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出血热病毒-医学微生物学
病毒学-微生物学-第30章 出血热病毒
汉坦病毒循环----鼠间存在着病毒的自然循环, 人作为易感宿主介入这个循环就可能感染病毒
自限性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发病
6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多宿主(啮齿动物) 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消化道/伤口) -胎盘传播 -虫媒传播? 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人群普遍易感,多为隐性感染。
1
扎伊尔型
8
扎 扎伊 伊尔 尔型 型扎伊尔型2104124*
扎 扎伊 伊尔 尔型 型扎伊尔型130861715* * 本迪布焦型扎伊尔型57
苏丹型
7
苏丹型
24
苏丹型
1
扎伊尔型
32
本迪布焦型
149
扎伊尔型
264
扎伊尔型
12
苏丹型
17
扎伊尔型
35
刚果
扎伊尔型
143
刚果
扎伊尔型
59
加蓬
扎伊尔型
65
乌干达
苏丹型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病流毒行增病殖学活特化征细胞因子 组织细胞溶解、器官坏死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广泛出血
人和灵长类动物易感
休克、多器官衰竭
传播途径:
• 密切接触(直接/间接)
• 注射传播
• 空气传播、胃肠道传播
免疫性:可以产生IgM、IgG,无中和抗体
四、微生物学检查 微生物学检验必须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五、防治原则 • 尚无有效疫苗,综合性预防。 • 治疗困难
18
刚果刚果
意大利 刚果民主共和国 西班牙 英国 美国 塞内加尔 马里
尼塞日拉塞利 利亚 昂拉利昂 利几比内利里 亚亚比里亚 刚果几民主内共亚和国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知识出血热病毒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知识出血热病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健康与疾病》的第三节《病毒与疾病》。
具体内容如下:1. 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2. 掌握出血热病毒的症状和传播途径;3. 理解病毒与疾病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2. 学生能够说出出血热病毒的症状和传播途径;3. 学生能够理解病毒与疾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出血热病毒的症状和传播途径,病毒与疾病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超微小尺寸,病毒的复制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病毒模型,显微镜;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传染病患者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疾病的关注,进而引出病毒这一主题。
2. 病毒的认识:引导学生观察病毒模型,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3. 出血热病毒:通过PPT讲解出血热病毒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4. 病毒与疾病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病毒是如何引发疾病的。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一些关于病毒的问题。
6.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病毒是如何影响人体健康的。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些关于病毒的研究成果,加深对病毒的了解。
六、板书设计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病毒的复制过程出血热病毒的症状和传播途径病毒与疾病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答案:病毒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 说出出血热病毒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答案:出血热病毒的症状包括发热、出血、休克等;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等。
3. 解释一下病毒与疾病的关系。
答案: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可以引发各种疾病,如感冒、流感、艾滋病等。
病毒侵入人体后,会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疾病。
人卫版医学微生物学之出血热病毒教学护理课件
出血
皮肤、粘膜、消化道等部位出 现出血点、瘀斑、呕血、便血
等症状。
水肿
由于肾脏受损,患者会出现眼 睑、下肢等部位的水肿,严重
时可能出现全身性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他症状
头痛、腰痛、恶心、呕吐、乏 力等。
出血热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鉴别
实验室检查
通过检测病毒抗原、抗体等指标,确诊出血热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
命名
出血热病毒最初被称为汉坦病毒 ,后来又被称为克里米亚-刚果出 血热病毒。
出血热病毒的分类与特征
分类
出血热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是一 种有包膜的RNA病毒。
特征
出血热病毒具有多种不同的病株,其 中一些病株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如 肾综合征出血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 热等。
出血热病毒的流行病学
01
出血热病毒感染机制
出血热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通过宿主动物的血液、唾液、尿液等途径传播。
病毒进入人体后,在体内复制,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 反应,从而引发出血、发热等症状。
病毒主要侵犯肾脏、肝脏等器官,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出血热病毒感染的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出血热病毒感染后,患者会出 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
