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医之源。
它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结和创新,集医学、哲学、文化于一体。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领悟到了许多医学和生活方面的智慧。
下面我将就其中的几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首先,《黄帝内经》中提出了“防则无病,治则已病”的观点。
这意味着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预防疾病,而不是等到病情已经发展到不可逆转的程度再进行治疗。
这对于我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休息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疾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中医调理方法,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其次,《黄帝内经》主张“上工伐木,其日则治,其夜则寝。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适度的劳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过度劳累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容易导致精神疲劳和各种健康问题。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使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
在工作期间,注意保持好的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疲劳,做到工作与休息的平衡。
另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病因的重要性。
它认为病的发生与人体的环境、气候、饮食、情绪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
在生活中,正确的饮食、恰当的情绪调节和适宜的运动方式都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同时,了解自身的体质和疾病的病因,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中医调理方法。
通过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四时调理的原则。
根据自然界四季的变化,合理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春天是阳气渐长的季节,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夏天气温高,宜食用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薏米、绿豆等;秋天是收获的时候,适合吃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谷物、坚果等;冬天气候寒冷,可以适当增加热量的摄入,如瘦肉、花生、核桃等。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篇一由于文言文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匮乏,确实读不懂《黄帝内经》,但仍然为她而着迷。
迷于书中所写的东南西北中,迷于她所写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迷于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肾脾,以及书中的酸咸甘苦辛。
她告诉我,吃什么最健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
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我为书中所写的一切而痴迷,相信随着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篇二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同身受。
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很多老师得了慢性病,比如颈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虽求医问药,也只能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
平时,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一章:导言1.1 引言在这个章节中,我将对《黄帝内经》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它的作者、出版时间和内容概述。
1.2 作者简介介绍了《黄帝内经》的作者,包括黄帝和《内经》的其他作者。
1.3 出版时间说明了《黄帝内经》的出版时间和版本变迁。
1.4 内容概述概述了《黄帝内经》包含的内容和章节划分。
第二章:医学哲学2.1 医学哲学简介介绍了《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哲学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2.2 阴阳学说详细解释了阴阳学说的内涵和作用,以及它在医学中的应用。
2.3 五行学说解析了五行学说的核心理念,以及它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章:诊断与治疗3.1 诊断方法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步骤和技巧。
3.2 治疗方法介绍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气功疗法等。
第四章:饮食调养4.1 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阐述了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饮食调节的五味、五谷杂粮的选择以及禁忌食物等。
4.2 膳食疗法介绍了中医的膳食疗法,包括根据体质调整饮食、药膳的烹饪方法和食疗方剂的制备等。
第五章:运动养生5.1 运动养生的意义解读了中医运动养生的意义以及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
5.2 养生常识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常识,包括如何进行适度的运动、避免运动损伤等。
第六章:情志调摄6.1 情志与健康关系说明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调节情志以维持身心健康。
6.2 调摄方法介绍了中医的情志调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培养良好心态和修炼内功等。
第七章:附件附件一:《黄帝内经》原文摘录在该附件中,收录了一些《黄帝内经》的原文摘录,以供参考。
附件二:《黄帝内经》相关研究论文在该附件中,收录了一些与《黄帝内经》相关的研究论文,以供进一步阅读。
第八章: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包括法律定义、相关解释和引用的法律条款等。
