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概要
杜甫遇李白的历史故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杜甫遇李白的历史故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
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
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
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
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
杜甫令他惊叹,因此二人很快成为好友。
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的出发地也是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
到哪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着名诗人高适。
高适比李白小3岁,属于同辈。
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
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谋生,无聊晃悠。
这是他的“地盘”,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6岁,当时才26岁。
李白朋友杜甫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诗人,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了千古佳话。
以下是关于李白和杜甫的故事: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
据史书记载,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而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
两人年龄相差较大,但因为对诗歌的共同爱好而成为了好友。
李白性格豪放,喜欢喝酒和交朋友。
他在一次旅途中结识了杜甫,当时两人都还年轻,对诗歌充满了热情和憧憬。
杜甫对李白的才华非常钦佩,向他请教诗歌创作的技巧和心得。
李白则对杜甫的勤奋和才华也赞赏有加,两人因此成为了忘年之交。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李白和杜甫经常相互拜访,一起探讨诗歌创作的问题。
李白曾为杜甫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而杜甫也为李白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
他们的诗歌作品相互辉映,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璀璨明珠。
除了在诗歌创作上的相互支持和鼓励之外,李白和杜甫还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
有一次,李白因为官场失意而心情沮丧,生活陷入困境。
杜甫得知后,想方设法筹集了一些钱物,帮助李白度过了难关。
还有一次,李白生病了,杜甫闻讯后立即赶去看望,为他送去了药品和营养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和杜甫的友谊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公元744年,李白被朝廷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
他四处漫游,而杜甫则留在了长安。
虽然两人不能经常见面,但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他们通过书信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在后来的岁月里,李白和杜甫都经历了不少磨难和挫折。
他们的生活境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彼此的友谊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和杜甫也因为战乱而失去了联系。
直到公元759年,两人在四川相遇,重逢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李白和杜甫再次分开生活。
他们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但他们的友谊和对诗歌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762年,李白去世,享年61岁。
杜甫得知后非常悲痛,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篇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虽然短暂,但他们的友谊和对诗歌的热爱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李白与杜甫

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
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
那年三月,李白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两位诗人相见。
尔后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赋诗作歌、亲同手足。
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杜甫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逐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这些诗句对李白遭诬受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对杜甫非常敬重。
他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齐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鲁酒”也提不起酒兴,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屈原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境内),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资料介绍

