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王朝闻美术理论的特点——以《王朝闻美术谈》为例
中国美术论文范文精选
中国美术论文范文精选在多元文化极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促进了新工艺技术的产生,中国民间美术这个传统文化形态与现代艺术设计不可避免地交融在一起,给新时代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工艺技术带动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国民间美术这种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正如印刷技术革命性的进步使手工印刷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印刷品真正开始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也正是由于印刷品发展,使得各种平面设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而后摄影艺术的出现,使现代艺术设计越来越完美,到了现在,电子媒体的产生更是让现代艺术设计锦上添花,它五彩纷呈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受众的视听语言,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现在是网络时代,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新的艺术设计形式应运而生,正像我们现在每天都接触到的网页设计、多媒体艺术设术等,无限地扩展了现代艺术设计范围,使它向世界领域发展。
现代设计在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实质上是缘于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生活更是密不可分。
从整体上来看,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特别注重新的视觉语言表达,它在思维形式、表现手法、创作理念和相关媒介上都进行了创新,与传统艺术有了很大区别,换句话说,西方现代设计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极深刻的影响。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的民间美术由于失去了原有生态环境中的依托,渐渐从历史舞台中退出。
如传统的民间木版年画,手工印制工艺复杂,过去一度用来成为欢度年节的装饰品、大众传播的媒介品等,而现在随着室内装饰的变化,已经被新的艺术形式所取代。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西方的现代工业设计产品、时装设计等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而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我们一味模仿、引进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时,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却正在慢慢消失,现代艺术设计软件工具的使用确实拓展了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技巧,但民族品位中形式的美感和文化的内涵是用现代设计工具所无法替代的,设计师不但要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还必须充分掌握民族的历史文脉和个性,才能设计出不脱离时代潮流,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望、闻、问、切”
·研究探讨·289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望、闻、问、切”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 饶贤林【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望、闻、问、切”。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望、闻、问、切”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美术 “望、闻、问、切” 审美能力“望、闻、问、切”本是医学方面医生对于病人进行诊断时采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促进医生了解病人的病情。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会促进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美术的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望”感受美术作品的美,鉴赏美术美术鉴赏的学习首先是需要学生通过眼睛来看的,这就是“望”。