02
03
传播方式
出血热病毒主要通过接触 感染者的血液、尿液、呼 吸道分泌物等传播。
流行地区
出血热病毒主要流行于非 洲、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地 区,其中亚洲地区最为严 重。
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 感染出血热病毒,但老年 人、儿童和身体虚弱的人 更容易发病。
CHAPTER
02
医疗微生物学出血热病毒课件
病毒通过接触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进入细胞内部。在细胞内,病毒利用 宿主细胞的资源进行复制和转录,产生新的病毒粒子。最后,新合成的病毒粒 子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细胞。
03
实验室检测方法与技术应用
标本采集与处理流程
01 标本采集
采集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液、尿液、粪便等 标本,同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出血热病毒感染后,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 等症状,同时伴随有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的出血表现。严 重病例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病理 检查等。
02 标本处理
将采集的标本进行离心、过滤等处理,去除杂质 和干扰物质,提取病毒核酸或抗原。
03 标本保存
将处理后的标本保存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核酸检测方法及优缺点比较
01 0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利用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在PCR扩增过程中实时监测荧光信号的变 化,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定量等优点,但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 和专业的操作人员。
医疗微生物学出血热 病毒课件
目录
• 出血热病毒概述 • 出血热病毒生物学特性 • 实验室检测方法与技术应用 • 出血热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 治疗策略与药物研究进展 • 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意义
01
出血热病毒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出血热病毒是一类引起出血热疾病的病毒,主要通过啮 齿类动物传播给人类,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安全性评估
通过对临床试验数据的分析,评估疫 苗在接种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局部 反应、全身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等。
医学微生物学 1黄病毒与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病人
防治原则
灭鼠防鼠、加强个人防护。 接种疫苗。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新疆出血热病毒)
形态结构与汉坦病毒相似。 传染源:野生啮齿动物和家畜。 传播媒介:硬蜱。 发病有季节性人体被带毒硬蜱叮咬而感
染。
埃博拉病毒
属丝状病毒科,单负链 RNA病毒
引起人或灵长类动物的严 重出血性疾病,死亡率高。
包膜:有,刺突可凝集鹅红细胞。 外形:圆形、椭圆形、多形态性
生物学特性
流行环节
传染源:鼠等啮齿类动物。 传播途径: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
及形成的气溶胶通过人的呼吸道、 消化道、皮肤伤口等方式传播,螨 也可以作为传染媒介。 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黑线姬鼠
褐家鼠
致病性
致病机制
全身小血管、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 微循环障碍。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免疫病理反应。 I型超敏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
病后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
肾出血综合征(HFRS)
眼结膜、咽部、软腭等处充血。 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 三红:面、颈、上胸部。 五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双肺弥漫性浸润、间质水肿、最终发展为呼吸衰竭。
汉坦病毒
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流行性出血 热的病原体,分为14个不同型别,与人类 密切相关的为6个血清型,在我国主要是I型、 II型和III型。1978年,从南朝鲜汉滩河附近 捕获的黑线姬鼠中分离出。引起肾出血综 合征(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HPS)。
生物学特性
病毒基因组
单负链RNA,分长、中、短三个片段,分别编 码RNA聚合酶、糖蛋白(G1、G2)和核壳体 蛋白(N)。G1、G2为血凝素抗原。
医学微生物学-虫媒、出血热病毒
国内流行的主要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 登革病毒 新疆出血热病毒
第一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virus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 日本脑炎病毒(1935年日本发现) 蚊虫叮咬传播 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1.生物学特性
血凝素,在PH6.0~6.5能凝集鸡、鸽、鹅 的红细胞。
出血热 三H症状: 高热(hyperpyrexia) 出血(hemorrhage) 低血压(hypotension)
形态与结构: 圆形、椭圆形或多形性, 单负链ssRNA
有膜病毒。
多形性
人类出血热病毒Leabharlann 类病毒类属病毒媒介 疾 病
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
啮齿动物
新疆出血热病毒 蜱
黄病毒科 披膜病毒科 沙粒病毒科 线状病毒科
第二十九章 虫媒病毒 ( arbovirus)(P278)
指一类通过吸血节肢动物(蚊、蜱、 白蛉等)叮咬人、家畜及野生动物而传播 疾病的病毒。
共同特点:
1.形态与结构 球形, +(-)ssRNA, 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 有包膜,有刺突。 2.节肢动物 既是传播媒介,又是储存
