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框架、考点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笔记、考点梳理、经验分享
2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1 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1、 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过程及实质什么是全球传播,该如何 理解? 2、 谈谈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3、 什么是信息主权?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 4、 文化帝国主义或媒介帝国主义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信息富有国”与“信 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 二、 “新世界秩序”论争: 第一阶段: 《阿尔及尔宣言》 (1973) 第二阶段: 《大众传媒宣言》 (1978) 、 《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 (1980) 、 《塔瓦罗宣 言》 (1981) 第三阶段: “信息主权” “文化冲突”等新问题 P247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 P248 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 “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 6 个结论 P249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 P251、发展中国家 学者的主张 P252 一、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 P253、研究媒介 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 P253-254 课后练习题: 1、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和主体 ①定义: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②主体:国家。另有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 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及理解 ①定义: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既包括传统国际传播的各个领 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②理解:a.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进程密切相关;b.传播主体 多元化; c.大众传媒是传播主体,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d.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重视;e.政治性很强,文化接触、冲突及其世 界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3、全球性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政治全球化的加速;③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 冲突的全球化; ④传统的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改变;⑤文化输出和文化传 播的比重增大。 4、“新世界信息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论争 背景: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 在政、经、文等各领域对其的依附。 ①1973 年不结盟国家《阿尔及尔宣言》—1978 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 言》 《阿尔及尔宣言》是论争明朗化的开端;1976 年不结盟国家《关于信息非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笔记分享、考点分析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 。 *主要观点:a.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定社会 关系、行使政治权力方面发挥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相对独立性;b.大众传 播可分为两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前者是 “符号化”“赋予意义” 的过程, 后者是符号解读的过程;c.讯息符号和一定的价值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 起。 大众媒介的符号化活动, 本质上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d.受众的符号解读不完全被动(优先式解读、妥协式解读、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 读) 。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和受众调查。 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霸权是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 行使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权的能力,实现的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 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意识形态) ,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 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社会合意)和从属意识。“虚假的合意”。 ④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 《公共性的结构转换》 《传播行为理论》 :主张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实现社会 变革。资本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工具合理性”(扩大对自然的支配和操作能力,强 化社会的支配结构和支配关系,导致人的异化) ,提倡 “综合的合理性”(通过扩 展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 ,建立基于 “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 系。此理论有普遍主义和伦理主义色彩。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课后练习题: 1、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①简单随机抽样: 使用乱数表或随机抽样表,能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 :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意选取第一个样本, 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抽出。 简单省力,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 是随机的; ③分层抽样(分类抽样) :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 若干类别,分别进行随机抽取。使大规模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 理,可提高推断的精确度,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④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 :一般分三级,大型调查中常用。 2、内容分析法的定义、特定及表示方法 ①定义: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②特点:a.客观性(必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 能得出相同结论) ; b.系统性 (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 防止分析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c.普遍性(应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受 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以便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纯粹的 “描述性”信息) 。 ③量化表示方法: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 的强度。 3、控制实验法 ①关注的条件:信源条件、信息内容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受传 者的社会条件、受传者的个性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重点章节、考点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重点章节、考点分析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第十二章这一章不用说了重点中的重点,四个章节四个内容,通通的要掌握。
东西很多,不能像期末考试那样投机取巧了,说好听点全部得理解,说不好听点当然就是全背了。
也就是具体叙述11章的宏观效果论。
(200面的第二段)每个理论的提出者提出时间提出的书都是最基础的东西罗。
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一个定义、三个特点、三个理论研究、两个意义、两个不足。
(答大题首先要想的五个切入点)*213面的面最下面:“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这句是个概述要记得。
*一个定义:214面倒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但是这段话当然都要了解,现在有一种题型叫辨析题,最爱把一个理论的实验及其提出的过程提供给你,问你是什么理论并且评价这个理论,倘若不知道这些背景,有可能就会做答错误。
*三个特点:书上说的很明确,要注意的是215面最后一段又和127面的拟态环境挂沟。
*三个理论研究:作用机制、议题、媒体分析。
也很清晰。
*两个意义:我按书上叙述的分为两点:第一就是217面黑体字下第一段的对有限效果论的修正。
第二点就是第二段的“控制问题”,对控制问题的解释主要在218面第二段中所叙述的“在它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还有该段最后两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理论的意义。
*两个不足:218面最后一段:一个形成议题和反映议题的矛盾,一个效果不能绝对化。
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
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