---。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6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6下面再介绍一下《黄帝内经》的流传。
《黄帝内经》有两部书:第一部是《素问》《黄帝内经素问》这部书,虽然张仲景在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说《素问》和《九卷》(即《灵枢》),都是他重要的参考书,但是在流传过程中,古代的传抄、抄写、刻在竹板上,或者是用纸张,当然条件也比较差,传写当中经常有散失、有错乱,所以到唐代的时候,这个本子就比较乱了,多亏了唐代的王冰,号叫启玄子,你看他那个号就是到家的号。
这个王冰在唐代的宝应年间,他面对着残缺不全的《素问》的流传那个本,感觉的很苦恼,他到他的老师张公家里去,看到一本秘本,所谓秘本,密不外传之本。
他看到张公的秘本非常好,或者相对来说比其它流传本更好,他就以“张公秘本”作为蓝本,参校着其它的版本,作了整理、编次。
编次,编排次序,因为原来的篇目也比较乱,有的同一内容,两个篇名;有的同一篇名两个不同的内容;有的句子也念不通了,他需要以“张公秘本”为蓝本,参照其它的书、其它的版本作了很好的整理,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黄帝内经素问》又注明是王冰次注,就是王冰编排次序、加以注解。
本来就是原文,王冰现在有很多注解,(手举书)你看就是这个版本吧,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本子,上面这些大字就是《内经》的原文,下面这些小字就是王冰对这原文的注释,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读到的《素问》,它就是经过唐代王冰整理的,所以王冰这个本子是有相当的权威性,除此之外没有完整的《素问》了。
尽管刚才我说《太素》杨上善比王冰还早,但是杨上善是把《内经》、《灵枢》、《素问》根据内容分类了,不是按原篇下来了。
现在我们能读到《素问》,应该感谢王冰。
王冰在他整理过程当中,有的地方念不通,他要改、还要注、还要整理,人家王冰在整理的时候,原来的字就是用黑笔、墨笔,他自己改的那个地方,他用朱笔,用朱砂的写成红字,表示说我很负责任吧,原来是这样,我改的,我就改成红字了,可是在传抄过程当中,这几百年下来,红字也给炒成黑字了,所以尽管我们现在看来有些字,原文的字可能是王冰改的,那是猜测,有的很明显知道是改的了,有些就看不出来,所以那些是红笔,王冰改的,那些是原文的,一时也分不大清楚了。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怎样学习《黄帝内经》?一、就黄帝内经本身提出学习和研究经典著作的方法。
1、“三掌握”学习法。
《著至教论》专门讲研究如何学习和教学的收获,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道:广义而言,研究天地万物运行变化规律和理论法则方面的知识。
就医学而言,是专门研究《黄帝内经》当中所建构的医学知识道理。
为什么把“三知”称为“三掌握”?知:不是知晓、知道、了解的意思,此处是掌握、驾驭和控制的意思。
比如封建社会把一个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称之为知州,知府,知县等。
1)上知天文:包括宇宙的形成,天体的结构、日月星辰运转规律、历法等知识,要予以掌握,因为这些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乃至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
因此,运用运气理论来指导临床,就是这一方法的具体体现。
所以,学习《内经》对内经中涉及到的天文知识、地理知识、历法知识等的掌握都是属于上知天文。
2)下知地理:在此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地域气候、地域当中动植物的分布等。
学习医学知识时,要对人类不同的生存环境予以了解,并把它运用到医学知识领域当中。
因为人类生存环境不仅是影响人的体质类型,影响治疗药物的选择,还是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3)中知人事:包括人的形体结构特征、生理病理特征、体质特征、以及机体对于各种治疗反应性的差异等,还包括影响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变化等。
这些都影响着人类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2、“三结合”学习法主要见之于《素问》第三十九举痛论。
黄帝和岐伯交谈时明确指出“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两个验字和合字,其内涵是一致的,强调了一种应验结合的意思。
能做到这三结合,对医学道理来讲,就不会迷惑。
对医学道理中最重要的理论和医学技术能穷极它,彻底的掌握它、了解它,并能够予以应用,就是级的意思。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书名:《黄帝内经》作者: (唐)王冰注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译者: 王冰注解出版年: 2003-11页数: 316正文:上卷―――素问篇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译文:古人知道宇宙之道在教育普通人时,总是在说,对于虚邪贼风等致病的因素,我们应该及时避开,精神应守于内,这样真气跟随身体,精神平和内守,就不会生病。
所以要志向不要过高,而减少欲望,内心安宁没有恐惧,身体不要过于疲惫,气会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已的愿望。
人们不论吃什么食物都感觉很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足,大家喜欢各自的习俗,不社会地位高低都不羡慕他人,民风淳朴。
所以任何不当的嗜好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目,任何邪淫的事都不能迷惑心智,无论愚笨、聪明、有能力、没有能力的都不惧怕任何事物,因而合于宇宙之道。
所以能到百岁动作不衰老,用其修身养性的德性让他没有任何危险和损耗。
读书笔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一般称为外邪,我们人生病,十有八九都是从心而病,心情不好,免疫力下降让外邪有了入侵的可能性。
当我们清心寡欲,无欲无求时,因为欲望少需要小,人生目标容易达成,心内容易满足和拥有幸福感,从而免疫力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生病的可能性小。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段文字的核心是,志闲而少欲,想想现在的人,物质丰富的情况下,让欲望也在不停的扩张,欲望多了,人往往会心神不宁,为钱奔忙,心主神明,心乱了,气乱,气散。
身体的问题就一点点的出现了。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2023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_3
2023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023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
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
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
