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PPT)4-4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 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近代交通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1、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
2、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3、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可人 足夫 相, 灵地 助半 捷方 ,体 ,之 亦不 有 惟遂 铁 任, 其路 其举 未, 侮动 建譬 辱不 铁如 而灵 路人 莫, 者身 之横 ,血 御逆 则脉 。之 如流 来 风通 , 痹, 无 之手
……
—— 郑 观 应 《 盛 世 危 言 》
2、近代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喇叭 、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鸽、灯塔、信号旗
古代驿站鸡鸣驿
烽火台
2、近代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想一想:19世纪70年 代,有线电报的出现 给人们提供了哪些 方便? (商业、新闻、家庭 联系等)
我们从报纸上能得到 什么?
1872年诞生的《申报》,在当时影响较 大。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 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中,人 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 息。
探究:现在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 那是不是在欺骗读者呢?
近代的不同阶层是怎样利用报刊和 杂志来宣传自己的思想的?
天津电报总局——中国最早 的电报局(1880年)
照相技术的出现
1839年,照相技术在法国出现, 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19 世纪晚期,照相术在清朝的宫廷十分 盛行,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仪和末 代王妃婉容等都十分喜欢拍照。后来, 照相术为人们所广泛接受,逐渐在社 会中流行起来。
《申报》—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72年)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变动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或进行投资。
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传授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2)过程:①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②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织”分离。
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以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商品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丝、荼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PPT课件
辈 的年 房代 间的 看 到 这我 样们 的常 照常 片在 上
70
――
60年代结婚证
70年代结婚证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
没 得年 说代 , 连 最现 亲在 的的 人化 也妆 认技 不术 出可 来真 90
――
.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自建国以来,于1950年,政 府 制定《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 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现婚 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 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 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 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 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 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 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 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50年代和60,70年代的结婚照是差不多的。在那个阶 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恐怕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 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 婚礼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 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 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 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 堂举行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 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 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 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 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 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 续到50年代。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PPT
四、及时训练:
1.人与人之间的称呼看似平常,其实称呼反映 了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 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任 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 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 材料二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 民道 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 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南京临时政府的措 施)
(1)依据材料指出民国初年新式婚姻较旧式的进步 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不同:观念: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 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 想的传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 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3、1881年,中国人在唐山和胥各庄之间自主修筑 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以便将河北开平矿务 局出产的烟煤运出。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这种先 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 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东陵。为了保护陵寝的风水不 被破坏,他们弃用冒白汽、拉长笛的蒸汽火车头, 而让骡马充当火车头。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胥铁路”修筑的背景是什么? 铁路上的“马拉火车”说明什么问题?
材料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大” 党纲 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 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 都可以接 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互称 同志在党内 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 到了新中 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 最亲切的称 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 律用同志 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 材料四 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 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师傅”,从“先 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做老板, 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习俗风尚 维新派----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 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妇女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不缠足); 断发易服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潮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年代—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改革开放以后
六、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1/4/9
6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己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21/4/9
7
进步影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
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2021/4/9
5
五、通讯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电报机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话的发展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清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据 世界首位 互联网的发展
