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我国历史走向及发展趋势研究

合集下载

论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

论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近现代历史问题存疑及看法——读王桧林等任主编的新版《中国现代史》之己见感想张小鼐自按:我不是专业学者而涉及到这样专业的学术重大系统课题,只是很多都为专家学者的东西却并未成为共识,所以在教科书中存疑甚多,有些还颇为令人费解,使之觉得难于接受了,因而自已才决定试着去谈点个人的观点,希望尽可能说明些问题.仅管这不会是我可以做好的,也无经验与基础,绕来绕去只得请有心人耐烦,看到最后的印象如何了.所谓个人观点也是社会上的,我只是把一些学者的东西由另碎集中后,突出成较为有代表性并能全面体现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希望从中让大家对一些东西(与过去的观点)有全面更新的企图之.历史研究重大课题的成论,在中国不少是要重议和再认识的(因为过去我们缺失学术的正常争论现象),但现在尚未发现有学者能真正敢于创新,似乎都在墨守成规一样,我这也就是有点耐不住了吧.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提出些问题和看法(是以我看我说我的观点而言之);第二部分乃不得不对历史课题研究进行必要的回顾和了解(亦直接夹述夹议自己的异见);第三部分则把我对此课题始末草稿整理附上,有利于大家对我的思想更有把握.面对如此重大学术课题本人不具任何社会影响力,只能尽心竭虑为之.最后遇到眼前发生空前的中共理论大争鸣(也是现今历史上一个更新时代)故颇多感言欲与众共识.我们理论上的缺陷现在社会与实践中都显而易见,不断引起争议和矛盾,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件大事,但并未从上至下得到解决,这是非常叫人极其担忧的.提纲挈领:本文观点不能接受中国近代历史分期以五四运动为现代界标的起点;历史上"阶级斗争"乃阶级社会的必然反映,并非就都能推动社会进步;农民起义如李闯王进京推翻明朝,反而导致清兵入关,实际在中国历史上蒙受的是一场空前浩劫与灾祸,造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真正落后.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是现代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军阀时期在现代史上有它不能否定的另一面;孙中山的旗帜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更是中国和平统一与民族复兴的社会思想基础;中国现代化必须建立宪政的法制化社会;建国后执政党要完全树立国家概念,正是这个问题上无论中共还是国民党,都有可为结论性的深刻教训:只有使政党政治置于国家之下,回归于民主宪政的法治社会去,才能真正代表全体人民与国家利益,这却正是世界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更可为现代化理念的社会标志,也是意识形态的革命;和平环境下党权军权与民权三者在国家意识里,只能是国家实行人民主权的法治社会关系,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使宪法基本精神能真正体现于社会当中,让人民有真正的权利,从而明确个人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中国从来不是一党制(党与党平等),法权管民权(包括党权军权),人民军队则应由国家绝对指挥,使政权成为法权,党权回归于政权与民权的正常范围之内,从而改变以党治国的传统与缺失等.上述内容由来已久,我曾多次上书,这次又就中国现代史的话题从历史上来认识.中共面临自身的彻底革命与思想理论挑战,实际关系共和国未来与改革开放发展及中国社会的出路.我非专家,无法从学术角度要求上真正阐明问题,却以自已的空间和自由甚至于惘顾左右而言之,首先是想要从思想文化和宪政意识上来结合历史加以认识.应该说政治改革需要时间,我们已赢得充分时间,适当时候使执政党还政于民,回归人民之间,为和平统一祖国奠定基础.但这只是个人设想,也当是民主宪政势在必行的趋向和归宿.(一) 《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关于中国现代史,在大陆现通行以1919年五四学生运动爆发,为近现代历史分期的界标,而作为中国现代史的起点叙述概论、编撰成书,是中国通史之组成部分.认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此开始,与所谓旧民主主义运动绝对分开,使中国社会民主主义变革的过程,被分裂为两个截然区别的独立部分.这种明显割断历史的做法,造成中国现代史由于政治原因,出现两种各有内涵的编写,事实上都不能成立的.就学术而言,正是有些学者过去理论上一大谬误的思想根源,乃历史事实从来就只有一个中国: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始终是统一的.对台湾省当局来说,台湾省是不可分割的中国领土,不要置民生国是不顾痴心妄想,沐猴而冠,饮鸩止渴,自取灭亡,成为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千古罪人.情势不同了,今昔两别,只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便可与中共平起平坐,对等谈判,和平协商,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作出努力,芳名丹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再版发行的、由王桧林任主编的新编《中国现代史》,其"前言"指出:"由于从50 年代中期起,各高等院校历史系,都是把1919 年五四运动之后的历史,称做中国现代史,我们沿袭了近几十年习惯用的名称.