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来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
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2023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黄帝内经》与《易经》、《山海经》并称中国古代的三大奇书,给后人留下了团团迷雾,至今仍神秘莫测。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1《黄帝内经》与《易经》、《山海经》并称中国古代的三大奇书,给后人留下了团团迷雾,至今仍神秘莫测。
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史,从无解剖学这门学科。
《黄帝内经》不但清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而且对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学科做了精辟描述。
《黄帝内经》的很多论述,人们至今只知道其结果是正确的,当代人类科学还不能做出科学解释。
因此,有人认为《黄帝内经》与《易经》一样,其著述者有着比现代人更加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是大圣大智之人。
《黄帝内经》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要数其阴阳五行学说,他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也对世界现代科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至今沿用的预测学,除来自《易经》外,很大部分均来自《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一直是阴阳五行学说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鼻祖,也是一部预测学的书,他告诉人们顺应自然法则,如何养生和避免灾祸。
“从金木水火土的衰旺生克,可以推知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成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的险夷,死生的日期”。
如肝主春木之气,如果一个人日干为甲乙,肝必旺盛,一生就不会患肝上的毛病。
若病在肝脏,到夏天就会痊愈;如果夏天好不了,到秋天就会加重;如果不死,冬天病情就会呈执持状态;次年春天,肝逢春木本气,病情就会缓解,如此循环往复。
《黄帝内经》“上穷天纪,下极地理,选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兵法、社会、历法、阴阳等各个学科,其中的医学理论迄今才被西方医学论及,而且比西方医学更加高明。
《黄帝内经》是大圣大智之人的著作。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说法颇多。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三篇2--阳气的作用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三篇2--阳气的作用读经典,领略古人智慧。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从这一条开始讲述阳气的作用,《内经》先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如果太阳不能正常运行,万物也就不能生存。
人体的阳气出了问题,人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生命结束。
人体的这股阳气,具有向上,向外的性,来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阳气给了我们身体温度,让我们的气血津液能够输布全身,让脏腑功能保持正常。
【原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受到寒邪的影响,把像门轴一样可以自由运转的阳气伤害了,患者就会变现出动作呆板不协调,惊是一种描述人受惊之后的失措的样子。
动作完全不听神识的指挥了。
形神的分离,神气就会浮越。
受到暑热的影响,人就会出汗,心烦而气喘。
因为汗出伤了肺阴。
受到暑热的影响耗散阴液。
暑热扰动心神,心气浮躁,表现在外就是说话多。
暑热还可能让人出现身大热,大汗的阳明证。
受到湿气的影响,头就像有个东西裹住了一样,因为头为诸阳之会,阳气受湿气的困扰黏连不舒。
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
受到气的影响,可致浮肿。
这个好理解,例如我们崴脚之后的肿胀,都是伤了气机。
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原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能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是推动生命活动的能量,如果一个人一直处在烦劳忙碌的情况下,就会不断的消耗阳气。
这种操劳过度,先是消耗了阳气,最后导致阴精耗竭。
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很多人因为工作的繁忙而猝死,就是阳气消耗掉的结果。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第一天
今日学习《黄帝内经素问》卷三《生气通天论》:第一段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第一段解析:关于这一段的意思我的理解是:黄帝认为阴阳为天地万物以及生命的根本,天上地下、万事万物、所有生命、人体脏腑均依赖于阴阳之气的互通。
如果人们经常违背阴阳的变化规律,我们的身体就会受到邪气的伤害,所以保持阴阳平衡是维持寿命的根本。
像苍天之气清净的话,我们人体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苍天之气的变化规律,人体就会阳气固守,即便是有不良贼风邪气侵袭,也不能伤害到人体,这因为顺应了天地自然之气以及阴阳变化。
圣人能够持守精神,顺应天地阴阳之气、通晓阴阳变化之理。
如若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阻闭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因为人们不能顺应自然阴阳变化之故,使阴阳之气被削弱了,是属于自伤。
而人的阳气,就像是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若阳气紊乱失调,失了正常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的寿命就会折损甚至夭折、生命的既能也会暗弱不足,自然天地正常运行需要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所以人的阳气也是在外在上,才能起到抵御外邪、维持身体健康。
