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哲学视域中的英汉词汇隐喻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英汉视觉域概念隐喻之比较

英汉视觉域概念隐喻之比较

第2l卷第6期2008年11月浙江万里学院学报JournalofZhejiangWanliUniversityV01.2lNo.6Nov.2008英汉视觉域概念隐喻之比较曾玲玲(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0)摘要:文章旨在比较英语和汉语视觉域中的概念隐喻。

英语和汉语在视觉域的概念隐喻基本一致。

即从视觉域(属身域)向思维、情感、态度(属心域)投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

这反映出不同的语言系统体现了相似的认知过程。

人类的隐喻性思维方式具有基于其身体经验的普遍性。

关键词:英语;汉语;视觉;概念隐喻中图分类号:H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50(2008)06一ool6—04收稿日期:2008--01—16作者简介:曾玲玲,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从认知的角度看,人的概念系统主要是建立在概念隐喻之上的。

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认知抽象的事物或概念。

人们常常利用自己最熟悉的身体器官和部位,构成身体隐喻(bodymetaphor)概念,来认知和体验其他领域的概念。

Lakof:f和Johnson(1980:19)说:“所有隐喻,如果独立于经验主义基础之外,不可能理解和充分表征。

”他继而又在1987年说:“思想是肉体化的(embodied),即组织我们的概念系统的结构产生于体验(bodilyexperience)并由此生成意义。

”这表明隐喻植根于体验,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

在这一认知活动中,知觉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人类心智和概念系统的重要源泉之一。

而视觉是知觉之首,是最高级的知觉活动,因此本文拟对英语和汉语视觉域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比较,以发现二者之间有无异同,并尝试探究其异同产生的根源。

二、英汉视觉域概念隐喻之比较早期希腊哲学家认为人的各种感觉对于认识的作用各不相同,只有视觉才有助于获得真理,赫拉克利特也曾说过眼睛是比耳朵可靠的见证。

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对比研究

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对比研究

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对比研究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

汉英语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

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本文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隐喻汉英翻译对比意义应用技巧对比研究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该词由“mew”和“pherein”合成,意思分别为“over”和“to carry”,由于metaphor原意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转换运动,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到的两种事物,一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因此隐喻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构成,喻体的某个特征,即联想意义被映射到本体上,形成隐喻意义,隐喻的形成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和主观认知活动,而这也正是汉英隐喻对比研究的基础。

本文主要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作一个探讨和比较,从跨文化角度来探讨汉英隐喻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1 隐喻的含义“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在…之后”,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或“转换”。

合起来表达就是“转换之后的含义”。

隐喻是以”相似”(likeness)和”联想”(association)为基础的,也即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种语言现象,是不同类事物间的比较。

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思维现象,是用甲事物来理解或解释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段。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思维中,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2 隐喻汉英翻译对比的意义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

从体验哲学的视角看英汉“眼睛”概念隐喻的认知共性

从体验哲学的视角看英汉“眼睛”概念隐喻的认知共性

富的隐喻 意义。苏轼 《 陈季 常见 过 三首》 ~ : 但得 君 眼 其 “ 青, 不辞奴饭 自。 ( 自即 自饭 , ”饭 没有菜肴 的饭食 ) 晋 书 ・ 《 阮籍 》 载晋代阮籍 以眼 白看他 憎恨 的人 , 以眼青看他器重的
人 。 由这 个典 故 还 派 生 出许 多语 汇 , “ 目” “ 眼 ” “ 如 青 、青 、 垂
窿眼 , 电子眼 , 眼 ( 猫 防盗 门上 安装 的能看 见外 面的装 置 ) , 耳朵眼儿等。
( ) 二 眼睛 喻 宝 贝 珍 爱 之 物
眼观鼻 , 鼻观心 ( 精神集 中, 心无旁骛)
须 差 同 庄地 眼 看 起 赃 , 获 到 官 。 ( 看 : 目监 起 眼 以
视)
每个人都渴望拥 有一 双明亮美 丽 的大 眼睛。眼睛无 论 在容貌还是 功能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 位。因此 , 眼睛喻 宝 贝珍爱之物 :
认知语言学是以人类 的身体经验为出发点来研究范畴 , 概 念、 心智 、 认知和语 言。根据 L kf的论述 , ao 体验 哲学所说 的“ 体验” 具有广义上 的含义 : 括个体 或社会集 团的各种 包 实际的或潜在的经历 , 以及人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j 。 实际上 , 在古代人 们就有 了体验哲学 的思 想。“ 近取诸 身” 是古汉人 的认 知原 则 : 用人 的某些 部位 器官 , 如头 、 、 手 脚、 心肝 、 肠等做喻体来认 识另 一陌生事 物或概念。将人 的 各个部位 , 各种器官 与 自然界 的各种物象联系起来 , 这与“ 天 人相应 ,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 核心是一致的。在西 方 的 也同样有类似 的说法 ,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格拉说 :人是万物 “ 的尺度。 这是西方哲学史上对认知主体的第一次绝妙概括。 ” 英汉两个 民族 正是在此 认知原则 的基础上 , 通过人 体的各种

具身认知和体验哲学视阈下英汉核心情感隐喻的认知共性阐释

具身认知和体验哲学视阈下英汉核心情感隐喻的认知共性阐释

具身认知和体验哲学视阈下英汉核心情感隐喻的认知共性阐释[摘要]本文基于CCL和BNC语料库,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对英汉语中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四种核心情感隐喻进行了认知对比。

