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略论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为背景,以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力求寻找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引起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历史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通过对社会关系、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社会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等。
三、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实践意义在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指引着我们进行正确的斗争和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全面。
未来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将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加强理论的探索,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和持久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客观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略论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略论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内容提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研读。
这要求我们把握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要科学界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理论,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
二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认识到它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是与时俱进的开展理论,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伟大成果,是博大精深、多学科的完整科学体系,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三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结合中国实际,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和开展。
四要自觉划清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坚持同反马克思主义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开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上提出了两个重要论断和战略举措。
一个是,在长期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底上,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另一个是,为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把握知识创新和积累的加速,保持党的先进性,在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之后,进一步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无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还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都与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
前者要求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并要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在这个根底上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
后者要求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学习内容上要把马克思主义摆在首位,其中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由中央编译局的专家们精心编选和重新校译的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五卷本?列宁专题文集?,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两部文集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成果,对于帮助我国广阔干部和群众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大意义。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
1.2 其他重要人物
• 除了上述人物外,还有拉伯克(John Lubbock)、马瑞特等进化论人类学家,被称 为“单线进化论者”(unilinealevolutionist)。
1.3 共同观点
• 进化论人类学家相信人类和世界遵循自然、外在和既定的进步规律。他们探讨人类 社会和文化事项的起源和过程,特别关注宗教、法律、财产、家庭和国家的发展。
(二)进化论人类学的要点
• 2.1 共识 进化论人类学家形成如下共识:人类追求进步的心智和本质一致;社会文化进步的 路线和阶段一致;社会文化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致。
• 2.2 注意事项 进化论者相信人类心理一致,但在文化上存在差异,同时认为某些文化优于其他文 化,可能导致民族优越感和民族中心主义。
一、进化与进化论
(二) 进化论
• 进化论最初是生物学概念。1801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发 表《物种起源》详细阐述生物进化理论,包括物种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 ,自然选择和高度变异性起着关键作用;自然选择保存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使物种适应不同环 境而生存。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
人类学理论的起源
人类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但直到19 世纪中期才开始形成独立研究领域。为了理解人类学的 理论发展,我们通常按学派或人物的角度进行介绍。然 而,这种方式难以描绘发展的整体框架。本书采用不同 的角度,将人类学理论进程划分为六个主要阶段或角度 进行介绍,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理论发展进程及其脉 络。
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寻求其他解释,进化论成 为挑战神学传统的首选,并发展成人类学历史上第一 个成熟的理论范式。
一、进化与进化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维度——评乔治·马尔库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
