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学校德育
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及实现路径探析
l
以对社会的设想或 规定直接套上 目标或者按照主观标准批量
1 6 0 1 人 民 论 坛 ・ P 。 P E 。 s T R ・ B u N E
越 能 体现 出其 独 特 价值 。 在 社 会 转 型期 探 讨 德 育价 值 , 解 读 德
“ 育人’ ’ 之上, 导致 实践中德育价值取向转向培养 “ 经济人’ ’ 和
“ 工具 人’ ’ 。 人们 对 德 育 功 能 的认 识 开 始 分 裂 为 “ 观 念 上 的共
育价 值 , 并 探 索 德 育价 值 实现 的路 径 , 对进 一 步 论 证 德 育 的合 识 ” 和“ 现 实 中 的共 识 ” , 德 育 最 重 要 的功 能 是育德 , 这 点 已成
功 能 向度 。 价值 的一 个 重 要 内涵 就 是 功 能 。日常 生 活 中人 育价 值 。
们说某事物没有价值多指这种事物丧 失了功能或不具有某种
德 育目标是德 育实践活动所 要达 到的效果 , 是人对 德育
功能。 德育价值 是德育活动存在的前提 , 而进一步追寻德育价 价值 的主观追求和 预期。目标的实现过程也 就是价值的创造 值为何存 在, 德育功能则是基本前提 , 即“ 什么有价值 ”的前 过 程 。 德育 目 标 的提 出是 德 育活 动 的起 点 , 也 即德 育价 值 创 造 提。 德育功 能和德育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功能侧 重表示某 的起点。 德育如果丧失了对 目标的设定和选择 , 也就丧失了其 事物对对 象产生的作用和效 用。 还有一种解 释是德育功能就 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目 标凝 结着人们对价值的预期。目标的偏 是德 育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 的属性 。 德 育功能直指结果, 发 设将 会导致实践活 动的合理性受挫 , 从而出现价值 “ 偏位” 。 轫于客体具有 的属性 , 具有客观性, 而德育价值则是客体属性 从这一层意义上讲, 对 德育价值 的考察与解读必须紧随着德育 和主体需要的紧密结合, 兼具主观和客观 属性 。 如扫帚具有清 目标 。 同样 , 德育 目标的设定假定着人们对德育价值 的追求。 扫功能, 但 如若我们的屋子非常干净则其清扫功能还是扫帚原 离开价值论来谈论德 育目标 容易产生主观 主义和命令主义,
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构建文论文
浅论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的构建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高校德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针对新情况,主体性德育顺应了时代要求。
本文从主体性德育的涵义、构建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以及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实施,探索构建社会转型期的高校主体性德育体系。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主体性德育:必要性;实施社会转型,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为先导,又不限于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而是由此引起的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
这种变革必然要求培养和塑造出时代所要求的具有新的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一代新人。
高校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德育状况,当前的德育模式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把培养人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养,而主体性德育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想的逐步确立和社会发展的强烈呼唤中,成为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主体性德育概述主体性德育属于德育实践的范畴,是学校德育的一种实践范式。
主体性德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基本特征,是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德育工作模式。
它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人的健康发展为本位,以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的交往关系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在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性的养成。
高校主体性德育,通过师生双方平等交往、交流、对话等形式,促进大学生现有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体意识的人的德育活动。
二、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构建的必要性(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一场新的革命。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的建设则是其中一项基础工程。