研究表明,英汉语对抽象情感概念的认知主要是以人们对其身体体验为基础的,即情感隐喻源于人类的具身体验。

同时,文章借助具身认知和体验哲学观对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进行了认知阐释。

[关键词]情感隐喻;具身认知;体验哲学;认知共性普通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和基本的身体经验之一。

但情感又是抽象和模糊的,往往让人难以言状和捉摸不透。

为了更生动、直观地表达和理解抽象的情感概念,人们通常将它隐喻化。

因此,情感隐喻也就构成了人类认知研究的重点课题。

自20世纪80年代起,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K vecses便对英语中基本情感的概念构成进行了深入考察。

[1][2][3][4][5][6]受此影响,国内学者也开始研究汉语中主要情感的概念结构,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英汉情感隐喻的对比研究。

[7]39-45[8]32-38国内外关于情感隐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剖析某一种情感概念(尤其是愤怒,如K vecses1995[9]9-13),从认知角度对核心情感全面系统、深刻统一的论述和阐释尚不多见。

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要对语言现象做出统一的认知阐释。

鉴于此,本研究拟以英汉核心情感(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的隐喻构成为研究对象,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CCL)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提取上述核心情感的隐喻表达式并对其概念隐喻进行认知对比,同时对二者之间的认知共性从具身认知和体验哲学的视角进行深入统一的认知阐释。

一、相关理论简介1.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也译“涉身”认知,本文取“具身”一译。

这是因为embodied一词由em-前缀和body构成,意为“使身体运转起来(参与认知)”,故“具身”并非仅仅是“涉及身体”,“具身”更能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与环境(世界)的互动性。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内容疆妥嚣干多年戳莨,憋嚷俸舞修爨格魏先蓬入所知。

在莲方,疆墨舞多穗在葵萋箨《诗学》和《修簿学》中就对臻喻滋行了系统獭研究,并确立了其螽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

在中国古代,“浞取诸身,远取诸物”熄认识窝描述攀糖鲢基本嚣鼷,“毙”毒“兴”是《涛经》枣主要转掰种表嚣手簸,“跑者,援:方予裙氇;*卷,托事予耪。

”宅粕都满于我靠j当代豫喻研究的范畴。

尽管人类单融把隐喻作为认知手段,但宦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爨剥语言学家静认霉释重视。

Lakoff襄Johnson指窭,稳嚷莛天秘鲻渣楚懿、具体静经验建褐夔祭的、籀象豹概念的过褪。

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戳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擞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

实质上,隐噙是一令试躲壤映射副另一个试麴域懿过程。

当代黼喻认知研究豫了隐喻试知韵本质特德、隐瑜认知豹形成视翻和誓作机制等方耐外,还面临辫~个重大课题。

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馥丈羹豹藻礁磅究,墩求涯甓不仅在英语辛,嚣盛在其德语富串,搔象愚绦都是部分避进隐喻来实现静。

其次,建肖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润题。

一方面,人裟的认知溜幼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霹戆,嚣藏毒理壶稷设罄遽性憨稳嗡概念魏存在;另一方嚣,蠢予奏落褡验不麓独立于特定的文纯和社会之井,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累统中应该存在麓异。

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豹冥帮焉,帮是亟待遭遗蔸羲实实懿辩毙磁究来辩答懿阕嚣。

燕拓墨藏瀑笼整蘑谎的:“揩鞠事物的舜闷所在不赡,撩究它们储戳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

而这恰恰魁对比研究的墩终目的”。

本论文献诀彝语言学簸角度愆荚汉嚣释嚣鬻诿害串毒太樊爱莲整露裙荚麓人体、空间、时间、情瓣和基本颜能铸五个方面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

全文共分九耀。

第一鬻隽导言聱努,主要论述了选题燕缘蠡,提出了零漂题熬磅究薮设,疑而确定了沭课题的研究髑标,并且确班了课题研究所使用的斑籍研究方法。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

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体验哲学视角下的英汉金钱词汇隐喻

体验哲学视角下的英汉金钱词汇隐喻
( 江万 里 学 院 ,浙 江 宁 波 浙

35 0 ) 1 10
摘 要 :体验哲学是一种全新的非客观主义哲学思潮 , 它强调身体经验对认 知加工和语言表达 的基础作用。 文章以
体 验哲 学 为视 角 来 研究 英 汉金 钱 词汇 中的 隐喻 现 象 , 比较 并 分 析 了英汉 金 钱 词 汇 隐喻 的异 同点 。 关 键 词 :隐喻 ;体 验 哲 学 ;金 钱 词 汇 中图分 类 号 : H 0 3 文献 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2 0( 0 9 0 — 0 1 0 6 1 2 5 20 ) 4 0 4 — 5
和在世 界 中的体验 而形 成 和被理 解 。概 念 的意义 是通 过体 验 尤其 是感 知 (ecpu 1和运 动 ( oo) p re ta) m t 能力 r
获得 。” 抽象 概念 源 自较直接 的身 体体 验概念 的隐喻投 射 ( “ 如感知 和运 动概 念 ) 。 ” 体验 哲学 强调 , 言 不能够 脱离 和独 立于人 类 自身体 验 , 语 体验是 语 言系统 的基 础 。 以此为哲 学基 础 的 认 知语 言学认 为 , 言是人 们通 过 自己的感 觉器 官在 与现 实世 界互 动体 验 的基 础上 通过 认知 加工 逐步 形 语
流— — 这些概 念本 身并 不丰 富。 ”
随后 L kf和 Jh sn在 1 9 ao on o 9 9年合 著 了《 体验 哲 学— — 体验 性心 智及其 对西 方思 想 的挑 战》 该 书标 ,
志 着一个 新 的西方哲 学 流派—— 体 验哲学 的诞 生 。体验哲 学 的创立 是 基 于当代 认 知科学 的三大 发现 : ①
1 体 验 哲 学
“ 体验 性 ”E b dm n) 认 知语 言学研究 的热点 问题之 一 。 知语 言学 认为 语 言是人 类认 知活动 的 ( m o i e t是 认 产物 ,它 强调 人 的身体 在认 知 活动 中 的作用 。一般 认 为 ,认 知语 言 学 中的 “ 验性 假 说 ”思 想最 早 由 体

