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案例
学前教育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具体案例
![学前教育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具体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d4b21e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f.png)
学前教育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具体案例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的发展和成长。
下面就来介绍几个具体的心理问题,希望能为家长和老师们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首先,孤独(Loneliness)是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
孩子有时会感到孤独,因为他们经常没有伙伴玩耍或者咨询,其实孤独是一种不适的情绪,但也可以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可以让孩子更有探索精神,让他们增强自我安全感。
家长和老师在解决孩子孤独问题时,除了鼓励孩子多参加运动、社交活动,也可以增加孩子的沟通机会,如可以把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二个是焦虑(Anxiety)。
孩子在学习和学习任务中感到焦虑,主要是由于害怕失败的担心。
很多家长经常会给孩子施加压力,让他们有足够的努力来完成学习任务。
但是,当压力过大时,孩子会感到焦虑和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让孩子获得足够的自信与自尊来面对学习任务。
另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是抑郁症(Depression)。
孩子可能会因为失去信心、遭受失败而过度沮丧,很多孩子会将自己的不满情绪释放到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如果孩子有抑郁症状,家长应该支持和关心孩子,让孩子能够找到安全、保护和安定的情绪释放;同时,家长应该多多关注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出现抑郁症状,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专家的帮助。
最后介绍的一个常见心理问题是孩子害羞(Shyness)。
孩子害羞是孩子发展的正常表现,仅仅是单纯的心理状态,但也可能影响孩子日常的生活。
孩子害羞的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接触很多朋友,也可能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自信。
家长应该多多地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可以放心地和周围的人交流,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
以上是学前教育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具体案例,希望能够给家长和老师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孩子的发展是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家长和老师们要认真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从而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个案追踪:小明的幼儿园心理行为异常
![个案追踪:小明的幼儿园心理行为异常](https://img.taocdn.com/s3/m/5241755c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6.png)
个案追踪:小明的幼儿园心理行为异常一、背景信息小明,男,5岁,就读于某市一所知名幼儿园。
近期,小明在幼儿园的表现出现了一些异常,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以下是对小明的个案追踪记录。
二、异常表现1. 情绪波动较大:小明在课堂上时常出现情绪波动,时而兴奋,时而沮丧,甚至有时会突然哭泣。
2. 社交困难:小明在与同伴互动时表现出明显的回避和抵触,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也不善于与同伴沟通交流。
3. 注意力不集中:小明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走神,对于老师的讲解和布置的任务反应迟钝。
4. 学习兴趣减退:小明对原本喜欢的学习内容失去了兴趣,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明显下降。
三、家庭情况1. 家庭教育方式:小明的父母都是忙碌的职场人,平时工作较忙,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依赖于幼儿园。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较少,缺乏有效的亲子互动。
2. 家庭氛围:小明的家庭氛围较为紧张,父母之间时常因为琐事争吵,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四、评估与干预1. 专业评估:针对小明的心理行为异常,幼儿园及时联系了专业心理医生进行评估。
经过评估,小明被诊断为轻度焦虑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2. 家庭干预:幼儿园向小明的父母提供了关于孩子心理问题的相关资料,建议他们调整家庭教育方式,增加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 学校干预:幼儿园针对小明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小明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同时,鼓励小明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其社交能力。
4. 心理治疗:小明在专业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游戏疗法等。
经过治疗,小明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五、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和治疗,小明的心理行为异常得到了有效改善。
他的情绪波动减轻,注意力集中度提高,学习兴趣恢复,社交能力也有所增强。
家长和老师对小明的进步表示满意,认为他在幼儿园的生活更加愉快和顺利。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案例三篇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案例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3cf2c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0.png)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案例三篇1. 案例一:建立积极的研究环境在一所小学里,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积极的研究环境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设立放松区:学校在教室里设置了一个放松区,供学生们在课间休息时使用。
这个区域内有舒适的座椅、放松音乐和一些放松活动,帮助学生们缓解研究压力。
- 鼓励合作研究:学校鼓励学生们进行合作研究,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帮助和支持。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聘请了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学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并得到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2. 案例二:培养积极的心态一所小学为了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心态,采取了以下教育措施:- 鼓励学生设定目标:学校鼓励学生设定自己的研究和个人目标,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奖励机制。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 培养适应能力:学校通过组织一些适应训练活动,帮助学生们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 提供正面反馈:学校重视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和表扬,鼓励他们在研究和生活中取得进步。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 案例三:加强家校合作一所小学通过加强家校合作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体措施包括:- 家长培训: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培训,教授家长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
这样可以增强家长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地支持和指导孩子的心理发展。
- 家校沟通:学校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定期组织家长会、家长讲座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需求,并及时解决问题。
- 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一些适合学生心理健康的规章制度,如限制研究时间、鼓励户外活动等。
