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讲 沈从文

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讲  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讲稿第十讲沈从文第一节“凤凰之子”沈从文一、“乡下人”的传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1902年出生在凤凰城内一个旧式官吏家中,16岁时参加了本乡土著部队,在部队的六年中,他踏遍湘、川、黔边境各县和沅水流域,领略了数不尽的秀山丽水,见识了古朴奇特的风俗人情,广泛接触到士兵、农民、土匪、流氓、船夫、妓女、矿工、铁匠等下层人民,亲眼目睹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这些经历和见闻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年轻的沈从文过早地直面了生活中的鲜血和阴暗,反而促成了他后来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品格。

在军队生活的后期,沈从文的性格和经历开始逆转,他逐渐由贪玩转向好学,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本知识。

五四之后新书报、新思想的影响增长了他支配自己生命的独立意识,给他带来了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真正契机。

1923年8月,沈从文来到北京,先是在北大当旁听生,后来经过超常的刻苦写作,成为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并收获了与大家闺秀张兆和的美好爱情。

1933年,沈从文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有力地扩大了京派的影响,后来曾任西南联大教授。

建国后,沈从文转业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历史文物,并且在这个领域再创了生命的辉煌,1981年正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服饰的大型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读书界的高度评价。

1988年5月去世,终年86岁。

二、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沈从文生长的湘西沅水流域,地处湘、川、桂三省的交界,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

沈从文身上便有苗族血统。

这里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生活中古风犹存,某些方面甚至带有一定的原始性。

在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这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

沈从文出身于当地的行伍世家,青年时当过兵,经年累月辗转于沅水流域各处,稔熟于此地的乡俗民情,热爱这里善良淳厚充满生命活力而又带有野蛮性的民风。

现当代文学 沈从文

现当代文学 沈从文

②水一样美的湘西世界
写故乡边地原始的自然风光,奇异的乡风 民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湘西人民真实的 生活,醇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以文学形式探讨健全的“生命形式”,创 造了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 世界” 。
水 一 样 清 的 沈 从 文
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
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4、文人生涯
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湘西,随后到西 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任北京 大学教授,兼编《大公报》、《益世 报》副刊。 建国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专门从 事文物研究,成绩卓著,出版《中国 丝绸图案》、《龙凤艺术》、《中国 古代服饰研究》等著作。
5.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姻缘
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 沈从文在1928年被中国公 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 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 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 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 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 张兆和。
② 向善的力量:沈从文认为文学好的作品 除了使人获得“真美的感觉之外,还有一 种引入‘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 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中有所启示, 对人生或生命能更深一层的理解。” (《小说的作者与读者》)
③生命的神性: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 识的自由表现,他区分了生活与生命,认为生命 具有神性,自然精巧。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 “常”与“变”的湘西社会,构成了他特殊的文 化思辨定势。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 成了“一种美的新的宗教”。在他看来,“人性” 是支撑这种“宗教”的基石,有了“爱”,才会 发现“美”,发现“神”——人性的至极,发现 它们与人性的和谐共存。
第一节 生平
1.少年沈从文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人。1902年 12月28日出生于凤凰县。6岁入私塾,高 小毕业15岁就投身军籍,跟随土著部队, 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亲身体验到湘西 人民悲惨的生活,目睹军队杀害无辜的百 姓。经历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磨练,认识了 中国一小角的好坏人事、风土民情,这段 生活让他得到足以受用一生的独特人生经 验,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生命的特质—试论沈从文的文学批判

生命的特质—试论沈从文的文学批判

“ 经典重造”用文字重塑民族 品性 , 民族竞争力。 在沈从 , 提升 “ 文独具异彩的文学创作背后 ,是他始终 坚持 的富有个性特 征
的审美理想…一 在寻找 和建立理想的生命形 式这 一根本观念 ・ 烛照下 , 沈从文钟情不 已的其实是一项重造 民族品德 、 重新 弥 和人 与人关系 的实实在在 的事业 。……f 不仅没有忘怀 过 他) 去, 而且独辟一 片 ‘ 湘西 世界 ’执 拗地探求心 中美好 的人性 , , 讴歌质朴雄强的人 生 , 的确不失 为一个兼具艺术才情 、 文化 热
“ 较之 目 以翻译创作为穿衣 吃饭 的作家们 , 前 还值得尊敬与感
激 的” 。沈从文 的这些文学主张无疑包含合理内核 , 他吸取欧 存 的疑问 , 人必然会实现 自由而全面 的发展 。于混沌 中求真 , 洲启蒙主义的文 学精神 , 要求文学谴责都市社会 的虚 伪, 歌颂 于灵魂中求善, 于自由中求美 , 于生命中求特质, 沈从文的文 普通 民众的善 良品质 ,幻想以个性来构筑心 中至善至美的人 学理想逐渐走 向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 以 自己的人性乌托 他 文理想 。当年重要 的评论家李建吾就称沈从文 “ 热情地崇拜 邦重新修 复着 人文精神生态 。从 “ 经典重造 ” 民族 国家重 到“
呐喊 , 给予世人 心灵 的震撼。
关键词: 文 ; 沈从 生命特 质; 文学批判 ; 美
中图分 类号 : 6 1 0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 5 5 1 (0 20 — 0 2 0 1 0 — 3 22 1 )2 0 3 — 1 ,
从《 边城》 丈夫》 长河》 《 《 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中走来了凤凰 心的批评理论 , 至他 的文学批评也没有严密 的体 系 , 甚 谈论一 之子沈从文 ,他手执一支浸润着生命和土地的笔管 ,左右为 个问题 , 往往太拉杂 , 中心不明确。在《 论施蛰存 与罗黑芷 》 这

