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农民工问题研究
《二元经济转型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二元经济转型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一、引言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民工群体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其市民化进程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从二元经济转型的视角出发,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二、二元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农民工市民化现状1. 农民工市民化的定义与特点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最终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等特点。
2.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当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如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差、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三、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1. 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权益。
2. 就业与收入问题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且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
这导致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3. 社会融入问题由于文化差异、心理障碍等因素,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
这表现在社会关系网络、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四、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策略与建议1. 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城市居住权和市民待遇。
2. 提高就业质量与收入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就业扶持力度,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
3. 促进社会融入加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
通过举办各类社会活动、文化节等,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
五、结论农民工市民化是二元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以及促进社会融入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这不仅可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还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当代中国的农村转型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的农村转型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转型和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
然而,这些努力是否真正能够实现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一、农村转型的背景和必要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逐渐向城市转移,而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大量变化。
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需要进行现代化和产业化改造。
此外,农村也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些都需要农村转型的支持和推动。
二、农村转型的主要措施1.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村转型的重要措施,包括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2.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农村转型的另一个关键措施。
通过促进城乡交通、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可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
3.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包括发展农村产业、加强乡村旅游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等。
通过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水平。
三、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不够高。
在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方面,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发展水平不平衡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等因素较大程度上影响收入水平,农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2.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目前,不少农民在种植和养殖方面缺乏先进技术,导致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较低,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3.土地资源和环境问题在某些地区,土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这些因素导致农民难以维持生计和增加收入。