英汉听觉概念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听觉概念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虽然都是喻指 能力 , 但英汉两种语言的侧 重点却 不尽相 同。英语 中 的“ 耳朵 ” 重 “ 赏 , 侧 欣 识别 ” 的能力 , 而汉 语 的
象称为“ 以身喻心” M N A B D ) ( ID— S— O Y 的隐 喻 , 投射具 其 体表现为 : 喻“ 视觉 知晓” 听觉喻 “ , 听从 ” 味觉喻“ , 喜恶 ”触 ,
留心 注 意 的 。 J )
4.S e e c u a e o l tn c rfly t a o n r h n o r g d me t i e ae ul o wh t c u ty s
作用而产生的。王 寅 认 为我们 面对 的是同一或基 本相 同 的客观世界 , 共享 自然规律 ; 人类 还有 相 同和类似 的身体 器 官、 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 , 这就决 定 了使 用不 同语 言的人 具
认知语 言学 的哲 学 基 础是 体 验哲 学 , “ 寓 于 身 ” 是 心
(mbd e t的认 知观 。 因此 , 维 是 人 和外 部 世 界 的相 互 e oi n) m 思
my a eg u d 我还 没有听 到任 何新 的进展 , r ot r n .( e t h o 但我会
6 .也希望各级 搞新 闻报道 的 同志多往农 村跑跑 , 听 多 听农 民的呼声。
对“ 耳朵 ” 分列 面部 的 两旁 , 一特征 被 隐喻投 射 到 这 其他形似耳状 的具体事 物上去 。英 汉语 中都 有许多具 体 的 隐喻表达式 。

“ 耳朵或听” 既然 隐喻 “ 重视 , ”那么“ 关注 , 不听” 自然就
同的侧重 点。
( “ 三) 耳朵 或听 ” 重视 , 喻“ 关注 ”

英汉听觉概 念隐喻 的的认知共性

“体验性假说”与汉英隐喻的文化对比

“体验性假说”与汉英隐喻的文化对比

认知和语言 中的重要性。 作为人们 的体验中的一种 重要体验 , 文化经验被较少提及 , 但它的作用不可
行的。而不同语言 、 文化 中的人的体验既有共性又 有个性 , 以表现在 隐喻上 , 所 也使得人们的隐喻表
达既有 文化共 性 , 有文 化 差异 。 又
三、 英汉 隐喻 的跨 文化 对 比
达( 包括 隐喻 表 达) 中也起 着不可或缺 的作 用 , 而从跨语 言、 文化 的角度 印证 了“ 从 跨 体验性假说 ” 的合理性 。 关 键词 :体验 性假 说 ; 隐喻 ; 化对 比 文
中图分 类 号 : 0 2 H 5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3 29 (0 O 0 — 110 17— 5 62 l )4 0 4 —3
四、 汉英 两种 语 言 中隐喻 表达 的文化 共性
喻的文化差异人手 , 验证文化体验作为人类体验中 的一种重要体验 , 对汉英两种语言 中的隐喻表达产 生的影响 , 从而证明“ 体验性假说 ” 的正确性。
二 、 念 隐喻 理论 概
“ 既然语言扎根 于人类 的认 知结构中, 隐喻能 反映出人类认 知的心理基础 , 那么 , 跨文化 的隐喻 理应表现 出某些相似性。【 喻意义是源域事物的 ”】 4 隐 部分特征 向目的域映射的结果 , 这些映射不是凭空
概念, 隐喻是 用 一种 事物 来 理解 和体验 另外 一种 事 物的认 知方 式 , 是一 种领 域 的经 验对 另一 经验 领域 的映射 , 以人 的隐 喻理 解 是通 过整个 经验 领域 进 所
义认 知 观 , 强 调语 言是认 知对 世界 经验 进 行组 织 它 的结 果 , 认 知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 调 经 验在 人 的 是 强

对比英汉词汇中隐喻的运用

对比英汉词汇中隐喻的运用

对比英汉词汇中隐喻的运用【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学中最重要的部分,而隐喻作为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其广泛运用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但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与相似性,隐喻在英汉词汇中的运用也就有所异同。

本文分析了形成英汉词汇中隐喻异同的原因,并对部分英汉熟语、动植物词汇等隐喻实例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隐喻,中西文化,英汉词汇,熟语,动植物词汇一、隐喻异同形成的原因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非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即对语词的修饰和美化,它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语言中的隐喻无处不在,其表达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规约,也就是说隐喻具有文化性。

一方面,隐喻作为思维工具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特征,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又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理解隐喻现象提供了物质基础。

另外,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日趋快捷和方便,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也进一步加深。

因此,尽管中西文化中使用的语言系统各异,但隐喻在英汉词汇中仍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传统风俗、文学典故、哲学渊源、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的不同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对一些具体事物的体验就会不同,其认知文化也会有明显的差别。

