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认识静电》(教案。修改)
《认识静电现象》大班科学教案
《认识静电现象》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静电现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静电现象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静电现象,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
2.教学难点:静电现象的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个气球,提问:“你们知道气球有什么作用吗?”(2)教师演示气球摩擦头发后吸附在头发上的现象,引发幼儿兴趣。
2.认识静电现象(1)教师简单介绍静电现象的概念,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静电现象的实验操作(1)教师演示静电实验:将气球摩擦头发,然后吸附在墙壁上。
(2)教师发放实验材料,指导幼儿进行静电实验。
(3)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教师举例说明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2)教师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现象?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3)教师鼓励幼儿继续探索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静电现象的认识程度。
2.评价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观察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发言,了解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确保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教师在实验操作中要注重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3.教师要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4.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教师:“当我们摩擦气球和头发时,你们注意到气球变得怎样了?它为什么会粘在我们的头发上呢?”幼儿:“气球粘在我们头发上了。
”教师:“是的,这就是静电现象。
摩擦让气球和头发之间产生了静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认识静电的基本现象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认识静电的基本现象认识静电的基本现象一、引入静电现象静电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物体在摩擦或接触后产生静电现象。
那么,什么是静电呢?静电是指物体在摩擦、接触或分离的过程中,由于电子的转移而产生的电荷累积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会详细了解静电的基本现象。
二、基本概念1. 电荷电荷是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它可以是正电荷或负电荷。
相同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
2. 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是指物体在摩擦、接触或分离的过程中,电荷的转移或累积。
3. 获电和失电当两种不同材料摩擦后,其中一个物体会获得电荷,称为带电。
而另一个物体则失去电荷,称为不带电。
这种现象被称为获电和失电现象。
三、静电的产生1. 摩擦带电当两个不同材料之间发生摩擦时,电荷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例如,我们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发现梳子上会聚集一些头发,这是因为梳子通过摩擦带电,头发带有相反的电荷,所以它们会相互吸引。
2. 接触带电当一个带电物体与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电荷会从带电物体传递到不带电物体上。
例如,我们把一个带有正电荷的橡胶棒接触到一个不带电的金属体上,金属体也会带有一些正电荷。
这是因为电荷会从橡胶棒传递到金属体上。
3. 静电感应静电感应是指当一个带电物体靠近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时,不带电的物体会被感应出相反的电荷。
例如,我们将一个带有正电荷的气球靠近一个不带电的墙壁,墙壁会被感应出负电荷,并吸引气球。
四、静电的应用静电现象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还有许多实际应用。
1. 喷墨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利用静电现象将墨水喷到纸张上。
墨水被分成小液滴,然后通过静电力被吸引到纸上,形成图案和文字。
2. 静电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利用静电力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和污物。
通过产生静电场,静电除尘器可以吸引空气中带电的尘埃,从而清洁空气。
3. 静电贴画静电贴画是一种可以粘贴在物体表面而不需要使用胶水的贴画。
2020高中物理1.1认识静电学案粤教版选修31
第一节认识静电1.认识一些静电现象,并能讲解这些现象的成因.2.知道三种起电方式,并能理解三种起电方式的物理实质.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理解电荷守恒定律.1.电荷性质:(1) 用丝绸摩掠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2)用毛皮摩掠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三种起电方式:摩擦起电、感觉起电、接触起电.4.电荷量:表示电荷的多少,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 C 表示.5.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用 e 表示.e=×10-19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也许等于e,也许是 e 的整数倍.6.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够创立,也不能够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也许从物体的一局部转移到另一局部.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外形完好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的电荷转移规律1+212q q. 1.假设两个小球各带同种电荷q 、 q ,两者接触后再分开,每个小球带电荷量为22.假设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q1、q2,两者接触后再分开,每个小球带电荷量为| q1-q2|.2一、单项选择题1.带电微粒所带电量不能能是以下值中的( A) A. 2.4 × 10-19 C B .- 6.4 ×10 -19CC.- 1.6 ×10-18- 17CC D .× 10剖析: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最小的,=- 1.60 ×10 -19C ,任何带电e体所带的电量都是 e 的整数倍.因此选 A.2.导体A带 5Q的正电荷,另一完好相同的导体 B 带- Q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儿后再分开,那么B 导体的带电荷量为( C)A.-Q B .Q C.2Q D.4Q剖析:两导体上的电荷先完好中和后再均分,因此每个小球上带电荷量的大小为=2Q.|5 Q-Q|23.将不带电的导体 A 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 B 接触后,在导体A中的质子数将( C) A.增加 B .减少C.不变 D .