浅谈《边城》中寄予的社会理想

浅谈《边城》中寄予的社会理想

浅谈《边城》中寄予的社会理想[摘要]:《边城》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

作者不满湘西黑暗、罪恶的统治,忍受不了既定的生活道路,从乡间跑到城市,但他又发现了城里人的庸俗市侩,这令他深恶痛绝,转而怀念起湘西那未完全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人情美。

对理想的追求中体验到迷茫与现实的堕落,造成沈从文社会理想中的深刻矛盾,他通过种种矛盾的叙述,寄予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理想。

他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希望用古老的湘西文化给这个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一种蓬勃的原始生命力。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社会理想关于《边城》的主旨,沈从文曾经指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从《边城》中可以折射出他至善至美的文学理想,探求人性的文学立场。

一、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生活和思想背景(一)向往理想中的城市青少年时代的沈从文,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越货的情景,不满湘西黑暗、罪恶的统治,从小就产生了人性、人道主义思想,并且产生了到大城市找寻理想的想法。

沈从文离家的导火线是“本地的几个绅士财主,都看中了他,想纳他作女婿,熊捷三这位湘西头号人物也有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亲上加亲,这其实是一种策略,那些在当地称王称霸的人,以联姻的方式,建立和巩固自己错综复杂的统治网络。

但个性独立的沈从文却不肯入那个‘富贵牢笼’,居然还有了自己的‘初恋’。

”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子,并深信她也爱着自己。

沈从文最后毫无商量余地的对熊捷三说:“那不成,我不作你的女婿。

也不作店老板的女婿。

我有计划,我得按照自己的计划去。

”沈从文的思想和《边城》中傩送的思想是一样的,他其实需要的是自由的生活,想出去闯荡,不愿按照设计好的乡间绅士的道路走下去,要从那份既定的庸俗生活中逃出来,同时也是出于对滥用权力、残害百姓,且活得糊涂而悲惨的大小统治者的憎恶。

沈从文最终毅然走出了湘西,思考着更为严肃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寻求生命独立的价值,承担了较一个乡村绅士远为重要的人生责任。

《边城》中的理想与现实

《边城》中的理想与现实

《边城》中的理想与现实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通过描绘边城小镇的故事,展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本文将探讨《边城》中的理想与现实,并分析作者对于这一主题的表达。

在小说《边城》中,作者通过描绘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呈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故事发生在中国边境的一个小镇,人们生活在战乱和贫困的环境中,却依然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理想。

例如,在小说中,女主角燕子就是一个富有理想的人。

她憧憬着远离边境的大城市,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并追寻更高的幸福。

然而,现实却不断地向她施加压力,不仅有战争的残酷,还有当地官僚体制的不合理和人情世故的纷扰。

这些现实的问题使得燕子的理想很难实现。

小说中的另一个角色金龙则代表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现实观。

他凭借聪明才智和机智,成功地在小镇上建立了自己的地位和势力。

他以自己的经验告诉燕子,理想不切实际并且容易受到现实的打击。

他认为只有通过现实手段,如权力和金钱,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现实主义的观点与燕子的理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比燕子和金龙的形象,沈从文先生探索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小说中的虚构环境虽然与现实存在差距,但却能引发人们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并反映出社会现象的普遍性。

这种对比与反思使得小说《边城》超越了个别的故事,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边城小镇的描绘,沈从文先生向读者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并反思了这种矛盾对人生的影响。

这引发了人们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思考,使读者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

小说中的燕子和金龙形象鲜明,深入人心,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一主题。

总之,小说《边城》中的理想与现实是通过对边城小镇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示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沈从文先生通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不断引发读者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

这使得小说《边城》成为了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

沈从文

沈从文小说创作特征
一、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表现人生之“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 其文学理想不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去探索社会进步的道路,而是从 人性的角度去寻求重造民族品德的门径。 二、广泛吸收外国文学汁液,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段。受契诃夫 影响对小人物、平民众生关注;受屠格涅夫影响小说抒情性自然性 强。小说呈现出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 三、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浪漫性。 四、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俭约的语言风格。有“文体作家” 之称。