这样可以形成家校一致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以上是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案例三篇,通过建立积极的研究环境、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加强家校合作,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166e3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b.png)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小明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最近在学校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和压力。
经过和老师、家长的沟通,以及心理专家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可能导致小明焦虑的原因,并进行了相应的心理干预和辅导。
首先,小明的焦虑主要源自学习压力。
在面对学校的各科目考试和作业时,小明总是感到压力巨大,害怕考不好或者完成不了作业。
这种焦虑导致了他的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和家长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小明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调整学习方法,减轻学习压力,同时也鼓励他在学习之余进行一些放松和娱乐活动,保持身心健康的平衡。
其次,小明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他焦虑的原因之一。
他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
在班级中,小明总是感到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为了帮助他克服这种焦虑,学校和家长开始鼓励小明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培养他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加强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最后,小明的家庭环境也对他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家庭中的一些矛盾和不和睦也给小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焦虑。
在这方面,学校和家长开始加强对小明的家庭关系的关注和辅导,帮助他理解家庭中的问题,并学会正确的处理和应对,同时也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和辅导,小明的焦虑情况有所改善。
他学会了更有效地应对学习压力,改善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学会了正确处理家庭中的问题。
这些改变不仅让小明的心理状态得到了缓解,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通过对小明的案例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问题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f6ad6146c175f0e7cd137e9.png)
措施: 措施
和路路谈心; 和路路谈心; 与父母交流; 与父母交流; 建议多关心她,同时及时纠正; 建议多关心她,同时及时纠正; 鼓励她多与小朋友交往。 鼓励她多与小朋友交往。
点评:孩子是天真无邪,诚实坦白的,但有时 点评:孩子是天真无邪,诚实坦白的,
也会发现孩子不说实话,对此须作具体分析 也会发现孩子不说实话,对此须作具体分析. 孩子说谎的原因有二: 孩子说谎的原因有二: 一种是由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造成的。 一种是由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造成的。 另一种是孩子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愿望而有意识 的说谎,欺骗成人和隐瞒事实或嫁祸于人, 的说谎,欺骗成人和隐瞒事实或嫁祸于人,出现 这种情况是由周围环境不良造成的。 这种情况是由周围环境不良造成的。
父母和老师的负 父母和老师的负性行为
发问(你为什么要看电视? 发问(你为什么要看电视?你为什么不好好 为什么这么生气?) 玩?为什么这么生气?) 命令(跟我一起走!不要慢腾腾的! 命令(跟我一起走!不要慢腾腾的!快点做 功课!少说废话!) 功课!少说废话!) 批评(那样做不对,下一可不能这样了,你 批评(那样做不对,下一可不能这样了, 应该这么做才对) 应该这么做才对) 嘲笑(你真笨!白痴! 嘲笑(你真笨!白痴!你怎么这点事都不会 做呀!无能!) 做呀!无能!)
父母对压力的控制
父母亲如何识别压力
身体信号 呼吸/ 呼吸/心跳加快 打 肌肉紧张 出汗增加 脸色泛红 身体发热 思想信号 可恶的小鬼” “可恶的小鬼” “我再也忍不下去了” 我再也忍不下去了” “我真是个没用的父母” 我真是个没用的父母” 我没办法处理” “我没办法处理” 我讨厌他” “我讨厌他” 我放弃了” “我放弃了” 行为信号 殴 大叫、威协 大叫、 哭泣 发抖 退缩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d7f1d66cfc789eb172dc8c9.png)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1 咬指甲【案例】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
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
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
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
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
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行为表现】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形成原因】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
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专家支招】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
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
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比较好纠正,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
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最爱咬手指头。
(2)教给孩子掌握在习惯性行为出现时运用的对抗反应,例如对自己说“妈妈说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虫。
我不要长虫子。
”(3)让孩子想象用对抗反应控制习惯性子行为时的情景,如想象肚子里不再有蛔虫,不再闹肚子疼了。
幼儿园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幼儿园心理咨询
![幼儿园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幼儿园心理咨询](https://img.taocdn.com/s3/m/257a1f5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a.png)
案例分析幼儿园心理交流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
在幼儿园,孩子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都需要得到专业的引导和帮助。
在心理交流方面,幼儿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幼儿园心理交流方面的一些案例。
一、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小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园新生,他在入学后表现出了明显的分离焦虑。
每当他的父母送他到幼儿园门口,他都会开始大哭,死死地抱住父母的腿不放。
这让他的父母和老师们非常着急。
1.1 问题分析小明的行为表现出了典型的分离焦虑症状,这在幼儿园中并不罕见。
分离焦虑是幼儿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离开父母或者离开熟悉环境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
1.2 解决方法针对小明的分离焦虑问题,幼儿园的老师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他适应新环境。
他们安排了专门的老师负责照顾小明,让他感到温暖和安全;并且在逐渐增加家长在幼儿园陪同的时间,让小明慢慢适应新的环境;老师们还通过给小明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在幼儿园也能感到快乐和愉悦。
1.3 效果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照顾,小明的分离焦虑症状逐渐得到缓解,他能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这个案例表明,对于分离焦虑问题,及时的干预和专业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二、案例二:小红的攻击行为小红是一名4岁的幼儿园学生,她在幼儿园中经常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比如推搡同学、打架斗殴等。
这给幼儿园的教师和家长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1 问题分析小红的攻击行为可能与她的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方面有关。
攻击行为在幼儿园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问题行为,但需要引起重视和及时干预。
