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繁体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黄帝内经繁体版

(完整版)黄帝内经繁体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力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氣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第一册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第一册
1、上古天真论
【本章要点】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⑤,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01(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01(繁体)

深圳岐黃中醫學堂校對注音 中醫經典大字注音誦讀本 黃帝內經·素問 學中醫 愛中醫 用中醫 揚中醫
中醫經典來自古代,以文言文為主,裡面的生僻字也不少,對大家學習中醫造成了一定的障礙,我自己當年學習經典的時候也很頭大。

近年來國學升溫不斷,中醫逐漸得到大家認可,學習中醫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學習中醫經典,國內出版社也出版了很多中醫經
,成chãnɡ而ãr 登dēnɡ天tiān。

問wân 于yú天tiān 師shī曰yuē:余yú聞wãn 上shànɡ古ɡǔ之zhī人rãn ,春chūn 秋qiū皆jiē度dù
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心xīn ,愚yú智zhì賢xián 不bù肖xiào ,不bù懼jù於yú物wù,故ɡù合hã於wū道dào 。


壯。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六八,陽上shànɡ,面miàn 焦jiāo ,髮fà鬢bìn 頒bān 白bái 。

七qī八bā,肝ɡān 氣qì衰shuāi ,筋jīn 不bù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去qù世shì離lí俗sú,積jī精jīnɡ全quán 神shãn ,遊yïu 行xínɡ天tiān 地dì之zhī間jiān ,視。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繁体竖排注音版(左汉字右拼音)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繁体竖排注音版(左汉字右拼音)

黃huáng 帝dì內nèi 經j īng •-素sù問wèn上shàng 古g ǔ天ti ān 真zh ēn 論lùn 篇pi ān 第dì一y ī 昔x ī在zài 黃huáng 帝dì,-生sh ēng 而ér 神shén 靈líng ,-弱ruò而ér 能néng 言yán ,-幼yòu 而ér 徇xùn 齊qí,-長zh ǎng 而ér敦d ūn 敏m ǐn ,成chéng 而ér 登d ēng 天ti ān 。

-乃n ǎi 問wèn 於yú天ti ān 師sh ī曰yu ē:-余yú聞wén 上shàng 古g ǔ之zh ī人rén ,-春ch ūn 秋qi ū皆ji ē度dù百b ǎi 歲suì,-而ér 動dòng 作zuò不bú衰shu āi ;-今j īn 時shí之zh ī人rén ,-年nián 半bàn 百b ǎi 而ér 動dòng 作zuò皆ji ē衰shu āi 者zh ě,-時shí世shì異yì耶y ē,-人rén 將ji āng 失sh ī之zh ī耶y ē。

-岐qí伯bó對duì曰yu ē:-上shàng 古g ǔ之zh ī人rén ,-其qí知zh ī道dào 者zh ě,-法f ǎ於yú陰y īn 陽yáng ,-和hé於yú術shù數shù,-食shí飲y ǐn 有y ǒu 節ji ē,-起q ǐ居j ū有y ǒu 常cháng ,-不bú妄wàng 作zuò勞láo ,-故gù能néng 形xíng 與y ǔ神shén 俱jù,-而ér 盡jìn 終zh ōng 其qí天ti ān 年nián ,-度dù百b ǎi 歲suì乃n ǎi 去qù。