先增加后减少剖析:物体接触带电时,电子发生转移,以致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电荷不平衡,从而带电,而其实不是质子数目的变化,质子数目在接触过程中是不变的,故ABD错误, C正确.4.以以下图的装置中,A、B 是两个架在绝缘支座上的金属球,原来不带电中间用导线连接,现用一个带正电的小球C凑近 B 球.用手摸一下B,尔后撤去导线.再拿走小球C,那么(D)A.A球带正电,B球带负电B.A球带正电,B球不带电B.A球不带电,B球带负电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剖析:用手摸 B 球, A、 B 和大地形成一个大导体,AB为凑近 C的一端,电子从大地被吸引上来,因此AB都带上负电,先移走A, A 带负电, B也带负电.二、不定项选择题5.关于元电荷,正确的说法是( ABD)A.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B.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叫元电荷C.元电荷就是质子D.元电荷目前被认为是自然界中电荷的最小单元剖析: A. 元电荷是指最小的电荷量,带电体看做点电荷的条件:当一个带电体的形状及大小对它们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时,这个带电体可看作点电荷,是由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与自己大小形状无详尽关系.故 A 正确.B.元电荷是指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数值为=1.60 ×10 -19 C ,故 B 正确.eC.元电荷是指最小的电荷量,不是指质子也许是电子,故 C 错误.D.基元电荷目前被认为是自然界中电荷的最小单元,故 D 正确,应选 ABD.6.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放在润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净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ABCD)A.小球上原有负电荷“转移〞了B.在此现象中,电荷是守恒的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润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依照电荷守恒定律剖析: A. 依照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能够消灭,也不能够创生,只会发生转移.故 A 正确.B.此过程中电荷依旧守恒,电荷没有消失,可是被润湿的空气导走而已,依旧依照电荷守恒定律.故 B 正确.C.金属小球上的负电荷减少是由于润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故C正确.D.该现象是润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是电子的转移引起,仍遵守电荷守恒定律.故D正确,应选ABCD.7.关于摩擦起电和感觉起电的实质,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BC )A.摩擦起电现象说了然机械能能够转变成电能,也说明经过做功能够创立电荷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能够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感觉起电说明电荷能够从物体的一个局部转移到物体另一个局部D.感觉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去了剖析: A. 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能够转变成电能,但并没有创立电荷.电荷可是发生转移.故 A 错误.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说了然电荷能够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故 B 正确.C.感觉起电过程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物体的一局部转移到另一个局部.故C正确.D.感觉起电是电荷从物体的一局部转移到另一个局部.电荷能够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是接触带电.故 D 错误.应选BC.8.以以下图,原来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MN在其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假设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 A 凑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D )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C.两端的验电箔都不张开D.M端带正电剖析:负电荷凑近M端, M端带正电, N端出现等量负电荷.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9.以以下图,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 AD)的旁边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 都不带电,现使 b 带电,那么A.a能够被b吸引B.b吸引a,吸住后不松开C.b马上把a排斥开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 a 排斥开剖析: a 被 b 吸引接触 b 后,带上与 b 同性电荷,故 a 又被排斥.三、非选择题( 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和重要的演算步骤,答案中必定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0.验电器 A 的金属箔带有负电荷,验电器 B 的金属箔带有等量的正电荷,当用金属杆架在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上时,金属杆中的刹时电流方向是由____到____ .负电荷由 ____到____ .这时发生 ________现象.剖析:验电器 A 由于有节余的电子而带负电,验电器 B 由于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金属杆连接 A 、B , A 上的电子向 B 搬动,发生了中和现象,因此负电荷由 A 到 B . 规定电流方向是正电荷定向搬动的方向,因此电流方向是由B 到 A .答案:BAAB 中和11.两个完好相同的金属绝缘球A 、B ,A 球所带电荷量为- q ,现要使 A 、B 所带电荷量q都为- ,应该怎么做?4q答案: 用手摸一下 B 球一准时间后, B 球不带电; A 、B 球接触后各带- 2,再用手接触B 球后, A 、 B 再次接触,两球各带- q4.。
认识静电幼儿园教案
认识静电幼儿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静电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能够观察、感受、探索静电现象,了解其基本特性;
3.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与探究,学习到如何减少静电的产生。
二、教学内容
1.静电的概念及基本知识;
2.静电现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操作;
3.静电的消除和减少。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引入
1.教师在黑板上张贴一些不同颜色的纸片,让幼儿来用手拿取,观察现象并引导幼儿讨论;
2.教师解释这个现象就是静电现象,并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告诉幼儿静电是什么。
步骤二:讲解
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际操作来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静电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让幼儿探究静电的特性,并引导幼儿完成实验操作。
步骤三:巩固
1.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小球,让幼儿围着球运动,引导幼儿观察电荷带来的影响;
