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研究之进程_刘涛

合集下载

20世纪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研究之进程

20世纪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研究之进程

探讨散文理论而言 , 后两派建树稍多, 影响较大。 刘师培推崇骈文 , 撰作多为骈文 张 目, 其文章理
论主要体现于《 文章源始》 汉魏六朝专 家文研 究》 《 《 论文杂记》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文说》 《 《 等著述
[ 稿 日期 ]0 1 5—1 收 2 1 —0 5
[ 作者简介] 刘涛(94一 , 山东临沂人 , 山师范学院中文 系副教授 , 17 ) 男, 韩 博士。
21 0 1年第 7期
广 西社会 科 学
GUANG HE XIS HU E I K XU E
NO. 2 1 7. 01
( 总第 13 ) 9期
( u ua vl, O 13 C m l ie N . 9 ) t y
[ 文献编码 ] o:0 36 /.s .0 4— 97 2 1 .7 08 d i1 .9 9ji n 10 6 1 .0 10 .2 s
挫 之法 , 以空议相 演 , 又叙 事 贵 简 , 或本 末 不具 , 事 舍
国成立)徘徊期 ( 中国成立后 至 2 纪 7 、 新 0世 0年代
末 ) 开拓期 (0世 纪 8 和 2 0年 代 至世 纪 末 ) 个 阶段 。 三
实而就空文”4,近代文学之士, 天下文章 , - “ J 谓 莫大


古 代散 文 理 论 研 究 的 初 创 期 (0世 纪 初 至 2
新 中 国成立 )
初创期的古代散文理论研究是在 旧传统和新观 念的交织 中展开 的, 其时传统文学观念 的影响力仍 然较大 , 一度出现 了魏晋文派 ( 以王闽运、 章太炎为 代表 )骈文派 ( 、 以刘师培 、 李详、 孙德谦为代表) 和散 文派 ( 亦称散体文派 , 即古文派 , 以吴汝纶 、 林纾 、 高

古代散文发展历程

古代散文发展历程

古代散文发展历程古代散文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古代散文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它与诗歌并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散文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以叙述、描写、议论为主要方式的写作形式,它以自由、灵活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散文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刚刚形成时期、鼎盛时期和后期的演变。

古代散文的刚刚形成时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开始自由开放,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也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在这个时期,散文主要是以教化为目的,形式上还带有诗歌的痕迹。

代表作品包括《孔子家语》、《管子》等。

这些作品在字数上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限制,还未完全形成独立的散文体系。

鼎盛时期是指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到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散文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散文体系。

汉代的散文以"琴瑟和谐,志怀相感"为主题,追求鲜明的个性和充盈的情感。

代表作品有《文选》、《升庵集》等。

到了唐代,散文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韩愈的《进孝经》和《原道》等。

唐代的散文风格儒雅古朴,以理性的探讨和对人生的反思为主要特点。

后期的演变是指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以后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散文的发展逐渐趋于平缓,同时吸收了元杂剧和白话小说的影响,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散文风格更加自由灵活,内容上也更加广泛多样。

代表作品有苏轼的《东坡乐府》和欧阳修的《秋水悲共作》等。

此外,元杂剧的影响也使得散文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通过对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的探索和摸索到后期的成熟和多样化的过程。

古代散文以其独立的形式和自由的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新诗格律理论研究:进展与问题——以刘涛《百年汉诗形式的理论探求》为例

