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本-语文-高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基础知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使学生了解作者苏轼及文与可的生平事迹,理解文中描述的筼筜谷偃竹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之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作者苏轼及文与可的生平事迹。
2. 理解文中描述的筼筜谷偃竹的景象。
3. 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的理解。
2. 文中隐含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苏轼及文与可的生平事迹、筼筜谷偃竹的图片、文中的重点句子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苏轼及文与可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述的筼筜谷偃竹的景象。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互相讨论。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如文中生僻词汇的解释、文中隐含意的把握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涵盖了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2.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4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七月七日苏轼晾晒书画时,见 到文与可在洋州赠他的“偃竹图”,
课堂练习
掌握重点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给与,馈赠。
2、投诸地而骂
兼词,之于。
3、以为口实
话柄。
4、而读书者与之
赞成
5、余因而实之
证实。
6、月落庭空影许长:
代词,如此的,这样的。
7、近语士大夫:
动词,对某某说。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副词,就。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从前。
失声。昔曹孟德 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
《祭桥公文》,有 车过腹痛之语。而
腹痛的话头;我的文章也 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 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
余亦载与可畴昔戏 亲密无间啊。
笑之言者,以见与
可于予亲厚无间如
此也。
一、述文与可绘画理论与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叙二人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
《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 三、述作记缘由,抒悲怆之情。
5、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 非耶?
译: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 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6、袜材当萃于子矣。
译: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您那里去了。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译: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他们买些
田回家养老啊!
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 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 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 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 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筼筜..谷(yún d ān ɡ) (2)蜩.腹蛇蚹.(ti áo fù) (3)兔起鹘.落(hú) (4)庖.丁解牛(p áo) (5)斫.轮者也(zhuó) (6)持缣.素(ji ān) (7)相蹑.(niè) (8)箨.龙(tuò) (9)曝.书画(pù) (10)畴.昔(chóu)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解释成语(1)成竹于胸:原指画竹时心里先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2)兔起鹘落: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
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
(3)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4)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期齐国的造车工人;斫轮,砍木料制车轮。
比喻技艺纯熟高超。
2.通假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通“稍”,稍微 3.古今异义(1)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废置、搁下。
今义: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
(2)余因而..实之 古义:因,于是;而,连词。
今义:表示结果,连词。
4.一词多义(1)遗⎩⎪⎨⎪⎧ 与可以书遗.余:给予,赠送小学而大遗.:遗失、遗漏涂不拾遗.:遗失、遗漏的东西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诸⎩⎪⎨⎪⎧投诸.地而骂曰:相当于“之于”子闻诸.:相当于“之乎” (3)间⎩⎪⎨⎪⎧ 亲厚无间.:隔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秘密地 (4)乃⎩⎪⎨⎪⎧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竟然、却,副词乃.见其所欲画者:于是、就,连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代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仅仅,副词 (5)其⎩⎪⎨⎪⎧乃见其.所欲画者:自己的,代词岂独得其.意:他的,代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 5.词类活用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词作状语,如剑从鞘中抽出一样。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散文之部 第5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含答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本课话题——友谊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作者睹物思人,“哭失声”写尽了作者的无限悲痛,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点明文章主旨,自然贴切,平淡中表现了作者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体现了作者悼念亡友的一片挚情。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人们交朋友的目的似乎都是为了“多个朋友多条路”,为自己以后办事方便,能得到好处,以这样的目的去交朋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真正交朋友应当是无私无欲的,能够为对方着想,不图个人的一己私利,当然交朋友收获的是共同快乐,绝不是一己的满足。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
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
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
《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会忘记。
——王蒙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
——林肯朋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
——查理士周围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面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
——卡内基夫人兄弟可能不是朋友,但朋友常常如兄弟。
——富兰克林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筼筜..谷(yún)(dānɡ) 蜩.腹(tiáo) 兔起鹘.落(hú) 斫.轮者也(zhuó) 持缣.素(jiān) 相蹑.(niè) 近语.士大夫(yù) 箨.龙(tuò) 曝.书画(pù) 畴.昔(chóu) 亲厚无间.(jiàn) 子由为.《墨竹赋》(wéi) 遗.余(wèi) 偃.竹(yǎn) 笔砚.(yàn) 荟萃..(huì)(cuì) 轮扁.(piān) 少.纵则逝(shāo)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通“稍”,稍微)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具⎩⎪⎨⎪⎧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具备)修守战之具.(器械)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详细地) (2)发⎩⎪⎨⎪⎧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打开)方欲发.使送武等(打发,派遣)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揭露,暴露)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起事,动手)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头发) (3)识⎩⎪⎨⎪⎧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懂得,知道)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辨别,辨认)汝识.之乎(记得)相逢何必曾相识.(认识) (4)过⎩⎪⎨⎪⎧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不学之过.也(过错)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近语.士大夫(名词作动词,告诉)(2)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形容词作动词,养老)(3)余因而实.之(形容词作动词,证实)(4)与可厌.之(形容词作动词,厌恶)(5)初不自贵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重)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而心识其所以..然古义:……的原因。