2.2 解决方法针对小红的攻击行为,幼儿园的老师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他们首先进行了对小红的个案分析,了解她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特点;他们通过开展游戏活动、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小红学会合作、共享和交流,提升她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2.3 效果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红的攻击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她学会了更好地与同学相处,也变得更加乐于共享和帮助他人。
3-6岁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屏气发作
![3-6岁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屏气发作](https://img.taocdn.com/s3/m/6b81d72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3.png)
3-6岁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屏气发作【案例】欣欣,男,1周岁,晚上洗好澡躺床上,爸爸给他穿衣服的时候,好象很不开心,“嗯哼嗯哼”地叫,妈妈从他身边经过,没理他就走开了,这下他大哭了起来,嘴巴张着不出声的那种,好几秒钟过去了,还没有哭出声,妈妈从卫生间跑出来,爸爸拉着他的小手拉他坐起来,接着抱起来举高,欣欣还是那个样子,嘴巴张着没有声音。
爸爸把欣欣放下来,横抱竖抱,还是一样,发现宝宝的嘴唇越来越黑,脸色越来越青,妈妈摸小脚,小脚勾起来,僵硬,吓死爸爸妈妈了,爸爸妈妈高喊“欣欣欣欣欣欣欣欣”,几分钟之后,欣欣终于有微弱的声音哭出来了 ,两只眼睛盯着妈妈看,妈妈看得心痛死了。
过了好几秒钟欣欣才放声大哭,妈妈这才放心了。
【行为表现及原因】屏气发作又称呼吸暂停症,是以情感因素诱发的发作性呼吸暂停为主要临床特征。
此症最多见于2-3岁小儿。
6个月以前和6岁以后发作者少见。
屏气发作时,由于屏气导致高碳酸血症和脑缺氧,而且哭泣时脑血管收缩和继发性呼吸道痉挛,使心跳减慢引起血流量减少,最后出现昏厥及抽搐,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屏气发作是由于宝宝受到情绪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疼痛等物理因素的刺激而出现的一种现象。
【专家支招】在孩子屏气发作时,父母首先要学会急救方法:万一碰到这种情况,首先不必惊慌失措,最好将孩子平放在床上,解开衣领扣,保持呼吸道通畅;轻吹宝宝得脸部,以减少脑缺氧;拍打足心或后背;用手指掐按孩子的人中(鼻孔和上嘴唇之间正中)、印堂(两眉只见正中)、合谷(两手掌虎口处)等穴位,使其尽快恢复;亦可按压胸部,可迅速改善缺氧,帮助恢复呼吸。
切忌将孩子紧紧搂抱强屈成团,特别是不要搂住孩子的脖子,以免造成窒息的严重后果。
防止孩子出现屏气发作关键是清除引起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
协调家庭关系。
创造宽松环境。
对孩子既不要溺爱。
也不能过于训斥。
对其缺点要耐心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45332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b.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
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案例介绍小明,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优异,但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存在困难。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于主动与人交流,课堂上很少发言,课下也不愿意参加同学们的游戏活动。
案例分析心理问题诊断根据小明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他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不安,害怕被他人评价和拒绝。
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小明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
2. 学校因素:小明在学校的自尊心可能受到伤害,导致他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
3. 个人因素:小明可能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害怕在同学面前出错,从而回避社交活动。
解决策略家庭干预1. 增加亲子互动:父母应尽量抽出时间与小明进行情感交流,增强他的安全感。
2.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父母可以教授小明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深呼吸、情绪宣泄等。
学校干预1. 心理咨询: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小明解决社交焦虑问题。
2. 小组活动:组织小明参加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鼓励他与同龄人交流。
个人干预1. 自我认知:小明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帮助。
2. 建立自信:通过培养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提高自信心。
结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小明克服社交焦虑,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379b1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b.png)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小明,一个八岁的小学生,最近在学校出现了一些行为异常的情况。
他的老师发现,小明在课堂上经常走神,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且在与同学交流时也显得有些内向,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
在课堂上,小明还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情绪失控,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情绪不稳定。
为了帮助小明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他的心理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小明可能面临着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和评价,这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对于小明来说,他可能无法很好地应对这种学习压力,导致了他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失控的情况出现。
其次,小明可能存在着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学校里,小明可能遇到了一些与他不合群的情况,导致他在与同学交流时显得有些内向,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
这种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可能会影响到小明的情绪稳定和自信心的建立,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最后,小明可能还存在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小孩成长的重要环境,如果家庭环境不够和睦,可能会对小孩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小明在家庭中可能面临着一些不愉快的情况,这也可能会导致他在学校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问题。
针对小明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
首先,学校可以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
其次,老师和家长可以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建立自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家庭成员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给小明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总之,小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分析和帮助他们。
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小明和其他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882aa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c.png)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分析某班的一名学生小明,是一个内向、安静的男孩,常常独自玩耍,不愿意和他人交流。
他在课堂上也不积极参与,总是逃避老师提问。
他的成绩也比较低,经常因为作业未完成而被批评。
细致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小明存在的心理问题:首先,家庭环境可能是小明的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小明的老师反馈,小明是家中独生子,父母对他的要求比较严厉,对他的学习成绩有很高的期望。
这可能导致小明对学习过度紧张,害怕失败,并且缺乏自信心。
另外,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可能较少,缺乏对小明情感的表达和支持。
这种环境下,小明可能逐渐形成了避免社交、内向的性格特点。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小明心理问题的一部分原因。
