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背后有一个“问题妈妈”

合集下载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厉害的书,叫《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这可把我给惊到了,原来我们小孩子身上的好多问题,根源都在爸爸妈妈那里呀!书里讲了好多好多的例子,就好像一面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身边小伙伴们和自己的影子。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特别胆小,不敢在大家面前说话。

这是为啥呢?原来他的爸爸妈妈总是批评他,从来都不鼓励他,久而久之,他就变得越来越没自信啦!我就忍不住想,我有时候也会有点胆小,是不是爸爸妈妈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呢?还有一个例子,有个孩子总是撒谎。

后来才发现,是因为他的爸爸妈妈答应他的事情老是做不到,他觉得大人都能说话不算数,那自己也可以撒谎呀!这就好比一棵树,如果树根坏了,那树枝和树叶能长得好吗?孩子就像小树苗,父母就是树根呀!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小明。

有一次我们一起玩游戏,他输了就发脾气,还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后来我去他家玩,才发现他的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也是这样,一点不顺心就大发脾气。

这难道不是父母的影响吗?再想想我自己,我有时候写作业会粗心大意。

我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问题,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是不是爸爸妈妈平时没有给我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呢?就像盖房子,如果地基没打好,房子能结实吗?父母就是孩子成长的地基呀!如果父母总是吵架,孩子能有好心情好好学习吗?如果父母不爱读书,孩子能爱上学习吗?我把这本书里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他们一开始还有点不乐意呢,说:“小孩子懂什么!”我就着急地说:“那你们不想让我变得更好吗?如果你们不改变,我怎么能变得优秀呢?”爸爸妈妈听了,沉默了好久。

我真心希望爸爸妈妈能好好看看这本书,多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

难道他们不想让我成为一个有自信、诚实、勇敢的孩子吗?我相信只要他们愿意改变,我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的!总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关爱。

父母们可别总是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先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吧!示例文章篇二:《<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厉害的书,叫《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基于对家庭教育独有情钟,作为志愿者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12355咨询队伍。

众多的咨询案例凸显一个共同问题:关于孩子问题的咨询90%来自于父母、祖父母,而孩子问题折射出的多数是家庭问题,长辈们咨询所提问都是“该用什么办法对孩子?”家庭教育是一种智慧不是方法。

而智慧来自于家长的自我修养与文化内涵,孩子表现出的问题不一定要针对孩子来解决,而是要解决父母的问题,解决孩子的问题就是解决家庭成员互动的问题,家长该如何改变自己以达到最有效的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孩子与父母沟通很好而出问题是不可能的。

有家长说:“我天天都与孩子沟通而且经常告诉他,你要把爸爸妈妈当成知心朋友一样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可孩子就是搭理我们。

”这时家长要搞清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育是三分点悟七分等待,如果你孩子生命中注定有一段与你冲突的不平凡的道路,那就要等待;另一方面,当你希望孩子把你当成朋友时,其实你并没有把孩子当成朋友,而始终是视为被教育的对象,孩子能从你的语气语调中感受到,而你却不知道。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如何认识家庭问题,如何正确面对家庭问题,这对每个家长都是一场考验。

有一位初三孩子的父亲来电说,我们是一个离异家庭,孩子从不与父母沟通,英语只考30分,晚上打篮球10点多才回家,有时不回来也不打招呼,脾气不好,着了急还想打继母,本来不想学习又与老师关系不好,课也不上了。

孩子认为学习没有用,只练画画,他说他画到18岁家长也就不用管了。

父亲说他别无所求,就是想让孩子读完义务教育,可怎么说都说不过孩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父亲只是想说服孩子,而没有好的沟通基础,这怎么能说服呢?说服即教化。

而教化与感化是两回事。

感化就是要感同身受,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

如果这位孩子的父亲能对家庭问题客观看待,就能避免孩子的其他行为,而找准自己要解决的“完成学业”问题与孩子交谈:孩子这些年的家庭变故爸爸对你理解不够,关心不够,造成你学业上的耽搁,你心里的感受爸爸能够明白,这一切爸爸是有责任的……我想孩子找到同感后一定会静下心来与父亲交谈。

孩子所有的的毛病背后都是父母的教育缺陷!

孩子所有的的毛病背后都是父母的教育缺陷!

孩子所有的的毛病背后都是父母的教育
缺陷!
01-04
列夫.托尔斯泰写过一个小故事,教育年轻的父母要为子女做出好榜样。

有一位老祖父吃饭时不小心摔坏了一只碗,儿媳就只准他用喂牲畜的木盘。

后来她的孩子找来一块圆木,又是锯又是挖.儿媳问孩子做什么?孩子回答说:要做一个木碗,等你老了时给你当饭碗用。

湖北枝江白洋中学学生王思凡,其父亲王建新原来是个民办教师后被辞退回家,靠经营小书店为生。

他晚上与女儿在一张小圆桌前,父女两人各占一半,一个学习,一个创作,陪伴女儿读书一直到她考上大学。

当记者到他家采访教育子女成功的秘诀时,他说,“其实,我的稿子一篇也没有寄出去,我知道我不是那块料,但我还是要写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我女儿大了,作为一个父亲,我没权没势没钱没地位甚至没工作,毫无一点让孩子尊重的资本,但我要用每晚坐在她对面刻苦写作来感染她,为孩子留下一个父亲应有的榜样,让她以后比我强!”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就是言传身教的过程,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