(完整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知识点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言实词(一)文言通假1、与可没于陈州:没,通“殁”,死亡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二)古今异义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做;今,认为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三)词类活用1、形容词做动词(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3)与可厌之:厌,厌恶2、名词作状语(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蜩腹蛇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3、意动用法(1)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四)一词多义1、熟执笔熟视:仔细而操之不熟者:熟练2、语近语士大夫:告诉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3、过不学之过也:过错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三、句式(一)判断句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3、轮扁,斫轮者也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筼筜谷》其一也(三)省略句(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2)吾将以(之)为袜(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四)倒装句1、疑否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1)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3、状语后置(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3)足相蹑于其门(五)固定句式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课后习题:一本文很能体现苏轼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
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试逐段细读,完成下列各题。
注意贯穿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其形散神聚的特点。
参考答案1.作者记了哪些事情?引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试题:5.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含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赦.免(shè)笔砚.(yàn)蜩.腹蛇蚹(tiǎo)B.砍斫.(zhuó) 曝.晒(bào) 庖.丁解牛(páo)C.沦丧.(sāng) 蹑.足(niè) 兔起鹘.落(ɡǔ)D.缣.素(jiān) 畴.昔(chóu) 亲厚无间.(jiàn)项,“蜩”应读“tiáo”。
B项,“曝”应读“pù”。
C项,“丧”应读“sàng”,“鹘”应读“hú”。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熟:仔细。
B.不学之过.也过:过错。
C.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D.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废:毁坏。
项,废:废置,搁下。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C.吾将以为..袜D.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项,以为:文中是“把……当作……”;今义是“认为”。
4与例句中“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A.投诸.渤海之尾B.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诸.郡县苦秦吏者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
B、C两项相同,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乎”。
D项,形容词,众多,各个。
二、阅读理解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高二选修)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重点:1.通过提要钩玄,归纳梳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贯穿本文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那你们知道它的出处是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散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苏轼(1037—101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出身于一个文化修善的家庭,父亲苏询早有文名,母亲能教他读《汉书》家许的教育,前辈的熏陶,以及他自己的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为欧阳修等所称颂。
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名篇。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
他少年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起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
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以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怕警惕,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但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果书柬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暑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初步感知,把握主旨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明确:文体,杂文;2.概括每自然段的大意明确: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
第二段叙述作者和文与可交结中的趣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学常识大全
《左传》就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得编年体著作,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得初步成熟。
先秦
《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就是国别体史书。
先秦
屈原
《离骚》《湘夫人》
《离骚》就是《楚辞》得代表作,就是我国古代最长得抒情诗。《楚辞》就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得源头。
先秦
《荀子》
陶渊明就是我国田园诗歌得开创者。
南朝宋
范晔
《张衡传》(节选自《后汉书》)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南朝宋
鲍照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得大部分诗作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得愿望、对门阀社会得不满、报国无门得愤懑与理想幻灭得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得生活状况。
唐
王勃
《滕王阁序》
作者
课文篇目
相关简介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戴望舒
《雨巷》
诗歌《雨巷》就是戴望舒得代表作与成名作,戴望舒也因《雨巷》一诗被称为“雨巷”诗人。
徐志摩
《再别康桥》
新月派代表诗人。诗歌《再别康桥》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得淡淡得离情别绪。
艾青
《大堰河——我得保姆》
鲁迅
《记念刘与珍君》《祝福》《拿来主义》
中学语文教材中得鲁迅小说除《祝福》选自《彷徨》外,其余均选自《呐喊》。
唐
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与韩愈就是唐代“古文运动”得倡导者。
唐
李商隐
《锦瑟》《马嵬(其二)》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唐
杜牧
《阿房宫赋》
唐
韦庄
《菩萨蛮(其二)》
南唐
高二必修四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人教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设计者:屈春芳教学目的: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
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
