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教案(最新3篇)
《光的反射》教案(最新3篇)《光的反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
习题训练是欧姆定律的延续和具体化。
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中的难点。
特别需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
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后,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欧姆定律公式。
设计方案引入新课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
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一)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小学光的反射教案
小学光的反射教案【篇一:《光的反射》公开课教案】五年级科学《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2、掌握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学做潜望镜。
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四、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设疑激趣()1、提问:光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以外,还有什么特性呢?抬头看看教室里的日光灯为什么要装上灯罩呢?汽车装上反光镜又是为什么呢?教室里的墙壁为什么要粉刷成白色呢?这都是和光有关的问题,该怎样解释呢?这节课就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照亮目标”。
(二)实验探究1、快乐学习——照亮目标(1)打开手电筒,让光从上往下照射桌子上的书,光是怎样照亮书的?并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2)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把书立起来,这时怎样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书本上。
(3)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我们能想办法照亮阴影里的玩具吗?学生实验操作——说说是如何照亮目标的——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光遇到障碍物会怎样——共同归纳什么是光的反射揭示课题:光的反射。
2、学以致用——运用光的反射(1)引入:反光这种现象在生活、生产、科研中还有广泛的应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一些反光的例子吗?教师先举一个弯路反光镜的例子。
(2)自学课本完成记录单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奥运取火等(3)适当补充,并边说边打开大屏幕,展示这些利用了反光原理的实物图片。
(4)提问:这些仪器是怎样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的呢?想一想,试着在书上画出课本上给出的两个例子的光路图。
(5)补充完整汽车的车后镜和医生用的额镜所利用的反光原理。
(6)又将课前的两个问题引出:(a)日光灯为什么要装上灯罩?(b)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粉刷成白色?3、科学探索——光的妙用光的反射不仅广泛运用在生活生产中,甚至还能解决高科技领域问题。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2课《光的反射》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2课《光的反射》教案光的反射:引领孩子进入光的奇妙世界【引言】光,是一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
它不仅照亮了我们的世界,也给予了我们众多的启示。
通过学习《光的反射》,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光的特性和行为,引领他们进入光的奇妙世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目标】1. 理解光的反射是光线从一个介质到另一个介质的折射;2. 了解光的反射是由于光束遇到物体表面而改变方向;3. 实验探究:通过测量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观察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实验器材:光线、平面镜、直尺、量角器等;2. 学生实验报告表格;3. 合适的实验环境:光线充足的实验室或课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光有关的事物图片,激发学生对光的反射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思考与之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太阳能提供光线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吗?二、理论知识(10分钟)1. 要求学生打开课本第二课,师生共同理解和学习《光的反射》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解释光线在光的反射过程中的路径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四人,每组配备一个平面镜、直尺、量角器等实验器材。
2. 探究实验:让学生围绕“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的角度是否会发生变化?”的问题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
3. 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使用测得的实验数据计算和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并总结实验结果。
4. 实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进一步理解: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平面镜和光线,体验和思考平面镜的作用和光的反射规律,激发学生对光学的兴趣。
2. 师生互动:进行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如:激光穿墙、小球反射、漓江倒影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五、课堂小结与延伸(10分钟)1. 小结:通过问答形式,让学生对光的反射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加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光的反射物理教案优秀5篇
光的反射物理教案优秀5篇光的反射物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现象.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教法建议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光的反射物理教案(精选篇2)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复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会用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问题;能说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学会画简单的光路图。
2、过程与方法: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法线的形象解释,渗透真正做人的思想教育。
小学科学3《光的反射》(教案)
小学科学3《光的反射》(教案)《光的反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反射的定义;b. 掌握光直线传播的性质,理解光的传播路径;c. 理解平面镜的特性和应用,以及光在平面镜中的反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b.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c. 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教师、尊重同学的态度;b. 培养学生关注周围事物、积极探究的兴趣;c. 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的定义;b. 平面镜的特性和光在平面镜中的反射规律。
2. 教学难点:a. 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反射规律;b.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确保教学环境整洁,准备好所需的教学工具和实验器材;b. 具备光的反射相关知识,准备好相关参考资料;c. 分组安排,准备好小组合作所需的材料。
2. 学生准备:a. 带好学习用具,准备笔记本和铅笔等;b. 做好心理准备,愿意主动思考和观察。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创设情境:教师使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发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的好奇心,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例如,展示一个镜子,问学生他们知道镜子是如何反射光线的。
【探究】2. 实验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光源、一面小平面镜和一纸片。