我们编写的这部中国现代史,1至6章是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至12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所谓"沿袭"即认同,可为大陆通用的历史分期定案成论.是否有其它保留意见或看法,"前言"中也做了较详实的说明,使读者看该书时先有所了解.这种态度是从实求是,非常可取的,不失一大进步的做法,应该表示赞同.仅管其内容与观点和前言所认识的看法,显见出矛盾性的一些问题存在.然而,王先生是大陆现代史研究当今可称"头面"人物之一,完全可以看得出来,较之过去的一些观点显然在与时俱进,有了很多很大的突破.这一点我深有感受和体会,读他的书亦不只这一本的.我个人认为,上述这种历史分期的"沿袭"是否史实为是?今天在学术上还能站住脚吗?尤其是于思想政治的原因,由此而产生一些对历史研究中的严重不良后果,已显而现见.明摆着看到,有很多问题都亟待重新探究,事实求是的.这不仅是本人多年来一直思索揣摩的一个历史课题,海内外也都曾有学者对此表示过质疑.现今更值得就此学术问题,确实认真地展开再讨论,需与大家复议、进行商榷的一大存案.但我首先要提出,这种情况完全是历史造成的,在权力政治下思想上要求"一边倒"、"一刀切",学术研究也就产生"一阵风"、"跟风跑"、"随大流"的现象,致使今天历史研究及分期问题存疑.它不是任何个人作用或个人行为的事情,与任何某人都无直接责任.只是政治不能阉割历史事实,歪曲社会真相,历史研究必须全面完整性地、务求做到客观公正而能科学理性的认识,回归学术规范的要求.历史教育应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史论史明朗于史之.作为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乃不能抹杀、更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也绝对要完全包括在内,是其中一个主要内容组成部分的.一个中国只能是一部历史,没有中华民国史,就不能成立中国现代史了.尤其随着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发展形势的要求,过去通行于大陆的这种所谓"沿袭"的历史分期与内容概述,很多都成了学术研究的重大问号,甚至根本不能立足了.必须推翻重论,还历史一个公道,这是历史学者的责任.就历史而言中国现代史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为中华民国史,它不容否定之.必须史实为是回到历史里边去,是属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主要内容组成部分之一(可称中国前现代史,亦为现代史组成内容部分).历史事实求是绝对不容篡改不容剪辑,或断章取义去改变历史.最重要的是做到完整而真实,任何分割历史的做法,都是始终站不住脚的.(二)中国是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国耻当中,逼迫着痛苦地进入到近代历史中去的,这是社会发展落后的反应(即后发被动型,这种落后的原因也就是历史研究的一大功课).尽管历史证明中国并不同于印度,殖民帝国主义在世界上行不通.但近代改良主义的"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变法等,虽不能也没法挽救封建专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却不断地激起了中华民族各阶层最广泛的爱国社会变革要求,发挥出旧中国在民主觉醒的伟大启蒙作用.知识分子(士绅阶级)在近现代社会变革历程上始终担负起主导型的重要角色,乃最早醒悟积极图变自强的政治群体与先锋队伍.改良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动力,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不亡之民族革命斗争精神的一种反映和表现,唤起了全中国人民的觉悟.这种历史价值一定要充分肯定绝不能够去低估的,即逐步改良是社会发展自身必然的进程.它在艰难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历史进步,更为资产阶级社会民主主义革命让开了道路,也是中国没有被殖民化的真正原因,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的重大贡献(中共学者称旧民主主义时期).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理论开始真正为大家所接受,三民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旗帜,是全体中华民族大众参与的革命运动,从而揭开了中国社会现代历史变革的恢宏篇章.辛亥革命的成功有其必然性的历史因素,而一举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是孙中山先生巨大的历史功绩,更是中国历史上现代社会变更的光辉起点与真正界始.也是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在历史上无与比肩的.所以五四运动并不能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发轫,只是现代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的光辉标志.实质上新旧民主主义运动都离不开革命先行者中国现代化之父孙中山先生,他是真正从一开始就领导组织发动与推进中国社会民主主义变革,成为伟大历史拐点的光辉旗帜与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写符号,也是至今还一直产生伟大作用的现代历史巨人.