所以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机体健康不外乎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生活规律、明了顺应四时天气阴阳变化、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是养生保健、长寿的根本,违法此法则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而阳气在外、在上、向阳,由着卫护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维持阳气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更好的护卫机体健康。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念书笔记——养身摄生1.《黄帝内经·素问·上古无邪论》我们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无邪论》中的第一篇就看到了黄帝对关于工资何年过半百而衰的疑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掉之耶?”尔后岐伯答复他说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法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算,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放之于当代,我们亦可问为什么我们不克不及尽终天算,为什么半百而衰?而岐伯的答复也是相符现今社会生计情况的,那就是人们不遵守阴阳四时和正常生涯的纪律,妄想一时之享乐,而耗散了精气神.而若何“度百岁而不衰”岐伯又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澹泊虚无,真气从之,精力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低不相慕,其平易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克不及劳其目,淫邪不克不及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人体按照正常的“生.长.壮.老”心理纪律来说,老是会有年轻的一天,但是假如我们可以师法上古之人保持无邪,老而能全形,延缓精气衰竭,不就能老而不衰了么.而上古之人中又分“真人者”.“至人者”.“圣人者”和“圣人者”,相对而言,本身更崇尚“圣人者”的养发展寿之道:“处寰宇之和,从八风之理,通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不雅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不思惟之患;以恬愉为务”于是能“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力不散,亦可以百数”.人本来就是要处于世俗之间的,我们是无法达到”成仙登仙“的境界的,但是我们可以经由过程修炼本身的心性,使得自身活着俗中保持身心均衡,心稳固,则神稳固,神稳固章形气相合,不被世俗的“劳”困住身,也不被世俗的“患”困住心,思惟是游离于寰宇的,又有什么能困住本身的身呢,也天然不会被病痛所困扰.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整篇在阐述要适应四时来保养,但本质照样在强保摄生的总原则,即防病必需要遵守“阴阳”的升沉变动.因为阴阳才是万物之基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本质照样阴阳的变更纪律.同时由适应季候纪律总结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逝世;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知道何为生,何为逝世,何为逆,我们就可以根据人体和天然的纪律来预防,进而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如许的预防思惟不管在当时照样现今都是很有意义的,并且值得我们持续发扬.比之于现代医学,或者说西方医学,都是在研讨若何治病,而黄帝内经的这种思惟倒是在强调若何不致病,这才是人类医学的最高境界.3.《素问·朝气通天论》此篇其实是在揭示人体之气和气象是相通的,如:“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寰宇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气象.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这其实也是“整体不雅”哲学思惟的表现,因为人不是自力消失的,是和寰宇共存的,虽不克不及说能长久得和寰宇共存,但是人的消失,是和寰宇互相感应的.同时也描写人体的卫气.营气.阴气.阳气和五藏之气的功效,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如是则表里折衷,邪不克不及害,耳目愚蠢,气立如故”并以此来解释人体健康的一个尺度,就是阴阳折衷,即“阴平阳秘,精力乃治”.在阐述人体五藏之气“肝心脾肺肾”和对应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之间的接洽,又道出了“长有天命”,就要“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这也是对健康的身材状况的一种描写.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篇阐述内容丰硕,详尽地描写了人体的阴阳五藏六腑气血脉象应合于寰宇之阴阳四时五气.研讨摄生之法,不管是以药食,照样以形体活动,最症结的照样要达到“调摄阴阳”的目标,而本篇中就有相干的描写,对于后世养身摄生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如在黄帝问岐伯若何调摄阴阳时,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愚蠢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晦气,下虚上实,涕零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缺少,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愚蠢,身材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工资无为主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限,与寰宇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这段话其实就是根据《上古无邪论》里关于人的发展壮老的心理理论所延长出来的,女子月事以时下,以七为纪,须眉精气溢泻,以八为纪,控制了如许一个纪律,我们就可以知道何时会衰,何时会损,文中还特殊提出“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这几个时光点人体的变更,就是在告知我们要在响应的年纪在那些轻易虚损的方面进行填补,就能达到“有余”,然后我们就能“身材轻强”,进而达到即使年迈也可以身材再度强健,本来就很强健的则调摄得更好的目标.5.《灵枢经·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向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摄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经》是以阐述针刺之法为主的医学经典,这段话就取自个中,虽是岐伯在解释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但现实是在阐述五藏之神对于人体意志思虑智等精力心理活动的感化,同时也说清楚明了精力活动和心理活动也能“节阴阳而调刚柔”.6.《灵兰秘典论》“故主明则下安,以此摄生则寿,殁世不殆,认为世界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摄生则殃,认为世界者,其宗大危.”这里的“主”就是“心,强调了心主神明的功效,对换摄其他器官起决议性感化.