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7 幼时记趣优秀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幼时记趣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幼时记趣[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由于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式。
教学本文,宜把朗诵作为教学重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朗诵方式的指导。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窗们,你们明白“青梅竹马”那个成语吗?明白“竹马”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竹马”确实是小小孩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
在一个小孩的眼里,这根普一般通的竹竿确实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何等独特而漂亮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期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让咱们一路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练、典雅。
咱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宏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硕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
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育文言语感,归纳起来讲,确实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增强积存,用心体悟。
只要咱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非难。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
第三遍:教师高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
(要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停顿)以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要在语气、语调、节拍、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
对学生的朗诵练习,教师要及时评判、鼓舞。
四、点拨方式,疏通文意。
1.方式点拨: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明白得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把握一些明白得文言文句的方式。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方法说明,如“必细(认真)察(观看)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方法说明,如“昂(抬)首(头)观之”。
明白得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方法说明,如“明察秋毫(眼力能够看清极为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教学设计7苏教版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7【学习指导】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画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学习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基础知识精讲】一、背景材料1.作者简介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卒年不详。
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
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
此后情况不明。
2.作品简介《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作者以朴实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
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志趣相投,伉俪情深,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二、课文剖析1.写法精讲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课题作者:幼时记趣(沈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2、学习几个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讲述、讨论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一、阅读序幕还记得你孩提时代的那些趣事吗?能讲一件有意义的趣事给大家听吗?(学生自愿讲述童年趣事,让听的同学注意是否有“趣”,是否有一定意义。
)课文所讲的事包含怎样的“趣”?又有怎样的意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从中来找出答案。
二、阅读主场(一)指导学习小组对照注释,通过查阅工具书,初步读顺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二)抽两三个学生诵读,其他学生仔细听读,力求听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纠正。
(三)与学生共同学习理解(教师读学生讲,学生读教师讲,学生读学生三种形式讲交叉进行)。
学习中提醒学生注意:1、段落含义或作用:⑴总叙“物外之趣”⑵观蚊如鹤之趣⑶神游山林之趣⑷蛤蟆吞虫与鞭打蛤蟆之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2、奇特想象:⑴“夏蚊成雷”--“群鹤舞空”⑵“蚊冲烟飞鸣”--“青云白鹤”“鹤唳云端”⑶“从草为林”“虫蚁为兽”“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3、文言实词、虚词与句法特征:⑴余忆幼稚时⑵明察秋毫⑶故时有物外之趣⑷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⑸昂首观之⑹使其冲烟飞鸣⑺常蹲其身⑻盖一癞蛤蟆也⑼鞭数十⑽二虫尽为所吞(被动句)⑾留蚊于素帐(倒装句)⑿果如鹤唳云端(省略句)三、阅读尾声(一)讨论“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背诵课文(四)家庭合作练习:向家长流畅朗诵课文,按家长指定内容翻译课文语句。
以“拾趣”为题,记录一个儿童时候的有趣故事。
周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课方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 7 课《幼时记趣》教课方案苏教版教课目标:1、借助说明、字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诵2、认识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此中表现的童心3、认识察看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教课要点:教课目标1、 2教课难点:教课目标1教具学具:教课方法:教课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课方案:经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说明及字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合指导,指引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别句式,并能正确朗诵课文。
教课步骤: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察看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迁居或搬运食品时感觉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代人写的文章,来认识他在幼小时由察看细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异的想象及此中的盎然童趣,或许它也会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课方案苏教版勾起我童年的美好回。
2、合注文,文中不的字注音,并着断句。
3、小合作,学文第一、二两段:合注、典,着翻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的果在小内沟通(相互,提出意),最后把小一的文在全班内沟通。
4、教指,要点:( 1)翻中广泛存在的(无省略)( 2)常用文言及虚:余明察秋毫故和怡然称快其必之然( 3)特别句式:群舞(于)空徐以烟(以烟徐之)作⋯⋯5、朗文第一、二段,指朗6、小合作,学文第3、4 段:合注、典,着翻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文在小内沟通,最后把小一的文在全班沟通。
7、教指,要点:( 1)翻中广泛存在的;( 2)常用文言及虚:于其神游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3)特别句式:使(之)与台之(于)院以⋯⋯第2页/共4页⋯⋯所⋯⋯8、朗文第三、四段,指朗9、文10、:学状况行适合述,以鼓舞表主11、作:( 1)抄录不的字(2)二板(略)第二教课:研文,认识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生的原由,“物外之趣”所体出来的童心;一自己童年生活中似的趣事。
教课步:1、复:( 1)注音:幼稚之藐小怡然称快唳云端( 2)解加点字的含:必其理和作群舞空徐以烟又留蚊于素中( 3)翻句子:心之所向,或千或百果真也故有物外之趣2、入:昨天我通仔的文,基本上懂了文章的粗心,今日在个基上学,认识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教学案 苏教版
《幼时记趣》教学案★目标预设1、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语感。
2、借助注释能理解文章的大意。
3、以古为鉴,观察与联想、想象融合。
★教学重难点1、对文言文理解性朗读能力的培养。
2、对学生创造性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准备好古汉语词典。
2、以“童年”为话题,写几句很美的话。
★预习导学1、可搜集一些文言文的学习。
2、阅读相关资料,初步理解一些文言文常见虚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以“预习导学(三)”中“童年”美句引入课文。
例:1、童年像一颗无穷变化的星星,它眨着无知的大眼睛带着我们度过欢乐、度过悲伤、走向美好的未来。
2、童年,是一汪清泉,纯洁无暇,童年是一个调色盘,色彩斑斓……二、朗读指导1、学生初读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掌握的节奏来朗读,并明确自己不会读的句子。
2、学生听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对照(初读)3、学生朗读,教师纠正学生依据上述两读(初读、听读),看自己有没有更进一步揣摩文意,并为默读疏通文意作好准备。
三、独立、合作,疏通文意1、边默读、边利用课文注释及古汉语词典疏通文意,圈出疑难词、句,准备提问。
2、教师对“之”、“其”这两字的解释。
3、学生提问,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4、讲清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式。
A、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B、固定的句式“作…观”,“以…为…”,“…为所…”注意:理解文意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答问题。
1.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整体把握,体会构思)(“物外之趣”;三件事: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观虫斗、驱癞蛤蟆之趣。