新诗格律理论研究:进展与问题——以刘涛《百年汉诗形式的理论探求》为例

的研究 方 面主要 存 在 以下 问题 : 一是 多 集 中于 某 一
时段或 某几 个 诗人 、 学者 的格 律理 论 的研 究 , 缺乏 对 2 0世 纪现 代格 律诗 学 的整体 把 握 , 或 者 虽有 心 做 贯
起 成为新 诗 的 两翼 , 在彼 此竞 争 、 相 互依 存 中共 同
新诗 形式 的探 求是 与新 诗诞 生 同时 开始 的极 富
挑战 性 的理论 与 实践 过 程 , 这一 过 程 迄 今 已持 续 近
现 代格 律 诗学 却 一直 缺 乏 系 统 研 究 。近 年 来 , 虽 然 有 不 少 以现代 格律 诗 学 为 研究 对 象 的著 作 问 世 , 也 有 以此 为题 做博 士 论 文 的 , 但 这 些著 述 和论 文 的成 绩 却 还不 能尽 如 人 意 。在 我 看来 , 在现 代 格 律 诗 学
多集 中 于 某 一 时段 或 某 几 个 诗 人 、 学 者 的格 律 理 论 的 研 究 , 缺乏 对 2 O世 纪 现 代 格 律 诗 学 的 整 体 把 握 , 或 者 虽有 心 做 贯 通 新 诗 史 的研 究 , 但 限 于见 识 和 材 料 掌握 的 程 度 或 者 囿 于 门 户之 见 , 存 在 重要 的 遗 漏 甚 至偏 见 、 谬误; 二 是 理 论 把 握 能 力 不足 , 对 现 代 格 律 诗 学 涉及 的 重 要 理 论 问题 和 范 畴 概 念 缺 乏 系统 梳 理 与 辨 析 , 以 致 不但 没 有 在 理 论 上
难 度 最大 的部 门。实 际上 , 现 代 诗 学 的核 心 和 前 沿 问题 , 包括 传统 与 现 代 、 中与 西 、 内容 和 形 式 的关 系 等等 , 几乎 都 首先 尖锐 而集 中地 反 映 在 现 代 格 律 诗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公选课课程及任课教师简介(公布版)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公选课课程及任课教师简介(公布版)

2
32
92 99L0002
1
意大利语 (初级)
朱益姝
郭彬彬
外国语学院
20
全校本科各 专业各年级 学生
2
32
93 99L0003
1
意大利语 (中级)
杨柳
付卓
外国语学院
20
全校本科各 专业各年级 学生
2
32
94 99L0004
1
日语
王玉霞
外国语学院
60
全校本科生 (日语专业 本科生除 外)
2
32
95 99L0004
2
日语
张智琦
外国语学院
40
全校本科生
2
32
96 99L0005
1
实用法语入 门
童之侠
外国语学院
150
全体本科学 生
1
16
97 99L0007
1
英语散文名 篇赏析
丁维莉
外国语学院
80
二年级已过 四级及三、 四年级喜爱 英美文学的 学生
1
16
98 99L0009
1
英语语音语 调技能训练 与提高
邓磊
外国语学院
2
32
29 99E0015
1
跨文化管理
王娟
媒体管理学院
50
全校本科生
2
32
30 99E0017
1
证券投资
胡小莉
理学院
50
所有本科生
2
32
31 99E0018
1
人力资源管 理
刘长迎
媒体管理学院
139
二年级三年 级的本科生
2

试论二十世纪中国古代骈文研究之进程

试论二十世纪中国古代骈文研究之进程

试论二十世纪中国古代骈文研究之进程刘涛【摘要】综观二十世纪中国古代骈文研究之进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因循与突破期(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和拓展与繁荣期(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两个阶段.总体来看,因循与突破期的古代骈文研究的特点为:研究范围较大,视点较多,如对于骈文的形式要素、对待骈文的态度、风格特点、骈体作法、骈文发展史等问题多有所论,既继承前人的部分观点,又有明显的突破.拓展与繁荣期的研究成果质量颇高,涉及的问题较多,如对骈文的评价、骈文的文体特征及美学特征、成因及发展演变、与其他文体的关系、关于骈文理论批评著作、骈体作家作品、骈文史研究等,角度不一,方法灵活,论述透彻,观点鲜明.【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2)008【总页数】6页(P29-34)【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古代骈文;研究;进程【作者】刘涛【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其发展演进与散文并行,骈、散两体相互交替、此消彼长,构成了整个古代散文发展的进程。

晚清罗惇曧《文学源流》叙骈散演进历程曰:“周、秦逮于汉初,骈散不分之代也。

西汉衍乎东汉,骈散角出之代也。

魏、晋历六朝而迄唐,骈文极盛之代也。

古文挺起于中唐,策论靡然于赵宋,散文兴而骈文蹶之代也。

宋四六,骈文之余波也。

元、明二代,骈散并衰,而散力终胜于骈。

明末逮乎国朝,散骈并兴,而骈势差强于散。

”[1](页622—623)自六朝骈文至唐宋诸家之作,再到清代骈文,各家各派在创作骈文的同时又进行骈文理论方面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世纪的中国古代骈文研究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

大致说来,20世纪的中国古代骈文研究之进程可以分为因循与突破期(20世纪初至1949年)和拓展与繁荣期(1949年后至20世纪末)两个阶段。

兹依时序分别予以论之。

一、古代骈文研究的因循与突破期(1900—1949)因循与突破期的古代骈文研究是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研究范围较大,涉及的问题也较多,其中不乏突破前人观点而卓有建树者。