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资料介绍李白杜甫都是唐朝时期有名的诗人,两人并称为李杜,那关于李白和杜甫的资料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介绍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一个诗仙、一个诗圣,都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上下难分,文人相吸,他们之间一见如故的真挚友情也是名垂文学史的千古佳话。
李白与杜甫是在杜甫父亲的家中相识的,两个一遇便如知音般相见恨晚,当时的李白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不过是侵犯权贵被放至山林的默默无闻之辈,但是同为孤僻性格的两人却十分投缘,如同兄弟般珍惜彼此,一起喝酒作诗,十分畅快,在临行分别时还寄诗相赠。
杜甫的诗中表现出了对于李白的极其崇敬,对其诗文的评价也甚是贴切。
李杜之间的关系,几乎可以称为继伯牙子期之后的最佳友情了。
但是二人此次一别,就再也没有重逢过了。
也许是中国太大,又或许是二人结识已晚,显得李杜二人之间的交往过于短暂。
在此之后,深情的杜甫一直没有放下对于李白的想念,常于各处写下深刻牵挂的诗句。
而李白呢,他寄情于山河,步履不停,广交友人,而杜甫也成了他漫漫游历长河中的一瓢。
二人互相别无所求,两大才子能有机会相逢相识,便已是世间难得之事了。
李杜二人都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但李白寄情思与山水,四处游历,而杜甫却心系百姓疾苦,揭露暗政。
杜甫的天赋略微不如李,但他勤学严谨,依旧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
杜甫生平资料介绍杜甫作为我国唐代年间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坎坷,虽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经历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不稳,他一心报国却没有门路,心系百姓却流离战乱,中年仕途不顺,老年病无所依,留下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动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不错,家境优越富足,家族文化气息浓厚,自小就在文学诗歌方面深有天赋,且为人勤奋创作,据悉他私底下的习作能足足装满一麻袋。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故事李白和杜甫是唐朝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之间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据说,李白在长安时见到杜甫,两人相谈甚欢。
李白为人豪放,杂技娴熟,常常骑着一匹白马,在长安城内外嬉戏。
而杜甫则以才情出众和坚定的为民立志而闻名。
有一天,杜甫正在长安城的街头写诗,正准备向路人示意乞讨。
李白恰好路过,看见了杜甫,怀着好奇心停下了马。
杜甫看到李白,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拿出了一张诗纸,递给李白,说:“白哥,请你写点儿诗给我瞧瞧。
”李白笑着接过纸笔,写了几行字。
片刻后,李白将诗纸还给杜甫,杜甫急忙看了过去。
这是李白写的一首美妙的诗,趣味横生,气势非凡。
杜甫无法掩饰自己的赞叹之情,他对李白说:“白哥,你真是才子啊!你的诗写得太好了,这样的天才实在难得。
”李白嘻嘻笑着说:“甫兄过奖了,其实你的才华也是无人能及的。
”从那天起,李白和杜甫成为了好友。
他们常常一起喝酒作诗,探讨诗歌创作的新理念。
李白乃是天马行空,杜甫则喜欢记录时代的沧桑变迁。
两人的诗风各异,却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文人的关注。
然而,命运的轮回使得两位诗人离别。
李白在边疆游历多年,几经辗转,远离了杜甫的身影。
尽管如此,他们的友谊却依然深刻地刻在彼此的心中。
后来,当杜甫得知李白因战乱的困扰而逝世时,他悲痛欲绝。
杜甫写下了《哀李白》一诗,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成为了杜甫晚年创作的代表之作,也成为了后世传诵的经典之作。
李白和杜甫这段旖旎的友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成为了传世的佳话,永远流传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李白诗人被誉为诗仙,杜甫诗人被尊为诗史,李白诗人杜甫诗人合称为李杜。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李白和杜甫的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李白和杜甫的简介篇1李白诗人(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有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诗人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诗人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诗人一人。
李白诗人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诗人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人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诗人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人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诗人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诗人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人.的巨大影响。
杜甫诗人(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故事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以下是一些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
1. 相遇相识:杜甫和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的洛阳相遇,当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诗人。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忘年之交。
2. 同游梁园:李白和杜甫一同游历梁园(今河南商丘),在这里他们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李白的《梁园吟》和杜甫的《赠李白》等。
3. 分离:天宝三载(744 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在山东兖州分别,李白继续他的游历生涯,而杜甫则回到了长安。
4. 思念:分别后,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减弱,他写下了许多诗歌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祝福,如《梦李白二首》等。
5. 重逢: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和李白在江南重逢,此时李白已经因为参与永王幕府而被流放。
重逢时,两位诗人都已经年老体弱,但他们仍然互相鼓励和支持。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诗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所传颂的美谈。
李杜互相写的诗

李杜互相写的诗摘要:一、李白与杜甫的简介1.李白2.杜甫二、李杜互相写的诗1.李白的《赠杜甫》2.杜甫的《赠李白》3.李白的《戏杜甫》4.杜甫的《怀李白》三、李杜互相写的诗的意义1.体现了两位诗人深厚的友谊2.推动了唐诗的发展与繁荣正文: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一段佳话。
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写下了许多关于对方的诗篇。
这些诗不仅体现了两位诗人深厚的友谊,同时也推动了唐诗的发展与繁荣。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仙”。
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丰富多样,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超凡脱俗的艺术风格著称。
李白的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诗以关心国家民生为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史”。
李杜互相写的诗中,李白的《赠杜甫》和杜甫的《赠李白》最为著名。
李白的《赠杜甫》中,他赞美杜甫的才华,将杜甫比作“词源如海”、“笔力千钧”。
而杜甫的《赠李白》中,他称赞李白的诗歌具有“千秋万古为留待”的价值,并表达了自己对李白的钦佩之情。
此外,李白还写了一首《戏杜甫》,以幽默、风趣的笔调调侃杜甫。
而杜甫则写了一首《怀李白》,表达了自己对李白诗歌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李白的怀念。
总的来说,李杜互相写的诗不仅体现了两位诗人深厚的友谊,同时也展示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杜甫与李白的故事