经过耳濡目染孩子逐渐学会了父母的行为方式,并内化成为他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他将以相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所以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全靠父母来涂抹色彩,有人说孩子是一
粒种子,需要父母来灌溉扶持,总之,孩子的成长,在父母身上是有迹可循的,孩子在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跟家长们的言行有关系的。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场修行。

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通过孩子这面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

我们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问题孩子背后的问题家庭

问题孩子背后的问题家庭
(干涉型家庭、暴力型家庭、放任型家庭或无文化型家庭)
冷酷、孤僻
必然有一个放任不管或喜欢暴力的家长
(放任型、暴力型家庭的结果)自私必然有一个 Nhomakorabea爱的父母
(溺爱型家庭)
(干涉型家庭或溺爱型家庭结果)
小心眼
缺乏宽容的家庭环境,指责是这个家庭的主基调
(干涉型家庭结果)
不上进
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或父母对自己要求过低
(干涉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懒惰
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
(干涉型家庭或溺爱型家庭)
喜欢埋怨
必然有一个负面思维的家长
(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脾气暴躁
必然有一个家长脾气不好,习惯通过发火这种不良方式与人沟通
(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自以为是
父母溺爱的必然结局
(溺爱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不会关心人
父母宠爱过度,不让孩子表现
(溺爱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不快乐整天板着脸
夫妻不和或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
(干涉型家庭、暴力型家庭或放任型家庭)
过于敏感、多疑
家庭不包容,缺乏温暖
(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
不喜欢学习
家长不爱学习或者不认为学习有多重要
孩子的表现
家庭
自卑、懦弱
父母其中必然有一人是苛求之人(干涉型家庭教育结果)
喜欢暴力或奴性十足
有一个喜欢打骂的家长
(干涉型家庭教育结果)
胆小害羞
管得过多,时常责怪,包办代替
(干涉型家庭教育结果)
不善良
父母必有一个人缺乏同情心
(暴力型家庭教育结果)
不懂是非
必有一个专制,喜欢替孩子做决定的家长。或是一个不明事理的家长。

问题生背后必有问题家长

问题生背后必有问题家长

问题生背后必有问题家长1起因—优生突变问题生李康是我带过的映象最深的学生之一,他是随打工的父母到的新疆。

开始接管这个班时,他们八年级,我带思想品德课,他年龄偏大,16岁了,个子高,那时就1米8了,长得也很帅气。

开始时,他上课活跃,思维也很独特,脑子聪明,理解力也强,还时不时的考个第一,我还想这孩子不会错了。

可这种现象没有维持多久,他开始不交作业,上课心不在焉,就算回答问题也故意起哄,我以为是单纯的叛逆期到了,只是批评教育,可后来我发现问题严重了,他开始旷课,不做别的,只是去网吧。

每次旷课我都会联系家长,每次他的母亲都会很快来到学校,先是表示道歉,然后我们一起探讨孩子近期的问题以及孩子的可能去向,然后她就回去把孩子找回学校。

2探原—家访遇问题家长我曾问过李康为什么喜欢上网,他说上网聊天很自由,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玩游戏可以忘记烦恼。

当时我就想,你一个孩子不愁吃不愁穿的,还有那么疼爱你的妈妈,有什么可烦恼的。

我知道他父母都以捡收废品为生,但我见他穿着也还体面干净,家里条件应该不差。

后来,我知道根本不是我以为的那样。

那一次,李康没来上课,家长也联系不上,问其他学生也都说不知道,于是我决定去家访,在一个学生的带领下我和另一个任课老师到了他们“家”。

我真的不知道那能不能称之为家,那是一间租用的平房,只有一扇门和一扇小小的窗户,中间一堵墙隔开,里面是一张床,外面一个炉子上放着一个正在洗的锅,他的父亲正坐在矮凳上用他那颤抖的手刷锅,一听说我们是李康老师,就急忙到处找凳子给我们坐,我们最终都没有坐,因为我们真的不能让一个站不稳,坐着手还不住颤抖的人给我们让座。

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家里人不知道孩子没有到学校,但早上孩子挨骂了,气冲冲走了,家长以为孩子到学校了,母亲照例出去捡收废品了。

父亲是前不久才病倒的,现在家里就靠母亲一人挣钱养家。

父亲还一直愧疚自己行动不便,说自己没用,以前孩子不听话还能打一顿,现在也没能力打了。

“问题”孩子身后都有个“问题”家长

“问题”孩子身后都有个“问题”家长

“问题”孩子身后都有个“问题”家长作者: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29期“孩子常对我们大呼小叫,有时甚至还动手,该怎么办?”“女儿已经一周没和我们说话了,每天独自一个人在房间里……”面对众多家长的困惑,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青少年最易患心理疾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表示:“12岁之前,孩子们在各个方面都比较脆弱,处于发育阶段,需要家长细心呵护,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家长比较认同和依赖。

但是12岁以后,随着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他们的独立自主性,自我能力也都在加强,而这时孩子也迫切地期望融入社会,需要身份认同,他们更渴望自由,渴望理解,渴望认同,但这时家长仍未转变,仍采用‘保姆式’管理,管得太多,管得太细,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势必会激化亲子矛盾,和睦的家庭演变成了‘无硝烟的战场’。