细心不雅察,就能发明内经中谈及摄生真理的同时,也谈判论若何治国,如该段结尾处就论及:“认为世界者,其宗大危.”意思就是同理的话,运用到治理国度时,君主不明,那么国度的基本就会受到威逼,就会产生骚乱,苍生就不克不及安定.又如“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尔后药之,乱已成尔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既是在说“治未病”的预防思惟,也是在说治理国度的症结在于预防战乱.这是因为圣人认为治理国度和治理人体健康的道理是相通的,都是要遵守万事万物产生和产生的纪律的,所以这也启示我们是否可以从治理学的角度,融入治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原则来摄生,以达到优化对人体的治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摄生看作是在优化对性命健康的治理,而内经里就供给了许多不合的治理门路,就像档案分类一样,有按照四时或骨气等时光纪律来治理人体的,或按照脏腑以及对应经络来进行计划治理的,亦有按照体质的阴阳虚实湿燥来治理的,但究其本质,照样法于阴阳,和于法术.。
2024年《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2024年《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经典,其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对现代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4年,我重新阅读这部经典,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黄帝内经》强调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的身体健康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外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黄帝内经》的观念提醒我们,要关注外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阴阳平衡的养生原则《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阴阳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平衡,导致身心失衡。
《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提醒我们,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平衡,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五脏六腑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维护五脏六腑的健康。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提醒我们,要关注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情志养生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认为,情志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导致身体内部阴阳失衡,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情志养生是养生的关键之一。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导致各种情绪问题的发生。
《黄帝内经》的情志养生方法提醒我们,要关注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饮食养生的原则《黄帝内经》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重要来源,也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饮食的重要性,导致各种营养失衡和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原则提醒我们,要注重饮食的重要性,采取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饮食习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二篇1--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二篇1--四季养生读经典,领略古人智慧。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天地之气机升发,但是这个升发之气是从去年收藏的气而来,因此要想春天气机升发的好,首先要收藏的好。
我们也可以拿一天来看,只有晚上休息的好,早上慢慢活动活动升发,帮助人体的气机升发一下,身体才会非常的舒服。
如果昨天晚上没有休息好,早上怎么升发也不行。
天地的这股升发之气,长养万物,万物欣欣向荣。
因此对于春天的升发之气,我们要注意气机收藏和气机升发这两方面。
不能只从升发上来看待问题。
这是春天的原则。
具体要怎么做呢?夜卧早起,晚上早点睡以收藏,早上早点起以配合升发。
起来之后要干什么呢?广步于庭,被发缓形,缓慢的在庭院中散步,头发也披散着不要让身体做一些剧烈的运动,动作要舒缓。
现在很多人早上喜欢跑步或者一些剧烈的健身,认为对身体好,其实从这一句来看,古人建议我们早上做一些舒缓的动作,因为古人认为微动升阳,剧动伤阳。
不仅是身体上,心里也要有一些注意,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身体上的舒缓,再加上内心的调整,慢慢让志气升发起来。
这个志气不是欲望和贪念,而是一种为别人付出的想法,是一种精进的状态。
这个时候还要注意生,而不要有杀伐,给予而不是夺取,赏赐而不是处罚。
这是一种遵守道的德行。
特别是早上、一年的春天不要批评人,不要处罚人。
要保护好他们的升发之气。
这样才是养生之道。
这也是和春天升发之气相应的。
如果我们逆升发之气,就会影响到身体的肝气,因为肝气在人体里主升发。
没有肝气的升发,夏天就因为升发不足导致火气不足,因此夏天会出现寒病,万物不得生长。
【原文】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5篇1今天看《黄帝内经》,发现我几十年以来皮带一直系错了地方。
老人家说,“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原来腰带扎住的一圈,正好是带脉,带脉对十四条经脉有收紧的作用,约束经脉之间的联系。
经络通于脏腑,脏腑关乎情志,收不住带脉,精神无法沉入丹田。
现在人的裤子,裤腰越来越低。
而且女人们根本没有裤带,就是有的也仅仅为了好看而已。
穿这样的裤子,当人坐下的时候,呼吸会显得短促无力。
气只能送到胸膛,达不到丹田。
常常追求的悠闲自得舒服自在,其实是因为气的涣散导致得力不从心。
2人过四十气变虚,阳气由下往上欺。
气的运行方向应该是有下往上的。
气的运行方向开始发生了改变,这是人开始走向衰老的开始。
《黄帝内经》讲,捏脊可以把气降下来。
另讲,“脊”是通“积”的。
“捏脊”其实是“捏积”。
还讲,古人讲“息者为积”。
气血运行的过程,因内感七情,外感六淫,必然造成气血瘀滞。
气血瘀滞最多的地方就是脊背。
3《黄帝内经》未见捏积的手法。
晋代葛洪《肘后方》讲:“拈起脊骨皮,深取疼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后人阐释,脊背是人体阳气运行的最重要通道。
脊背正中是督脉,总督全身阳气。
捏脊可以疏通全身气血。