中国散文发展历程

中国散文发展历程

中国散文发展历程
中国散文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的诸子百家时期,但散文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散文(先秦时期-唐朝):早期的古代散文以诸子百家
的哲学著述为主,如《论语》、《孟子》等,以及历史记载、议论文等。

唐代出现了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散文运动,追求真实、自然和人情味,将散文从哲学思辨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2. 唐宋散文:唐代的散文以韩愈和柳宗元为代表,强调个人情感、境界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达到了雄辩、豪放的艺术效果。

宋代的散文则更加细腻、婉约,以苏轼、欧阳修等为代表,注重描写自然景物、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3. 元明清散文:元代的散文受到戏曲和杂剧的影响,兼具戏剧性和故事性,以关汉卿的《窦娥冤》等为代表。

明代的散文则更注重叙事和描写,以冯梦龙的《喻世明言》等为代表,发展了小说体裁。

清代的散文则以阮元、杨慎等人为代表,注重感情的表达和哲理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4. 近代散文:近代中国散文的发展受到启蒙思想和西方文学影响较大。

鲁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批判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影响深远。

20世
纪下半叶以来,散文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家,如朱自清、舒芜、余秋雨等,他们的作品从个人感悟到社会批判,成为中国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体现出时代的
风貌和思想的进步。

总的来说,中国散文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代表作,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散文开始逐渐与古代的诗歌形式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写作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和人的情感表达。

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孔子家语》和《韩非子》。

这些作品的写作形式直接、简洁,善于运用寓言和典故来阐述道理。

到了汉代,散文取得了更为丰富的发展。

汉代散文主要分为传记和杂记两种形式。

传记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记述,以《史记》为代表,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文笔成为了中国传世文学的经典之作。

杂记则是对各种琐碎事物进行论述的文学形式,以《淮南子》为代表,它在揭示人类思想和自然科学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

《晋书》中的杂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佛教文化的影响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

佛教著作如《楞伽经》和《金刚经》以及佛教修行文化的影响,为散文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唐代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

杜牧、韩愈、刘禹锡等作家的散文作品影响深远。

他们的作品有的以史实为基础,有的通过回忆和议论来表达个人情感。

唐代的散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

宋代是中国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散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代表作品有苏轼的《东坡乐府》和《黄州寒食行》等。

宋代散文注重情感表达和个人体验的展示,形成了一种富有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写作风格。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春秋战国、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和宋代等时期。

这些时期的散文作品在风格和内容上各具特色,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早期散文、骈文、世说新语、唐宋文和明清文五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早期散文在先秦时期开始发展。

它以散漫的形式,通过记叙、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思想感情。

《诗经》中的风、雅、颂,以及《楚辞》中的赋、东方朔的《杂说》等,都可以视为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品。

骈文则是在古代散文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体形式。

它以双对句为基本单位,具有较严格的格律要求。

《左传》中的编年体史书,以及《楚辞》中的离骚、招魂、涉江辞等,都是骈文的代表作品。

骈文的出现,使得古代散文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它由刘义庆编纂而成。

世说新语以短文故事的形式,以身边人们的言行举止为素材,展现了多样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

它在古代散文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唐宋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散文以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主要创作力量,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意境,同时也有很多政论和议论的作品。

安禄山《慈恩寺塔》、韩愈《师说》等都是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品。

宋代的散文则更加注重审美意境的追求,出现了很多以山水田园为背景的作品。

苏轼的《东坡扇·送友人》、米芾的《黄州快哉亭记》等作品,都是宋代散文的代表作。

明清文是古代散文发展的后期阶段。

在明代,杨慎《世说新语》的再传以及儿童散文的创作有一定的发展。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散文家,如袁枚、纳兰性德、黄庭坚等。

他们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较为成熟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意境。

总的来说,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早期散文到骈文,再到世说新语、唐宋文和明清文,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散文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诗经》、《楚辞》等。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但同时也包含了散文的元素。

然而,真正开始独立发展的散文,要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思想多元。

此时的文人士大夫开始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探索人生、人伦、政治和宇宙等问题。

其中以《战国策》为代表的战国时期散文,以其具体详实的描写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后世散文作品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秦汉时期,散文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散文注重实用性与宣扬功利主义,如《封禅书》等,强调表达具体、又有实际用途的文字。

而《史记》、《汉书》等纪传体散文,则更加注重对历史人物、政治事件的真实记录,不仅字句精确,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叙事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一时期的文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阮籍、陆机等。

