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一、填空1、字书《尔雅》:首创按容、性质分类释辞的体例,开古代词典之先河。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撰。

《方言》: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

2、《史记》和《汉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2本纪(帝王)、10表(大事记)、8书(天文、水利等)、30世家(贵族王侯)、70列传(不同阶层、职业)《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著。

12帝纪、8表、10志、列传70创新:1.变通史为断代史。

2.改书为志。

新创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加上《食货志》一门,成功地展示了西汉一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

3、图书市场的萌芽:西汉已经形成自发的图书交换场所。

1.槐市,汉长安市场名,在城东南,因其地多种槐树而得名,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被借用为官学的代名词。

2.书肆,杂群书的书铺。

3.书肆的出现,催生“佣书”——专职的抄书职业。

后出现写经生:从佣书人中分化出一批专门抄写佛经的人。

4、初兴时期(晋南北朝)政府主要的图书编纂机构是秘书监,设置有著作郎和秘书郎《三国志》:晋初,著作郎寿著。

《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型总集,南朝梁萧统所编。

《玉台新咏》:梁徐陵编。

供皇宫后庭歌咏的诗歌总集。

徐陵与郭茂倩并称“乐府双璧”,与庾信齐名。

韵书:古代最早的韵书是时期登所编的《声类》和西晋吕静所编的《韵集》。

《文心雕龙》: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勰撰,探讨文学创造与批评的原则方法等《诗品》:钟嵘撰,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创作的诗论专著,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

医学专著: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涓子鬼遗方》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孝标《世说新语注》《水经注》:成书于东汉、三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本草经集注》:南朝弘景。

《尔雅注》:东晋郭璞。

《出三藏记集》:南朝梁释僧佑编撰,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佛典目录。

10 中国编辑出版史

10 中国编辑出版史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11.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12.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13.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14.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15.隋唐五代时期在编辑出版方面所发生的重 隋唐五代时期在编辑出版方面所发生的重 大事件; 大事件; 16.《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编辑方法及其 《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 重大影响; 重大影响;
17.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18.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19.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20.元刻本的特点; 元刻本的特点; 元刻本的特点 21.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代刻书的特点 22.《永乐大典》的价值; 《永乐大典》的价值; 23.《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流通的意义; 《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流通的意义;
24.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25.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26.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27.1921-1927年大革命时期党的出版发行机 年大革命时期党的出版发行机 构及其出版活动。 构及其出版活动。
中国编辑出版史 期终复习

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课后题

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课后题

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课后题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部揭示中国出版业发展历程的专著,由肖东所著。

这本书详述了中国编辑出版从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到现代数字出版时代的演变过程。

肖东发表了一系列课后题来帮助读者巩固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编辑出版史和肖东发出的一些课后题。

第一章: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在第一章中,肖东详述了中国编辑出版业在传统手工印刷时代的起源和发展。

这个时期,书籍的印刷和出版主要依赖于人工操作。

由于技术和技能的限制,书籍的生产速度较慢,品质也较为一般。

然而,手工印刷时代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后题:1. 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贡献是什么?第二章:活字印刷的兴起随着活字印刷技术的引入,中国编辑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活字印刷技术的使用使得书籍的生产速度大大提高,印刷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个时期,一些著名的出版社和印刷机构得以兴起,书籍的流通范围也大大扩展。

课后题:1. 活字印刷技术对于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第三章:现代印刷技术的引入现代印刷技术的引入标志着中国编辑出版业的进入现代化阶段。

蒸汽动力印刷机的发明和引进极大地提升了印刷速度和效率。

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编辑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缩短了印刷周期,还带来了更多创新和多样化的印刷产品。

课后题:1. 现代印刷技术对中国编辑出版业的改变有哪些?第四章: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编辑出版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

数字出版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的制作、发布和销售更加高效和便捷。

然而,数字出版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课后题:1. 数字出版技术对中国编辑出版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同时,它又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回答这些课后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同时,这些问题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加深了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理解与思考。