四、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方法1.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技术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专业水平。
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技术研发和农业现代化,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条件和机会。
经济转型中的农民工问题探析——以烟台市为例
3% 的农 民工认 为进 城务 工 面临 的最 大挑 战是住 7
房 困难 ,3 的农 民工认 为是孩 子上 学难 ,5 的 1% 1%
农 民工认 为是 社会 保 障问题 。在建筑 、 山 、 船 矿 造
等行 业 , 民工劳 动合 同签订 率不 足 3 % 。 农 0 四是 有期 望憧 憬却 又难 以实现 的尴尬 。他 们
总体水平 较 低 。他 们 希 望 获得 条 件 、 境 和 待遇 环 都 比较好 的工 作 , 因 自身 文 化 素质 问题 难 以得 却 到或适应 理想 的工 作 。问 卷调 查 显 示 ,0 的农 2%
民工认为进城 务工 面临的最大挑 战是 就业难 ,
行使 的 困难上 。农 民工 由于长 期 在 外工 作 , 回原 籍参 加选举 不太 现 实 , 工 作地 参 加 选举 又 没 有 在 资格 。 因此 , 在各 级人 大代 表 、 政协 委员 中很 少有
大多数 农 民工 城 市归 属 感 薄 弱 。调查 显 示 ,0 8 %
上 。虽然 他们 与 城镇 职工 付 出 同样 的劳 动 , 但在 住 房 、 女入 学 、 会保 障等方 面却难 以享受 到 同 子 社
样 的待遇 , 民工住 房难 、 农 子女 人学难 及社会 保 障 不健 全 等 问 题 一 直 比 较 突 出 。 问卷 调 查 显 示 ,
为切 实掌握 第一 手材 料 、 到真实 可靠 的信 息 , 得 采 取 了问卷 调查 、 行 座谈 和 情 况 调研 相 结 合 的办 举 法 , 烟 台农 民工 的工作 和生活 现状进 行 了调查 。 对 共 发放 调 查 问 卷 80份 , 回 72份 , 回率 为 0 收 5 收 9% 。根 据 问卷 调查 结果 , 4 结合重 点案 例 , 农 民 从 工 面临 的尴尬 处境 及 其 成 因 、 决农 民工 问 题 的 解 对 策建议 等方 面进 行 了探 讨分 析 。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经济转型期的视角
问题进 行 了有 益 的 探 讨 , 研 究 探 讨 还 很 不 深 但 入 , 别是 在运 用经 济 学 和社 会 学 学科 交 叉 的基 特 础研究 方 面 还 很 不 系 统 、 薄 弱 , 时农 民 工 的 很 同
加 快改革 和完 善农 村 社 会保 障制 度 , 并最 终 向城 乡 一体 的社会 保 障体制 过渡 ( 杨立雄 ,04 。 20 ) 以上 四种 观 点 基 本 上 代 表 了现 阶段 中 国农
民工纳入 城 市的社 会保 障体 系 中, 济不发 达地 区应 建立农 民工社会 保 障的过 渡性制 度 。 经 关键 词 : 型期 ; 民工 ; 会保 障 转 农 社 中图分 类号 :3 3 6 F 2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7— 7 4 2 1 ) 3— 1 5— 7 1 0 9 3 (0 0 0 0 2 0
第 2 卷 第 3期 8 21 0 0年 6月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h n z o n t u e o r n u ia n u t n g me t o r a fZ e g h u I s tt f i Ae o a t lI d sr Ma a e n c y
一
、
引 言
观点认 为 , 应对农 民工 实行 相 对 独立 的社会 保 障
制度 。认为 现 阶段 应 推 出 相 对 独 立 的农 民工 社
2 0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随 着 我 国经 济 体 制 伴
转轨、 社会 结构 转 型而 产 生 的农 民工 这个 特 殊 社 会群 体 , 在 由传统 农 业 社会 向现 代 工业 化 社 会 是 转型, 在工 业化 、 市化 、 城 市场 化 过 程 中逐 步 形 成 和发 展起 来 的 。农 民 工 问 题 首 先 是 一 个 经 济 问 题 , 时 也 是 一 个 社 会 问 题 和 政 治 问 题 。 近 几 同 年 , 民工 的 社 会 保 障 问题 越 来 越 引 起 各 级 党 农
中国农民工问题探究
中国农民工问题探究姓名:杨林指导教师:张雯雯内容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推进现代化相叠加的一种产物,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社会现象。
农民工群体对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仍是处于城市边缘的边缘人,在城市里享受不到公平待遇,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的演变,农民工现状,农民工问题所谓农民工是农民进城变成工人的中间形态,他们拥有农村户籍,在法律上享有农民的权利,承担农民的义务,却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外出务工人员。
数以千万计的大规模农民工是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社会现象。
在整理和分析资料后,我将中国农民工的演变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萌芽和争议阶段,二是形成和发展阶段。
一萌芽和争议阶段「改革开放之前」从1953年开始我国由战争的恢复时期进入了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全国各地大上项目,这就需求大量的新劳动力,于是从1953年开始,不断有大量农民被招工而转移到城镇,开始出现农民流动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由于农业合作化,急躁冒进造成农村恐慌,统购统销又购1了过头粮,加上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灾情,导致农民大批外流到城镇,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盲流”问题。
1958年出现又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则是因为“大跃进”的发动而造成了瞬间城镇劳动力供应短缺假象并促使了城市人口非正常机械增长。
国家劳动权限下放,各建设单位纷纷争夺劳动力,大量农村青壮劳力转为“吃商品粮”的工厂,城市人口再度膨胀起来。
1961―1978年,一系列人为的经济政策的失误与失败,城乡鼓励制度的出台,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等,农民流动出现倒退性回流和逆城市化。
综上所述,1949年到1978年间,我国农民工进城经历一个曲折和畸变的过程,但大规模的自发性的经济性质的流动并没有出现,所以此阶段为萌芽和争议阶段。
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工就业与农业转型升级