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
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此自称青莲居士。
唐代两位顶级诗人,一位“诗圣”,一位“诗仙”,创造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诗歌文学。
两位大诗人一生都曾游遍祖国的奇山秀水,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激情。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
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
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
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
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与李白意气相投。
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在一起的一段日子里,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手后,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以豪放、奔放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齐名,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以写实、慷慨激昂而著称,被誉为“诗史之一绝”。
李白和杜甫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性格却迥然不同。
李白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作乐,游历四方,骑着一匹白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而杜甫则性情沉稳,深思熟虑,对社会时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的诗作多描写人民疾苦,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有一次,李白和杜甫一起游历名山大川,他们在一座山峰上相遇了。
李白对杜甫说,“诗仙,你看这大好河山,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啊!”杜甫却沉思片刻,说道,“但愿国家太平,百姓安乐,这才是最令人欣慰的事情。
”这段对话,充分展现了两位诗人性格上的差异,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社会的不同关注点。
在诗歌创作上,李白和杜甫也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
李白的诗作多以抒情、豪放为主,他的《将进酒》、《庐山谣》等诗篇,表现出了他豪迈奔放的个性。
而杜甫的诗作则多以写实、慷慨激昂为主,他的《登高》、《望岳》等诗篇,表现出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尽管李白和杜甫在性格和创作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他们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们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在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的小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他们的性格和创作风格,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国家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两位伟大诗人,让他们的诗歌永远在人民心中传颂。
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故事
以下是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相遇的故事,发生在天宝三载(744年)春末。
当时,李白因触怒权贵高力士和杨贵妃被排挤出京,离开长安时,他头戴道巾,身披道袍,做好了远离朝堂、一心求道的打算。
在寻师问道的途中,他经过洛阳,而此时的杜甫恰好居住在洛阳老家中。
尽管两人的性情和阅历截然不同,但杜甫对李白的才华和个性非常欣赏,两人一见如故,彼此欣赏。
这次相遇成为了后世流传的佳话,被学者和作家们一再书写。
除了畅谈诗歌理想和人生抱负,李白和杜甫都喜欢四处漫游,寻找创作的灵感与激情。
在接下来的一年内,李白和杜甫又相约见面两次,一次是在秋天同游开封,在那里,他们还遇到了住在附近的另一位大诗人高适;另一次是在次年入冬前,三人结伴在李白的家乡齐鲁大地观光游览。
总的来说,李白与杜甫的相遇的故事,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友谊和交往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与杜甫

第二,揭露统治阶级的罪行和社会丑恶现实。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王侯!” “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衣冠兼盗贼”,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 臣!” “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二
一杯苦荞在手 就着朱门的肉香 你满眼的荒村野骨 在胡须圆圆缺缺的酒珠里 肩扛苍生疾苦 你风尘仆仆的心啊 走遍了天涯海角 才发现 没了流浪的地方 才发现 没有了纸和笔 来酿造人世的沧桑 挂在盛唐丰满的脸上
1、生平
杜甫生于玄宗先天元年(七一二),死于 大历五年(七七0),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 义的伟大诗人。他的一生经历着玄宗、肃宗、 代宗三朝,这五十几年中,是唐朝由开、天盛 世转入于动摇衰败的大时代。前有安史大乱, 后有吐蕃入侵,京城陷落,国势阽危,至于刺 史边将的小祸患,更是不胜枚举。整个社会长 年处在战事与饥饿的威胁之中,杜甫的生活与 作品,便成了这社会生活的历史,成为那个时 代的镜子。
(2)揭露封建邪恶势力的黑暗,表示了 对邪恶的憎恶,对人民的同情。
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秋浦歌》第十四首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第三讲 李白 杜甫