宿主。 3.致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畜共患病
汉坦病毒
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啮齿动物(黑线姬鼠) 传播媒介: 排泄物、分泌物直接接触或形成气溶胶感染。 传播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伤口 垂直传播(孕妇) 虫媒(螨)传播。
致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中国疫情最严重(90%世界) 免疫力牢固 预防: 灭鼠、个人防护。 灭活疫苗
本章要点:
登革病毒 黄热病病毒
Chikungunya病 毒
Lassa病毒 Junin病毒 Marburg病毒 Ebola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cxr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病毒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 1976年韩国学者李镐汪等首次成功地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在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发现了病毒抗原,随后又用A549和VeroE-6细胞分离到HFRS 病毒毒株,这个毒株是在韩国汉坦河附近的疫区分离到的,因而命名为汉坦病毒。
引起以发热、出血和严重的肾功能衰竭等为主要症状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本病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在我国除新疆、西藏、台湾和海南省外,均有病例报告,但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各省。
第一节汉坦病毒(Hantavirus)汉坦病毒呈球形,直径为75~210nm。
核酸为-ssRNA,分大(L)、中(M)和小(S)3个节段。
核衣壳呈螺旋对称。
外层是脂质包膜,表面有病毒糖蛋白组成的刺突。
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病毒可在A549(人肺癌细胞株)、VeroE-6 (一种克隆的非洲绿猴肾细胞)等多种细胞中增殖,但增殖缓慢,一般不引起明显的CPE,常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感染细胞胞浆内的病毒抗原作为病毒增殖的指标。
黑线姬鼠为敏感动物,经皮下、腹腔、鼻、口接种均可感染。
接种后10d左右可在鼠肺、肾、肝等脏器发现大量病毒。
培养特性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主要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和林区的大林姬鼠。
HFRS流行的季节性与鼠类繁殖活动以及与人的接触时间有关:黑线姬鼠传播的发病高峰多在秋冬季,从10月到次年1月;褐家鼠传播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从3月到6月。
传播途径:病毒在鼠体内增殖,随唾液、尿、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长期大量排毒污染周围环境,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给人。
致病性与免疫性人被病毒感染后,经1~3w潜伏期,出现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主的临床症状。
典型临床经过可分5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 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病死率为3%~20%不等,一般为5%左右。
致病性与免疫性根据传染源不同分为3个类型:①野鼠型:主要由野外黑线姬鼠传播,多发生在农业区,青壮年易感,一般病情较重;②家鼠型:由褐家鼠传播,农村和城市均可发生,病情较轻,多无典型的5期经过;③大白鼠型:发生在以大白鼠或小白鼠为实验对象的的实验室。
医疗微生物学出血热病毒
医疗微生物学出血热病毒
26/36
2.发病机理
1)汉坦病毒直接作用 靶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骨髓巨核细胞、
肝细胞、神经细胞、 单核细胞
医疗微生物学出血热病毒
27/36
2)免疫病理损伤(发病与机体免疫应答亲密 相关)
* Ⅰ型变态反应——早期 IgE 和组胺↑, 嗜碱性 粒细胞脱颗粒试验阳性
* Ⅲ型变态反应——早期特异性抗体↑, 免疫复
•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 HFRS
•
(Dobrava-Belgrade virus)
• 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 HFRS
• 泰国病毒(Thailand virus) HFRS
医疗微• 生希物学望出血山热病病毒 毒 ( P r o s p e c t6/36
汉坦病毒在临床上主要引发两种急性传染病:
医疗微生物学出血热病毒
24/36
1. 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起病急,发病快
三大主症 * 发烧 * 出血 * 肾脏损害
五期经过 * 发烧期 * 低血压期 * 少尿期 * 多尿期 * 恢复期
医疗微生物学出血热病毒
25/36
HFRS部分临床表现: A: 结膜充血;B: 牙龈出血; C: 皮下出血;D: 皮肤淤斑。
病毒科,我国已发觉主要有: 汉坦病毒、
登革病毒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医疗微生物学出血热病毒
2/36
医疗微生物学出血热病毒
3/36
第一节
汉坦病毒
医疗微生物学出血热病毒
4/36
* 汉坦病毒于 1978 年由韩国学者李镐汪等从疫区 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出,分类: 单分子负链 RNA 病毒目(Mononegavirade) 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 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
期末复习-医学微生物学-出血热病毒
主要靶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病毒增殖可引起细胞损伤、细胞间隙形
成、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还可造成血小板损伤并直接
引起细胞凋亡。感染的单核细胞可向其他组织细胞扩散。免疫病理损
伤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方面,体液免疫中的抗体通过Ⅰ型和
Ⅲ型超敏反应引起损伤。
免 疫 感染后病人产生特异性抗体,其中 IgG 类抗体可持续多年甚至终身,主
性
行。病毒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主要在肝内增殖,也可在血管内皮细
胞、单核-巨噬细胞及肾上腺皮质细胞等增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
