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和撒切尔的供给侧改革
全球增长停滞期 里根、撒切尔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答案吗
全球增长停滞期里根、撒切尔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答案吗?招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认为,在未来全球经济长期停滞的背景下,认为中国供给侧改革会走里根和撒切尔的老路是美丽的误会。
前者的成功源于供给学派的减税和凯恩斯式赤字和国债,后者是靠大规模私有化。
其实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说都和供给侧有关,目前的供给侧改革导向是偏市场还是偏计划尚需观察。
在改革路线方面,丁安华认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面临抑制投资增量就难保经济增长的矛盾,要改善供给侧过于依赖投资的畸形结构,必须让新增投资流量小于资本折旧。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在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提升将两大要素结合的技术、提高产出能力。
投资方面,丁安华提到,据招商证券测算,未来五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速和潜在增速差距为负0.5-1.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缓慢探底,通缩压低企业盈利增长,持续的大级别牛市行情可能性不高,但供给侧改革会提供很多结构性的交易机会。
过去一个多月,供给侧改革这个词突然之间风靡大江南北,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解读,丁安华新近报告主要梳理了有关供给侧改革的以下几方面问题:一、什么是供给侧?什么是需求侧?丁安华认为,理解这个热词首先要回答究竟什么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他展示了以下两张图。
第一张是从需求端观察经济活动,这是现在比较习惯的视角,我们对于经济增长的理解大多是从需求面来观察的,所谓“三驾马车”就是通过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用公式表达就是GDP等于投资加消费加净出口。
与此相应的是总需求管理的宏观政策,比如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大投资、刺激消费和鼓励出口。
第二张图是从供给端分解经济增长的动力,学术表达为生产函数,即产出等于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函数。
供给侧的生产能力由资本、劳动和技术三方面构成,经济增长受到生产能力制约。
生产产品首先要资本投入,其次要有劳动力,此外要有把资本和劳动有机组合起来的技术,技术提升可以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生产率,所以叫做全要素生产率(TFP)。
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3)
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3)总体上,必须看到,尽管中央政府大力提倡创新,但国家的创新能力仍然低下,受到很多实际政策的制约。
过度的政策或者错误的政策就是这里所说的“错误的供给”,包括上面所讨论的过度金融和互联网。
因此,供给侧改革需要的是一整套新的制度和政策供给,在最低限度上纠正过去的供给过度,尤其是错误的供给,弥补供给不足,从而找到新的供给,刺激需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 [篇3]1.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与今生1.1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11 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2 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
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1.3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表象:需求不足。
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
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
内需中,11 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12 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13 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实质:供需错配。
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15 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
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
陈世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对称经济学
陈世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对称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不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不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不是以增长经济学为实质的各类结构经济学,不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经济学,不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也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因为上述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共同的理论基础都是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不但无法解释和解决包括产能过剩在内的经济危机,而且正是一般均衡理论及建立其上的价格经济学导致了包括产能过剩在内的经济危机。
如果说,产能过剩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
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是价格经济学,价格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一般均衡理论。
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宣告了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破产,宣告了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与一般均衡论的破产。
