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范式创新周期与扩展的芝加哥范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本质及其推进路径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本质及其推进路径作者:刘芸,朱瑞博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刘芸1,朱瑞博2(1.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运管理系,上海200120;2.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上海200204)摘要: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既是第五次技术革命从导入期到拓展期的关键转折点,又是第六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孕育期。
目前中国正处在比较优势的转换期,经济发展驱动力的换挡期,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向,为中国形成高端要素的比较优势提供了契机。
基于内需培育领先市场是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路径。
架构创新能力是培育领先市场进而抢占新兴产业战略制高点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经济范式;推进路径里夫金、马什等人对于工业革命的划分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由于划分标准不同所造成的。
里夫金是从通信和能源相结合的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了阶段划分;[1] 2012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人》负责科技和创新领域编辑保罗·麦基里主笔的一组文章《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则根据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来划分阶段;马什主要从技术研发、制造业价值链、工业生产方式演进的科学史、工业史角度来区分四次工业革命的。
[2] 为了深刻把握当前新工业革命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将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站在全球产业技术革命背景下来审视当前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分析第三次工业革命给中国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研究中国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核心路径。
一、全球科技革命与技术经济范式视野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产业技术革命的本质是技术经济范式的演进。
技术经济范式是在熊彼特的创新范式和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长波周期理论的基础上,由技术创新经济学家佩雷斯和弗里曼为主提出并逐步完善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解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论。
世界各国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然后才出现产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技术范式创新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循环因替关系
响资 本状 态作 用 于技术 范式 创新 周期 。经 济周 期与 技
技 术 范 式 创 新 周 期 与 经 济 周 期 的循 环 因替 关 系
汤伟 钢 ,陈 慧莉
( 天津大学管理 与经 济学 部 , 天津 30 7 ) 0 0 2
摘
要: 技术 范式创新周期表现 为技 术渐变与技术突变周期 交替 , 它与经济周期存在 循环 因替 的关 系, 即经济 繁荣
通过 资本 的稳定状态推动技术渐 变, 技术渐变通过打破 资本 的稳定 状态诱 发经济 危机 , 经济 萧条通 过资本 的活跃
21 0 2年 3月
Ma.2 2 r 01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U N L O I N I N V R IY ( O I LS IN E ) O R A F T A JN U I E ST S C A C E C S
第1 4卷 第 2期
V0 _1 No 2 I 4 .
经 济 周 期 表 现 为 商 品 、 币 、 业 周 而 复 始 地 繁 货 就 荣、 危机 、 萧条 、 复苏 运 动 , 中 , 荣 与 危 机 总是 伴 随 其 繁 连续 累积 的 自主创新 和 逐 渐 弥 漫 的技 术 扩 散 , 条 与 萧 复苏 总是 伴 随 技 术 范 式 质 变 和重 大 技 术 革 命 。熊 彼 特 …认 为 , 术 创 新 使 传 统 企 业 被 淘 汰 、 新 企 业 发 技 创 展, 创新 周期 形 成 经 济 周 期 ; 德 拉 季 耶 夫 发 现 存 康 在6 0年周 期 的经 济 长波 , 术 扩散 时长 波 上 升 , 技 技 新 术 出现 和使 用 时 长 波 下 降 ; 斯 托 认 为 , 济 长 波 罗 经
创新流程、创新模式与创新组织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创新流程、创新模式与创新组织姓名:孙鲁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司春林20030518创新流程、创新模式ffg,J新组织摘要本文基于创新动力的视角构造了市场和技术互动的创新三个阶段流程,分析了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
并用创新流程界定了三种创新模式:技术平台创新、产品平台创新、产品创新,并且在技术和市场不同阶段,它们在企业内部是可以并存的和互相转化的,按照流程的上下游讨论了技术模式的跃迁和组合。
通过对海尔和海信的创新模式案例的比较研究,说明企业对技术创新流程和创新模式选取的差别。
流程的推进和实现离不开组织结构,不同的创新模式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匹配,本文引用了界面管理的概念分析了创新流程的三个阶段的关键界面,对创新管理当中的各阶段的组织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最后分析了影响创新的制度因素。