编辑出版史复习

编辑出版史复习

【重点】出版委员会p31.成立背景、领导人2.主要工作【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采取的重要措施p14(一)新华书店的统一 p14(二)出版发行印刷实行专业化分工(编印发)p15(三)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p17(四)加大建设国营出版社的力度p19(五)“一五”计划 15年远景规划p26(六)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图书p32(七)重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p201、重视书评工作的开展 p342、重视图书校对工作 [三审三校制度五审五校制度(一校样,二校样,清样)]3、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而奋斗4、建立“三审制”(一稿二稿清样)【重点】出版事业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1957.1—1966.4)p53/54第一节: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中的出版事业1957.4.27《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P54—P58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第二节:“大跃进”运动期间的出版工作一、出版界的“大跃进”运动从上海开始迅速推向全国 P601957.5 反浪费反保守1958 “双反”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倡议书1958.3.10全国出版工作跃进会议“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二、出版数量大幅上升,出版质量大幅下降(一)追求数量指标(多、快)(二)图书质量低劣 1、滥编书籍 2、出版技术问题多 3、图书装帧质量差(三)滥出丛书三、发行部门“放卫星”“夺冠军”,大搞群众运动(一)积压(二)强行摊派(三)四处建书店四、中共中央对书籍出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制定每年度出版指标(二)制定正确的选题策划(三)加强图书组织、审稿工作(四)提高员工的知识业务水平(五)各出版社之间发挥共产主义精神,共同合作第三节:出版事业的全面调整一、整顿、精简中央一级出版社和刊物(一)合并出版社:把相同性质出版部门并为一家,由精干人员领导(二)严格执行书稿三审制(三)《关于中央一级机关精简刊物工作的报告》二、检查和处理内容有错误的图书有错误的图书做停售处理三、压缩和控制报刊书籍用纸(一)调整新闻出版用纸供应计划(二)一般图书用灰黑色纸印制(三)保证教科书、马列经典、毛泽东著作的图书用纸量四、缓和图书供应紧张状况七项措施:改进图书分配,加强计划发行,重印急需图书,挖掘存书潜力,收购旧书再售,开展租书业务,改善服务态度五、对历年出版的图书进行重点清理分四类清理:1、马恩列、斯大林、毛著作,党、国重要文件2、质量好,内容重要,有好评的书3、内容基本上好,有局部缺点但材料丰富的书4、内容错误,停售的书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订制改进出版工作的条例【重点】第四节:文化思想领域的错误批判p76文化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对出版工作的影响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导火线:刘志丹第五节:1957年—1966年4月出版工作的主要成就一、图书出版(一)各类图书出版成绩显著1.马列毛著作2、文学著作《星火燎原》丛书《红旗飘飘》3古籍整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学术论著5辞书出版《辞海》中华书局《辞源》商务印书馆(二)中小学教材的分、合阶段第一阶段:分教科书地方化第二阶段:合教科书集中编制(12年制)(三)高等教育、材出版取得硕果二、出版教育与出版科研(一)出版教育与培训1、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文化学院2、员工培训(二)出版科研1949-1957翻译苏联图书 1958-1966自主科研工作第三章:“文革”时期的出版事业【重点】“文革”发动的导火索p100导火索: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1965)标志:1966.5.16 《五一六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重点】出版系统的“文化大革命”一、“文化大革命”对出版事业的摧残(一)出版界成为被“彻底批判”的“五界”之一(二)出版机构遭到破坏,编辑人员遭批斗下放 1966—1970(三)图书品种、数量锐减(四)大量图书被封存、销毁二、极左思潮下图书出版业的畸形发展(一)配合政治运动的图书大量出版1、毛泽东著作数量剧增(毛泽东著作、语录、画像)2、样板戏图书大量出版(二)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出版工作(三)评法批儒图书泛滥《论尊儒反法》(四)评水浒批宋江大量出版各种版本的水浒传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图书发行工作(一)破坏1、新华书店的破坏2、超量发行毛泽东著作(二)恢复1、业务恢复(新华书店统计工作)2、包扎机械化四、出版革命力量与极左思潮的斗争(一)周恩来纠正极左思潮,恢复出版工作的重要措施1、开始关注出版工作的恢复《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2、1971年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1)不要割断历史(2)“否定一切”就是极左思潮(3)封存图书就是搞思想垄断(4)多出书,广开言路3、宣传毛泽东思想要讲究时效4、从推动《新华字典》的修订到批准中外语文词典十年出版规划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理论指示,反修防修;保证人民安定团结;发展好国民经济十六字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编辑出版史复习