黄帝内经下篇 繁体版

黄帝内经下篇 繁体版
《太樸
2010年01月23日星期六06:25
經言:形濇脈滑,形滑脈濇,形小脈大,形短脈長,形長脈短,肥人脈細,瘦人脈燥者,具非吉兆。痤疿痱疹,食勞而肺脾濕鬱。疔生無方,濕病(病水火)鬱脾憂外侵。氣勝而形驕,形勝則氣夭。氣虛形虧,氣實形引。形盛脈細、蹇滯及危。形瘦脈大,火王氣盈。實多中風,因形盛而血泣。病(病水火)滯病(病水火)壅,火亢暴厥。羸瘦血少而陰虛,相火亢賁則風嗽。形脫氣盛無生,氣衰形虛有救。形大皮寬終天年,形大膚緊當夭。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刺無傷脈肉為故,其大筋小筋之分入骨,熱病已止。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氣妄,刺之寒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寒以補之。無寒以針調之,病止。
病風目寒目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目寒目熱,三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泄衛氣(氣火)沸然,刺骨髓,汗出百日,泄營氣(氣火)沸然,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此端刺者也。
浮白而肥,氣欎多病(病水火)。紅黃相鬱,濕熱上蒸。面無血色,脈見沉弦芤革而失血。戴眼乏力聲嘶,脈沉虛汙白無光,癆極難方。髪枯生花,血燥火勝;衛虛風動毛髮隊落,氣鬱陽勝髪微。眉無也,癘風而不治。髪逆,則膽氣上攻。凸睛,則癭為項患。此形色之見矣。
故赤多則熱,青多則痛,黑多疲痹,白多則寒,黃多則疸。青黑寒熱,青翠虛勞,青白傷氣,青黃多虧。黃青多驚,黃黑恐瘀,黃白氣滯,汙黃土鬱。紅黑心病,紅青血泣,紅黃暑熱。白青氣鬱,白黃衛虛,白紅煩熱,白黑氣痛。黑紫血滯,黑黃氣虧,黑白水竭。
師言:神生於恬譫。識生於微踐,性生於嗇服,命生於安乃止。
而病由至痛,從風來。火緣病(病水火)至,則識來也。故人常啖肉過則血漓而細緩,傷酒則血搏而肝積,夜多食而脈實大,日頻餐而氣虛,自廢天常也。

内经--繁体

内经--繁体

【內經】課程目錄01-緒論(1)02-緒論(2)03-緒論(3)04-緒論(4)05-緒論(5)06-緒論(6)07-緒論(7)08-《素問‧陰陽應象大論》(1)09-《素問‧陰陽應象大論》(2)10-《素問‧陰陽應象大論》(3)11-《素問‧陰陽應象大論》(4)12-《素問‧陰陽應象大論》(5)13-《素問‧陰陽應象大論》(6)14-《素問‧六節臟象論》(1)15-《素問‧六節臟象論》(2)16-《素問‧五臟別論》17-《靈樞‧天年》(1)18-《靈樞‧天年》(2)《靈樞‧五味》19-《靈樞‧海論》20-《素問‧太陰陽明論》(1)21-《素問‧太陰陽明論》(2)22-《素問‧太陰陽明論》(3)23-《素問‧太陰陽明論》(4)《靈樞‧本輸》24-《靈樞‧脈度》《靈樞‧大惑論》25-《靈樞‧決氣》26-《靈樞‧營衛生會》(1)27-《靈樞‧營衛生會》(2)28-《靈樞‧營衛生會》(3)29-《靈樞‧營衛生會》(4)30-《靈樞‧五癃津液別》(1)31-《靈樞‧五癃津液別》(2)32-《靈樞‧邪客》33-《靈樞‧本神》(1)34-《靈樞‧本神》(2)35-《靈樞‧本神》(3)36-《靈樞‧本神》(4)《靈樞‧本臟》(1)37-《靈樞‧本臟》(2)38-《素問‧生氣通天論》(1)39-《素問‧生氣通天論》(2)40-《素問‧生氣通天論》(3)41-《素問‧生氣通天論》(4)42-《素問‧生氣通天論》(5)43-《素問‧生氣通天論》(6)44-《素問‧生氣通天論》(7)45-《素問‧生氣通天論》(8)46-《靈樞‧百病始生》(1)47-《靈樞‧百病始生》(2)48-《靈樞‧百病始生》(3)49-《靈樞‧百病始生》(4)50-《靈樞‧百病始生》(5)51-《素問‧舉痛論》52-《素問‧熱論》(1)53-《素問‧熱論》(2)54-《素問‧評熱病論》(1)55-《素問‧評熱病論》(2)56-《素問‧咳論》(1)57-《素問‧咳論》(2)58-《素問‧痹論》(1)59-《素問‧痹論》(2)60-《素問‧痹論》(3)61-《素問‧痿論》(1)62-《素問‧痿論》(2)63-《靈樞‧水脹》64-《素問‧五臟別論》《素問‧脈要經微論》(1)65-《素問‧脈要經微論》(2)66-《素問‧脈要經微論》(3)《素問‧平人氣象論》(1)67-《素問‧平人氣象論》(2)68-《素問‧平人氣象論》(3)69-《素問‧平人氣象論》(4)70-《靈樞‧五色》71-《素問‧至真要大論》(1)72-《素問‧至真要大論》(2)73-《素問‧至真要大論》(3)74-《素問‧陰陽應象大論》75-《素問‧至真要大論》76-《素問‧上古天真論》(1)77-《素問‧上古天真論》(2)《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黄帝内经(医史文献)—搜狗百科