4、清新明快的语言,豪放飘逸的诗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 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 “ 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人对酌》)
(四)李白的地位和影响 非凡天才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春日忆李白》)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言句》)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江上吟》)
2、李白的思想性格
李白豪放不羁,兼蓄百家,博汲中外。既博览儒家经典,又有 习剑任侠、学道求仙的经历,所以他的思想极其驳杂矛盾。
安社稷”、“济苍生”、“齐家治国平天下”。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 刚正不阿,蔑视权贵及封建等级制度,热爱自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夜 游天姥吟留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 楼饯别校书叔云》) 任侠击剑,轻财仗义,具有侠义精神。
1、个性。李白酷爱自由、崇尚自然、
蔑视权贵,思想丰富,诗歌豪迈奔放、 洒脱不羁。杜甫忠君爱民,性格深沉、 思想深邃。诗风含蓄、感情内敛。
2、诗歌体裁。
李白擅长古体乐府、歌行和绝句。明代 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 “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 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 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 行。” 杜甫擅长律诗。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咏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话是杜 甫咏史诗中传诵千古的绝唱,这是为诸葛亮发 出的哀歌,也写尽了中华民族多少英雄壮志未 酬的悲愤心情。据说宋朝抗金名将宗泽死前曾 吟杜甫此两句诗,可谓 千载而下,英雄同泪。
李白和杜甫的资料

李白和杜甫的资料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
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
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
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
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
李白和杜甫人物介绍PPT历史人物介绍

叙事诗: 1. 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
艺术概括。 2. 寓主观于客观。 3. 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
个性化。 4. 采用俗语。 5. 细节描写。
抒情诗:
杜甫善于对自己曲折、矛盾的 内心世界进行深入解剖,抒情 诗中,诗人往往寄情于景,融 景于情,且常有富于激情的议 论,提出对时政的意见和批评。 在现实主义的抒发中,有着理 想主义的激情和光彩。
方 •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 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
面
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
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
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杜工部集》。
艺术特色
杜甫的创作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744)春出金门离开长安。 2 .二入长安说。 首次到长安的时间为开元十八年730。 3 .三入长安说。 李白还在天宝十一二载间第三次到长安 。
现实追求
建不世之功
少年时代,仗 剑去国, 辞 亲远游。
中年屡入长安, 叩问报国之门。
晚年投主不明, 尴尬就死。
李白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一)主要思想
1、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古风》59首是其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开宗
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一生分为四个时期:
①712年—746年,即诞生到35岁,读书漫 游
②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岁至44 岁。
③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三 年。
④飘泊西南时期(760—770)49岁至59岁去 世。
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的生平简介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唐诗三百首李白杜甫

唐诗三百首李白杜甫摘要:一、李白与杜甫的简介二、李白诗歌的特点三、杜甫诗歌的特点四、李白与杜甫在唐诗史上的地位五、总结正文: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其中李白与杜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这两位诗人的生平、创作特点及其在唐诗史上的地位进行简要分析。
一、李白与杜甫的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后来随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豪放奔放、意境高远的特点,他的作品既有豪放的山水诗,又有宏大的史诗。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出生于河南巩县,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
杜甫的诗歌创作以关注国家民生为主题,作品风格沉厚苍劲,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二、李白诗歌的特点李白的诗歌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豪放奔放:李白的诗歌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的个性,诗句大气磅礴,富有力量感。
2.意境高远:李白的诗歌作品常常展现出高远的意境,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3.山水诗: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山水诗占有重要地位,如《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等。
4.史诗:李白的史诗作品有《史记》、《楚辞》等,展现了他的历史观和家国情怀。
三、杜甫诗歌的特点杜甫的诗歌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现实关怀:杜甫的诗歌作品关注国家民生,反映社会现实,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沉厚苍劲:杜甫的诗歌风格沉厚苍劲,诗句严谨,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3.感情真挚:杜甫的诗歌作品中,表现出了他对家人、朋友、国家的真挚感情,如《月夜忆舍弟戍边序》、《哀王孙》等。
4.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创作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借景抒怀等。
四、李白与杜甫在唐诗史上的地位李白和杜甫在唐诗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他们的诗歌创作风格各异,但都关注社会现实,体现了唐代诗人的家国情怀。
李白的一生概括