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
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
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
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
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高二语文《文与可画筼筜(yún dāng)谷偃竹记》考点知识整理
《文与可画筼筜(yún dāng)谷偃竹记》考点知识整理一、作者介绍1、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文与可(1018~1079),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
苏轼的表兄弟,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开后世“湖州竹派”。
二、文脉梳理述竹论画文与可拒画(一)述竹论绘画学习心得议论(二)追忆昔日趣事兄弟笑绢竹叙事记辙之言题诗相赠和(三)交代作文缘由兄弟情深叙事三、文言知识整理(一)文言通假1、与可没与陈州:没,通“殁”,死亡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二)古今异义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作;今,认为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四、成语集锦1、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解释】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例子】他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容不迫。
2、兔起鹘落tù qǐ hú luò【解释】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
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
比喻动作敏捷。
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3、稍纵即逝【解释】纵:放;逝:消失。
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4、庖丁解牛páo dīng jiě niú【解释】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行文结构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行文结构
通观整篇结构,极为自然、流畅。
从竹的本性写起,到最后才点出对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结。
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全文是以画竹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
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精心校对版本。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作品原文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作品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①,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②,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③,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④,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⑤,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⑥,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⑦,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⑧。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⑨,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⑩。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
第五单元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曝晒(bào)缣素(jiān)箨龙(tuò)亲厚无间(jiàn)B.相蹑(niè)筼筜(yún)荟萃(cuì)兔起鹘落(gǔ)C.赦免(shè)砍斫(zhuó)绢丝(juàn)庖丁解牛(páo)D.偃竹(yǎn)捕蜩(zhōu)蛇蚹(fù)喷饭满案(pēn)【答案】C【解析】A项,曝,应读“pù”。
B项,鹘,应读“hú”。
D项,蜩,应读“tiá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穷匮攀缘蘖根祸胎始作俑者B.深挚惶恐幅员辽阔法网恢恢C.报道部署伶牙利齿随声附合D.亵黩装祯功亏一匮倜傥不羁【答案】C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吾将买田而归老焉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C.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D.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答案】A【解析】老:形容词用作动词,养老。
B项,为:动词,画。
C项,熟:形容词,熟练。
D项,尝:副词,曾经。
这三项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B.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C.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D.与可以书遗余曰【答案】B【解析】B项,以:连词,来。
A、C、D三项的“以”均为介词,把。
5.下列各句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B.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D.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答案】C【解析】省略句: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译:如今您把精神寄托在画墨竹上面,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译: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一节地堆累勾勒而成,一叶一叶地堆起来,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C.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译:所以凡是心里意识到,但作起画来不熟练的,平时创作,自己看得很完整,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D.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9 人教课标版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 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hú落,少纵则逝 矣。
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 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 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 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鹘鸟 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作者接着叙说自己对文与可教给他的道理,虽然心 理明白,但实践起来却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就在于 “不学之过”,并把比画竹方法提到哲理的高度, “岂独竹乎”说明了这一点。最后又引用其弟苏辙送 给文与可的《墨竹赋》中的几句话,通过《庄子·养生 主》中庖丁解牛和《天道》中轮扁斫轮两个典故,说 明苏辙对文与可所画竹子的看法:庖丁解牛由于掌握 规律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惠君从中悟出了养生 之道;轮扁造车轮,使正在读书的齐恒公懂得了技艺 只能从实践中体会的道理,与可在画竹中寄托的思想 说明他也是一个深悟事物规律的人。作者认为苏辙仅 得与可的画意,而自己并得其画法,是最了解与可的 人。
称“苏黄”。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 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 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 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 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 “成竹在胸”。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 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 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 字与可。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15 人教课标版
(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则辩矣
(辩:有口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
相同的一组是( B )
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都是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赞 同,
B.①…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同意踩”
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跟踪,追随
❖ 5.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 耶?