”据闵宝权介绍,大多数“问题”孩子的身后都有个“问题”家长。

“比如,有些父母要求非常苛严,连交什么朋友都严格审查,甚至家里连电视都没有。

前几周一名18岁男孩,因头晕来神经内科就诊,但是核磁超声做过多次了,都没有发现问题。

当我仔细询问男孩病情,他告诉我:‘我家就如同沙漠!’我问为什么?他说他的父母就像两只狼,天天对他事事都管,大呼小叫,因此回家就头疼。

”闵宝权说:“至今我还记得他告诉我的那句话:当你孤独地在沙漠里行走,突然见到两只狼,你还会高兴吗?”“亲子关系最核心的问题是尊重,将孩子看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予以平等看待,而不是家长居高临下、控制式、命令式、支配式的对待。

孩子不是考试机,更不是成人梦的‘复印机’。

一代有一代的梦,一代有一代的理想,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学会‘放手’,至少要放50%。

”闵宝权说。

但是,放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放”的同时还要“引导”孩子。

闵宝权认为:“放手与引导是紧密相联的。

不是不去引导,关键在于我们在放手的同时如何去引导,不要去引导孩子的思想和方向,不要剥夺孩子独立思考和实践体验的机会,而要通过引导帮助孩子积极的看待自己,帮助孩子确认和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和即将拥有的能力。

教子无方 妈妈最大责任

教子无方 妈妈最大责任

教子无方妈妈最大责任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说家庭环境,教育,对于孩子的未来成长,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

而在家教中,除了“子不教,父之过”之外,教子无方,其实主要的责任还是在妈妈身上,特别是职业家庭主妇。

很多妈妈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

她们以孩子为中心,不良情绪都来源于自己的孩子,孩子学习成绩好,听话懂事,她就开心,但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妈妈的情绪就会比较易激动。

其实这些都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

就容易造成教子无方的局面。

那么哪些类型的妈妈容易造成教子无方呢?第一类:信奉“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虽说一般在家里都是男人脾气暴躁,孩子成绩不好或者不听话,容易打孩子,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但是现在很多家庭,动手的往往是妈妈。

小编相信很多孩子小的时候都挨过打, 很多家长也都是在“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下教育孩子的。

很多妈妈觉得打了孩子,孩子怕痛了,自然就听听话话了,但是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有的孩子越打越反叛。

有些孩子可能会被棍棒教育驯服,但是他的心里从此就不信任家人了,严重的容易导致孩子消极心理。

正确应对策略:作为一个有智慧的妈妈,“不打不成才”的封建教育观念万万要不得。

如果孩子只是单纯成绩不好,可以通过交流,了解一下孩子的心里世界,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影响了他的学习。

除非是涉及到原则性一定要动手教育的问题,否则,不要轻易动手。

第二类:絮絮叨叨习惯碎碎念一般在家中,做妈妈的都会比较唠叨,爱唠叨的母亲从小到大都在孩子耳边碎碎念,教育孩子应该怎么怎么做,生怕孩子出现差错。

所谓唠叨就是说给孩子听,要孩子听自己的话,可这样恰恰相反,孩子一旦觉得母亲很唠叨的话,他根本不会听话的,唠叨多了,他很反感的,慢慢地觉得妈妈说的话都是没用的,于是习惯把妈妈所有的话当成耳边风。

正确应对策略:妈妈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少说多做。

孩子一旦觉得自己唠叨,觉得你很烦,那是时候闭嘴了。

少说一些,多做一点关心孩子的行动,把说的话转化成行动,这样孩子也觉得母亲不像以前一样迂腐,说出来的话都要有份量一些。

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其实是家长自身问题的投射

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其实是家长自身问题的投射

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其实是家长自身问题的投射来源:天使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

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开花”。

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

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

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是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

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定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

就像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就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

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

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

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

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

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

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孩子身上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父母

孩子身上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父母

孩⼦⾝上的问题⼤多来源于⽗母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孩⼦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的前提,是看见⾃⼰;⽗母是孩⼦⼀切问题的根源,爱与⾃由是唯⼀的答案。

下⾯是店铺为⼤家收集整理的育⼉知识,⼀起来看看吧! ⽗母是孩⼦问题的根源,爱与⾃由是唯⼀的答案 01 ⽗母是孩⼦⼀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想象孩⼦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的办法”,这是⾮常可怕的育⼉观。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关系⽐教育⽅法更重要! ⼤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理学的⾓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关系会内化到孩⼦的⼼⾥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的⽣命底⾊。

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关系,有着丝丝⼊扣的对应。

这么说好像⼈⽣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关系决定的是我们⼈⽣的起点。

02 孩⼦需要被看见 我们先说说孩⼦的“存在感”。

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

如果婴⼉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就傻掉了。

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会活在⼀个感觉⾥,就是整个世界都是⽀离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个就是重复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狗好可爱啊!”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 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

重复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种是⽆关反应。

⽐如⼀个⼩孩⼦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只狗,好可爱的!”。

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关反应,那么,长⼤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沟通是⼀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