㊀㊀2018年7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ul.,2018总第292期㊀第7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292㊀No.7㊀俄罗斯·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㊃著作评介㊃马克思关于 人的本质 的三个维度 评乔治㊃马尔库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苑承丽乔治㊃马尔库什是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㊂1965年,他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一书㊂这本著作篇幅很短,但是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是布达佩斯学派阐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性著作㊂在马尔库什看来,只有从凸显人在活动方式的 劳动 社会性 意识 三个特性上探讨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才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㊂首先,马尔库什以劳动为切入点,阐释了作为自然学㊁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只不过是人类存在的前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并不是人的自然发展,而是人通过劳动实现的社会历史性的发展㊂马尔库什认为,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就是生产方式与生命活动的差异㊂动物进行活动与生产仅仅是一个满足自身有限的㊁基本需求的过程,而人的生产活动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是通过自身有意识的生产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并在此期间不断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其中劳动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是人同自然互动的桥梁与纽带㊂从哲学意义上讲,无论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是由劳动产生并相互连接的:一方面,人通过劳动改变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人又通过劳动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㊂因此,劳动作为 人的本质 的客观化,创造着历史的可能性,是人类变革世界的物质活动,形成了整个人类生活的基础㊂其次,马尔库什认为,仅仅断言人是劳动的存在物,还不能涵盖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全部思想,他还强调人是一种社会的㊁有意识的存在㊂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保持同他人的联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㊂马尔库什在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相关论述中进一步强调:人和人之间所拥有的各种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意识,这种关系本身就是社会性的一种体现㊂意识的外化也展现了一定社会关系㊂因此马尔库什又针对意识这一概念进行了独特的探析㊂他认为,意识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创造因素和构成因素,人脑中的知觉与概念并不是被动的反映,而是社会存在的再生产和改造中的构成因素和共同决定因素,例如,情感㊁思维㊁知觉㊁行为㊁爱,等等,都是对对象的占有现象,甚至一些感性活动也具有实践性㊂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人对现实的刺激进行选择,从而认识对象,因而人的意识不仅是人类学的规定,而且也是对 人的本质 的真正本体论的肯定㊂最后,马尔库什从历史角度阐释了 人的本质 ,说明 人的本质 是在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中实现㊂马克思认为,在考察历史的过程中不能缺少考察社会和人之间所展现出的辩证关系,只有将二者辩证地加以统一, 人的本质 才有可能被最终达成㊂因此马尔库什强调,对 人的本质 的理解还必须充分揭示 人的本质 的历史规定性和历史开放性㊂他指出,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具有历史性,人也具有历史性,且人始终是参与历史发展的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因而 人的本质 始终内化于社会历史发展之中㊂马尔库什将历史解读为人进行自我创造的一个连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即劳动不断塑造和改造自己,超越异化状态,从而实现个人普遍性和自由化的统一㊂因此,在马尔库什看来,只有从人的历史性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根本精髓㊂总之,马尔库什试图证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道化,他认为,对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人类学这一问题作出肯定回答极其重要,因此,他以哲学人类学的方法解读了马克思关于 人的本质 思想,揭示和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 人的本质 的内涵及其与人类社会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深入理解和探讨马克思关于 人的本质 这一概念提供了研究视角与路径㊂(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责任编辑:杜㊀娟 ㊃291㊃。
论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论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摘要:在我们提出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理解范式之后,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什么?找不到这一点,人类学哲学就无以立足。
结论是:这种存在论基础是人的社会存在。
这是包含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关系存在等等于一身的核心范畴。
本文从人的存在开始,讨论了人的自然存在、关系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
认为它是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不是“物质”,不是“实践”,也不是“社会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人在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中的存在。
在他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存在。
关键词:人的存在;人的关系存在;人的社会存在;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哲学,从来都是关于存在的学说。
在古代,哲学追求存在的存在,即规定一切具体存在的共同本质,这就形成了形而上的本体论。
在近代,哲学追求人对存在的认识,但认识仍然是以存在为基础的,仍然要讲存在。
现代哲学非常复杂,但也都不能不以某种存在为前提。
有的研究存在何以存在,有的研究某种具体的存在。
现代哲学虽然大都不再研究一切存在,但也总要以某种具体的存在为对象为基础。
其中人的存在是现代哲学关注的重心。
马克思走向理论前沿时,他没有去追问一切存在,领悟一切存在,也没去理解存在的存在或存在何以存在,而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关注人的自然存在,关注人的生命活动,人的感性物质实践活动,从而创立了关于人类生存发展问题的人类学哲学。
这里,所谓“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与“哲学人类学”根本不同),就是马克思站在人类学价值高度对于人类生存发展问题的哲学把握,可以更明确地称之为“人类学唯物主义”或“人本理性哲学”。
那么,马克思的这种关于人类生存发展问题的哲学学说,有没有自己的存在论基础呢?其存在论基础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马克思这一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不是物的存在,不是自然存在,也不是人的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要想进入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大门,不能不首先进入人的社会存在。
30第一章 人类学学说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学的影响
人类学概论
9
Survivals were cultural traits that had
lost their original functions in society, but had continued, for no particular reason, to survive. Such traits were of crucial importance to the effort to reconstruct human evolution.