通过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望”,学生一定会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色彩、形状、结构等方面对美术作品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望”是学生通过视觉了解到的最直观、最具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会帮助学生通过视觉来进一步深入地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和欣赏。
不论欣赏什么美术作品,教师都应该让学生首先通过“望”的形式来感受美,让学生通过“望”来形成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一个初步认识。
例如在学习《图像与眼睛》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根据艺术作品来了解图像特征,教师首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望”。
通过学生对于《花果册页》《曼陀林和吉他》的“望”,学生会了解图像的形体,点线面体,表现轮廓结构;通过学生对于《侧椅的人体》的“望”,学生会了解图像的明暗,主要是通过受光部来表现物体的体积;通过对于《圣亚布拉恩教堂》《寒江独钓图》等的“望”,学生会了解图像中的空间感,知道实体空间、虚拟空间……通过学生的欣赏和探究,学生就会了解图像通过三种类型反映物象:具象、意象和抽象。
在“望”中学生感受到了欣赏的美,体会到了作品的五彩缤纷和艺术的异彩纷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术鉴赏能力。
[下载打印版本]王朝闻
谢谢观看
人物经历
人物经历
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 1915年至1924年,入私塾和县立高等小学。1925年初考入泸县中 学。1926年,暑假自动退学回乡。
1927年至1930年,先后在私立成都艺专、岷江大学、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习美术,曾在成都报纸副刊上发 表习作,与人合作剧本和中篇小说。
1932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雕塑,入学前创作的木刻《三等车厢》在上海春地美术研究所展 览会展出,受到鲁迅的关注;期间,因经济困难一度辍学;同年,在小学代课半工半读。
思想感情
实际出发
王朝闻(左)(1张) 王朝闻的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又坚决 反对一切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和先验主义,始终坚持从文艺欣赏与创作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文艺欣 赏和创作中的各种问题。他坚决反对盲目拜倒在西方现代派的脚下,鄙视以至否定民族优秀的文艺传统。
个人生活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王朝闻妻子为解玉珍 ;儿子为牛牛(小名)。 个人爱好 王朝闻喜爱奇石。即使在武汉穿小街窄巷,他也兴致勃勃。在藏石家蔡静安的小平房里,一边欣赏奇石;一 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谈锋正健,见解独到,风趣诙谐。
主要作品
学术作品
王朝闻著作
创作特点
思想感情
创作手法(思 考)
1935年,根据鲁迅小说《伤逝》编绘木刻连续画《噩梦》。1936年,《噩梦》参加全国木刻展览会展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放弃未完成的学业参加“浙江流动剧团”,先后在浙江龙泉和湖北、安徽等地进 行抗日宣传活动,画了抗日宣传画、连环画和漫画连环画《姆妈》等作品,散发于群众之中并发表在武汉《漫画》 杂志上;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朝闻与武强民间年画
王朝闻与武强民间年画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王朝闻先生,抗战时期参加了华北文艺工作团,后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任教。
其间,他曾到武强南关考察民间年画,并将之引入教学,他带领广大师生,以年画形式宣传革命,反映时代生活,创作出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革命宣传画,使解放区的木刻版画艺术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被誉为“中国美术运动上的创举”。
建国后,王朝闻先生仍不忘对以前收集的武强年画作深入研究,他尤其钟情于武强民间漫画作品。
20世纪80年代,他专门写文章,赞颂武强年画艺人“砍头不怕风吹帽”的果敢。
先生于2004年暖冬辞世而去,中国艺坛陨落了一颗耀眼的巨星,中国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先师,作为武强人,我们非敢哭己私,只为天下痛。
我们曾领略过先生用笔和刻刀创作的作品,也曾拜读过先生数十卷、近千万言美学专著中的部分章节,此刻,我们怎能不怀念这位走过近一个世纪人生的老人,以及他“夕不甘死”的奋斗人生?作为民间年画人,我们怎能不怀念先生那段倾情武强民间年画的岁月?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朝闻先生离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参加了华北文艺工作团,并转至张家口,于华北联合大学(后改为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任教。