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摘要:一、引言1.介绍人大新传考研的基本情况2.分析人大新传考研的竞争力3.强调参考书目对于考研的重要性二、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概述1.官方推荐的书目2.业内专家推荐的书目3.其他有参考价值的书目三、具体参考书目及其特点1.《新闻学概论》a.作者及出版社b.内容简介c.针对考研的特点与优势2.《传播学教程》a.作者及出版社b.内容简介c.针对考研的特点与优势3.《中国新闻传播史》a.作者及出版社b.内容简介c.针对考研的特点与优势4.其他参考书目a.《新闻采访与写作》i.作者及出版社ii.内容简介iii.针对考研的特点与优势b.《新闻编辑学》i.作者及出版社ii.内容简介iii.针对考研的特点与优势四、如何高效利用参考书目进行考研准备1.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2.把握重点内容,做好笔记3.结合历年真题进行复习4.参加培训课程或寻求指导五、总结1.强调参考书目的重要性2.鼓励考生树立信心,努力备考正文:人大新传考研作为全国知名的专业方向,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如何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目进行复习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人大新传考研的参考书目进行详细介绍,并提供一些高效利用参考书目的建议。
一、引言在我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具有很高的声誉。
每年都有大量考生竞争新传考研的有限名额。
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考生需要充分利用参考书目进行复习。
二、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概述人大新传考研的参考书目主要分为三类:官方推荐的书目、业内专家推荐的书目和其他有参考价值的书目。
官方推荐的书目通常涵盖了考试大纲要求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必读的书籍。
业内专家推荐的书目则可以帮助考生更深入地了解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
其他有参考价值的书目则可以为考生的复习提供更多的选择。
三、具体参考书目及其特点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及其特点:1.《新闻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是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教材,详细阐述了新闻学的基本原理、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
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
人大新闻传播学院考研的参考书目可以根据不同的考试科目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参考书目建议:
1. 政治理论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类:
《新闻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
《媒介与社会》。
《新闻传播学导论》。
《新闻采访与写作》。
3. 新闻传播专业基础类:
《新闻写作与编辑》。
《新闻采访与报道》。
《媒介经济学》。
《传媒与社会》。
《媒介与社会变迁》。
4. 专业选修类:
《传媒与文化研究》。
《网络传播学》。
《媒介批评与分析》。
《广告学》。
《公共关系学》。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考研辅导书籍,如《考研政治学习指导与题库》、《考研英语真题精析》等,以帮助提高备考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一些建议的参考书目,具体的选择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考试要求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课件、学术期刊和相关的研究论文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以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计划、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重难点、习题
4
1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 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 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 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过程中, 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 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 合。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 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通过 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 的发展和完善。 内省式思考: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式思考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有着密切联系。内省过程中,个人会 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 在与他人的联系上形成自己的态度轮廓。这个过 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 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个人把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 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 新的意义和行为。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 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动机: 1、 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 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 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 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 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 人传播的程度。 4、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 1、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 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 反馈及时, 互动频率高。 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 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 上具有自发性、 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 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梳理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习题
4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指南、复习计划、参 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习题
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解析中国传播学》 (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 考就看 15 和 14 的)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新闻编辑学》蔡雯 《新闻写作精要》高刚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广告学教程》倪宁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人类传播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 P58-59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 P59 (一) 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 -韦弗数学模 式 (二)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 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 P64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 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 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 P70-71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 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2、 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可以通过 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3、 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 息。 4、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 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 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 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 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人大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知识点、重点
人大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知识点、重点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属于微观系统,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属于中观系统的范畴。
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二)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 (二)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 (二)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二)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二)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专业考研参考书目、重难点、题型分析、习题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专业考研参考书目、重难 点、题型分析、习题解析