小明在班级中较少与他人交流,没有良好的朋友圈子,这可能与班级的集体氛围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存在问题有关。
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是促进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小明在这个环境中并未获得充分的交流机会和支持。
最后,个人特质也是影响小明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
根据小明的表现,他可能具有敏感、内向、自卑等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他对别人的评价过于敏感,并且容易自卑和压抑自己的情绪。
针对小明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干预和支持:首先,在家庭方面,父母可以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多与他进行心理沟通,表达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父母可以对学习成绩的期望适度调整,让小明感受到家庭对他全面发展的支持。
其次,在学校方面,可以通过教育方案和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建立积极的班级氛围。
学校可以设立小组活动,让小明有机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互动,提升他的社交能力。
同时,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鼓励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小明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的自信心。
最后,在个人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辅导等方式帮助小明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心理咨询师可以与他共同探讨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同时教会他一些适应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学前教育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具体案例
![学前教育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具体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0618a4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2.png)
学前教育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具体案例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家长教育水平、资本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心理卫生问题是心理健康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它有可能是一种危险性心理疾病,或者只是心理异常。
一个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孤独。
孤独是指孤独感、孤独症、心理孤立、孤独和寂寞等不同程度的情绪,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即一种不满足的感受,或者说一种抚慰的渴望。
孤独只是一种情绪状态,可以在某些时候或场合发生,但是如果长期存在,可能会发展成孤立焦虑、安全焦虑等心理问题。
孤独是很多学前儿童共同的心理问题。
例如,细米和他的家庭在几年前搬到新城区。
由于初来乍到,细米与周围的孩子没有什么交集,上学时他总是把头低低的,不说话,除了回家吃饭,就在教室里望着窗外。
他总是自我放置,不出去玩,甚至不与别的孩子接触。
家长发现他的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去玩,鼓励他认识和接触新朋友,让他和同桌聊天,并参加各种活动,结果他终于变得开朗了起来,也结交了不少朋友。
再举个例子,莉莉一直都很爱家里,尤其是看到家人分开,待她的独处时间更多,她开始有点抑郁情绪。
家长以某种让她有安全感的方式,比如洗个澡,送上房间聊天,打扫她的房间,或者一起烹饪,帮助她重拾安全感和抑郁情绪。
久而久之,莉莉也
渐渐习惯了孤独和安全感,慢慢状态也变得更好,而且也主动出步参加一些它喜欢的行动,开始和不同的人一起玩耍,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朋友。
以上只是两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看出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一是孤独,二是抑郁,三是安全焦虑。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21786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24.png)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儿童心理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家长和教育者普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儿童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发现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
小明是一个六岁的男孩,最近在幼儿园出现了分离焦虑的症状。
每当他的妈妈要离开他去上班时,他就会大哭大闹,拼命抓住妈妈的衣服不让她走。
在幼儿园里,小明也经常哭闹不安,不愿意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总是想着妈妈。
经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小明的父母平时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这导致了他的分离焦虑问题。
针对小明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克服分离焦虑。
首先,家长可以在工作之余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增强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同时,在幼儿园,老师也可以给予小明更多的关心和关注,让他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此外,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帮助小明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让他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案例二,小红的学习焦虑。
小红是一个十岁的女孩,她在学习上出现了焦虑的情况。
每当考试临近时,她就会变得紧张焦虑,甚至出现失眠和食欲减退的情况。
在家长的咨询下,了解到小红的学习压力很大,她总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害怕考试失败,这导致了她的学习焦虑问题。
针对小红的学习焦虑,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她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首先,家长可以和小红进行心理沟通,让她明白学习并不是唯一的一切,失败并不可怕。
同时,家长也可以帮助她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减轻她的学习压力。
在学校,老师也可以给予小红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让她在学习上感受到支持和关爱。
此外,可以通过一些放松的活动来缓解小红的焦虑情绪,比如运动、音乐等。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心理问题往往与家庭、学校环境密切相关。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儿童心理咨询案例
![儿童心理咨询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159e5b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b.png)
儿童心理咨询案例小明,一个八岁的男孩,最近在学校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和情绪不稳定。
在和老师和家长的交流中,发现他最近对于上学感到非常抗拒,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哭闹不止。
在家庭中,他也变得不爱说话,对于父母的询问总是避而不答。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咨询,发现小明的这些行为是因为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所导致的。
父母经常因为工作和家庭琐事而争吵,导致家庭氛围紧张,小明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到压力巨大,无法释放自己的情绪。
针对小明的情况,心理咨询师首先和他进行了一对一的沟通,让他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理解。
在和小明的交流中,心理咨询师发现他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惧,于是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帮助他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情绪。