他们的作品以字句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

其中《赴席论》、《列子》等的伦理散文,深受当时的士人和官僚们的喜爱。

唐代以后,散文更加独立发展。

盛唐时期,散文形成了三大派别:韩愈的古文派、柳宗元的白话派以及《唐人杂说》的骈文派。

这三大派别各有其特点,韩愈主张古文之大道,注重情辞气节;柳宗元提倡白话之优美,嫉妒白话之清新;《唐人杂说》则以骈文之作风,既有古文之叙述多样,又有白话之简明扼要。

宋代以后,散文又经历了几个新的变革。

南宋的周敦颐、陆游等重视气息,强调感觉与情绪表达,注重内心精神的自由和豁达;元代的高启、程垓等则追求形式的变化,提出“章法宜疏丽,言语益形谙”的观点,注重修改与严正;明清时期的杨万里、袁枚等,以微型散文为主,注重细腻描写,以及对自然、农村、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反思。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经历了战国时期的探索,秦汉的实用主义,魏晋南北朝的深邃与感情表达,盛唐的多样化和变革以及宋代以后的个人化与细节描写。

这些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和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内涵,也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如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散文的发展历程

散文的发展历程

散文的发展历程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发展历程是被无数文人墨客的洗礼和不断实践的结果。

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变革,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文学形态。

古代散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散文最早是用于记录事件或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最早的散文作品常常以记事或记事体的形式存在,内容真实且具有史料价值。

例如《封神演义》中的“封神榜”就是用散文形式叙述各个神仙的事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文逐渐发展成一种艺术形式。

文人墨客开始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融入散文之中,使其成为一种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文学形式。

唐代是中国散文发展的鼎盛时期,被誉为散文的黄金时代。

唐代的散文作品,无论是韩愈的《进学解》还是刘禹锡的《陋室铭》,都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进入宋代,散文写作进一步发展。

宋代散文注重情景描写,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中充满着豪放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其代表作《东坡肆志》以其洒脱自然、豪迈奔放的风格著称于世。

明清时期,散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一步繁荣。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多以游记、笔记、随笔等形式存在,内容丰富多样。

其中,清代文人郑板桥以其幽默风趣的散文作品《聊斋志异》而闻名于世。

到了现代,散文的发展显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现代散文作家不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更重视写作语言的表达力和情感的传达。

他们关注现实生活,探索人性与社会问题,用真实而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散文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总之,散文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进程。

从最初的记事形式到融入个性和艺术的形式,散文不断创新和演变,为读者带来了了解人性、体验情感和思考人生的无限乐趣。

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厚重历史和文学的精神追求。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脉络
《墨子》
《韩非子》







西

司马迁史记
1.2《鸿门宴》4.4《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羽之死西门豹治邺


班固汉书
4.4《苏武传》



西

贾谊3.3《过秦论》论积贮疏
晁错论贵粟疏


王充《论衡》

西

枚乘《七发》(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扬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
张岱:《陶庵梦忆序》西湖寻梦瑯嬽文集


顾炎武归庄侯方域夏完淳
全祖望《梅花岭记》魏禧《大铁椎传》



方苞:《狱中杂记》
姚鼐:
刘大櫆




袁枚
郑燮
沈复
鸦片
战争
前后
龚自珍




康有为
梁启超
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颜之推《颜氏家训》







曹植洛神赋
王粲登楼赋


向秀思旧赋
西

左思三都赋


陶渊明:5.2《归去来兮辞》并序



南朝:江淹恨赋别赋
北朝:庾信(由南到北)《哀江南赋》《小园赋》


鲍照孔稚圭陶弘景吴均丘迟








王勃:5.2《滕王阁序》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总结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总结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总结
古代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初期发展、鼎盛时期和后期衰落。

初期发展
古代散文的初期发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散文主要
是以器物的记叙和说明为主,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实用需求为目的。

代表作品有《竹书纪年》和《纪异记》等。

这些作品对后来的散文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鼎盛时期
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唐宋时代。

这一时期,散文开始追
求艺术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体裁。

代表作品
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韩愈的《师说》等。

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
放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后期衰落
古代散文在晚清和近代时期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性思潮的影响,散文开始向小说和诗歌等其他文学形式靠拢,失去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这个时期,代表性的作品有《志怪小说》和《新闻小说》等。

尽管如此,古代散文依然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的元素,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总结
总的来说,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期发展、鼎盛时期和后期衰落三个阶段。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思想深度,为中国文学贡献了许多经典之作。

虽然在后期有所衰落,但古代散文依然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张义炎,温静怡等 (2003). 《中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一、散文诗是中外在特殊时代契合的产物中国是诗的国度,任何文体都被赋予了诗的色彩,中国诗歌也经历了由不定型—准定型—定型—准定型诗体—不定型诗体转化的诗体演变过程。