我行过许多地方 的桥,看过许多 次数的云,喝过 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 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应该为自己庆 幸。
1949年离开文坛,基本停止创作。 1964年完成文化研究专著《古代服饰研究》。 1980年曾赴美讲学。 1988年逝世于北京。
沈从文是一位多产作家,30年代是创作最丰 时期,30多个集子都出于此时。 1934年创作《边城》,1938年《长河》第一 卷,众多优秀短篇。
沈从文小说的两个世界:湘西和都市(2) 湘西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小说在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 1、现实人生形式的作品,往往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 乐天知命的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柏子》、《萧萧》《丈夫》、《会明》、 《贵生》等作品构成了一个系列,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再现了20年代至30年 代湘西山村儿女的苦乐人生。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笔端既洋溢着热情,又 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悲凉与惆怅。 2、理想人生形式是沈从文出于对现实人生形式的不满与厌倦而创造出的。在 这里时间的概念和社会的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呈现出牧歌式的“边城”世 界。 《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月下小景》等篇。代表作《边城》。
沈从文建造的文学世界
沈从文创作宏富,作品的数量很大,最有影响也最有成就的是城乡两个作品 系列,即“湘西世界”和“现代都市世界”。他用多种笔墨一面描画着都市堕 落的 面影,一面礼赞着湘西世界的人情与人性。在这两个世界中,表现出两种不同 的态度: 1 、对现代都市世界,作家忘不了自己“乡下人”身份,总是冷嘲热讽甚至鄙 视。 2、对湘西世界,作家以主人翁的身份回忆和憧憬,充满热情和理想。 他的湘西世界中,也有两种不同的题材。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色彩: 1、现实题材中,大多表现出一种“冷色”。 《柏子》《萧萧》《丈夫》等 2、怀旧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大多表现出一种“暖色” 。《边城》《龙朱》 《月下小景》等

评《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

评《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

这恰 是 沈 从 文研 究 的误 区和 薄弱 环 节 。该 书 论 题— — 沈 从文 来 对 照 印证 和 阐释 , 强调 沈 从文 的文 学理 想 贯 穿 了其前 后 期
文学理想研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作者 以不凡 的眼光
和 胆 识选 择 的论 题 是 沈 从文 研 究 中具 有 挑 战性 的 课题 之 一 。
提 出 的 问题 意 识 极 强 、视 野 开 阔 、 方 法 新 颖 、 持 论 稳 中 求 作 变化 和 由来 已久 的孤 独 。 新 ,是 青年学 者在沈 从文 研究 领域取 得 的新收获 。笔者 与康 长 与 作 者对 沈 从文 创 作 和文 学 理想 的整体 把 握 及深 刻 体会
从 文研 究 已经 成为 中国现 代 文 学研 究 的 “ 学 ”之 新 , 自然 是 检验 后 来 者 市世 界 ” 的对 照 阅读 ,忽略 了这 两个 部 分 与 四十年 代 创 作之
的学 术 勇气 和 功底 的标 准 。若 单 纯从 叙 事 学 的角 度 来解 读 沈
学术特 色,这 首先表现为把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和丈论结合起来探讨沈从 文的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之间的张力的整体
意识,其次是较强的历史意识,再次是对现 实的介入 意识和面向未来的理 想主义精神 。 关键词:理想研究 整体意识 历史意识 介入意识 理想主义精神
沈 康 长福 先 生 的新 著 《 从 文 文学 理 想研 究》 是对 自己三 的 。较 之 以往 的沈 从文 研 究 , 《 从 文文 学 理想 研 究 》有 着 沈 年 金 陵求 学 生涯 的 一个 总结 ,更 是 沈 从 文研 究这 棵 大 树 上 的
康 长 福 把沈 从 文 的文 学 理想 归 纳 为 : “ 是借 助 文 学的 史现场,分析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从孕育到成型到坚守的各个 一 手段 来 重造 人 性 、生 命 、 民族 品德 ,进 而 实现 重 造 社会 、国 时期,体察沈从文 的文学理想在其创作 中的延续性和方 向

沈从文介绍

沈从文介绍

中国最美的小城——凤凰
1917年入伍。
1922年来到北京, 以特有的“乡下人” 的眼光去审视社会生 活。
1926年出版第一部 小说集《鸭子》。
三十年代创作最丰盛 的时期,也是他的成 熟期
30年代后期成为 “京派”代表作家。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 形式独特。代表作有 《八骏图》、《边 城》,长篇有《长河》 等。
景观
3、沈从文何以被人称为“文体家”?
湘西:自然人性样本
沈从文以巨大的热情 展示了一个自然人性 的“湘西世界”,并 以此作为病态都市世 界的具体对立参照物。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 地域生态环境对文化 个性的形成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
沈始终信守着以其小说表现“一种优美、 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 原则,并力图按照自己所理解的“真实” 去表现人生;其大部分小说中的故事和人 物,都被置于一种原始封闭的社会背景下, 一种被净化了的环境里。
对中国社会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品德 的消失”、“人性”的堕落、人类“不可知的 命运”的忧患意识,及“重造”民族的不懈追 寻,构成了沈从文创作的内在动力与思想内核。 这可以上溯到“五四”文化运动中关于“人的 文学”和“国民性改造”以至“美育代替宗教” 的传统,两者的合流,即沈从文的文学的人性 立场。不进入革命性改造中国的一途,而主张 经由文化改造人、改造生命、改造民族。沈从 文离开30年代主流文学的道路,就是这样形成 的。
3、此外, 还有对历史发展与代文明对 湘西社会的冲击及其带来的忧虑(《菜园》 《七个野人和一个迎春节》《新与旧》 《长河》等)。
《边城》:支撑”湘西世界”的柱 石
1、创作动机
汪曾祺 说:“‘边城’ 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 地的小城。这同时是 一个时间概念,文化 概念。‘边城’是大 城市的对立面。”