同时,心理咨询师也和小明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帮助他们意识到家庭中的矛盾对于小明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的家庭治疗和沟通,父母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他们开始学会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家庭矛盾,为家庭营造了更加和谐的氛围。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小明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对于上学的抗拒也逐渐减少。
他在学校的表现也逐渐好转,和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咨询在儿童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往往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儿童心理咨询中,除了关注孩子自身的情绪问题,也需要重视家庭和环境因素对于孩子的影响。
因此,对于儿童心理问题,我们需要以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不仅要关注孩子自身的情绪问题,也需要关注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指导和家庭的配合,可以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问题的困扰,重新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
学前儿童心理案例分析
![学前儿童心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ca4ac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7.png)
学前儿童心理案例分析在学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情绪和学习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案例,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几个典型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和处理方法。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
小明是一名3岁的学前儿童,最近他进入了幼儿园。
但是每当他到了幼儿园,他就会开始哭闹,拒绝和父母分离。
在幼儿园老师的安慰下,他才能勉强接受父母的离开。
但是一旦父母离开后,他会一直哭闹,无法平静下来。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月,给小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针对小明的分离焦虑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在家庭中进行一些分离训练,让小明逐渐适应独立的生活。
其次,幼儿园老师可以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同时,家长也需要给予小明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让他在面对分离时能够更好地应对。
案例二,小红的攻击行为。
小红是一名4岁的学前儿童,她经常会出现攻击行为,比如推搡、打人、撕扯玩具等。
这些行为给她的家庭和幼儿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让她的同伴和家人感到害怕和不安。
针对小红的攻击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她逐渐改善。
首先,我们可以给予小红更多的关注和理解,让她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被接纳和理解的。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引导小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来让她学会与他人和平相处。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需要给予小红更多的关爱和指导,让她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案例三,小华的沉默抑郁。
小华是一名5岁的学前儿童,最近她经常表现出沉默和抑郁的情绪。
她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也不愿意参与任何活动,经常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一旁。
这种情况让她的家人和老师非常担忧,也让她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针对小华的沉默抑郁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帮助她逐渐走出困境。
幼儿心里健康教育个案
![幼儿心里健康教育个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ef524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4.png)
幼儿心里健康教育个案
《小明的快乐成长之旅》
小明是一名活泼可爱的四岁男孩,在幼儿园里总是能够和其他小朋友愉快地玩耍。
然而,最近他的家长发现小明似乎并不像以往一样开心快乐,总是情绪低落,有时还会突然大哭起来。
家长开始感到担忧,他们决定带小明去看心理医生了解情况。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小明逐渐透露出自己感到忧郁的原因。
原来,最近一段时间幼儿园里出现了一些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和争执,而小明也受到了影响,感到不安和不愉快。
心理医生通过和小明进行沟通,帮助他理解了自己的情绪,并教他一些应对矛盾和争执的方法。
同时,心理医生还建议小明的家长积极参与他的生活,在家里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包容,让小明感到更加安全和放心。
家长们也在日常生活中和小明进行更多的交流,倾听他的心声,鼓励他勇敢面对困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小明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快乐和活力。
他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与别人沟通,解决自己的问题,家庭也变得更加和谐温暖。
小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他快乐成长之旅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家长和老师应该注重幼儿的
情感体验,积极关心和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在快乐成长的道路上更加稳健和幸福。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34177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11.png)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小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是班级里的一个较为内向的孩子。
最近一段时间,他的表现有些异常。
他不再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也不愿意
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
他在课堂上总是缺乏注意力,经常打瞌睡,成绩也
有所下降。
他的老师和家长都十分关注他,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询问,小明
都不愿意透露任何问题。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小明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
他的社交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他不再与同学们一起玩耍,不愿意参加
班级活动,这表明他可能感到与他人的交往变得困难或者压力很大。
其次,他在课堂上缺乏注意力,打瞌睡,成绩下降,这提示他可能存在情绪问题
或者学业压力过大。
最后,他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不愿意透露问题,这可
能是因为他感到困惑、焦虑或者有些自卑。
除此之外,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些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
组织一些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应对
压力的方法。
家长可以与小明一起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散步、运动等,以缓解他的心理压力。
总结起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重视和关注。
通过分析小明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典型表现,如社交困难、注
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等。
教师和家长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解决这
些问题,如鼓励交流、提供支持和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
良好的环境。
6-12岁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讲解
![6-12岁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2869c7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9.png)
像例子中的孩子,撒谎是为得到好处,让爸爸履行承诺去香港,就像那位爸爸说的,不带他去吧 会挫伤他学习的乐观性,带他去吧就等于助长了撒谎这个坏习惯,怎么办呢?我建议这位家长直 接揭穿孩子的谎话,然后告知他,假设他没有撒谎,看在他各科都有很大进步的分上或许会带他 去香港的,但他撒了谎就必需惩办他,去香港改为去厦门旅游,总之让他明白撒谎不仅仅于事无 补,而且会雪上加霜。
一、孩子沉迷于电视怎么办?