辛亥首义就是受到孙中山思想理论影响而爆发的,成为中国现代历史的英勇开篇与第一声响亮的战斗号角,壮烈地发出了彻底摧毁旧社会的革命宣言,并联合北洋军逼迫着清末帝退位.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创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亚洲出现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有如一轮旭日照亮了整个东方.伟大列宁非常振奋,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孙中山表示出由衷的敬意!就是北洋军阀时期,这种社会巨大变革的深刻影响也是随处可见之.普遍而广泛的革命作用,把中国社会推向了现代化征程曲折而艰难的历史前途,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帷幕.这里要指出: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也是由孙中山先生直接发动起来的.他领导中国国民党组织北伐,同军阀复辟势力进行坚决斗争.随后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正确方针路线,在现代历史上国民革命进入了新的伟大转折阶段走向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接受孙中山的建议加入国民党,有力地促成北伐的伟大胜利,奠定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基础,从而使一个崭新的社会体制开始在千古华夏诞生着.(三)中国现代史前期我认为有如下一个情况值得研究:从学术上看魏源曾经提出过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是在近代史上基本得以肯定的.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或许中日甲午之战的失败,正是有这种片面性偏失的简单看法之因素.而在历史学术研究中,也存在这种大过简单片面看法的情况.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时林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等;一面设立译馆,了解西方政治军事经济情况,据说他可为第一个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而国人视英使对中皇不行跪叩之礼,乃是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之,殊不知是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礼仪.林却在1839年9月上奏折中也居然说:"夷兵除枪炮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力,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还认为"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就是因为这些荒谬的看法,林主持修建的官涌两座炮台,根本不能防御敌方从炮台侧后方发起地面攻击的设施,结果战事一开,很快被英军战舰和登陆部队双重打击下陷落.学术求真务实.史当载事,方可再以实立言,而故文是言信,亦中表见于世之.立言而非是,未能事实求是,更以奇诡取胜之作,概予摒弃之列矣!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更应该注意的.夷乃古代士人自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错误心态,把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及外来异族视为蛮夷,即未能开化的落后民族,后来指一切外来异族的蔑称.并衍生出"尊王攘夷"之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落后的政治观念,甚至视夷乃蛮荒不开化之地.形成一个极少数人主宰国家一切的上层权力场,决定整个国家与人民的命运.这样便出现盛极而衰的历史恶性循环怪圈(所谓"周期率"现象简而言之即权力腐败现象).不免弊政丛生,吏治腐败,朝纲废驰,军备不修.统治集团却大都醉生梦死,荒淫无度,以致民怨沸腾,一触即发,明朝就是这样被内部阶级斗争推翻的.而此时边陲民族斗争的主要势力则悄然崛起,虎视眈眈窥伺内陆中原富庶之地,见有机可乘便借故趁虚而入夺取天下.满清入关即是这样成势的,并反过来残暴地进行民族杀戮,以酷政恶吏征服奴役其他民族,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中国近代史的落后也就在封建专制与民族之间的互相争斗中沿革旧制,被长期的传统文化所桎梏,终致亡国亡族之危矣.从现代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的落后首先是文化思想落后,而再致于必定政治落后的.中国的历史便如此,传统观念自视文明古国,天下中心,发达优越胜于异邦.周边国家乃"蛮、。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历史演变和主要成果两个方面探讨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古代文学研究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章介绍了近代文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趋势,分析了近代文学研究在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如何与传统文学研究进行对比和结合。