2.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探究静电的消除和减少。
步骤四:总结
1.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巩固其学习成果;
2.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回答,同时鼓励幼儿多思考、多探究。
四、教学资源
1.操作时需要的物品:玻璃棒、橡皮棒、塑料片等;
2.静电实验器材。
五、教学评估
1.教师观察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针对不同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2.教师评估幼儿通过本次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
六、教学反思
1.通过幼儿对静电现象的探究,加深了幼儿们对静电的认识和了解;
2.提供了多个实际操作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探究;
3.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问题的提出,培养幼儿的思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认识静电》(教案。上课)
1.1 认识静电_x0007_教学目的1、知道一些静电现象,并能解释这些现象的成因2、知道三种起电方式,并能理解三种起电方式的物理实质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理解电荷守恒定律_x0007_教学重点1、理解感应起电的物理实质2、理解电荷守恒定律_x0007_教学难点感应起电的物理实质_x0007_学法指导_x0007_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视频),演示实验。
教 学 过 程 设 计学完《碰撞与动量守恒》,我们结束了物理学科中力学的学习。
我们迎来了另外一个分支——电学。
电学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很丰富,而静电学又处在电学中的门户位置。
请大家翻开教材……进入第一章——《电场》先快速浏览一下相关内容——共有八节,先看第一节:§1-1 认识静电导入:对于静电学,我们在初中是有所了解的。
所以让我们先回顾一下:1、你知道哪些静电现象?☆学生:冬天脱衣服……请大家翻开教材P2大家看一个视频素材:(课件展示视频《静电现象》)演示1:须状物带电,须张开。
演示2:静电放电。
静电放电和自然界的雷电有什么联系?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18世纪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2、电荷有几种?☆学生:两种;正电、负电。
3、电荷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学生:排斥;吸引。
刚才演示的“须状物带电张开”现象,就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效果。
让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静电现象:一、起电方法的实验探究思考与交流:怎样使物体带上静电?起电的方法有哪些?☆学生:摩擦起电。
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
☆学生:负;正。
其实,除了摩擦起电,还有更加简单的起电方式——1、接触起电:相互接触的物体带上电荷的现象。
一般是带电的物体上电荷,往没有带电的物体上转移。
或者带电较多的物体往带电较少的物体上转移。
实质:电荷的直接转移。
(而且转移的是同种电荷。
)摩擦起电时,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毛皮会不会带电?☆学生:会。
《认识静电》教案设计
《认识静电》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概念,知道静电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能够用静电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的概念2. 摩擦起电的原理3. 静电的产生原因和特点4.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5. 实验:摩擦起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的概念、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原因和特点、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静电的概念、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起电现象,增强对静电的理解。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棒吸引纸屑,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的概念。
2. 讲解静电的概念:介绍静电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静电的基本特征。
3. 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摩擦起电的原理,让学生知道静电的产生原因。
4. 实验:摩擦起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5. 讲解静电的特点:介绍静电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区分静电和其他电现象。
6. 案例分析:分析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静电概念的理解、摩擦起电原理的掌握、静电现象的解释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实验操作、课后作业。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静电相关问题,熟练操作实验,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能进行合理解释。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2. 实验器材:塑料棒、纸屑、丝绸、毛皮等。
3. 教学多媒体:PPT、实验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
2. 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解、实验、案例分析、小结、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认识静电教学文档
认识静电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及原因(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及原因(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教学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认识静电(一)引入新课本章将学习静电学。
将从物质的微观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复习初中知识:【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2、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进行新课1、电荷(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摩擦起电: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2)用静电感应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分析】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导体A,B(参见课本图1.1-1) ,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本篇教案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与其他物理现象的关系等内容。