调换不好。
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
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5、诵读全文,进一步理解文意。
四、学生复述课文(可用不同人称、不同角度)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有趣鼓励学生、大胆地合情合理地融入自己的想象,并用夸张、灰谐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趣说,使故事更富情趣。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7《幼时记趣》(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doc
课题
7、幼时记趣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三维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章趣味所在。
2、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3、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章趣味所在。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幼时记趣”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有哪些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3、、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完成《基础训练》语言积累和整体感知。
难点: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1、对于全文来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哪一句最能概括此段中心内容?
2、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仅是眼前的真实景象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还调动了联想和想象的写法?
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观蚊成鹤
神游山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鞭打蛤蟆
教学反思
3、为什么归纳为“神游”山林?是用什么句式从哪些方面来写神游的?
4、作者“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三个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呢?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七年级语文上册 7 幼时记趣教案 苏教版
7幼时记趣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教具学具:教学方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为所……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9、齐读课文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2)练习二板书设计(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 幼时记趣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教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读懂全文,学习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
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清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
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七、作业背诵第一节原文及字词解释。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疏通文意根据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课文的2-4节1、强调翻译的注意点:①根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
3、指名翻译,讨论指正。
4、按组轮流翻译。
三、总结、巩固文言现象归纳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介词,把)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从(当做)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2、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3、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4、省略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
《幼时记趣》教学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教学难点: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借助联想和奇特的想象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小时候观察过蚂蚁吗?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还观察过其他的小生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清朝人写的一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会再一次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二检测预习,了解情况。
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文章出处的相关资料。
明确:《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
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
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 解题:《幼时记趣》中“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
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 交流预习导学中的字词。
童稚zhì藐miǎo小鹤唳lì云端凹凸āo tu 土砾lì沟壑hē怡然yí三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划出。
老师讲解节奏划分的三条规律:方法指导:节奏划分的三条基本规律:①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如:楚人/有/涉江者。
②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如:何不试之/以足?③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
《幼时记趣》[教学设想]: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
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录音机、投影仪。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
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幼时记趣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幼时记趣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题目是加的。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
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下列是整理的幼时记趣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你借鉴与参考!《幼时记趣》教案知识与技能与关键点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重点1. 学过的虚词的用语:之其而实词:故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韵文实词,是增强提高阅读白话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词缀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虚词是不能单独不必充当句法成分的术语,有交汇点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3.课外文言文拓展参考资料《中学语文教材全解》教学方法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教研组长(签字) 校长(签字)文言文一:常见虚词的运用(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暂缓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助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桃花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幼时记趣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课《幼时记趣》【理论支持】我们学好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
因此要多读,培养语感;多背,加强积累。
朗读时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进行训练。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教出情趣,激发情感。
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说过“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所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从不会学、怕学、厌学到会学,爱学到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钻研经典古文,并从中获得走进古典文化的趣味。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
这表明知识的拥有必须有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
三维目标中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并充分关注到学生构建知识提高能力的动态性变化。
学生在懂得鉴赏富有魅力的古代文化之后,内在文化素养将不断提高,语言表达也将更有韵味,更具内涵。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正确朗读课文,朗读时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学会翻译文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3.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年生活和乐趣。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感情。
2.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文中注释掌握生字读音和书写,掌握文言文语句停顿。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罗列疑难问题,以供合作探究。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1. 导入新课。