人类学概论
14
3、历史特殊论学派
博厄斯(Franz Boas,1885—1942) 认为民族学应该详细
研究文化特质的地理分布情况,因此创立“历史特殊论” 学派。 观点: 民族学研究中,重要的是调查每一种文化独特的历史,而
不是试图发现文化变化的普遍法则,只有具体的东西才是 历史的和可靠的; 重视对于文化区域的研究,开始关注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 的关系; 强调标本(如文化遗物与文化特征标本)的收集,并记录它 们的分布,按照特定的类型进行分类。
人类学概论
10
摩尔根 (L.H.Morgan)
《古代社会》:社会进化发展所经历的主要阶 段——即蒙昧、野蛮、文明3个阶段,每个大的 阶段又分成3个小的发展时期,这些发展阶段的 划分是以技术发明为基础的,技术的发明与文化 的进化模式相互联系
把人们对于古代社会的实际形态的错误认识加 以正确的引导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概论》
第一章 人类学学说发展与马克思主义 对人
类学的影响
1
主要内容
一.早期人类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三.当代人类学理论 四.中国人类学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方法论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方法论教学大纲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方法论的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学科的相互关系,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2. 课程目标- 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方法论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3. 课程大纲3.1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意义3.2 人类学方法论概述- 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人类学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3.3 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方法论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方法论的异同- 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方法论的互补性和融合性3.4 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方法论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方法论在社会人类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方法论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研究中的应用3.5 学生实践和案例分析- 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际调研,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方法论进行案例研究分析- 学生团队合作,撰写和口头呈现案例分析结果4. 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完成课程作业- 期末考试: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核5. 参考资料- 马克思《资本论》- 马克思《宣言》- Malinowski, B.《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Geertz, 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以上为《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方法论教学大纲》的简要内容,希望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方法论,并在实际研究中灵活运用。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第一章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十分丰富。
他把审美与人的本质和存在联系起来,形成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人类学模式的基础。
伊格尔顿在和米尔讷(Drew Milne)于1996年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读本》的序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批判大致分四种,每一种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的一定‘区域’相对于,因而也与特点的(非常笼统地讲)历史时期相对应。
它们是人类学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以及经济的——模式。
”并认为人类学批判模式是四种批判模式中“雄心最大、影响最远的一种,它力图提出一些令人生畏的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人类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一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思想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1927年首次发表的,1932年全部出版,是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哲学手稿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作了综合阐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处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第一个最独特、最变化多端和错综复杂的关头,这样的理论状况是和新世界观,“临产前的阵痛”相关连的。
梅林在一战时期尚不知晓马克思当时(1844年春夏)理论活动的情况下,为了弥补思想史上的这段空缺,曾引用卢格致费尔巴哈的一封信(1845年5月),信中大意是说:“马克思读了很多书,并且正在非常勤奋地写作,但是一无所成;工作总是中断,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沉没到无边无际的书海里。
……马克思变得暴躁易怒了,特别是在他累病了和一连工作三、四夜不睡觉以后。
”“他一直都想写点关于他新近读到的东西,但是他仍一直在不倦地阅读,做新的摘录。
”这些描写与马克思写作《手稿》的状况是相吻合的——各种思想材料的广泛汇集、穿插和重铸,理论原则的探索性取舍、斟酌与发挥,以及哲学立场上渐次摆脱依傍的最艰难的创新。
马工程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马工程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一、人类学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
在人类学的发切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
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
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
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三、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四、民族志人类学者最终坐下来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这个文化撰写的文本形似就是所谓的民族志,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主要展示手段和形式。
人类学家通过田野工作想要做的就是把直接观察到的事项进行转述、分析和解释,最终书写出所理解的某种文化给读者。
民族志写作也可以认为是“发现一种文化的意义并将这些意义与另一种文化里的人沟通的整个过程”。
民族志文本的撰写种类有“传送带”模式、阐释的模式、多声道的模式等。
五、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和行为问题,包括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
现代体质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体质人类学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研究人类进化与演化过程及现代人类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干士提供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类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1级马哲专业 suyukid)一、达尔文主义与人类学19世纪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先生周游全球写下的恢宏的著作《物种起源》,这一本书开启了人以类的整体来对自身进行思考的历史。
从此以后,人类不断从种学上、遗传学等自然科学上证明人类作为共同一个类的群体是从自然之中进化而来的,人类并非是神创而是自然之子。
正是在与自然的调适斗争过程中,人类逐渐与其他动物产生了分化,慢慢进化而成今天的人类。
达尔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
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进化论从此取代神创论,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
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达尔文的进化论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三大自然科学发现”,而进化论在人类社会的知识界的影响并局限于自然科学。
在社会科学里和人文科学界里进化论都是影响至深的。
其中必须提到的是摩尔根的学说。
1871年摩尔根与达尔文会面后,接受了进化论之后并提出了人类社会进化的学说。