关键词技术周期,创新流程创新模式界面管理组织结构私讹似r{航删,杪叩?本论文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IT的技术创新管理流程再设计研究》的一部分,项目批准号:70072005一l创新流程、创新模式与创新纰织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echnologycycle,thispaperrevealsinnovationprocessincludingthreepaRemsandtheirindividualnature.AndinacompanyweanalyzetheirdynamicaltransitionfromonepaRemtoanotherintermsofthedifferent1evelofthetechnologyandmarkets.BasedondiscussionoftheinnovationpaaemsinHisenseCompanyandHalerCompany,wecomparedifferentinnovationprocessandmodelsbetweenthem.Thispaperusesthetheoryofinterfacemanagementtoanalyzethekeyinterfacesbetweendifferentstagesofinnovmionprocess,provesthatdifferentpatternsrequirecorrespondentorganizationstoanddriveinnovationprocess,andthendiscussestheorganizationsupportstructureS.Keywords:TechnologyCycle,InnovationProcess,InnovationPaRem,InnovationOrganization,InterfaceManagement一2一1.“组织目标”是公司的主要目标,它们隐含的包括衡量达到目标的程度的时间框架。
中国科学 第五范式
中国科学第五范式中国科学第五范式的出现:科学智能+机器猜想“范式”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来,指的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
库恩指出,在科学发展的某一时期,总有一种主导范式,当这种主导范式不能解释的“异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再使用旧有的范式去做解释,科学共同体将寻求既能解释旧范式的论据又能说明用旧范式无法解释的论据的更具备包容性的新范式,这时候就会发生科学革命。
在范式和科学共同体基础上,库恩又提出科学知识增长模式:前学科(没有范式)—常规科学(建立范式)—科学革命(范式动摇)—新常规科学(建立新范式)。
在前学科时期,科学家之间存在意见分歧,因而没有一个被共同接受的范式。
不同范式之间竞争和选择的结果是一种范式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支持,形成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范式,从而进入常规科学时期。
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共同体的主要任务是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释疑活动,通过释疑活动推动科学的发展,“常规科学即解难题(Puzzle)”。
在释疑活动过程中,一些新问题和新事物逐渐产生,并动摇了原有的范式,建立新范式的科学革命随之产生。
革命的结果是拥有新范式的新的科学共同体取代拥有旧范式的旧的科学共同体。
新范式的产生并不表示新范式更趋近真理,只是解题能力的增强。
在后库恩时期,为了进一步阐明范式,库恩提出了专业母体,又可译为学科基质,是指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掌握的、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它主要包括概括(公式)、模型(一种形而上学的假设)和范例(最具体的题解),其中范例是最基本的要素,它使原先范式概念的模糊性得到改善。
我们看到,目前的主要的范式已经有四个基本范式,图灵奖得主、关系数据库的鼻祖吉姆.格雷(Jim Gray)在2017年加州善景城召开的NRC-CSTB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科学方法革命”的演讲,提出将科学研究分为四个范式。
而2009年微软出版的《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的科学发现》(《The Fourth Paradigm: Data -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一书,则扩展了其思想。
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1 引言 (1)2 二次创新 (1)3 组合创新 (2)4 全面创新 (2)4.1全要素创新 (3)4.2全时空创新 (3)4.3全员创新 (4)5 结语 (5)参考文献 (6)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我国的技术创新经理了三个阶段: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
本文重点介绍了三次创新的发展背景以及详细过程,为构筑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提供参照和启迪。
关键词:自主创新;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1 引言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这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与政治环境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企业更多地是注意引进与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建国以来,我国的技术创新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从二次创新到组合创新,最终实现全面创新的演变过程。
2 二次创新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和已有的技术范式条件下,沿着既定的技术轨迹而进行创新,即二次创新,二次创新是技术后发国家追赶技术先发国家的一条捷径。
二次创新能够为技术后进国家带来明显的“后发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技术输出国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节约研究开发费用(尤其是基础研究费用),缩小开发新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节约市场开拓成本。
后发优势主要来源于采纳新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所形成的相对较高的生产效率和低成本。
这需要大量的投资和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
无论是哪一层次的二次创新,均没有突破原有的技术方式,技术后发国家在原有的技术轨道上借助二次创新活动追赶先进的技术水平,试图成为全球的技术领先者。
但是当新技术出现打破原有的技术范式时,技术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就成为“后发劣势”,对于旧技术的投资完全不能产生新的收益。
无论原有的技术处于如何领先的地位,没有自身的基础研究实力,技术领先国家又沦为技术后发国,继续新一轮的“二次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的追赶过程。