本文总结了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的比较和分析,促进了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历史演变、主要成果、兴起、发展趋势、比较、重要性、展望。

1. 引言1.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演变、风格特点、作者生平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的学科领域。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而古代文学研究则逐渐形成于汉代至宋代,经历了唐宋八大家的整理和总结,以及明清四库全书的编纂,逐渐建立了完善的研究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词、曲、文、小说等多种体裁,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古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整理、研究方法的探讨以及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后人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和成果总结,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为后续正文部分对比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和参考依据。

1.2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近代文学研究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方面。

随着中国近代文学逐渐走向成熟,近代文学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近代文学研究的兴起得益于学术界对近现代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关注,研究者开始将文学作品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

我国近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进程与未来发展趋势(1)

我国近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进程与未来发展趋势(1)

学生素质报告单
4、未来发展趋势
一、 简 介
近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本世纪。从1900以来,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大 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间续发展阶段(1900-1977)、理论积累 阶段(1977-1985)和持续发展阶段(1985以后)。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历史与逻辑是一致的,从逻辑上讲,教育 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就历史而言,我国的教育评价确实是从 教育测验开始研究的。 关于发展阶段的回顾,将从我国的教育测验运动说起。第二,关 于历史阶段的划分,主要以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发展的客观过 程和标志为依据。
二、发展历程
(1)间续发展阶段
1905年我国废止承袭已1300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之时,正值西方教育测验运动方兴 未艾,在内与外、主动与被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西方教育测量的理论很快 就传入了中国,并进而在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中国的教育测量运动。
A、1918年,美国人瓦尔科特在北京清华学校任教时,用推孟修订的比纳量表测量了该校高等 科四年级学生;同年,俞子夷仿造了一种小学生国文毛笔书法量表,但也并未引起广泛注意。 B、美国教育测量学家麦柯尔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聘来华,担任该社心理研究主任之职, 将 TBCF( T:total ability;B: brightness; C: classification, F:effort)测量编制法介绍 到中国,并在一、两年内迅速传播开来。陈鹤琴、廖世承等都按照这种方法编制过多种测验。 这一时期,智力测验的研制与实施盛行一时:有陆志伟订正的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廖世承的 团体智力测验;刘廷芳的中学智力测验;刘湛恩的非文学智力测验;陈鹤琴的图形智力测验等 等。而后艾伟和其他人士编制了小学各科测验及诊断测验等。 C、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师开设测验课程,并以心理测验量表测量了学生,这算 是在我国正式开始应用科学心理测验。1921年他们正式出版《智力测验法》一书,当时影响 较大。

浅析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

浅析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

浅析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近代史是指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其中包括中国近代史。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一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

数字化和多元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当今研究领域的趋势。

数字化技术能够使研究人员更有效地处理海量数据,提升研究效率,同时也可以让研究成果更便于管理和共享。

随着这种趋势在社会的普及,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将为数字化和多元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数字化和多元化可以让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和多方面地对中国近代史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也可以促进全球化、协作和交流,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

重视「历史与记忆」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以「历史与记忆」为核心议题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一个主流的方向。

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从更广泛的层面解析历史事件和现象,而不仅仅是将其简单地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特定事件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我们的历史意识。

在未来,随着社会对历史和记忆的认识逐步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研究者将选择这种研究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历史描述和局部考证。

关注文化和思想在古文化和传统文化不断复兴的当下,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许多学者认为,文化和思想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底层动力,了解这些底层动力对于掌握和把握历史的发展是必要的。