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a. 光是如何传播的?b. 光与平面镜的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c. 光线究竟是怎样反射的?3. 学生实验记录: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让他们思考实验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4.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让代表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并围绕实验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小学科学全国课教案《光的反射》
1. 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原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原理。
2. 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讲解等教学方法。
2. 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平面镜、玻璃板、蜡烛、直尺、铅笔、白纸等。
2. 课件:光的反射原理动画、实验过程图片等。
3. 教学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4. 教学时间:45分钟。
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现象,如水中的倒影,引起学生对光的反射的兴趣。
2. 探究光的反射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光的反射现象。
3. 讲解光的反射原理:通过实验结果,讲解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解释光的反射原理。
4. 应用光学知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镜子、玻璃等。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讲解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的技巧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八、作业设计:1.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3. 制作一个关于光的反射的手工作品,可以是镜子、玻璃等模型。
九、评价方法: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对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能力。
3. 手工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质量。
十、教学拓展:1. 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光的折射现象,了解折射原理。
光的反射(公开课)教案
光的反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光的反射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光的反射现象。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光线演示器等)。
2. 学具准备: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如哈哈镜)引起学生对光的反射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探究活动1:观察和分析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记录实验现象。
3. 探究活动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并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光的反射过程。
4. 知识应用:让学生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如眼镜镜片、望远镜等。
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光的反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类型的镜子对光线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光的反射现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光的反射现象,讨论光的反射定律的适用性和普遍性。
光的反射教案
光的反射教案教学设计示例篇一教学重点: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光的反射物理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知道光的反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反射面、入射点2.会设计“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过程、动手进行实验、完成探究报告3.知道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分类4.知道反射时光路可逆5、知道能看到不发光物体的原因重点、难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课堂导学自主学习1、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发光的物体?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
②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例如:月亮、课桌等,我们也可以看的见,是因为这些物体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所以,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规律:光路图角i角r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①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x,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x。
②x、x和x在同一平面上;③x和x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④在反射现象中,x 角等于x角。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问:①两名同学,甲同学能通过镜子看到乙同学的眼睛,乙同学能看到甲的眼睛吗?②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注意:①光在反射时,光路是x的x②入射角为00时,反射角为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探究:①用小镜子反射光线,照入同学眼睛会有什么感觉?周围的其他同学会有什么感觉?②如果在镜面上铺一张白纸,又会有什么感觉呢?原因是什么呢?(1)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时,光线x射出)(2)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时,反射光线朝x)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练习反馈一、选择题1.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逐渐减小时,则(x)A.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增大B.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减小C.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减小D.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2.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70°,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x)A.35°B.20°C.55°D.30°3.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则从侧面看去(x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新课教学篇三1、光的反射定律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确定?(可提示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教学过程篇四一、引入新课问题引入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总结扩展篇五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光的反射现象,对于光的反射定律要注意它的研究方法,注意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现象(三线、两角的关系),并在分析这些关系的基础上,逐步解释它的物理本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这样有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过程的理解,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光的反射物理教案篇六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小学科学第12课《光的反射》第2课时(教案)
小学科学第12课《光的反射》第2课时(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12课《光的反射》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时改变方向的现象。
