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教学目标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一、教学目标的概念辨析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的实质是“培养人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它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
它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没有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就可能会空置而无法落实。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
课程教学目标相对于培养目标来说,它是具体的,就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应该明确又清晰。
2、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将教学目的外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的目标。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性的要求,它对各级各类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当代几种教学目的论1、强调伦理的教学目的论这一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着重养成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强调形式训练的教学目的论。
训练说认为人类生而具有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能力,教学的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悟性或理性能力、思维能力。
3、强调知识技能的教学目的论强调知识技能的教学目的是希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博闻强识的人。
这里需要区别的是,对知识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应该批判的是死记硬背的、僵化的知识,而应该把知识看成是认识不断发展的结果,从认知的角度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4、强调发展的教学目的论这一派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尤其重视后者。
对于发展的内涵,不同的人赋予了不同的理解。
5、强调实用的教学目的论实用主义的教学目的是在反对教学脱离社会、脱离学生实际的批判中形成和发展的。
《第二章 1 实验_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实验_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掌握应用打点计时器进行实验操作的方法。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应用打点计时器进行实验操作的方法,理解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并能够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2. 难点: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打点计时器安装、应用和调试,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等。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电源、木板、滑块等。
2. 实验材料:砝码、尺子、坐标纸等。
3. 提前准备好实验讲解PPT,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实验室和器械确保安全,排除安全隐患。
5. 提前安排好实验小组,确保学生能够协作完成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教师简单介绍实验目标和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实验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加深对物理运动学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介绍实验原理: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量小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钻研小车的运动规律。
2. 实验操作:教师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需要按照实验步骤,应用打点计时器和小车等实验器械,记录小车的速度和加速度数据。
注意事项包括:正确安装打点计时器、确保小车稳定不动、正确安装纸带等。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需要根据纸带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学生需要应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如速度公式和加速度公式等,对纸带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
分析小车的运动规律,如加速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等,并尝试诠释实验结果。
4. 讨论与交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发现。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如如何正确应用实验器械、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交流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疑惑,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第二章 教学目标
全等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熟练应用。
2、通过对图形的剖析,培养学生观察、对图形结构特征识别的能力以及概括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重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恰当选择与运用。
难点图形结构特征的识别与思路分析。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知道"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等性质。
2、会画已知点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点,会画已知线段的对称线段,会画已知三角形的对称三角形。
3、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准确理解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基本性质难点会简单应用这个基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轴对称的性质(1)【教学目标】知道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知道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性质轴对称的性质(2)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基本性质2 能够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重点轴对称的性质和轴对称的应用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画出轴对称图形设计轴对称图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案。
2.使学生能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重点、难点重点:利用对称轴进行图案设计。
难点;寻找对称轴以及如何利用对称轴作轴对称图形。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线段的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探索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3、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点的集合;4、在"操作――探究――归纳――说理"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点的集合。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2)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角的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kj-2
情感学习领域教学目标的分类
价值判断
组织化
个性化
动作技能领域(Simpson,1972)
创新 适应 复杂外显反应 机械动作 有指导反应 准备 知觉(感知)
※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动 作 技 能 水 平
以操作照相机为例
(1)感知:老师示范操作给学生看. (2)准备:学生记住操作的步骤.对各个按钮功能有大概了解. (3)有指导的反应: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尝试着操作照相机. (4)机械动作:学生重复使用照相机,对各个按钮功能都能准 确记住. (5)复杂的外显反应:能准确无误的使用相机. (6)适应:操作时能自己纠正错误. (7)创新:在能熟练操作相机的基础上,还能针对任何环境自 主地调节光圈,快门,照出好相片.