只要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解析不了产能过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是市场自发调节还是政府“干预”,也解决不了产能过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解决产能过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用生产力发展代替GDP增长,用知识运营增长方式代替资本运营增长方式,用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代替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用再生型经济发展模式代替配置型经济发展模式,用价值机制代替价格机制作为市场核心机制,用国民创新体系、国民创业体系代替国民产业化体系,用福利型国民经济系统代替货币型国民经济系统,用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范式代替主客体对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用对称代替均衡、对策代替博弈作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明了人的理性预期、国家经济主体性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证明了经济发展是主客体的统一,从而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经济学以及价格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的彻底破产,宣告了隐藏在这些经济学范式背后的线性思维方式的破产。
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2)
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2)就我看来,供给侧改革必须把握四个关键点:一是化解过剩产能,产能过剩就是总供给不正常的超过总需求,这样就会造成资源浪费,使经济增长面临更大的下调压力,所以必须淘汰“僵尸企业”,加大产业重组。
二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比如通过减税等政策性改革,让企业减少没必要的制度成本,这样企业就有更多资金去创新、去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我们国家现在有很严峻的楼市库存压力,“空置”的住房可供2.2亿人口居住,所以化解房地产库存非常有必要。
四是防范化解金融危机,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股票市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在实践中,必须正确把握供给侧改革的各项任务,按照中央提出的总体要求,制定实施适合本地实际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 [篇2]“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成为近期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
究竟何谓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
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20 世纪70-80 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
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滑。
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路径: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4 个“歼灭战”,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 条主线上推进。
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撒切尔政府与里根政府福利紧缩政策比较——以养老金改革为例
1 撒切尔政府的社 会保障 制度改革
的折扣 , 有效 期 至 1 9 9 3 英 国是 福 利 制 度 起 步 较 早 的 国家 之 一 , 但 直 到 员增加额外 的相 当于收 入 2 年 。这种新 的制 度 安排 大 大增 加 了私 营部 门的 吸 引 1 9 7 9 年养老金私有 化改革 前夕 , 才 基本形 成 了覆 盖范 降低 了政府在“ 收入关联型养 老金” 的地 位 , 将提 高 围较 广、 待 遇较慷慨 的养 老金 体 系。这一体 系 主要包 力 , 括缴 费型的国家养 老金和非缴 费型 的国家养老金 。其 退休收入 的努力逐步转嫁到私营部 门。
撒 切 尔政 府 与里 根 政 府 为例
张 文璇
( 武汉 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2 ) 摘 要: 2 O世 纪 7 O年代 以来 , 各主要福利 国家普遍遭遇 到“ 黄金 时代” 以来福利制 度的 困境 。越 来越 多的福
一
Gu a r a n t e e , MI G) 。
中缴 费 型 的 国家 养 老金 包 括 国家基 本 养 老 金 ( B a s i c 2 里 根 政 府 的社 会 保 障制 度 改 革 里根总统上 台之前 , 美 国面 临着半个 世 纪 以来社 S t a t e P e n s i o n , B s P ) 以及 国家收入关 联型养老 金 ( S t a t e
养老金 主要指 最低养 老金保 障计划 ( Mi n i mu m I n c o me 先, 信托基金赤字带来 了严重 的联邦财政 负担 。其次 ,
国进入 了 2 0世纪末 重要 的改 革 时代 。保守党 政 府改
革 的基本理论依据是体现 出鲜 明的新保守主义 特点 的 为“ 新 的不平等” 的代表 。里根总统 的福利改革 思想则 撒切 尔主 义。撒切 尔 主义 主 张减 少 国 家对 经 济 的干 来源于传统的共 和 主义福 利主 张和保 守 主义思想 , 主 预, 强调市场 的 自我调节 , 大规模 实施私有化 。在社会 张推行新联邦主义政策 , 改革社会保 障制度 , 缩小 联邦
2016年美英供给侧改革减税经验借鉴分析
2016年美英供给侧改革减税经验借鉴分析2016年3月目录一、里根政府80 年代初的减税政策 (5)1、减税政策的背景 (5)2、减税的主要举措 (6)3、减税政策的效果 (7)(1)企业负担显著降低 (7)(2)税收收入不降反增,但赤字率扩大 (8)(3)刺激了企业投资和美国经济增长 (11)(4)促进了美国股市的繁荣 (11)二、撒切尔时期的税收政策 (12)1、撒切尔减税政策的实践 (12)2、撒切尔减税政策的效果 (13)(1)税收不降反增,但占GDP比重明显降低 (13)(2)经济保持连续增长 (15)(3)提高了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 (15)(4)促进了英国股市的繁荣 (16)减税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
历史上,英国和美国都曾通过减税来降低企业成本、刺激经济增长。