因此形同西方散文诗特点的文体很早就存在。

如郭沫若认为我国虽无“散文诗”之成文,但是屈原的《卜居》、《渔夫》以及《南华经》中的很多文字,都可以视为今天的散文诗。

王国维也在《屈子精神》一文中指出:“庄列书中之某分,即谓之散文诗,无不可也。

”[1](P784 )中国古典文学中接近散文诗的文体有赋、词、散曲、小调以及历代小散文。

所以滕固结论说:“散文诗的起源,一面是诗体的解放,一面起源于很精悍的小品文。

”[2]五四时期激进的文学思潮和改革思想极大地催生了散文诗。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敬告青年》一文中,向宣传老八股教条的“奴隶之文章”宣战。

《新青年》2卷1期的“”栏内开始触及的改革和统一,《新青年》2卷2期(1916、10)、5期(1917 、1)和6期(1917、2)连续发表胡适的《寄陈独秀》讨论文学革新的通信。

1917年1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5期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

19 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纷纷响应。

钱玄同提出要用质朴的文章去铲除阶级制度里野蛮款式,刘半农提倡诗体解放,主张“破坏旧韵,重造新韵”。

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打倒“非人的文学”。

这些主张,为世界散文诗和中国古代文化相融合,嬗变为新的中西文化的契合产物——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诞生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五四运动,加剧了中国古典诗歌和古代散文两种文体各自的文体革命,加速了外国散文诗和中国文化的融合,加速了中国散文诗文体从自发到自觉发展的进程。

二、中国散文诗文体的艰难建设东方艺术都将哲理成为最高境界,中国艺术也一向强调立意高远境界自出。

由于20世纪中国处在革命、战争、改革此起彼伏的动乱时代,艺术总是与时代贴得太近,不得不承担过多的改革社会、启蒙大众、宣传革命的社会功能,如高度的严肃性成为百年新诗最重要的特点。

应重视古代散文的教学——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

应重视古代散文的教学——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

应重视古代散文的教学——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
刘涛
【期刊名称】《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学生的基础课程,古代散文是古代文学史中的一种重要文体.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偏见,导致古代散文的教学颇受冷落.究其原因,应该与古代散文的概念不清晰、范畴不明确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页数】4页(P60-62,78)
【作者】刘涛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课堂教学效果应具有生命意义——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为例
2.以现代人文精神提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顶层设计”的思考
3.应重视古代散文的教学——兼议"散文"名义
4.古代文学教学应重视文史结合
5.立足社会发展需要打通文史哲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1966(高中阅读)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1966(高中阅读)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

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

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

“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蓬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

昭通市2023届高中毕业生诊断性监测语文试卷

昭通市2023届高中毕业生诊断性监测语文试卷

昭通市2023届高中毕业生诊断性监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一种早熟的文体。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散文,大约可追溯到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钟鼎铭文等。

而真正具备了较完备的散文形态的,应是从产生于殷周时代的《尚书》开始。

《尚书》之后,就是中国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一是以论说为主,如《春秋》《老子》《庄子》《孟子》等含哲学、政论文在内的文章;二是以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

这两种文体形态交相辉映,不仅成就了一个大时代里散文的辉煌,而且还开创了中国的“杂文学”传统。

而其文体特征则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即是说,先秦时期的散文文史哲没有分家,实用文章和非实用文章混杂,文学与非文学交织,其时也没有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散文家。

可见,先秦时代的散文概念和内涵是模糊的,文体是自然朴素的,同时也是极其包容的。

正是这种模糊、自然朴素和包容性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宽阔、宏大坚实的基础。

先秦之后的两汉以“历史散文”为主要文体形态,“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它将散文推到了一个顶峰。

唐代的“古文运动”,一方面瓦解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文——骈文;一方面又融合叙事的历史、说理议论的哲学、抒情的文学于一炉,从而形成了叙事、议论与抒情三位一体的“古典散文”格局。

当然,“古典散文”只是唐宋的一种主流散文文体形态,在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品类多样,写法也多姿多彩,既有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等有很强文学性的散文,也有车载斗量的诸如书信、奏议、诏令、论辩、传状、碑记、箴铭、颂赞、哀祭、序跋、书说、赠序等偏于应用和议论的文章。

古人新年,如何写贺笺?

古人新年,如何写贺笺?