动态能力_技术范式转变与创新战略_省略__与_迭代_微创新的纵向案例分析_罗仲伟
摘要:本文力图拓展动态能力的理论内涵,将其界定为企业在技术范式转变时期应对混沌、复杂环境的整合与重构能力。
据此架构了一个基于动态能力、技术范式和创新战略行为之间半交互影响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技术范式转变时期企业动态能力对其创新战略行为的支撑机制和作用机理。
依托这一理论框架,文章尝试打开近期移动互联网业界热点问题——“微创新”的黑箱,对腾讯微信的“整合”与“迭代”微创新战略进行了深度纵向案例研究。
研究发现微信微创新战略成功的机理是,在强大的动态能力支撑条件下,抓住了技术范式变化的战略机遇,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以及强大的跨界(跨地域、跨行业、跨企业)虚拟整合能力,将从组织内外部搜索、学习到的分散的技术知识,基于用户信息体验消费对创新活动进行快速、反复、精确迭代,领导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先导顾客进行开放式的协同创新,并通过有效的微创新质量控制,降低创新失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成为支撑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三方服务的平台级产品,最终实现颠覆式创新和价值创造。
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丰富、升华了动态能力的理论内涵,从技术范式的高度对互联网企业微创新战略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开拓性分析,阐释了技术范式转变时期动态能力对创新战略的动力支撑机制,为处在技术范式变革中的互联网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技术范式动态能力微创新创新战略案例研究一、引言“微创新(micro-innovation )”既不是大规模颠覆性、革命性的激进式创新,也不是小规模持续性、积累性的渐进式创新,而是一种基于新的市场分析范式和技术范式,在关键技术上提供更加灵活实际的产品开发和服务提供的思路。
微创新成功的标志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通过大量的微创新组合对原有主导设计产生冲击,从而实现颠覆性创新。
在这里,微创新已经突破组织技术层面的含义,上升为一种创新方法论(罗仲伟等,2013)。
目前,国内外互联网行业已经开始普遍认可这种站在信息体验消费市场的角度,针对非常微小的用户需求以及用户需求的微小变化进行不断创新的理念。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编辑]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技术创新理论(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的首次由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系统的提出。
”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the setting up of a new product in function),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
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
才是创新。
[编辑]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后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被他的追随者发展成为当代西方众多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分支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为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成果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二是侧重研究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等理论问题。
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至今已有将近100年的时间.这期间有众多学者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理论。
但是由于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再加上技术创新是一个设计面广。
影响很大十分复杂的过程.所以至今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机构对“技术创新概念的定义莫衷一是。
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于1956年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经济使用两类投入(资本和劳动)生产一种均质产品.首先假定技术保持不便.集中考察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资本累计模型)。
经济周期与技术范式创新周期的关系分析
Q ) 技 ( )经 济周 期 通过 知识 资本 状态 对技 术 范 式创 新 影 Q ( 0 分 别 表 示 技 术 渐 变 的 产 量 、 术 突变 成 功 的产 1 技术 突 变失败 的产 量 , 术 渐 变 的成本 是 C , 术突变 技 技 响 知识 资本 的拥有 者是 企 业经 营 者 , 括 专业 技术 团队 量 、 包
受 政策 驱动 支持 技术 突 变 . 于 困境 的法 人 或私人 控股企 处 () 3 知识 资 本与 股权 资本 的相 关模 型 。代表 知识 资本 的技 术 团队 创新 能力 和 管理 团队企 业 家才 能稳 定性强 , 而
渐进 , 对应 技 术 范式 创 新 成 熟期 : 技术 渐 进 又 打破 资 本 的 业也 愿 意选择 敢 于 冒险突 变 的圈外 企业 家 。 在 经济 萧 条 期 . 活跃 的资 本 状态 驱动 技 术 突 变 . 对应 技 术
技术 渐 变与 突变 交 替演 进 构成 技术 范式创 新 周期 . 分 为 导 人 期 、 长 期 、 熟 期 和 衰 退 期 成 熟 期 对 应 技 术 渐 成 成
变 , 场从增 长到饱 和 . 术 范式 标 准 化并 被模 仿 . 业规 市 技 企 模 扩大 , 品 品种 增 加 、 产 质量 改 进 、 本 降低 : 退 期 是技 成 衰 术渐 变 向突 变的过 渡期 , 售增 长 率 下降 , 销 技术 渐 变停 滞 ,
择 忠 诚度 高 的 经 营 者 .私 人 控股 企 业 被 家族 成员 过 度控
艺 。 售增 长 率上升 . 技 术界 面标 准 只 向合作伙 伴 开放 。 销 但
经 济周 期表 现 为 商品 、 币 、 业 周 而复 始 的繁荣 、 货 就 危
机 、 条 、 苏 运 动 , 通 过 资 本 状 态 变 化 与 技 术 范 式 创 新 萧 复 它
第四章 技术创新理论
二、技术创新的分类
(一)按重要性分类