为了研究社会进化,他在密歇根半岛的森林沼泽地带观察海狸协力筑堰造巢,并于1868年撰写了《美洲海狸及其活动》一书。
他在书中把海狸筑堰造巢的活动与人类最原始的发明相比,提出人类从动物分化出来,同动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类沿着上升的阶梯攀登进入文明社会的观点。
摩尔根在原始社会史领域所作的研究,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马克思读过《古代社会》后,写了详细摘要和批语(见《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恩格斯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称赞摩尔根“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原始历史的研究方面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论与进化论是不可分开的。
进化论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结合,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即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如影随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人类学
如影随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人类学作者:邱运胜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6期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与由孔德所开创,经涂尔干、韦伯、帕森斯等人而发展起来的注重对社会秩序与社会整合的理论路径不同,马克思主义更加强调以社会批判为己任,强调不同阶级的冲突与斗争,具有明显的激进倾向。
[1]虽然马克思主义不断遭遇挑战和批判,但事实上却影响了许多社会理论家。
因此,这一派理论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也一直被尊奉为早期社会学理论的缔造者之一。
尽管马克思本人从未声称自己是人类学家,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的关系却是十分密切的。
当代人类学的发展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影响。
二、20世纪60年代的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20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处于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境况,美国的反越战和黑人民权运动,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的青年学生发起的激进的左翼政治运动,这些冲突和激变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得由涂尔干开创的社会学年鉴学派和社会学学科本身在法国社会陷入低潮,受到冷落。
在此背景下,不仅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小组得到美国社会学协会的正式承认,而且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在社会学界赢得尊重,并进入课堂。
[2]莫里斯·戈德利埃(Maurice Godelier)结合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法国人类学结构主义思潮,成为结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戈德利埃认为马克思正是用结构主义方法,根据深层结构的逻辑来解释资本的,以一方薪酬另一方利润的结构形式出现的可见生产机制后面隐藏着不可见机制,即一方的利润实际上是另一方无偿劳动的一部分,也就是从可见关系的分析进而发现不可见的关系。
这与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观念类似,因而把二者联合在一起是可能的。
[3]戈德利埃在系统研究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等方面的内容之后,认为可以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中抽取出适用于所有形态的社会的理论。
论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及其影响摘要:文章旨在通过论证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从而论述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以此说明马克思不但有人类学思想,而且对人类学思想的概括和论述也是相当精辟的。
关键词:人类学思想影响马克思一、马克思人类学思想所面临的问题在1913年3月出版的《启蒙》杂志上,列宁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著名论文。
这篇论文指出: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在十九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在列宁看来,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
基于这样的思考,列宁自然而然地认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
列宁这一见解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以致于迄今为止大部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和研究著作都沿用了这种说法。
然而,在列宁这篇著名的论文发表八十周年的今天,随着马克思的大童手稿、尤其是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和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的问世(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手稿和笔记中的大部分内容列宁都未阅读过),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由西方转移到东方,有关东方社会的种种理论问题开始凸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从上述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解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整个理论构架已显出局限。
二、人类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众所周知,人类学是一门利用泛文化(cross-culture)方法研究人类自身及其创造的文化的科学。
它不仅研究人类的本性,人与动物的差异,而且研究人所创造的文化现象。
婚姻、家庭、法律及其精神价值观等都在本学科的研究范畴之中。
人类学有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之分,文化人类学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则还包括语言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等。
一般说来,把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称作社会人类学思想是比较合适的,这尤其表现在马克思关于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页)的著名论述中。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其强调社会经济结构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人类学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框架,用于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的形成、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并讨论其对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的结合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社会和生物学的学科,其追求全面了解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结构。
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人类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结构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结构是人类行为和文化的基础,而人类学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民族志和社会调查等方法来深入研究不同社会的经济组织和阶级结构。
通过将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生产和社会关系相结合,人类学可以更好地解释不同社会中的差异和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学方法论上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学的方法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
在人类学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帮助人类学家理解不同社会的演变过程,并揭示出社会经济结构对文化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另一个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学方法论的贡献是批判理论的应用。
批判理论强调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存在,以及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在人类学研究中,批判理论可以帮助揭示出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的存在,并批判传统观点和权力结构。