从结果来看,减税的积极影响是显著的,在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股市繁荣。
当然,消极的影响也可能存在,譬如提高政府收支压力、扩张政府财政赤字、恶化收入分配等。
但是如果应对得当,在降低税率的同时扩大税基,并通过减少政府非生产性支出等手段来对冲,减税并不必然恶化政府收支。
20 世纪80 年代初,里根在执政期间实行了大规模的减税计划。
面对20 世纪70 年代持续陷入“滞胀”的美国经济,需求管理的效果日渐式微,减税作为供给侧管理的主要手段登上历史舞台。
从政策实践来看,1981 年税制改革降低了个人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缩短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对企业投资给予纳税优惠。
从政策的效果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81 年减税显著降低了企业负担,美国边际实际税率由37.2%大幅下将至26.2%。
二是税收收入不降反增,但财政赤字明显扩大。
正如拉弗曲线所预言的,税率的降低非但没有减少政府收入,反而由于扩大了税基带来了税收的增加。
当然,由于刺激了GDP 的更快增长,税收占GDP 的比例显著降低。
与此同时,美国的财政支出尤其是国防支出却始终处于高位,这也导致了美国财政赤字的扩张。
高中历史:“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高中历史:“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则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
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
第1 页共1 页。
“里根革命”与“撒切尔新政”的供给主义批判与反思
“里根革命”与“撒切尔新政”的供给主义批判与反思“里根革命”与“撒切尔新政”的供给主义批判与反思--基于马克思经济学劳资关系视角鲁保林·2017-01-03·评论(0)字体:大/ 中/ 小“里根革命”和“撒切尔新政”,导致“大企业、大工会、大政府”模式演变为“大资本、小工会、小政府”模式,政府权力被资本绑架,资本逻辑在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中占据支配地位.它牺牲工人利益去提高资本的盈利能力,不仅扩大了收入差距,而且加重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调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一卷撰写的书评中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得到。
”[1]589由于马克思“攀登到了最高点”,所以能够“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白而且一览无遗,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巅观赏下面的山景那样。
”[1]589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革命”和“撒切尔新政”,有人将其视为成功的典范顶礼膜拜,大加赞许。
更有甚者将供给学派视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
然而,只要我们运用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审视这场新自由主义闹剧,就可以看清其本质,洞悉其理论上的缺陷。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一个简要的概述原始积累是资本关系形成的历史起点。
资本关系要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分离为前提,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2]821,822原始积累以一种残酷的暴力手段使“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
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
”[2]823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连工人的劳动力也成为商品,不过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
通过劳动力的买卖这种方式,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得以重新结合,占有生产资料的货币所有者成为资本家,劳动者则成为雇佣工人。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
供给侧改革本质当前,供给侧改革这一新名词受到各界热议。
那么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什么呢?1.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的转变里根在1980年就职演说中提到“在这场危机中,政府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问题的根本。
”里根认为,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是造成当时美国经济陷入泥潭的根本原因,所以里根上任之后就通过减少政府干预、精简政府开支、大幅度减税等方式刺激生产,让美国经济摆脱约束,重新焕发活力。
里根政府通过改革供给,将生产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重新让位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让美国经济再次辉煌。
今天,中国高层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说明中国高层面对中国经济下行,对于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已经出现了重大转变,我们也在从供给侧想办法。
2.直接含义如果将“供给侧改革”进行拆分,“供给侧”代表“供给方面”相信没有多少异议,而这“改革”指的是什么呢?“改革”指的是对旧的制度或者旧的事物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那么“供给侧改革”的直接含义就可以理解为对旧的供给制度进行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
对一项制度的调整或者改良,实践做法无非是:放宽、加紧、或者废除。
3.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对供给端进行改革,这一做法的理论根源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所倡导经济发展理念是“小政府,大市场”。
供给学派的的政策主张也多是放松经济管制,刺激企业活力,信仰自由竞争和企业家精神。
既然我们用到了“供给侧”这个词,那么今天的中国供给侧的改革肯定是对之前供给方面相关制度的放宽或废除,而不会是加紧。
所以,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政府减少对现行供给要素市场的约束。
4.两方面的供给约束当前中国的供给约束存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供给过剩,供给过剩现象的根源是政府对于生产的“保护性干预”。