英国科学政策研究机构(SPRU)在20世纪 80年代提出。 1.渐进性创新 这是一种存在于几乎所有工业和服务业 活动之中的,主要依靠需求压力和技术机 会持续不断地推进技术发展的创新活动。 技术革新多属于渐进工艺创新,而渐进产 品创新是指一种现有产品经过改进,其性 能得到显著的增强或提高。
我国农业技术组织创新的必要性与政策背景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农业行业内研究机构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设计建设国家新的农业技术组织是农业科技机构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我国农业技术组织创新的原则坚持组织理论的指导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政府农业技术组织存在的合法和不受侵犯的地位坚持组织建设的国家计划与市场机制的协调采取措施保障国家和农业部门已建的重要农业研究机构的稳定和发展逐步落实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我国农业技术组织的创新农业技术组织如何设计
图5-5 技术推—市场拉综合作用模型
六、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理论
纳尔逊和温特最早提出“自然轨道” 概念,用以 刻画技术发展的某些特征,如对规模经济的寻求, 工序的不断机械化。 意大利经济学家杜西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用 以指“解决选择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型或模式”。 它决定研究的领域、问题、程序和任务,且具有 强烈的排他性。 杜西把技术轨道定义为“由范式决定的‘常规的’ 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是一组可能的技术方向, 而它的外部边界则由技术范式本身的性质规定。
模仿、扩散与创新的关系
所谓模仿,是指企业通过逆向工程等手段, 仿制生产创新者的产品。模仿并不是简单 地仿制,它包含着渐进的创新,对原设计 的不断改进,因此,模仿也应看做是创新, 或称为模仿创新。 扩散是指创新的产品、技术被其他企业通 过合法手段采用的过程。 技术转移、引进、模仿都是扩散的重要方 式。新的潜在的经济效益通过扩散才得以 逐渐发挥,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革。
技术范式转换与跨越式发展
技术范式转换与跨越式发展2022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陷入低谷。
与此同时,以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兴起。
对于正在全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来说,如何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并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实现创新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
技术范式转换与后发国家赶超从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可知,萧条期往往孕育着全新的技术,原有的制度环境无法满足新技术的需要,技术变革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发展环境。
在技术和制度范式转换过程中,行为规则、组织原理、社会意识、技术能力与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开始剧烈变化。
在此期间,前一范式的领先者必须放弃原有的既得利益、改变原来的行为惯例与组织规则,才能适应新的范式,因此转变过程较为缓慢。
但对于追赶者而言,由于没有前一范式的约束,可以相对容易地引入新技术、实现社会组织变革。
因此,范式转换期将为后发国家的赶超提供难得的机会窗口,历史上成功的赶超都发生在这个时期。
这些案例将有助于理解后发国家抓住范式转变机遇实现赶超的机制。
19世纪末美国与德国的赶超18世纪后期,英国通过工业革命率先进入工业社会。
到了19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周期开始由第二次长波的蒸汽动力与铁路时代向第三次长波的电力与钢铁时代转换。
在技术变革与范式转换期,英国企业大部分没有转变原有生产方式,仍固守前一范式的纺织、冶铁等传统产业。
而美国和德国两个后发国家,除了通过发展电气、化工、钢铁等新兴产业来加速技术体系的升级外,还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以适应新技术发展。
如建立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教育制度,增加了新兴产业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供给;企业开始建立内部研发机构,如德国的拜耳和巴斯夫,美国的通用电气和杜邦等公司,率先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部门,其他企业纷纷效仿并迅速在其他新兴产业扩散。
这两项重要的组织制度创新促进了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并最终推动美国和德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0世纪后期日本的追赶20世纪70年代之前,福特制大规模生产主导了第四次长波,但是两次石油危机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范式走到尽头。
试论中国经济学分化中的三大范式
改革开 放为 中国 经 济学开辟 了西 学东渐 的通道 , 经 过改 革后 10 来 年 的 引进 、 消化 和 吸 收 在 , 90 年代 前 后 , 中 国经 济学 中的西 方 经 济学 范式形 成 。 该范 式 的发展 具 有 明显 的
在 分析方法 方面 : l( )重 新确 立 历史 唯物 主义 、 辩证法 在 研究 中 的 方 法论 地位 。 从 真 理的检验标 准 的大讨论 开 始 , 到邓小 平 提 出 的“ 三 个有利于” 的标准的被人们广泛接受 , 教条主 义逐 步被 清 除 出 去 ,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和 辩 证法 的 方法 论 地位 得 以 重新 确 立 。 ( 2) 为 了使 马 克思 主义 经 济学 能在短 期分析 中也 具 有意 义 , 有 的学 者试 图 为该 范式 的工 具 箱 中 增加 一 些新 的分 析方法 。 如将 均衡 分析 和 边 际分析 导人 该 范式 中 , 以促 成 马 克思 主 义 经 济学 和西方 经济学 这两 大范式 的对话 和 互 补 发展 。 樊 纲在 《现 代 三大 经 济 理论 体 系 的 比 较 与综 合》 ( 上海 三 联 书 店 , 19 94 年 ) 中做 了 “ 沟通 ” 劳 动价 值 论 与效 用 价 值论 的尝 试 , 并 将其模 型 化 。 如 果 其 理 论是 正 确 的 ( 在 此 笔 者不 对其理 论正误 本身 进行 分析 ) , 则边 际分 析 和均衡分 析导入 马克 思 主义经 济学是顺 理 成章 的事 , 且“ 导 入” 能做 到 内在逻 辑一 致 。
(三 ) 对该范 式进 一步发 展 的几点 意见
一 4一
.