编辑出版史复习

复习题:1.我国文字产生于何时?经经过哪几个阶段?如何分析仓颉造字的传说?答:结绳记事——契刻——图画——文字四个阶段。

我们既不能将仓颉造字当做史实,也不能将它当做迷信简单地完全摒弃,而是应该把它看做对现实事物所作的非现实的反映。

这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敬仰和钦佩,也表达了对文字产生及其价值的高度评价。

把发明文字的功劳归于仓颉,并不是说在他们之前没有这些活动和成果,而是后人将祖先的创造力人格化,赋予一身,这些传说才如此神奇动人,流传不断。

6. 为什么说编辑活动在殷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原始的文献编辑管理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答:因为在殷周时期已有成熟的甲骨文。

1材料加工:通过加工龟甲和兽骨,以专门的工艺使之成为专门进贡给商王做占卜用的材料。

2辩词成册:卜辞如果一块甲骨容纳不下,就可以刻在若干块甲骨上,穿上编绳后连成册。

3集中典藏:甲骨有固定的收藏处所,不仅十分集中而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收藏,专为王室服务。

4分类管理:a甲骨与其他文献严格分开。

b甲骨的埋藏有四类情况:储存,埋藏,散佚及废弃。

c刻辞甲骨与备用甲骨区分,龟甲与兽骨区分,备用甲骨以原料和成品区分。

d龟甲兽骨以时代为序,同一时刻的甲骨存放比较集中。

e成套甲骨集中储存。

f记事刻辞所用文字非常简练。

5行文格式:甲骨文具备较为固定的行文格式(由上而下,由右至左),有原始的一套“编辑规范”。

6反复使用:a反复使用历书。

b频繁省视验证。

C查阅参考引用。

名词解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 印刷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原稿图文进行复制的技术。

2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和社会专业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活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9 总集: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10 别集:总汇一个人多篇作品的著作。

11 韵书:是一种按照声、韵、调三者关系来编次汉字的字书,在编纂上以分韵编排为特点,以审音辨调为目的。

12 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手写或印刷于纸或其他载体之上,并且有一定篇幅的出版物。

秦王朝:书同文,禁私学。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

东汉、许慎《周髀算经》是现存最古的天文学著作。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字典。

《文心雕龙》使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

《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西晋、王叔和《水经》是我国第一部技术河道水系的专著。

②魏晋到唐代盛行纸写本,主要为卷轴制度,有卷轴装(东汉—宋初)、旋风装(产生于唐代)、经折装(始于佛家经书);③宋代到近代为册页制度,有蝴蝶装(宋代流行)、包背装(元明时期流行),以印本书为主。

2 秘书监的发展、设立、兴盛答:①秘书监始设于东汉。

当时的秘书监主要为藏书功能,东汉宫中建有多出藏书之处,其中兰台、东观既是藏书之室,又为著述之所。

监。

、史馆、著作局等种多文化编纂机构的职能。

3 政府图书编校机构有哪些?答①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丞相萧何在未央宫建立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作为皇家藏书和图书编校场所。

②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后,在宫中建造并确立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藏书及校书之所。

③汉桓帝延熹二年,东汉政府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的政府专门机构——秘书监。

②刘氏父子编纂整理活动的意义和影响是我国文化史上首次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大规模整理,编校活动。

编辑出版历史知识

编辑出版历史知识

1.了解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文献载体的变化
简牍流行的时间超过千年。 简策使用竹片,版牍使用木片。 单片称“简”,多片竹简编连在一起称 “策”。木片称“版牍”,简称“牍”。 简牍的形制,影响了后世的纸本书籍制度, 如从上至下与从右至左书写,版面设计中的 版框、行款、天头、地脚等,都是从简牍制 度沿袭下来的。

