 提高 了人力资本 , 获得
高层次人才 , 有效解决创新人才的供给 与经济发展需求越来越不
相 适应 的 困境 , 一 项 重要 而 又 紧迫 任 务 。 是
一
、
高层 次 人 才 培 养 与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互 动 关 系
群。 无论是科技强省 的建设还是创新强省的建设 都离不开高层次 人 才的支持 。随着区域产业结构 的不断调整与优化 , 社会对研究 生 教育的需求不 断增 加。需要研究生教育培养更 多的高层 次人 才 , 大研究生规模 , 扩 改革学科和专业设置 , 发挥研究生教育在促
为 当前 高等 教 育研 究 的一 个热 点 。通 过 分析 高层 次人 才 培 养 和 浙 江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互 动 关 系和 非均 衡 性 , 究提 出 了基 于研 究 生教 育 研 的 浙 江省 高层 次 人 才培 养 与 经 济 的 互 动 发展 的 策略 选择 。 关键词 : 高层 次 人 才 ; 区域 经 济 ; 互动 发 展 ; 究 生教 育 研
中图分类号 :27 F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8 8 (0 0 0 - 0 1 0 1 7 - 09 2 1 )9 0 8 - 2 力动力 , 无论是侧重实践 的专业型研究生还是侧 重科 研的学术型 研究生 , 都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 的高层次人 才。 2 区域 经济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培养 。当前 , 江经 济社会 、 浙
2 世纪人类进入以高科 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 ,以智力 资 1
源为首要依托 、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 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创 新型高层次人才是技术进 步 的生力军 ,是带动和促进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主导力量 , 也
发展面 l 3益严峻的资源 、 1 环境等要素的制约 和科 技 、 市场 等竞 争 的挑战 , 要解决新问题 、 应对新挑 战, 必须立足科 学发 展 。 着力 自主创 新 , 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是切实转 变经济增长方式 , 加快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 的必然要求 。区域产业 结构 的调整 与优 化的重点是实现传统产业 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 业化, 即增 加传统产品知识科技含量 , 实现传 统产业向高新技术
面 , 江省却是高等教育 弱势 省份 , 浙 由于 目前 仅有一所高校为全 国“ 1 ” 2 1重点高校 , 因此研究生教育明显落后于周边省市。 体表 具
现 在 以 下几 个 方 面 :
1浙江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不均 。 、 截止到 2 0 0 9年 。 全省 已建
是研究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高层次人才作为 区域 内创新知识 、 传播 知识 、 运用知识 的主体 , 知识 积累与人力资本积 累的主力 是 军, 与技术进步具有 天然 的联 系, 通过科学研究促成科技进步 , 从 而带动区域经 济增长。浙江省在 20 0 5年~ 0 7年期 间实行“ 20 万名
有各类 高等学校 7 7所 , 中大学建制的高校 l 所 、 通本科学 其 1 普
院1 9所 , 高职( 高专 ) 院校 4 7所。而这 7 所普 通点 : 高校布点与经济发展 水平相适 ① 应 。主要分布在杭州 、 宁波、 温州等三个经 济较为发达 的城市 , 这
产业跨越 ; 大力发展新兴 的高新技术 , 形成高新技 术产业和产业
是决定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 的关键要素。 研究生教育作 为最高 层次的高等教育 , 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创新 型高层次专 门人才 的重
任, 我们通常把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 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列入高 层次人 才的行列 中『 特别是近年来 , I 1 。 如何加速培养一大批优秀 的
三个市的院校设置数 占全省高校总数 的 6 %, 中杭州市院校设 9 其
高层次人 才引进工程” ,即全省各级各部 门通 过采取有力 的引才 举措 , 引进一万名以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 的各类 高层次人才
的活动。包括 引进具有 国际、 国内领先水平 的学术 、 技术 带头人 。
置数 占全省高校总数 的 4 %。②经济欠 发达地 区高等教 育相对 5
了经济发展所需要 的技能 以及 与现代生产方式 相应的价值观和 态度 , 提高 了劳动生产率 , 而促进经济发展P 从 - 1 。而研究生教育立 于高等教育的“ 塔尖 ”其 发展速度 、 , 规模必然 与经 济发展有着更
加 密切 的联 系 。 创新 精 神 和 创 新 能 力 是 高 素 质人 才 的重 要 标 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