而隐喻作为语言现象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具有民族性和约定性。

所以在一些隐喻词汇的运用上就呈现出了差异性。

二、熟语中隐喻的对比熟语通常指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及成语,熟语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意义也相对完整,其丰富的表意功能并非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是言语的备用单位。

在英汉熟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它反映着中英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1.英汉语言中的很多熟语都以同样的隐喻形式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例如:castle in the air 在汉语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和 paper tiger (纸老虎)则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是词汇的一种移植;另外,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轻如鸿毛(Light as a hair)、岁月不待人,机不可失(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事实胜于雄辩(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等习语都运用了隐喻,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也很相似。

汉英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

汉英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
s n该 词本 义是 wrn ecpinvs n ; i ( o ogpret /io )换个 角 o i 度看 问题 是 “ o th t ri e lh”对 l ka emat anw g t; o t e n i
作者 简介 : 吴新 民(9 4 ) 16 一 安徽池州 人, 南京大学硕士 , 南京审计学 院外语 系讲 师, 研究方 向: 认知语 言学 。
s EN ) E I G 是汉英两 种语 言 的共 同隐喻模 式。例
如: ( ) o ka u s o o al ie. 1 L o t q et nf m ls s a i r d
收 稿 日期 :0 6 0 — 0 20— 8 6
s n( i ”该词本义是 fl e et n io )或 dl. o a e r pi / s n 、 e sp c o v i u
是 ( ) ”( O ES E NG /I 看 见 FR E I MAGI NG I NI S
类似地 , 在英语 中, 对一个问题不 了解是“o nt c a” “nte ak , 因可能 是 当 事人 “ a e— l r 、i r”原 e hd hs v n
e o e ttematr ; 一 个 问 题 不 理 解 是 不 rl k da h t ” 对 o e
维普资讯
第2 9卷第 4 期
Vo . 9No. 12 4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 un l f iigT ah r’C l g o ra o nn ec es ol e J e
20 0 6年 8月
Au . 0 6 g20
文章编号 :0 4 1 7 (0 6 0 —0 5 —0 1 0 - 8 7 2 0 )4 0 9 4

英汉时空概念隐喻系统性对比视阈中的体验哲学管窥

英汉时空概念隐喻系统性对比视阈中的体验哲学管窥

o eti gi emso n te . h r ce b s d o h et n fu ie sl f o c p a mea h r I S S AC e e n l h n n ntr f oh r T ea t l, ae n tetsi y o nv rai o n e t l tp o ME I P E b t n E g i h a i mo y t c u T we s
a d Ch n s , e t t e y p o e n o t e c g ii e a srb tv at m s b t e n t e t a g a e s wela h i u d ry n x e i n i l n i e e t n a i l r b s i t h o n tv nd diti u i e p te ew e h wo ln u g sa l st er n e l i g e p re t v a
S n Yi' / Ch n La g u e n
( .F rinL nu g olg f h a gU iesyo T cn lg ,H n zo 10 3 hn ; 1 oe a g aeC l eo Z  ̄in nvri ft
p io o h c lf n a n a s h l s p i a u d me t l .
K e o ds: tmes a ec n e ua ea h r s se t o ta t e p r nil hl sph yw r i —p c o c pt l tp o ; y tmai c n rs; x e e t io o y m c i ap
喻 不 仅 是 语 言 的 表 达 手 段 ,更 是 一 种 独 具 魅 力 、 以一 事 物 描 写 另 一 相 关 事物 的 思 维 方 式 。 本 文 在 论 证 英 汉 “ 间是 空 时

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隐喻是人们理解生活、认识世界、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广泛存在于语言、文化、思维等各个领域。

英汉两种语言涵盖了世界上最成功、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其概念隐喻也因此呈现出极大差异。

研究英汉概念隐喻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思想模式区别等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适应性更强的翻译策略。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探究英汉概念隐喻的异同点,建立差异性对比模型。

2.考察不同类型隐喻的文化背景、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因素,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3.提出基于对比模型的翻译策略,并探讨适应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运用等因素的翻译方法。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文献回顾:综述现代隐喻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基于此构建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框架。

2.概念隐喻差异性对比研究:选取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英汉概念隐喻,分析其异同点,并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建立差异性对比模型。

3.文化与语言运用因素分析:通过探究概念隐喻的文化背景、语言运用等因素,解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深入了解隐喻传达信息的内在机制,为后续翻译策略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

4.基于对比模型的翻译策略研究:根据分析得出的概念隐喻对比模型,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并以实例分析的方式予以比较和验证,探讨英汉概念隐喻翻译的具体操作方法。

四、研究意义1. 探讨中英概念隐喻的异同,有助于加深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的理解。

2. 清晰隐喻翻译的实现方式,提高翻译质量,有助于各种职业人员进行跨文化交流。

3. 回应当今世界趋势,增进跨文化了解和同理心。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将运用文献回顾法、实证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隐喻所呈现出的特点,来构建英汉概念隐喻差异性对比模型。

又通过实例分析和比较,设计出具有适应性的翻译策略,使隐喻的信息传递更加准确有效。

同时,也会加入质性研究的方法,以更深一步的关注学生和研究对象的实际运用情况。

英汉空间隐喻对比研究

英汉空间隐喻对比研究

英汉空间隐喻对比研究本文运用空间隐喻理论,对比分析英汉空间隐喻词汇”UP”和”上”,说明人类隐喻性思维的共性和个性。

标签:认知隐喻观;空间隐喻;差异分析1.引言过去,隐喻被当作一种修辞现象,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术界把隐喻纳入哲学、心理学等研究范畴,形成了一股”隐喻狂热”,隐喻成了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话题。