古人新年,如何写贺笺?《古代风俗百图》,王弘力绘,新星出版社出版新年之前,书写贺卡是我的压岁节目,寄呈长辈与朋友,传送新年祝福之意。

今人有幸,过上两个新年,舶来的阳历新年叫元旦,传统新年称春节——先民那里,正月初一为元旦,俗称新年,而以立春为春节。

共和以后,国人把元旦这个古老名号转让给了阳历新年,习称阴历新年为春节。

传统悄悄在变,不留心,毫不察觉。

写贺卡,两个新年怎么办?我从简,合二为一,其间一月有余,时间宽裕,可以从容写。

有时正月初一想起谁谁,又提笔写,落款元日,别有情致。

年节致贺,吾国早有的习俗。

古楼兰遗址出土的文书有两件名刺形制的贺蜡拜帖,用途与今天贺年卡相似。

一件隶书体,上端双行写“贺大蜡”,中空,下署“弟子宋政再拜”;另一件是木简,多正书笔意,上端残,犹见“蜡”字,中空,下署“弟子新(?)珍再拜”,“弟子”二字左侧写有“贺”字。

蜡通腊,“大蜡”即腊祭。

《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大蜡八”,看注文,蜡祭的八神居然包括猫虎和昆虫。

东汉许慎《说文》称:“冬至后三戌为腊,祭百神。

”意谓腊祭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汉简中有没有贺蜡书迹呢?我未遍检各地所出的汉简书迹,不能断定。

按情理推测,魏晋“贺大蜡”的风俗习尚应当源于汉朝。

魏晋书吏写的这两件贺蜡拜帖,也许可以视为现存最早的贺卡。

魏晋《贺蜡》残纸魏晋《贺大蜡》残纸腊祭这天又称“蜡节”,是一年一次的重大节日,举于岁终十二月,捱近新年。

楼兰魏晋文书中有件尺牍残纸提到“蜡节”,文不全,说到“蜡节皆亦同”,估计写于蜡节之后。

东晋大将军王敦有件草书尺牍名为《蜡节帖》(《淳化阁帖》卷二收刻),言及“蜡节忽过,岁暮感悼,伤悲邑邑”,写于新年之前,却语涉伤悲。

东晋士人对无常的人生特别敏感,自恋自怜是他们的时髦,辞旧迎新犹自陈“比苦腰痛”之类,“愦愦”伤感一番。

王敦从子王羲之也是如此,《兰亭序》前段文字“快然自足”,写到后面却“临文嗟悼”,“悲夫”起来。

魏晋残纸所见“蜡节”残纸羲之有不少尺牍写于正月(羲之因避祖父王正之讳,正月写为“初月”),有的写于正月初一,竟毫无喜色:“初月一日羲之白,忽然改年,新故之际,致叹至深,君亦同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编码]doi :10.3969/j.issn.1004-6917.2011.07.028[收稿日期]2011-05-15[作者简介]刘涛(1974-),男,山东临沂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20世纪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研究之进程刘涛(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摘要]20世纪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研究可划分为初创期、徘徊期和开拓期三个阶段。

其中,初创期古代散文理论整体宏观研究较少,个体微观研究较多,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徘徊期的研究处于徘徊探索阶段,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研究相对比较沉寂,几乎没有开辟新领域和发掘新对象,基本停留于建国前的视点上。

开拓期的研究思维活跃,视角新颖,方法多元,观点鲜明而深刻,成果丰硕。

[关键词]20世纪中国古代散文散文理论研究演进历程[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1)07-0119-04古代散文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文体,自春秋战国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至唐宋古文运动,再到清代桐城派散文,各家各派在创作散文的同时又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世纪的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研究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

大略而言,20世纪的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研究之进程可以分为初创期(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徘徊期(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和开拓期(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末)三个阶段。

兹依时序分别予以论之。

一、古代散文理论研究的初创期(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初创期的古代散文理论研究是在旧传统和新观念的交织中展开的,其时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力仍然较大,一度出现了魏晋文派(以王闿运、章太炎为代表)、骈文派(以刘师培、李详、孙德谦为代表)和散文派(亦称散体文派,即古文派,以吴汝纶、林纾、高步瀛等人为代表)之分。

各派的文学观念有相同的本质,即复古或拟古,批评标准往往取法于古人,就探讨散文理论而言,后两派建树稍多,影响较大。

刘师培推崇骈文,撰作多为骈文张目,其文章理论主要体现于《文章源始》《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论文杂记》《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文说》等著述中。

清末民初,骈散之争余风仍在,刘氏继轨阮元尊骈之说,又掺杂文笔问题,倡言“非偶词俪语,弗足言文”[1],“是偶语韵词谓之文,凡非偶语韵词概谓之笔”[2],“律以沉思翰藻之说,则骈文一体,实为文体之正宗”[3]。