返回
※Gagne的学习结果分类体系※
•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往往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 因为动作技能通常由一套序列步骤或 动作构成。 •态度 态度既有认知成分,又有情感成分
实例
压力和压强
记忆 理解 因素 应用 际题
知道压力和压强的定义及单位 能到导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两个
利用增加和减少压强的方法解决实
学习目标分类系统
布卢姆教学目标
人对外界刺激的肯定 认知领域 或否定的心理反应
认知学习是对知识、智 力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的学习,其特点是知 识的获得和应用。
加涅学习结果 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
智力技能
情感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认知策略 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 发展和协调
态度
动作技能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问题导入
教学目标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目标的功能是什么? 有哪些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析有哪些方法? 如何阐明教学目标?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场景。
2. 掌握通过图表和数据进行信息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3. 学会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实际应用场景的介绍和探索。
2. 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方法。
3. 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三、教学重点1. 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
2. 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的提升。
3. 学生的统计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1.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的教材和教具。
2. 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和材料。
3. 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工具和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引入本章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方法,以及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3.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图表和数据,进行信息的整理和统计。
4.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章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
5.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练和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6. 反馈评价: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研究进步和问题。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2. 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更复杂的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
3. 推荐相关的数学研究资源和软件,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和应用数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的信息分析和解读能力。
2. 考察学生的数据集合整理和统计能力。
3. 考察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分析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表现。
3. 提出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的建议。
第二章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二.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归类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点。主要用于言语信息学习确定分类方法后,或用图示、或列提纲,把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归类分析法分析学习“细胞化学成分”:
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言语消息:需要学习者对相对特定的问题给出特定的回答,主要涉及记忆智力技能:辨别、形成概念、使用规则、高级规则的获得认知策略:管理思维,如何学习动作技能:学习者必须要有肌肉运动达到某个结果态度:学习者是否需要做出选择,教学目的是否指明了方向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补充知识: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绩效分析:组织的预想状态即目的和使命与当前状态的差距。开始反映为组织结果的差距,随后折射为组织行为的差距,即组织中人所展现的行为。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的必要性分析调查研究,分析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性质,是不是需要教学解决。分析现有条件,论证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学习需要的可行性分析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是否有设计领域知识的经验是否有合适的学习者是否有合理的时间开发和教学设计课题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 < 不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三.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目标写作步骤先写一个教学目的,即使含糊,也没关系写出达到目的后,将能做什么将所想到的全部记录下来,尽可能找出与目标有关的所有行为,并排序尽量用一句话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评价所产生语句的清楚程度最后,根据ABCD法写出确切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教学内容的确定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第2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
㈡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和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教育目的和 教育目标。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 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 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 的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它所体现的 是一个国家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㈢测度功能 按照目标教学的理论,课程与教学目标具有测度功能,课 程与教学目标一旦确定,就成了测评课程实施与教学效果 的尺度。 传统教学中,一堂课下来,有多少学生学会了,学会了多 少,很难说清。原因主要是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学目的,没 有教学目标,而教学目的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完成教学 任务所提出的概括性的要求。 有了科学、合理、具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后,就有了测量 的尺子。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检验学生对目标的 达成情况,并根据检验的结果,及时采取矫正性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㈣聚合功能 课堂是一种生态,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堂中各要素的联结 点和灵魂,能把各种要素聚合起来,形成和谐的课堂状态, 使课堂教学生态化,从而发挥出最佳的课程与教学整体效 能。单纯从课程的角度说,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单纯从教学的角度说,教学过程是 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 价等众多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都发挥着各 自的作用。但是,如果它们之间不能形成合力,就很难产 生综合效应。课程与教学目标是“统帅”,是”灵魂”。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三级 课程 目标
一至二年 级语文课 程目标(阅 读领域课 程) 本单元/ 章或节课 或本次活 动的教学 目标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
国家: 学校: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 单元目标
课程:
单元 课堂
教学目标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1.定向:把握课程与教学的总方面、进程,指向教 育目的最终结果。 2.选择:学生认知与行为变化通过课程与教学目标 的行为和内容表征; 3.计划和操作:为课程编排、实施和教学活动计划、 具体安排提供依据、指导和要求; 4.评价:学生达成的水平及程度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选定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三)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