2. 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光的反射规律。
3. 掌握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知识。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角度。
2. 难点: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概念。
三、教具准备:1. 光源(手电筒等)。
2. 一块平整的墙壁。
3. 一面平整的镜子。
4. 尺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来导入本课内容,如:“我们平常见到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光线遇到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等。
2. 实验观察(15分钟)教师将光源放在教室一角,让学生观察光线打到墙壁上的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询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然后,教师将光源移动到不同的位置上,让学生观察光线的变化。
最后,教师拿出一个镜子,让学生站在墙壁前面,观察镜子中的自己。
3. 探究与总结(15分钟)通过实验观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线遇到物体时的变化规律。
教师可以提问:“光线打到墙壁上以后,有什么变化?”、“光线从不同方向射到墙壁上会发生什么变化?”等。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4. 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给学生解释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并对每个角度进行标注。
5. 练习与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总结。
例如:“当光线以30°的角度射到墙壁上时,反射角是多少度?”、“当光线以60°的角度射到镜子上时,反射角是多少度?”等。
鼓励学生在纸上绘制示意图,并计算出反射角的数值。
6. 拓展与应用(15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光线在不同材料中的反射规律,例如光线在水、金属等材料中的反射角度。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与学生一起探究其中的道理。
小学科学13《光的反射》(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13《光的反射》(教案及反思)光的反射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光的基本性质和光的传播规律。
通过学习光的反射,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光的行为,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本文将就小学科学13《光的反射》的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进行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
2. 学会描述和解释光的反射现象。
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镜子中的反射、亮面和暗面的特点等。
教学重点:1. 理解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
2. 学会描述和解释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镜子中的反射、亮面和暗面的特点等。
教学准备:1. 一束手电筒或激光笔。
2. 一面镜子。
3. 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纸片、金属片等。
4. PPT演示素材。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利用一幅图画或短视频,向学生展示有关光的反射现象的例子,如镜子中的反射、月亮的反射等。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询问他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以及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步骤二:引入光的反射教师在PPT上呈现光的反射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光的反射?光为什么会发生反射?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步骤三:实验探究教师利用手电筒或激光笔,发射光线并引导光线与不同材质的物体相交,观察并记录光线的反射情况。
比较不同材质物体的反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光的反射与物体的材质有关。
步骤四:实验结果总结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结果,与教师进行讨论。
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他们画出光线与物体的反射图。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镜子能够产生清晰的反射图像?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逐渐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步骤五:巩固与拓展教师通过PPT演示和图文并茂的例子,巩固学生对光的反射的认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倒影等。
小学科学全国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光的反射现象2.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3. 反射定律4. 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反射定律。
2. 教学难点: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的反射现象。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是什么。
2. 新课导入:讲解光的反射现象,介绍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亲身体验光的反射现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反射定律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反射定律。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光的反射的实际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反馈: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实验操作等。
2. 实验观察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反射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程度。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光的反射现象和实验过程。
2. 实验材料:包括反射板、光源、镜子等,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反射。
3. 作业模板:提供给学生课后练习的模板。
小学科学全国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光的反射定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光的反射现象2. 光的反射定律3. 反射镜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反射镜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的反射现象。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反射定律。
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反射镜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镜子里的反射,引发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思考。
2. 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光的反射定律。
3. 讲解光的反射定律:详细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反射镜的应用:介绍反射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穿衣镜、望远镜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反射定律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光的反射现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准备:1. 教具: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激光笔、实验器材等。
2. 课件: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反射镜的应用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3.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光的反射的相关内容。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反射定律。