沈从文是一个富有创作个性的作家

沈从文是一个富有创作个性的作家

闪光的人性动人的诗意―――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下峪口中学同小贤摘要:沈从文小说创作很特色,主要表现在小说《边城》上。

其一,他构筑“湘西世界”,以亲情、爱情、人情讴歌自然人性,表现社会理想,把探索民族的出路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完美人性的再造上。

其二,在艺术上融各种体裁于一体,追求诗意效果。

关键词:湘西人性诗意沈从文是一个富有创作个性的作家。

在鲁迅、茅盾、叶绍钧等同时代众多作家之外独树一帜,他执著地展示偏处一隅的湘西山川景物、世态人情,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他的“湘西小说”讴歌自然的人性,在创作上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因而也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沱江粼粼的光影早已注入他的生命。

凭着对家乡山水造就的的想像力和执著的意志步入创作。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沈从文长期生活在湘西,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作为艺术追求,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湘西人民自然、自得、朴素的人性美。

这种自然、挴素的人性美是沈从文一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总的特色。

浓浓的地方色香,淡淡的时代投影成了沈从文作品的基调。

在艺术表现方面,沈从文广泛涉猎同时代各具风格作家的伜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跨出自己的路子:追求小说诗意效果。

他把现实主义的细腻,浪漫主义的遐想及小品的优美,抒情诗的奔放融合为一体,通过细致而精微的讗性叙述,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和独特环境䨋的自然人性美表现出来。

沈从文璄䫣表作《边城》获亚洲周刊20世纪100部最优秀中文小说名列第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充分体现沈从文小说艺术的主要特色。

下面就具体从《边城》入手,探索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一、沈从文小说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独辟蹊径,抒写自然的人性,从而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理想人生沈从文出生于湘西,他对湘西有着深切的热爱,多侧面多角度地向世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他以既浪漫又写实的手法,描写了边地生活和人性的牧歌情调,其中《边城》便是其艺术成就和小说风格的杰出代表。

在作品中,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真挚的笔触,建构了一个美好的湘西世界,同时作者又以现代人的理性眼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审视、观照故乡和传统文化,透过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洞察了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消极等待、迷信、愚昧的缺陷,意在呼唤健康人性的复归,建构理想的人生形式。

一审思《边城》“《边城》的出现是在1934年回到家乡,探望母亲时,看到文明的脚步已玷污了故土,是对乡土的热爱经压抑下的圆梦创作。

在《边城》题记上,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为了使湘西能存真去弊,使湘西的未来更有希望,于是他写下《边城》,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除去湘西由于贫穷、烟毒、内战带来的不良影响,再建一个美丽、平和的理想湘西。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意图,“不是逃避现实,也不只是思古怀旧,而是痛感于当前现实的黑暗,企图将过去生活的美对照现实的丑,让人们来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启发人们弃恶向善,舍丑求美”。

《边城》充分体现了沈从文朴素的叙述与幽雅田园式的抒情艺术风格,他用自然景物烘托人物,叙述方式节制凝练,故事情节浪漫凄美,心理描写简单生动,处处呈现出含蓄的情感氛围。

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二《边城》中理想人生的寻觅为了实现文学梦,沈从文怀着对知识和理想的渴望来到了都市。

沈从文《边城》的社会理想

沈从文《边城》的社会理想

沈从文《边城》的社会理想《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沈从文是伟大的,《边城》也是伟大的。

《边城》中有沈从文的理想,我们可以通过《边城》来分析他的理想。

沈从文《边城》的社会理想一、隐匿在翠竹林中的另一个世界与我们所熟悉的喧闹浮华的生活场景不同,《边城》仿佛是一处独立存在于世间的净土。

生活在这里的人和这里发生的故事似乎都与我们相隔得很遥远,只是安静地、兀自地演绎着他们自己的人生。

《边城》用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巧妙的语言完完整整地构建出了一个全封闭的世界。

透过重叠瑟瑟的竹林,我们尝试着走进翠翠和爷爷的世界。

而渐渐发现,这个世界太过完整和真实,以至于我们可能在恍惚间就会产生我们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错觉。