1946年春,因战局变化,华北联大美术系转往冀中十一分区所在地辛集(当时武强县为其所辖)办学。
王朝闻和美术系教师莫朴(后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打听到隔着深县就是年画之乡武强,他们不顾严酷的战争环境,也不顾路途遥远,毅然赶往武强考察民间年画。
一方面,当时物质条件非常艰苦,学校美术教学有许多困难,尤其是在解放区,油画和中国画的制作材料很难弄到,只有木刻工具材料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由于木刻版画自身复制能力强,特别符合解放区抗敌宣传、组织群众等工作需要,所以,他认为,木刻版画有着极其重要的教学意义。
其间,王朝闻和莫朴深入到武强农家,走画店,进作坊,与当地民间年画艺人广泛座谈,从年画风格到艺术形式,从创作初稿到刻版印制,虚心向民间艺人学习。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体验美学_我看王朝闻美学思想
王朝闻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体验美学我看王朝闻美学思想周来祥今年是王朝闻同志百年诞辰,提到朝闻同志,就让我想起60年代初,为大学生编美学教材的事。
当时朝闻同志是主编,我从山东大学来京参加编写,共同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特别是他的学术民主作风,支持和鼓励我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更使我永生难忘。
当然,纪念一个学者的最好方法,是研究和发扬他的思想,因此,我想以这篇文章作为大庆的一点献礼,并作为永恒的怀念。
一王朝闻的美学思想,有他自己独特的形态。
他不像哲学家那样,从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来审视和铸造美学问题,形成为一种概念、范畴体系的理论形态。
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雕塑家,一位富于审美敏感力的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
他所谈的大多是自己的创作经验,是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
简评在#王朝闻传∃中就说: !王朝闻平时很注意总结自身的审美经验∀。
但他又超越了一般艺术家个人的创作经验,超越了一般艺术批评家对个案研究的具体评断。
王朝闻的美学理论,最鲜明特点不但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还在于他不局限于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
他基于审美经验又超越审美经验,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审美经验中,提炼、升华出美学理论,是王朝闻美学的根本特征。
所以他的理论既不同于艺术家个人经验谈,又不局于批评家的个案研究,而可以称之为一种独特的体验美学。
在这一点上,他是独步当代美坛,无人可比的。
从创作经验、审美经验到体验美学的建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王朝闻勤奋一生,把吃饭、休息的时间压得最短最少,把挤出来的点滴时间都用在爬格子上。
他一生撰写的论著近30部,可谓著作等身:1950年的#新艺术创作论∃、1952年的#艺术论集∃、1954年的#面向生活∃和1956年的#论艺术的技巧∃,大都谈艺术性与思想性问题;从1959年的#一以当十∃、1963年的#喜闻乐见∃、1978年的#欣赏、创造与认识∃开始,侧重从欣赏者的角度,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思考问题;1979年的#创作、欣赏与知识∃、1981年的#开心钥匙∃、1983年的#不到顶点∃和#再再探索∃、1984年的#了然于心∃、1986年的#审美敏感∃、1987年的#似曾相识∃、1991年的#会见自己∃、781994年的#东方既白∃、1998年的#一身二任∃和#趣与悟谐∃及#神与物游∃等,不是直接论述审美体验问题,就是从接受者角度探索艺术特质问题;1984年的#审美谈∃、1985年的#审美形态∃和1992年的#雕塑雕塑∃是更带总结性、概括性、系统性的著作。
王朝闻论齐白石:“人民画家”话语再观照
王朝闻先生
语错位的问题。
因为王朝闻提出的齐白石“
,是在当时居主导地位的人民性话语体系中
立足民族艺术谱系,在充分论证齐白石艺术杰出性
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础上,史论结合,得出的结论
这与将其置于1957年之后才普遍出现的“和再度走强的阶级性话语体系中,视为一个
”式的强制阐释性结论,有着本质的不同
话语错位”也引发了我们对如何评价艺术史
人物和不同史学研究路径的思考。
一、《杰出的画家齐白石—祝贺齐白石的九十三岁寿辰》的版本问题
王朝闻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主要出自
出的画家齐白石—祝贺齐白石的九十三岁寿辰以下简称“《杰出》”),其版本状况较为复杂需要加以辨析说明。
其一,《杰出》一文普遍被认为系“1952
《人民日报》刊文”[1],而这篇文章实际刊
《面向生活》,艺术出版社1954年出版
齐白石既在取材上不使用士大夫喜爱的梅
题材而采用劳动人民熟悉的瓜果作为主角
上又不同于文人画的轻淡而更接近中国民间美术的这与他来自民间又长期劳作有着很大的关
,王朝闻认为齐白石“用这特长来描写许多不被他们重视而符合人民趣味的事物,
”。
二是作品有趣味。
王朝闻认为:“齐白石的作品的优点之一,是有趣味。
”“有趣味”
其一是“使作品成为有趣的艺术”,