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解析中国传播学》 (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 考就看 15 和 14 的)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新闻编辑学》蔡雯 《新闻写作精要》高刚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广告学教程》倪宁 【重要贴士】 1、全程做好计划:楼主的考研复习计划已经记满了一个小本,分为月计划、周 计划、日计划等,每天做完就在计划本上划掉,看着一整天的计划全部完成会有 说不出来的满足。说下计划的重要性,首先它会保证你的复习进度,不会落下什 么。另外,最重要的是它会调整你的心态,尤其是考前一个月大家心态较浮躁, 会出现没信心或学不进去的时候,楼主就是开始没信心能考上,复读一年的心都 有了,后来每每看到计划本就有了一分踏实,心想这么多努力都做了,结果总不 会太次,这份踏实一直延续到考场。 2、学会放弃:当你决定考研的那一刻,就请你放弃出去逛街、看电影、唱 K 等 想法, 女孩子也就不要化妆啦, 反正每天泡在图书馆里身边都是同样灰头土脸的 考研狗们。还有,该翘的课也赶紧翘吧,跟老师打好招呼,奖学金什么的也别想 了, 什么志愿者啊实习的机会啊就眼睁睁地放过吧, 等你考上了这些全都是浮云! 一心考研,别无他想。 第一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的特点: 1、 地位稳固。大众传媒与受众的角色关系是固定的。 2、 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3、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大众传媒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 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是制约社会信息 环境的主要变量。 大众传媒的优势: 1、 专业的媒介组织,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 2、 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信息可信性和可确认性。 3、 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形成了一套吸 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
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摘要:一、引言1.人大新传考研简介2.人大新传考研的重要性3.参考书目在考研中的作用二、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概述1.官方推荐参考书目2.其他推荐参考书目3.如何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目三、官方推荐参考书目详解1.《新闻学概论》2.《传播学教程》3.《中国新闻传播史》4.《新闻采访与写作》5.《新闻编辑学》四、其他推荐参考书目及理由1.《新闻传播法教程》2.《新闻伦理学》3.《新闻摄影教程》4.《网络传播学》五、选择参考书目的建议1.关注学科前沿动态2.结合个人兴趣和特长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参考前辈经验和建议六、总结1.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的重要性2.如何科学选择参考书目3.祝愿考生取得优异成绩正文:人大新传考研,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选拔环节。
对于有志于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学子来说,备考人大新传考研是实现梦想的关键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参考书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人大新传考研参考书目进行详细介绍,并提供一些选择参考书目的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大新传考研的官方推荐参考书目。
根据学院官网发布的信息,人大新传考研官方推荐参考书目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访与写作》和《新闻编辑学》。
这些书籍涵盖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理论、历史、业务等方面,是备考人大新传考研的基石。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推荐的参考书目。
如《新闻传播法教程》帮助考生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法律法规;《新闻伦理学》关注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的道德伦理问题;《新闻摄影教程》和《网络传播学》则分别涉及新闻摄影和网络传播这两个重要领域。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目进行阅读。
在选择参考书目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建议: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合个人兴趣和特长,挑选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在学术研究和实际操作中找到平衡;参考前辈经验和建议,避免走弯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考研复习要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复习要点提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课考试分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实务两部分。
新闻传播理论共150分,所考科目包括中国新闻传播史,世界新闻传播史,新闻学,传播学,传媒经济学。
新闻实务共150分,所考科目包括消息、评论的写作,新闻报道策划,新闻采访,编辑学,2010年初试取消了广播电视新闻的考察。
一、参考书目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提示:书内提及的所有基本概念,传播学者及其各个理论必须在头脑中有清晰框架,熟练掌握内容,并且完整叙述。
2、《传播学纲要》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提示:配合《传播学教程》同时学习,补充其不足,对于郭庆光书中未提到的理论尤其要注意掌握。
3、《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提示:新闻学学习的核心教材,对这本书务必做到合上课本能够清晰讲出全书大致脉络,每一讲有几个问题,每个问题如何具体阐述。
(2010年理论课考试中有一道论述题一道简答题一个名词解释出自该书。
)4、《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提示:这本书晦涩难懂,是从哲学角度来探讨新闻学基本理论,大致了解其思路和观点即可。
5、《新闻理论新编》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提示:某些观点可做参考,无需花过多精力,大致翻阅,关注一下课后习题。
6、《2010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陈力丹(未出版,随时关注,大概出版时间是2010年7、8月间)7、《2009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陈力丹人民日报出版社8、《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8)陈力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提示:6、7、8、这三本书是陈力丹每一年都会出版一本的系列丛书,是对上一年新闻传播领域重大事件,重要政策,热点问题的回顾总结思考,很有价值,需认真阅读,可以提供一个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的思维模式和对一些问题的探讨角度。
9、《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上海交大出版社提示:掌握——重大新闻事件;重要的新闻人物;重要的报纸、杂志、报业集团、广播、电视台、媒体集团;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五种媒体的发展历史等。
人大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框架梳理、考点分析、重难点
人大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框架梳理、重难点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控制分析)(一)媒介控制形态1.外控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A.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B.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C.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D.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2)利益群体和经济实力的控制(垄断资本)A.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B.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及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C.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的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A.个人的信息反馈B.结成受众团体C.诉诸于法律手段D.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2.内控(二)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1.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1)产生的背景P135;2)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2.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A.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a)产生的背景P136;b)主要原理原则P136B.社会责任理论a)产生的背景P138;b)主要原理原则P1339C.民主参与理论a)产生的背景P139;b)主要观点P1339-140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1)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2)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4.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生物性而非社会性3)“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1)“电视人”[林雄二郎]P1522)“容器人”[中野牧]P1523)媒介依存症P1524)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3.