• 【心理分析】 • 1.学习压力大 • 现代社会竞争剧烈,每个人都压力重重,孩子们也必需“艰难奋斗”。由于学习
压力大,生活单调,孩子们急于查找宣泄学业压力的管道。电视节目以画面为主, 有的诙谐幽默,能给他们轻松愉悦的感觉,所以他们选择了电视来缓解压力。
• 2.缺少朋友 • 中国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特殊多,孩子们缺少伙伴,父母们由于工作忙又不能时时
三、孩子爱撒谎怎么办?
3.为了某种心理需要
像事例中的孩子,为了让父母带他去香港旅游而撒谎一样,很 多孩子为证明自己的力量或为了获得某种权益,会蓄意说谎, 比方:“教师今日在班上念我的作文了”、“我小测验考了第一名” 等等。
4.为了中伤他人 一些孩子由于别的孩子得罪了他,而制造一些谣言来中伤他人, 这类谎话发生在年龄稍大的孩子中间。这类谎话不易识破,而 且对他人有损害力、破坏力,性质较严峻,必需准时制止。
三、孩子爱撒谎怎么办?
【对策】
〔1〕对于第一种认知力不成熟的孩子,父母不必担忧。当你不关注这件事时,孩子就失去了杜撰的 乐趣。他们还小,以至于不明白撒谎的含义,也意识不到撒谎是不道德的。因此不要任凭给孩子 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不要把他们的吹牛夸大上升到品质道德的层面上,只要孩子不是常常性 撒谎,只要不影响孩子的主流进展,家长不必忧心。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这种现象会渐渐消逝。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e038f6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9.png)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儿童心理问题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和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儿童心理问题案例,这些案例的处理和解决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儿童焦虑症的案例。
小明是一个六岁的男孩,最近他经常表现出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他总是担心自己的家人会出事,晚上睡觉时经常做噩梦。
这种焦虑情绪让他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都感到困扰,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关注,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小明缓解焦虑情绪,重建自信和安全感。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儿童抑郁症的案例。
小芳是一个十岁的女孩,最近她总是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经常感到疲倦和无助。
她在学校成绩下降,和同学的交往也变得少了。
这种抑郁情绪让她的家人和老师都很担心。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倾听小芳的心声,给予她关爱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引导她进行心理治疗,帮助她找到情感的出口,重新树立自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儿童的行为问题。
小军是一个八岁的男孩,他经常在学校捣乱,与同学打架,甚至偷东西。
这种行为问题让他的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沟通,了解小军的内心需求和问题所在,同时也需要引导他进行行为疗法,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问题案例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关心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心理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健康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案例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28e4f3b580216fc700afd14.png)
个案分析:解开咬指甲之谜一、背景:毅毅已六岁了,长着乌黑发亮的眼睛,挺惹人喜爱的。
可不知何时,毅毅染上了一种坏习惯——咬指甲二、实录:有一天午睡,小朋友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发现毅毅蒙着头,棉被一动一动,就轻轻地走到毅毅的床头,掀开棉被,只见他正津津有味地咬指甲,我将他的手从嘴边轻轻拉上来放在旁边。
可是,不一会儿手指不由自主地又伸到嘴里去了,这样一连反复了好几次都无济与事。
妈妈来接毅毅,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妈妈。
妈妈很惊讶,怎么会咬指甲呢?在家里妈妈有意观察了几天,发现毅毅确有这一坏习惯。
妈妈心里很着急,她曾耐心地给毅毅讲解咬指甲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等。
但收效甚微。
她曾多次尝试着涂抹辣椒水,红药水等之类,但过后又忘。
有一次,毅毅没事干的时候又将手伸入口,爸爸实在忍不住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事后,有所收敛,但没过几天又“我行我素”了。
毅毅什么时候,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呢?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在家访中知道了毅毅的成长过程:毅毅父母工作很忙,毅毅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俩口样样事儿都由着他,后来,老俩口因年纪大,行动不方便,换成保姆照看,可是由于毅毅不适应接连换保姆。
三、反思: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
毅毅以“一切由着他”的爷爷奶奶那里,转向严厉管教的父母和不熟悉保姆。
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
毅毅就是希望通过咬指甲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