1 放 弃政 治 经济 学的 旧 称 , 而 直接称 马
第五科研范式
"第五范式"是一种科研和创新的方法论,强调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科研和创新活动的转型和升级。
这个概念通常与前四种科研范式相对应,这四种范式分别是实证科学、逻辑科学、数学科学和工程科学。
第五范式的主要特点包括:
1.数据驱动:第五范式强调利用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来驱动科研和创新,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来发现模式、趋势和关联。
2.云计算:第五范式将云计算作为基础设施,利用云端资源来存储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从而提高科研和创新的效率和灵活性。
3.人工智能:第五范式强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来从大数据中提取知识、进行预测和优化。
4.协同创新:第五范式鼓励跨学科的协同创新,通过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5.开放创新:第五范式倡导开放创新,即通过开放共享数据和资源,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
第五范式的提出,反映了科学研究和创新在信息时代的转变。
它强调数据、技术和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来加速科研和创新的进程,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个概念在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应用。
技术创新分类
技术创新分类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正在实行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根源性转变,其中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这就意味着我国未来经济将导源于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而技术创新乃是科技进步的关键和核心。
要搞好技术创新的转换,就要弄清技术创新的实质和对社会经济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关系,我们将技术创新按例外的标准划分成例外的类别。
1、按技术应用的对象例外,技术创新可分成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在生产出新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
工艺创新是指在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及制造技术改善或变动的技术创新活动。
管理创新是指在产生新的组织管理方式而进行的技术创新的活动。
管理创新涉及面很广,它包括企业性质、领导制度、组织结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内容。
特别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非常严重的意义。
2、按创新的程度例外,可将技术创新分为全新型技术创新和改进型技术创新。
全新型技术创新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全新型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
改进型技术创新是指应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对现有产品在结构、材质、工艺等一方面有巨大改进,显赫提高产品性能或扩大使用功能的技术创新活动。
3、按节约资源的种类例外,可将技术创新分成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和中性的技术创新。
这种分类方法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出名经济学家希克斯(John RichardHicks )在1932年出版的《工资理论》一书中给出的。
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是指相对于劳动边际产品而言,增加了资本的边际产品,即那种能使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所占比重有所减少的技术创新。
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是指相对于资本边际产品而言,增加了劳动的边际产品,即那种能使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所占比重有所减少的技术创新。
中性的技术创新,是指以同样的比例同时增加了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品,即既不偏重于节约劳动,又不偏重于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辨识
文化等 , 大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 以多个率先创新者为样板加以 比较和鉴别 , 可以提高学 习效率 , 实现 自身在时间和阶段上 的跨越 : 通过在率先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 非单纯的复制和模仿 , 而 可以实 机、 汽车、 铁路 、 飞机和计算机等。 根据熊彼特 的观点 , 激进式创新会触 现对率先企业的超越。第三 , 优化企业资源结构。模仿创新在整个创 发一个较长的经济增长周期, 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新链上 的投资分布 , 具有中后部集聚性 , 在工艺设计、 质量和成 本控 激进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交替进行的, 激进 制 、 生产 管理 等创 新 环节 的中后 期 投入 主 要 力量 , 总量 资 源不 足 的 在 式创新 一旦 投 入市场 , 之而来 的 一 系列渐 进 式刨 新就 会 引 发相 关的 情况下也能表现 出产 品在性能、 随 质量和价格上的优势。 技术进步 , 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最终这种技术进步的连带进步 4 原 始创 新 与 集成 创 新 、 会逐渐慢下来, 这时人们会兴起新的基础性研究从而引起新的突破性 对 什 么 是 原 始 创 新 , 论界 存在 着 诸 多 争 议 , 今 没 有统 一定 理 至 成果的诞生。例如 , 钢丝录音到磁带录音再到数码录音的漫长过程。 义。 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 2 0 0 1年在国家自然科 2 一次 创 新 与二 次 创 新 、 学基金委全委会上 的讲话中指 出 :原 始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 “
一
次创 新也 称 原 始创 新 。 一 次 创 新 一 般 以科 学 研 究 为 基 础 , 是 面 , 别 是 在 基 础研 究和 高 科 技 研 究领 域 做 出前 人 所 没 有 的发 现 或 特
