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4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5_力的分解_教学设计_教案_4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5_力的分解_教学设计_教案_4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或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

(2)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3)小组合作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师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力同时拉小车,指针又到原来的位置)用水平方向的力和竖直方向的力共同作用来拉小车,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和刚才的位置是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我们用水平方向的力F1和竖直方向的力F2来代替拉力F的作用效果,那么F1、F2就叫力F的分力。

前面我们学过,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呢?(学生回答)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中的对角线表示合力,两邻边表示分力,也就是说,F作为对角线,F1和F2作为两邻边。

请大家在学案上完成力的分解图,并表达出两分力的大小。

【学生演练】(展示学生结果)一个力,以它为对角线,可以做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无数个。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条件的限制,会有无数对分力,无数个解导致无法求解。

对一个已知的合力,该怎样进行分解呢?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分解,或根据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进行分析。

活动二:研究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创设情景】引桥、水滑梯【抽象模型】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3、讨论:增大斜面的倾角,观察木板和弹簧的形变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说明重力的两分力大小如何变化?(学生回答)我们还根据表达式进行理论分析,说明倾角增大,两分力的变化情况,有请数学课代表。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教案:力的分解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和应用;3.能够通过图示或实例进行力的分解和合成计算。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特点2.力的分解3.力的合成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教师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示范实验:教师用一个绳子和砝码进行示范,向学生展示力的作用,并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效果和方向。

Step 2 力的分解1.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力的分解。

2.向学生解释和演示分解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绳子、棍子等道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

3.练习:设计一些力的分解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分解能力。

Step 3 力的合成1.引入力的合成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力的合成。

2.向学生解释和演示合成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绳子、棍子等道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

3.练习:设计一些力的合成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合成能力。

Step 4 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应用领域。

2.示范一些应用实例,如静力分析、斜面上物体的运动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Step 5 拓展训练1.自主探究:提供一些复杂的力的分解和合成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是否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2.练习成绩:给学生布置一些力的分解和合成的习题,分析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方式。

3.拓展训练的成绩:评估学生在复杂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力的分解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练习,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同时,也锻炼了自主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示范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的分解与合成。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教学内容:物理力的分解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进行计算;2. 掌握力的分解计算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2. 掌握力的分解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PPT、教学实验器材、课本、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一、引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力的分解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

2. 通过回顾前面学过的力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解1. 通过PPT讲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如何进行计算的。

2. 结合实际问题,给出一些力的分解的例子,并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三、实验1. 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力的分解的实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力的分解原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

四、练习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答。

2.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力的分解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1. 布置力的分解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 检查并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分解的理解。

六、总结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了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练习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分解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考虑到课本知识巩固积累和运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生学习方法欠缺。

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

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

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应用,也是会考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

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在巩固必修1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2的教学。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应用。

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会考和高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月考分析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篇2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高一11、12班,每班64人。

11、12班为三类班。

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任务。

11、12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①矢量的慨念及矢量的运算;②数学的函数关系及函数图象;③物理慨念和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④思维方法的超前性,如极限的方法,空间的关系等;⑤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等。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问题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并能够应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力的分解原理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力的概念和性质。

2. 力的分解原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力的分解原理的理解。

2. 力的分解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力的相关知识,引出力的分解问题。

二、讲解力的分解(15分钟)
1. 引入力的分解概念,解释力的分解原理。

2. 讲解力的分解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三、示例分析(15分钟)
1. 展示一个力的分解问题,并进行详细的分析解决。

2. 示范如何应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问题。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几个力的分解问题。

2.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留作业:布置一些力的分解问题,并要求学生自行解答,并写出解题过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力的分解原理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力的分解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面试教案力的分解

高中物理面试教案力的分解

高中物理面试教案力的分解
教学内容:力的分解
教学目标:
1. 理解力的概念;
2. 掌握力的分解原理;
3. 能够应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力的分解原理
教学难点:应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示意图、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力的概念和分类;
2. 讲解力的分解原理,包括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说明力的分解过程。

三、示范(15分钟)
老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示意图展示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原理。