教案以学生实际感知和探究为主线,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静电现象,并通过互动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2)认识静电现象与其他物理现象的关系;(3)掌握相关实验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3)通过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2.认识静电现象与其他物理现象的关系;3.掌握相关实验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静电现象的形成原因;2.掌握相关实验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示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比如,教师用梳子梳头发,再将梳子靠近小纸片,小纸片就会被吸引到梳子上。
然后,教师问学生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2.探究(30分钟)(1)学生自主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就静电现象的原因和特点进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2)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实验,引导学生认识静电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实验1:用梳子梳头发再接触小纸片,小纸片会被吸引到梳子上。
实验2:将塑料袋摩擦后接触金属物体,观察是否会发生静电现象。
实验3:将塑料片靠近放在塑料袋上的铁钥匙,观察是否会发生静电现象。
实验4:用橡皮棒摩擦玻璃棒再接触卫生纸,观察是否会发生静电现象。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和思考。
3.总结(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共同整理实验结果和思考。
引导学生总结静电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与其他物理现象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教案《静电》
幼儿园大班教案《静电》第一章:认识静电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培养幼儿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的定义:静电是指物体表面或内部带有电荷的现象。
2. 静电的产生原因:摩擦、接触和感应。
三、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幼儿介绍静电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幼儿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静电现象。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提问幼儿关于静电的知识,检查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静电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幼儿对静电现象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产生静电: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相互摩擦,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产生静电。
2. 接触产生静电: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产生静电。
3. 感应产生静电: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一个中性物体,使中性物体上的电荷分布发生变化,产生静电。
三、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幼儿介绍静电的产生原因。
2. 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静电的产生过程。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对静电产生原因的理解程度。
2. 教师提问幼儿关于静电产生的问题,检查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三章:静电的观察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学会观察静电现象。
2. 培养幼儿对静电现象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静电现象的工具:验电器、电子表等。
2. 静电现象的观察:吸引轻小物体、排斥相同电荷、吸引人体等。
三、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介绍观察静电现象的工具和静电现象的观察方法。
2. 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静电现象。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对静电现象的观察能力。
2. 教师提问幼儿关于静电现象的问题,检查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四章:静电的利用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静电的利用。
2. 培养幼儿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教材分析:本教案是以小学大班科学《火花三珠》为依据的科学教案。
本教案以“认识静电现象”为中心,通过学生实验、情感体验和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成因、表现和应用,并培养其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乐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成因、表现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观、探索和创新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学习静电现象的成因和表现。
2. 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认识静电现象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探究静电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静电现象和展示静电实验,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静电的存在和成因。
2. 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掌握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3.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科学原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介绍静电概念并展示静电实验,引导学生感受静电的存在。
2. 学习(30分钟)(1)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静电概念和静电现象表现形式。
(2)进行实验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静电现象,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3. 巩固(10分钟)通过创设情景和分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科学原理。
4. 作业(5分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完整作业。
六、教学评价:通过实验和情境展示,学生能够感性理解静电现象的成因和表现,行动中学,收获了实验经验。
学生在分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