物与抒情的一致”;其二是“表现了健康的人的趣王朝闻强调,这种趣味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他说,齐白石的“题材多是花鸟可是,这些题材的描写,不产生引人出世使情感颓废的坏作用,而是表现了健康的人的趣味而这种健康趣味是一种客观效果上的呈现。
我看王朝闻先生雕塑美学观
我看王朝闻先生雕塑美学观作者:吴为山来源:《雕塑》2009年第03期首先,谈谈肖像神形的妙得问题。
关于肖像神形的问题,在民间的相命术和中国古代的画论中多有表述,且有许多规律。
例如以文字“甲、申、田、国、由、目”等来概括类比人物面形等。
我们看人物的面相,风调雨顺、沧海桑田的岁月流变会在其面部有所反映。
骨骼、肌肉、皮肤、五官……这些综合因素能折射出内心,牵动起灵魂。
在此方面,中国文学对肖像的描写成就杰出,绘画略逊,所憾者乃在于雕塑中的肖像艺术所存无几。
敦煌有唐代洪弋泥塑像,尚可称肖像雕塑。
李冰、王进等人物造像皆想象为之。
遗存于诸庙宇、洞窟之罗汉及供养人雕塑虽富于生活情趣和人物神韵,但与有名有姓的个性化“肖像雕塑”还不是一回事,且塑造手法和表情定格多偏程式化。
中国的雕塑史和艺术理论并没有给肖像雕塑留下“秘方”。
二十世纪上半叶,李金发、刘开渠、江小鶼、滕白也均以肖像雕塑著称于世,但细细推究,以中国传神论而融西洋之法并塑中国人之像,其实尚未取得成熟经验。
每一种“法”的诞生总蕴涵着民族的审美观和艺术之传统以及其时代特点。
西法传人之初,尚有解剖、结构等科学技术问题未及解决,何能奢谈“传神”?王朝闻先生是学者型艺术家。
他长于思辨、勤于发现、善于总结。
在雕塑方面虽非多产的艺术家,但他令人敬慕之处在于以思想贯穿于创作始终。
1992年9月5日,《文汇报》刊登了王朝闻《我为毛泽东塑像》一文,文中说:“我自觉比较满意的,是1950年接受为《毛泽东选集》做的浮雕像。
我确定年代特征为40年代,这一观者不会不同意。
难处在于究竟应当着重表现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思想家这些多侧面性格特征的哪一面?我觉得作为《毛泽东选集》封面的浮雕像,应该突出表现他思想家的特点。
于是下决心稍稍缩小照片中固有的双眉之间和眉眼之间的距离。
着重表现一种似在思考的眼神。
总之,我力图使之在真实反映客观实际的同时也想对他表现出我未必和别人完全相同的主观感受。
”这段不长的文字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塑造人物要选择好人物的年龄阶段。
王朝闻化丑为美的审美辩证法
5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美和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汉代刘安编撰的《淮南子 说山训》中提出:“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求丑则不得丑,不求丑则有丑矣。
”说明美丑是对立中的存在,离开丑孤立地去求美,就得不到美,反之亦然。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 广譬》中说:“不睹琼琨之熠烁,则不觉瓦砾之可贱;不觌虎豹之 蔚,则不知犬羊之质漫;聆《白雪》之九成,然后悟《巴人》之极鄙。
”意思就是说美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人们对美或者丑的认识只能在比较中获得。
王朝闻说的美,包括与狭义的美既相对立又相融合的丑。
他认为“美”是美与丑的总称;审美在另一意义上也是“审丑”。
如果排斥了丑,美将是孤立的和难以全面认识的。
王朝闻强调美丑一体共存,“美的事物自身有矛盾性,它的整体中往往有丑的因素。
”①“客观事物不仅有美与丑的对立,而且美与丑这两种对立因素常常存在于同一事物之中。
”②所以“不必在美学之外另立一门丑学”。
③因此王朝闻指出:“所谓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反映,这句话不完全。
如果说艺术美也是对生活的丑的批判性的反映,可能比较全面一些。
”“丑中见美”也是王朝闻阐明艺术特征的重要美学原则。
与前者不同的是,他更侧重于从对象的审美内涵角度说明生活就是艺术的道理。
从世纪年2050代集中谈论艺术中美丑关系的著名论文《钟馗不丑》,到80年代末以雕塑的美丑为中心的学术专著《雕塑雕塑》,王朝闻对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思想进行了探讨。
一、美丑二重性的分析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美丑相对立而存在,而且可以相互转化。
丑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和激发美感。
罗丹说:“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他的‘性格’,因为内在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
既然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造成艺术的美,所以常有这样的事: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越是美。
”④在以自然事物为对象的艺术创作中,这集中表现为自然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中国历代画论简析
先秦至两汉绘画理论1、《尚书》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提出了艺术审美的标准,一在教育的原则是“温宽刚简”二是和谐;审美观念初步形成。
