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督脉

合集下载

督脉理论及应用研究略论

督脉理论及应用研究略论
督 脉 用 理 略 论 论 及 应
姚殷高小 晓文顶组 雯昊平成 员



理 论 研 究
临 床 应 用
小 组 探 讨

理论研究
督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素问· 骨空论》云: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 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 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 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 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 中央。 《难经· 二十八难》云: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 属于脑。” 《针灸甲乙经》论督脉之循行,引《素问》与《难 经》之文以述。其引 《素问》之文与《素问·骨空论》所述督脉循行之文基本相同,唯“少腹” 作“小 腹”,“两目之下中央”作“两目之中”及“督脉生病 治督脉”一 句后无“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奇经八脉考》云: “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 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 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督脉与脑、脊髓之间ຫໍສະໝຸດ 关系督脉依附脊髓, 脊髓是督脉循行的一段。
督脉起于大脑下项中循脊入骶, 正是大脑皮质脊
髓束的全程走行, 皮质脊髓束控制着躯干四肢运动,
与督脉在项背部的走行及功能基本一致, 皮质脊髓
束应是督脉在项背部最主要的实质内容。
脊髓的功能有感觉传导、运动传导、躯体营养、支
配内脏活动、反射运动。
主病上: 督脉本身及其别脉的病变会引发脊柱的功能 障碍及疾病。
《脉经 · 奇经八脉病》日: “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 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二风痫疾”。其意 为, 当出现“尺寸俱浮,直上直下”的脉象时,即表明督 脉经络出现闭阻不通,就会表现为腰背强痛,不得俯仰,甚 则会发为大人癫病,刁刁七风痈等疾病。 《灵枢· 经脉》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替上项,散头 上,下当肩脚左右,别走太阳,人贯普。实则脊强, 虚则头 重”。督脉之别因“挟替上项”,因此,当其闭阻不通之 时就会影响到脊柱功能的正常发挥,表现为“实则脊强, 虚则头重”。

针灸学重点知识

针灸学重点知识

督脉(28穴)任脉(24)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太阳小肠经(20穴)手太阴肺经(11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太阴脾经(21穴)针灸学重点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考点总结】2018年福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督脉

【考点总结】2018年福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督脉

【考点总结】2018年福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督脉2018年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12月9日,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督脉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腧穴名特定穴定位主治腰yāo阳yáng关guān 后正中线,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腰骶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

命mìng门mén 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温阳要穴。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不育等男性肾阳不足病证;月经不调、带下、痛经、不孕等妇科病;小腹冷痛,腹泻。

至zhì阳yáng 后正中线,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解剖位置:腰背疼痛,脊强;特殊主治: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病证;咳嗽、气喘。

大dà椎zhuī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穴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项强,脊痛;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骨蒸潮热;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风疹,痤疮。

2007-71大椎、曲池及十宣都可治疗的病证是:热病。

哑yǎ门mén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癫狂痫;头痛项强;暴喑,舌强不语。

【操作】2008-79用毫针刺风府穴(或哑门穴)的正确操作室:正坐位,头微前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风fēng府fǔ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祛风要穴。

中风、癫狂痫、癔病等内风为患神志病证;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等内、外风为患病证。

百bǎi会huì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中风、癫狂、不寐等神志病;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下陷性病证。

【2010-77平刺】神shén庭tíng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癫痫、失眠、惊悸等神志病;头痛、眩晕、目赤、鼻渊等头面五官病证。

【第七讲督脉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

【第七讲督脉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

第七讲针灸学内容督脉经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教材: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七版)讲授:贾成文教授学时:2学时督脉Du Meridian,DU.[目的要求]1.掌握督脉的循行。

2.掌握督脉与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

3.熟悉督脉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4.全面了解督脉腧穴,并重点掌握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讲授内容]一、循行分布体表下出于会阴,向后行脊柱内,沿腰背正中线达项上后,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体内起于小腹内,行脊柱内,入脑。

二、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四、常用腧穴(共28穴)1.长强(DU1) 络穴[定位] 在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穴区内有肛神经皮支(属阴部神经),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阴部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配穴举例] 配承山(灸)治痔疾(《玉龙赋》);配身柱疗小儿惊痫(《针灸资生经》);配百会治脱肛、头昏(《腧穴学》)。

[操作]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人0.5—1.0寸,不得直刺,以防伤及直肠;不灸。

[现代研究] (1)取长强穴刺1.0寸,用泻法,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治疗经闭有一定疗效。