木活字印刷 清朝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的活动是乾隆年间排印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主办人金简。 金简把印书经验写成总结,名为《钦定武英殿聚珍 版程式》。该文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为 详明具体,是我国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 民间活字印本,影响较大的是乾隆五十六年(公元 1791年)和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萃文书屋 排印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由程伟元主持其事。
网 络 传 播
……
农业(资本主义机械 时代)和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计算 机技术时代)
1.了解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汉字的产生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由表意图画简化为约定俗成的象形文字,是汉字产 生过程中的重要质变。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传说,对各种形体不一的文字进行
2.熟悉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活字印刷未成为主流的原因
雕版藏数十年乃至数百年,都可以继续进行 刷印,重印不难; 古代的活字印刷技术无法解决重印问题,每 一次重印,都必须费工重排, 在一次印数较少的情况下,反而不如雕版经 济。 只有印刷那些大部头的图书或者印数确定的 家谱之类的文献时,活字印刷才体现出它的经 济优势。
文 甲 青 字 骨 铜 文 器 铭 文
石 刻 文 字
竹 缣 造 木 帛 纸 简 牍
农业(奴隶制青铜器 封建铁器时代)社会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一、解释名词:中国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文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图书: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编年体: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实录: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大事记,记录各朝皇帝在位时的史事,作为编修国史的基本史料。

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唐代三大类书: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以及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类集》,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三通: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合称“三通”。

印刷:所谓印刷,是指用油墨把反体或翻转的文字或图形翻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表面上去的技术。

摹拓:所谓摹拓,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官刻: 政府刻书的统称,指由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印刷出版活动。

家刻: 是指由私人出资校刻书籍的出版活动,所刻书籍称为“家刻本”或“家塾本”。

坊刻: 是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监本: 国子监是宋代中央政府主要的刻书发行机构,内设印书钱物所,主管刻印书籍和发行出售事务。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

中国编辑出版史期末复习汇总绪论第一节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与学科体系一.关于出版1.出版一词就是外来语(日语)。

2.出版活动并非始于唐代,古已有之。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

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

(雕版印刷)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注:1、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的图书就是广义的图书。

2、广义的图书即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微胶片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三.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1.中国编辑出版史就是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2.中国编辑出版史与中国文献学、文献学史、中国书史也存在部分交叉,但就是区别十分明显。

四.构成图书的要素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她信息符号。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4、图书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也就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

5、图书的装帧形式。

第二节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一.书籍制度定义:书籍制度,主要就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与规格、装帧的工艺与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

二.简册制度1、定义:简册就是春秋至秦汉三国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它在书写、编次、装帧等方面都已具备了后世正规书籍的基本要素,因而成为中国书籍之始。

2、“简”早期专指竹质的书写材料,到了东汉可以泛指竹木质书写材料。

3、“策”,又作册,就是指由若干简牍编连而成的书册。

4、简册在书写工具、材料规范、刮治缮写、削改符号、题记编连等技术处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技术,史称“简册制度”5、简册制度就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其主要内容分为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书写工具、题记与编连4个方面6、帛书:帛书就是指书写在缣帛上的书籍。

缣帛就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品种,所以,帛书有时又称“素书”或“缣书”。

《中国编辑出版史》第二章

《中国编辑出版史》第二章

《相逢行》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三表”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
“述”、“作”
凡是前无所承,而系一个人的创造,这才叫 做“作”,也可称“著”。凡是前有凭籍, 而但加 以编次整理的功夫,这自然只能叫做“述”。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 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
《吕氏春秋》的成书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 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 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 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 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 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 《吕氏春秋》。

编辑出版学考点

编辑出版学考点

编辑出版学考点第一章绪论◆1949年3月,广东国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李次民出版《编辑学》,这是我国最早以“编辑学”命名的专著。

◆编辑学诞生在我国产生的原因1.中国传统的书文化与出版印刷文化是编辑学的深厚土壤;2.二百年来近现代报刊的出版传播是编辑学的滥觞;3.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促成了编辑出版研究及其专业教育的高潮。

第二章本质论◆编辑“六元”客体对象元素:文本、稿本、定本;主体对象元素:作者、编者、读者。

◆编辑:以缔造社会文化为中心,采集、组织作者的稿本经过审选编构,纳入讯息媒体,以文本形式传播给读者大众的活动和从事该活动的人。

◆编辑活动的性质1.社会导向性;2.知识缔构性;3.工程实用性;4.传播教育的连续性。

◆信息是原生态的,讯息是经过加工的信息。

◆信息智化:审核;加工;规范;构成媒体。

◆信息控制:从无序到有序;从不确定到确定;从不规范到规范。

◆关于文化1.自然的文化——大自然的人化;2.社会的文化——人的社会化;3.精神的文化——人类精神文明化。

第三章过程论◆选题是指出版机构为准备出版的出版物所拟订的题目及其内容,也指编辑人员设计选题、随之制定选题计划的编辑活动,统称选题工作。

选题是传统编辑“六艺”(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读校)的第一步,也是编辑过程论的重要内容。