束定芳(2000)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认知现象。

因此,隐喻的研究有助于人类思维的探讨。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上”和”UP”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概念系统,揭示人类隐喻性思维的共性和个性。

2.理论基础认知隐喻观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认为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

隐喻的实质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不同事物,这样就为人们利用相对熟悉的领域来组织相对不熟悉的领域的行动提供了可能。

空间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将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

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它将源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非空间目标域,这一过程中空间意象及内在逻辑都被保留下来(Lakoff & Turner 1989)。

由于人类很多抽象概念都通过空间概念来构建,所以空间隐喻在人类思维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汉语”上”的隐喻认知汉语最常用”上/下”来表示时间。

随着汉语不断发展,”上”在其本意基础上衍生出很多意义,构成了庞大的词义系统。

下面将从四个范畴来分析汉语”上”的隐喻义。

3.1 空间表时间汉语多用”上/下”指时间可能源于古代劳动人们根据太阳早上升起,午后落下的自然现象来判定时间的先例(蓝纯1999),这也说明空间隐喻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直接反映。

”上”表示时间的表达有:上辈,上月,上午,上半年等。

3.2 空间表数量让我们从一些生活经验来看数量和空间概念”上”的关系:往杯里倒水,水位上升;在物品上堆放另一物品,物品高度上升;气温升高在温度计上表现为水银柱上浮。

英汉颜色隐喻对比视阈下体验哲学与文化特异性的交互阐释

英汉颜色隐喻对比视阈下体验哲学与文化特异性的交互阐释
属性 的颜 色概 念 必 须 通 过 隐喻 机 制 将 抽 象 的 、
异, 一种只有诗人和演说家才能掌握 的语 言技 巧。18 90年《 我们赖 以生存 的隐喻》 书的出 一 版对隐喻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莱考夫和 约翰逊开 明见义地提出 :隐喻渗透于 日常生活 “
中 , 但 渗 透 在 语 言 里 , 渗 透 在 思 维 和 活 动 不 也
13 3
英 汉颜 色 隐 喻对 比视 阈 下 体 验哲 学 与 文化 特 异 性 的 交 互 阐释
孙 毅 王 薇 r.
(. 1 浙江工业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浙江 杭 州 3 0 2 ;2 上海外 国语 大学 研 究生院 , 海 20 8 ) 10 3 . 上 00 3
大 连 大 学
颜色不仅是一种存在于人类环境 的各个角 落 的 自然 现象 , 是 人 类 与 外 部 世 界 相 互 作 用 也 最为 灿烂 的感 知表象 。语 言学 中有 关 颜 色语 汇 的研究很多, 但绝大部分都在 阐释颜色语汇所 代表的文化象征意义 , 很少有学者系统深入地 分 析颜 色隐 喻 的认 知 结 构 。究 其 根 本 , 颜 色 对 的认知是 人类 对外 部 世界认 知 和经 验 的重 要 组
无法触摸的、 难以名状的感觉和体验表征出来。 迫切需要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大量 的 英汉语言素材 , 对语言颜色 隐喻进行系统对 比 研究 , 梳理 和分 析 出两者 的异 同 , 示 隐 藏在 颜 揭 色隐喻背后的体验哲学规律及深刻 的文化特异 性理 据 。
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 质上 是 隐喻性 的。 ”
目成 果
作者简介 : 孙毅 (9 8一) 男, 江工业大 学外 国语 学院讲师 , 17 , 浙 上海 外国语 大学博士研 究生 , 主要 从 事语 用 学和认知 语言学研 究。王薇 (9 6一) 女, 17 , 浙江工业大学外 国语 学院讲 师 , 士, 博 主要从 事认知语 义学

当代隐喻学视阈下的汉英道德概念对比研究

当代隐喻学视阈下的汉英道德概念对比研究

2021年5月第39卷第3期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M ay.2021V o l.39 N o.3当代隐喻学视阈下的汉英道德概念对比研究孙毅1,周锦锦2(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宄中心,广东广州510420;2.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道德是人们认可并遵循的既定行为准则和社会准则,是人类社会的高级意识形态之一。

隐喻 作为一种新型有力的认知工具,不应该单单被认作一种浅层次的语言修辞行为。

借助隐喻这一柄认知利剑,抽象而深邃的道德概念得以表达和理解。

以当代隐喻学为理论新阈,对汉英道德概念隐喻性表达予以语际对比并对其生成理据和深层诱因进行深入挖掘整理。

汉英道德隐喻性表达基于人类普遍共享的认知体验而拥有相当程度的共性,在映射道德概念时皆涉及空间、身体和植物等源域;同时鉴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距离悬殊,二者之间又存在诸多细微差异。

[关键词]道德概念;当代隐喻学;汉英对比;体验共性;文化个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1710(2021)03-0135-07自莱考夫和约翰逊两位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构筑起“概念隐喻”的理论基石,当代隐喻学这一 神秘学科的研究之门便由此正式开启。

自此之后,隐喻研究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和发展阶段。

在 过去的40年中,隐喻认知研究开始蓬勃兴起,来自各个学科的学者一致发力于探索隐喻理解背后的深层 概念机制,与此同时,以人类赖以生存的林林总总的外部世界的隐喻范畴为研究起点和探索对象,逐渐建 构起了一门说服力强、具有鲜明特色的语言学独立学科——当代隐喻学®。