黄帝内经(医史文献)—搜狗百科

黄帝内经(医史文献)—搜狗百科名称由来《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

黄帝内经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

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

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

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

成书时代《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

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古人主要有三种观点:先秦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晋代的皇甫谧,宋代的林亿、高保衡等。

他们认为像黄帝内经这样科学巨著,非通晓智慧的圣贤大智不能为之,所以必定是黄帝所作。

战国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邵雍、程颢、司马光、朱熹,明代的桑悦、方以智、方孝儒、清代魏荔彤等。

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将《黄帝内经。

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有许多相同之处,足以充分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其次,《史记·扁鹊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与《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相类似,但却朴素、原始得多,而《史记·仓公列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却比《黄帝内经·素问》有所进步,由此推断:《黄帝内经》应当是扁鹊时代以后、仓公时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

《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

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

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

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

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

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

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

东汉末张仲景撰《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

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

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

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一、素问1.《五运行大论》“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至真者,道也。

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

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于心。

”7. 《玉机真脏论》“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1.《本神论》“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黄帝内经》白话文通俗版全文

《黄帝内经》白话文通俗版全文

《黄帝内经》白话文通俗版全文目录《黄帝内经》白话文通俗版全文《黄帝内经》通俗版全文导读一、“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二、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四、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协调统一体五、生命观六、形神统一观《黄帝内经》通俗版全文上卷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阴阳别论篇第七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六节脏象论第九篇五脏生成篇第十五脏别论篇第十一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玉版论要篇十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三部九侯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黄帝内经》通俗版全文 (下卷)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明脉解篇第三十热论篇第三十一刺热篇第三十二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逆调论篇第三十四疟论篇第三十五(全卷完)——END——《黄帝内经》白话文通俗版全文《黄帝内经》通俗版全文导读《黄帝内经》接受了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

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

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

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

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

黄帝内经白话文(带书签)

黄帝内经白话文(带书签)

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一)上上上上上上上一从从从黄黄,生生生生生生,很很从很很很很很很很,幼幼很幼幼幼幼幼幼幼幼很幼,长长长长,既既既既既既,及及及幼长很,登上登上登长登。

他他他他他他:我我我上上很很从候,幼年年年年年年年,动动动动动动;现现从候,幼年年及年年,而动动很年动而而力登,这这这很很这动这这这及从这,还这还还还上从候还动幼还生这这及从这?他他歧歧我:上上很这从候,那那那幼还生长他从,年能能能很上能能能能能能能长能而而而而而,调调还生从调能,使长使使使使从使使。

饮饮饮这饮饮,动作饮一作作作,既动不幼不不,既又又年又从又幼,这而年能所所所所,协调协一,活使上活从能能幼年,年年年年过过过候过;现现从候很动这这现登,把把把把把,滥饮而又,使使使从生活及还使惯,醉把醉又,还因因因因,而使能而而而,还因因因因而使上因因因,动不不不能不不而因从气因,动很很协不而所,而而而而而从一很长幼,违违候生违违,起起动作,毫而作作,这而使年年长幼很动动登. 上这古那还生长他从候现古古古古候从很很,总总总使幼总总总总总总总还总,而及很又过,而因总心心心心,排排排排不排,而使上因以以,而所精不精黄,这现,疾总很而从发生。