针对桐城派散文的空疏奇诡之弊,刘师培撰文加以批判:“望溪方氏摹仿欧、曾,明于呼应顿挫之法,以空议相演,又叙事贵简,或本末不具,舍事实而就空文”[4],“近代文学之士,谓天下文章,莫大乎桐城,于方、姚之文,奉为文章之正轨;由斯而上,则以经为文,以子、史为文。

由斯以降,则枵腹蔑古之徒,亦得以文章自耀,而文章之真源失矣”[5]。

有鉴于此,刘师培企图从文学上打破桐城派的专制,他一方面反复申述骈文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又在《论文杂记》中把历代作家都归于《汉书·艺文志》所论列的先秦诸子中的某一家,以此与桐城派抗争,在当时看来,这一复古举措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是刘师培的遗作,由罗常培笔录整理,独立出版社于1945年印出。

由于作者对各家文章都有深刻的体悟,故在文章风格特点、体式流变、篇章、句法、线索、音节等方面,颇多独到之处。

全书共21章,从文章创作的外部规律到内部结构一一加以分析论述,举凡体裁、风格、笔法、流变、谋篇之术、转折与贯串、音节、生气、句读、神似与9112011年第7期(总第193期)广西社会科学GUANGXI SHEHUI KEXUENO.7.2011(Cumulatively ,NO.193)形似、文质与显晦、调称等,靡不毕述。

在谈及研究方法时,刘师培说:“治一家者固不能不旁及,(如任、沈可合观,徐、庾可合观,又研究陆士衡可溯及蔡中郎之类。

)治一代者亦不能不遍观;治一家宜撷其特长。

(如蔡中郎之碑铭,迥非并时文人所及。

)治一代贵得其会通。

(各期之间变迁甚多,同在一代每有相同之点。

)”[6]这段话在散文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体现出研究方法由古代批评向现代研究的转变。

高步瀛是桐城派后期古文家吴汝纶的弟子,在古文的义理、考据、辞章等方面都有很深的功底。

高氏学识渊博,在古文选注方面建树颇多,代表作有《古文辞类纂笺证》《两汉文举要》《唐宋文举要》等。

高步瀛在著作中往往通过对古文具体篇章大意的阐发及作品评注来指示作文的门径,以此展示桐城派所强调的法则,从而延续古文一脉。

当然,高氏在对待古文的观点上也有诸多突破传统桐城古文的地方,表现出开通旷达的一面。

他在《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中说:“然则古今精于文者,曷尝暖姝于一先生之言哉?近人好为立异,乃或摈斥八家,别取鄙陋拙滞之作以代之。

夫鄙陋拙滞尚安得谓之文?斯亦不足辨也已。

……窃尝谓今日为学,门户之见不可存,而门径之辨则不可不审。

”在对待骈文的态度上,高步瀛也表现得比较开明,评价亦较客观公允。

他评价初唐骈文时曾说:“唐初文体,沿六朝之习,虽以太宗之雄才,亦学庾子山为文,此一时风气使然,殊不关政治污隆。

欧阳永叔讥其不能革五代之余习,郑毅夫讥其文纤浮靡丽,不与其功业相称,皆书生之见,实亦囿于风气而为此言耳。

当时最著者为四杰,其小品犹存齐、梁韵味,而鸿篇巨制,则务恢而张之。

虽闳博瑰丽,震铄一时,其弊也或流于重膇,或溺于泛滥,亦学者所当择也。

”[7]除上述两派的散文理论外,初创期的古代散文理论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几个专题方面,如文笔问题、唐宋古文运动及韩柳欧苏的古文理论、桐城派古文理论。

文笔问题是古代散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六朝至清代,含义多被曲解。

20世纪初,为还原文笔的本来面目,刘师培、郭绍虞等人撰文加以考证,所获颇多。

唐宋古文运动对古代散文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方面的专著有龚书炽的《唐宋古文运动》等。

该书对唐代古文运动予以全面肯定,认为它并非纯粹复古运动,而是一场“革命运动”。

论文则有发表在《文艺月刊》1936年第四期上的罗根泽的《韩愈及其门弟子文学论》,此文对韩愈的文道论阐发得比较准确。

罗根泽认为,韩愈之文中既有理智的“道”,又有“感情作用”,“韩愈自谓重道轻文,而结果文过于道”。

20世纪前半叶,学界对桐城派散文理论评价不一,既有肯定,也有否定。

林纾的《春觉斋论文》、桐城派嫡传弟子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高标桐城派散文的作法,力图延续古文的生命,可以说都是桐城派的坚决拥护者。