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工就业与农业转型升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就业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农业的转型升级也成为了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工就业与农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一、农民工就业形势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仍存在大量农民工务工于城市的现象。
这些农民工大多数是由于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的不足,经济收入的低下而选择到城市务工。
农民工的城市化就业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就业条件较差、劳动保障问题等。
二、农民工的职业需求农民工在城市寻找就业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工资水平,他们追求更高的收入来改善生活条件;其次是工作环境,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再次是职业发展机会,他们希望通过就业获得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三、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各种培训项目,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使他们更具竞争力。
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完善职业培训机制,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培训服务。
四、农民工的创业机会农民工的创业机会可以成为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为农民工提供创业资金、专业指导等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此外,农民工也应接受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
五、农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农业转型升级是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
通过农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农业转型升级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
六、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种植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养殖业的生态化和品牌化;农产品加工业的深度加工和高附加值发展等。
这些发展方向将为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七、农业转型升级对农民工的影响农业转型升级对农民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业转型升级将改善农村就业结构,提供更多的高技能岗位机会;其次是农业转型升级将增加农民工的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再次是农业转型升级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减少就业风险。
分析农村经济转型中的问题与对策
分析农村经济转型中的问题与对策农村经济转型是一个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也是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然而,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在经济转型中,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传统农业收入受到市场波动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难以稳定增长。
此外,农民转型升级的投资成本较高,长期以来挤压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空间。
对策:首先,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组织,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此外,政府要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
二、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
这不仅导致了农产品供应不足,还给农村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对策: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获益,降低劳动力外流压力。
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服务水平,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吸引劳动力返乡创业。
三、农村土地流转难问题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土地流转规模较小、流转权益不明朗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转型的进程。
对策:政府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明确土地流转的权益和规则,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和参与度。
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各环节的监管,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是农村经济转型的一大瓶颈。
由于金融机构覆盖面小、信贷政策不适应农村经济转型等问题,导致农民的融资难题。
对策:一方面,政府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加灵活的信贷政策。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金融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金融素质和能力。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农村经济转型的发展。
由于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农业生产环节的效率低下。
农民群体转型的影响因素与政策调整
农民群体转型的影响因素与政策调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农民群体转型的影响因素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1.农民家庭经济因素农村地区的农户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维持家庭生活,与此同时,他们面临着拓宽收入来源的压力。