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的建设状况。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学工作中德育渗透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学工作中德育渗透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渗透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教育部指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德育的渗透意味着将德育的理念和方法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成长。
实际教学中,德育渗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
一、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德育渗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心理。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观念淡化、价值取向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
小学德育工作的渗透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的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渗透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具备高尚的品德、文化自信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德育渗透的具体实践1. 课堂德育渗透加强课堂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提倡团队合作和互动交流。
教师还应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课外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名人和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座和讲堂,为学生提供各类素质教育的机会。
3. 班级管理德育渗透班级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班级会议、班会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并共同制定行为规范和纪律制度。
教师还应注意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德育渗透中的问题和挑战德育渗透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
谈社会转型期各层面变迁对德育的冲击
谈社会转型期各层面变迁对德育的冲击[摘要]在当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造成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这也在根本上改变了学校德育所处的社会环境,给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
[关键词]社会转型德育冲击变迁一、前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带来了全方位的社会大变革,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德育环境,使德育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这种环境中开展德育工作,首先要准确把握社会转型中各层面的变迁及其对德育的冲击和影响。
二、社会转型期各层面的变迁状况1.社会转型期物质层面的群体结构、组织结构的变迁。
就物质结构来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全面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社会的群体结构变化剧烈。
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静态的分层体系已被打破,工人与农民、城里人和乡下人等以往等级森严的壁垒已经开始动摇。
社会利益群体开始重新组合,传统的两大阶级界限日益模糊,原来稳定的社会关系开始走向复杂。
伴随着这一进程的是一些个体户、私营业主等阶层的暴富,阶层收入差距拉大,阶层间对立情绪开始滋长和蔓延。
其次,社会组织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之前的中国人分属不同的劳动集体和工作单位,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组织活动的原则是强调集体利益。
由于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变革,传统的组织结构的资源独占性、功能全面性及控制的严密性都正在被新特征取代。
与全民、集体所有制相对,出现了许多不同性质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组织或单位;政府机构、群众团体、党派等组织的作用下降;同时,基层组织的自主性、活力及无序性增长迅速,传统组织中成员对组织的高度依赖及组织的整合性也因人事制度改革、第二职业、劳务市场的发展等因素而趋于瓦解,组织的开放程度大大增加。
这样的组织结构的变迁和群体结构的变迁都有利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个体主体从族群主体中解放出来,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校德育难在哪里,路在何方
学校德育:难在哪里,路在何方?多年来,我们一直说德育工作是教育的首位,但当前德育工作实效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不能说教育者不重视,而是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确实遇到一些难点和困惑。
学校德育工作究竟难在哪里?又该怎样化解这些难题呢?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三大挑战一、德育面临着来自市场经济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双向影响”。