◆选题价值判断1.思想价值;2.学术(艺术)价值;3.文化积累价值;4.资料价值;5.经济价值。

◆组稿的中心任务:寻找稿件寻找作者◆审稿:定优劣决取舍◆编辑加工:实质性加工、形式上加工。

要求:齐、清、定。

◆编辑在校对阶段的主要工作:该错漏、校统一、查版式、审版面、提疑问、经过整理确保质量。

第四章风格论◆编辑风格是编辑在编辑实践中表现的个性和特色。

◆编辑主体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反映在编辑思想、编辑艺术和编辑方法等各方面,并最终反映在文化产品中,使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特色。

◆编辑主体的编辑风格必须适应媒介表现形式和需要,为媒介表现形式服务。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第一章思考题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

(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

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中国编辑出版学笔记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学笔记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学笔记整理填空题(10个)名词解释(5个)简答题(4个)论述题(2个)第一章古代出版(上):竹木简牍时代第一节文字的产生及图书的起源一、文字的产生“有声无言”“有言无文”传说:1)神农结绳记事说2)庖牺氏(伏羲)八卦造字说3)仓颉象形造字说1、结绳记事2、契刻记事3、图画记事4、陶器刻符5、甲骨文字二、图书的起源(1)始于带刻划符号的陶器(2)始于“河图洛书”《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3)始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4)始于甲骨、青铜、石头的书(5)始于简册书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图书的构成要件:知识信息;著作方式;文字;物质载体;文字制作技术;装订形式三、早期的文字记载载体1、甲骨和甲骨文2、青铜器和铭文3、石刻文字4、竹木简牍(简策)——制作过程:1)截制竹简2)杀青3)零简编连成册4)缮写正文5)收尾工作:切边、卷起、加帙5、帛书用于书写的丝织品统称,有素、绢、纨、缯、缣之分。

第二节上古至西汉的图书出版业一、古代“编著合一”现象1、编辑活动的起源1)起源于殷商许慎《说文解字》:“唯殷先人,有典有册”。

2)起源与春秋孔子“作春秋”、“删诗经”,而且主张“述而不作”。

3)源于五代至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普及兴盛于北宋2、“编著合一”古代编辑活动的一大特色,指作者既是著作者又是编辑加工者。

二、先秦的图书出版业1、史官制度与史书编纂1)起源于夏代《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2)秦汉以后史官制度改革:职能分化,出现注史官和史馆史官。

3)史官记事制度的发达,使先秦出现了一批由史官编录的历史文献,世族谱系和官方大事记。

如《尚书》2、私学兴起与子书的编纂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统于王官”——私学兴起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翟)、道家(李耳、尹文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名家(公孙龙、惠施)、阴阳家(邹衍)、兵家(孙武、孙膑)等。

《中国编辑出版史》第七章“明代”部分

《中国编辑出版史》第七章“明代”部分

• (张献忠)日使人说《三国》、《水浒》 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
明代的刻书
• 一、官刻 • (一)司礼监· 经厂:“经厂本” • (二)国子监:南监“大花脸本”、“三 • 朝递修本” • 北监“灾本” • “秦火之所未亡,而亡于监刻矣。” • (顾炎武语)
• (三)书帕本 • (四)藩本:“海内藏书之富,莫先于诸 • 藩。” 二、私刻 三、坊刻
•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 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 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今 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 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 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 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 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 而能之乎?——《古今小说》序
• 吾家当日有印书作,聚印匠二十人,刷印 书籍。扆一日往观之,先君适至,呼扆曰: “吾缩衣节食,遑遑然以刻书为急务,今 版逾十万,亦云多矣,窃恐秘册之流传尚 十不及一也。” • ——毛扆
• 明人刻书而书亡。——《书林清话》
• 余二十年前所见《水浒传》本,尚极足寻 味。十数载来,为闽中坊贾刊落,止录事 实,中间游词余韵、神情寄寓处一概删之, 遂不堪覆瓿。 •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永乐大典
• 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 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 而统之以韵。……凡书契以来,经、史、 子、集、百家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 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 浩繁。
永乐大典
• 朕嗣承洪基,缅想缵述,尚惟有大混一之 时,必有一统之制作„„乃命文学之臣, 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募天下遗籍,上自古 初,讫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著 为奥典„„名之曰:《永乐大典》。