小结了解静电现象以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科学课程也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2篇)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活动目标】1、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2、激发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彩色纸屑若干;梳子每幼儿一把;塑料玩具每幼儿一件;气球若干;塑料绳若干。
【活动过程】1、邀请小朋友做“理发店”游戏,发给每个娃娃一把塑料梳子。
全体幼儿有感情的表演歌曲“理发店”,“理发店”正式开业了。
2、小洋娃娃要求理发,请一名幼儿和老师一起给小洋娃娃“理发”。
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飘、立)起来了;教师给一个小朋友“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起来了。
幼儿游戏,给自己梳头,给同伴“理发”,看看能发现什么。
教师适当指导、提示、鼓励。
3、教师示范用塑料盒、塑料玩具摩擦后粘住彩色纸条。
4、幼儿用塑料玩具、梳子在衣服上搓一搓,然后靠近地上的彩色纸屑,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刚才的现象?教师解释这一现象: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玩具在衣服上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头发会立起来、纸屑会粘上来。
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静电现象。
摩擦产生静电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有了初步的概念。
5、气球娃娃来看你。
师:有客人来看小朋友了,是气球娃娃,我们欢迎!将气球在毛衣上摩擦一阵以后,靠近幼儿的脸颊,幼儿的头发就会被吸引,气球可能会粘在幼儿脸上,教师就说:气球娃娃喜欢你,它亲亲你呢;将两个气球用线捆住,然后将气球分别在毛衣上摩擦,再将两个气球提在手里,气球会分开来,就象两个气球之间生气了一样,气球还会贴到手上悬着。
和孩子一起分析、总结:这也是静电现象。
6、好玩的章鱼教师和孩子每人拿一打结的塑料绳,用手捏紧抹几下(或在衣服上搓几下),放开绳子,请幼儿观察塑料绳四面散开的现象,像章鱼一样。
让孩子试试能不能粘到衣服或墙上。
请幼儿带着章鱼到室外去玩,看看章鱼能不能粘到别的地方。
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2)教案:认识静电现象教案目标:1. 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的概念和原理。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静电现象。
2.掌握一些常见的静电现象。
3.了解静电现象的原因和产生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1.静电现象的本质和特点。
2.常见的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三、教学难点1.常见的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间距板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静电现象的引入教师用一把橡皮擦在头发上反复擦拭,然后将头发靠近小朋友的手,观察小朋友的反应。
再用头发带动纸片的运动等,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
2. 了解静电现象教师向学生介绍静电现象,包括静电的来源,静电的特点和本质。
3. 常见的静电现象3.1 拖鞋摩擦地毯教师用拖鞋在地毯上来回摩擦数次,然后尝试将拖鞋靠近可乐罐等小物体,观察惊奇的效果,向学生解释原理。
3.2 漂浮的小纸片教师将小纸片挂在细线上,用塑料片或者锅铲等不太容易导电的材料快速接近小纸片,观察纸片的运动变化,并向学生解释原理。
3.3 吸附的毛发教师在电银河玩偶等绒毛材质的物体表面来回擦拭,然后将毛发靠近或碰触物体,观察毛发的吸附现象,并向学生解释原理。
4. 静电产生的条件教师向学生讲解静电产生的条件,如摩擦、接触、电化等,让学生明确了解什么样的条件可以产生静电现象。
5. 间距板计算教师通过间距板的实验,向学生演示静电充电的基本过程,引出关于间距板距离计算的问题,分析在不同距离下的充电效应,让学生学习计算方法。
6. 知识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了解课的内容,以便后期巩固,加深印象。
五、教学反思本课让学生直接观察和感受到静电现象,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通过课堂演示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静电现象,加深了对静电现象的理解和认识,课堂氛围轻松而积极。
需要改进的是,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学习内容。
鲁教版物理《认识静电》教案
鲁教版物理《认识静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概念,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的概念2. 摩擦起电的原理3. 静电的产生和消失4.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5.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静电的概念、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2. 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静电的概念:讲解静电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静电的本质。
3. 实验演示: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静电的产生。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摩擦起电的原理,理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
5.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讲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防止方法。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分享学习心得。
8.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毛皮、丝绸、橡胶棒、塑料尺、气球等。
2. 教学课件:静电现象的多媒体课件。
3. 参考资料:关于静电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七、教学步骤1. 摩擦起电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观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2. 静电现象观察:用塑料尺接触头发,观察头发随塑料尺飘起。
3. 静电消失实验:用湿布擦拭带电的气球,观察气球失去电荷。
4. 静电应用实例:介绍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应用。
5. 静电防止方法:讲解防静电喷雾、静电接地等防止方法。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鲁教版物理《认识静电》教案
鲁教版物理《认识静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和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静电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2. 静电的基本性质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基本性质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2.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原理及静电场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2. 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的本质。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了解静电相关知识,准备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预习静电相关知识,做好实验操作准备。