2、《周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反映出绘画是观察自然,源于自然的结果。
(2)说明绘画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具有主观目的性与社会功利意义。
这种认识可以视为绘画社会功能论的滥觞。
(3)原则追求----抽象。
3、《左传》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魍魉,莫能逢之...对绘画社会教育功能的直接继承。
(1)它提出了“使民知神奸”的绘画观点,突出了艺术的社会教育意义。
(2)涉及艺术本体性问题“远方图物”与“铸鼎象物”美术与绘画中的模仿,写真性质初露倪端。
4、《老子》(1)明确提出了色彩美学观,反五色,提倡素朴。
“知其白,守其墨”推崇黑白色彩观。
(2)自然审美观,追求平淡,追求自然。
(3)意境审美观,用心体会,追求朴素,单纯,和谐的审美理想。
5、孔子:(1)绘事后素,仁是内在的,根本的,首要的,而表现在外在的礼虽然重要却居于仁之后。
(2)尽善尽美,在孔子看来,美与善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艺术作品既要有美的形式,又要有善的内容。
孔子的审美标准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尽善尽美,美的形式只有与善相统一,才是真正完美的艺术。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孔子显然更注重内在的仁或善,更注重人的修养与艺术的教化作用,社会效果,为此后人品与画品,书品的结合埋下了认识的伏笔。
(3)文质彬彬,文与质既可以看做是艺术的两个方面----形式与内容,又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两个方面----思想和风度,文是形式,是修饰,是外在的,质是内容,是品格,是内在的,一个人,一件艺术品缺少必要的形式就显得粗野,而只有形式,没有必要的内涵同样浮乏,不能动人。
略谈王朝闻美术理论研究的特点——以《王朝闻美术谈》为例
王 朝 闻认 为 ,造 型 艺 术 中 有 各 种 不 同 的种 类 ,但 各 自具 有 泽 东浮 雕 像 ,获 得好 评 ,评 为解 放 区美 术作 品 的优 秀代 表作 。新 自己的特 点 。各个 不 同 的艺术 门类 之 间有 其共 同性 ,又 有 自己的 中 国成立 后 ,他 长期 致 力于 开拓 和推 动 新 中国马 克 思主 义文 艺理 特 殊状 态 ,如 , 中 国水 墨画和 插 画 同属造 型 艺术 范 畴 ,但 具 体表 论 研 究和 美 学研 究 。 出版 专 著和 论文 集 达4 0 余部 ,曾担 任 中央美 现 形态 各 具特 点 ,都 有 自己独 特 的个 性 。他 指 出各 门类 艺术 之 间 术 学 院副 教 务长 、 《 美 术》 杂志 主 编 ,中 国美术 家 协会 副主 席 , 互 相 吸收 和互 相借 鉴 的 同时特 别 强调 要 发挥 各 自的优 点 。马 克思 中 国艺术 研 究院 副 院长等 职 务 。2 0 0 2 年 获 中央文 化 部颁 发第 一 届 说 : “ 人也 按 照美 的规律 来建 造 。 ” 王朝 闻对 重视 门类 艺术 的特 造 型 艺术 创 作 研 究 成 就 奖 。是 新 中 国杰 出 的文 艺 理 论 家 、 美 学 殊 性 中心 思想 是他 认 为深 入探 究 和挖 掘每 门艺术 的 美的 奥秘 ,须 家 、评 论家 、艺术 教育 家和雕 塑家 之一 。 笔者 探 究 《 王朝 闻 美术 谈 》 ,认为 王朝 闻对 美 术理 论研 究 有 以下 三个 重要特 点 :
一
找 出它 们与 众 不同和特 立 独行 的具 有审 美价值 的本 质特 征 。 三 、强调 美术 民族 特 征 的重要 性 和 吸收 、借 鉴 中外 古今 一切
王朝闻的意境理论
王朝闻的意境理论作者:邵金峰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8期摘要: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出发,王朝闻认为意境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
主体在客体那里肯定了自身,艺术家的主观条件决定了艺术境界的高低。
不只诗词创作需要境界,一切艺术的创作与欣赏都需要境界,自然美的欣赏也需要境界。
创造卓越的艺术境界,艺术家需要有高尚的艺术趣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王朝闻的意境理论对于指导新时代的艺术创作,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王朝闻;意境;主观与客观;对立统一;审美实践王朝闻(1909—2004)是20世纪中国重要美学家,也是著名的雕塑家。
作为艺术家,他因具有美学思维颇显得“与众不同”;作为美学家,王朝闻更是以其雕塑家的身份而在美学家中“屈指可数”[1]。
王朝闻不是纯粹思辨的理论家,而是进行艺术创造的实干家。
他的美学不是抽象的、高高在上的玄秘之学,而是根植于艺术创造沃土之中的实践之学。
他的美学理论多是他审美实践的经验之谈,“但他又超越了一般艺术家个人的创作经验,超越了一般艺术批评家对个案研究的具体评断”[2]。
他的美学理论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和指导人们进行审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是真正的“实践美学”。