(一)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1、普遍性目标(global purposes) 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 或政治需要而引出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并直 接运用于教学领域成为一般性或规范性的指 导方针。——传授
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教学
目标,以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 生的行为变化。——训练
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一书列举了10个领域800多 个目标。 泰勒将课程与教学目标概括为行为和内容两类。由 于泰勒强调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被称为“行为 目标之父”。 布卢姆等人继承泰勒“行为目标”思想,确立了 “教育目标分学”。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 1.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 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 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 一定阶段学生品德、智力、 体质、素养诸方面的发展程 度。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再分 化就是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 认数(教材分析、课时计划)
第二单元认数(教材分析、课时计划)1. 教材分析1.1 教材简介本单元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关于认识数字和进行简单的数数。
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说出数数字并理解数字的概念。
1.2 教材特点本单元的教材主要特点如下:•系统性:教材内容有条理地按照数字的大小顺序进行展示,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数数基础。
•游戏性:教材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
•应用性:教材中融入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数场景和问题,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2. 课时计划2.1 第一课时:认识数字0-5教学目标:•能够正确说出数字0-5。
•能够通过指认卡片和指导老师的演示,正确选择相应的数字图案。
•能够在小组活动中与同伴合作,互相指认和确认数字。
教学内容:•谈论数字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展示数字0-5的卡片,引导学生一起说出数字。
•演示如何正确选择相应的数字图案。
•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和确认数字。
2.2 第二课时:认识数字6-10教学目标:•能够正确说出数字6-10。
•能够通过指认卡片和指导老师的演示,正确选择相应的数字图案。
•能够在小组活动中与同伴合作,互相指认和确认数字。
教学内容:•回顾数字0-5的学习内容。
•展示数字6-10的卡片,引导学生一起说出数字。
•演示如何正确选择相应的数字图案。
•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和确认数字。
2.3 第三课时:数数游戏教学目标:•能够通过数数游戏的方式,巩固之前学习的数字。
•能够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安排数数游戏,如“数数字、数图案”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从中巩固之前学习的数字知识。
•提倡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2.4 第四课时:数字的运用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学习如何运用数字。
初中语文教材第七年级第二章教学解析
初中语文教材第七年级第二章教学解析【初中语文教材第七年级第二章教学解析】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第七年级第二章中,主要学习了课文《阅读与写作》。
本文将对该章进行教学解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章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2.学习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归纳文章内容;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文《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与分析;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学习;3.学习如何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4.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讲述故事或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
2.讲授法:通过讲解主要知识点,介绍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和结构。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并从中获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观点。
4.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和关键句子。
5.写作训练:通过给学生写作任务,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本章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导入与预习:激发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预习课文。
2.课文学习:逐段阅读和分析课文,辨析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与逻辑关系。
3.重点知识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课文理解与提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和主旨大意。
5.个人思考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种物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将“声现象”作为教材的第一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以前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设置了“篇头语”。
用叙述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语言优美、生动,通过对大象群的描述巧妙地把自然与物理联系在一起,设立了很好的物理“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本章的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介于了解和理解之间),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任务:
新课改在重视传统“双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和培养,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并提升智能,也能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轻松与快乐,更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增进科学情感、学习科学方法、丰富科学思维、开启科学智慧、具有科学精神(合作探究、求实求真、执着严谨、探索实践、怀疑创新等),这正是物理学的本质和灵魂,应是物理教学的价值追求,也是物理新课程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课时安排: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课时
3声音的特征1课时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5声音的利用1课时。
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2.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2.2.1 教学目标分析概述 教学目标或成为教学总目标,是作为贯穿教学活 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它是教学领域 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 求,它所把握的是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 要把教学总目标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体系的各个 部分中去 ---具体分析与阐明教学目标
2.1 教学目标概述 3.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998年,美国学者霍恩斯坦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分 类理论,这个分类体系是对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的进一步 发展. 这个分类将全部教学目标划分为四个领域:认知领域、情 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每个领域有包括五个 类别的目标. 如表2-1所示,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框架.