1.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主体意识的生成,也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
市场经济观念必然影响到教育领域。
一方面,办学自主性的增强、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的确立、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核算,等等,加快了教育改革的进程,激活了学校管理机制。
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主体意识增强,学校教育管理难度增加,现有规章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新要求,旧的管理模式受到挑战,教师对学生说而不服的现象增多,学生逆反心理增强。
德育工作的传统性与时代性产生矛盾。
2.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也导致了思想价值取向多元性。
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形式对教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领域办学体制的多样性,在一定时期弥补了国家投入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发展。
但同时,办学体制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公益、公共、公正性产生威胁。
校长“筹钱”、学校“创收”等现象,使教育本质价值取向被忽视,师生价值判断呈多元性,也致使德育工作软弱无力。
3.市场经济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也带来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的倾向。
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对教育的正面影响不可低估。
这一原则改变了学校忽视效益的做法,促进教育讲求办学效益,计算办学成本,不搞花架子,实实在在办学,推动了学校发展。
但在“效果优先”原则冲击下,一些教育工作者过分追求“效益”和“效率”,“向钱看”价值观影响到人的思想,地域工资待遇差别引发个别优秀教育“东南飞”,教师无私奉献精神受到挑战,德育工作的内容、标准出现争议。
谈谈在转型中的德育教育
理 念 , 师对 孩 子 的 关 注 应 无 差 别 , 师 的 师 道 尊 严 是 在 于 与 达到 事 半 功倍 的效 果 , 节 省许 多 精 力和 时 间 。 教 教 可 学生 平 等 的基 础 上 建 立 的 , 摈 弃 传 统 观 念 中 教 师 的 角 色 和 地 要
三 年 的 经 历 , 多 的 事 情 , 于 篇 幅 , 法 一 一 述 明 , 一 点 诸 限 无 有 位 , 障 师 生 之 间 交 流 渠 道 的 畅 通 和 直 接 , 流 方 式 的 民 主 和 值 得 所 有 跟 孩 子 接 触 的 人 关 注 : 孩 子 一 点 说 话 的 机 会 , 孩 保 交 给 给
孩子 的将 来 真正 承 担 起 自 己的 责任 来 。 相 互协 调 、 换 信 息 , 互 共
谈 谈 在 转 型 中 的 德 育 教 育
文 / 玛 玲 王
甘 肃 甘 南 师 范 学 校 合 作 7 7 0 4 0 0
摘 要 : 施 不 留 痕 迹 的 情 感 教 育 适 合 转 型 中 的 我 校 德 育 教 学 , 略 有 巧 妙 创 设 情 境 , 发 学 生 的 道 德 情 感 ; 理 体 验 生 情 , 实 策 激 明 i 发 学生 的道 德 认 知 ; 景 交 融 内化 , 升 学 生 的道德 觉悟 ; 演 好 学 习者的 角 色, 终 落 实到 学 生的 道德 行 为 , 高德 育 效 率 。 情 提 扮 最 提
安 应 平 等 , 流 范 围 的 广 泛 。 家 庭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要 引 起 重 视 , 庭 对 子适 当的 管 制 , 全 的度 过 青 春 期 , 是 孩 子成 功 的 有 力 保 障 , 交 家
孩 子 的 影 响 之 深 真 的 无 法 想 像 , 校 教 师 对 此 应 和 家 长 一 起 为 让孩 子 们 都 安全 顺 利 地度 过 青 春期 吧 ! 学
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临着⼀系列的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进⾏系统的德育改⾰,增强德育实效。
学⽣的思想品德是在外界多⽅⾯信息源的影响下综合形成的,是学⽣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影响、社会教育影响⽽形成的。
为此,本⽂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分析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德育改⾰的道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体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关键词:学校德育、学校、家庭、社会、问题、促进⽬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临着⼀系列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进⾏系统的德育改⾰,增强德育实效。
例如近来⼀篇题为《正衡中学,名校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果然有特⾊!》的⽹帖。
这是⼀位⽹友将其近⽇开家长会的经历发上⽹,孩⼦在南京某名校上初⼀,⽼师在家长会上“颁布”了N 多的个性规定,要求家长督促孩⼦严格执⾏。
“周末不准看湖南卫视!⽣⽇不可请同学⼀起过!不许使⽤⼿机、MP3、MP4……”这不仅反映出学校对德育⼯作抓得较紧,坚持守住学校德育主阵地,顶住逆流冲击,防⽌学校“污染”,也反映出当前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可能对学⽣产⽣很⼤的负⾯影响。