地方政府为了稳住GDP、保证增长率、保持就业等等目标,长期干预建筑、钢铁、化工、房地产等行业的生产,该破产的不让破产,该淘汰的不舍得淘汰,继续维持僵尸企业的在经济空间中存活。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
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
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大学生践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案例
大学生践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案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正确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正确决策部署。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改革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需求侧短期刺激的理论基础在于:当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形成增长缺口时,意味着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利用,会出现周期性的失业率提高现象,因此要刺激总需求以使实际增长率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
但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这种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用处很小。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其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二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三是以发展经济学为核心的各类结构主义;四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五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理论;六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主义。
但是,这些理论都不能成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工具箱,主要原因是:萨伊定律所倡导的“供给自动缔造自身的市场需求”“宏观经济不须要展开市场需求管理”等主张,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动机理相冲突。
从萨伊定律启程,市场不可能将发生全面的生产过剩,这与目前大规模的新增产能短缺似乎并不一致。
萨伊定律所明确提出的政府不干涉原则,也似乎难以环境治理当今时代的经济问题。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其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二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三是以发展经济学为核心的各类结构主义;四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五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理论;六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主义。
但是,这些理论都不能成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工具箱,主要原因是:萨伊定律所倡导的“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宏观经济不需要进行需求管理”等主张,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机理相冲突。
撒切尔政府与里根政府福利紧缩政策比较
撒切尔政府与里根政府福利紧缩政策比较【摘要】撒切尔政府和里根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实施了福利紧缩政策,旨在减少政府福利开支并推动经济发展。
撒切尔政府主要采取了私有化国有企业和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而里根政府则注重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项目。
两者政策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都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
这些紧缩政策对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包括失业率上升、社会不公等问题。
也有人认为这些政策带来了经济效益和激励个人责任感。
未来,政府在制定福利政策时需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以实现可持续的社会福利制度。
【关键词】撒切尔政府、里根政府、福利紧缩政策、异同点、影响、评价、对比、未来政策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英国和美国分别出现了撒切尔政府和里根政府,两个政府在处理社会福利政策上都采取了紧缩措施。
撒切尔政府由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领导,执政于1979年至1990年。
里根政府则是由总统罗纳德·里根领导,执政于1981年至1989年。
这两个政府对福利制度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和紧缩,主要是为了减少政府负担、削减开支并推动经济增长。
在经历了70年代的经济困境和通货膨胀之后,撒切尔政府和里根政府都认为福利开支过高是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削减社会救济、提高养老金入不入、调整医疗保险制度等,以减少政府支出并激励个体自力更生。
这些紧缩政策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争议和反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政府的政策选择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正文2.1 撒切尔政府的福利紧缩政策撒切尔政府的福利紧缩政策在英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玛格丽特·撒切尔于1979年成为英国首相,她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削减政府开支和缩减福利支出的政策措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举措是推行削减公共支出、私有化国有企业、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等。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及其启示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及其启示一、美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美国一直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里根政府时期的“里根经济学”。