王朝闻专门谈论意境的文章并不多,但却不乏真知灼见,带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一、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作为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意境指的就是情景交融的审美形象世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3]意与境(或曰情与景)“浑”即是情景交融。
在文学作品中,二者可以有所偏重,但不能偏废。
意境是文学艺术魅力的本源,亦是判定文学审美价值高下的依据。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出发,王朝闻对中国传统意境论作出了崭新的阐释。
美学原理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局限_评王朝闻主编的_美学概论_章辉
美学对接;第二阶段,在这一对接中发现各本土美学资源的特色;第三阶段,在多元文化的诸本土美学资源的比较中,达到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全球性美学。
从这一角度看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演化,我们会发现,中国美学在对本土资源的发掘以及将其在理论层面上与作为学科的西方美学理论的对接上,做得是不够的。
中国现代性以来,从萧公弼、吕澂、朱光潜等人开始,就形成着美学原理著作,但完全是西方美学原理型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原理,也还是西方型的。
虽然,在中国美学重建的过程中,运用中国经验一直是中国学人的一种努力。
朱光潜在整体运用西方美学的时候,也尽量使用中国的例子,只是这种努力成为了用以中证西(用中国的例子来证明西方的理论)的方式让中国化入世界。
宗白华一直在世界文化比较中突出中国特色,只是这一突出中国的工作还只限于呈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上,未能打通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因而未能形成一种美学原理体系。
改革开放后,李泽厚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和中国古代美学的梳理,一直力图把中国资源引进美学原理的建构之中,只是他那种由马克思加康德的构架太强,阻碍了中国资源在理论层面的进入,因此他的《美学四讲》基本上还是西方式的体系,甚至没有达到他自己要求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标准。
叶朗提出了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的贯通,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的融合,然而,从其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来看,中国思想并未在其美学原理中从理论上立起来。
在全球化时代里,当中国重新思考中国整体性和世界整体的时候,把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结合起来,把结合着古代与现代的中国与具有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汇通起来,成为中国学术和中国美学的一种新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呼唤着一种全球化中的本土美学,这种本土美学不仅与古代中国相联,与100多年的中国现代性相联,更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整体相联。
在这三种关联中,不是要用哪一方和哪两方去证明另一方,而是在三方的合力中对三方的超越,在这种超越中达到一个新体系的产生。
浅论王朝闻唯物辩证的美学研究方法
浅论王朝闻唯物辩证的美学研究方法口美学研究浅论王朝闻唯物辩证的美学研究方法郝春燕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唯物辩证法思想对风,他认为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最显著的特王朝闻的美学研究思路起着重要作用。
王朝点就是脱离实际,虚假空洞,因此他特别强调闻批判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他指出形而上学理论研究的实事求是精神,强调理论从内部的研究方法在美学研究中表现为一种脱离审而不是从外部注入,他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美实践的研究方法,表现为从理论到理论或证法思想对艺术审美关系研究具有指导的意者先有结论再找证据的研究方法,还表现为义。
他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三三版序否定文艺观发展的教条主义思想,他指出马言》里这样说:‘对我来说,事情不在于把辩克思主义思想都是注重实践的,肯定理论是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从自发展的,因此他认为美学研究是不是辩证唯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物的,不在于是否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
’我的实践经验使我觉得,恩格斯这而在于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对审美关系的认识一关于自然辩证法的论点,对于我自己所关是否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