【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头发时产生静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静电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静电知识。
【探究活动一:静电的产生】1. 教师演示静电产生实验,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碎纸片。
2.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静电产生的原因。
【探究活动二:静电的基本性质】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观察其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 学生总结静电的基本性质,如吸引轻小物体、排斥同种电荷等。
【案例分析:静电的利用和防止】1. 教师展示静电利用和防止的实例,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
2. 学生分析实例中静电的作用原理,并讨论静电的利与弊。
【总结与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静电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对静电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静电相关知识。
2. 调查生活中静电的应用和防止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章节:静电的测量与表现【教学内容】1. 静电量的概念与测量方法2. 静电现象的表现形式【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量的测量方法,静电现象的常见表现形式。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一、教学目标1.了解静电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能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4.学会运用静电现象进行简单实验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静电棒(或塑料梳子)、小纸片、小木碗、小葱白段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擦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如:“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物体会吸引或排斥其他物体呢?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讲解,向学生介绍静电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可以使用静电棒和小纸片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解释静电是由摩擦产生,并且具有吸引和排斥的特性。
3. 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静电现象。
可以设置以下实验项目: - 实验一:使用橡皮擦擦拭铅笔,将铅笔靠近小纸片,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 实验二:使用塑料梳子梳头,将梳子靠近小纸片,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 实验三:将小葱白段放入小木碗中,用手搅动小葱白段,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4.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讨论产生静电现象的原因,并结合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 为什么橡皮擦、塑料梳子和人体都能够产生静电现象? - 为什么橡皮擦擦拭铅笔或塑料梳子梳头后,能够将小纸片吸引过来?5.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将静电现象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 我们希望衣服不起静电,应该如何做? - 使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身体上的静电?6. 小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小结,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实验和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静电现象。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认识静电大班科学教案
认识静电大班科学教案【引言】静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当我们摩擦衣物时,会感受到静电的存在。
了解静电的基本原理对于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培养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适用于大班幼儿园的静电科学教案,帮助孩子们认识和理解静电现象。
【目标】通过这份教案,孩子们将能够:1. 理解静电的基本原理;2. 观察和实验静电现象;3. 总结实验结果,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材料】1. 毛巾、塑料梳子、气球等工具;2. 班级黑板或干净白纸;3. 大班幼儿园课堂。
【活动一:静电的引入】1. 引导孩子回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静电现象,例如摩擦塑料梳子后吸引小纸片、气球贴在墙上等。
2. 讲解静电的概念:静电是指物体经过摩擦或接触后,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引起物体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现象。
3. 在黑板或白纸上绘制一个+和-的符号,解释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概念。
【活动二:实验探索静电】1. 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根塑料梳子,让一名学生摩擦梳子并将其靠近纸片,观察纸片的运动。
2. 引导学生观察纸片是被吸引还是被排斥,引导他们思考原因。
3. 让学生尝试用梳子摩擦其他物体如毛巾、气球,并观察其效果。
帮助他们总结不同物体产生静电的原因。
【活动三:利用静电实现小魔术】1. 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静电魔术,比如利用静电使纸片悬浮、使头发竖起等。
展示这些小魔术,并请学生尝试自己完成。
2. 询问学生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些魔术的,鼓励他们解释静电的作用原理。
【活动四:静电墙画】1. 准备一些颜料和纸板,让学生用毛刷蘸取颜料,然后按压纸板,观察其效果。
2. 解释静电墙画的原理:当我们按压纸板时,电荷从我们的手传递到纸板上,使颜料粒子排列成有趣的图案。
3.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画笔、不同的力度和速度,观察到不同的效果。
【活动五:总结与展示】1. 和孩子们一起回顾之前的实验和活动,帮助他们总结静电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原理。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最喜欢的实验和魔术,并解释它们的原理。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2.能够识别产生静电的场景;3.理解相同电荷相斥,不同电荷相吸的原理;4.掌握简单的消除静电方法。