下⾯,我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分析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德育改⾰的道路。
⼀、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学⽣的思想品德是在外界多⽅⾯信息源的影响下综合形成的,是学⽣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影响、社会教育影响⽽形成的,所以在学校德育中存在着环境污染,部分教育效果相互抵消在所难免。
(⼀)学校教育影响学校是教书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德育是学⽣健康成长的保障,是素质教育的核⼼,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但德育效果却总是不尽⼈意,这表明学校教育存着不少问题。
1、德育内容陈旧当前正处于⼀个创新与变⾰的时代,社会变化⽇新⽉异,社会⽣活的变化必然推动道德⽣活的变化,出现新的道德问题,这就要求德育内容不能⼀成不变,⽽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充实。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与德育对策
3 1 社会 方 面 的原 因 .
目 ,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些转变在当代大学生心灵深处的激荡和冲突是空前 的, 前 引发了大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深刻变化。 ( )社会发达程度产生巨大反差。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虽然正逐步缩小 ,但在 1 经济实力上仍有 明显差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奢华的生活方式 、优厚 的社会福利和相对较高 的工资待遇等 , 无不影响着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导致他们开始对社会 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从而导致社会主义信仰的
一
方面 ,他们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另一方面 ,他们为 了求职 、求高分 、求 “ 进步” ,纷纷请 客 、
送礼 、拉关系。他们一方面赞赏好 的社会风尚,对社会道德滑坡非常不满 ;另一方面,又对 自己的不文明行
为放任 自流 ,形成 “ 道德思想高追求 ,道德行为低层次”的反常现象。
第 3 卷第 4 o 期
、0 .0 N . r 3 o4 1
长春 师范 学院学 报 ( 自然科学 版 )
Ju l f hneu o l n e i ( a r c ne oma o aghnN r i rt N t a Si c } C ma U v sy u l e
2 1 年 8月 01
Au . 0 1 g 2 1
社会转型时期 高校学生思想 品德存在 的问题 与德育对策
韩 立 ,刘 斌
( 长春师范学院团委 ,吉林长春
[ 摘
103) 302
要】本 文从社会转型期 的特征 出发 ,指出高校学生思想 品德存在 的典 型 良状况 的原 因,并提出了新形 势下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措施。
浅谈社会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
二、 学校德 育的三大矛盾
( ) 一 学校德 育 守成与社 会 文化 变迁 的矛 盾
自改革 开放 以来 , 国在政 治 、 济 、 化 等 方 我 经 文 面发生 了 深 刻 的变 化 , 着 市 场 经 济 的 提 出 与 发 随
2 世纪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 1 民族的生存和发 展, 必然要求培养和塑造 出新时代所要求的具有新 的素质 、 的精神面貌 的一代新 人, 新 而道德素质是
大 典 型的矛 盾 : 校德育 守成 与社 会文 化变迁 的 矛盾 ; 学 学校德 育价 值整 合 趋势 与多 元 文化 的 开放 格 局定 位 的 矛盾 ; 学校德 育 的他律 特质 与个性 发展 的 自律倾 向 的矛盾 。最后 , 在社 会 变迁 这 个大 背 景 下 , 对我 国学 校 德 育 如 何走 出困境 提 出建设性 的意 见和 思路 。 关键 词 : 变迁 ; 育 ; 德 自律 ; 体性 德 道 主
校 德育 环境 。较 传统 学 校 德育 环 境 而 言 , 国学 校 我 德 育环 境 已 发生 了重 大 变迁 , 放 性 、 利性 泛 化 、 开 功 道 德观 念 多 元 化 成 为 其 主 要 特 征 。 在 此 背 景 之 … 下, 当代 学校 德 育 呈 现 出 诸 多 新 矛 盾 , 面对 着 种 种
同、 需要也不同。但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却没有根
据 学 生的 心理 年 龄 发 展 特 点 开 展 , 小 学 、 从 中学 到 大学 几乎 都是 采取 雷 同 的方 法 , 且 传授 的 内容 在 并
很大 程度 上脱 离实 际 。 学校 德 育 中道德 认 知 与 学 生道 德 行 为之 间也
积极抓住有利 契机 , 推进道德改革进程 , 提高道德
社会转型期下高校德育困境探析
社会转型期下高校德育困境探析高校德育的内容更新、方法创新及师德队伍建设等德育管理实践活动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和对之提出的需要,主要表现为高校德育缺乏实效性,集中体现在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等知识后,并未能将这些价值观等德育要求内化为其内在的价值信念,并外化为符合道德目标、满足社会需要的道德行为。
1.高校德育工作的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所谓价值性工具,是指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把高校的德育作为传授和灌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工具。
在国际比较上,我国高校德育受重视的程度是绝无仅有的。
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确定由中央政治局讨论审定,然后颁布全国,遵照执行。