忽然明白,为什么常常都会在不经意间、下意识的去捶捶背,掐掐背,揉揉背,拍拍背,撞撞背。
忽然明白为什么前几天在整骨的诊所,正骨的师傅建议我的骨头整好后每天学学撞树老头老太们,每天也去撞撞树。
也明白了瘦的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脊椎一直不好,影响了气血的运行,导致脾胃失和。
4“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这句话在以前肯定读不懂。
不管怎么理解,从字面到内涵,都会读到别处去。
前天看武国忠先生讲了一个掌故,说宋美龄106岁的养生秘笈,她的晚年每天要做四个小时的按摩,而且她不会让按摩师用按摩车按摩棒等高科技的东西,必须要人去按摩。
而且也不去讲究手法穴位的准确度。
通经络、活气血的真正力量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交流和传递。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中医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中医的养生之道6天前读经典,领略古人智慧。
【原文】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向他的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寿命都能到一百多岁。
并且动作不衰,但是现在的人,年过半百就动作衰弱无力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时代变换,环境的变化,还是人不懂得养生之道造成的呢?”岐伯回答“上古之人,懂得天地之道,养生之道”这个道代表了无量的意,可以是天地的规律,可以是人的生理、病理。
总之上古之人,他们的生活更加符合天地、人体的规律。
这样就能更好的得到天地的滋养。
具体的表现是“法于阴阳取法阴阳的规律,”阴阳也是一种符号,一个代表,代表了气的升降出入。
太阳升起为阳,太阳落下为阴。
太阳升起了,我们也要升发。
这样一天都精神满满,太阳落下了,我们也睡觉,开始储存能量。
顺着太阳来走,人就是舒服的,健康的。
如果逆着人就会生病,也得不到太阳的能量。
阴阳图,这是古人的智慧,我们看到阳在左,阴在右。
这是正确的阴阳图。
但是很多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还会画出上下的阴阳图,那就是不对的。
还要和于术数,太阳的能量不仅根据时间来变化,同时也根据地理位置来变化,因此我们还要研究地理位置,古人对地理位置得到太阳能量的研究用术数来呈现出现,就是我们自古流传的河图洛书。
每个数字代表不同的能量,也代表不同的方向。
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合适的位置来进一步吸收和顺应太阳的能量。
阴阳和术数都是获得和顺应天地的规律。
属于外部影响因素,也可以说是先天。
那么后天、内部影响因素呢。
岐伯提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吃饭要注意节制,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时候吃,这些都需要节制,只有这样才能顺从人体运行之气。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之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之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之上古天真论【导读】本篇“天真”,有两层意思,⼀个幼⼉的天然童真,⼆是先天真⽓。
本章分为四部分来读:1、黄帝的⼀⽣2、⼈如何活过百岁3、男⼈、⼥⼈的天癸4、得道之⼈的四层境界第⼀部分:黄帝的⼀⽣昔在黄帝,⽣⽽神灵,弱⽽能⾔,幼⽽徇齐,长⽽敦敏,成⽽登天。
这⼀段是说黄帝的⼀⽣,也是我们⼈的⼀⽣的五个阶段的奥秘。
“⽣⽽神灵”,不单是说黄帝⽣⽽神灵,我们所有⼈都是⽣⽽神灵的。
⼈⽣第⼀个阶段:⽣⽽神灵。
婴⼉出⽣时,⼿是握着拳头的,是怎样握着呢?就是握固的状态,⼤拇指压的⽳位,是少府⽳,这是⼼经的⽳位。
内经说“⼼主神明,⼼藏神”,说明⼈出⽣时神是很⾜的,这点⽼⼦也说过,婴⼉的第⼆个秘密,“⾻弱筋柔⽽握固”,婴⼉的筋⾻是最柔弱的,可握起的拳头最坚固。
⼈是攥着拳头来,撒⼿⽽归。
从某种意义上说,⽣命的过程就是神⽓逐渐消亡的过程。
⽣命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神⽓,养⽣最重要的是养什么,养神⽓。
【延伸】养⽣⼩窍门之握固,平时可握固,四指反复捏⼤拇指,按摩⼿掌中⼼经,⼼包经,肺经的⽳位,养神健⾝。
同玩核桃,滚球同理。
⼈⽣第⼆阶段:弱⽽能⾔柔弱的时候能说话。
⼩孩⼦追问哲学问题(⽐如,我从哪来之类的问题),也是保持初⼼,保持童真之⼼,才会幸福。
⼈⽣第三阶段:幼⽽徇齐徇==迅,齐==疾。
幼⼩的时候⾏动迅速,快捷。
⼩孩⼦⾏动是迅速的,让取什么东西⼲什么事⽴刻就去做,不顾⼀切去做,长⼤了就顾计的多了,就没这么迅速了。
刚出⽣,会说话,会做事。
⼈⽣的前三个阶段,就是天真,⼩孩⼦的那种天然,率真,单纯,质朴,⼈只有保持这份天真,才能健康长寿。
这是天真的第⼀个意思。
⼈⽣第四阶段长⽽敦敏长⼤了之后呢,敦厚,敏锐。
实际的意思也是保持这份天真,才能到第五个阶段.⼈⽣第五阶段:成⽽登天当然我们不能⼈⼈都做天⼦了,从⽣命的⾓度看,天是指天年的意思,天年就是⼈超过百岁正常的寿命,这是时间上的天。
空间的天,就是⼈⽣的健康,快乐的最⾼境界,关键就是保持这份天真第⼆部分:⼈如何活过百岁乃问于天师⽈:余闻上古之⼈,春秋皆度百岁,⽽动作不衰;今时之⼈,年半百⽽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失之耶?岐伯对⽈: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华医学宝库”,被传颂至今。
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几千年的时间,它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健康养生之道,成为全国医学教育的经典教材之一。
它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医学知识,在我的学习生涯中,读《黄帝内经》对我有极大的益处。
下面是我的《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一、《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版本《素问》归纳整理成文于汉朝初年。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结,是中医理论的瑰宝。
它在古代医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内容广泛而深刻,包括人体构造、功能、病因、病理、治疗等方面。
二、《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黄帝内经》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道家、儒家、墨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张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人体结构与天地阴阳相应,律动变化。
它推崇内圣外王,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皆和的境界。
三、《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主要是指通过调理身体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它强调“先天之本,后天之根”,也就是说先天基础的健康程度对后天身体的健康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养生之道也就是通过后天的锻炼、饮食、保健等方面来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