还因,候还很人而而而心心,少饮因少,因情心作而情饮情情,所形不动而动使形倦,上因还而调以,各候年年各各这因而因因能各从各少。

候还而上人人人饮幼年人幼人美,各随随人人随随随年随使因随,长大大大能各从总大使大,愉幼能生活,社幼能登而上高高,年动都都都,这而这那候所幼上所所而所。

还而因因动使把从因因年动幼因起他还因目,因因任任总任从幼幼随年动年任任他还从而而。

而上无无从,生生从,年力长从还这年力很从,年动还都都幼幼从能能而动而情情,这而所所还生长他。

他还长这而年能幼年年年年年而动动动动幼动动,使这这很幼幼调正正登正正还正从正能而正形动正黄都总因正正正害这总。

黄黄我:候幼人动从很很,动年生不登不,这这很而力动而登这,还这还能能作作从限作这?他他我:不登使登女年,肾因肾所登起生,乳乳乳乳,头发过头头肾。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原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篇第六阴阳别论篇第七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五藏生成篇第十五藏别论篇第十一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明脉解篇第三十热论篇第三十一刺热篇第三十二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逆调论篇第三十四疟论篇第三十五刺疟篇第三十六气厥论篇第三十七欬论篇第三十八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腹中论篇第四十刺腰痛篇第四十一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痿论篇第四十四厥论篇第四十五病能论篇第四十六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脉解篇第四十九刺要论篇第五十刺齐论篇第五十一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志论篇第五十三针解篇第五十四皮部论篇第五十六经络论篇第五十七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气府论篇第五十九骨空论篇第六十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调经论篇第六十二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内经素问王冰注(繁体横排版)1-40

内经素问王冰注(繁体横排版)1-40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啟玄子王冰撰新校正云:,按唐人物志,氷仕唐為太僕令,年八十馀以壽終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贏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

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

”《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迺其數焉。

新校正云:詳王氏此說,蓋本皇甫士安《甲乙經》之序,彼云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鍼經》九卷,《素問》九卷,共十八卷,即《內經》也。

故王氏導而用之。

又《素問》外九卷,漢張仲景及西晉王叔和《脉經》只為之九卷。

皇甫士安名為《鍼經》,亦專名《九卷》。

楊玄操云“《黃帝內經》二帙,帙各九卷”,安隋書《經籍志》謂之《九靈》,王氷名為《靈樞》。

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

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蕆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逕,出不由戶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閒出焉。

則周有秦公,按別本一作“和緩”。

漢有淳於公,魏有張公、華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真經,式為龜鏡。

而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或兩論併吞,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未已,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而云世闕。

重《合經》而冠《鍼服》,倂《方宜》而為《欬篇》,隔《虛實》而為《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皮部》為《經絡》,退《至教》以先《鍼》,諸如此流,不可勝數。

黄帝内经-灵枢-繁体竖排大字粗宋课件

黄帝内经-灵枢-繁体竖排大字粗宋课件

黄帝内经灵枢内 经 灵 枢九针十二原第一1本输第二5小针解第三10邪气藏府病形第四13根结第五19寿夭刚柔第六22官针第七25本神第八28终始第九30经脉第十36经别第十一47 经水第十二49 经筋第十三51 骨度第十四56 五十营第十五57 营气第十六58 脉度第十七59 营卫生会第十八61 四时气第十九63 寒热病第二十一66 癞狂病第二十二68 热病第二十三70厥病第二十四74病本第二十五76杂病第二十六77周痹第二十七80口问第二十八81师传第二十九84决气第三十86肠胃第三十一87平人绝谷第三十二88海论第三十三89五乱第三十四91胀论第三十五92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94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95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97 血络论第三十九99 阴阳清浊第四十101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102 病传第四十二103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105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107 外揣第四十五109 五变第四十六110 本藏第四十七112禁服第四十八117五色第四十九119论勇第五十122背腧第五十一124卫气第五十二125论痛第五十三126天年第五十四127逆顺第五十五129五味第五十六129水胀第五十七131贼风第五十八132卫气失常第五十九133 玉版第六十135 五禁第六十一138 动输第六十二139 五味论第六十三141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142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146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149 行针第六十七151 上膈第六十八153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154 寒热第七十154 邪客第七十一155 通天第七十二159 官能第七十三162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164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167 卫气行第七十六172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175 九针论第七十八177 岁露论第七十九181 大惑论第八十184 痈疽第八十一187黄 帝 内 经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

余子万民。

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力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氣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

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與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甯,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土?憂乎陽。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

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藁不榮。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惟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

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鬬而鑄錐,不亦晚乎!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

雖有賊邪,弗能害也。

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

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

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

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陷脈為瘻,留連肉腠。

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

清淨則肉腠閉拒。

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

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

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

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陰平陽祕,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流連,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欬,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胷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衂,仲夏善病胷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鼻?刃,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胷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此平人脈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乎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

皆視其所在為施鍼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

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

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殺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

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

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

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為得道。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上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

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