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1)特点:a)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b)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c)媒介资源的丰富化d)信息传播的全球化2)“电子乌托邦”思想teletopiaa)“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b)“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c)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1)特点:a)地位稳固b)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c)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d)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具有“把关人”的作用2)优势:a)能力,效率b)可信性,可确认性c)规范,道德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1)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广告收益&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P1592)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发表言论&组织报道)P1603.制约因素:公共性与功益性1)三个依据P160;2)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3)“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4.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1)卢因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2)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3)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九要素)a)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b)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c)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4)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1.大众的概念1)大众mass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群集crowed 公众public2)大众的主要特点:a)规模的巨大性b)分散性和异质性c)匿名性d)流动性e)无组织性f)同质性✧心里隔绝,非人格化,组织松散,个性凸现2.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1)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a)19世纪上法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制》b)19世纪末法勒朋“暴徒”c)20世纪西班牙奥特伽《大众的造反》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之后曼海姆P179;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20世纪50年代之后a)密尔斯:“新中产阶级”(白领阶层)+蓝领劳动工人=大众大众与权力精英的矛盾→社会病理现象b)李斯曼:传统型→内向型→外向型(人们的社会适应方式)趋同倾向→自主性↓均质性↑无个性的一般大众c)孔豪瑟:<双重性质>非精英大众→压力影响→←操控←精英人物4)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3.当代认识1)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2)清水几太郎3)“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4)“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利润原理&政治或宣传原理)P172-1735)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二)受众观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1.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1)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2)IPP指数[拉扎斯菲尔德]Index of Political Pre-dispositions P1753)“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2.作为“市场”的受众1)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2)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3)“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4)“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1)传播权2)知晓权3)传媒接近权P178-179(三)“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oach1.“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2.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a)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b)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2)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a)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b)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3)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a)“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b)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3.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1)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2)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4.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1)“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a)能动性→受众绝对被动b)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制约c)基本效用:“适度效果论”2)“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a)行为主义,功能主义,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b)脱离传媒生产提供过程c)有限的能动性。
人大新传考研复习参考书目笔记知识点重点习题解答
人大新传考研复习参考书目、笔记、知识点、重点、习题解答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第一节组织传播组织:广义上,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结合而形成的同一整体。
狭义上,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的目标更明确、更系统,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组织的结构特点: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按照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建立起来。
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1、内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形成共识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组织传播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
纵向传播分为下行传播(自上而下)和上行传播(自下而上)。
横向传播: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非正式渠道: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1、交流的信息广泛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正式渠道体现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非正式渠道体现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霍桑实验: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组织外传播,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
信息输入: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是否拥有一个迅捷可靠的信息系统,是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参考书目与考试科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参考书目与考试科目初试:新闻理论:《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新闻十讲》(陈力丹);《当代新闻理论》(郑保卫);《解析中国传播学》(2011陈力丹);《解析中国传播学》(2012陈力丹);《解析中国传播学》(2013陈力丹)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纲要》(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大众传播理论》(刘海龙)传媒经济:《传媒变革力》(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传媒新视界》(喻国明);《网络传播概论》(彭兰)新闻史:《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外国新闻事业史》(张允若)参考资料:《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FT徐达内的《媒体札记》新闻实务:《新闻编辑学》(蔡雯)这本非常之重要;《新闻采访学》(蓝鸿文);《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时评十讲》(曹林);《广告学教程》(倪宁);《公共关系学》(熊源伟);《公共关系案例》(熊源伟)论文:《国际新闻界》以及陈力丹、喻国明、蔡雯等老师近两年的论文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中传等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索玉柱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同学们可以关注凯程公众号“凯程考研”择校择专业:有疑问,您咨询凯程老师。
为您详细专业解答。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参考书目、复习指南、内容提要、知识点梳理、重难点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参考书目、复习指南、内容提要、知识点梳理、重难点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第一家新闻教育机构。