当然,他也可能会⾮常聪明,在⾃闭在⾃⼰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聊天是很⽆聊的事情。

孩子的问题源于父母

孩子的问题源于父母

孩子身上的问题源于有问题的父母我们常会看到两类截然不同的家庭现象:其一、是在关系比较紧张,矛盾和纷争不断的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性格孤僻,性情暴躁,对人缺乏友善,很难养成好习惯。

其二、是生活在一个关系比较融洽,彼此互敬互爱的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活泼开朗,性格温和,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很容易养成好习惯。

为什么两种家庭中的孩子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究其根源,主要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受父母的性格、脾气、人际关系、价值观取向等方面的影响。

孩子从出生后便开始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便会出现上述两种不同的个性特点。

走出误区看问题误区一——孩子天生就这样!到目前为止,对于性格和脾气尚且没有科学数据表明,完全来源于遗传因素。

但通过实验可以表明,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家庭中生活,却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让一个性格孤僻、暴躁的孩子,在一个家庭氛围非常民主的家庭中生活上一段时间,这个孩子的性格和脾气会有很大的改变。

这就说明,孩子的性格和脾气不是天生的,而是有些父母完全忽略了自身坏脾气,简单粗暴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误区二——孩子不打不成器!很多父母经常在孩子做错事时,或者成绩不理想时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孩子,认为孩子不争气,或者故意做错事。

这样的指责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要知道,孩子不是生来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是生来就会自觉做事,必须要由父母不断通过生活情景来教育和引导孩子,让孩子通过事情学会分辨,由父母通过示范和引导来教孩子怎样有条理做事。

如果父母经常打孩子,还会养成孩子坏脾气,做事缺乏分辨的能力。

一旦孩子被打疲了,孩子不但不怕挨打,还会故意我行我素。

误区三——不要和坏孩子一起玩儿!经常听一些父母告诉孩子,你不要和班里学习差的同学一起玩耍,你不要和那些爱打架的孩子有来往,你会学坏的。

面对父母的叮咛和嘱咐,很多孩子非常不解,甚至完全不听父母的话。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就必须要转变思维了,差生差在哪?爱打架的孩子因为什么爱打架?这需要父母平时要给孩子做出理性的分析,让孩子清楚这些同学和玩伴身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坏习惯和品质的危害,同时又要努力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做到既让孩子们一起玩耍,同时又不受他们坏习惯的影响,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抵御不良行为影响的能力。

将心比心——转变问题家庭中的孩子

将心比心——转变问题家庭中的孩子

103神州教育将心比心——转变问题家庭中的孩子黄若静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外国语学校摘要: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会有一个问题家庭的存在,从问题孩子身上有着问题家庭的影子,因此,家校合作共育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从本人作为班主任的视角,坚持“将心比心,永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以一个问题家庭中的孩子作为案例,着重从事件、对策、反思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每一个问题家庭的孩子,有针对性的进行导。

关键词:家校共育;问题家庭;家访;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问题频繁出现,例如:家长的工作太忙无暇关注孩子、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转移到孩子身上等等,问题家庭越来越多,而问题家庭的背后都可能会产生问题学生,我们作为班主任,无可避免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如何转变问题学生,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学校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更好的结合起来,以下就从家访这个角度展开探讨。

我曾经所带班级中的一位学生叫小杰(化名),他是班上的一个脑袋机敏的男同学,但各科的学习成绩都差,同时,对待上课、作业、考试以及宿舍内务敷衍了事,经常违反纪律,还满口粗言烂语,同学们见他都避而远之,班级的学风和班风受到一定的影响。

刚开始,只要他出现问题,我就找他谈话,说了很多关于学习的意义和人生的道理,但发现效果并不明显。

后来,经过反思,我认为除了批评教育与班规制度的约束之外,还需要得到他的父母的支持与配合,更好的对他进行引导与跟踪管理,由此,我与他的家长经过了几十次的电访以及三遍的家访。

通过几次的家访,我对小杰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和理解:他老家在山东,自小学六年级从山东转学到顺德,他的父亲在山东当过教师,后来加入部队,现在是派出所的警察,每天早出晚归根本没有时间去关心小杰却对他抱着“望子成龙”的态度,加上工作忙碌,脾气暴躁,小杰有什么过错就是一顿狂骂一顿暴打;而他的母亲是医院里有名的医生主任,学历高,名声好,对小杰从小溺爱却没有时间去照料他教育他。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一)今天是周一,我很早就到了学校。

一进教室班长就向我汇报小H同学哭着跑回家了,原因是小K打了他,还推倒了她的桌子,学习用品散落一地。

小H的同桌正在收拾散落在地上的学习用品。

我立刻用手机拨打小H家长的电话,叫他马上从家里出发接小H,以免路出意外。

处理完这一切,我把小K叫到走廊上调查。

他依旧像往常一样,晃荡着肥胖的身子,很夸张地甩着双臂,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脸上还是那副痞子气。

他来到我面前一言不发地站着,一副等着我开口的样子。

“一大早,为什么要打小H?”我尽力克制着自己,语重心长地问。

“因为我和小G因为XX事打架,他看着我笑。

”他非常生气地说。

我听了这不是理由的理由,再也无法克制自己,很严厉地对他说:“一大早打架还好意思说!他看着你笑一下,也是你打他的理由,简直岂有此理?”“他的笑里分明有幸灾乐祸的成分,只是没喊出来‘打得好’,他在嘲笑我。