2. 讲解反射镜的种类和特点,如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等。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反射现象,如激光笔照射在不同类型的镜子上。
4.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巩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5. 案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穿衣镜、望远镜等,让学生了解反射镜的应用。
八、课堂讨论:1. 提问: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
小学科学24《光的反射》(教案)
小学科学24《光的反射》(教案)光的反射引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光,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是光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展示光的反射现象,并深入理解光的反射原理。
媒体素材:投影仪、投影屏幕、小黑板、架子、小球、镜子、白色纸板、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光线图一、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光的反射是光学中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理解光的反射规律和反射角度等关键概念。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原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系列图片,引起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简单的讲解,介绍光的反射是光学中的基本概念,并引入光的反射规律和反射角度的概念。
3. 实验观察(30分钟)a)实验一:用小球和镜子进行实验,展示光的反射现象。
步骤:在架子上放置一面镜子,并将小球放在架子的一侧。
引导学生观察小球在镜子前后的位置和形态变化。
b)实验二:用白色纸板进行实验,展示光的反射规律。
步骤:将白色纸板竖直地放置在投影屏幕前方,然后用投影仪照射光线到白色纸板上。
引导学生观察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c)实验三:用不同形状的镜子进行实验,观察光的反射规律。
步骤:展示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并用光线图示意光线入射和反射的路径。
引导学生观察镜子形状对光的反射路径的影响。
4. 总结与应用(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的反射规律和重要概念。
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光的反射的理解。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
5. 课堂练习(5分钟)在小黑板上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上台回答并解答。
例如: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倒影?光在镜子上反射的角度是否一定等于光入射的角度?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与讨论:通过课堂上的问题回答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光的反射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评估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第一课时)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
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
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
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
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
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
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
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
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对于科学概念和科学判断的深入理解,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逐步推动。
本课指导学生建立的光的反射概念就注意到了这一点。
小学科学全国课教案《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反射定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定律。
2. 难点: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平面镜、玻璃板、激光笔、硬纸板、彩色粉笔。
2. 教学课件。
3. 教学素材:反射定律图示、反射现象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让学生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反射产生兴趣。
2. 探究光的反射现象:1.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不同角度照射平面镜时的反射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3. 展示反射定律图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反射定律。
3. 应用反射定律:1. 让学生运用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如镜子、玻璃等。
2. 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应用心得。
4.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 展示反射现象图片,让学生欣赏并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定律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1. 完成反射现象观察报告。
2. 绘制反射定律图示。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包括实验操作、问题探究、小组合作等环节。
通过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调整和提高的能力。
教师也应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2.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小学科学413《光的反射》教案
小学科学413《光的反射》教案光的反射:让孩子们探索光的奥秘引言:光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世界充满了色彩和魅力。
小学科学413《光的反射》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进一步了解光的特性和应用。
本教案将为老师提供一些互动教学活动和实验,帮助孩子们理解光的反射过程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巧。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反射规律。
2. 学习如何利用镜子、平面反射和折射等工具进行实验,观察和研究光的反射过程。
3.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巧,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镜子、闹钟、水杯、白纸、玻璃棒。
2. 学生准备:学生手册。
三、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约10分钟)通过播放与光有关的短视频、展示光的反射实例或与学生讨论光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与概念引入(约20分钟)a. 呈现幻灯片,介绍光的特性以及光在不同材料中传播的情况。
b. 解释什么是光的反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反射。
3. 实验探究(约40分钟)a. 实验一:镜面反射步骤:1) 将一面镜子放在桌子上。
2) 让学生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倒影,并思考为什么倒影是颠倒的。
3) 引导学生发现镜子中的光是如何反射的。
要求学生试着画出自己在镜子中的倒影并解释为什么倒影是颠倒的。
b. 实验二:平面反射步骤:1) 放置一张白纸在桌子上,将一只水杯放在白纸上。
2) 让学生观察水杯在白纸上的倒影,并思考为什么倒影与实物是一样的。
3) 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杯的光被白纸反射,形成了倒影。
c. 实验三:光的折射步骤:1) 给每个学生一个玻璃棒。
2) 学生在玻璃棒上加水,将玻璃棒放入杯子里。
3)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玻璃棒通过水杯时发生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4) 引导学生了解折射现象并解释发生的原因。
4. 总结与拓展(约20分钟)a. 回顾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光的反射科学教案
光的反射科学教案教案标题:光的反射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弹回来的现象。