四、操练(20分钟)
1. 学生通过练习题进行力的分解操作;
2. 学生自主进行力的分解实验,通过测量力的大小和角度来验证结果。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力的分解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拓展(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力的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的分解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简单问题。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混淆概念和计算错误的情况,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强化练习和应用。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流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教案要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1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g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5.推论:h=gT2问题与探究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2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2.方法介绍: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3.步骤分解:将力的分解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如确定原力的大小和方向、绘制分解图形、计算分力大小和方向等,逐一讲解。
4.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现场演示力的分解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7.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创新评价,激发潜能: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个力拆分成几个力的情况?这些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力的分解实例,拍照或绘图记录,并简要说明分解过程,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3.思考作业:
-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提出一到两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设计练习题: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反馈与指导:教师批改学生练习,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篇1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请学生猜想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

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

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二一、引入: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

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2023最新-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8篇)

2023最新-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8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2.1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

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

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实例四: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车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

小组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布置哪些作业内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教学设计4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教学设计4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思路: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分解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的物理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课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讲解.本节课希望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通过学习、讨论、观察、反思,明确根据一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的基本思路.学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力的图示,用数学知识求出分力的大小.用所学知识解决观察到的现象.在演示实验时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实验的能力;在学生分组、探索实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在实际问题讨论时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数学建模及解题能力.在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注意形成问题意识、条件意识,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感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本节课学会力的分解的方法,体会如何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一个力,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同时体会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都是处理力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并理解在何种情况下应用何种方法.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力分解.2.学习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怎样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3.通过对力的分解的学习,理解“等效替代”的物理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确定力的作用效果从而明确力的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学习者分析:本节是《力》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及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已经学习了力的合成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了“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力的分解难度并不大.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些小实验,以及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如何根据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将它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认识到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学会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如何分析力的作用效果.2.学习力的分解的过程中,再次体会“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和领会“等效替代”的科学思想.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3.通过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的和谐美.教学准备:教师:长绳、教学圆规、木质三角支架、钩码、皮筋、长木板、滑块、秤砣、海绵.学生:圆规、皮筋、钩码.教学过程:本课引入游戏:比比谁的力气大.通过拔河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游戏中的现象,从而引出力的分解.可见,一个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要具体分析这个问题,需研究力的分解.(研究力的分解的重要性)力的分解教师:由前面的例子我们知道,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回答了什么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问题:怎样分解一个力呢?(分解力的方法是什么呢?)教师:回顾上节课做的力的合成的实验,幻灯片上打出两个图片进行分析.复习力的合成的方法,同时引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及力的分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活动1:已知一个力F,把它分解.学生体会、发现:在没有任何限定条件的情况下,一个力可以分解出无数个结果.问题:如果处理一个实际问题,该用哪个图呢?每个人可能选择不同的平行四边形,那不就是没有标准了吗?教师小结:实际上,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是确定的.所以,处理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学生活动2:1.为什么斧子较容易劈开树桩?(幻灯片上打出斧子图片)学生分析:斧子对树桩向下的压力,由于斧刃三角形的形状特点,产生了两个较大的侧向压力,从而将树桩劈开.(幻灯片上有受力分析)2.分析三角支架的两杆的受力特点.(实际生活图片引入,幻灯片上打出)实验:用圆规模拟三角支架,体会圆规两腿对手的作用力.学生体会:竖直向下的拉力在横杆OA处产生拉力效果,在斜杆OB处产生压力效果.演示实验:三角支架模型挂上重物的受力情况.3.挂衣服的绳子是系得越紧越好吗?(幻灯片图片展示)实验:用橡皮筋挂钩码,观察并体验钩码保持静止的过程中,缓慢增加两皮筋张角,皮筋有什么变化?对手的拉力怎样改变?学生体会:在合力不变的情况下,夹角越大,分力越大.教师引导:可见,挂衣服的绳子也不能拴得过紧,否则可能挂不了多重的衣服,就在绳上产生较大的分力效果,从而将绳子拉断.教师小结: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我们看到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确是确定的.因此在对一个力进行分解时,一般首先要分析清楚它所产生的效果,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将其分解.学生活动3:1.拉杆箱拉杆处的拉力对箱子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幻灯片图片展示)学生分析:水平方向的分力F cosθ,竖直方向的分力F sinθ.(画图分析)2.高大的桥梁为什么总是有很长的引桥?(幻灯片图片展示)为什么滑梯的倾角往往设计得比较大?教师:这两个生活实例,都涉及到物理学中经常遇到的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及运动问题,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它.演示实验:物块放在斜面上,会沿斜面下滑.学生分析: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其重力有沿斜面下滑的分力效果.演示实验:秤砣压在铺有海绵的斜面上,海绵被压扁.学生分析:海绵发生形变,被压扁,说明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其重力还有垂直斜面的分力效果.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并说明重力的两个分力替代了重力的作用效果,它们与重力有相同的性质.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分解重力呢?教师(指着图)分析:当我们要研究物体沿斜面的受力及运动情况时,就需要看重力沿斜面向下的作用效果;当我们要研究物体垂直斜面的受力时,就需要看重力垂直斜面的作用效果.幻灯片再次打出引桥和滑梯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引桥的倾角小,车在上桥时比较容易,下桥时比较安全;滑梯的倾角大,使游戏具有娱乐性和刺激性.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两个问题,我们看到把一个力分解后的两个分力是彼此垂直的,这与前面的三个问题有所不同.如果我们沿着两个分力的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那么这两个分力刚好分别沿X轴和Y轴,我们把满足这样的条件的分解方式叫做正交分解.正交分解即把力沿着两个彼此垂直的方向分解.有时在处理三个以上的力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常会采用正交分解的方法,此时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成.思考问题:如图所示,两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河岸上拉一条船前进,两个大人的拉力分别为F1=200N,F2=150N,方向如图,要使船在河中间平行于河岸行使,求小孩对船所施加的最小的力.(已知sin53°=0.8,cos53°=0.6,河水对船的推力及阻力忽略不计)提示:要使船在河中间平行于河岸行驶,必须使垂直于河岸方向上的分力之和为零.本课小结板书设计一、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二、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1.处理实际问题时,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2.正交分解:把力沿着两个彼此垂直的方向分解,叫做力的正交分解.作业:1.第66页发展空间1.2.2.问题思考:(1)由“发展空间”第2题总结满足哪些条件可以确定分解一个已知力的惟一解.(2)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思考如何测量一根头发丝或细绳的最大拉力?教学流程:学习效果评价:(略)根据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本节课在设计问题时,特别选择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研究物理是为了解释或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我们平时所研究的物理问题正是从这些生活情景中提炼出来的模型.在这里要渗透给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模型的思想方法.2.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进行知识传授,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者,但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本课中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相应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历亲为,通过实验体会力的作用效果,由感性认识逐步深入到理性认识.3.课堂效果及反馈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因设置的问题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活动和思考,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好地体现了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