四、《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华医学宝库,主张用自然的方法调理身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方面对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以解释疾病的机理。
《黄帝内经》强调阴阳观念,认为健康和疾病是对立的相对概念,而阴阳调和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
五、我的收获在我接触《黄帝内经》这部书之前,我对中医的认识非常肤浅。
但是通过阅读《黄帝内经》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中医的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
它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我个人生活中,它对我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我感到身体不适的时候,我会进行中医调理,通过改变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工作方式使身体更加健康。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籍条记之阳早格格创做——养身摄死1.《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咱们正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第一篇便瞅到了黄帝对付关于人为何年过半百而衰的疑问:“余闻上古之人,秋秋皆度百岁,而动做没有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做皆衰者,时世同耶?人将得之耶?”而后岐伯回问他道讲:“上古之人,其知讲者,法于阳阳,战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没有妄做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末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可则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醒以进房,以欲竭其粗,以耗集其真,没有知持谦,没偶尔御神,务快其心,顺于死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搁之于当代,咱们亦可问为什么咱们没有克没有及尽末天年,为什么半百而衰?而岐伯的回问也是切合现时社会存正在环境的,那便是人们没有按照阳阳四时战仄常死计的顺序,贪图一时之享乐,而耗集了粗气神.而怎么样“度百岁而没有衰”岐伯又举止了小心的叙述:“……真邪贼风,躲之偶尔,恬浓真无,真气从之,粗神内守,病安从去?是以志忙而少欲,心安而没有惧,形劳而没有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好其食,任其服,乐其雅,下下没有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没有克没有及劳其目,淫邪没有克没有及惑其心,笨智贤没有肖没有惧于物,故合于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做没有衰者,以其德齐没有危也.”人体依照仄常的“死、少、壮、老”死理顺序去道,经常会有衰老的一天,然而是如果咱们不妨效法上古之人脆持天真,老而能齐形,延慢粗气衰竭,没有便能老而没有衰了么.而上古之人中又分“真人者”、“至人者”、“圣人者”战“贤人者”,相对付而止,自己更崇尚“圣人者”的养死少寿之讲:“处天天之战,从八风之理,通嗜欲于世雅之间,无恚嗔之心,止没有欲离于世,被服章;举没有欲瞅于雅;中没有劳形于事,内没有思维之患;以恬愉为务”于是能“得意为功,形骸没有敝,粗神没有集,亦不妨百数”.人本本便是要处于世雅之间的,咱们是无法达到”羽化登仙“的地步的,然而是咱们不妨通过建炼自己的心性,使得自己正在世雅中脆持身心仄稳,心宁静,则神宁静,神宁静则形气相合,没有被世雅的“劳”困住身,也没有被世雅的“患”困住心,思维是游离于天天的,又有什么能困住自己的身呢,也自然没有会被病痛所困扰.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整篇正在叙述要适合四时去调养,然而真量仍旧正在强调养死的总准则,即防病必须要按照“阳阳”的起伏变动.果为阳阳才是万物之基础,秋死夏少秋支冬躲,本去量仍旧阳阳的变更顺序.共时由适合季节顺序归纳出:“从阳阳则死,顺之则死;从之则治,顺之则治.反顺为顺,是谓内格.”知讲何为死,何为死,何为顺,咱们便不妨依据人体战自然的顺序去防止,从而指出“没有治已病治已病”.那样的防止思维没有管正在当时仍旧现时皆是很蓄意义的,而且值得咱们继承收扬.比之于新颖医教,大概者道西圆医教,皆是正在钻研怎么样治病,而黄帝内经的那种思维却是正在强调怎么样没有致病,那才是人类医教的最下地步.3.《素问·气愤通天论》此篇本去是正在掀脱人体之气战天气是相通的,如:“妇自古通天者,死之本,本于阳阳.天天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躲、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死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那本去也是“完齐瞅”形而上教思维的体现,果为人没有是独力存留的,是战天天共存的,虽没有克没有及道能恒暂得战天天共存,然而是人的存留,是战天天相互感触的.共时也形貌人体的卫气、营气、阳气、阳气战五躲之气的功能,如“阳者,躲粗而起亟也;阳者,卫中而为固也.……如是则内中调战,邪没有克没有及害,耳目智慧,气坐如故”并以此去证明人体健壮的一个尺度,便是阳阳调战,即“阳仄阳秘,粗神乃治”.正在叙述人体五躲之气“肝心脾肺肾”战对付应的五味“酸苦苦辛咸”之间的通联,又讲出了“少有天命”,便要“谨战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稀,如是则骨气以粗.”那也是对付健壮的身体状态的一种形貌.4.《素问·阳阳应象大论》本篇叙述真量歉富,详尽天形貌了人体的阳阳五躲六腑气血脉象应合于天天之阳阳四时五气.钻研摄死之法,没有管是以药食,仍旧以形骸疏通,最关键的仍旧要达到“调摄阳阳”的手段,而本篇中便有相关的形貌,对付于后世养身摄死是很有开收意义的,如正在黄帝问岐伯怎么样调摄阳阳时,岐伯曰:“能知七益八益,则二者可调;没有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阳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沉,耳目没有智慧矣;年六十,阳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真上真,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没有知则老.’故共出而名同耳.智者察共,笨者察同.笨者缺累,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智慧,身体沉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主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真无之守,故寿命无贫,与天天末.