”我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对小K同学作出了严肃的批评,还通知了他的监护人——他的姑姑。

然后是小H家长送孩子回学校,为处理这件事,一堂课就这样过去了。

上午做完大课间活动,门卫打来电话,说我班有个同学哭着要跑回家,被门卫给拦住了。

一调查,又是小K惹的祸。

小K,小名小虎,长得虎头虎脑,也虎心,长得腰圆膀粗,一身肥肉。

成绩极差,但是他的知名度全校排名第一。

全校师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是个“闯祸精”。

课余时间,没事做,就会找同学麻烦,要么是骂同学几句,同这被骂急了,还嘴,就开始动手打。

他不但在自己班级里惹祸,没事还要到其他班级去逛逛,不是拿同学东西,就是骂人或是打人。

一下下来不知有多少个班的班主任告状到我这儿。

作为班主任的我,还有校长,学校的相关老师,都作出了努力,丝毫没法改变他,批评教育,心理辅导,都不起作用,一个典型的问题少年。

这一切皆因原生态家庭。

这是一个家暴严重的家庭,父亲是个极其野蛮的人。

小K的妈妈稍有让其父不顺心,就会施暴,而且是极其恶劣的暴力。

孩子身上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父母

孩子身上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父母

孩子身上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父母孩子身上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父母这一说法,几乎在各个文化背景中都有所体现。

它并不是说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源自于父母,而是指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我对这一说法的一些思考。

首先,父母不可避免地传递基因。

科学研究表明,父母遗传的基因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影响孩子的智力水平、身体健康和性格特征等等。

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是直接的,但是父母的遗传因素无疑是孩子身上问题的第一个来源。

其次,父母在孩子的早期经历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孩子的早期成长经历对其后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父母的早期关怀行为和交流方式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早期经历中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照顾,会导致孩子有情感压抑、社交障碍、自我价值感不足等问题。

然后,家庭环境也是孩子成长问题的来源之一。

父母的行为、态度和言语等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充满暴力、欺骗和冷漠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

同时,在家庭环境中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处理冲突的能力也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不良的情绪状态和行为问题。

本质上来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与父母的关怀行为密切相关。

最后,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塑造也是问题的源泉之一。

在学习、行为和社交等方面,父母的期望和指导会对孩子的表现产生巨大的影响。

父母如果不加以调整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孩子就会变得自私、浅薄,甚至产生不良的习惯和行为。

总之,孩子身上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父母这一说法,虽然不是万无一失的规则,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影响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了解这一点,不仅可以让父母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态,也可以让社会更多关注到孩子成长中的重要问题,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障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问题儿童的背后是问题家长

问题儿童的背后是问题家长

问题儿童的背后是问题家长每一个问题儿童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长或家庭,因为父母往往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孩子的。

孩子不按时睡觉是问题,不好好吃饭是问题,爱哭爱闹是问题,说话比别人晚是问题,太文静是问题,好动又是问题,老爱摆弄东西是问题,老弄脏衣服是问题,做事磨蹭是问题,见人不爱问好是问题,太活泼是问题,不活泼也是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令家长焦虑,都需要被改造。

事实是这些问题都只是一时的或阶段性的,有的甚至是父母臆想出来的。

只要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会逐渐消失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在这期间去纠正孩子所谓的问题也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

两年前,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是老师、家长、同学眼里公认的“差生”。

孩子的母亲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孩子辅导一下。

她告诉我:之前学校的老师说孩子可能有多动症,上课不能集中精神,学习也跟不上,建议孩子到医院接受治疗。

为此,她感到非常忧虑,有些不知所措。

对于她的心情,我能理解,天下父母心。

可如此轻率的就推断一个孩子有多动症,我感到非常震惊。

之后的一段时间,孩子放学后就到我家和我儿子一起做作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我发现这个孩子很有灵性,对于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习上,也没有老师、家长所说的那么不堪,不懂的题目经过细致的分析,都能较好的理解掌握。

期间我问过孩子,为什么他在班里表现会这么差。

孩子告诉我,在学校里,老师经常辱骂他,有时还会责打他,为此他经常在大家面前痛哭,所以,同学们也变得瞧不起他。

学习上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敢问老师,同学中更没有人愿意教他,都把它看作是“蠢蛋”。

这是对孩子怎样的摧残啊?孩子的身心饱受折磨,并将伴随孩子的一生,烙刻进孩子的心灵。

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是天才也会变成蠢材,别说读书,就是在那多呆一分钟,也是一种煎熬。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与孩子的母亲做了一次深谈。

我当下就告诉她,孩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多动症,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表现。

每个孩子的心智发育程度都不同,有先有后,有早有晚。

“问题孩子”背后有一个“问题妈妈”

“问题孩子”背后有一个“问题妈妈”

“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妈妈”【导读】很多妈妈在教育孩子中的各种困惑。

其中很多都存在着共性,即:很多妈妈一直都在责怪孩子,而且随便给孩子的性格或行为“下结论”,“贴标签”!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以下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有篇同样针对这方面的内容,特拿来(1)我的孩子不爱学习,给他看书他也不看,给他讲故事他也不听。