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
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打破边界,拓展知识的新时代科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学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需求,研究者们提出了第四范式的概念,即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打破学科边界,拓展知识的新时代。
第四范式的概念最早由微软公司的研究员陈群在2014年提出。
他指出,在过去的三个范式中,第一范式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积累知识,第二范式是通过理论模型和数学方程推理知识,第三范式则是通过计算模拟获取知识。
而第四范式则是在前三者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解放数据的力量,实现科学研究的全面进化。
第四范式的核心思想是打破学科边界。
传统的科学研究通常只关注一个学科领域或者一个特定问题,而第四范式则呼吁研究者们跳脱领域和学科限制,将不同领域的数据和知识进行整合和共享,实现跨学科合作和新的研究突破。
例如,在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时,研究者们可以利用多个领域的数据,如大气科学、地球科学、生态学等,进行多模态数据分析和综合研究,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机制。
第四范式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在过去,科学研究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往往是一项耗时且复杂的工作。
而如今,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者可以更高效地获取、存储和分析海量的数据,从而提升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从大量的医疗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疾病模式和治疗方法,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决策提供指导。
第四范式的出现给科学研究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
首先,它的出现促进了学科交叉和合作。
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可以通过共享和整合数据,共同探索一些复杂问题,取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其次,第四范式的应用形式多样,可以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
然而,第四范式也带来了数据隐私、数据安全等新的挑战,需要研究者们加强数据治理和伦理意识。
技术范式下的创新发展:技术多样化与技术专业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技术范式下的创新发展:技术多样化与技术专业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技术范式与创新发展概述 (3)1. 技术范式的定义与特点 (4)2. 技术创新发展的背景及趋势 (6)3. 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7)三、技术多样化与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8)1. 技术多样化的内涵与表现 (9)2. 技术多样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10)3. 技术多样化在不同经济阶段的效应分析 (12)4. 案例分析 (13)四、技术专业化与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14)1. 技术专业化的概念及特征 (16)2. 技术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17)3. 技术专业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18)4. 案例分析 (19)五、技术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比较与互动关系研究 (21)1. 技术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比较分析 (22)2. 技术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互动关系探讨 (23)3. 协同创新发展 (25)六、技术创新策略与政策建议 (26)1. 技术创新策略制定的原则和方向 (28)2. 针对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支持政策 (29)3. 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生态环境 (30)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技术创新发展 (31)七、结论与展望 (33)1. 研究结论总结 (34)2. 研究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方向 (36)3. 对实践领域的启示与建议 (36)一、内容描述本报告将重点关注“技术范式下的创新发展”深入探索技术多样化和专业化在经济增长中的效应。
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创新与演变不仅重塑了社会形态,也对经济增长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全面分析技术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内涵及其相互作用,揭示技术范式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报告将阐述技术多样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技术多样化意味着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技术生态。
这种多元化的技术生态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还能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战略管理实现范式的演进
战略管理实现范式的演进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目标的过程,目的是确保组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实现范式也在不断演进。
本文将探讨战略管理实现范式的演进过程。
1. 传统计划实施范式:传统的战略管理实现范式主要以计划为基础,组织的高层制定战略计划,并通过层层传导来实施计划。