2.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分析与阐明教学目标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 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4.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2.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分析与阐明教学目标可能存在的问题:
有悖于发现法的学习 采用行为目标的作用有限 学习目标的选择和编写有一定的主观性,要时刻进行检验 用规范格式编写的目标通常是较简单、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不易用外显行为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的编写比较呆板,容易忽略创新精神 编写学习目标比较费时间、费精力
2.1 教学目标概述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辛普森将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为感知、准备、有指导的 感知、准备、 感知 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七个层次。 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 ①感知 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主要了解某动作技能的 有关知识、性质、功用等。 ②准备 指对固定动作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 备(愿意活动)。
第二章 教学目标
• 3.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的认知领域
• 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体系中,认知领域 的教学目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 为6个层次: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 合、评价。后五个层次属于理智能力和理 智技能。
• 4.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的情感领域
• 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体系中,情感领域 的教学目标,按照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五 个具体类别: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 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
第二节 教学目的分类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
• 1.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的特点
• 布卢姆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有如下几个特 点:第一,将全部教学目标划分为认知领 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这3个领域; 第二,以外显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分类的对 象;第三,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第 四,教学目标的超越内容的;第五,教学 目标分类学是为教育评价、为对教学过程 和学生变化作出假设、为课程编制服务的 一种工具。
二、霍恩斯坦教学目标分类
• 霍恩斯坦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框架是:全 部教学目标被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这4个领域,每个 领域的目标划分为5个层次或者说5个类型。 在这4个领域中,行为领域是认知领域、情 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综合。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确定
• 一、教学目标的来源
• 四、行为目标的表述
• 行为目标的表述一般要包含四个要素:(1)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是学生。
• (2)行为动词。行为目标要表述的是学生 能够作出某种行为。
• (3)行为条件。行为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 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 限制或范围等。
• (4)表现程度,即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 低表现水准。
• 2.教学目标的层次
• 教学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 目标等层次。课程目标一门课程的教学活 动所要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单元目标 是对一门课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要求, 即一门课程中的某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所要 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课时目标是对每 个课时的具体要求,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 动所欲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
初中化学第二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章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基本的物质分类方法;
2. 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进行物质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种物质分类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物质分类方法的区分和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第二章内容;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 讲解用的PPT或板书。
教学步骤:
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种类和不同之处。
二、讲解:介绍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包括按化学性质分类、按物理性质分类和按来源分类。
结合实例和图表讲解各种分类方法的具体内容。
三、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类实验,如溶解性实验、导电性实验等,让学生通过实
验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认识各种物质的性质。
四、总结: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进行讨论和问题解答。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既让学生理解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理,
又增强了他们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会
领会亦称理解或领悟,是较低层的处理各种材料和问题的理智操作方式,是指把握 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着最低水平的理解,它又可分 为转化、解释和推断三种。
教学目标使教师知道教什么,学生知道学什么, 家长知道学生学习后能做什么。因此,是教师、家长、 学生以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交流的最准确、清晰的方 法。
阐明教学目标的局限
国内外教育界对学习目标的看法不尽一致,认为使用学习目标的局限 性是:
.在教学以前先明确提出具体的目标有悖于发现法的学习。 .教学目标的选择和编写有一定主观性,这就说明目标并不是
• 4.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 对于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存在认知心 理学和行为心理学两种不同的观点。教育心理 学家一致认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应说明学习者 行为或能力的变化,即教学目标应是可观察、 可测量的
•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1.归类分析法(P42) 2.层次分析法 3.信息加工分析法 4.解释结构模型法
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包括泛化心向和性格化两方面的 内容。
• 感知能力
指对所处环境中的刺激进行观察和理解,并作出相应的调节动作 的能力。包括动觉、视听觉辨别、触觉辨别、眼-手和眼-脚协 调动作等。
• 2.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 由于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课题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 3.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 教学目标的层次要与学习者接受教育的层次相 适应。
• 教学目标本身也有层次的关系
• 学习目标层次的划分是以学习内容分析的结果 为基础的;通过对学习目标层次的划分,亦可 对学习内容分析的结果做进一步的补充。
• 评价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对某些观念和方法等的价值作出判断。评价 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包含根据内部准则判断和依据外部准则 判断两方面的内容。
• 接受或注意指学生感受到某些现象和刺激的存在,愿意接受或注意这 些现象和刺激。由于以往的经验,学生对每一种情境都会产生某种观 点和心向,这种心向促使或阻碍他再认那些现象。接受或注意是低级 的价值内化水平,包括觉察、愿意接受和有控制的或有选择的注意三 个方面的内容。
②哈罗提出的分类系统:感知能力;体力;技能动作;有意 交流
③基布勒提出的分类系统:全身运动;细微的协调动作;非 谚语性表达、言语行为
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情感学习对