4.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教科版

4.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教科版

5.力的分解★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相互作用》主题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内容之一。

力的分解在力的合成之后,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之前,是对等效替代思想的进一步理解,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力的分解在整个力学知识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以后学习运动分解的基础,是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技能之一。

力的分解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工具,教材中始终把力的分解与实际情境联系在一起,从情境中引出力的分解,在情境中推导力的分解规律。

这也就要求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在情境中掌握利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力的分解知识之前,已经储备了很多知识和能力。

学生已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常见的力,具备了共点力、二力平衡以及力的合成等的相关知识,根据等效替代的思想能够推导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作为高一学生,思维习惯仍以有意记忆为主,初步完成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因此,将实际情境和力的分解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是最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实际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完成力的分解的知识建构,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形成。

★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用物理学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

2.科学思维。

(1)根据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本质属性互为可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对一个力的分解,用特殊的事例逐步抽象出一般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科学探究。

(1)根据刀斧容易把木桩劈开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科学解释的探究习惯。

(2)根据教材发展空间中的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制订方案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大型桥梁要造很长的引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设计思路力的分解的教学设计是按知识逻辑展开的,并把知识和情境融合在一起。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一: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2)】力的分解设计理念为适应21世纪科技、人材、技术经济竞争的需要,世界性的新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

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所涉及的就是课程改革。

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课程被认为只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传递知识的手段,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

这样,不仅使课程的创新价值被严重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自然地被扼杀了。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各要素中占支配地位。

新一轮的教改课改要求我们,首先要自觉地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在选择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过程和心理发展特点;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地加工处理;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就具备了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解所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

另外,力的分解所采用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如画等效电路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学生的主要困惑在于: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建立分力的概念和掌握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已知力的方法。

不必在具体的教学运算上多花时间。

本节课采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本模式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他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发现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索和主动研究,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用直觉思维去感知问题情境,再运用分类、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猜测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顿悟”,以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教学设计思路,即教学流程图如下:教学目标课堂实录在教材处理方面,教科书中安排了两个具体实例详细说明如何按力的实际效果分解一个已知力,在课后练习中又隐含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材的编排渗透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力的分解》04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力的分解》04