高校的其他课程从未受到过如此的重视和优待。
这种高度的重视使德育在高校课程中享有至高无上的优先地位。
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并非自始至终,具体而言,就是只重视和关注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确定,而对其教育效果则无人过问。
无人过问德育中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学生是否接受,更无人关注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是否已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思想意识并体现于道德实践中,同时也缺乏客观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
这种只重内容、不重效果的德育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收效日渐微弱,甚至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几乎成为一种摆设。
高校领导者既无法强化它,又不能砍掉它。
于是乎高校德育的工具性地位由至高无上一落千丈,即由形式上的至高无上地位到实际上的可有可无。
其结果正是把德育作为价值性工具所致。
2.高校德育工作的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高校德育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划分来看,它属于人文教育之列,其内容具有人文性特点,如精神性、体悟性、思辨性等。
而人文性德育内容(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等)是难以通过成果转让、科学实证、精确量化等科学化方法来传授和验证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并在我国高校中逐渐凸现出来。
(1)德育内容的精神性与成果转让方法的矛盾。
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研究[论文]
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研究摘要本文从德育的定义、德育的构成要素着手,根据立足传统文化、辩证吸收外来文化和反映时代特征的原则,提出了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位一体的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
关键词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纷纷涌入城市,由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中国由此进入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由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过渡。
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革的同时,国人的道德观念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社会发展实践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更新旧观念。
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多元价值观并起,人们在惶恐,在迷茫,在思索:哪一种价值观才是为时代普遍认可的,才能引领大众步入真善美的境界。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困惑、迷惘——原有的意识形态被打破,新的道德认知体系又尚未建立。
学生急需学校在德育方面的指导,使人生不走弯路。
基于此,研究社会转型期德育内容体系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将有助于促进德育工作稳步推进,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1对德育的界定1.1德育的定义关于德育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
本文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与品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使道德要求内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准则,从而达到规范言行的效果。
1.2德育构成要素对于德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界意见不一。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本文的德育构成要素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的定义、构成要素的分析,为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提供分析思路。
2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原则2.1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悠久的古代教育集政治、伦理道德于一体。
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毋庸置疑,但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则是一道难题。
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关系的嬗变
主客体理论是 在我 国 8 O年代 中期 以前 占统治地位 的教育