中国编辑出版史大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大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年代整理一、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字的产生:《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上古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创造的,它是集体经验积累的结果,绝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的功劳。

而关于文字产生的年代,学界现在也未有定论。

图书的起源:“河图洛书”说: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

另一部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

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启示: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先有了图画和一些简单的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我国文明的最早发生之地是在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地区。

伏羲产生说:关于伏羲造书的传说,多种史籍都有记载。

唐代的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标志着伏羲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创制文字、制造文书,准备接受文明的洗礼,告别结绳记事的历史。

二、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但根据其他文献判断分析,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

三、殷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殷商甲骨文(甲是龟甲,契刻在龟腹甲(少数刻在背甲)上的文字成为甲文;骨是兽骨,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或鹿头骨)上契刻的文字成为骨文)已是十分系统、发展成熟的文字,它显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这一点是比较肯定的。

殷商时期出现了掌管图书的人员——史官。

(我国古代把长官文字记录的专职人员通称为“史”。

)四、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文字载体——青铜器:青铜器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之一,这意味着人类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标志着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思考题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

(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

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

一、编年体编年体例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但当时史官缺乏时间意识。

孔子编次春秋,首次严格将史事发生的时间按年月日排列开来,开创了以注意时间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为特色的编年体史书编纂体例。

《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时间为中心)二、国别体(《国语》《战国策》)从“语”和“策”字来看,都是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的史书,采用以国别为纲的编辑体例编辑成书,是为其记载各国诸侯言行的著述内容所规定的。

()三、纪事本末体(《铎氏微》《虞氏春秋》)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读史者先秦各诸侯国的编年史时,一时难以从多国编年史中观览始末,因此楚大夫铎椒就将分书于《春秋》中的有关史事的记载分类采录出来,使其首尾完整,得见成败,便观始末。

运用抄书改编的方法,按新的利用或阅读要求对史料进行重新组合排列。

(以事件为中心)四、语录体(《论语》《孟子》《管子》《韩非子》)是一种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采用摘字名篇的标题方式而无严格的篇章结构的图书编辑体例。

五、法规性书籍李悝《法经》内容全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

三、《吕氏春秋》的编辑目的及编辑特点目的:战国末期吕不韦利用门客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纂的一部政治书。

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编辑特点1、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等,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收并蓄,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

2、内容庞杂,但体例严谨,系统整齐。

共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每览各有8篇,每论各有6篇,每纪各有5篇,合计160篇,20余万字。

3、成功地使用两级分目法(览、论、纪与篇)将160篇文章编成一部完整的书籍,标志着书籍编辑正逐渐走向成熟。

第三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1个):《史籀篇》:《史籀篇》是见于著录最早的一部字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原书四字一句,编成韵语,是教学童识字的课本,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叙》都认为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

近人王国维则认为“籀”是诵读之意。

《史籀篇》出现的文字被称为“籀文”,又称大篆。

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儒人淳于越反对秦朝“郡县制”,主张师承古法,分封诸侯。

丞相李斯严词抨击,提出焚书之议。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国以外的各国史记,以及民间所藏《诗》《书》和诸子百家之书。

禁止谈论《诗》《书》,禁止私学和以古非今。

咸阳两术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逃亡,秦始皇大怒,把犯禁者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两件事合为“焚书坑儒”。

天禄阁:是西汉宫中藏书和整理校勘图书之所,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西汉著名学者杨雄、刘向、刘歆都曾在天禄阁中从事过校书活动。

石渠阁:汉代诸儒讨论经学的场所,所存图书以儒家典籍为主。

阁藏档案和图书十分丰富,宣帝时著名学者韦玄成、梁丘贺等曾于此论定五经,编修史书,故石渠阁也是当时研究学术和修史的地方。

兰台:东汉政府的档案、典籍库,也是当时名儒著述的地方。

集藏书、校书、写书于一体。

班固、班超等学者曾担任兰台令史,在兰台中从事校书和著述活动,著有《汉书》。

东观:东汉政府最主要的藏书处,主要收藏东汉王朝建立后积聚的图书。

是当时学者校书、读书、著述之所。

秘书监:秘书监是我国古代专门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中央机构,始于东汉,南北朝升为秘书省。