过去的研究已经启示了我们,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发展的种种现象是至关重要的。

在未来,我们预计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将继续是这个领域中的一个主要趋势。

实证方法的运用实证方法是一种以数据和事实为主要依据,进行研究、分析和论证的方法论。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实践中,实证方法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实证方法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可以挖掘出历史的本质和真相,促进更客观的学术讨论。

中国近现代史与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与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与政治发展一、中国近现代史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现代的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

这个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开始。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等事件。

其中,鸦片战争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尤为重要的一环,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向西方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并缔结不平等条约。

随着这些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这样的情况在19世纪后半期进一步加重,中国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政治发展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呈现出从封建时代向现代转型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历经了很多重要的事件和运动。

1.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

发生在1900年的戊戌年,它是继洋务运动之后,清政府又一次试图自力更生的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现代化。

变法措施包括取消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建设工业、改革税制等方面。

但是,戊戌变法并没有得到成功,因为它遇到了清政府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涉。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1911年爆发的一场政治革命。

革命的结果是清朝满清政权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这个事件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但是,在中华民国的初期,政局仍然不稳定,经济发展也十分缓慢。

同时,中国在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压迫下,面临很大的外部压力。

3.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20世纪初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倡导学术自由、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它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打下了基础。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必知热点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

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回顾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必背知识一个概念:近代化(现代化)两大任务: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三个层次: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层次,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四个阶段:起步阶段、整体发展阶段、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新中国的现代化阶段。

五条基本线索:经济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思想文化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实现近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是民族独立。

一、关于“近(现)代化”概念近代化即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封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

近(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的系统工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非自发地开始的。

表现为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二、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繁荣富强、持续发展两大任务及其关系(一)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建国前,由于中国近代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进行,具有许多不利因素:1.民族工业先天不足。

(缺资本原始积累,思想、技术、人才等准备不足)后天畸形(产业结构:重工业多轻工业少,地区分布:沿海、沿江多,内地少。

关于近代史的考察报告

关于近代史的考察报告

关于近代史的考察报告
近代史考察报告
近代史是指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变革。

本报告旨在对近代史的一些关键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政治变革
在这个时期,世界各国都经历了政治上的巨变。

一方面,许多国家逐渐从君主制转变为民主制度,如英国和法国的革命。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通过帝国主义的方式扩张领土,如欧洲列强对非洲和亚洲的殖民。

二、经济发展
近代史也是经济发展的时期,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导致了城市化和工人阶级的兴起。

同时,科技进步也促进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三、战争与冲突
近代史也是战争与冲突频繁的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变革。

其他地区也出现了一系列战争和冲突,如冷战期间的东西方对抗以及殖民地独立斗争。

四、文化交流和思想变革
近代史还见证了文化交流和思想变革。

随着交通和通信的改善,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繁
荣。

此外,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和运动,如启蒙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冲突的历史时期。

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战争冲突以及文化交流和思想变革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个时期的视角。

通过对这些关键方面的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近代史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近现代哲学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

近现代哲学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

近现代哲学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近现代哲学是指从17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的哲学发展。

它涉及了众多哲学思潮的兴起与演变,被认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介绍近现代哲学的历史背景,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一、历史背景1.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近现代哲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从14世纪开始在欧洲兴起,强调人文主义、对古典文化的重新追求以及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

这使得人们对人类个体的地位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产生了新的思考,为近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启蒙运动是近现代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背景。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主张理性的重要性,强调个体的自由与平等,对传统的权威和迷信进行批判。

启蒙运动对于近现代哲学的诸多思想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科学革命与唯物主义兴起科学革命的发展也对近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17世纪的科学大革命推动了实证主义的兴起,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真知。

科学方法的崛起使得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唯物主义是近现代哲学中的一支重要思潮,强调物质的存在和运动是世界的基本原素。

唯物主义与科学革命的发展密不可分,揭示了物质基础对于人类世界的影响,为现代哲学的崛起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发展趋势1. 增长的科学技术近现代哲学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相结合。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对哲学提出了新的问题。