但我们又同时清醒地知道,我们早已失去了那种纯净自然的美丽风景、古朴醇厚的民风以及未经雕琢的人性。

我们的世界流露出太多太多人的痕迹,而人之所以被称为”人”的本真东西却在逐渐消失。

隐匿在翠竹林中的另一个世界与我们现在所生存着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更加显出一种淡漠的悲哀。

当世俗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纯粹的人注定只能成为边缘化的人。

所以,书中所描绘的世界最终也只能停留在书中,只能以这样的形式在其他空间中继续和延展我们的某种渴望与向往。

沈从文是极力呼唤这样的世界的。

他的家乡原本就是带有这样淳朴气质的,所以他以此为创作蓝本,将自己对美与善的想象分散赋予到塑造的每一个人物身上,想尽量还原出几乎快要被遗忘的美好。

所有因为纯、因为爱、因为美而产生的元素聚合到一起便拼凑出了一个独立于世间存在的,仿佛已经是在世界边际的小城,这里面演绎的悲欢离合、被含蓄婉转唱出的故事就这样灵动起来,营造出了一种别样的、清新的生活氛围。

我们追随着翠翠的身影,看着她单纯地满屋子绕圈追狗,看着她边撑船边唱歌,看着她躺在大石头上若有所思地望天。

我们又去寻找爷爷,看到他温和地跟翠翠说话,看到他执着地守候着他的渡船,又随着他一同奔走在天保的车路和傩送的马路之间……一切都是那样恬淡,仅有的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很热闹,但不知为何反而更加衬托出这座小城的安谧。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介绍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介绍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介绍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介绍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希望能帮到你了解。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沈从文出生于1902年,是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国家。

沈从文是多民族的混血儿,不过他本人更加的喜欢苗族,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有有关苗族风土人情的描述。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一生创造了很多作品,其中以《边城》最为著名。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巅峰,在二十世纪的时候,《边城》这部作品在中文小说的文学榜上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一的则是鲁迅先生的《呐喊》。

由此可见沈从文先生这部作品的成就有多么高。

《边城》这部作品还曾被拍成了电影,讲述的是湘西的风土人情,用女主翠翠的爱情故事,来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这部电影播放的时候,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直至今日依旧是一部经典佳作。

当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除了《边城》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沈从文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出来的。

1928年,沈从文去了上海,在这里他和好友一起筹办了《红黑》杂志以及出版社,这是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开端;1930年,沈从文开始在青岛大学担任文学院的讲师,和杨振声一起编纂了《大公报·文艺副刊》。

沈从文先生的作品非常多,在抗战之前,他就有二十多部作品集出版,其中包括《石子船》《月下小景》等作品。

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只是很难有一部作品像《边城》那般引起巨大的轰动了。

沈从文的人物故事沈从文民国时期作家,他的作品很受人们喜爱,这源于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个故事,沈从文的故事是什么呢?沈从文幼年的时候很是顽皮,贪玩本来就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沈从文又怎么会例外呢?沈从文从小爱看木偶戏,经常因为看戏耽误学习。

有一次村里来了演出木偶戏的,是他最喜爱的孙悟空过火焰山,这部戏让他看的竟然忘了去上学,一直到天黑木偶戏散了,他才不得不回家,别的同学早已从学校回家了。

论沈从文独特的文学理想

论沈从文独特的文学理想

近现代文学研究6论沈从文独特的文学理想任亚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的众多作家中,沈从文算是引人注目的一位了。

说他/引人注目0,不仅因为他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作品结集约八十多部),而是他以自己特殊的审美视角、艺术气质绘出了具有独特乡土风情的风俗画卷)))湘西世界。

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0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就是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又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表现者和反思者。

他认为/美在生命0,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的作品充满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这也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特殊地位并备受冷落而成为文学理想的寂寞者。

是什么使这位/湘西世界0的歌者遭受非议并在文坛引起争论呢?遍览其作品,我们便不难发现,沈从文在作品中反复咏唱着一个异于时代的文学主流的主题:人性。

在53从文小说习作选4代序6中,他公开表白:/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它别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一座有灵性的建筑。

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0。

沈从文/爱世界、爱人类0。

造文学的/希腊小庙0,供奉/优美、健康、自然0,而又不悖乎/人生0的/人性0就成了沈从文文学征程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用毕生向这理想迈进。

沈从文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他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这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积淀的沉忧隐痛。