译: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 道不是吗?
❖ 6.袜材当萃于子矣。
译: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您哪里去了。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译: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他们买些田回 家养老啊!
❖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状语后置
❖ 6.吾将以为袜
省略句
❖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省略句
❖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定语后置
❖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状语后置
❖ 10.轮扁,斫轮者也 判断句
❖ 11.岂复有竹乎: 固定句式 岂……乎?:哪里……呢?
❖ 12、世岂有万尺竹哉? 岂……哉?:哪里……呢?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 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 林学士,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表示反对,但 对有些措施,是表示赞同的。
❖ 因此当司马光等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苏 轼提出反对,又遭旧党攻击。
❖ 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他先后被贬岭南、 海南,生活十分艰苦,但没有改变他对生活 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徽宗即位,他 因大赦内迁,次年死于常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自编练习20《偃竹记》高二( )班第( )组【基础过关】 1.正音:蜩腹蛇蚹( )( ) 涸辙之鲋( ) 倜傥( )( ) 兔起鹘落( ) 少纵则逝( )庖丁解牛( ) 心手相应( ) 应届生( ) 轮扁,斫轮者也( )( ) 缣素( )相蹑( ) 荟萃( )( ) 寒梢( ) 笔砚( ) 筼筜谷( )( ) 偃竹( )赦箨龙( )( ) 喷饭满案( ) 香喷喷( ) 曝书画( ) 曝光栏( ) 畴昔( )没于陈州( ) 亲厚无间( )间不容发/行间距( )振笔直遂( ) 半身不遂( )2.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萃( ) ( ) 悴( )( ) 淬( ) ( ) 瘁( ) ( ) 粹( )( )啐( ) ( ) 猝( )( ) 摄( ) ( )斫( ) ( ) 坼( )( )蹑( ) ( ) 慑( )( )堰( ) ( ) 偃( ) ( ) 揠( ) ( )赝( ) ( )赦( )( ) 赫( ) ( ) 赭( ) ( ) 砚( ) ( )【基础夯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聚集)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简略,与“详”相对)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荒谬)D.苏子辩则辩矣(能说会道)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②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①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②今君乃亡赵走燕3下列句子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5.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蜩(tiáo)腹蛇蚹(fù)筼筜(yúndāng)谷偃(yǎn)旗息鼓揠(yàn)苗助长B.如兔起鹘(hú)落,少(shāo)纵则逝矣轮扁(piān),斫(zhuó)轮者也,而读书者与(yǔ)之C.与可以书遗(yí)余曰:“近语(yǔ)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cuì)于子也。
”D.四方之人,持缣(jiān)素而请者,足相蹑(niè)于其门曝(bào)晒斤斧何曾赦(shè)箨(zé)龙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赵尝五战于秦B.若予者,岂独得其意/虞兮虞兮奈若何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也/吾将以为袜D.而节叶具焉/具以沛公言报项王7.下列句中没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苏子辩矣 D.技盖至此乎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叶叶而累之/生而有之也/而节叶具焉B.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置杯焉则胶C.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D.吾将以为袜/与可以书遗余曰9.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轮扁,斫轮者也/《筼筜谷》其一也B.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惟兄嫂是依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苟以天下之大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陋之有10.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而余亦载(zài,记录)与可畴昔(chóu,从前)戏笑之言者B.叶叶而累(léi,堆积)之C.少(shāo,“稍”,稍微)纵则逝矣D.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jiān,隔阂)如此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振笔直遂 /后遂不复至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今君乃亡赵走燕C.而予以为有道者/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D.余因而实之/不如因而厚遇之E.废寝忘食/废卷而哭失声F.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2.下列各项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强孥之末装表字画斧底抽薪成竹在胸B罄竹难书胸有成竹青梅竹马竹桶倒豆子C嘻笑怒骂心手相应尺幅千里心心相印D一曝十寒稍纵即逝群英荟粹山青水秀13.下列带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废卷而哭失声B.