王朝闻认心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关系的认识,也为美学问题研究方法上的形而上学,与思想有指导意义或间接的论证作用。
所以,认识上的形而上学相关,他认为形而上学的我以为尊重而不把前人和别人已经取得的论研究方法不仅仅存在于“四人帮”文艺统治断代替我自己的论断,这样的规律对我来说时代,还存在于新时期的艺术研究、美学研究才是我自己所掌握了的规律”。
④ 之中,不仅仅存在于艺术批评实践中,还存在基于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论,王朝闻的于理论研究的方法中。
王朝闻美学研究方法学术研究十分注重比较的方法,他力求在具论的批判意识,反映在他对以政治运动代替体的比较中得出结论,这正是辩证法的实践文艺标准和以某种主观思想把握所有的艺术性特征。
从王朝闻的美学著述中我们可以发的研究方法的批判中,还反映在他对美学研现他注重寻求审美现象之间,艺术形式之间究中追求体系、忽视生活体验、忽视美学研究以及艺术和生活之间差异性和同一性的探的多样性等的批评中。
王朝闻美学思想初探
王朝闻美学思想初探作者:孙昌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介绍了王朝闻先生艺术创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详细介绍了王朝闻先生的四件作品:圆雕《刘胡兰》、圆雕《民兵》、浮雕《毛泽东像》、圆雕《夏》突出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主张忠实于对象,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将艺术思想、艺术观点和创作实践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王朝闻;美学;艺术【DOI】10.19312/ki.61-1499/c.2017.05.080王朝闻先生是从搞艺术创作转向研究理论的,文艺创作的亲身实践,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获得巨大的收获。
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认为“他把理论跟日常的美学实践和美学感悟结合起来,善于在别人认为很平常的现象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
”从实际出发,从具体作品、具体问题着手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然后得出结论。
王朝闻先生艺术辩证法的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何燕明认为王朝闻先生“和现在许多纯粹的理论家不同,他是从搞艺术创作转向研究理论的,注重将艺术思想、艺术观点和创作实践联系起来,他一生就是这么身体力行的。
”王朝闻不是作为一个书斋里的学者进行着冷静的抽象思辩,而是以饱满的热情,挥动着手中的笔,以战斗的姿态,从事艺术创作。
他坚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他绝不要艺术照搬生活的现象,而是要求艺术家形象地把握生活的本质,揭示生活的本质的某一方面,他历来承认和尊重艺术家主体作用,艺术家有权利去按照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爱好去发现世界和解释世界,即使这种思想是有时代共性的,但因为有艺术家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自己的认识和修养,他创作的形象就不会和别人的雷同。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不疲倦地主张忠实于对象,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他创作的圆雕《刘胡兰》、圆雕《民兵》,他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的浮雕《毛泽东像》,圆雕《夏》,足以说明这一点。
1950年,王朝闻开始构思刘胡兰纪念像,表现她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那一瞬间来概述刘胡兰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一生,但是,刘胡兰在刑场上是被敌人绑缚着,按照生活真实作出的草稿,在视觉形象上总觉得不能充分体现刘胡兰的大无畏精神。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3000字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3000字论文美术史是美术学院的一门公共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中国美术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世界艺术史中占据独特重要的地位。
【1】中国美术史教学初探对于美术学院的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流派,重要画家,及其风格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的重要位置,可以为个人创作积累经验,为深入学习研究打好基础,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人才成长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中国美术史教学工作者,科学地、系统地研究中国美术史,探究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向学生传授中国美术史知识是其本职。