从少年时期沈从文就熟读社会这本大书,生命的智慧多半直接从生活中得来。

过早从戎并面对残酷的现实社会,血雨腥风的洗礼,使他不愿在作品中再现人类极端野蛮愚昧的丑恶面,继而转向讴歌人性中美的一隅。

向人性和道德致敬的乡土作家——浅论沈从文和福克纳的文学理想

向人性和道德致敬的乡土作家——浅论沈从文和福克纳的文学理想

关键 词:沈从 文 ;福克纳 ;乡土文学 ;道德重建 ;人性追求

点是 资本 主义 工 业化 的侵 入 对现 代 人乃 至 乡下人 的极大 恐惧 和 忧 虑 ,他 竭 尽全 力 的 呼唤 一种 能够 建立 在 古老 文 明根 基上 的新 文 明
以文 学重 建道德 的共 同理想 的诞 生 ,塑造 一种 健 全 的现 代人 格— — 这也 是福 克 纳理 想 中 的人 沈 从文 和 福 克纳 作 为 二十 世 纪 初 颇 具影 响 力 的 乡 土作 家 , 性。 其 创 造 的世 界 “ 湘 西 ”和 “ 约 克纳 帕 塔法 县 ”在 文 学史 上具 有 非 在福 克纳 “ 约 克纳 帕塔 法 世 系 ” 的小 说 里 ,一 直 回 荡 着 西
里 斯 ”和 “ 斯 诺 普斯 ”以及 它们 代表 的两种 价值 已展开 面对 面 的
交 锋 。福 克 纳对 南方 贵 族文 化表 现 出 的怀恋 和认 同,原 因就 是 在 于他 看 到 了南方 旧贵族 身上 所 闪烁 的 开拓进 取 、平 等博 爱 的精 神 品格 。 以 “ 老上 校 ”为 代表 的一系 列在 生命 上 具有 开拓 性 ,在 性 格 上 有雄 心和 魄 力 、意 志坚 强 的南 方 旧贵族 成 为福 克纳 南方 文 学
人 性 赞扬 是 沈 从文 进行 文 学创 作 、构 筑 文学 理想 大 厦 的 的起 浪漫 的理想 主 义坚 守和 维护 着美 国南 方 的传统 文化 。 在 福 克纳 的 作 品中 被反 复表 达 、倡 议 的 自由 、平等 、个 性 、 索 的切 入 点 。正 如他 所 说 : “ 这世 界 上或 有想 在 沙基 或 水面 上 建 博 爱 、 勇气 、怜 悯 、 同情等 价值 理 念 ,既 是西 方人 道 主义 的核 心 造 崇楼 杰 阁 的人 ,那可 不是 我 。我 只想 造 希 腊小 庙 。选 山地 作基 理念 , 也是 福克 纳 对人 性和 道 德重 建这 一 理想 孜孜 不倦 的文 学追 础 ,用 坚 硬 的石 头堆 砌 它 。精 致 、结 实 ,匀称 ,形体 虽 小而 不 纤 求 。 巧 ,是 我 理 想 的建 筑 。这 神 庙供 奉 的是 ‘ 人 性 ’。 ” 自此 ,湘 二 、文化 根源 :楚 巫之 乡 与南方庄 园 西 这 一片 原 始 、古 朴 、近乎 世 外桃 源 的土 地 ,苗 汉 人 民单纯 、善 个 作 家 的养育 之 地是 其创 作 之根 基 ,反 过来 讲 ,作 家 则是 良、真 实、 健康 的 人性 、雄 强 的人 格 和充 满 活力 的 生命 力在 沈 从 地域 文化 的产 物 。 文 的笔 下 , 向世 界亿 万 读者 展 开 了 。在 沈 从文 所 描 写的湘 西 世 界 运 用 文 学作 品创 作 和 表 现 自己成 长 的故 乡 和 故 乡 文 化 ,是

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寂寞

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寂寞

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寂寞要点:1、表现其文学理想寂寞的散文代表作及其共同点:《湘行散记》、《湘西》共同点:第一,将湘西的人生方式,通过景物印象与人事哀乐一一传诉,比小说更集中。

第二,比小说更有直接的历史感受,因此有更多的感慨和议论。

(P220,P221)2、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五四文化运动中关于“人的文学”和“国民性改造”以至“美育代替宗教”的结合,即沈从文的文学理想的人性立场。

主张由文化改造人、改造生命、改造民族,而不是由革命来完成。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显然,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而“人性”则是其文学理想的核心。

至三十年代起沈从文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的散文提出了两种历史即统治阶级的书面历史和人民的无言历史的观念。

他没有从社会革命和阶级解放的途径来追寻原因,却从改造民族的角度寄托他的文学理想。

他企图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

他不进入革命性改造中国的一途,而主张经由文化改造人、改造生命、改造民族。

这个理想无疑是美好的,但在那个时代却几乎不可能完成。

3、为什么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寂寞的:一:沈从文对文学提出的两个否定性要求,文学与政治绝缘;文学与商业绝缘。

从《水云》看沈从文的理想主义文学思想

从《水云》看沈从文的理想主义文学思想

从《水云》看沈从文的理想主义文学思想摘要】理想主义是沈从文一以贯之的文学理念,并以此践行在其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

对他而言,理想主义思想是他在险象环生的文坛环境中赖以慰藉并始终坚守的精神家园,本文以沈从文的创作谈《水云》入手,探析其理想主义的具体表征,即对生命和自然的信仰,对城市和现代性的批判,以及对文学独立性的固守。