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减税、放松监管、鼓励创新等政策举措,旨在激发经济活力,提高生产率和增加就业机会。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减少了通货膨胀,提高了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
美国在教育、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
美国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倡学校竞争和选拔制度,鼓励学术研究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在科技创新方面,美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企业投入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美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学习。
减税放松监管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促进经济增长。
鼓励教育创新和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人才素质和科技水平,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保护知识产权和鼓励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德国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实践。
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德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德国推行了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实行了短时工作制度和灵活用工制度,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促进了就业和增加了劳动参与率。
德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领域转移,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德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对其他国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鼓励产业转型和升级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日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对其他国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健全的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有利于保障金融稳定性和经济健康发展。
美国80年代的“供给侧改革”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将供给学派 和货币主义混淆,认为他们都主张控制 货币数量,不要乱发货币。实际上,这 两个学派的心法是一样的,都是主张自 由主义,通过市场来决定货币配置,但 是具体的招式不一样。蒙代尔认为,弗 里德曼控制货币数量这个招式不好使, 因为控制货币数量相当于人为地控制了 供给,会出现两个问题。
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实际上 是政府用行政手段防止金融风险,属于 非常规、临时性的手段。在美国供给侧 革命时期,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大 幅度缩表。市场突然没钱了,里根政府 就大搞减税,让利于市场,刺激市场扩 大消费和投资,市场活跃起来,钱也就 回来了。
然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减税、控制货币总量,都是“招式”, 不是“心法”。从招式上来看,凯恩斯 式政策与供给侧政策没有本质区别,都 是采用行政干预,无非是方向不同,一 个在需求侧,一个在供给侧;一个主张 拉动、刺激,一个主张推动、调节。一 旦采用行政干预,供给侧改革就又回到 了凯恩斯主义的周期调节上来。所以, 供给侧改革关键不在于“招式”,而是 “心法”。
CFO社区 CFO COMMUNITY
关注
美国80年代的“供给侧改革”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供给侧改革在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 案例,最典型的是20世纪80年美国里根 时期,面对内忧外患,通过成功实施供 给侧改革实现了经济转型和再次腾飞。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供给经 济学,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属 于古典主义的流派之一,主要思想是鼓 励市场竞争和减少政府干预。从经验上 来看,供给侧改革一般针对长期实施凯 恩斯式政策的后果,比如产能过剩、货 币过多、结构失调及其造成的经济衰 退——当“吃的”太多的时候,就要进 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肠道,这就 有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说法。
我国“供给侧改革”与里根供给政策比较分析
财经研究21我国“供给侧改革”与里根供给政策比较分析张玉梅摘 要: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频词。
本文将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政策与20世纪八十年代里根供给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里根政府的供给政策经济背景不同,但政策实施环境相似。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里根经济学一、里根供给政策 (一)背景 里根上台的时候美国的经济正面临很多困难,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通货膨胀与生产停滞并存。
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由50年代的2.1%上升到80年代的13.6%,美国面临很高的通货膨胀;与此同时,美国进入生产停滞,其GNP 年增长率、私人投资年增长率、劳动年增长率都在迅速下降,年失业率迅速上升,高达6.3%。