因此,农民群体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农村地区农民就业创业,鼓励他们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特色产业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教育因素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给农民子女的教育带来了困难。
为了促进农民群体转型,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资源。
同时,建立起与城市教育相互衔接的农村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农民。
3.社会因素农村社会的发展对农民群体转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文化的发展、社区组织的建设等,都是农民群体转型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社会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建立起农民的社会关系网,激发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
4.环境因素农村地区的环境状况对农民群体转型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农村的生活环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都是农民群体转型的关键要素。
政府应当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力度,推动农村环境的改善,提高农民生活的质量,同时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5.政策调整方向针对上述因素,政府应当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以促进农民群体的转型。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更稳定的生活保障。
最后,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推动农村环境的改善,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转型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劳动力之间形成 了互 补而不是 竞争替代关 系。他们为城市提供 了大量 农村劳动力 , 促进 了劳动 密集 型产业 的发展 , 为城市建设 做 出了重要贡 献。 传统的二元分 割体制对城市劳动力起着保护作用 , 随着大量农村 但 劳动力的进入 , 对城市原有 的用工 制度 和福利 体制带 来了巨大冲击 , 这 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统一 劳动 力市场 的形成与发育。进城农 民工属于边 缘性群 体 , 他们进城 的过程是城市 文明和社会 不断整合的过程 , 是~个 不断以城市为参照系调 整 自己行 为方 式的过 程 , 由于社会分层等原因 , 农 民工有很强 的被歧视感 和被 剥夺感 ,这种感觉 引导不当可能形成反 社会情 绪并导致行 为失范 。 外来人 口在城乡结 合部居住 , 与城乡结合部 形成利 益共享 与相互依存 的利 益共 同体 ,对城市社 会管 理体制 提出了 强烈的挑 战。 此外 , 输入地经济发展对劳资关系的进一步改善提 出了新
的 要求 。
2对 流出地的影响。大量 的农村劳 动力外 流对农业和农村 发展造 . 成了巨大 的影 响 , 主要体现在农 民收入 、 农村劳 动力结构 、 农村社会变 迁等方 面。 农村劳动力流动导致土地抛荒和忽视农业生产现象的出现 , 加速 了农业劳动力妇女化和老龄化趋势 , 使农业劳动 力整体素质 下降。 大量农村 劳动力 的外流 , 给农村治理 、 婚姻家 和农村 养老等带来 了巨大 的冲击 , 留守儿童和 留守老人问题成为近年来研究 的热点问题。 同时 但
区之间 、甚至的 积 极 作用 。
三 、 农 村 劳 动 力 转移 问题 的构 想 对
制造业 、 建筑业 、 批发零 售贸易业 、 运输业等社会服务业 , 职业层次偏重 体力付 出; 在流动机制上 , 自发 流动为主 , 以 并以各种社会关系为基础 , 沿 着血 缘 、 缘 、 缘 的社 会 人 际 荚 系 向外 流 动 。 地 业 ( ) 村 劳 动 力 流 动 的原 因分 析 二 农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 动是 在中国体制转 轨的制度背景下产
基层工作中的城乡融合与农民工问题
基层工作中的城乡融合与农民工问题城乡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农民工问题作为城乡融合的核心问题之一,也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解决。
在基层工作中,城乡融合与农民工问题亟待得到有效的推动和解决,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城乡融合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之间的差距和矛盾日益凸显。
城乡融合旨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融合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强农民群体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民工问题的现状与挑战农民工问题源于农民进城务工的现象。
农民工作为经济转型中的重要劳动力,为城市建设和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遭遇的问题和困境也不容忽视。
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不完善、文化素养欠缺等问题成为制约城乡融合的主要矛盾之一。
三、推动城乡融合与农民工问题的主要举措1. 完善城乡经济发展政策。
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给予农民工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补贴,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2. 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投入,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为农民工解决社保问题,提高其权益保障。
3. 加强农民工培训教育。
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为其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4. 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维权保护。