例如,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伦理道德、人类存在意义等问题提出了更加复杂的思考。

2. 非西方哲学的兴起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也展示出了非西方哲学思潮的兴起。

非洲哲学、亚洲哲学等非西方哲学在近现代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兴起的非西方哲学为世界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照系。

3. 语言哲学的兴起近现代哲学中语言哲学的兴起也是一个重要趋势。

20世纪初的维也纳学派以及随后的分析哲学运动,将哲学的焦点放在语言和逻辑上。

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

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

中国近现代史:●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皇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被誉为辛亥革命的伟大先驱者。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抗议巴黎和约中中国未获得平等待遇。

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鼓舞了中国的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政党之一。

它于1921年在上海成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致力于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实现社会主义事业。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华民国在国共内战后期的临时政府,由国民党领导,蒋介石担任行宪总统,标志着国共合作的结束,全面内战的开始。

●长征(1934-1936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的一次战略撤退。

红军胜利完成了长征,最终到达延安,极大地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7-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反抗侵略及实现国家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全面抗战,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场战争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主义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毛泽东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任主席,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旨在批判资产阶级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

●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是邓小平领导下的一项重大政策,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改革开放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经济增长。

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场全球性冲突。

它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颠覆了旧有的政治秩序,促成了后来的重大变革。

●二战(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规模和破坏力的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历史研究的意义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要性近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现代时期的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现代性和革命性的阶段之一。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其中的历史规律和特点,为我们深入探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的历史参考和经验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革是极其剧烈和激动人心的,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无数次政治运动、社会变革和革命斗争,这些重大事件不仅对中国自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其中,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和革命斗争、辛亥革命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卅运动和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事件和时期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改革、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改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国共两党的抗战合作,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内涵和启示,以及总结中国近现代史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借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也对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是具有切实现实意义的,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现实,也可以为我们指明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如下: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再到民族民主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反抗和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完善。

3.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政治的发展。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系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一、考试目标本复试是对考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综合能力考查。

复式内容:了解国史﹑国情;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题型结构:各题型分值及总分1.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2)辨析题(共40,每题10分)先判断,后分析。

(3)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2. 总分100分三、考试时间:3小时。

四、考试内容: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后果;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思考: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了解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洋务运动的兴衰;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了解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思考:各阶级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认识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改良和资产阶级的维新都不能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辛亥革命的失败。

了解掌握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进步性、正义性。

思考:为什么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了解掌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和途径。

思考: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了解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精)

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精)

4、结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胜利
5、中国胜利根本原因: 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意义:
(1) 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 侵略的完全胜利
(2) 增强了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 贡献重大。 (4)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 文革十年中断:刘少奇冤案
1979年 全面立法 1982年人民代表大会修定宪法 (3)完善: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 法》以 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为核心内容 1999年九届人大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2.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 (2)发展: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 针提出——到新阶段 (3)完善:1982年十二大“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提出 (4)基本任务:参政议政 民主监督 政治协商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 1954年写入宪法 (2)健全和完善: 1982年修改宪法中增添许多新原则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26届) 3、中日关系正常化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背景:民族危机加剧阶级矛盾
2、经过: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制定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全盛时期(北伐、西征和东征)——转折(天京变乱) ——失败(天京变乱)
3、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按人口年龄平分土地 圣库
评价: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绝对平均 空想 思想结晶
2、形成和平共处五原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历史研究的意义近现代我国历史是我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包括清朝末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我国近现代史纲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的现实情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历史研究的意义进行探讨。

一、理清历史脉络,全面把握我国近现代史发展轨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部关于我国现代史发展的权威性著作,其编撰者综合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梳理。

通过学习近现代我国历史,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从清朝末期到建国初期这一时期内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貌,可以理清晰该时期我国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对我国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也将会大大增强。