毅毅在咬指甲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时常注意他,盯着他看,忍不住狠狠地打了他,使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成人的“严厉”攻势下,虽然会有所改正,但在成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咬得更加厉害,从而产生安全感,这就是父母采取多种办法但收效甚微,反而“变本加厉“的缘故吧!为了纠正毅毅咬指甲习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1、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案分析:解开咬指甲之谜一、背景:毅毅已六岁了,长着乌黑发亮的眼睛,挺惹人喜爱的。
可不知何时,毅毅染上了一种坏习惯——咬指甲二、实录:有一天午睡,小朋友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发现毅毅蒙着头,棉被一动一动,就轻轻地走到毅毅的床头,掀开棉被,只见他正津津有味地咬指甲,我将他的手从嘴边轻轻拉上来放在旁边。
可是,不一会儿手指不由自主地又伸到嘴里去了,这样一连反复了好几次都无济与事。
妈妈来接毅毅,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妈妈。
妈妈很惊讶,怎么会咬指甲呢?在家里妈妈有意观察了几天,发现毅毅确有这一坏习惯。
妈妈心里很着急,她曾耐心地给毅毅讲解咬指甲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等。
但收效甚微。
她曾多次尝试着涂抹辣椒水,红药水等之类,但过后又忘。
有一次,毅毅没事干的时候又将手伸入口,爸爸实在忍不住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事后,有所收敛,但没过几天又“我行我素”了。
毅毅什么时候,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呢?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在家访中知道了毅毅的成长过程:毅毅父母工作很忙,毅毅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俩口样样事儿都由着他,后来,老俩口因年纪大,行动不方便,换成保姆照看,可是由于毅毅不适应接连换保姆。
三、反思: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
毅毅以“一切由着他”的爷爷奶奶那里,转向严厉管教的父母和不熟悉保姆。
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
毅毅就是希望通过咬指甲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
毅毅在咬指甲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时常注意他,盯着他看,忍不住狠狠地打了他,使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成人的“严厉”攻势下,虽然会有所改正,但在成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咬得更加厉害,从而产生安全感,这就是父母采取多种办法但收效甚微,反而“变本加厉“的缘故吧!为了纠正毅毅咬指甲习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1、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绪。
2、孩子在无事做的时候,最容易不知不觉地咬指甲时,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多带孩子参观、观察各种事物,引导他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做游戏、折纸工、看图书等学习知识上,并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不觉得寂寞无事做而咬指甲。
3、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六岁的孩子已萌发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可带孩子到自然博物馆去看一些寄生虫的实物,告诉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卫生的,让他懂得不把手放到嘴里的道理,嘱咐他逐渐改正不良习惯。
当孩子稍有进步时,父母要及时肯定他、鼓励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4.在幼儿园的老师要关爱他、友好地提醒他,教育小朋友不要叽笑他,或是老是盯着他看,而要帮助他,在家里或幼儿园入睡前,成人要为他设计好“放手的位置”。
这样一段时间后,他自然就不去咬指甲了。
四、对策1.照照镜子和孩子一起站在镜子前面,观察和询问他边吮手指边微笑和不吮手指时的微笑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漂亮?然后进一步向他解释,如果他今后还总是把手指放进嘴里用力嘬,牙齿可能就不好看了,想想上嘴唇突出会是什么样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会例外的!2.借助“显微镜”妈妈可以带孩子到有显微镜的地方,从他手上取一点指甲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游动。
这时再配合上面的说教,孩子对亲眼见到的东西印象深刻,下次吃手指前就会犹豫,甚至还会向其他小朋友说教。
3.赏识妈妈可以和孩子做“打赌”游戏,看看孩子会不会将手指放进嘴里。
当妈妈发现孩子有将手指放到嘴里的意图时,可以采用激将法:“宝宝真是棒呀,今天真的不啃手指了吗?妈妈就要盯着你,看你是不是一天都不啃手指。
”4.丰富孩子生活当然,这些方法只在一段时间内有效,还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如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的小手忙起来,或教孩子做手指游戏等。
孩子为什么愤怒呢我们大人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有时会感到极度的愤怒,甚至因此失去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好风度和良好的自我控制。
那么孩子的愤怒又是因为什么呢?专家研究后,认为孩子的愤怒情绪来源于以下几种情况:1、孩子的愤怒掩盖着内心深处的伤痛愤怒的孩子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他的内心是惊恐不安和悲伤的。
一件很小的事会使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且他除了奋起反抗外别无选择。
他也感到孤独,认为没有人帮助他,所有的人都想伤害他。
孩子天生是渴求温情和友善的。
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狂暴地打他的亲人,你可以认定他正处于极度的痛苦中。
他是以这种狂暴的方式引起父母和亲人的注意:他受到了伤害,需要帮助。