设立专门的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代理等服务,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5. 引导农民工就地创业。
通过创业培训、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励农民工在家乡发展创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减少农民进城务工的人数。
四、城乡融合与农民工问题解决的必要性城乡融合与农民工问题解决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一方面,城乡融合可以促进农民工的就业和收入增长,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解决农民工问题可以消除城乡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的问题之一便是就业问题。
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期,就业问题也成为了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
如何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中国的经济结构一直被人们所诟病,其中失业和下岗问题一直是贯穿其中的大问题。
在经济转型期,就业问题进一步加剧,给政府、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挑战。
具体表现如下:1. 国家失业率高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特别是在制造业中,大批企业出现倒闭潮,导致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下岗,难以重新就业。
数据显示,虽然国家就业率仍处于一个比较高水平,但城镇失业率持续上升,而且失业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2. 雇主用人成本上升近年来,中国的民工工资不断上升,导致雇主的用人成本越来越高,这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同时,由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快速消失,劳动力市场呈现紧缩态势,企业在招聘和留用优秀人才方面也面临严峻的困难。
3. 农民工就业难在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背景下,大量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成为城市中的无业游民。
但由于职业技能不足、文化程度低等原因,他们在城市社会中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二、对策研究针对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以尽量减少失业和下岗,促进就业创业。
以下是针对当前就业问题,提出的一些对策:1. 政府引导去产能当前中国的产能存在过剩的问题,这是产业工人下岗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去产能,协调好宏观经济的发展,减少产业工人的下岗量。
同时对因去产能而产生的下岗职工给予相应的补偿,保障他们的生活。
2. 政府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开展创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例如提供财务支持、技术支持、政策倾斜等,帮助创业者实现他们的梦想。
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2 0 1 2 年, 党 的十八大报告 中明确提出 , 要加 快改革户籍制度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 口市 民 化 ,努 力 实 现 城 镇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常 住 人 口全 覆
盖 。积极 稳 妥 地 推进 农 民工 进 城落 户 , 需 要重 塑 新 生 代农 民工 的社 会 认 同 , 建立 新 生代 农 民工 与 城镇 居 民在 制度 、文 化 和身 份 层 面 上 的相 互 认
国的城 镇化 进程 。
一
、
社 会认 同 的界定
“ 认同” 与 主体 密 切相 关 , 是 个体 与 外 部环 境
市 以政府主导的形式流传开来 。然而 , 新生代农 民工依 然是 农 民工 , 称谓 的改变 并 没有 给 他 们带
来 实 质 性 的权 利 ,依 然 未 给他 们 带 来 社 会 的认 同, 在 经 济上 、 政治上 、 文 化上 和身 份上 的待 遇堪
却未能享有基本的社会权益和应有的社会保 障,其 父辈所遭遇到的社会认 同危机在他们身上 同样存在。要化解新 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 同危机 , 应以提 高新生代农民工 自身素质为切入点 , 同 时采 取 强化社 会保 障、 变革 二 元制 度 、 消 除城 乡隔 阂、 推进 文 化 建设 等措 施 , 积极 推进 新 生代
社会 认 同论起 源 于 2 0世 纪 7 0年 代 初期 , 并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减弱 , 其社会认 同趋于不确定和不稳定 。周明宝 从 二元 社 会 结 构 背 景 出发 讨论 了城 市滞 留型 青
年 农 民工 的制 度 认 同 、人 际认 同 和 生活 方 式 认 同, 认 为 其 认 同危 机 会 引发 相 对 剥 夺 感 、 过 客 心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农民工市民化,既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不仅是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居住地域的转移,更是角色意识、心理认同、行为方式及社会权利的转变,是由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
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劳动力、现代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但由于住房工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和自身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该项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之路任重道远。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收入水平不高,影响在城市定居的意愿。
预期在城市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是农民工向城市迁移定居,实现市民化的主要因素。
农民工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越高,其在城市定居的经济能力就越大,城市定居的意愿就越大。