通过对清末民初的阶级斗争和国家命运的演变过程的认识,可以深刻地把握了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清末民初时期的各种改革启示和革命探索对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对于理解当代我国的改革发展进程、认识我国的现代化问题以及对未来我国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深刻认识我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我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对我国近现代史发展规律的分析,使人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当下我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清朝末期到建国初期历史事件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和社会问题的根源。

通过了解和理解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系列社会政治运动和历史事件,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社会问题的演变。

这对于认识我国社会的历史演变、深刻地认识我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以及探索解决我国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对当代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我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编撰,对于我们认识、理解和正确把握当代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对清末民初到建国初期历史事件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我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同时也可以从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教训中吸取对当代我国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启示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导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导言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导言在谈论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导言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近现代史这一时期通常指的是清朝末期至今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和挑战。

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经历了战争、外来势力侵略、国家分裂、思想解放等诸多颠簸,同时也迎来了许多先进理念和文化纷呈。

了解这段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今的我国,以及其发展和变革的原因和意义。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导言的重要性在于它对我国历史的全面回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故事和事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今我国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趋势。

在导言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近现代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的概要,对于初次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可以起到一个导引和概览的作用。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导言还有助于我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全面评估和再认识。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后原因、过程和影响,对于一些常见的历史误解和偏见也可以有所纠正。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思想、行动和对历史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第三,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导言也是对我国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一次全面回顾和总结。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危机,也有了许多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国家发展的脉络和方向,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人民的精神和品质。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导言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和思考,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生活和人生的启迪和感悟,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自我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了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规律,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时代的潮流和趋势,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在结束导言之时,我们应该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导言进行一个总结和回顾。

通过导言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全面回顾,我们不仅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于我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精选】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

【精选】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扶清灭洋” 2、人民反抗:义和团粉碎列强瓜分企图 加速清朝灭亡签订
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赔4.5亿——9.8亿 使馆界 禁止反帝 外务部)
4、影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曲折发展:56—66年
文革:66—76年 新时期:78年—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1.
中国人民站立起来
2 .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由新民 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 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 世界历史最重大事件
二.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1)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体现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 人们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标志)
九、夺取民主革命胜利——解放战争(1945—1949年) 1、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重庆政协 2、解放战争: 军事: 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陕北、山东)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序幕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
渡江战役——结束国民政府统治(1927——1949)
解放全中国
(秦朝——1912) (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内容: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获得
责任内阁 )
创造
4、历史意义:
推翻 结束 建立 颁布 深入人心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影响了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中国化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中国化

我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我国化我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我国化一直是我国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国近现代史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而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我国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广泛的。

本文将对我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我国化进行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和思想体系。

一、我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1.1 近现代史时期的划分我国近现代史一般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的时期。

其中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

1.2 近现代史的主要问题我国近现代史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制度、民族问题、对外关系、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当时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我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马克思我国化2.1 在我国的传入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早是通过西方列强传入我国的,后来随着我国知识分子的学习和传播,逐渐在我国产生了影响。

2.2 与我国革命在我国的传入对我国的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在的指导下,领导了我国的革命斗争。

为我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个人观点和总结回顾3.1 个人观点我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我国化是两个极其重要的议题。

我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而马克思我国化则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

3.2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对我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我国化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和思想体系。

对我国的发展来说,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的繁荣稳定和长久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5理论前沿与综合论坛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百年近现代历史让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浴火
重生,火与血的洗礼,让我国社会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

这场伟大
革命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整个民族实现了现代化,走向民
族复兴。

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实现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时代
的必然选择[1]。

一、我国近现代历史走向
我国的近现代史指的是1840年至今的历史,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前位近代史,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为现代史。

针对这百年
的历史,能够按照社会发展的走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革命时期,
1911年至1949年,通过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第二部分为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8年,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主题进行探索。

第三部分是发展时期,自1978年起,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从未停下脚步。

(一)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现代史发生的一场中药革命,也是我国第一次
实现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打破了封建王朝的通知,让中国迎来
了近代文明,让民主与共和传播到了中国的每一处角落。