(2)我的孩子性格倔强的很,不依他他就发脾气。

(3)我的孩子老想着玩,一点不专心,坐不住三分钟。

(4)我的孩子比较任性,非要别人按照他的想法去做。

(5)我的孩子太胆小了,不敢和别人说话,有时候还会吓哭。

(6)我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合群,不爱和小朋友玩。

(7)我的孩子做事磨蹭,干什么都拖拖拉拉的。

(8)我的孩子太软弱,别人抢他的东西,他也不会保护不会还手。

(9)我的孩子有点自私和霸道,不懂得跟别人分享。

类似这样的描述,太多太多了,我只是随手挑出几个。

向我求助过的网友妈妈们,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是否也是用同样的态度和语气,去数落自己的孩子???表面上听起来,“不爱学习”、“倔强”、“不专心”、“任性”、“胆小”、“不合群”、“磨蹭”、“软弱”、“自私霸道”……好像确实是孩子存在很大的问题,或者出现了不良行为。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所谓的“问题”背后是什么原因呢?第一,孩子有孩子的成长规律。

比如,孩子刚刚建立自我意识,有“我”的概念,你就随便给孩子扣上一个“霸道”“不会与人分享”的大帽子?比如,孩子刚刚尝到“占有”的滋味,明白得与失的意思,你就随便对孩子的性格做出“小气”“自私”的结论?比如,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意愿,你就随便给孩子贴上一个“不听话”“叛逆”的标签?第二,孩子永远充满好奇心,永远都在探索。

比如,8个月的孩子喜欢扔东西,是大脑在学习“客体永存”,孩子难道会一直这样“喜欢扔东西、不懂爱惜”吗?比如,孩子敲击锅碗瓢盆,通过听声音来感知世界,孩子难道是所谓的存心“捣乱”故意“淘气”吗?第三,有多少“问题”是育儿方法造成的?比如,孩子“不会说话”、“胆小”,那么请问问自己,有没有给孩子创造机会?有没有引导和鼓励?比如,孩子“不爱学习”“不专心”,那么请问问自己,有没有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学的快乐吗?第四,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妄下结论。

问题孩子背后的问题家庭

问题孩子背后的问题家庭

问题孩子背后的问题家庭问题孩子背后的问题家庭有位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说过,一个问题孩子的后面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意思是说,孩子的问题一定是由家庭造成的,对于很多家长而言,这句话似乎很难接受,于是他们就会问,我们对孩子一不打二不骂,甚至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宠着爱着,难道这有错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这有错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孩子知道点规矩,不至于放任自流下去,这也有错吗?我可以回答,你们的初衷愿望都没错,但问题是既然你对孩子这么好,为什么却得不到孩子的积极反馈呢?而残酷的现实也摆在我们面前,大批问题孩子的出现让家长们迷失了方向,也让教育专家们措手不及,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很多家长把问题的原因归咎于社会和教学体质,他们说现在的社会太乱,教学太枯燥,孩子容易学坏,而对学习兴趣的丧失又助长了孩子厌学的情绪,于是孩子们厌学了,过早的社会化了,家长们的希望也过早的破灭了。

但也有一个现实是这些家长们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同在一个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为什么就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就有第一名和倒数第一名?难道孩子的智商决定了这一切吗?不是的,我敢负责任的说,不是这样的。

学校的社会化,教学方式的枯燥,孩子自身的智商,等等,都能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身心健康,但这都是客观因素,而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身心的第一修炼场——家庭,才是决定因素,如果不相信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的四周,如果一个和睦和谐的家庭,即使孩子学习成绩不优秀,但也一定是一个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的孩子,这难道不是我们所或缺的优秀品质吗?更何况,如果孩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那么他一定是一个明白孝敬感恩的人,懂得感恩的孩子能不用心学习吗,这是一个正向的因果关系,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切。

反之,如果一个家庭出现了不和谐现象,如,夫妻关系趋紧,对孩子疏于管理;夫妻关系破裂,孩子丧失安全感;父母一方潜意识的让孩子实现自己未了的夙愿,把光宗耀祖的大任压在孩子身上,抑或是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的观念作祟,认为孩子这辈子当不了大官发不了大财就是失败。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二)天越来越冷,学习也越来越紧张,每天看到孩子们一脸的疲惫,作为老师,我真的有点不忍心,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以成绩论英雄的社会,做教师的只能拿起教鞭把孩子们纷纷赶下题海,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终于挨到了期末考试,那天我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一进教室就有人告状:昨天下午,A 同学和B同学把所有的语文、数学试卷全撕了。