经过几代美术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中国美术史教学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美术史和时代的政治、经济、各种文化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现行教材在知识内容上较为丰富,在对学生启发性思考方面依然有所欠缺。
由于中国美术史涉及博大丰富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有限时间内,可传授的知识内容太多,详略重点的处理不好把握,教师教学时力求面面俱到,内容太多,使初入大学的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找不到重点,师生间的互动研讨交流难以达到。
因此,美术史的教学中往往出现重视美术知识的积累、视觉审美经验的积累,以期为自己创作研究打下基础,但容易出现对作品深层社会意义开掘不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难以达到对学生创作的指导。
再有大量的中国美术名作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其他海外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小城市教师学生很少有机会见到名作真迹,美术史教学研究实物资料不足,印刷品又难以真正呈现中国画之美。
这样就很难在课堂上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画之美,让他们在艺术美的海洋里徜徉,从而自觉自发的主动学习研讨中国美术史。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美术史教学不可避免存在不足,在学习美术史等艺术理论课上,部分同学思想上存在中轻视和应付的念头,他们重视艺术技巧的学习,轻视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思想层次上缺乏高度,其画作也很难达到一定层次。
初窥王朝闻先生的美学堂奥.docx
初窥王朝闻先生的美学堂奥1 2012年8月4日,一个多雨突然晴热的夏日,我和妻随亲戚去游四川省泸州合江县尧灞古镇。
尧灞古镇是合江最早的六大古寨和八大古镇之一,为北宋江阳到夜郎国的必经之道,北宋皇佑年间便是川黔要道上有名的驿站,素有“川黔走廊”之称。
在古镇入口处验过门票,穿过古镇的进士牌楼,再往前百步,这时,我突然抬头远望,令我又惊又喜的是,古街右侧一座临街建筑,竟悬“王朝闻故居”一匾!真没有想到,在这里我竟能拜谒王朝闻先生的故居。
故居是两进两层的传统蜀地木架为框的砖砌宅子,已被当地辟为王朝闻先生陈列馆。
入得故宅门,迎面是王朝闻先生一尊半身雕像,先生的书法作品,著作的各种版本,静在数个简陋的玻璃陈列柜内。
不见有讲解人员。
馆里的介绍文字说,王朝闻先生在这个宅子出生,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年。
穿过展览区,往里,是王先生出生的房子和长辈的居室,还有客厅和厨房。
光线明亮起来了,眼前是一个长方形天井,地表布满了青苔,湿润而暗绿。
看着这方天井,我不禁想,少年王朝闻,后来能够成长为熟谙实践的美学家、卓越的文艺理论家、雕塑家和艺术教育家,艺术与学术活动横跨美术、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出版著述近千万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做出卓越贡献,这故居,与他,定然存在某种谕示式联系吧。
想当年,王朝闻必定也曾站在这天井里,长久地仰望过深邃、神秘的天空…… 2 突然拜谒王朝闻先生故居,于我,不仅是惊喜,更是荣幸。
因为,王先生一直是我非常崇敬和喜欢的美学导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在南京气象学院攻读农业气象学专业。
那年整个寒假,我沉迷在王朝闻先生主编的《美学概论》里。
我家书柜中珍藏的《王朝闻学术论著自选集》和王朝闻先生的其他几部著作,乃其后得缘陆续搜购而得。
我尤其喜欢王先生基于艺术作品剖析鉴赏的理论文字。
依我看,与学院派美学家建构的美学体系不同,他的美学既是艺术家的美学,也是哲学家的美学,同时,也是作家的美学,能够给作家的创作以启示的美学。
知难得易——在“90年代中国美术创作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 王朝闻
出版物刊名: 美术
页码: 12-15页
主题词: 美术创作 90年代中国 理论研讨会 实事求是的 形式思维 主旋律 理论个性 《江山如此多娇》 艺术个性 创造性
摘要: 从繁荣美术创作与美术理论的需要着眼,这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
在禅宗大祖惠能生活过的龙山开会,这也值得高兴。
他那幡动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心动的论点,虽属唯心主义的,但就他不盲从别人的论点而敢于说出他认为正确的观点,这种有独立思考的态度,却是可能使他的思维活动有创造性的主观原因。
所以我说,在这里开会值得高兴。
我只谈一个既老也新的问题。
那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提出过的学风。
当年着重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