理论。马克思 主义哲学认为 ,实践活动是 以改造客观世界为 目 的、 主体与客体之 间通过一定 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 的过程 , 也就 是说实践是一种主体改造客体 的活动 。而教育是一种培养 人的 社会实践的活动 ,所 以,教育也就被看成是 主体改造客体 的活 动。 在这里 , 师作 为知识 的传授者 自然成为这项实践活动的主 教 体, 学生作为知识 的接受者就被看成是这项实践活动的客体 , 德 育 中的主客体关 系就这样确定 了。 在这种主客体框架中 , 客体是
划分教育活动只是 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的需要 ,而现实的教 学
活 动 中 , 与学 是 统 一 的 , 师 的 施 教 过 程 和学 生 的学 习 过 程是 教 教
同时的 , 教和学不可分隔。因此 , 如果 以教 和学相互独立 为前提
被动地接受 主体 的改造的 。 但是 , 当我们把学生作为教 师授 课的
来确定主客体关 系, 显然也是不合理 的。
( ) 主体 理 论 三 双
双主体理论认为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马克 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的人 ,客体 是与主体相对 的, 是在主体对象性活动中, 同主体一起构成活动 两极 、 并发生 了相互作用功能关 系外部客观事物 , 它是主体实践 和认识活动指向对 象。这也就是说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的范 畴,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 而言的, 客体相对 于主体存在 , 离开主体 , 就无所谓客体 , 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 。 主体与客体是相互规定
理 论 和 双 主 体 理 论 指 导 下 的一 种 主 体— — 客 体 的 关 系。随 着 经 济 体制 的转 轨 和 经济 结 构 的 变化 , 国德 育 关 系正在 由等级 基 础 上 的 我 单 向度 传 递 向 平 等基 础 上 的双 向互 动 转 变 , 一 种 主体 间的 关 系。而 学校 德 育关 系的这 种 嬗 变 , 以通过 自我 教 育 、 育 中反 客 为主 是 可 教
社会转型期高校公德教育问题探析
之一则是高校德育有意或无意地忽 略了“ 社会转型” 确 的适用范围。一般来说 , 家庭道德“ 是每个公 民在 这 个 现实 以及 “ 社会转 型 ” 对 大学生 道德 的影 响 。 家庭 生活 中应 该遵循 的行为 准则 , 涵 盖 了夫 妻 、 长幼 、
一
、
大 学生 公德 问题 的 凸显
识 。然而从 学术 研 究 的角 度 来 看 , “ 大 学 生 道 德 素质 “ 公共 道德 是 公 民在 社 会 交 往 和 公 共 生 活应 该 遵 循
滑坡 ” 的判 断则 稍 显模 糊 , 因为 无论 个 体 道 德 还是 社 的行 为准 则 ” 。 由上述 定 义 可 能 看 出 , 职业 道 德 基
高等 农业 教 育 , 2 0 1 3 — 1 1 , 1 1 : 3 6 — 3 9
Hi g h e r Ag r i c u l t u r a l Ed u c a t i o n, 2 01 3 —1 1, 1 1: 3 6- 3 9
社会转型期 高校公德教 育 问题探析
韩建磊 , 孙传 浩
的表 现可 能完 全不 一样 , 如一 个在 外 面罪大 恶极 的坏 “ 兄、 弟、 姐或妹 ” 等身份 , 因此 , 家庭道德永远与其相
人, 在家里则有可能是一个慈父或孝 子。同样 , “ 大 伴 , 当人们谈论大学生道德 问题 时, 家庭道德是无法 学生道德” 作为一个道德整体 , 也并非所有 的部分都 回避 的。但 由于传统 的基于血缘的伦理观念如此之
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工作的理性思考
否与时俱进 、 跟时代合拍 , 们的德育工作者是否认 真审视那些沿 我
袭已久的规章制度?答案显 然是 否定的 。反观学 校的各种规章制 度, 不难发现 : 许多规章制度本身就是极其落后的 、 专横的、 病态 的,
有些甚 至充满 了文化大革命 的遗风 。同时 , 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并 没有征得学生们 的同意 , 重点主要是在纠正 同学们 的 “ 其 错误行 为” 目的仍然是 “ ” , 管 住学 生。近年来 , 高校也在推行一些学生管
解决 的难 题。为走 出困境 , 变德育工作 的现状 , 改 许多高校德育理 论 与实践工作 者从德 育 目标 、 德育 内容 、 德育 方法 、 育模式 等方 德 面进行 了有益的反思 与探 索。我们发现 : 天的社会背景 、l  ̄ 今 m , 特 f
征 与过 去已是天壤之别 , 育工作决不能完全 凭借 经验主义 , 离 德 脱 时代 背景 。必须顺应历史 , 正视我 国正处于社 会转型时期 的事 实 , 重新进行理性思考 , 找到有效 的途径 。
代脉 搏 , 掌握大学生 的身 心特点 , 考虑他们的利益诉求 。规章制度
育 工作 实践 中 , 德育 目标的 高 、 、 大 全是制 约学校德 育工作实 效性
的原 因之一 。德育作为培养人 的一种社会活动 , 应该是在理性引 导
下 的有 目的的追 求。但我们在构 建德育 目标 时往往忽视我 国正处 于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转型时期的这一 现实 ,忽视学 生年龄
特点 、身心健康发展 的规律 ,在德育 目标上往往蕴藏 着培养 “ 完
人 ”的性质 , 在德育实践 中往往把 德育的终级 目标 当成发展 目标 ,
的制定在坚持基本原则 的前提下 , 是否可以考虑让学生共 同参与制
社会转型期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对策
(湖南 师范 大学 教育科学学 院 , 1 湖南 长沙 4 0 8 ;湖南省 常德工业学校 , 10 12 湖南 常德 450 ) 10 0
摘 要 : 国 当前改革 开放 的深入 、 我 经济体制的转 型 , 中职 学生带来 了广 阔的发展 空间 : 给 同时社会 不 良思潮 、 腐败现 象 给 中职 学生的思想认知 、 人生信仰和行 为方式 带来 了深刻的影 响。作 者总结 了当前 中职 学生 的思想 品德现 状 . 图从 社会环 试 境、 学校德 育 、 家庭教 育及 中职 学生 自身素质 方面寻求教育对策 。 关键 词 : 社会 转型期 中职 学生 思想品德现 状 教育对 策 随着我 国改革开 放深 入 和经济 体 制转 型 , 社会 形态 的 多样化 给 中职 学生带来 了广 阔的个人发 展空 间 : 同时 . 当前 社 会 中利 益至上 , 一切按 经济 原则办 事的功 利 主义 、 拜金 主
2理想信 念淡薄 。 . 当前多数 中职学生把学 习 目的定位为