当时我有些震惊,从教二十几年了,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情。

很气愤的我很想批评两位撕试卷的同学,但理智马上让我克制住,想到今天是期末考试的日子,批评她们会影响她们的情绪,进而影响她的期末成绩。

孩子们一学期的努力,拿什么向父母交待。

至所以会发生的这样的事情,是因为头一天下午,我因公去其他学校有点事情,班里的日常事务就交给副班主任处理,可这个副班主任是出了名的温和男。

50个学生,其他同学都没有这种过急的反应,而唯独这两个女生这样做。

事后我也分析了这件事情,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批评两个女生。

A和B是班级里长得最高大的女生,都有一米六几的个子,两个人都生活在特殊的家庭里,可两人的性格迥然不同,A忧郁内向文静,B开朗外向,略带暴烈。

A的母亲远嫁到我们这儿,婚后育有两女,但夫妻感情不和,母亲带着A的妹妹长期住外婆家。

A被父亲强制留下,父亲开饭店也很少陪她,晚上常常是一个人过夜,一个孩子的漫漫长夜是怎样孤单地度过,难以想像,所以她的心一直在母亲那儿。

在她的日记、作文里经常表达母女分离的那种伤痛,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她的神情,她的眉宇间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这是同龄孩子没有的。

作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班主任,我是看着她长大,看着她越来越孤僻,特别担心她的心理健康,所以也曾劝她母亲回来。

但不幸的家庭总有千般无奈,不是我们外人想得那么简单。

她的母亲始终没有回来,只是在寒暑接她到身边住,给予她最好的衣食。

但最美好的衣食都无法代替日日陪伴在身边,时时萦于生活中丝丝爱意。

现在的A个子越来越高,婷婷玉立,虽是小学生,已出落成一个大美女了,也越来越忧郁。

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站着不靠谱的父母

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站着不靠谱的父母

外教一对一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站着不靠谱的父母有时候,当我们谈起养孩子,有人就会说“自己根本就不会教育孩子了”。

而这类父母往往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眼里全是孩子的缺点,没有看到任何优点。

而看到的缺点越多,就会越纠结痛苦。

而现实是,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问题更多的父母。

我曾经收到一位妈妈邮件,几百字都在诉说孩子的问题。

比如说孩子磨蹭,把妈妈说的话当耳边风,只有吼叫才能听进去。

孩子耍赖,说好只看一集动画片,看完不同意,要继续看,强行拔掉后就发脾气、踢墙,甚至还打人。

妈妈应对的方法是暴力收拾孩子一顿,或者对孩子大吼大叫一通。

因为她工作白天很累回到家后已经没有任何耐心。

还提到孩子很喜欢玩手机,常常趁父母不注意就玩。

因为自己忙的时候,没有时间照看孩子,就会让孩子玩手机。

自己感到很无奈,对孩子没有一点耐心,孩子不听话就打他,骂他,恐吓孩子。

还有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孩子会要求买玩具或者零食!不买就一直嚷嚷,直到烦的不行妥协才停下。

看到这位妈妈的话,我猜很多的妈妈都能找到一些相同的痛点。

只是面对这些问题,你的反应如何?其实,上面说的这些问题,往往是父母的教养方式造成的。

经常吼叫孩子,只会让孩子习惯你的吼叫,甚至忽视你的情绪。

你在那歇斯底里的吼叫着,孩子却还是我行我素,急得你不行。

长期下来,你会发现,孩子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

以致于有一天,你的吼叫也变得毫无意义。

打骂永远不是有效的管教方法。

外教一对一 失控的父母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往往被直接挡在心房之外,因为没有谁会接受一个情绪失控的人。

当然,你过度的反应也许会真的吓到孩子。

那样的结果往往跟你想要的结果背道而驰。

除了情绪的折磨以外,最让父母觉得痛苦的应该是孩子“不听话”。

比如上文中的妈妈说孩子爱玩手机,不听话。

但这个手机是谁放在孩子手上的呢?绝不是孩子自己,而是父母。

有时因为父母自己的需要,不得不请出这个“电子保姆”。

当孩子喜欢这个有趣的电子保姆,上瘾之后,父母又气又恨地禁止孩子接触。

问题孩子都是问题家长的产物——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率作用

问题孩子都是问题家长的产物——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率作用

问题孩子都是问题家长的产物——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表
率作用
章睿齐
【期刊名称】《中华家教》
【年(卷),期】2003(000)007
【摘要】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做人的第一个楷模,其言行举止常常在孩子的身上得到再现。

家庭环境的优劣,家长素质的高低,对其孩子的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抽样统计结果表明,七成以上的父母并不真正懂得如何教育子女。

【总页数】1页(P)
【作者】章睿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8
【相关文献】
1."问题孩子"是父母制造的 [J], 李康耀
2.“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探索 [J], 张兰周;方敏桂
3.问题孩子是父母制造的 [J], 李康耀
4.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作用之我见——对父母榜样教育三个理论问题的思悟新识[J], 李景毅;王迎席
5.家庭教育中幼儿父母异同情况比较─—来自对110位小班家长的问卷调查报告[J], 彭建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妈妈”
【导读】很多妈妈在教育孩子中的各种困惑。

其中很多都存在着共性,即:很多妈妈一直都在责怪孩子,而且随便给孩子的性格或行为“下结论”,“贴标签”!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以下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有篇同样针对这方面的内容,特拿来
(1)我的孩子不爱学习,给他看书他也不看,给他讲故事他也不听。