复习课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当场消化】在汉语中,外来事物名称常加有夷、 胡、番、西、洋等字,以上诸字中“洋”字出现 最晚,但其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鼎盛时期有400 多个。如“洋布”、“洋钉”、“洋楼”,“洋 车”等,可是到了后来,数量急剧下降。以下关 于“洋”组词的兴衰分析不当的是 A.其兴反映了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正视西方文明 B.其兴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渐深 C.其衰与盲目自大、盲目排外心理有关 D.其衰既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向近 代化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总趋 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
① 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② 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③ 发展不均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几乎没有变 化) ④ 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的冲突,又有东西 文化的相互交融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 带来的影响
变化
变化时间 变化的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取缔陋习; 衣着单调; 住房紧张; 食物单一; 凭票供应 五彩缤纷; 解决温饱; 住房宽敞; 文明习俗
中华人民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共和国的 的胜利,实现了 成立 民族独立;计划 第三次 经济体制的确立 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以经济 第四次 以后 建设为中心
B
(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7)1862年6月 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 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 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 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C
(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 “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 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 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第一阶段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1、服饰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第二阶段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第三阶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饮食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3、住宅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婚姻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3、其他: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陆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2、近代: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海:轮船(1865年)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时间成果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成为主要代步工具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系统1924 上海有了公共汽车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航事业起步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轮船:19 世纪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火车:19 世纪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飞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有线电报:19 世纪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
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电视的诞生:
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试播
6、大众传媒的变迁 ①报刊业发展历程: ②影视传媒的发展 ③互联网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013年,港澳台宽带下载速度世界前十,内地 前五十。平均带宽世界前百
一、核心内容: 二、主要阶段: 三、基本表现: 四、特点 1.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色彩(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近代化 痕迹日益明显,深刻反映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
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由封建 传统一统天下,向近代化的趋进。
五、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把西方先 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影响)传入中国 ——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是近代变化的根本原因 2.受政治运动、政府政策和政局变化的影响
3.民族独立的实现,工商业发展,科技水平进步,城市化 进程加快 ——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直接原因 4.先进知识分子主动向西方学习,以及崇洋媚外的社会心 态
专题四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核心内容: 服饰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 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大众传媒; 二、主要阶段: 1.近代:▲1840-1912(清末,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近代后期) 2.现代:▲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 ▲1978-(改革开放后)
一、核心内容: 二、主要阶段: 三、基本表现: 1.服饰变化:近代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新中国建立后:发展迅速 运营里程世界第三,青藏铁路,高铁
4、交通工具的进步 ①火车和铁路业发展 ②汽车和公路业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50人民版PPT课件
互联网+
• 马化腾 : “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 业。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 了这一点: 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 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 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已经很大; 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互联网将让金融变得更有 效率,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符合“普惠金融” 的精神。
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 的改变,从不同角度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互联网更是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我 们应该合理利用,服务发展。
电视
网络
手机
报纸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时期 1915年《新青年》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 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 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 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 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 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 报高潮。
被大众所接受; ……
与政论性、新闻性比较强的报纸相比,通俗性报纸具 有更大的吸引力: (1)语言通俗易懂,取材世俗,贴近生活; (2)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3)种类繁多,读者选择空间较大;
…… 作为青年人,我们应不应该关注一下政论性、新闻性 比较强的报纸呢?为什么?
传递时政要闻,了解国家大事,要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利: (1)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扩大自己视野; (2)便于人际交流,缩小时空距离; (3)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弊: (1)依赖、沉溺于网络,损害身体健康,人 际交往冷淡; (2)青少年容易受不良信息误导,导致犯罪; (3)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
道客巴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OK
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2021/9/6
20
第22讲 │ 重点要点探究
[解析] 解答本题应对图片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和分析,并结 合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理解。图片广告中的“时髦男女” 说明广告主要宣传其时尚功能,故③不准确。从图片本身并不 能反映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故④理解有误。“天津同升和帽庄 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表明国产“西式帽” 一定程度上抵制 了洋帽的输入,也本质上体现了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 冲击。故①②都是正确的。
2021/9/6
21
第22讲 │ 重点要点探究
[命题分析] 高考大多集中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质生活 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考查方式是提供新的图片或民谣等材 料信息,考查考生对民国初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准确 认知。复习时要尤其注意理解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 时代特征及其背后的时代原因,并能根据新的材料情境灵活地 迁移和运用。