个人 谋生 、 变家庭 境 遇 , 的把 当前 物质 利益 放 在首位 , 改 有
有的崇信 “ 钱能使 鬼推磨 ” , 有 等 他们 对理想 信念追 求淡 漠 。
虽然他们认 为理想信念 很重要 , 但认 为难 以实现 。 3学 习目的模糊 。 . 部分 中职学生对于 “ 为什么来校 ”“ .为
什么选专业 ” “ ,如何规划人 生” 问题 感到茫然 。 等 有的初 中学
习 挫 折 较 大 , 的认 为 “ 有 出去 都 是 打 工 ”有 的 为 父 母 而入 学 , , 他 们 学 习 目的 不 明确 . 甚 追 求 , 过 且 过 。 无 得
4意志力薄 弱。多数Q 或看 网页 、和 同学 交头接 Q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
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看 ,高校通过教师 的言传身教 ,校 园媒体的宣传 ,
以及各种理论研讨会 、思想论坛的举办 ,引导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 高等学 校的广大师生员工
为实现一定 的目标 ,在教学 、科研 、管理 、服务 、
生具 有坚定 的共产 主义信念 。从 文化价值导 向上
看 ,高校校 园文化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 使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无形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
维普资讯
涪 陵师范学院学报
J un lo uigT ah r l g o r a f l e c esCo e e F n l
第2 2卷 第 4期 2 0 0 6年 7月
Vo.2 1 2 No4 .
J l 0 6 uy 2 0
口教 育学
强高校 校 园文化 建设 。 【 词】 社会 转型 期 ;高校校 园文化 ;德 育功 能 关键
【 中图分 类号】 6 l G 4 【 文献 标识码 l A 【 编号 ]6 2 3 6 2 0 0 - 7 0 文章 1 7 - 6 X( 0 6) 4 0 - 3 1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在 《 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
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对现存 的文化价值产生认 同 ,
生活等领域 中逐步形成的具 有学 校特色的群体意 识 ,以及体现这种群体意识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
态 ,它包括高校长期形成 的校园风格 、优 良传统 、
价值观念 、校 园精神等 。校 园文化作为一种 隐性 的 、潜在 的教育力量 ,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 的 重要载体 。它无时无刻不 向师生渗透着一定 的价 值观念 ,影 响着师生 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 向。高 校校 园文化 的德育功 能是多方面 的 ,我们将 其归
社会转型与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训练不够 。 要提高德育 的有效性 ,学校德育必须 分清底线伦理 :
I
[ 马唯杰. 5 】 底线伦理还是美德伦理?——兼论高校
『】 6 陈桂 生. 教师伦理 价值——期. 体 系刍议 , ; 岜 北京 :
l 育的价值取 向, 德 长沙 : 现代 大学教 育,0 5 3 :8 2 . 2 0 ( )1 — 2
社会转变 。许多著名思想家对 西方社会 的这一变革特征 目标 系统 , 从学生身心的特点和其发展成长的规律出发 , 进行 了描述 :滕尼斯认为这种社会转变是从 共I 司体社会 根据其认知能力、 发展水平 和不 同阶段的特点 , 出相应 提
进入到利益社会 ;韦伯则认为是从 神魅化社会进入到合 的 、 具体的培养 目标 。 目标太低或太高均会降低德育的有 理化 、 世俗化社会 ; 因提 出是由身份社会进入到契约社 效性 。 梅
体的道德境况中如何 作出正确的个 人行为选择 ,具有最 I 结合起来 ,使学校课堂成为育才与育德双 向互 动的重要 广泛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 美德 伦理(iu ti ) 1 v tee c  ̄ 是一 l r hs ] 场所 ,使知识学习不仅使人变得聪 明,而且使人 高尚起
我国社会转型期中学德育的有效途径
1我国社会转型期 的道德状况和德育的本质
社会转 型期 由于利益 结构 、 社会权力 、 权威地位 等发生变化 , 社会 的价值观念也髓之发生变化 , 再加上改革开放 的过程 中, 资产 阶级 的价值观、 道德观的传入 , 冲击着我国主流道德观念 , 因此 , 在 我 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道德大滑坡现象 ,作为 尚未树立科学人生 观、 世界观的中小学生来说其负面影 响很大。 德育过程的本 质是在 活动和交往中 ,教育者借助一定 的教育 手段 , 把一定的社会思想 、 道德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 品德 的过程。要完成这种转化 ,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心理 的内部矛盾运 动, 发挥其 自我教育的作用 , 即德育过程是教育和 自我教育矛盾统 的过程。就个 体品德的形成来说 , 道德教 育是外因 , 个体在活动 中不断出现的新的需要和原有 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 内因。m 因
当前 , 我国频频 出现 的中小学生 “ 辱师 ” 事件以及 “ 弑母 ” 事件 引起 了社会 的广泛关注。同时这些 问题也困扰着广 大教育工作者 , 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 。 因此 , 思想政治教 育课 的实效 性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关注和期待 。通过什么样 的途径 提高思想政 治课的实效性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师研究 的新课题。
道 德 人格 。 关键词 德育 实 效性 途 径