通过批判社会现象,人类学可以更好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社会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重点是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
在社会人类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视角,帮助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对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通过阶级分析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差异,并揭示出不同阶级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视角下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视角下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视角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人类学研究方法,该方法旨在分析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的过程以及其中的内在关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视角出发,探讨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的主要特征、原因和影响。
一、社会变迁的特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一个状态转变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认为,社会变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阶级斗争的推动:马克思认为,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2.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变迁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基础。
3. 革命与改革的辩证关系:社会变迁既可以通过革命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改革来推进。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革命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二、文化演进的过程文化演进是指一种文化形式逐渐转变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视角下,文化演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生产方式的变迁:文化演进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生产方式的变迁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
2. 被压迫阶级的文化抵抗: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被压迫阶级常常通过文化手段来抵抗压迫。
例如,工人阶级通过工会、报纸等方式传播工人运动的观念和价值。
3. 文化的转化与创新:文化演进不仅仅是一种数量变化,更是一种质的转变。
文化具有创新性,新的文化形式常常通过与旧的文化形式的对接获得。
三、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的关系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社会变迁为文化演进提供了社会背景和动力,而文化演进则反过来对社会变迁产生影响。
1. 社会变迁推动文化演进:社会变迁常常伴随着一种文化形式向另一种文化形式的转变。
例如,在资本主义转型时期,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 文化演进促进社会变迁:文化演进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进而影响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关系的演变。
论马克思的人类学唯物主义哲学视野
论马克思的人类学唯物主义哲学视野作者:许鲁洲苗启明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进入和把握人类世界,把人理解为他的劳动实践的产物。
这在宏观的意义上就上升到了人类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视野:马克思强调人这种存在物和人类生存的特殊性,强调人的生存发展的辩证法;把人的历史性生成归结为人的劳动、人的实践历史的结果,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的生成性本体论关系。
马克思的这些重大理论创造,不但为人类解放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
而且可以把在逻辑上联系不密切的实践、历史、否定辩证法等纳入同一个逻辑体系之中。
关键词:人类学立足点;人类学出发点;人类学辩证法;人类学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B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2-0043-06如果说,古代哲学的着眼点是客观世界、近代哲学的着眼点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话,那么,现代哲学的着眼点则在于生活着、活动着的人。
研究人,研究人的种种性质,以人为出发点研究人类世界,表明了现代哲学的人类学转向。
还在青年黑格尔主义风行的时代,人的问题就以“自我意识”的形式突出出来。
叔本华对于生命意志的研究,费尔巴哈对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研究,施蒂纳的孤立个体论,克尔凯郭尔提出的“人的存在”,以及舍勒的哲学人类学,正像当时的经验人类学的兴盛一样,属于人类学方向的哲学研究。
而马克思在这一研究方向中居于特殊地位:他创立了人类学唯物主义哲学。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马克思的人类学唯物主义哲学视野的形成和特征。
一、马克思人类学视野立足点:“社会化了的人类”马克思从他的博士论文开始,到指导社会解放的《共产党宣言》,期间既关注市民社会与法(国家)、旧世界及其对人的专制奴役、私有制和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物质生产与社会历史、资本主义与无产阶级解放这些社会政治问题;又上升到人类学高度,关注人类这种特殊的存在物,关注它与动物的区别,它与自然界的关系、它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它的存在和生成、它的生存基础与发展规律、它的生成历史与劳动实践、它的类特性与人的个体自由、人的异化及其克服、人的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等人类学问题。
基于人类学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基于人类学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关于《基于人类学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人类学逐渐占据当代话语之争论的中心,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的关系也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理论话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合谋与角力便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并使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的理论面貌发生改变。
就前一个方面来说,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解释实际上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之历史洞见的再表述和延伸。
就后一个方面来说,不必强调戈德利埃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利器扫荡了人类学长期依赖的诸多核心假设并提出重建“人类社会的根基”问题;就说列维-斯特劳斯,他自己就反复强调,不仅他的“结构”概念源自马克思的启发,而且他结构人类学的目的之一便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推进上层建筑研究①。
多数诸如此类的成果在今天都不动声色地融入了各种不同领域的具体研究之中并产生了更复杂的理论建构,以致对其进行理论追溯十分困难。
然而,清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之间的互文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无论是势不两立的批评(如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还是各种各样的融合或结合,都涉及历史解释中的那些重大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整体性框架,如多样性与统一性、变与不变(连续与断裂)、功利与意义,乃至历史之客观性,等等。
通过这些争论,我们不只感受到历史研究的困难,而且打开了反思历史研究的可能性。
本文将对借助人类学来建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总体性和普遍性框架进行反思,并在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的互动中来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之特色、任务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此来回应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所关注的整体性问题。
一、人类学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质疑与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建构乔治·E·马尔库斯等人提出“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用于把握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