李白的一生概括李白的一生概括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的一生概括,欢迎阅读!一、早年天才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
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之青莲乡。
祖籍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李白五岁。
发奋读书始于是年。
《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好剑术,喜任侠。
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二、辞亲远游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
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
秋,病卧扬州。
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
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
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
李白二十七岁。
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遂家于安陆。
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
李白二十八岁。
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杜甫与李白的研究报告

杜甫与李白的研究报告杜甫与李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影响深远,被誉为唐代文化的顶峰。
本研究报告将从他们的生平、创作特点以及诗歌主题等方面分析比较杜甫与李白。
一、生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出生在郑州,曾任过官职,但多次失败,流亡生涯较为坎坷。
-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是唐代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
他出生在陇右(今甘肃临洮县),以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多次离乡背井的经历著称。
二、创作特点- 杜甫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和国家命运。
他的作品充满悲凉,寄托着对理想社会的热切期望,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 李白则以写景、抒怀为主要创作方式,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自由奔放的笔触展现出诗人的个性和情感。
三、诗歌风格比较- 杜甫的诗歌语言庄重严肃,主题广泛,多为长篇叙事诗和议论诗。
他的诗作富有感情,能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 李白的诗歌语言通俗明快,他善于以叙事和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的诗作多以乐观、豪放的态度展现世界。
四、诗歌主题比较- 杜甫的作品主要反映社会动荡的形势和人民的苦难。
他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士人的命运以及战争的残酷等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 李白的作品主要表达了他对自由、个性和美的追求。
他的诗歌多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自身情感为主,展示了他对自由奔放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综上所述,杜甫与李白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杜甫偏向于写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而李白则偏向于浪漫主义,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由的追求。
两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唐代文化的辉煌。
“大李杜”简介

“大李杜”简介在中国古代,“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一起被称为“大李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大李杜”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
“大李杜”简介大李杜指的是唐代著名的两位大诗人,李即李白,杜是杜甫,其二人因为不凡的艺术成就被称作大李杜。
这两位大诗人,一位作为浪漫主义的最高峰,一位作为现实主义的最高峰,不仅是盛唐时代诗歌发展到繁荣顶点的标志,而且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诗仙李白简介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
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生平李白(701-762年)唐朝,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总结杜甫李白