【关键词】沈从文;理想主义;文学思想;泛神论;文学独立性《水云》是作家沈从文创作于1942年的一篇带有创作论色彩的回忆性文章,作为“一篇心理自传”,《水云》体现了沈从文30、40年代的创作流程和心灵精神历程,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文中对《边城》、《八骏图》、《月下小景》等作品的创作谈,以及大量的对生命、神性,泛神论的阐述都为探讨沈从文的创作提供了关键的史料。

可以说,要深入认识和研究沈从文的创作倾向和文学思想,《水云》是绕不开的篇章。

沈从文作为一个执著追求个体审美理想、生命理想和人类共同美好生活远景的理想主义者,坚信文学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在于对未来图景的憧憬,更在于能够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中有所启发,引起感觉、想象,重新体验、思考、发现生活,达到“生命的明悟”而进入理想境界。

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是沈从文在20世纪上半叶文学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其文学理想经受考验、遭遇磨难、自省沉思、深化探索的阶段,他的自我感觉是:“我似乎正在同上帝争斗。

我明白许多事不可为,努力终究等于白费。

我那么想,简直是在同人类惰性争斗,同上帝争斗。

”对于沈从文而言,理想主义思想是他在险象环生的文坛环境中赖以慰藉并始终坚守的精神家园。

在《水云》一文中,沈从文的理想主义文学思想具体表现为对生命和自然的信仰,对城市和现代性的批判,以及对文学独立性的固守。

一、泛神论思想:对生命和自然的信仰泛神论(pantheism)是指把神和整个宇宙或自然视为同一的哲学理论,认为神就是万物的本体,自然法则就是神的化身。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尊重的文学大师之一,其作品普遍被誉为“有韵味、有生命力,具有无尽可能性的小说”。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边城》。

从这本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下面就来谈谈我的见解。

首先,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强调“细胞美学”。

他对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和生活细节都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力,能够发掘出物件中微小的细节,赋予其美感。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山水、民俗、风情等自然环境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边疆地区特有的美丽和特色。

例如,在描写雪景时,他写道:“雪片滴水落在树上,滴到地上,接着四散迸裂,如鸟儿饮水。

”这种细致入微、自然悠然的美感,使得小说的描写更富有生命力、真实感和美感。

其次,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还包括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描写。

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不是为了表面奇异或特立独行,而是为了探寻人性的深层次。

在《边城》中,他通过群众中的“小人物”塑造了各种不同的性格特点。

例如,父亲、少爷、丐帮小霸王等各种不同的形象,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表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强与弱、忠诚与背叛等方面。

最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还强调了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联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的联系是生命力量的根源。

在《边城》中,他特别强调了土地、水、天、人、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他将人物的命运和大自然相互联系,考虑到了地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生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表现出了小说中的情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强烈和深刻的体验。

在总体上,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所关注的审美理想。

他通过对细胞美学、人物形象和生命力量的强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小说《边城》中的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和文化特色等,都通过沈从文的描写,得到了更深入、更真实和更具有美感的表现,这也使得这本小说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浅谈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而“人性”则是其文学理想的核心。

一、湘西系列——农村人性美的赞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的体现代表的是健康、完美的人性,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是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充满了鲜活生命力的乐园。

即使他的湘西系列创作中关于描写性爱的作品,都是如此有血有泪、自然而不低俗。

如《柏子》中, 水手柏子爱着一个妓女,愿意用性命换来的钱去和妓女相会,而且每月只有一次机会。

这篇文章中,只有真情的流露, 没有半点肮脏、虚假,展现了两人间朦胧而真挚的情感,很能反映他的自然人性的理想——即使是身处底层的水手、妓女,也有他们的真情。

但是,最能将湘西风土人情、人事命运、下层人物、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完美结合,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是《边城》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描写的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时爱上翠翠而最终导致的悲剧结局。

这篇小说以美不胜收的地域背景和淳朴的当地风俗展开铺垫:美丽的湘西小山城茶炯, 自然景物的旖旎秀丽, 当地风土人情的古老纯朴,首先把我们引进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

女主人公翠翠纯真活泼、美丽动人; 外祖父老船夫更是乐善好施、忠厚老实; 团总顺顺也是热情爽朗; 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摊送都正直善良, 且都对纯美少女翠翠一往情深。

作品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的交叉烘托,渲染出一种“桃源”式的农村生活情景, 在近乎理想化的虚化中表现了作者追求的人性美。

这篇小说的女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文学理想的人性美的化身。

她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

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

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

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沈从文作为中国乃至世界20世纪初颇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是他生命的起点。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篇1:《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湘西世界”》【论文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湘西世界”【论文摘要】在对沈从文进行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重心。

与整个沈从文研究的发展相应,人们对“湘西”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也呈现出一个不断深入与丰富,多元与复杂的状态。