这种范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决策权和强调层级结构。
然而,在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实现范式可能表现出僵化和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问题。
2. 市场导向实施范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组织开始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和客户满意度。
市场导向实施范式强调组织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战略,并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来实现战略目标。
这种范式的特点是面向外部,并强调信息收集、市场研究和客户反馈的重要性。
然而,这种范式也面临着对市场反应时间的压力和可能的市场滞后问题。
3. 学习与适应实施范式:学习与适应实施范式的特点是强调组织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组织通过持续学习和适应来不断调整战略,并实施相应的变化。
这种范式的核心是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
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组织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然而,这种范式也可能面临学习成本和慢速变化的问题。
4. 共创与协同实施范式:共创与协同实施范式强调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过程。
组织通过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和员工等进行协同工作来实现战略目标。
这种范式的特点是灵活性和开放性。
共创和协同的过程可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反应速度,并加强内外部合作。
然而,这种范式也可能面临合作伙伴间的利益冲突和协调问题。
总之,战略管理实现范式的演进是与市场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
传统的计划实施范式逐渐向市场导向、学习与适应以及共创与协同的范式转变,以适应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战略管理实现范式可能会继续演进。
5. 数字化转型实施范式: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组织开始关注数字化转型对战略管理的影响。
技术范式
技术范式(Technological Paradigm)技术范式的概念1962年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首先对“范式”(paradigm)进行了定义, 库恩认为,“范式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 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
1982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多西将这个概念引入技术创新之中, 并提出了技术范式(technology paradigm) 的概念, 将技术范式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 而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立足于自然科学的原理。
[1]多西开创性地将技术范式与技术的经济功能联系了起来, 并肯定了技术范式在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 正像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一样, 成为解决技术经济问题模式的技术范式, 也是在相应的动力推动下逐渐演进而成的。
而市场需求和产业技术竞争则是推动技术范式演进的两种主要力量。
[2]技术范式的演进[2]1.推动技术范式演进的动力因素分析(1)市场需求推动技术范式的演进首先,新技术要成为技术范式,必然要适应市场需要。
只有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才能获得一定市场份额,成为企业追踪的对象。
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最终成为技术范式的新技术不是纯粹在技术的某个单一维度上的最优,而是一个基于市场主体需要的技术统一体。
当然,在新技术刚出现时,它可能在功能上不如原有技术完善,只能适应某些新的市场缝隙的特殊需要。
但是,新环境里大量可以支持新技术飞速发展的资源,例如,顾客的需要,会诱使新技术功能日趋完善。
当然,如果成为技术范式的新技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失去了解决技术经济问题的功能、不能适应市场需要时,它也会被新的技术范式挤出主流市场,甚至被完全替代。
可见,市场需求不仅可催生技术范式产生,还会促进技术范式转移。
(2)产业技术竞争推动技术范式的演进产业技术竞争、特别是产业技术标准竞争,既可能推动技术范式的形成,也可能导致新技术范式的产生。
四个范式变迁
“四个范式变迁”分析5G未来发展趋势善谋者胜,远谋者兴。
5G已成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构建数字社会的新基石。
发展好5G,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一是经济发展范式变迁,数字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已成长为促进经济转型、调整经济结构、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共识。
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加速转变的新阶段,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充分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从2013年的23%提升到2018年的35%,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50%。
随着5G的到来,信息通信业作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中坚力量的地位将更加凸显,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技术应用范式变迁,新型信息通信技术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已经由过去的单点突破进入到协同推进、群体性演变的爆发期,正在从助力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加速转变。
特别是以5G为代表的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呈现出融合速度加快、迭代周期缩短的趋势,逐步由消费侧普及应用向生产侧全面扩散。