承袭清代以来骈散之争的流风余韵,刘师培撰写《论近世文学之变迁》《文章源始》等,李详撰《论桐城派》,都指责桐城派疏于考古征实,陷于空疏浅陋,乃至文章失其真源。

另外,为适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需要,陈独秀、钱玄同等人在《新青年》上多次撰文斥责“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矛头所指不仅是桐城派一家,而且还包括了骈文派。

综观这一时期的古代散文理论研究,虽然研究成果总数不是很多,但也出现了几种较有创见的论著。

然而,不可讳言,此时期整体性研究成果较少,散点透视、个案分析与评价较多,而且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二、古代散文理论研究的徘徊期(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该时期古代散文理论研究相对比较沉寂,处于徘徊低落期。

它包括两个阶段,一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开始,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新中国成立前所涉及的问题,如散文的范围和特点等问题、韩柳欧苏的文章理论、桐城派古文理论等,基本没有发掘新的研究视角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二为“文革”十年间,阶级性、现实性和人民性成了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这种掺杂政治因素的倾向势必导致研究观念、方法受到限制,进而严重影响到对学术问题评价的客观性。

此时期的成果或对与古代散文有关的问题予以浅层次的描述,或从儒法斗争的角度展开评价,或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

1957年启功发表的《散文与骈文的区别》一文,属于通俗介绍性的文章,没有展开详细的评议。

徐迟于1978年发表的《散文与骈文》一文,也只是对散、骈两种文体加以简单的介绍。

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有些学者从形象性角度入手界定散文的范畴,结果却把古代的一些文学性较强的政论文排除在散文范畴之外。

比如,195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著的《中国文学史》极为强调文学的形象性,将没有形象性的学术论著及一般的奏议碑诔之类的应用文隔离于文学之外。

也有学者表达不同021刘涛/20世纪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研究之进程的观点,认为部分应用文也往往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较高的文学价值,不应该被排斥。

宋荫谷在1962年发表于《文学遗产增刊》(十辑)上的《略谈古代政论散文》提出,应该肯定古典作家的政论文是文学作品。

在骈文是否应该归入散文范畴的问题上,王运熙在《重视我国古代散文的研究工作》一文中采用广义的散文概念并提出,骈文“和古文同属于广义的散文范畴”,所以,“古典散文的研究应该包括骈文在内”。

冯其庸的《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一书也是取广义的散文含义:“这里所说的散文,是指和诗歌、小说、戏剧相对而言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汉以后的赋和骈体文,也包括那些随笔、杂记之类的小品。

”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于1979年,所论对象主要是散文,其实也包括了传统散体文、赋和骈文,涉及散文的篇章、句法、风格特点等。

关于散文的产生、发展及成就,此时期也有所论及,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诠释散文的起源说:“散文的产生较晚于诗歌,它是语言和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而以文字为其必要的条件。

未有文字,早有诗歌,而散文则产生于既有文字之后。

”罗根泽的《先秦散文发展概说》对先秦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都予以分析和肯定,高度称赞了历史散文与说理散文。

1957年,《语文教学通讯》第五期发表的吴鹤九的《明代散文的初步探讨》一文提出,由于明代作家过于注重创作技巧,散文内容脱离现实,导致总体成就较低。

唐宋古文运动、桐城派散文及相关作家的古文理论仍然是这一时期的探索热点。

郭绍虞的《试论“古文运动”》从文笔之分与诗文之分的角度讨论了古文运动。

曹文铨的《谈陈子昂与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异同之处》则详细分析比较了陈子昂与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观点的异同。

自“文革”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末,受四人帮所鼓吹的儒法斗争思想的影响,有些学者对唐宋古文运动及桐城派散文加以批判斥责乃至完全否定,其中融入了鲜明的阶级斗争倾向。

郭兰成的《批评文学史上的尊儒反法思潮———试论唐代古文运动》等都从儒法斗争的角度来分析和批判唐代古文运动的阶级实质,导致唐代古文运动的成就彻底被否定。

在阶级斗争之风笼罩下,桐城派散文亦难逃此劫。

《从方苞、姚鼐等人的著作看桐城派的反动实质》《桐城派是一个反动的儒家学派》等文章严厉批评了桐城派的阶级立场。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散文理论研究为阶级斗争服务,学术研究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古代散文理论研究状况相对比较沉寂,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对许多问题的探讨仅仅停留于表面,多是简单的评判或介绍,而且研究视点往往集中于老问题上,没有新的发掘或开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