此圣人之治身也,”那段话本去便是依据《上古天真论》里关于人的死少壮老的死理表里所蔓延出去的,女子月事以时下,以七为纪,男子粗气溢泻,以八为纪,掌握了那样一个顺序,咱们便不妨知讲何时会衰,何时会益,文中还特天提出“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那几个时间面人体的变更,便是正在报告咱们要正在相映的年龄正在那些简单真益的圆里举止补充,便能达到“有余”,而后咱们便能“身体沉强”,从而达到纵然年老也不妨身体再度强健,本本便很强壮的则调摄得更佳的手段.5.《灵枢经·本神》“天之正在尔者德也,天之正在尔者气也,德流气薄而死者也.故死之去谓之粗;二粗相搏谓之神;随神往去者谓之魂;并粗而出进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果志而存变谓之思;果思而近慕谓之虑;果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死也,必顺四时而适热热,战喜喜而安居处,节阳阳而调刚刚柔.如是则僻邪没有至,少死暂视.”《灵枢经》是以叙述针刺之法为主的医教典范,那段话便与自其中,虽是岐伯正在阐明何谓“德、气、死、粗、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然而本量是正在叙述五躲之神对付于人体毅力思虑智等粗神情绪活动的效率,共时也证明白粗神活动战情绪活动也能“节阳阳而调刚刚柔”.6.《灵兰秘典论》“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死则寿,亡世没有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没有明则十二官危,使讲关塞而短亨,形乃大伤,以此养死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那里的“主”便是“心,强调了心主神明的功能,对付调摄其余器官起决断性效率.小心瞅察,便能创造内经中道及养死真谛的共时,也会道论怎么样治国,如该段末端处便论及:“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意义便是共理的话,应用到处置国家时,君主没有明,那么国家的基础便会受到威胁,便会爆收动治,百姓便没有克没有及安靖.又如“是故圣人没有治已病治已病,没有治已治治已治.此之谓也.妇病已成而后药之,治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脱井,斗而铸兵,没有亦早乎?”既是正在道“治已病”的防止思维,也是正在道处置国家的关键正在于防止战治.那是果为圣人认为管制国家战管制人体健壮的讲理是相通的,皆是要按照万事万物爆收战爆收的顺序的,所以那也开收咱们是可不妨从管制教的角度,融进管制教的一些表里战准则去养死,以达到劣化对付人体的管制,也便是道咱们不妨把养死瞅做是正在劣化对付死命健壮的管制,而内经里便提供了很多分歧的管制道路,便像档案分类一般,有依照四季大概节气等时间顺序去管制人体的,大概依照净腑以及对付应经络去举止筹备管制的,亦有依照体量的阳阳真真干燥去管制的,然而究本去量,仍旧法于阳阳,战于术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黄帝内经》有感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其医学理论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
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
《黄帝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
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
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
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心困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天,死亡在冬季。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
的生命活动。
由此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是明显的。
“天人相应”观,是说一个人的生存与天地二气的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所迷惑。
《黄帝内经》将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人的生理现象的变化与自然界变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
这说明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离不开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形神合一”观与“天人相应”观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体观,把人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等置于整体联系之中,并将其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各个环节,对今天的医学临床实践仍有启发意义。
当代医学模式正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过渡,继承和发扬《黄帝内经》的整体观,不仅对医学,而且对人类认识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明确指出“病为本,工为标”,认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医生应当根据病人的身心特点,去辨证施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会促进和提高疗效。
说明《黄帝内经》关于医患关系的论述是富有科学性的。
另外,《黄帝内经》也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如望诊、问诊、切诊等,通过询问病人(心理等),观察病人的精神、气色等来帮助诊治疾病。
《黄帝内经》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诊治疾病时,应尽量做到对病因、病史及相关情况细致了解掌握,才能有助于准确诊断治疗疾病。
《黄帝内经》重视语言疏导,“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它从人“恶死而乐生”的本能出发,告诉患者不遵医嘱的危险,讲明遵从医嘱的好处,诱导患者创造治愈疾病所需要的条件。
着重通过医生的说服教育转变患者对医治疾病的态度和认识,取得患者的配合,以提高疗效。
这也是现代心理治疗应遵守的原则。
《黄帝内经》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说明用一种情感去纠正相应的情感,可以调节情感过激引起的病变。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
它除了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外,同时是一部经典的哲学典籍,它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深奥智慧,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当然,其在医学、哲学方面的极大贡献和成就绝非三言两语所能概述清楚的。
记录人:朱海明
201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