伤,导致组织细胞融合、器官坏死和严重的病毒血症。
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 TNF-α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导致毛细血管通
透性增加、皮疹、广泛性出血和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原因
潜伏期 2-21d,突然发病,开始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等,随后进
编码
蛋白
分类 属于丝状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有扎伊尔型(致病性最强)、苏丹型(致
病性仅次于扎伊尔型)、本迪布焦型(致病性低于苏丹型)、莱斯顿型
(对人致病还未见报道)
培养 最常用 Vero 细胞、MA-104、SW-13 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细胞质中增
殖,出芽释放
抵 抗 不强。对紫外线、脂溶剂、β-丙内酯、酚类、次氯酸、高温等敏感
治
好
原 治疗 卧床休息和“液体疗法”为主的对症措施,利巴韦林有一定疗效
埃
毒
博 拉
病
则 生 形பைடு நூலகம்态 病毒多形性,以细长丝状为主,直径 80nm,长短不一,最长可达 1400nm。 物 与 结 核衣壳螺旋对称。有包膜,包膜上有长约 7nm 的糖蛋白刺突
学构
性 基 因 基因组为-ssRNA,有 7 个 ORF,基因间有重叠 状 组及
医学微生物学—出血热病毒
(四)防治原则
➢ 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效果较好。 ➢ 一般预防主要采取灭鼠、防鼠、消毒和个人防护等措施。 ➢ 对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调节水与电解
质平衡、应用抗病毒药物等。
汉坦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 多数呈球形或卵圆形,平均直径约120nm,有包膜。出 血热病毒有20多个型别,在我国流行的是汉滩病毒和汉城 病毒,所致疾病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 抵抗力不强。56 ℃~60 ℃ 1小时即可被灭活,一般消毒 剂如苯扎溴铵等能灭活病毒,对酸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环节
➢ 我国出血热病毒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 病毒随宿主动物的唾液、尿、粪便排出体外而污染环境,人
或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途径而感染。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பைடு நூலகம்
➢ 出血热病毒可感染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小板等,但主要侵犯血管内 皮细胞。
➢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 患者在发病1~2天即可检测出IgM,于第7~10天达高峰
。IgG抗体在第3~4天出现,第14~20天达高峰,可持 续多年。病后免疫力持久。
出血热病毒-医学微生物学课件
埃博拉病毒
非洲出血热(Africa hemorrhagic fever)主要 包括埃博拉热(Ebola fever)和马堡热( Marburg fever),分别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和马堡病毒(Marburg virus)感染所致
两种病毒均为RNA病毒,同属于丝状病毒科( Filoviridae)的丝状病毒属(filovirus),形态 结构酷似,但抗原性明显不同
基于中和试验的血清型 Subtypes of Hantaviruses Based NT
黑线姬鼠型
黑线姬
褐家鼠型
欧洲棕背鼠型
草原田鼠型
田鼠
小家鼠
巴尔干姬鼠型
小家鼠型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根据抗原和基因结构分型(10型)
了解内容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及新疆出血热病毒防治 原则;非洲出血热病毒(埃博拉病毒和马堡 热病毒)的传播方式及引起疾病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istory
Ha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later renamed hantavirus disease, HVD) first recognized in Heilongjiang, China in the 1930s, and came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West during the Korean war when over 3000 UN troops were afflicted
Comparative Clinical Features of Recognized Hantavirus Disease (HV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出血热病毒:通常把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称为出血热病毒。
在分类上属于多种不同的病毒,在我国已发现的出血热病毒主要有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的某些型别如汉滩病毒、汉城病毒等感染人体后主要引起以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称为HFRS。
汉坦病毒是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病毒,核酸类型为单负链RNA,主要经动物源性传播,可以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病特点:
(1)储存宿主与传染源:啮齿类动物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其中主要为鼠科动物。
(2)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有动物源性传播、胎盘传播和虫媒传播,其中动物源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即携带病毒的动物通过唾液、尿和粪便等排出病毒污染环境,病毒随污染物可经人或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摄入或直接接触动物感染人体。
(3)感染类型:以显性感染为主,隐性感染少见,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4)临床特点:发病急骤,主要症状为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
(5)一般认为病毒通过对组织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损致病伤,尤其是Ⅲ型超敏反应参与致病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