5G渗透性强、带动作用明显,通过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AICDE)等新型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创新,将引发链式变革、产生乘数效应,驱动传统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方位变革,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融通汇聚、高效协同,使生产制造更加精益、供需匹配更加精准、产业分工更加精细。
三是商业竞争范式变迁,科技创新成为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支撑。
随着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的逐步消失,依靠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赢得市场,商业竞争正在从“要素”竞争向“要素+能力”竞争加速转变,而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成为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关键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天 津大 学 管理 与 经济 学部 , 天津 3 0 0 0 7 2 ) 摘 要 : 技 术 范式创新 周期 的 不 同阶段 有 不 同的 潜在 市场 结构 , 该 结构 影 响在 位 者 与潜 在 进入 者 的互 动 ,
产 生 不 同 的 市 场 绩 效 。在 市 场 绩 效 作 用 下 , 企 业会 采 取相 应 行 为 , 形 成 真 实市 场 结构 , 后 者 正 是 潜 在 市 场 结 构的预 定 结果 , 这种 反应模 式就 是扩 展 的芝加哥 范式 , 该 范式与哈 佛 范式形 成对接 。
在技术范式衰退期与导入期传统专用性资源与材料极度短缺传统专用性工具与设备效能发挥殆尽传统无形资本因企业大批破产而遭到清算加之收益递减专用性资本转换形态代价趋降壁垒也随之降在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逐渐积累专用性资本于技术渐进增加专用性资源和材料用途挖掘专用性工具和设备潜力提升随企业规模扩大的无形资本加之收益递增专用性资本转换形态代价趋升壁垒也随之上升
第3 O 卷 第1 5 期
2 0 1 3 年8 月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O1 . 3 0N O. 1 5
Sc i e n c e& Te c h nol o gy Pr o gr e s s a n d Po l i cy
技 术 范 式 创 新 周 期 与 扩 展 的 芝 加 哥 范 式
关键 词 : 技术 范式 创新 周期; 哈佛 范式 ; 扩展 芝加哥 范式 ; 潜在 市场结 构 ; 真 实 市 场 结 构
D O I : 1 0 . 6 0 4 9 / k j j b y d e . 2 0 1 2 0 9 0 5 3 2
中 图分 类 号 : F 0 9 1 . 3 5 4
业 行 为 C, 后者 决定 市场 结构 S ] 。例如 , 市 场 长 期 高 效运行有 利于企 业 积累 利 润 、 改 进技 术 、 扩 大规 模 、 降
低成本 、 提 高质量 、 增 加 品种 、 开 展 并 购 重 组 或 组 建 战
略联盟 , 淘 汰低效 企业 , 形 成不 降 低 市场 绩效 的垄断 。 该 范 式 反 对 政 府 干 预 市 场 ] 。
1 概 念 辨 析
1 . 1 技 术 范 式 创 新 周 期
被剥夺 、 技术进步受 阻 、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下 降 。 该 范 式 要
求 政 府 反 垄 断 j 。
但芝加哥大 学学 者 斯 蒂格勒 、 德 姆 塞 茨 等 提 出 了
反向 S CP范 式 ( 芝 加哥范 式 ) , 认 为 市 场 绩 效 P决 定 企
学学者梅森 、 贝恩等 提 出结构 ( S t r u c t u r e ) 一行 为 ( C o n —
d u c t ) 一绩 效 ( P e r f o r ma n c e ) 范式( 哈佛 范式或正 向 S CP 范式) ] , 认 为 市 场 参 与 者 的规 模 差 异 决 定 市 场 结 构 S, 结 构 决 定 企 业 行 为 C, 行 为 决 定 市 场 绩 效 P。其 中 , 市 场结构规定 了市场卖 者 间 、 买 者 间 及 买 卖 者 间 等 关 系 的 特征 , 如企业 规 模 、 市场 壁 垒、 集 中 度 等 。企 业 行 为 是 企 业 为 获得 更 大 利 润 和 份 额 所 采 取 的 行 动 , 如定价 、 营销 、 差异化 、 一体 化 等 。市 场 绩 效 反 映 了 市 场 在 技 术 进步 、 价格产 量 、 成 本利 润 、 质 量 品 种 等 方 面 的 运 行 效 率, 如利润 率 、 成 长性 、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等 。企 业 扩 大 规 模 会 提 高 集 中度 , 形成 垄断 , 导 致 相 互 依 赖 的 寡 头 高 筑
壁垒 、 限产 提 价 以谋 取 超 额 利 润 , 于 是 消 费 者 剩 余 价 值
科斯 、 诺 斯等新制度学派代 表引入 交易费 用 , 研 究 企 业
制 度 对 其 行 为 的 影 响 ] , 泰勒尔 、 克 瑞 普 斯 等 新 产 业 组 织 学派代表引入 博 弈论 , 研 究 企 业 行 为 对 市 场 绩 效 和 结 构 的影 响 _ 7 ] , 但 二 者 都 忽 视 了 绩 效 与 结 构 对 企 业 行
为 的影 响 , 不 能解 决 S CP范 式 冲 突 问题 。
本 文 另辟 蹊 径 , 将 芝 加 哥 范 式 按 技 术 范 式 创 新 周
期拆成 不 同 阶段 , VS( 潜 在 市 场 结 构 Vi r t u a l Ma r k e t
S t r u c t u r e s ) 一C— P和 P— C— RS( 真 实 市 场 结 构 Re a l Ma r k e t S t r u c t u r e s ) 短 期组 合 ( 即扩展 的 芝加 哥范 式 ) , 以对 接 哈 佛 范 式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7 3 4 8 ( 2 0 1 3 ) 1 5 - 0 0 0 9 — 0 5
0 引 言
马 歇 尔 。 障论 认 为 , 市 场 竞 争 在 驱 使 企 业 扩 大 规 模 的同时 , 也 提 高 了 市场 集 中度 , 形 成 抑 制 竞 争 的 垄 断, 导 致 规 模 经 济 与 市 场 活 力 相 互 矛 盾 。据 此 , 哈 佛 大
技术范式是 指技 术创 新所 依 赖 的基础 研究 、 技 术
基 础 和 技 术 轨 道 。其 中 , 基 础 研 究 是 技 术 创 新 硬 流 程
( 即 基础 研 究 一 实 验 室 研 究 一 小 批 量 中 试 一 大 批 量 生 产) 的源头 , 有 固定 的概念 与结 构定 式 ; 技 术 基 础 是 技 术创新软 流程 ( 即 技 术 基 础 一 工 艺 创 新 一 组 织 创 新 一
双向 S C P范 式看 似 循 环 对 接 , 实则存在 冲突 ; 哈 佛 范式着眼短期 , 认为市场 结构属外 生变量 , 忽 视 垄 断 结
构正是市场长 期高 效运 行 的结果 ; 芝 加 哥 范 式 着 眼 长
期, 认为市场绩效属外生 变量 , 忽 视 企 业 短 期 利 用 垄 断 地位获取的超额利润 , 认 为其会 降低 市场绩效 。为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