但是辛亥革
命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这场革命并没有完全改变我国的性质,没有
让军阀纷争的局面稳定,国家主权也没能实现统一,尽管辛亥革命是
资产阶级一场伟大的革命,但是同样也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
上的缺陷,其本质就是无法脱离封建帝制和帝国主义,民族资产阶级
无法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最终胜利,资本主义无法拯救中国。

到了五四运动,大批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献身革命,反对帝国主
义对中国主权的破坏,反对政府卖国求荣的行为。

当工人阶级加入之
后,这场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
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就此展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重要时期,
中国无产阶级政党正式加入近现代历史[2]。

之后的北伐战争是惨痛的,国民党的背叛导致了革命的失败,中
国共产党被屠杀、迫害,国民党也能没能让军阀混战彻底消失。

抗日
战争实现了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联合抗战,抵御外敌、保
家卫国的背后却暗流涌动,国民党试图抹去共产党为抗战做出的牺牲
与功绩,这场人民的战争离不开两个政党的共同努力,胜利属于人民,
历史也不会让抗战牺牲的民族英雄们被遗忘。

之后的三年解放战争,
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与缺陷,让中国共产党借助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实现了奇迹般逆转,在军事力量天差地别的情况下,三年内国民党就
撤出中国大陆。

这场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
全体人民的利益,联合了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实
现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

(二)探索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其中存在很多的曲折与复杂,在新中国成摘要:现如今,如何看待我国近现代的历史,不仅仅是我们当代全体中国人民需要正视的重大课题,同样也是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共同关注的历史现象,也是中国思想理论需做出正确回答的重要课题。

对于近现代中国历史走向以及趋势的研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以及方法论进行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科学的历史逻辑认知。

关键词:近代史;走向;发展趋势
近现代我国历史走向及发展趋势研究
王坤 徐殿才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铜仁学院新校区)
立前7年内,国民经济实现了迅速恢复,社会主义改造也取得了胜利,但是随后的一场革命,却让整个国家伤痕累累。

但是这些曲折并不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人民和共产党敢于直面错误和挫折,才能够实现中国更加辉煌的振兴道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事实进行印证的规律。

(三)发展时期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对内改革的序幕被拉开,福建、广东作为试点,中国正式走上了强国之路。

1978到2008年,中国大开国门,迎接世界、走向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实现了跨时代的发展。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再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二、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趋势百年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革命、探索、发展三个时期。

现阶段,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已然是世界先列水平,无论是经济、军事、科技、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中国制造2025”将会让中国实现更高的突破。

2019年年底,新型冠状肺炎在我国爆发,在党和政府的决策和领导下,新型冠状肺炎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得到了控制,但是眼下国际形势却务必严峻。

这次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目前中国的国际形象在美国的破坏下很难被扭转。

但是同样,这次疫情也是考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机会。

中国现阶段政府以及企业采取的整套措施,比如复工复产、降息降税、带动消费等等。

现在全球大范围受疫情影响,呈现比烂的国际环境体系,中国保障经济不崩溃,能够实现正增长,将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但是从疫情防控和治理来看,中国的未来前景势必是光明的,一个具备了政治魄力的政党和国家,一个能够看清问题的政府和社会,会让中国再未来充满生机与动力。

未来中东形势会更加严峻,中美俄三方将会在中东展开角逐。

拉丁美洲也势必会成为权利斗争的焦点,单从委内瑞拉的形势就能看出。

非洲多国家与中国关系友好,未来法国势力一旦撤退,非洲将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机会。

未来中东东欧能够通过“一带一路”与我国实现整体化,这就需要政府和人民一道努力,准备足够的能力补充窗口。

结语重视历史、总结经验,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充分的学习与理解,一定要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提高警惕,不然势必会摧毁人民革命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及领导作用的历史平整。

因此,对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与趋势,一定要坚持原则。

参考文献:[1]贺伟.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J].长江丛刊,000(17):P.107-108.[2]马敏.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J].史学月刊,000(6):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