(二)政策主张 供给学派分析了美国的滞涨形成的原因,归纳为四点:通货膨胀,过高的社会福利水平,高额的累进税,过多的政府干预。
里根当时完全按照供给学派分析的原因,制定了他的四个经济目标:反通货膨胀,减少社会福利也就是政府开支,减少政府税收,放松政府对经济的管制。
(三)政策效果 总的来说,里根的政策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从1982年12月起,美国经济逐渐走出衰退,至1988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成为战后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通胀率也由初始的13.5%下降为低于5%。
美国的GDP 占世界的比重也由1980 年的23%上升到1986 年的25.2%。
二、我国“供给侧” (一)背景 我国提出“供给侧”政策的背景一是产能过剩引起通货紧缩,二是不能持续的高经济增长速度。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但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
主要表现为: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下降的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的企业利润;增速放缓的财政收入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内在的因素,我国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严重过剩,首先会直接导致大量产品滞销、库存高企、价格持续下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吗?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吗?高东方(三亚学院财经学院,海南三亚572022)[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萨伊定律都是从供给侧寻求经济增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供给学派的理论源头是萨伊定律,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学派的某些政策主张也有相似之处。
但中国当今面临的经济环境和萨伊定律或供给学派提出时的经济情况大相径庭,不能照搬照抄萨伊定律的政策主张。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借鉴萨伊定律,更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基础制度上设计一整套的结构性改革方案。
[关键词]萨伊定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学派[中图分类号]F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0)11-0161-02第2020年第11期(总第531期)商业经济No.11,2020Total No.531[作者简介]高东方(1982-),山东德州人,博士研究生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就业和人力资本。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8年我国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成绩突出,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更有质量。
传统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拉动经济增长依靠需求侧,既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为拉动经济增长更多地需要依靠供给侧,即优化生产结构,降低粗放式生产,提高节约式生产,减少高耗能、高污染和效益低的产业,增加低耗能、低污染和效益高的产业。
使我国的生产结构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结构更好地匹配起来。
一、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为了应对我国经济的新挑战,要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并且加强城市治理方面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为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理念,提高国内生产力水。
2016年1月2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研究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方案。
有对“灵魂伴侣”叫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他们还有个“教父”叫丘吉尔
有对“灵魂伴侣”叫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他们还有个“教父”叫丘吉尔有人说:“三观相近的两个人,在一起久了,连外观也会相近。
”可见,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始于外观,终于三观”。
其实,不仅爱情如此、友谊如此,即使是在崇尚务实、利益至上的政治领域,庶几也是如此。
20世纪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就有这样一对“精神眷侣”,两人之间的种种往事被人称为“政治姻缘”,他们就是曾经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曾经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
撒切尔夫人与里根的初次相遇是在1975年。
当时,撒切尔夫人是英国保守党的党魁,但伦敦威斯敏斯特宫的政客并不买她的账;而里根,作为美国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其电影演员的过往经历,更是被华盛顿的政治精英们看不起。
都是“局外人”的身份让两人一见如故。
根据在场的人回忆,“他们像多年的朋友那样,聊得十分投合和亲热”。
多年以后,当两人分别执掌英美两国政府,在西方世界刮起一股强大的“自由风暴”时,人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两人能“一见钟情”——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
1979年,撒切尔夫人接手的英国,是一个被经济滞胀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英国病人”。
撒切尔夫人为“英国病”开出了三味药——◎将那些庞大且亏损的英国国企市场化。
◎大幅降低私营企业的税负,削减福利政策和公共开支。
◎打击无节制的罢工,恢复生产。
当“刮骨疗伤”进入深水区时,撒切尔夫人与内阁同僚们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激动之余,她从包里拿出一本哈耶克的《自由宪章》,放在阁僚们的面前,说:“这才是我们应该信仰的!”最后,撒切尔夫人的药方成效显著,英国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困扰几十年的“英国病”基本痊愈。