教学重难点•静电现象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相同电荷相斥,不同电荷相吸的原理。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静电电板;2.木棍;3.细铜线(或镊子);4.珠子(或纸片)。
教材准备•本节内容对应大班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观察现场,介绍一些静电现象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验观察教师用静电电板摩擦木棍,摆放在电板上,教学生观察木棍附着的小珠子(或纸片)。
然后教师用铜线(或镊子)接触木棍,再次观察珠子(或纸片)的表现。
3. 分组探究把幼儿分成三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验对象,比如小球或毛绒玩具等。
让每组学生用静电电板摩擦对象,观察其变化,记录下实验结果。
4. 实验分析教师宣布实验结果,让学生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出静电的表现、产生原因及其规律。
(可参考以下总结方法)•经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发现产生静电的条件是(如同或摩擦、阳光等);•静电的表现是指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如吸、排斥等);•静电现象有正负两种电荷,相同电荷相斥,不同电荷相吸。
5. 消除静电方法最后,教师教学生采用简单的消除静电方法,如在干燥天气时,多喝水,用湿毛巾擦脸、擦手等等,以避免静电产生。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静电现象的产生和表现,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消除静电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将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静电现象,避免不必要的困扰。
《认识静电》教案设计
《认识静电》教案设计第一章:静电的产生1.1 静电的定义1.2 静电的产生方式1.3 静电的消失方式第二章:静电的特性2.1 静电的积累与释放2.2 静电的吸引与排斥2.3 静电的感应现象第三章:静电的应用3.1 静电的利与弊3.2 静电的应用领域3.3 静电的防止与应用实例第四章:静电的测量与防护4.1 静电的测量方法4.2 静电的防护措施4.3 静电的实验与观察第五章:静电与生活5.1 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5.2 静电对生活的影响5.3 静电的应对与处理第六章:静电现象的实验观察6.1 摩擦起电实验6.2 静电感应实验6.3 静电放电实验第七章:静电场的基本概念7.1 静电场强度7.2 静电场线7.3 静电势能与电势第八章:静电场的计算与应用8.1 静电场的叠加原理8.2 静电场的计算方法8.3 静电场的应用实例第九章:静电材料与静电现象9.1 静电材料的特点与应用9.2 静电消除材料9.3 静电控制技术第十章:静电安全与防护10.1 静电的危害10.2 静电的安全标准10.3 人体静电的防护措施第十一章:静电在自然界中的角色11.1 雷电与静电11.2 静电与大气现象11.3 静电在自然界的应用第十二章:静电在工业中的应用12.1 静电涂装与印刷12.2 静电除尘与过滤12.3 静电在制造工艺中的应用第十三章:静电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3.1 静电加速器与粒子物理13.2 静电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3.3 静电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第十四章:静电与环境保护14.1 静电对环境的影响14.2 静电污染的控制14.3 静电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第十五章:静电的未来发展趋势15.1 静电技术的创新15.2 静电在新领域的应用15.3 静电研究的前沿话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分为十五个章节,全面介绍了静电的产生、特性、应用、测量与防护,以及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重点章节内容如下:一、静电的产生:介绍了静电的定义、产生方式以及消失方式。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静电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静电现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2. 学习如何引发静电,并观察静电现象。
3. 学习如何消除静电。
二、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小纸片、塑料杯、毛巾、塑料袋、玻璃棒、丝绸布等。
2. 教学素材: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现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探究(15分钟)a. 学生提问:你们曾经遇到过静电现象吗?静电是什么?b. 引导学生共同探索:教师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静电现象的产生。
例如,教师可以用玻璃棒摩擦丝绸布,然后将棒子放近小纸片,观察小纸片的反应。
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小纸片会被吸引?这是什么现象?c. 学生实践:学生们可以分组进行实验,自行摩擦不同的物体(如塑料杯、毛巾、塑料袋等),然后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下来。
3. 讨论(1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并带领讨论:哪些物体摩擦以后能产生静电?静电是如何产生的?b. 教师解释:静电是指物体之间电荷的不平衡状态,当物体发生摩擦或接触时,会造成电荷的转移,从而形成静电。
c. 学生进一步思考:静电能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情景?为什么会发生?d.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静电的日常例子,如梳头发后会有静电、脱下羊毛衣时会有静电等,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4. 活动(20分钟)a.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两个小实验,观察静电现象。
- 实验1:用塑料梳梳头发,然后将梳子靠近小纸片,观察纸片的反应。
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质的梳子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材质产生的静电效果。
- 实验2:用水后的毛巾擦干玻璃杯,然后将玻璃杯靠近小纸片,观察纸片的反应。
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湿度的毛巾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湿度产生的静电效果。
b. 实践活动2: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其他静电现象,并记录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认识静电
教学目的
1、知道一些静电现象,并能解释这些现象的成因
2、知道三种起电方式,并能理解三种起电方式的物理实质
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感应起电的物理实质
2、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感应起电的物理实质
学法指导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视频),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学完《碰撞与动量守恒》,我们结束了物理学科中力学的学习。
我们迎来了另外一个分支——电学。
电学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很丰富,而静电学又处在电学中的门户位置。
请大家翻开教材……进入第一章——《电场》
先快速浏览一下相关内容——共有八节,先看第一节:
§1-1 认识静电
导入:对于静电学,我们在初中是有所了解的。
所以让我们先回顾一下:
1、你知道哪些静电现象?