于形成或改变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等密切 相关。但由于情感反应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具有一定的 内隐性和抽性性。 (1)接受或注意 (2)反应 (3)评价 (4)组织 (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ABCD法是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方法
ABCD法的构成要素: 对象A(Audience) 即指需要完成行为的学生、学习者或教学对象。如上例中的"初中二年 级学生"。 行为B(Behavior) 在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中,实际的行为及其结果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 它说明了学生通过学习所能够完成的特定而可观察的行为及其内容。 条件C(Conditon) 学生在证实其相应的行为及其结果时,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进行 的,也就是说在学生证实其终点行为时,我们常提出相应的限制条 件。例如“可以借助字典”、“通过小组讨论”等都包含有相关条 件。 行为的标准D(Degree) 行为的标准是指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为了使教学 目标具有可测量性,应该对学生行为的标准进行具体的描述。行为 的标准一般从行为的速度和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描述。例如“在5分钟 以内”、“误差在1mm以内”、“准确率达90%”都包含了教学目标 中的有关标准。
1.认知领域学习水平 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见
2.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水平分类 模仿、对模仿动作的理解、动作组合协调、动作评价、
新动作的创见
3.情感领域的学习水平分析 接受、思考、兴趣、热爱、品格的形成
阐明教学目标的意义和局限
阐明教学目标的意义: .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
首先,教学目标的阐明为任何教学计划提供了一个以能力为基础的框架。按 这个目标体系调控整个教和学的过程,可以保证学生所学的东西正是所期望 的结果,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次,教学目标提供并保证了课程的方向性和稳定性,使有关人员对课程有 一个清晰、统一的认识,而不至于造成个别人员对教学大纲任意作特殊解释。 再次,教学目标的阐明可以清楚地检查课程内容的范围,有利于促使学习内 容覆盖动作、情感和认知领域以及每个领域的各个层次,保证学生的全面发 展。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主要表现在:告诉学生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 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告诉学生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的学习 有明确的方向,不致于摸黑走路,使学习过程顺利发生,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
• (一)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 马杰提出教学目标中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行为、条件、和标准
•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 1.对象的表述: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应注明教学对象。例如:物理 系04级4班学生
• 2.行为的表述:说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能做到什么,以便教师 能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变化,了解是否达到目标。描述行为的基本方 法是使用动宾结构的短语。
• 情感领域学习目标的编写
• 情感领域的学习目标包括培养态度、树立观 点、养成良好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 方法:①把学习者的具体言行看成是思想意 识的外在表现,通过学习者的言行表现来间 接推断学习目标是否达到。
• ②采用类似内外结合的方法
• ③表现性目标
编写学习目标动词
(认知、动作技能、情感)
神圣不可侵犯的,要求时刻对目标编写进行检验。 .适宜用规范格式编写的教学目标通常是较简单、低层次的教
学目标。有些学习内容、有许多心理过程是不能完全通过外 显行为表现出来的,特别是一些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感 因素。 .教学目标的编写比较呆板,容易忽略首创精神。 .编写教学目标比较费时间、费精力,也比较困难。如果不是 为了交流,不是为了使合作者达成一致认识,谁编写教学目 标呀!
分,以便弄清各种观念的有关层次,或者弄清所表述的各种观念之间的关 系。分析比运用的智能水平更高,可分为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组织原则 分析三种。
• 综合指将各种要素及组成部分组成一个整体,以构成更为清楚的模式 或结构。综合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包括进行独特的交流、制定计划或 操作步骤和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三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1.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 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2.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区别 教学目的不明确、太笼统、太抽象
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可测量性是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 特点之一,所以在具体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求用明确、 具体、详细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运用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这些抽象概念包括一般的概念、
程序的规则或概括化的方法,以及专门性的原理、观念和理论。运 用代表了较高水平的理解,比如用二元一次方程解答工程性质的应 用题,又如把其它文献中已经提出来的新论点用来引证自己类似的 实验结果。
分析指将一种传播内容(现象、事物、过程)分解成为它的组成因素和组成部
• ABCD法是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方法,应注意: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题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2)教学目标需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 动的过程和手段来描述
(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应是具体的而不应是抽象的
6.内外结合的表述法
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表述学习目标,以反映理 解、运用、分析、创造、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 然后例举反映这些变化的例子,从而使这些内在心理变 化可以观察和测量。
同时,告诉学生教学目标,学生可以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对学习产 生责任感。
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明确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以学习目标如何达
到这种特定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较好地组织教学内 容;其次教学目标为教师选择成功的教学策略(内容 组织顺序、教学活动程序、组织形式、媒体等)提供 了具体的依据;再次,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测试题编制 和评价教学计划的有效性提供了方便和依据;最后, 编写目标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种开发训练,迫使教师 深刻思考教学,更好地提高业务水平。 .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实际上,阐明教学目标是没有局限的,局限属于不同的教学目标阐明 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处理好下面几 个问题
• 1.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 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分为课程目标、单元目 标、课时目标三个层次,通过诼层具体化,形 成上下贯通、有机联系的完整体系。
• 教学目标作为贯通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 想而存在,是教育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 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析系统
1.言语信息:能记忆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的时 候将这些事实表达出来。心理过程是记忆,是其 它类型的学习结果的基础。判断学生是否获得信 息主要看他们能否把所获得信息表达出来。
2.智力技能: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使用符号与环 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判别:将刺激物的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加以区别 的一种习得能力
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的含义 •有哪些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析有哪些方法 •如何阐明教学目标
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 过程,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 规范直接影响教学朝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