[科目] 物理[关键词] 教案/力的合成和分解[年级] 高一[文件] jan10.doc[标题] 高一物理第二单元力的合成和分解[内容]高一物理第二单元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结构】本单元学习重点是1.矢量和标量.物理学中有两类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

如,长度、时间、质量、功、能等,速度还有以后要讲的加速度、动量等。

两个矢量相等,必须大小相等,同时方向必须相同。

矢量的运算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矢量的运算不是简单的代数相加,而是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边角关系和几何相加。

本单元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明确提出力是矢量,并推广到所有矢量的合成、分解(矢量的加减法)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矢量的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引进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中物理难学的原因之一。

今后,凡是物理量,首先要判断是标量,还是矢量,然后根据它们遵循的不同法则去运算。

2.力的合成和分解合力、分力是从力的作用效果等效来说的。

一个力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是这个力的分力。

合力可以代替几个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同样也可用几个力代替一个合力的作用效果。

由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用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力的合成和分解通常用图解法和解析法、图解法是共点力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则做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运用解三角形的基本方法求解,力的合成从数学角度来讲就是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求其对角线。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两邻边。

对于已知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理论上可以画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个分力,所以力的分解要有确定的解,必须有附加条件。

力如何分解,应根据力在实验问题中力的具体效果而定。

解析法就是正交分解法,它是以平行四边形法则为基础建立直角坐标系,将每一个力分解成沿互相垂直的两个坐标轴方向的两个分力,讨论每个坐标轴上的合力、分力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合成和力的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教学难点】
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换关系
【教学重点】
会用作图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总结规律的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
问题的能力,渗透等效思想
【德育渗透点】
培养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通过演示说明等效替换关系引出力的分解
【演示】(如图1-6-1)在小黑板是事先固定好两
根彩色橡皮绳,并在两绳结点处系上两根细线。

用一竖直向下的拉力F把结点拉到O的位置,同
时请学生观察此时拉力F所产生的效果。

接着用沿BO
方向的拉力F1专门拉伸OB,AO方向的拉力F2专门拉
伸OA,当F1、F2分别为某适当值时,结点也被拉到O
的位置,(如图1-6-2)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作用的效果相同,F1、F2就叫做拉力F 的分力。

一、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力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力的分解不唯一,在实际问题中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4.分力是对原来这个力在作用效果上的等效
替换,受力物体不应随力的分解而转移【例1】试对放在斜面上的物体
所受的重力根据其作用效果来分解。

二、力的分解的解法
1.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图1-6-2
1
图1-6-1
⑴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⑵ 根据已知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
⑶ 根据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知识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2】如图1-6-3所示,用绳将重球挂在光滑墙上,求球对墙的压力和绳子中张力。

【解析】将重球受到重力进行分解,重力产生两
个效果。

第一,使绳绷紧产生行变,由于绳的行变沿 绳的方向,故重力作用的这个效果用重力沿绳方向的
分力G 1来表示;第二,重力作用使球水平向左挤压
竖直墙面,使墙产生行变,重力的这一效果用垂直接
触面沿OQ 方向的分力G 2表示,作出平行四边形。

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得: G 1=G/COS θ G 2=Gtg θ
3. 将一个已知力分解的四种情况
⑴ 已知两分力的方向,求两分力的大 小,如图1-6-6,已知F 和α、β,显然该力的
平行四边形是唯一确定的,即F1和F2的大小 也被唯一确定了。

⑵ 已知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
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仍如图1-6-6,已知F 、F1和α,
显然此平行四边形也被唯一地
确定了,即F2的大小和方向(角β也已确定)也被唯一确定了。

⑶ 已知一分力的方向和另一分力的大小,即已知F 、α(F 1与F 的夹角)和F 2,这时则有如下的几种可能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F>F 2>Fsinα时,则有两解,如图1-6-7所示。

如F 2≥F 时只
有一解。

第二种情况是F 2=Fsinα时,则有惟一解,如
图1-6-7所示。

第三种情况是F 2<Fsinα时,则无解,因为此
时按所给的条件是无法组成平行四边形的。

⑷ 已知两分力的大小,求两分力的方向。


图1-6-8所示,绕着F 的作用线将图转过一定角度时,
仍保持F 1、F 2的大小为原值,但方向不同,所以其
解是不惟一的。

【小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分力是从作用效果相同的角度来替代原来的力,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1
图1-6-3
F
1-6-6 F 1 1-6-7 F 2′
F
F 1 1-6-8 F F 2
【作业】课本P15练习五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