2. 掌握光的反射规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了解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1. 教学PPT或白板2. 光源(如手电筒)3. 不同材质的镜子或其他光亮物体4. 学生实验用具(如直尺、白纸、铅笔等)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光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光的传播直线性、光的速度等。
2. 提问学生,当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现象。
探究:3. 介绍光的反射现象,解释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弹回来的原因。
4. 展示不同材质的镜子或其他光亮物体,并观察它们的反射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5. 进行实验:让学生使用直尺和铅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然后将光源对准直线上的一点,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
引导学生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并验证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
总结:6. 整理学生的实验结果,总结光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7.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镜子、眼镜等。
拓展:8. 提供更多光的反射应用的例子,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光学仪器等。
9.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其他与光的反射相关的现象,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评估:10. 设计一些评估问题或小练习,检查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的理解程度。
1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学习情况。
延伸活动:12. 给学生提供一些延伸阅读材料,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应用。
13.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项目,研究光的反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14. 教学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规律,并了解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将培养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课 《光的反射》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探究像平面镜这样的物体产生光的反射的现象和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像白纸这样的物体产生光的反射的现象和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纸盒(内部粘贴了一块白纸和一块平面镜)、激光笔、平面镜、打靶装置、白纸、水彩笔、手电筒、记录单。
教师准备:激光笔、乒乓球、平面镜、爽身粉、水彩笔、直尺、打靶装置、板书、记录单、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纸盒游戏,推测光的传播的路线。
1.教师出示纸盒,学生通过小孔,第一次观察纸盒内的物体。
2.打开纸盒上的小门,学生通过小孔,第二次观察纸盒内的物体。
3.学生试着解释两次实验不同现象的原因。
4.教师追问光的传播路径,学生推测。
二、演示实验,感知光的反射的现象。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进行演示实验。
2.学生上台实验、观察现象并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教师呈现光的传播路径,并板书揭题。
三、打靶活动,探究光的反射的规律。
(一)平面镜打靶活动1.教师出示打靶装置,引导学生思考打靶的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打中靶心时光的路线图,教师板书。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成功打靶的方法:调整和改变了什么?5.教师追问:“为什么射入的光方向改变了,就可能打中靶心?”学生提出猜想。
6.教师启发学生并演示记录光的路线图的方法。
7.教师提示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
8.各组展示实验记录单,并汇报实验发现。
9.生生研讨,形成结论,教师板书。
(二)白纸打靶活动1.将平面镜换成白纸,进行打靶活动。
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推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
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
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
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
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
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
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
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
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对于科学概念和科学判断的深入理解,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逐步推动。
本课指导学生建立的光的反射概念就注意到了这一点。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初步体会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2. 学习典型归纳法的使用,发展推断科学认识的能力;学习演绎法的应用,发展解释和预测能力。
3. 学生保持对镜面反射、漫反射及其相关现象探索的积极性,并能够与同伴协调合作,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教学重点:建立光的反射、漫反射的科学概念;初步体会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表面粗糙的物体也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三、教学准备
手电筒、镭射笔、小平面镜、白纸片、白纸环、纸箱、塑料盒、靶等
四、教学过程
(一)通过打靶活动,感知光的反射现象
1. 利用镭射光打靶
(1)谈话交流:镭射光不对准靶心怎么能够打
中靶心。
(2)小组实验(实验方法见右图1):镭射光对
准平面镜打中靶心活动。
图1(3)汇报交流:镭射光打中靶心的过程。
2. 利用手电筒光打靶
(1)谈话交流:还是上述实验方法,如果将镭射换成手电筒,是否可以打中靶心。
(2)小组实验
(3)汇报交流:手电筒光打中靶心的过程。
3. 小组讨论交流:镭射光对准平面镜打中靶心的过程与手电筒光对准平面
镜打中靶心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 全班交流:
要求:结合交流内容,揭示光的反射概念。
【意图】通过典型归纳法揭示光的反射概念:即:由一条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无数光线的行为。
(二)通过镭射光照射白纸活动,感知漫反射现象
1. 谈话交流:镭射光照在白纸上是否会发生光的反
射现象。
2. 小组实验(实验方法见图2)
3. 汇报交流:以实验现象为证据对实验前的交流内
容进行回答
4. 小组实验(实验方法见图3)
5. 汇报交流:盒子周围白纸的变化。
(三)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归纳,形成对光的反射的
初步认识
1. 小组讨论交流:镭射光照在白纸上与照在平面镜上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2. 全班交流
要求:结合交流内容,揭示漫反射、镜面反射的概念。
【意图】在交流中学生逐步完善对光的反射的认识。
(四)解释通过小孔看到物体的原因,初步体会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1.小组实验:不打开盒盖、盒子侧面的门,从盒子侧面的小孔看盒内是否有其它物体;打开盒子侧面的门,再次从盒子侧面的小孔看盒子里面是否有其它物体。
2. 结合实验现象,小组讨论交流:打开盒子侧面的门,人眼是怎么通过小孔看到盒内物体的,将想法画在记录单上。
3. 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体会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意图】应用演绎法,发展学生解释问题的能力。
图 2
图 3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说明
首师大版《科学》教材在学生建立了光的反射概念之后,又安排了多个活动。
这些活动的实验现象揭示一个共同的认识(命题或判断),即:物体漫反射光经镜面反射可以成像。
如,人们利用潜望镜看到窗外的景象。
为此,“光的反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聚焦在指导学生认识物体漫反射光经镜面反射可以成像。
学生会运用已经建立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概念去解释实验现象,在解释的过程中认识到物体漫反射光经镜面反射可以成像。
解释的过程,从科学本身来讲是实现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从学习理论来讲是概念的深化,形成概念能力;对逻辑学来说是演绎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