头脑 中已经 接受生活世界的熏陶 , 已形成 了某些道德观念 , 的 业 有 甚至和学校的德育 目标相抵触 。因此 ,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充分地 了解 , 掌握他们 的道德现状 , 存在 的道德 问题 , 分析学 生形成这 并 种道 德问题 的原因 , 再和学生的生活实 际紧密联系起来 , 在学生 的 实际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 , 生的道德状况也呈现出明显 学 的个体差异 , 同的生活背景使他们在 面对同样的问题时 的表现 不 的差 异性很大 。 以 , 所 德育 也要把集体教 育和个体教育 结合起来 , 尤其是对 于问题学生 , 一定要从他生活的实际情况 出发 , 结合 他生 活 的实际对其进行教育 。因此 , 德育活动应该在学 生的学习 、 “ 交 往 、 常生活中进行 , 日 而不是脱离学生具体 的生活世 界去进行 ” 。 在进行德育时 , 引导学生对已有 的道德观念进 行梳理和反思。针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传 统 的学 校 德 育 方 式 和 学 校 德 育 定 位 落 后 于 社 会 变 考 、创 造 进 取 :重视 和发 展 学 生 不 同 的个 性 爱 好 、特 长 ; 注重 一 革 对 学 校 德 育 的 要 求 。 在 应 试 教 育 体 系 下 的 学 校 德 育 ,沿 袭 学 生 的行 为 规 范 、伦 理道 德 的修 养 教 育 和人 格 教 育 。针 对 学 生 “ 动 式 ” 的教 育 方 式 ,教 育 内容 抽 象 、空 洞 ,方 法 落 后 ,缺 运 的年 龄 特 点 和 知 识水 平 分 层 要 求 ,加 强 德 育 教育 的层 次性 、针
走 向社 会 时 。他 们 就 会 深 深 地 感 到 学 校 和 老 师 灌 输 的 理 想 信 会 大体 系 当 中 .使 学 校 德 育 工 作 得 到 全 社 会 的 重 视 、关 心 和 支 念 、道德 价 值 观 念 ,只是 一种 理想 的境 界 ,与社 会 现 实是 那 么 持 。学 校 德 育 通 过 弘 扬 社 会 正 气 、振 奋 民族 精 神 、树 立 正 确 的
导 、教 师 、家 长 的 心 目 中 ,学 校 德 育 被 视 为 “ 功 ” 可 有 可 极 参 加 社 会 实践 ,不 断提 高 学 生 的分 析 判 断 能 力 、解 决 问题 能 虚 , 无 ,特 别 是 在 应试 教 育 的指 挥 棒 下 ,德 育 工 作 口头 上 有 地 位 , 行 动 上 无 地位 ,甚 至 被 忽 视 ,致 使 德 育 工 作 投 入 少 产 出 更 少 。 力 。 学 校 要 充 分 利 用 本 地 的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基 地 、 社 会 实 践 基 地 、 军 事 il 基 地 、学 习雷 锋 基 地 、劳 动 锻 炼 基 地 等 德 育 资 J练 i 源 . 因地 制 宜 地 开 展 校 外 德 育 。 走 出去 — — 组 织 学 生 进 机 关 、 ( )开 放 的 社 会 环 境 影 响 着 学 生 的 道 德 信 念 。 改 革 开 放 到 工 厂 、下农 村 、走 市 场 ,进 行 社 会 调 查 ,开 展 实 践 活 动 ;请 二 以来 .对 外 交 流 不 断 扩 大 、信 息 技 术 日益 提 高 、社 会 活 动 日趋 进 来— — 请 老前 辈 进 行 爱 国主 义 教 育 、革 命 传 统 教 育 ,请 企 业 多 样 化 。 在这 样 的 社 会 大 环 境 中 ,学 生 每 天 都 接 受 着 社 会 的 广
教 育管理
在社 会 转 型 的 过程 中 。 旧 的政 治 、经 济 、文 化 、思 想 残 余
广 大德 育 教 师 要 解 放 思想 、转 换 观 念 、提 高 素 质 ,将 学 校
逐 渐被 剔 出 ,新 的 政治 、经 济 、文 化 、思 想 体 制 正 在 逐 渐 建 立 德 育 目标 与 素 质 教 育 的 整 体 目标 相 结合 ,要 着 眼 于 提 高人 的综 和 完善 。在 各 种 新 旧体 制 转 换 过 程 中 ,社 会 道 德 秩 序 也 在 发 生 合 素质 、特 别 是 提 高 学 生 的思 想 品 德 素 质 。 德 育 工作 者在 不 断 着剧 烈 的变 化 ,人 们 思 想 的分 化 越 来 越 表 现 出多 极 形 式 ,作 为 提 高 自身 知 识 储 备 的 同 时 ,要 善 于 与 时俱 进 ,树 立 与社 会 主义 社会 德 育 体 系 中 的 重要 环 节 — — 学 校 德 育 受 到 社 会 变 革 的激 烈 市 场 经 济 相 适 应 的 道 德 观 念 和道 德 素质 ,如 时 间 观念 、效 率观
的 厂 长 、经 理 介 绍 市 场 经 济 的 知 识 ,请 民警 、交 警 同志 进 行 法
泛 影 响 。对 学 生 来 说 每 一 天 的 世 界 都 是 不 同 的 ,各 种 社 会 现 象 制 教 育 、公 民意 识 教 育 和 交 通 安 全 教 育 等 。特 别 要 引 导 学 生 正 纷 繁 复 杂 、光 怪 陆 离 ,冲 击 着 学 生 们 的 大 脑 。 而 学 生 在 学 校 接 确 认识 社 会 的负 面 因素 。如 腐 败 现 象 、拜 金 主 义 等 ,通 过 社 会 免 受 的 是社 会 主 义 的 理 想 前 途 教 育 ,高 尚 的 价 值 观 、人 生 观 和 世 热 点 问题 的讲 座 和 讨 论 形 式 ,提 高 学生 的社 会 “ 疫 ” 能 力 。 界 观 教育 .受 到 的 是 愉 悦 的道 德情 操 的 熏 陶 。 学 校 德 育 的 理 想 化 与社 会 的现 实 性 激 烈 冲 突着 。 因 此 ,当学 生 一 旦接 触社 会 或 再 次 . 注重 构 建 学 校 、家 庭 、社 会 三位 一 体 的 教 育 体 系 。 新 时期 的学 校 德 育 要 打 破 学 校 范 围 的 局 限 ,将 德 育 纳 入 社
的格 格 不 入 。
价 值 观 、人 生 观 ,来 营 造 一 个 奋 发 向 上 的 精 神 氛 围 ;学 校 、家
乏 较 强 的 层 次性 和针 对 性 ,难 以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这 种 教 对 性 。使 学 生懂 得生 活 、 了解 社 会 、融 人 时代 。 育 的方 式 和 内 容对 今 天 要 求 个 性 发 展 的 中学 生 来 说 ,无 疑 会 产 生 逆 反 心 理 ,难 以发 挥 德 育 的 特 有 功 能 。 长 期 以来 ,在 部 分 领 其 次 ,注 重 德育 基 地 的建 设 ,强 化 德 育 实践 。 学 校 德 育课 必 须 引导 学 生 认 识 社 会 、走 向社 会 ,让 学 生 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