剑拔十寻者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D.月落庭空影许长E.一寸之萌耳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一寸之萌耳有车过腹痛之语B.投诸地而骂曰投诸渤海之尾C.吾将以为袜吾始闻汝名,以为豪D.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深追先帝遗诏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临事忽焉丧之/而节叶具焉/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C.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与可以书遗予曰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D.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16.下列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B.余因而实之C.函梁君臣之首 D.如兔起鹘落17.下列有关本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引用的诗文有苏轼的《墨竹赋》、文同的“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辙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操祭桥公文。
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
B.作者无意在本文探讨总结绘画理论,而旨在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出作者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C.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诗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他们俩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
D.废卷、哭失声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传达出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
前面尽情地写往昔两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
“乐”与“悲”形成的感情反差更强化了“乐”得醉人,“悲”得痛心。
18.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事前充分准备,事发才能胸有成竹,不会慌乱。
B.画竹高手文与可是兔起鹘落,转眼间就把一幅翠竹图呈现给大家。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我们这位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搜狐微博发起了“世界水日关注‘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计划’”,以进一步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B.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逐渐有了本质性的进展,发现自然系统之间的各个元素并非独立,而是彼此环环相扣,人类仅是该复杂系统中一个环节而已。
C.元旦后,各省市相继出台房产新政,如上海市规定从今年1月28日起,凡在上海新购住房的购房人,均应向房屋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房产税征免认定手续。
D.日前,针对民众的各种质疑,墨西哥蒂基切奥女市长罗斯蒂埃塔展示了身上多处触目惊心的伤痕,以反驳她捏造遇袭的传闻和绝不向毒贩求和的决心。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智力活跃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拥有心智生活,他活跃的智力需要鼓励,而正是通过读那些使他品尝到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他才被引导进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
B.一笔写不出两个“一”字,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也只有一次,所以很多人要用大把时间来追忆自己的人生,比如《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一写就是七部。
C.经过我能做到的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
D.黛玉是宝玉的人生向导,也是守护女神,守护的是宝玉的自然生命;宝玉敬重黛玉,把她视为先知先觉者,所以黛玉悟道所及之处,虽然宝玉尚未抵达,却不会因此而抱愧。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
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敬仰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的故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
作者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亡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22.阅读下面这则故事,按要求答题。
(5分)一只小鸟正在飞往南方过冬的途中。
天气太冷了,小鸟冻僵了,从天上掉下来,跌在一大片农田里。
它躺在田里的时候,一只母牛走了过来,而且拉了一泡屎在它身上。
,!它躺在那儿,又暖和huo又开心,不久就开始高兴地唱起歌来了。
一只路过的猫听到了小鸟的歌声,走过来查个究竟。
顺着声音,猫发现了躲在牛粪中的小鸟,非常敏捷地将它刨páo 了出来,并把它给吃了!(1)在横线上补写一个描写性的语句,连贯上下文。
(2分)(2)概括这则故事的寓意。
不超过15个字【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中夜起望园值月上①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声。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这首诗的诗眼是。
分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
2.联系本诗意境,分析“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小说阅读·2010年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静流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音乐.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