用一系列比喻话童年,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
依次让学生在黑板上(或口头提问)完成预习题,师生共同释疑解难。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案例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案例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第六课《幼时记趣》二、教学设计时段:一课时三、教学内容分析:《幼时记趣》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的三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四、教学设计思想:《幼时记趣》三件趣事描写生动,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教学时应该从朗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掌握字词大意,了解句子含义,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乐趣。
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问题,以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最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我的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巧妙地把学生引到写作上,体现新课标“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的要求。
五、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词句的含义。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乐趣。
3、认识作者的乐趣与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对照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读准字音,初步读懂文章。
2、理解文中所写的三件趣事。
七、教学过程设计:(一)、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读不准的字。
(2)教师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熟读课文,弄懂文意。
教师教给学生三条求助热线:①课下注释;②小组合作讨论;③全班同学集思广益。
利用课下注释和小组讨论尚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乐趣。
第一,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下文有什么关系?第二、三、四段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1)反复诵读;(2)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形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3)分别用四个字概括趣事;(4)体会作者的乐趣。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通过四大板块学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并发挥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二四大板块1: 诵读,整体感知.2; 疏通文意,说译文.3 研读课文.4 拓展迁移.三新课导入同学们,刚踏入初中的大门,对童年的生活一定记忆犹新.童年生活中有哪些趣事?,(让学生起来交流)确实很有趣,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看看他是如何写幼时的趣事?有哪些趣事?为何能有这些趣事?四板书课题幼时记趣,简介作家作品,阅读注释(1)五板块之一:读课文a)师泛读一遍,让生标清字音,注意节奏停顿。
b)领读一遍。
c)生自由朗读d)学生齐读0)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注;师去强调在文言文中注意朗读的节奏。
停顿,在读顺的前提下便于理解文章内容。
)六, 板块之二; 说译文a)对照注释,疏通文意.b)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解决问题.c )生说译文,其他同学订正.d)师强调订正e)自己对课文说顺文意.( 此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既检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检查其对文章的理解.)七板块之三;析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b-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d)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e)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 此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八板块之四;谈迁移a)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b)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C)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d)如何发挥你的想象力?e)用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造句。
(此板块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单纯的课文中走出来,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九小结全文本文记叙了三件物外之趣,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
作者的物外之趣产生在于平时观察,想象丰富。
这启示我们要多观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K12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幼时记趣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幼时记趣[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由于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诵读方法的指导。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知道“竹马”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竹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
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文言语感,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加强积累,用心体悟。
只要我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不难。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
(要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停顿)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
对学生的诵读练习,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
四、点拨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点拨: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
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幼时记趣》教案 苏教版
第7课《幼时记趣》备课教案教学重点1、正确而流利地朗诵课文,能准确地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2、能体会作者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渗透的感情,表现的童年的乐趣。
教学难点准确地翻译课文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准确而流利地朗读课文1、给学生5分钟时间,对照书下的注音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肯定有困难,意在让学生跳一跳摘取果实。
2、教师指导朗读,抓住难句,指导句中停顿,要求学生在句中做上换气记号私/拟作/群鹤舞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3、放声朗读,不仅流利,而且正确停顿二、指导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字字落实,准确1、简介文言文词语的特点:现代汉语一般用双音节词,文言文一般采用单音节词,如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回忆扩张太阳2、一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补 ===增补适当的内容调 ===调换词语的位置省 ===省略不必要的内容先给学生感性认识,具体做法,结合具体语句的翻译3、学生自己试翻译课文的第一小节,指出学生翻译中的问题,教师订正。
4、学生试翻译第二段,,教师订正翻译中的错误,并且将省与调具体省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之,无实在意义,不翻译。
调徐喷以烟三、布置作业:1、背诵1、2两节,书下的词语2、将1、2两小节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指两名学生上黑板默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指名学生上黑板将所默写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练习二、新授课文的3、4两小节1、读第3小节,学生试将课文的第3 小节翻译成现代汉语A、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翻译中的错误B、强调以下几个句子:补使与台齐实为“使之与台齐”以、、、、、、为、、、、、、把、、、、、、、当作、、、、、、、2、读第4小节,学生试翻译a、指名翻译,及时订正翻译中出现的错误b、强调以下几个句子:见二虫斗草间见二虫斗于草间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原句省略了“于”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表被动三、总结全文1、本文记叙了幼时哪记件趣事?给这机件趣事各拟一个小标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板书课题)
三、读一读:
1.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读准下列划线字的字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a)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3.齐读全文
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1
《幼时记趣》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二、作者简介:(投影出示,请一生阅读。)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情趣,情调低沉,略含感伤。
四、译一译:在结合注释、词典自己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标注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
五、记一记:
1、实词积累: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
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源自 故:所 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