是国内最早开展新闻学硕士和博士教育的两所院系之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所在单位,新闻学连续三届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传播学专业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新闻学院成为全国仅有的同时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一级重点学科的学院之一,也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设有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和资料室。
在海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学院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多所高校的相关院系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第二章报纸设计1、报纸的特点是什么?2、试对报纸的发展条件加以分析。
3、什么是报纸的编辑方针?4、对某一家报纸的定位与设计作出分析评价。
5、 [综合练习之一]:设计办一份面向大学生的报纸,并写出方案(课堂演示与讨论)。
第三节报纸设计的内容与操作过程一、报纸设计内容报纸设计是将报纸的编辑方针具体落实为操作方案的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报纸设计的内容包括整体规模设计、内部结构设计和外部形象设计几个方面。
报纸的整体规模主要由报纸的版面总量构成,如日均出版多少版面,每周版面总量有多少等;报纸的内部结构是指报纸全部版面的分工与组合形态,如报纸由多少块新闻版、专版专刊、副刊、广告版面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的顺序、出版时间的安排等;报纸外部形象则主要由报纸的报头、版式、色彩等视觉性元素组合而成。
无论是报纸的整体规模、内部结构还是外部形象,都是根据报纸的编辑方针确定的。
报纸规模与内部结构的设计不仅是一种定性的考虑,而且要进行精确的定量安排。
在许多报社,这种设计最终是以"版面运行图"表现出来并具体付诸实施的。
报纸的总体设计要充分考虑读者对象的阅读需求,以争取更高的阅读率和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对报纸进行了整体规模与内部结构的总设计之后,还要进一步对报纸的每一个组成部分进行设计,也就是设计报纸的每个版组、版组中的每个版,以及版中的各个专栏。
人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真题考试大纲-考研
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考研备考分析-育明考研本文包括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考研考试内容、分数线、参考书、真题、复习规划等部分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考研概况(育明考研考博)专业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复试科目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2016年30人2015年30人2014年25人新闻传播学综合笔试,外语育明教育杜老师解析:1、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含新闻采写、编辑、评论、广告、公关、传媒经济和广播电视实务;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含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和传媒经济理论。
2、初试总分:100分政治+100分外语+150分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150分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500分复试总分:专业综合课笔试(100分)+外语笔试(50分)+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150分)+外语听力测试(20分)+外语口语测试(30分)=350分最终总成绩为初试总分(占60%)+复试总分(占40%)的加权之和,以分数从高到低排列,择优录取。
3、初试成绩中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大部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80-90分之间。
想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每门专业课要达到110分。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人大考研资料、考研经验、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扣扣: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考研复试分数线(育明考研考博)年份政治英语专业一专业二总分201655559090370201550509090370201455559090355育明教育杜老师解析:复试内容及办法:专业综合课笔试(满分100分)、外语笔试(50分);听力和口语水平测试(满分50分,其中听力20分,口语30分)、专业与综合素质面试(满分150分)。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专业考研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知识点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3、 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 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1、 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如“水果”一词,包容范围很大,西红柿、 西瓜等属于“水果”还是“蔬菜” ,一般人很难分清。 2、 语言符号的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 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符号有时 并不能正确传达我们的意图或本意。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 一回事。 2、 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 释。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接受到的意义也未必是一回事。每个受传者都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受传者的 意义既不等于传播者的意义,也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 3、 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 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还包 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 环境。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 生制约。 总之,意义不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象征行为, 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人类特有。 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 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 义。 两层意义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 这种类似性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 象征性互动理论,倡始人是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 象征性社会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 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 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 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认识 根据“意义” (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 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象征性社会互动,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 响的过程。也称为符号互动,意义互动。 象征性社会互动, 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被 交流或交换的意义, 对传播者是,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 反应的预想。对受传者而言,是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通常具有赋 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意义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两层含义:一是 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 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 生活经验或文化背景。 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作为社会 互动过程的传播, 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 的了解和互相理解。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专业考研指南、复习计划、参考书目、知识点
4
1
——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 3. 交易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 贸易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二战后社会信息化两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从 5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此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 传媒得到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如电话、录音、录像、摄影、 传真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程度。这与 50 年代后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速度 骤然加快是相对应的。 高度信息化阶段——从 80 年代末到今天。 此阶段特点是:(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 星跨国传播时代;(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 的媒介; (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 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信息社会特点经过 80 和 90 年代的发展,逐渐变成社会现实。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信息爆炸: 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信息两 正在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洪流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 变着人类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社会。