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21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

时至今日,沈从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日渐成为了一门显学。

沈从文研究呈现出日渐完备成熟,多元丰富,不断推进的良性状态……而在对沈从文进行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重心。

具体而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认识呈现出几种这样的态势。

建国前,人们多注重肯定其湘西世界所特有的朴质自然、和谐优美的人生情趣与牧歌风味。

同时,也注意到湘西世界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建国后到新时期,其湘西世界与沈从文整个创作一块归于另类而湮没无闻。

新时期以来,随着沈从文热的悄然而起,人们对“湘西”的认识与理解、阐释与发掘则呈现出多元丰富,不断深入的状态。

首先,是沈从文创作中“湘西”与都市相对而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发现。

凌宇的《从边城走向世界》作为国内第一部对沈从文创作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就将湘西作为与“沉落的都市”而对立存在的“生命多方的乡村世界”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沈从文创作的总体框架和基本特点做了整体性的把握,并充分认识到了“湘西”世界构成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他认为,那里不仅“跃动着的原始生命活力”,而且呈现了“与世沉浮的乡村灵魂”;不仅悲悯着“巨压下的性格变异”的苦难,而且也在积极地“向生命的神性凝目”。

同时,凌宇还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与生存视阈中,对湘西世界中所独有的苗族文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特殊语境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发掘与精辟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身处喧嚣、冷漠、自私的城市生活中时,他依然追求人性美,于是他只能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追寻一种近乎完美的“世外桃源”。

他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于是他便沉醉于自己的理想国中。

而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是不能存在的。

于是他只能通过文学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理想、社会理想
正文:
一、沈从文的个人经历与其文学理想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由于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越货的场景,不满湘西的黑暗统治,产生了人道主义思想,并且萌生了去城市生活的想法。

据说他离开家乡的导火线是当地的几个乡绅同时看上了他,想纳他为女婿。

而他为了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摆脱既定的庸俗生活,毅然离开湘西,走向都市。

而当他真正到了城市后,越发感觉到城市的自私、市侩与腐化堕落。

这一切令他感到失望。

于是他又想念昔日湘西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他想用自己的笔把这种清新恬淡的生活表现给世人看,给这个日益功利的社会带去一种清新的气息。

然而他又深知古老的湘西文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充斥着落后与愚昧。

于是他不得不构筑一种理想世界以把充满人性美的生活展示给人看。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更是以“乡下人”的固执和顽强意志去追寻充满着美与和谐的世外桃源。

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他通过描写以湘西生活为题材构建的理想国赞美人性美,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建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颇有“乡土小资”的淡淡情调。

他主张作家应该远离政治、远离党派,追求一种永恒的文学,也沉溺于自己的“希腊神庙”中。

并希望用自己构筑的世外桃源给愈发麻木的城市人带去心灵的震撼,带给人们心灵的洗礼,召唤人们回归充满人性与人情美的社会。

这也是他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表现。

二、沈从文的社会理想
对于沈从文的社会理想,苏雪林曾经这样做过解释:“想是什么?我看就是想借助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们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

他想把这种野蛮的气质当做火焰去引燃中华民族奋斗的气焰。

追求陶渊明‘桃花源’式的和谐、美满、朴素的生活方式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从另一角度讲,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逃避现实苦难和精神思索的集体无意识的长期沉淀。

这种逃避带来的最大后果是它可能促使作家慢慢退守
到那纯美、自然的田园世界,把对人性的、生命的美变成一种把玩和自怜。

而现实毕竟是难以超越的,沈从文对湘西社会中同样存在的欺凌、压榨、愚昧、黑暗无法视而不见。

这些黑暗的事物正是爱与美的摧残者,它们同时摧折着沈从文的心灵。

这其中,隐藏着作者对社会,对人性深深的悲痛。

他以怀旧的形式,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达他的人生理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民族性格和正直善良的人性湮灭的忧虑。

我们应该抱着这样的信念去品味他的作品:“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代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到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看了他的题记,就会明白他的追求是出于一种清醒而深刻的自觉。

沈从文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军阀及国民党反动派实行黑暗统治的时候。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中,他只能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头脑去观察、去思考。

他怀念、留恋那虽然闭塞、保守、落后却秀丽、安宁、纯朴的一角小隅,更想以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来作相互的叙述,便使人们认识到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使中华民族兴奋起来,年轻起来。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养育他的那片土地,以几乎全副笔力去赞颂那美好的自然、雄强的生命力和纯洁朴实的人性,努力寻觅一种能燃烧起民族前进动力的美好品质,希望给民族的新生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

乱世文章,虽未能化作匕首投枪,摇旗呐喊,作为一个清醒的有良知的作家,沈从文先生忧思浓郁,别有寄托,单纯、固执地作着自己的努力。

因此说,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是是相互贯通的,他构筑一种理想与幻想的世界,并在其中宣扬至真至纯的人性美的光辉以激起中华民族的奋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