总结杜甫李白引言杜甫和李白是唐朝时期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创作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们对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杜甫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杜甫的诗歌创作具有深沉、豪放和激情的特点。
他的诗作常常揭示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民疾苦的印象,以及对于时事政治的关切。
其中,著名的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变迁的思考。
杜甫的主题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也有关注国家命运的作品。
他通过对于天灾人祸、社会动荡等时代背景的揭示,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兴亡的忧虑和不满情绪。
此外,他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绘自然美景,抒发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李白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的风格和奇特的形象表现出色。
李白的诗作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于自由、独立和超越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探索。
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以豪放磅礴、铺陈浩大为特点。
他的诗中常常以夸张的形容词和生动的描写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也擅长运用对偶、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抒情。
杜甫和李白的共同点尽管杜甫和李白在诗歌创作风格和题材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他们都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探讨。
他们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对于时代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其次,他们的诗作都展现出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他们关注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穷,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他们都倡导自由和独立的精神追求。
他们鼓励人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保持豪情壮志,不屈不挠地追求自由和理想。
结论杜甫和李白作为唐朝时期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于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各具特色,但都具有突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们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世的诗人所借鉴和模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道教领袖人物司马承祯评价其 “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 之表”(《大鹏赋》)
• 诗人贺知章曾惊叹他像一个 “谪仙人” 。
• 余光中是这样写李白:“酒入 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 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 个盛唐。”(《寻李白》)
• 宋长白的《柳亭诗话》记载,有一次李白写 了一首《长相思》给夫人看,最后一句诗是: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这位相 门小姐看了微微一笑,说你听读过武后的诗 吗?我背给你听:“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 看取石榴裙”,李白听了好没面子,本来想 在夫人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才华,现在反被 看出自己模仿的痕迹。可见这位相门之女非 同寻常。
• 他用了朱买臣的典故:“会稽愚妇轻买臣,余 亦辞家西入秦。”朱买臣是汉武帝时候的一个 大臣,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妻子看不起他, 最后离开了他,但是后来这个朱买臣做了会稽 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绍兴市市长。诗中这个 “会稽愚妇”也许指的就是那个刘氏,那个女 子看李白一天到晚在外头漫游,钱也拿不回来 多少,官也没做上去,可能是看不起他。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李白 我是诗仙, 当朝揖高义,举世钦英风。绣口一吐,就是
半个盛唐。贺知章呼我为“天上谪仙人”。 杜甫 我是诗圣,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后人尊我为“人民的诗人”。
• 李白 我有追星族,任华、魏万千里追踪,只为一睹我风采。 • 杜甫 我让王安石无限景仰,李纲、文天祥把我视为精神领袖。 • 李白 我的诗作,浑然天成,后人无能企及,画虎不成反类犬! • 杜甫 我的诗歌,精推细敲,敦促学人走向艺术颠峰。 • 李白 我的诗歌,豪放飘逸:如春烟,如秋岚,如天外之鹏 飞,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从盛唐至中唐的李白与杜甫
李白 PK 杜甫
李白 我是李白(701~762)。 杜甫 我是杜甫(712~770)。 李白 我 61 (享年)。 杜甫 我 59(享年)。 李白 我 生于701年,见证了大唐的盛世辉煌。 杜甫 我 生于712年,洞悉大唐的繁荣和衰败的原因。 李白 我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杜甫 我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如海上之浪翻,豪情奔放,舒卷自如。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 则心怀四溟。 • 杜甫 我的诗歌,沉郁顿挫:如深潭,如老松,如涧底之虎 啸, 如峡中之雷鸣 ,地负海涵, 博大雄深,进退伸缩,皆合法度。反 复吟诵,日愈久而味愈浓。
李白的悲喜人生
• 李白之生 • 李白的传说与诗文 • 李白诗歌的艺术贡献 • 李白的传说 • 李白之死
• 一、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 二、强烈而炽热的感情。 • 第一,强烈而鲜明的爱憎。 • 第二,善于直抒胸臆,感情外露。
• 第三,感情、意识流转跳跃性大。
• 三、雄奇、鲜明而自然的形象。 • 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比较李白、李贺、
杜甫诗。认为杜甫、李贺诗“千锤百炼而 后能成者”,李白则“以挥洒出之,全不 见锤炼之迹。” 杜甫曾评李白诗“清新瘐 开府,俊逸鲍参军。” • 参考书:詹锳《李白集》,天津百花文艺 出版社。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 蜀书社。
返回
• 种出来李白头像
• 江油市读书台村,占地800亩,耗资11万,历时半年。 • “真是太神奇了,他们不仅‘种’出了诗仙李白的头像,
更是‘种’出了李白的神韵,你瞧,他高昂着头,颇有‘举 杯邀明月’的意境”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 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 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行路难三首(其一)
对案不能食,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拔剑击柱长叹息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赠内》
三百六十日, 日日醉如泥。 嫁与李白妇, 何如太常妻。
东汉太常卿周泽病卧斋宫,妻子去看望他, 他却认为妻子冒犯了斋禁,将其投入监狱。当时 的人认为周泽不懂得维护夫妻感情,作歌说: “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 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
南陵别儿童入京
•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的出生地
• 一、蜀中说 • 二、西域说 • 三、中亚碎叶说 • 四、其他 • (一)陇西 • (二)山东 • (三)长安
李白的家世
• 一、唐室宗亲 • 二、胡人 • 三、胡化之汉人 • 四、富商之家 • 五、李广之后
• 眸子炯然,哆(chī)如饿虎。 或时冠带,风流蕴藉。曾受道 箓于齐,有青绮冠帔一幅。 (《李翰林集序》)
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 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簸 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日 摇而海倾。……上摩苍苍,下覆 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 日以旁叹。” ——《大鹏赋》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 力不济。 ——《临终歌》
• 一、铁杵磨成针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一次,他从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鲍照《拟行路难》之一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
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李白诗歌的艺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