人类概念系统的大多数基本概 念都是具象的。

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本质上是理解外界并形成具体化的感知和抽象概念的 有力工具。

从体验哲学的角度探讨汉英中表示“喜悦”的转喻

从体验哲学的角度探讨汉英中表示“喜悦”的转喻

雷可夫和 约翰逊 (9 9 提 出了一种 全新的哲学理论一 19 )

体验哲学 ,严厉批判 了西方传统 哲学中的客观主义 。 其主 要观 点可概括为三 条基本原 则: 的体验性 、认 知的无意 心智 识性 、思维的 隐喻 性 体验 哲学 的一个核 心观点是: 人类 的 范畴 、概念 、推理和心智 是基 于身体经验形成 的,其基本形
3 概念转喻 .
许 多认知 语言 学家对 于转喻 的认知模 式提 出了种种 看
法。 有些 学者认为转喻是一种概念 现象 , 同一个认知域 内 是
41 .1喜悦 的生理反应代表 喜悦 .
L k f&K6 ess( 9 7 ao v ce 1 8 )指 出,英语 中存在着 一个 普 遍 的转喻 原则, 即用处于某种感情 或情绪时人体 的特 殊生理 变化来表 示感情 ( 周红 ,2 0 ) 0 1 。而在 汉语中我们也 发现 了
传 统的语言学将转喻看作 是语 言形式上的修辞 , 是语言 装饰 的手段 ,因而只是修 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 的对象 。
近年来 , 认知语言学一 反传 统修辞学的语言工具论 , 从语 言 本 体论的角度考察转 喻,认为转喻是一种普遍 的语言现象 , 语 言本 质上是转喻 的。 认知语言学将转喻看作是基 于体验 哲 学的认知方式和 思维模 式。它 以经验为基础 , 遵循 一般 和系
统 的原则 , 被用 于组 织人 们的思维和行为 , 于一种人 类基 属 本的认知方式和现象 。 本文通 过对汉 语、 语中情感范畴“ 英 喜
喻 、构成转喻 、事件转喻 、范 畴与 范畴成员之间 的转喻 以及
悦 ”的分析 ,从 体验 哲学的角度指 出两种语 言对 “ 悦”的 喜 认 知都取决于人 的生理和心理体验 , 以及 与客观世 界的互动

体验哲学视阈下汉英“下(DOWN)”空间隐喻认知解读

体验哲学视阈下汉英“下(DOWN)”空间隐喻认知解读

体验哲学视阈下汉英“下(DOWN)”空间隐喻认知解读戴敏【摘要】As a philosophical basi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experiential philosophy holds that human being' s conceptualiz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embodiment of man' s body and mind and by his interaction with the world.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synthesis of spatial metaphors from English and Chinese, tentatively probes into the cognitive and distributive pattern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s a result, we can dig out the experiential philosophical fundamental as well as their underlying profound cognitive motivations.%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认为人类概念的形成依靠人的身体和心智的体验,依靠人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意义源自人的身体体验。

文章在收集和归纳英汉语“下(DOWN)”的空间隐喻基础上,尝试探索“下(DOWN)”的空间隐喻在英汉语中的认知模式和分布格局,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根基,剖析“下(DOWN)”的空间隐喻背后深刻的体验认知理据。

【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3)005【总页数】4页(P125-128)【关键词】体验哲学;空间隐喻;体验认知【作者】戴敏【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江苏徐州2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其本质在于以一种概念领域来理解和感知另一概念领域。

英汉时空概念隐喻系统性对比视阈中的体验哲学管窥

英汉时空概念隐喻系统性对比视阈中的体验哲学管窥

43英汉时空概念隐喻系统性对比视阈中的体验哲学管窥*孙 毅1,2 陈 朗1(1.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2.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 200083)摘 要:认知语义学者莱考夫与约翰逊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这标志着隐喻研究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进入到崭新的认知科学领域。

学界已普遍意识到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手段,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一事物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思维方式。

本文在论证英汉“时间是空间”概念隐喻普遍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探索时空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认知模式和优势分布特点,进而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根基。

关键词:时空概念隐喻;系统对比;体验哲学[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6539(2009)06-0043-06A Brief Illustration of Experiential Philosophy in the Domain of Cross-languageResearch of Time-space Conceptual MetaphorsSun Yi 1,2 / Chen Lang 1(1.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2.Graduate School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00083,China)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Conceptual Metaphor symbolizes the emancipation from the bondage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and-rhetoric based metaphorical theories and the entry of evolutionary cognitive science. Metaphor is essentially meant to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d one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testimony of universalit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IME IS SPA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entatively probes into the cognitive and distributive pattern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s well as their underlying experiential philosophical fundamentals.Key words:time-space conceptual metaphor; systematic contrast; experiential philosophy语义学者莱考夫与约翰逊(Lakoff & Johnson)在其1980年的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框架,从而引发了学界对隐喻机制热烈而富有成果的讨论。