(3)水运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____________, 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②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的__轮__船__公__司______首次打破列 强的垄断局面,推动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90年代后, 轮船运输业受到一定的影响。
2021/9/6
镇启动了“__________” 风尚在逐步5
第2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 考点 2 交通和通讯工具 1.交通工具
课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 (1)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 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如 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 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 使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梳理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①根源: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 面的冲击,两种文明碰撞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政府的改革;中 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西 方的生活方式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 级运动的兴起。 ③表现:服饰、饮食、住房和礼仪的变化;断发、不缠足 运动的兴起。
②发展: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时务报》宣传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扬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 分子创办《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中国的报刊出现繁 荣景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进行针锋 相对的斗争,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人民 日报》《红旗》《光明日报》等党报影响巨大。
②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诞生后,政府大 力投资电讯,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 电讯产业迅速发展,2003 年年末,中国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 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①形成: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有《中 国丛报》《万国公报》等;19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 刊出现,1873 年艾小梅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人 自办的最早报纸。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重点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 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 的过程; • ②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 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 ④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 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特色; • ⑤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 展。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 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地。无 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 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一、衣、食、住、行之衣
•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 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二、习俗风尚
• 婚丧嫁娶 :自由、简化 • 其它: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 对迷信、使用公历纪元、鞠躬、握手等新式 礼节
重点1: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 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 • • • • • 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政府政策的变化 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领袖人物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 (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 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 作用。(6分) (2)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公司的示范;洋 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 输等方面的困难。 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 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 近代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 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 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目的
性质 政治
中体西用,维护清统治
内 容
经济
没有触及旧制度的改革,没有 新制度的建立 创办民用工业
军事
文化
创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军
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①原因 没有经过手工工场阶段,没有 连续性,不是中国生产力发展 的结果; 没有机器的发明,直接从西方 ②途径: 引进机器、设备和技术; 特 点 ③过程: 先军事工业,后民用工业, 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④内容: 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⑤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官僚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 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是政治不民主、 经济不发达的产物。19世纪后期清政府 洋务派开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 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以后北洋政府 由外债支持建立的一些官办企业也构成 官僚资本的一部分。
1936年以后,近现代历史文献中使 用的官僚资本一词,主要是指国民 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 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国 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 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 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 义工商企业。
解体的 主因 解体的 程度 解体的 速度 解体的 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 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 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形悲哀痛苦:~无依的孤儿。 【哀怜】动对别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孤儿寡母,令人~。 【哀鸣】动悲哀地叫:寒鸦~。 【哀戚】ī〈书〉形悲伤。 【哀 启】名旧时死者亲属叙述死者生平事略的文章,通常附在讣闻之后。 【哀泣】动悲伤地哭泣:嘤嘤~。 【哀切】形凄切(多用来形容声音、眼神等):情 辞~。 【哀求】动苦苦; / 炒股配资 ; 请求:~饶命|百般~。 【哀荣】〈书〉名指死后的荣誉。 【哀伤】形悲伤:哭声凄切~| 请保重身体,切莫过于~。 【哀思】ī名悲哀思念的感情:寄托~。 【哀叹】动悲哀地叹息:独自~|~自己的不幸遭遇。 【哀恸】形极为悲痛:伟人长眠, 举世~。 【哀痛】形悲伤;悲痛:~欲绝|感到十分~。 【哀婉】形(声音)悲伤而婉转:歌声~动人。 【哀艳】〈书〉形形容文辞凄切而华丽:~之 词|诗句~缠绵。 【哀怨】形悲伤而含怨恨:~的笛声|倾诉内心的~。 【哀乐】名悲哀的乐曲,专用于丧葬或追悼。 【埃】灰尘;尘土:尘~|黄~蔽 天。 【埃】量长度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符号?。埃等于-(一百亿分之一)米。主要用来计量微小长度。这个单位名称是为纪念瑞典物理学家埃斯特朗 (Aa?g?)而定的。 【埃博拉出血热】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埃博拉病度,通过身体接触传染。症状是高热,肌肉痛,腹泻,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出血等,很 快导致肾功能衰竭,出现休克和昏迷,死亡率很高。也叫埃博拉病度病。 【挨】①动靠近;紧接着:他家~着工厂|学生一个~一个地走进教室。②介顺着 (次序):把书~着次序放好|~门~户地检查卫生。 【挨边】∥(~儿)①动靠着边缘:上了大路,要挨着边儿走。②动接近(某数,多指年龄):我六 十~儿了。③形接近事实或事物应有的样子:你说的太不~儿! 【挨次】副顺次:~入场|~检查。 【挨个儿】〈口〉副逐一;顺次:~盘问|~上车。 【挨肩儿】〈口〉动同胞兄弟姐妹排行相连,年岁相差很小:这哥儿俩是~的,只差一岁。 【挨近】∥动靠近:你~我—点儿|两家挨得很近。 【唉】叹① 表示应答:~,我在这儿|~,我知道了。②表示叹息:~,有什么办法呢?|他双手抱着头,~~地直叹气。 【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 息的声音。 【娭】[娭毑]()〈方〉名①祖母。②尊称年老的妇女。 【欸】同“唉”()。 【嗳】(噯)同“哎”。 【锿】(鎄)名金属元素,符号 ()。有放射性,由人工核反应获得。 【挨】(捱)动①遭受;忍受:~饿|~了一顿打。②困难地度过(岁月):苦日子好不容易~过来了。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定军山》 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 电视业的诞生。
3、20世国正式接入互 联网。特点:P75
4、报刊业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