(2)我的孩子性格倔强的很,不依他他就发脾气。

(3)我的孩子老想着玩,一点不专心,坐不住三分钟。

(4)我的孩子比较任性,非要别人按照他的想法去做。

(5)我的孩子太胆小了,不敢和别人说话,有时候还会吓哭。

(6)我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合群,不爱和小朋友玩。

(7)我的孩子做事磨蹭,干什么都拖拖拉拉的。

(8)我的孩子太软弱,别人抢他的东西,他也不会保护不会还手。

(9)我的孩子有点自私和霸道,不懂得跟别人分享。

类似这样的描述,太多太多了,我只是随手挑出几个。

向我求助过的网友妈妈们,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是否也是用同样的态度和语气,去数落自己的孩子???表面上听起来,“不爱学习”、“倔强”、“不专心”、“任性”、“胆小”、“不合群”、“磨蹭”、“软弱”、“自私霸道”……好像确实是孩子存在很大的问题,或者出现了不良行为。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所谓的“问题”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孩子有孩子的成长规律。

比如,孩子刚刚建立自我意识,有“我”的概念,你就随便给孩子扣上一个“霸道”“不会与人分享”的大帽子?比如,孩子刚刚尝到“占有”的滋味,明白得与失的意思,你就随便对孩子的性格做出“小气”“自私”的结论?比如,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意愿,你就随便给孩子贴上一个“不听话”“叛逆”的标签?
第二,孩子永远充满好奇心,永远都在探索。

比如,8个月的孩子喜欢扔东西,是大脑在学习“客体永存”,孩子难道会一直这样“喜欢扔东西、不懂爱惜”吗?比如,孩子敲击锅碗瓢盆,通过听声音来感知世界,孩子难道是所谓的存心“捣乱”故意“淘气”吗?
第三,有多少“问题”是育儿方法造成的?比如,孩子“不会说话”、“胆小”,那么请问问自己,有没有给孩子创造机会?有没有引导和鼓励?比如,孩子“不爱学习”“不专心”,那么请问问自己,有没有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学的快乐吗?
第四,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妄下结论。

比如,孩子偶尔出现了一两次攻击行为,就变成了“爱打人”;比如,孩子希望妈妈听他的想法买喜欢的东西,就变成了“倔强”;比如,孩子一时情绪不好耽误出门时间,就变成了“磨蹭”。

分析了原因之后,我们再一起来想想这样做的后果。

当你为孩子贴上这些消极标签的时候,当你为孩子扣上这些不良帽子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如你所愿,真的成为你嘴里所说的那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暗示的力量很强大!!!
孩子从妈妈那里接受到什么样的信息,就会把这个信息逐渐转化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在以后的人生中,这个声音一直会影响孩子,阻碍孩子成长。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家长说成笨孩子,他是不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失去自信呢?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家长说成一事无成,他还会觉得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吗?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家长说成胆小软弱内向,他怎么有勇气去面对群体和
社会呢?也许你会解释,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用“激将法”。

我觉得“激将法”要看对什么样的人使用,才会有效。

一个年仅几岁的儿童,他怎么明白你的意图?他更有可能的做法是,越来越贴近你所做的“暗示”。

你越说他“叛逆”,他就越“叛逆”;你越说他“任性”,他就越“任性”;你越说他“磨蹭”,他就越“磨蹭”;你越说他“胆小”,他就越“胆小”。

接下来,最重要的,如何改善“问题孩子”的状况?已经习惯了给孩子下结论、帖标签的妈妈们,我们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呢?
第一,用反义词给孩子积极的鼓励,而不是消极的评价。

当你想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不好的评价时,先想想这个词语的反义词是什么,再说出口。

比如,孩子依赖性强,不要说“你怎么啥事都不会做?而是改成“你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小大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孩子贪玩,不要说“你怎么就知道玩?一点不爱学习?”而是改成“游戏的时间到啦,现在我们看一会书吧!”比如,孩子任性、倔强,不要说“这孩子太任性了,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而是改成“宝贝,别着急,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孩子胆小,萎萎缩缩,不要说“你怎么这么胆小啊?”而是改成“勇敢一点,妈妈喜欢你勇敢的样子!”比如,孩子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不要说“怎么三分钟都坐不住啊?太没耐心了!”而是改成“再坚持一会,妈妈知道你肯定可以的!”经常使用这些积极的鼓励的语言,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自信,真的会朝着正面的方向前进!
第二,妈妈要相信孩子,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妈妈对孩子的要求似乎很高,很完美,只要孩子有一个地方没有达到她的要求,她就觉得孩子这方面不行。

成长,是一个过程;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待。

想一想,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不是也曾经“淘气”曾经“任性”曾经“胆小”吗?所以,别着急,等待孩子慢慢开花!
第三,如果一不小心已经伤害了孩子,要道歉和沟通。

有时候是这样,虽然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往往做不到。

可能你明白了应该多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孩子,不过偶尔情绪一激动,那些消极的负面的词语还是脱口而出。

怎么办呢?一定要及时地和孩子沟通,必要的时候应该道歉,放下家长的权威。

比如,宝贝,对不起,妈妈不应该说你胆小,妈妈知道你是一个很坚强、很勇敢的孩子……这样可以迅速把刚才传输过的负面信息,抵消掉,同时又建立了通畅的亲子交流渠道。

【结束语】妈妈们请不要动不动就认为孩子“有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不过每一个家长,未必都是好家长。

请重视语言的力量,请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不要随便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做出消极的评价,不要随便对孩子的行为方式,做出错误的判断。

让我们试着,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去鼓励我们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