而就在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在英伦三岛如火如荼之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里根革命”也正在改变着这个超级大国的命运。
1980年代,里根总统在国会对议员们发表演说:美国政府解决不了问题,政府本身才是问题。
里根革命之前的美国经济,同英国出现了一样的病症,那就是,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效率低下,产能浪费、财政赤字、通货滞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根和撒切尔的供给侧改革作者:刘军喜来源:《支点》2016年第02期无论是里根经济学还是撒切尔主义,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
它们为中国式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的是一个“工具盒”,而非标准答案。
20世纪80年代,在日德签署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和马克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历程,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面对本币升值的压力,日本采用低利率和宽贷款的政策,即凯恩斯主义一贯倡导的政策,结果等来的却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从此跌入“失去的10年”。
不同的是,德国马克在同时期虽然也升值高达36%,但德国并没有开展大规模刺激政策,而是在马克升值之前抢先收紧货币政策,因而躲过一劫。
对此,时任德国经济发展专家委员会主席的施耐德解释道:“解决失业问题,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奏效,却无法在长期中根本性解决问题。
”如今,世界经济特别是新兴国家通胀的隐忧,再次此起彼伏。
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7年,但世界经济依旧复苏乏力。
2015年最后一个月,美联储加息的靴子也终于落地。
中国经济也没有幸免于难,原来的“三驾马车”动力衰减,不足以担当继续提振疲软不堪世界经济的重任。
凯恩斯主义“神药”的失效,暗示了投资刺激的不再可取。
经济增速下滑、产能过剩、创新不足……在一系列问题面前,为了寻求新的“马车”和解决长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高层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处方,并且提出了今年经济发展的五大任务,即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一时间,关于供给侧改革的讨论此起彼伏。
“减”字当头的供给学派提到供给侧改革,就得说说供给学派和凯恩斯的“恩怨情仇”。
供给学派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最著名的代表理论,便是诞生于19世纪初的萨伊定律。
其认为,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因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
只要市场是有效的,企业家是理性的,就不会创造“无效供给”——产能过剩。
然而,1929年的那场大萧条,给自由主义市场理论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在大萧条之前,美联储向经济体内注入了大量货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短期内营造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于是企业增加生产,随后却发现并非是真的繁荣。
因此各种问题扑面而来,当然包括产能过剩。
生产缩减之后,经济又需要借助货币复苏。
此时美联储却进一步紧缩货币,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大萧条。
一时间,传统经济理论对所发生的现象“哑口无言”。
此时,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闪亮登场。
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不花钱和花钱少是一种不爱国的行为,政府应该刺激消费来防止个人过多的节约行为,应该用公共投资弥补私人部门投资的不足。
人们犹记得,信奉自由市场的哈耶克,还曾与凯恩斯在《时报》上展开过激烈的辩论,但最终投降,转而集中精力研究政府及法律。
随后,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50-60年代风靡一时,成为西方各国政府的主流经济思想。
但进入到70年代,石油危机叠加本国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滞涨现象,使得这次经济危机与以往相比显得更加棘手。
到1980年底的时候,美国通胀率高达13.5%,失业率达7.2%,经济增长率仅为-0.2%,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最高达70%,企业所得税率高达46%,抑制了私人部门投资和生产的热情;同时期的英国也没好到哪里去,其零售价格指数相比70年代一度上升至25%以上,GDP增速却大幅下滑,还出现了负增长,1980年通胀率超过17%,工资与物价螺旋式走高,在企业生产率未提高时,反而带来通胀压力。
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理论,用通胀打击失业、以失业对抗通胀的方式,将世界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
然而,在通胀和失业同时出现时,却显得束手无策,还被认为是滞涨的罪魁祸首。
当时,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学理论引领西方国家走出困境,与凯恩斯主义观点相悖的供给学派,这时又占据了主流。
从理论来看,供给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可以概括为一个“减”字——减少税收、减少干预、减少福利、减少通胀,即减少税收,刺激个人储蓄和企业投资;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
从实践来看,真正让供给学派“威名远扬”的,非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莫属。
虽然不能一味地推崇拿来主义,但回顾历史,特别是相对成功的改革实践,有助于我们看清和反思一些问题。
里根减税催化美国经济持续繁荣滞涨带来的是企业关门、更多的失业和更高的通胀。
1980年,美国选民抛弃了无计可施的“老实人”吉米·卡特,把橄榄枝抛给了好莱坞演员罗纳德·里根。
作为美国史上最帅的总统,里根在其任期内也是美国史上干得最漂亮的总统之一,因为他盘活了几近崩盘的美国经济。
身为共和党的一员,里根深受柯立芝执政理念的影响。
在20年代柯立芝执政时期,美国经济一片兴旺,被称之为“柯立芝繁荣”。
柯立芝执政的核心思想,在于减税和政府的无为而治。