体验哲学视角下的英汉金钱词汇隐喻

体验哲学视角下的英汉金钱词汇隐喻

体验哲学视角下的英汉金钱词汇隐喻
曾玲玲;金江
【期刊名称】《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2)4
【摘要】体验哲学是一种全新的非客观主义哲学思潮,它强调身体经验对认知加工和语言表达的基础作用.文章以体验哲学为视角来研究英汉金钱词汇中的隐喻现象,比较并分析了英汉金钱列汇隐喻的异同点.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曾玲玲;金江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
【相关文献】
1.体验哲学视域中的英汉词汇隐喻对比研究 [J], 胡富茂
2.语言实证中的英汉隐喻文化之旅——评《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模式的对比研究》 [J], 戴凌靓
3.体验哲学视角下的英汉"吃"族词汇隐喻探析 [J], 向志敏
4.体验哲学视角下英汉“眼”隐喻认知研究 [J], 胡伶俐
5.体验哲学视角下英汉“眼”隐喻认知研究 [J], 胡伶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验哲学视域中的英汉词汇隐喻对比研究作者:胡富茂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年第07期隐喻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讨论的焦点。

体验哲学是后现代哲学的最新发展,它强调身体经验对语言表达的基础作用,认为隐喻与人类思维、认知、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分析了体验哲学视域中英汉词汇隐喻现象及其理据的异同,探讨了它对英汉语言交际的影响。

英汉语言学习者应多接触目标语的民族文化,以增强对目标语词汇隐喻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哲学体验哲学词汇隐喻英汉对比语言交际一、英汉词汇隐喻的体验哲学视域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语言与神话》中指出,隐喻是语言与神话发生的内在心理机制,一方面肯定隐喻首先是一种心理机制,另一方面表明隐喻直接体现在语言文化领域,因为神话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文化形态。

麦克格拉斯的定义言简意赅:“隐喻是一种言说方式,言此而意彼。

”他还引用了纳尔逊·古德曼关于隐喻的一句名言:“教老词玩新把戏之事”。

[1]在汉语中,没有与metaphor直接对应的概念,最接近的概念当属传统诗学批评领域的“比、兴”。

“比、兴”是对诗歌话语策略的一种概括,也属于语言文化领域。

因此,无论中外,学者们大多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以语言符号为表现媒介。

体验哲学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成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体验哲学指出,每个隐喻的两个部分(即来源域与目的域)只有通过人类的经验基础才能得到阐释,才能被人理解。

隐喻提供了将人们的主观经验领域投射到客观世界领域的心智路径。

体验哲学的这一论点从另一方面揭示了隐喻与哲学之间的重要关联。

二、相似的英汉词汇隐喻现象及其理据1.相似的英汉词汇隐喻现象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植于日常体验和生活经历,生活经历可能大相径庭,但是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是相同的,自然也会产生许多相同的感受。

Lakoff对anger进行了仔细的分析,认为在有关anger的不同的表达式背后有一个系统的结构。

[2]例如,其中有一部分表达式是用情感所产生的生理影响来代表这种情感。

[3]Lakoff观察到anger产生高燥热、高内压,而这种体温和内压的升高经常表现为脸上和脖子部位颜色变红,由此就有了下列一些英语句子:—She was scarlet with rage.—He got red with anger.—He was flushed with anger.汉语中也经常用“脸红脖子粗”来说某人生气,和英语有类似之处。

另外,英汉语中有用同样的动作来转喻“生气”的用法。

例如:—I was hopping mad.——他暴跳如雷。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汉语中的“愤怒”在很大程度上与Lakoff 所描述的概念隐喻anger is heat(愤怒是热)相吻合。

除了在情感方面有相似的隐喻现象,在其它方面也有不少。

例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用“老狐狸”(Old fox)来隐喻狡猾的人的用法,也都有“人生是旅程”(Life is a journey)的概念隐喻,也都有“声音甜”(Voice is sweet)这样的通感隐喻等等。

这些相似的隐喻现象一方面体现了相似的身体体验,更说明了不同民族有共同的认知思维模式。

2.英汉词汇隐喻的体验认知思维过程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上面提到的三个隐喻后面蕴含的隐喻思维过程。

第一个隐喻在用“老狐狸”(Old fox)来比喻狡猾的人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在心理活动过程中首先突出了老狐狸的狡猾,然后才再用老狐狸去比喻狡猾的人。

这种隐喻大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心理活动中。

例如:—He is a lion.没有人会去想这个人像狮子一样用四肢走路和捕食动物,而会自然地认为这是说“他像狮子一样勇猛”(He is as brave as a lion)。

第二个隐喻“人生是旅程”(Life is a journey)是一个典型的概念隐喻。

在这种隐喻中,源域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上,虽然两个域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它们之间总有一些结构一致的地方,并且这些一致的结构建立起了一个交叉域,以至于在这个交叉域上,能够用来描写源域的词一般都能用来描写目标域。

当我们形成一种新的概念隐喻时,经常自然会用描写源域的词汇去描写目标域。

第三个隐喻“声音甜”(Voice is sweet)属于通感隐喻。

这种通感隐喻并不是简单的词义特征之间的联想,而是感官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

[4]一般来说,感觉的移动方向主要为由较低级向较高级、由较简单向较复杂。

Ullmann曾经通过调查将六种感官依次排列为:触觉、温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

[5]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很多用较低级的感觉来描绘较高级的感觉的表达式。

例如:锐利的视力(sharp eyesight):触觉→视觉温暖的话语(warm words):温觉→听觉上述隐喻思维过程实际上仅存在于一个新的隐喻形成之初,一旦一个隐喻被大家所接受,成了死喻,人们就不再留心隐喻思维过程的存在。

三、相异的英汉词汇隐喻现象及其理据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由于地域、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民族尽管有相同的身体体验、类似的生活经历和一致的认知思维模式,但语言中仍然产生了大量不同的隐喻。