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 前工业社会: 多数劳动力从事农林渔矿业等采集作业, 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 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技术化、合理化得到 了推进。 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 信息。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变革。 第二次浪潮: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 第三次浪潮: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巨大变革。电子传播科技、遗传工程、太阳 能等新的高科技的发展。 信息社会的特点: 1、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 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要主流。 二战后社会信息化进程分为两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 年代,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高度普及, 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电话、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普及。 高度信息化阶段:80 年代末至今,特点: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 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 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信息高速公路:铺设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建成集广播、电视、电话、传 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对音声、影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复习指南、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框架、考点分析
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新闻编辑学》蔡雯
《新闻写作精要》高刚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广告学教程》倪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一)符号
1.符号:[永井田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或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
种基本要素。
2.信号与象征符:
1)信号(signal)的特点P44;
2)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二)非语言符号【三类】P45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副语言(声调等)
2.体态符号(手势等)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等)
(三)符号的基本功能P46
表述&理解、传达、思考
(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
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意义的分类
1)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明示性意义&暗示性意义
外延意义&内涵意义
指示性意义&区别性意义
2)语言符号的暧昧性:本身意义的模糊&多义性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
(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五)象征性社会互动
1.象征行为P51;
2.象征行为的特点:智慧性,社会性,约定性,价值型,动机性,行为取向性;
3.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P52
1)[米德]倡始人《精神、社会与自我》1934
2)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
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性行为不近对
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布鲁默]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
系
4)三个前提:意义,社会互动,解释
4.象征性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5.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
对符号演义的共同理解
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米德: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
1)主我:个人的主体意识
2)客我: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3)“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
4)“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5)体现人与社会互相制约的关系
7.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
(六)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
1.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P54-55
1)“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2)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
2.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
3.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P57
(二)过程
1.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模式的双重性质P59
A.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P60
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P60
B.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P62
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P63
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P63
3.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P64
(三)系统结构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a)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P66
b)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P67
(四)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P69
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
精神交往,考察精神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辨证运动,精神生产联系精神交往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人内传播
【内在传播】【内向传播】【自我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
2.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
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
3.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
外部环境,社会实践,积极能动,基础
4.作为社会心理过程
A.米德: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
a)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是无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
体体现出来
b)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
体现
c)主我客我的关系P79
B.布鲁默的“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理论
a)《象征性互动论》1969
b)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
c)“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
C.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的观点P80-81
(二)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有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
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2.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
1)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the looking-glass self)P82-83
1)《社会组织》1909
2)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
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人
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3)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i.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ii.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iii.自己对于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4)“镜中我”也是“社会我”,初级群体的人际传播是其形成的主要机制
4.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
5.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个人社会化过程,大众传播效果)P84-85
6.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P85
2)姿态的传播功能(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制语言,表达超语言的意
义)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P87
4)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