其不断减弱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这种监管“小到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当然,时代不同了,里根需要更为严谨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改革方案,而供给学派的理论此时恰好最得心应手不过,也因此成为80年代美国核心的经济政策。
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被认为是帮助美国脱离滞涨的关键手笔。
而这一政策的理论支持者,则来自里根政府经济顾问团成员阿瑟·拉弗,他曾经在一块餐巾纸上画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如果税率是零,那么政府的收入是零;但如果政府的税率是百分之百,人们就不想从事任何工作,政府的收入也将是零。
简而言之,只有适当降低税率,才能重振经济。
在企业主和中产阶级被高额税赋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里根减税的招牌,自然赢得了全社会上上下下的拍手叫好。
在供给学派影响下,里根摒弃了凯恩斯主义策略,实施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方案:从1981年10月起的三年内,分三次降低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从14%到70%,降为11%到50%。
1986年,里根又签署了修正法案,即《1986年税制改革法案》,企业最高边际税率从46%降为34%,个人则由50%降为33%,同时允许企业加速折旧,对企业投资给予优惠政策。
美国,成为当时西方工业国家中税率最低的国家。
有一批研究税收对资本存量的学者当时估计,取消资本所得税将使美国资本存量增加35%,总的福利改进相当于一生消费的1%。
这意味着什么?1990年,诺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给出了更易感受的答案:这等同于降低10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福利改进的两倍,消除整个美国战后经济波动的20倍,或是消除美国所有产品市场垄断行为的10倍。
有什么比政府主动“割肉”更能打动投资者呢?减税提高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劳动供给意愿,也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意愿。
于是,美国经济的信心慢慢得到恢复和提振。
减税,不是里根政府唯一重要的经济政策。
面对交通运输、铁路、天然气、有线电视、银行等领域限制进入和价格管制等问题,里根一上任,便开始放松对部分行业的管制,引入竞争和重组,赢得了满堂喝彩。
一如他在就职仪式上说的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才是问题本身。
为了解决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里根则采用了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支持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收缩银根的举措,降低货币供应量。
经历两年的经济衰退之后,1983年,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复苏,当年GDP增长6.5%,增加就业岗位350万,1984年通胀被控制在4%以内。
到1988年里根卸任之时,美国经济已走出泥潭,迎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进入“大稳健”时代。
撒切尔夫人与英国私有化浪潮如果说里根经济学侧重于减税的话,那么,撒切尔经济学则更注重于国企私有化改革。
出生于杂货铺家庭的撒切尔,对于经济学的理解与当时流行的凯恩斯学派大相径庭,她很快就被“有关货币主义、自由贸易和放松管制的好处”等理论说服,然后又说服更多的人。
作为哈耶克思想的拥趸,她曾举着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说“这才是我们要信仰的”。
1979年,撒切尔就任英国首相。
一上台,她便将通胀视为改革的头号大敌;。
此时,英国通胀高达21%。
于是,她遵循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原则,宣称“不再印钞”,以牺牲就业为代价,通过紧缩政策控制通胀。
在80年代初,通胀水平从21%迅速下降至5%以下。
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让市场在更大的领域与程度上主导经济转型,英国才能重获竞争力。
撒切尔在自由主义市场理论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供给方面的举措,比如私有化、减税、放松管制以及削弱工会力量等等。
70年代的英国,国有企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分散在煤炭、电力、天然气、运输等诸多行业。
国企经营缺乏有效市场退出机制,降低了英国企业的经营效率。
据测算,整个70年代,雇佣了全国25%劳动力的国有部门,只贡献了10%的GDP。
甚至很多国有企业持续处于亏损状态,还需要政府财政来补贴。
“砸碎利益集团与官僚机构加诸市场的锁链,让市场为经济寻找前进道路。
”撒切尔政府对没有必要保留国有成分的公司,进行了大胆的私有化改革,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
有意思的是,当撒切尔夫人率先推行私有化的时候,此时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领导下的法国,却在对银行和工业集团实施大规模国有化。
当她坚决推行自由市场政策,发表“撒切尔夫人是不会转弯的”这句名言时,密特朗在1982年被迫来了个大转弯。
在执政末期,他也成了私有化的拥趸。
撒切尔政府推行的许多举措,为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所效仿。
这些举措,在企业回归市场、提高效率的同时,还为英国政府提供了资金,创造了减税的条件。
撒切尔夫人大力减税以刺激经济活动,将高收入的边际税率从80%降到50%,低收入的税率也从33%降到了30%。
于是,一度不可一世的工会势力被彻底击败了,一度庞大的国有企业被出售了,一度繁琐的政府监管被放松了,而一度气若游丝的自由资本主义精神终于回归了。
1981年后,英国经济触底反弹,人均GDP、工业生产回升速度,相比欧元区其他国家更快。
撒切尔夫人与对岸的里根总统一起向世人证明,自由市场制度的确仍旧是最不坏的制度。
中国式的供给侧出路如今,我们面临的经济局面,与上世纪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在美、英经济停滞时面对的局面,非常相似。
重温供给学派和他们成功的实践,不是为了否定凯恩斯和理论之争。
正如曼昆所说:在短期内,经济是凯恩斯式的,在长期内,经济又是古典式的,只有通过影响供给方面的因素才能影响经济。
从“供给侧”想办法,无疑是破题中国经济缺乏新增长点的明智之举。
当然,无论是里根经济学还是撒切尔主义,也并非都没有争议。
时代不同,现实不同,即使面临相似的问题,教条式地套用某个理论或方法,都是很危险的。
回顾历史,只是为了认清问题,回归基本面寻找答案。
中国当前虽然没有面临滞涨的局面,但经济在结构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国有企业占有大量的经济资源,但运行低效无力,垄断企业开放程度低、民企融资成本依然高企等等,这都是供给端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