目前我市农民工一般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职业分布以一线产业工人和服务人员为主,就业层次相对较低。
近年来,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还有明显的差距,还有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别,实际经济差距更大。
二是就业结构失衡,就业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在基层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受流动性强、文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从职业类型来看,农民工就业岗位选择范围较窄,就业结构失衡,职介、培训、社保等相关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就业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民工就业多集中于建筑施工、住宿餐饮、工厂加工等低端劳动力市场,在要求具有较高文化或技术水平、较丰富工作经验的高技术加工、文化教育、公共管理等领域,就业人数相对较少。
大多数农民工对工作的环境场所、职业类型要求不高,且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不强。
因此,虽然相关部门通过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多形式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但覆盖面不宽、影响力不足,服务效果不大,就业服务市场不完善,农民工培训有待改进。
三是工资福利较低,维权意识淡薄。
一是大部分农民工聚集于低端的劳动力市场,受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差,就业领域窄的限制,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普遍徘徊在较低水平,且社保福利等得不到保障。
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
8 O年代末 ,O年代 以后 急剧扩 大 , 9 9 至 O年代 中 期达 到高 潮 。 目前全国常年跨 区域流 动的农 民工有 8 0 0 0多万人 , 占农 村 劳 动 力 的 1 ~ 2 %。 他 们 主 要 来 自经 济 欠 发 达 的 中 西 部 地 5 O 区, 主要流 向大 中城市和沿 海经济发 达地 区 , 仅珠 江三 角洲常 年流动的农 民工就 有 10 0 0多万 。如此众 多 的人 员涌 入城市 , 既 给城 市 和 乡村 带 来 了新 的 问题 , 过 来 也 使 农 民工 面 临 着 自 反 身的角色转换 和城市适应 即城市化 问题 。
21 0 0年第 1 期 2 总 第 10期 5
福
建
建
筑
No1 ・ 2 0 2 01 Vo 1・ 1 O 5
Fuin Arhtcu e& Co sr cin j c i tr a e n tu t o
农 民 工 城 市 化 问题 研 究 综 述
王乃新 何 笑 笑 251) 10 1 ( 州科 技 学 院 苏
K e wo d Fa rM ir n o k r Ur a iain Re e rh sRe iw y r s: me ga tW r e s b nzto s ac e ve
1 现象
农 村 人 口 向城 市 转 移 , 社 会 时代 发 展 的必 然 趋 势 城镇 化 是 比例 , 社 会 文 明程 度 的重 要 指 标 。农 民工 是 中 国社 会 转 型 时 是 期 出 现 的 特殊 群体 。规 模 性 的城 市农 民工 群 体 兴起 于 2 纪 O世
摘 要 : 文整 理 分 析 了近 几年 “ 民工 城 市 化 问题 ” 本 农 的研 究论 文 , 对农 民工 城 市 化 现 象 、 义 、 响 因素 、 关 理 论 研 究 、 决措 施 意 影 相 解 等进 行 了归纳 总结 。 关 键 词 :农 民 工 城 市 化 研 究 综述 中图 分 类 号 : U94 19 T 8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6 3 (0 0 1 一 O 2 一 O 10 - 1 5 2 1 )2 13 2
社会转型期农民工劳动关系权益问题分析
的 劳 动 关 系权 益 具 有 自身 的 问题 和 矛
盾 ,本 文 分 别从 劳动 合 同签订 、 参加 社 会 保 险 、劳动 安 全条 件 、农 民工 劳动 权 益 、 劳动 矛 盾纠 纷等 方 面进 行 分析 ,揭
示 了 当前 农 民 工 劳 动 关 系权 益 中的 主
8 ( % 彭东泽 、李洋 ,2 0 。同期的陕西 0 9) 省、浙江省的农 民工调查 ,也有近 5 % 的 0 外出务工人 员未签订 劳动合 同。 《 劳动合 同法 》规定建立劳动 关系应当
劳
重要保障。在农 民工与用工单位的博 弈中,
农 民工 劳动合 同签订率偏低不 利于 自身权 益 的保 护, 易引发劳动争议的发生, 容 损害 自身的劳动权益。
动合同法 》关于 “ 劳动保护 、 劳动条件和职 业危害防护”的规定 , 降低用工成本 , 安全 投入 不达标 , 安全责任不落实, 防范措施不 到位 , 事故应急预案不完善 , 致使发生职业
农 民工 劳 动 安 全 健 康 的 根 本 问题 并 没 有 解 决 , 主要 原 因还 是部 分 用 人单 位 违 反 《 其 劳
白劳动合同。再如,2 0 0 8年四川农 民工检
测 调 研 报 告 显 示 ,在 调 查 的 农 村 外 出 务 工 人 员 中 ,应 签 订 合 同而 未 签 合 同 的 占 4 4
工 总数 约 为 23亿 人 ,截至 2 0 底 ,中 0 8年 国有 2 0 4 0多万 农 民 工参 加 城 镇企 业 职 工 基
劳动关系 ,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作的通知》 就指 出:要重点掌握农民工稳
定 就 业 、 业裁 员补偿 、 业 技 能培 训 、 企 职 社
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
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被称为农民工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最近10多年来,农民工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重点。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政府和市民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自私荒谬认识(让农民进城为自己服务,但子女教育和伤老病死都回老家)和依靠自己的垄断权力而排斥农民,长期实行二元户籍制度和一系列愚蠢的歧视政策。
决目前“民工荒”的应对之策。
解决农民工保障问题必须消除目前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也不能操之过急。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
如果现行法律政策没有重大调整,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农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将长期存在。