1.视点和观察细致程度带来的词汇隐喻差异虽然英汉两种语言中对“愤怒”的隐喻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同时也存在大量差异。

英语中有用产仔动物的表现来形容人生气的表达方式:— She was having kittens.—My mother will have a cow when I tell her.汉语中则几乎见不到这样的表示愤怒的方式。

英语中有用make sb’s blood boil表示“使……勃然大怒”的用法。

例如:—You make my blood boil.而汉语中“热血沸腾”只用于比喻激情高涨,经常还用作褒义词,但从来不表示“生气”的意思。

汉语中常说“气得手脚冰凉”。

小说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可馨气得手脚冰凉,大脑完全失去控制。

——傅恒见他如此无礼,顿时气得手脚冰凉。

而在英语中则没有这样表达anger的说法。

类似这样的隐喻差异主要是由视点差异、观察细致程度不同造成的。

对产仔的动物,英美人注意到的可能是动物不乐意人接近时所表示出的愤怒,而中国人可能过于关注产仔的动物所经历的痛苦,没去注意它的愤怒。

对blood boil (血沸腾)这种隐喻,英美人认为它也是愤怒的表现,而中国人只认为它是激情高涨的表现,当然中国人并没有否定愤怒时心情激动,从“气冲牛斗”就可看出blood要如何boil才能表达那样的愤怒。

但中国人同时也注意到人心情激动时,手足的温度会下降。

愤怒时可能如此,受惊吓时也会如此,后者和英语中的make sb’s blood run cold相近。

是否英美人同样注意到了人愤怒时手足的温度会下降呢?似乎没有注意到,虽然英语中有cold anger这样的隐喻用法,但是它隐喻的是restrained anger(克制的愤怒),中国人要是从“气得手脚冰凉”的角度去理解cold anger就有偏差了。

在不同的语言中,视点差异、观察细致程度不同会产生隐喻差异。

反过来,已经形成的隐喻又会影响人们的视点和观察细致程度。

不去说中国传统文化对“松、竹、梅”的隐喻使中国人对这三种植物的认识与外国人对这三种植物的认识全然不同,就从上面关于blood boil(血沸腾)的隐喻分析也可见一斑,中国人倾向于忽视愤怒时的这种心理影响,而只认为产生这种心理影响是充满激情的表现。

另外讲英语的人注意到受惊吓时会感觉冷——blood run cold,却不去注意愤怒所造成的心理激动也可能导致同样的现象。

这些隐喻差异一方面会带来理解的困难,另一方面也经常使得翻译时英汉两种语言不能直接对译。

例如:“气冲牛斗”只能勉强译为be infuriated之类的词,cold anger绝不能译成“冷气/愤”。

2.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不同引起的词汇隐喻差异文化习俗差异也会引起隐喻差异,并且给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理解增加麻烦。

例如,中国人结婚时传统新娘穿红色礼服,门口挂红色灯笼,门上贴大红喜字;亲人去世了儿女要穿白色孝服,室外要悬挂白幡等。

因此,中国人用“红白喜事”来隐喻婚礼和葬礼,不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自然难以理解“红白喜事”的涵义。

英语中的breadwinner(养家糊口的人)、cry over spilt milk(作无益的后悔)、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生在富贵人家)等隐喻和英美人的饮食习惯和餐具有联系。

汉语中的“割袍断义”、“铁饭碗”等隐喻和中国古代人穿长袍和中国人吃饭用碗的生活习俗有关。

很多类似的隐喻其真实含义都不是十分明显,本民族的人从出生开始就接触这些隐喻,理解它们没有障碍,但对外族人来说,理解从特殊的文化习俗中产生的隐喻有一定的困难,有时需要了解该民族的相关文化习俗才行。

另外,受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影响,英美人从圣经、希腊神话中产生的隐喻比较多。

例如:go to heaven(指死去,不带贬义),in the (one’s) seventh heaven (指在无上的幸福中),go through hell and high water(指忍受可怕的折磨),等等。

而中国人有关佛教及相关神话的隐喻比较多。

例如:上西天、泥菩萨过河、过鬼门关等。

对这些隐喻,外族人需要有相关的宗教知识才能顺利理解。

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熏陶也留下了很多不同的隐喻。

要理解这类隐喻,最好了解一下相关的背景故事。

例如,同样是比喻失败,英语中用meet one’s Waterloo指遭遇惨败。

见下例:—In geometry Anne met her Waterloo.而汉语中则常用“夜/败走麦城”隐喻遭遇惨败。

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使用的隐喻虽然形式可能不一样,但是所体现的认知思维模式却可能完全相同。

拿上面两个关于“失败”的隐喻为例,尽管这两个隐喻一个是出自拿破仑军队在Waterloo遭到最后失败的历史事实,另一个是出自关云长夜走麦城被杀的历史故事,两者在外表上不相同,然而实际的隐喻思维还是一致的:都是借骁勇善战的猛将的失败来隐喻现实中的失败。

四、英汉词汇隐喻对语言交际的影响各种语言中隐喻的实例不胜枚举。

尽管人类身体体验相同,由于各种原因,不同民族所创造的隐喻会就有所不同。

对于相同或相近的隐喻,各民族的人之间彼此能够很快接受,不存在问题。

别的民族有而本民族没有或者用法不同的隐喻,初次接触时应该认真对待,不要望文生义。

譬如说,中国初学英语的人如果看到pull someone’s leg(取笑某人),理解成“拖某人的后腿”那就出洋相了,反过来英美人也不能将中国话“拖某人的后腿”理解成pull someone’s le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