隋唐时期,秘书省为执掌国家图书事业的政府机构,主持国家藏书的整理、抄写、校勘和编目。

宋代,秘书省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头机构,职责完全被三馆取代。

金元时期,再降为秘书监,至明初被取消。

历史长达一千二百余年。

槐市: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

因其地多槐而得名。

后借指学宫、学舍。

熹平石经: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一称“汉石经”。

其字体为一种字体: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在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用先秦古文、秦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重刻了一次石经。

这部石经称为“正始石经”、“魏石经” 或“三体石经” 。

三体石经刻有《春秋》《尚书》及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演进史上有重要意义。

开元石经(开成石经):为了使儒家经典规范化,唐代沿用东汉蔡邕刊石碑于太学的办法,将12种儒家经典刻到石碑上,树立在长安的国子监内。

这次刻的石经采用当时流行的楷体字书写。

从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开始动工,于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完成,所以又称“开成石经”二、两汉的文化政策对图书出版事业的影响?1、经学出版物大量出现2、官方对编辑、整理、出版活动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和准绳3、发展经学教育事业,对出版事业影响甚大4、大一统的文化格局与对外交流的文化政策也对出版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汉代编辑出版事业的整体特征1、出版历史与两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但也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演进特征2、从事出版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的图书编撰、出版活动也初步出现,与政府的出版活动互为补益3、出版活动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商业性相对比较淡薄4、出版物的商品性逐步凸显,贸易活动开始出现。

5、出版物数量大增,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形制进一步制度化、系统化6、出版物载体丰富多样,发明改进纸张,在中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7、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图书编辑家、出版家、他们撰写、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传世之作四、简述司马迁《史记》的编辑体例、编辑思想和编辑方法编辑体例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2、全书一百三十篇,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组成。

12、10、8、30、703、《史记》五体有因有创,而创制多于因革4、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撰史方法5、秉笔直书,史实可靠,并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编辑思想1、具有明确的编辑意图: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表彰六经,尊崇孔子但不拘泥于儒学的教条3、明确提出“发愤著书”并将其付诸实践4、在对史实的考辨上,博综兼览,实事求是,体现出通达和审慎的态度编辑方法1、正式确立了史书的论赞形式2、首创编辑中的“互见之法”3、首创“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编辑方法五、论述刘氏父子编校整理活动及贡献?活动:1、组织起中青年结合、包括专家、助手在内的编辑机构,使编校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2、取本参校。

广泛搜集各种不同的版本作为校书依据,剔除重复篇章,已确定全书的基本内容,有疑问的文章作为附录保留在卷末。

采用“本校法”与“对校法”仔细地校对全文,校出脱简,审定语句,厘正文字,编成高质量的定本。

3、编次定名。

确定合适的书名根据逻辑顺序或者时间顺序确定各篇次第4、撰写叙录。

每校完一书,就撰写叙录一篇,对作者生平、全书思想、学术价值和校雠经过作扼要介绍;内容包括:1、定本篇目;2、校定过程(书稿来源、总篇数及校定篇数、文字脱误情况);3、作者事迹及背景材料;4、对篇章、全书的价值评定和真伪评定。

5、杀青定稿,缮写上素。

6、分类编目。

将典籍进行分类编目,对各类学术源流加以考证,并给每本书作简明的提要;∙1、刘向将所校诸书的“叙录”从原书抽出,编为《别录》;∙《别录》是我国第一部提要目录专著。

∙2、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继续校书。

后刘歆摘取《别录》编成《七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图书分类体系。

∙3、创最早的分类方法——“六分法”。

∙按六类编排图书目录。

∙东汉班固作《汉书·艺文志》继承了六分的体例。

∙贡献1、使儒学著作首次得到系统整理2、奠定古代目录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3、开创古代书籍整理定著“新书”之例第四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汲冢书: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凖(zhǔn)盗发了魏襄王墓(安釐lí王冢),得数十车用科斗文写在竹片上的图书,这些图书保存大量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

《皇览》:《皇览》是已知最早的类书,由魏文帝曹丕召集王象、刘劭等群儒编纂。

供皇帝阅读,故称为“皇览”。

《皇览》全书40余部、1000余卷。

后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

《文选》:《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古代诗文选集性总集,由南朝梁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作者为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

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的文学理论专著。

全书分上、下部,各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