近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时有发生,“美洲视线现象”成为代名词。
如何解决好农民工问题,首先就要了解农民工关心的问题、政府管理要解决的问题。
农民外出务工最关心五件事:找到工作、拿到工资、工伤大病有保险、有地方住、子女能上学。
政府管理应主要着眼于:如何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加强就业服务;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就业环境如何得到改善;农民工如何有序进入城市生活,并逐步成为市民,完成城市化;更广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逐步、合理地转移出来,实现比较充分就业。
此外,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后,农业生产如何搞,也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思路,应当顺应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重点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农民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就业,向城市有序流动迁移的方向,打开城门,合理引导,逐步转移,有序进城;二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采取综合措施,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让一部分农民就地转移,另一方面要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和待遇,让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安居乐业;三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造条件,抓紧解决农民外出务工面临的现实突出问题,同时推动体制改革创新,探索消除产生农民工问题的深层次体制原因。
2024年农民工问题与就业转型的探讨
建立农民工服务体系,提供职业 培训、法律咨询和生活帮扶。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民工 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养 老等保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 务,提高农民工居住和子女教育 条件。
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参与城市社会 事务,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归属感。
农民工问题与就业转型的 未来展望
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贡献
农民工面临的就业与生活 压力
社会对农民工的认可与尊 重程度
就业转型的必要性与趋势
章节副标题
经济转型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经济转型对农民工就业的积极影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民工收入水 平,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经济转型对农民工就业的挑战:农民工面临技能不足、文化程度低等问题, 难以适应新的就业市场需求。
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制造业岗位减少,农民工就业面临挑战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农民工数量供大于求,就业竞争激烈
农民工自身素质:技能水平较低,缺乏竞争力 就业政策与制度: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等限制了农民工的就业 选择和发展空间
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分析
章节副标题
制度因素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户籍制度:限制 了农民工在城市 中的就业机会和 福利待遇
培训与指导:开展创业培训和指导,提高 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 更好地实现就业转型。
拓宽就业领域:鼓励农民工进入新兴产业、 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宽就业渠道,增加 就业机会。
社会支持:加强社会对农民工创业的支 持,包括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咨询等服 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优化服务,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农民工就业转型难题亟需重视 (2)
基层反映:农民工就业转型难题亟需重视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数据显示,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2万人,9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0%,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农民工就业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民工大龄化占比高、返乡趋势明显等因素导致农民工就业难,主要存在三方面影响需警惕:一是家庭储蓄能力降低。
中老年农民工单纯靠农业种植和城乡居民养老金收入难以满足家庭日常生活需要,需继续务工增加家庭收入。
而大多数企业对使用超龄农民工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和限制,加之超龄农民工劳动技能缺乏,多数超龄农民工只能从事基础服务业,就业选择余地小,或者只能在村子附近等活干,收入水平无法保障,家庭储蓄能力降低。
二是生活压力增大。
房贷、车贷成为农民工家庭刚性支出,是最大的压力来源。
农民工中有一大批已经贷款买房买车,首付款基本花光了积蓄,为按时还贷,有的农民工临时通过信用卡、借呗等方式套现。
总体来看,虽然现在绝大多数农民工家庭能及时足额还贷,但不少农民工表示如果就业形势持续低迷,断贷风险较大。
三是农村消费低迷。
2020至2022年间,经济疲弱叠加疫情影响,农民工就业景气度低迷,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消费倾向。
农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场景受限,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产生一定阻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两类支出的占比分别下行1个百分点和0.85个百分点。
多数农民工家庭按照“能不花就不花、能少花绝不多花”的原则进行日常消费,普遍降低未来收入预期,调整或取消部分未来家庭安排,例如延迟买车、买房等。