孩子悲伤的时候,哭泣可以排除他们的悲伤。
孩子害怕的时候,哭泣、发抖和出汗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
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发过脾气之后他们能够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
但是,当孩子愤怒的时候,却没有明确的、与生俱来的康复途径可循。
父母必须学会靠近惊恐而又充满痛苦的孩子。
一旦学会如何靠近愤怒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摆脱造成他们愤怒的主要原因——恐惧和痛苦。
2、孩子的怒气通常掩盖着某个可怕的经历当孩子感到处境危险,或经常独自一人、无人做伴,或见到别人受到伤害,都会强烈地感到恐惧。
在这种时候,由于过度惊恐或为恐惧所压倒,他们几乎无法抗争。
他们会退缩,发呆,或漠不作声以求逃生。
这些骇人的时刻会使孩子留下深深的印记。
在脱离危险后很久,他们仍会感到恐惧。
他们的恐惧既来自于那件他们所遇到的可怕的事物,也来自在那次遭遇中自己陷入完全被动的处境的体验。
很小的不快可能会触发孩子很久以前的经历留下的恐怖感。
尽管此刻他并未面对严重威胁,他的行为正如那次一样,因感到孤独和惊恐作出自卫的反应,他愤怒。
有时实际的威胁并不存在,愤怒的孩子有时是在与一个不存在的敌手争斗,昔日的恐惧仍然缠绕着他。
此时,告诉孩子没有必要紧张是毫无效果的。
有效的方法是伴在他身边,帮助他处理他的恐惧和悲伤。
3、孩子的愤怒有时可能是针对着不公平有时,由于我们或其他成年人未能善待孩子,孩子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气愤。
有自信心的年轻人受到委屈时,他们会迅速、强烈、高声地抗议,但并不想伤害任何人。
他们的目的是要人倾听并争得公正。
当孩子觉得自己或自己所关心的人受到了委屈,他会很愤怒。
我们最好的反应就是任由他的愤怒爆发出来,听他说些什么,看他是不是有道理。
如果愤怒的人得到倾听并得知有切实的补救方法,事情就会迅速了结,情绪也随之归于平静。
因此,孩子的愤怒有时来源于恐惧和悲伤,有时则是对不公正的情绪性反应。
无论何种情况,只要愤怒的发泄能为人理解并得到倾听,孩子和家人都会从中受益。
个案分析:悦人型性格幼儿一、个案设立幼儿姓名:杨浩性别:男出生年月:00.11家长姓名:工作单位:上海机床铸造厂杨浩,凡见过这个孩子的老师都夸他懂事、听话。
上课时,总是认真听课学本领,不随便插嘴,举手回答问题。
因此,老师经常表扬他。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他做事总是很小心谨慎,严格执行老师的要求,多分追求输赢结果。
一次,羊角球比才,杨浩输给了别人,就特别的生气,闷了一上午也不和别的小朋友玩。
还有一次,老师要求带灯笼来园,杨浩应父母的疏忽而忘记带,同样的也是不愿和老师说话,即使老师极力劝解他。
显而易见,杨浩对于老师和同伴的夸奖很在意,为了得到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压制自己真正感受。
这是一个有悦人型倾向的幼儿。
二.案例分析心理学上是这样勾画悦人型人格的:这种人常按照能给自己带来赞扬的方式去行动。
比如,他们常向人表示友善、宽容、赞许、取悦与他人。
起根本目的则在于以此来换取别人的认可,从而增加自信心。
这种人把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做人处事的最高原则。
他们没有主见,常常感到虚弱与无助。
悦人型人格自信心不足,但他们不是增强自己的实力,而是以别人的态度与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用别人的评价与态度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用别人的评价与态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增强自信心的目的。
悦人型人格从积极的方面讲,这有助于他们社会化,以后步入社会后,不容易与他人发生意见冲突,容易博得他人的欢心。
但从消极的方面看,如果掌握不当,幼儿就容易失去个性及独立性,变成一个没有责任感,不用头脑而怯懦的人。
而如今社会需要的是能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解决问题能力的社会人。
三.实施措施总目标:让幼儿懂得,要想赢得别人的赞赏,关键要靠自己的实力。
家长工作向家长告知悦人型人格的特征,让家长了解悦人型人格未必是件坏事,只要有意识地加以正确指导,可以转劣为优,要配合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表扬要适度,给他灌输靠实力同样能赢得别人的赞赏。
实施方式(1)表扬要适度:对于这种孩子过度的表扬只能强化他们的行为,不利其良好个性的形成。
老师的表扬具有强的导向作用,所以老师表扬的程度都要很好地把握。
(2)让幼儿懂得,自己的实力才是获得别人赞赏的关键。
老师的表扬内容应该针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其道德、纪律方面的表现。
表扬的内容应该要适当,让幼儿自信心从实力中得到认可,以此达到总目标。
四.实施效果日常生活中,注意用杨浩较强的方面来带动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条理清晰,自理能力强,从这些方面入手,多给他创造建立自信的机会。
有了自信心后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充分地发展。
口吃:个案分析:他敢说话了今年我带大三班,第一天进教室,孩子们呼啦一下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你姓什么?”“我姓李,你们叫什么?”“我叫佳佳!”“我叫川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着自己。
忽然,有人使劲拽了一下我的衣角,回头一看,是一个小男孩,他长着一双大眼睛,虎头虎脑,特别可爱,“宝贝,你叫什么啊?”我亲切地问。
“我——我——我叫——”他脸涨得通红。
还没等他说完,佳佳插嘴道:“李老师,他叫瑞瑞,他是个小结巴!”“对!对!对!他是小结巴!”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起来。
我心里咯噔一下,孩子们都这样说,会对瑞瑞造成多大的伤害。
这时瑞瑞松开我的衣角,红着脸,低着头就要离开,我一把将他抱在怀里说:“瑞瑞,老师很喜欢你,我们做好朋友好吗?”瑞瑞惊喜地抬起头,郑重地点了点头。
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飞到地垫上,自由组合玩起了游戏。
“来,瑞瑞,我们一起玩打仗的游戏吧!”川川大声喊。
“好吧!”瑞瑞流利地答道。
我在一旁悄悄地看着,注意倾听他们之间的交谈。
“瑞瑞,你当小偷吧!”“我不当小偷!我想当——当警察。
”他们玩了起来。
“啾——啾!”瑞瑞一边跑一边喊着去抓川川,抓到后兴奋地喊起来:“我抓到小偷了!我抓到小偷了!”我走过去竖起大拇指:“你真棒!瑞瑞,真是个好警察!”“我——我——我——是好——好——警察——察——察——察吗?”他又结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