☆学生:冬天脱衣服……
请大家翻开教材P2
大家看一个视频素材:
(课件展示视频《静电现象》)
演示1:须状物带电,须张开。
演示2:静电放电。
静电放电和自然界的雷电有什么联系?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18世纪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2、电荷有几种?
☆学生:两种;正电、负电。
3、电荷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学生:排斥;吸引。
刚才演示的“须状物带电张开”现象,就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效果。
让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静电现象:
一、起电方法的实验探究
思考与交流:怎样使物体带上静电?起电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摩擦起电。
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
☆学生:负;正。
其实,除了摩擦起电,还有更加简单的起电方式——
1、接触起电:相互接触的物体带上电荷的现象。
一般是带电的物体上电荷,往没有带电的物体上转移。
或者带电较多的物体往带电较少的物体上转移。
实质:电荷的直接转移。
(而且转移的是同种电荷。
)
摩擦起电时,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毛皮会不会带电?
☆学生:会。
带什么电?
☆学生:正电。
2、摩擦起电: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异种电荷的现象。
相互摩擦的物体为什么会带上异种电荷?
☆学生思考……
原来,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由……;不同原子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约束力大小并不相同,当物体相互摩擦,两种原子核紧紧挨在一起,就出现了约束力大小的竞争……
实质:不同原子的外层电子得失。
复习了接触起电和摩擦起电,下面思考一个问题:
猜想与探究:让泡沫塑料块与薄膜包装袋摩擦,泡沫塑料块会带什么电荷?你用什么方法检验你的猜想?
(可以使用的器材或仪器:毛皮、橡胶棒、验电器。
)
演示3:验电器的结构、原理和验电过程。
☆学生思考…答问:先用……,再用……。
我们这里事实上就用到了同种电荷相互累积、异种电荷相互中和的简单原理。
实验与探究:使物体起电还有没有别的方式(不使用接触、摩擦的起电方式)?
(分段播放视频《枕行导体的静电感应》,暂停&讲解其中两段…)
演示4:枕行导体的静电感应。
+ 为什么能使导体的两端带电呢?
板图分析(如右)……
由于该过程既没有接触,也没有摩擦,而是一种全新的起电方式,所以我们另外命名为:
3、感应起电: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使导体局部带电的现象。
(要求学生笔记,并说明“局部”的含义……)
实质:导体内部电荷重新分布,总电量不变。
虽然局部带电,整体不带电,但如果将导体分割为两个,还是可以使两个导体分别带电的。
(配合板图)
二、电荷守恒定律
1、电量q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简称电量。
单位:库仑C
2、元电荷e :自然界中的最小带电单元,e = 1.6×10-19C
这里的“元”即最小单元的意思,电量为什么有最小值,这个物质不是无限可分密切相关的。
电子电量q1 =-1.6×10-19C =-e
质子电量q2 = 1.6×10-19C = e
α粒子的电量q3 = 3.2×10-19C = 2e
一切带电体所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思考与讨论:三种起电方式真的使物体“产生”了电荷吗?你能否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三种起电方式的共同点?
☆学生:没有。
都是自由电子的移动。
在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生成电量,而且从一个开放的体系来看,也没有使电量消失。
3、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有关静电的一些常识。
而从起电方式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
感应起电的理解,则相对来将难度大一些。
下面看几个巩固练习:
练习1、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A和B ,如果A原来带电量3×10-5C ,而B不带电,现让它们相互接触后再分开,A和B的带电量各是多少?如果B原来也带有-1×10-5C的电量,情况又怎样?
☆学生练习2分钟…
练习2、绝缘体能够通过感应的方式起电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答问…
练习3、1C的电量相当于多少个元电荷?
☆学生练习…
四、作业布置
教材P5第1、3题,做在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