产生原因:一是文化程度低就业选择面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室内办公还是机器操作,都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或者快速接受技术培训的能力。
部分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偏低的农民工只能从事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加之对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和接受程度不高、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因素,从事的行业和职业都比较单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2 劳动环境 和居住条件差, 安全隐患极为严重。
仅 20 04年 , 国煤 矿就 发 生 一 次 死 亡 3 全 0人 以上 的特
大安全生产事故 6 , 起 死亡人中绝大部分是农 民工 , 而
对他 们 的死 亡 赔 偿 往 往 只有 一 两 万 元 。农 民 工 收 入
约关 系 、 关 系 , 种关 系具 有 临 时 性 , 雇佣 这 往往 随某 项
1 农 民工群 体形 成 的背景分 析 . ( ) 民工群 体 的形 成 是 经 济 发展 的必 然 。 自农 1农
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 但耕
地 面积却不 断减少 , 因此 形成 了大量 的“ 零值 劳动 力” 。 而且农 业生 产成本 不断 上升 , 生产 资料 价格 上涨过 快 ,
Vo12 No 4 . .
Oc . 2 0 t 06
转 型期 的农 民工 问题 研 究
叶 文姬
( 西华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四川 南充 6 70 ) 302
摘 要 :随着我 国改革 的深入和 市场 经济的发展 , 农村剩余 劳动 力大量 涌向城 市, 形成庞大的农民工队伍 。但 目前 农 民
根基 。他们 抱着 增长 见识 的愿 望 , 上 了打工 之路 。 踏 2 农 民工 群体发 展 的显著特 征 . () 1规模 逐 渐 扩 大 , 伴 有 家 庭 化 移 民 趋 势 。 目 且
低, 因此他们只能住在密集 、 空间狭小的廉价经济房或 自 搭工棚 内, 卫生条件极差。而一 旦患病, 又没有任何 医疗保 障, 身体健康状况很差。 () 3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严重 , 农民工社会保障基 本缺失。20 04年在全国累计拖欠的 3 6 多亿元工程 0 6
生活条件好, 这一推一拉使农民工群体迅速扩大。 () 2一系列体制障碍 的突破为农 民工流动人 口的 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中国社会历来强调运用社 会力量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 引导和约束 , 使其 遵从 社会 规范 以维 持 正 常 的社 会 秩 序 。l 过 去 中国 l 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 这在很大程度上 限制 了人
口的流动 。而 随着 市场 经 济 体 系 不 断完 善 , 户籍 在 限
二 、 民工群体面临 的处境及问题 农
() 1农民工进城就业劳动权没有保障, 社会歧视严 重 。中国 的社 会转 型 还 没 有 彻底 完 成 , 传统 的城 乡 二 元社会结构对农 民的不平等待遇仍然延续。农民工进 城 就业 面临 着种 种 人 为设 置 的 门槛 。其 次 , 民工 劳 农 动岗位极不稳定 , 劳动报酬没有保 障。而且农 民工总
工在就业劳动 权 、 劳动环境和居住条件 、 工资问题及继 续教 育权等 方面仍 存在诸 多问题 , 对社会 的稳 定发展 产生一 定的 影响 , 因此 , 各级政府应 采取切 实措施 , 加快建立社会安全 网, 以维护社会持 续快速发展 。
关键词 :农 民工 ; 边缘群体 ; 障 保
中图分类号 :C 1 . 9 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9 1 (0 6 0 6 2 6 7 2 0 )4—0 6须寻找新 的就业空问。 与此同时 ,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 沿海地区就业
机会 涌现 , 大 量 的 劳 动力 , 需要 而且 城 市 收 入 水平 高 ,
工程或业务的完成而终结, 一旦终结, 就意味着失业 ,
需要 重新 找工 作 , 因而 流动性 较强 。
维普资讯
第4 期
叶文姬 : 型期 的农 民工 问题 研 究 转
・6 ・ 4 1
都制定了诸多有效的举措 , 地各级 司法部 门也采取 各 许 多合法 手段 帮助 农 民工讨 薪 , 对 于解 决 拖 欠 农 民 但 工工资问题仍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支撑。 () 民工继续教育权没有保证 , 4农 其子女在城市接 受教育困难重重。由于经费不到位 , 加上措施失当, 政 府部门提供的培训效率低下 , 接受培训的农 民工很少。 而企业 对 民工培训 重视 不够 , 只使用 不培 养。2 0 03 年, 企业用 于就业人员的人 均教育经 费投入仅为 15 9 元, 占职 工 工 资 总 额 的 14 , 达 到 国 家 规 定 的 .% 未 15 .%的最低 比例 !农 民工无力也无 , 自己进行继 2 1 ̄ x 续 教育投 资 。而且 对于 许多 父母 外 出打 工 的农 民工子
体 社会 地位 低下 , 被城市 居 民情感 歧视 。 易
制城乡人口迁徙方面的功能 日趋弱化 , 为农 村剩余劳
动 力 向城 市转 移提供 了可能性 。
( ) 民自身心理的转变是农 民工群体形成并扩 3农 大的内在动因。随着农 村可耕地面积的萎缩 , 乡收 城 入 差距不 断拉 大 , 民 的心 理 产 生 了急速 的变 化 。城 农
一
、
社会转型期农 民工群体 的形成
经济收入要 比在家务农高。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 向城市转移且呈上升趋势 。此外 , 基于生活保障手段 的转变, 子女教育环境及回家探亲的旅行成本等因素, 农 民工流动 日益呈现家庭化移民趋势。 ( ) 民工职业多为非制造性 的第二产业及技术 2农 含量 比较低 的第 三 产 业 , 流 动 性强 。农 民工 在 城 市 且 的职业主要分布在建筑 、 商贩 、 修理 、 餐饮 、 保洁等, 他 们的职业偏重体力劳动。他们与用人单位多是一种契
款中, 拖欠 农 民工 工资 占近 11 。虽 然从 中央 到地 方 /0
前 , 民工数 量正 在不 断增 加 , 照托 达罗 人 口迁移理 农 按
论 , 口 移的动机在于预期经济 收入的提高。 j 人 迁 L 而 2 对农民工来说 , 在城里务工虽有诸多困难与不便 , 但其
收 稿 日期 : 0 6 0 2 0 3—1 0 作 者 简 介 :叶 文姬 (9 8一)女 , 汉 人 , 士 研 究 生 。 17 , 武 硕
维普资讯
第2 卷第 4 期
2 0 年 1 月 0 6 0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un l f h n a gIsi t f n i eig S c l c n e) o ra o e yn n t ueo gn r ( oi i cs S t E e n aS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