(2)取长强穴埋羊肠线,间隔4周行第2次埋线,6次为1疗程,治疗癫痫有一定疗效。

此埋线法对肛裂也有效。

(3)长强配承山,针用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痔疮有较好疗效。

2.腰俞(DU2)[定位] 在骶部后正中线上,当骶管裂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骶骨;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神经后支、骶正中动脉后支和臀下动脉分布。

[主治] 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

督脉医学百科

督脉医学百科

督脉医学百科目录1.拼音2.督脉·奇经八脉之一1.脉经穴道2.督脉循行分布3.疾病症候3.经外穴别名·督脉4.相关文献[返回]返回]拼音dū mài[返回]返回]督脉·奇经八脉之一督脉,奇经八脉之一,共有28穴。

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

本经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

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出《素问·骨空论》。

其循行路线,起始于小腹内,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头顶,下额,沿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齿。

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

在背后中脊,总制诸阳,故谓之曰督,督者都纲也。

其循背脊上行,犹如裘之背缝也。

督脉二十八穴始于尾闾骨端之长强穴,腰俞(功穴)、阳关入命门(功穴),上行悬枢、脊中、至中枢,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功穴)、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功穴)、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功穴),上星、神庭、素髎(功穴)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肉缝间。

奇经督脉经筋图督脉循行分布《灵枢·营气》足厥阴……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灵枢·本输》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

少阴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本经穴]长强(络,足少阴会),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手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或说足三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一说任脉会)。

中医经络之——13、督脉(1)

中医经络之——13、督脉(1)

2024/7/26
13
督脉
2、交会穴:
会阴,风门,会阳(膀胱经,原属督脉),
另:后溪通督脉
2024/7/26
14
督脉
督脉
督脉中行二十八,长强腰俞阳关达, 命门悬枢脊中穴,中枢筋缩至阳发, 灵台神道身柱住,陶道大椎颈七下, 哑门风府上脑户,强间后顶百会查, 前顶囟会连上星,神庭素髎水沟扎, 兑端开口唇中央,龈交唇内靠上牙。
10
督脉
类,均与督脉有关。《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 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可知风病与督脉关系 甚切。外风多由足太阳而及督脉,内风多由足厥阴而及督脉。 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由髓海 空虚致病,亦当调其督脉。《脉经》还指出:“腰背强痛,不 得俯仰,大人癫病,小人风痫疾,”均属督脉主病。而《素 问·骨空论》“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 不孕,癃、痔、遗溺、嗌干”,则应属冲脉、任脉所主病。由 于督脉与冲任脉相通,故连带论述。
肠功能紊乱,肝炎。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2024/7/26
32
脊中 jizhong (DU6)
【配穴】 1、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胀胃痛; 2、配上巨虚穴、下巨虚穴治腹泻痢疾; 3、配鸠尾穴、大椎穴、丰隆穴治癫痫; 4、配肾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 5、配至阳穴、阳陵泉穴、胆俞穴治黄疸。
2024/7/26
21
腰阳关 yaoyangguan(DU3)
【定位】仰卧位。在腰部, 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 突下凹陷中。
【取法】俯卧,于后正中线, 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约与髂脊相平。

督脉穴位图,督脉循行路线,打通督脉的功效作用

督脉穴位图,督脉循行路线,打通督脉的功效作用

督脉穴位图,督脉循行路线,打通督脉的功效作用督脉穴位图督脉穴位:长强穴、腰俞穴、腰阳关穴、命门穴、悬枢穴、脊中穴、中枢穴、筋缩穴、至阳穴、灵台穴、神道穴、身柱穴、陶道穴、大椎穴、哑门穴、风府穴、脑户穴、强间穴、后顶穴、百会穴、前顶穴、囟会穴、上星穴、神庭穴、素髎穴、水沟穴、兑端穴、龈交穴。

督脉循行路线图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

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督脉穴位图督脉穴位1、长强穴DU1 Ch áng qiáng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配精官、二白、百会(灸、治脱肛、痔疮。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

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2、腰俞穴DU2 Yāo shū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配伍:配膀胱俞(灸、、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腰阳关穴DU3 Yāo yáng guān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督脉速记口诀(值得收藏)

督脉速记口诀(值得收藏)

督脉速记口诀(值得收藏)督脉二八起长强,腰俞腰阳命门长。

悬枢脊中中枢在,筋缩至阳灵台庄。

神道身柱陶道喜,大椎哑门风府乡脑户强间在头后,后顶百会头中央。

前顶囟会上星往,神庭素髎人中狂。

兑端却在嘴皮外,龈交却在唇内藏。

长强:热闭气闭先长强,便血痔疾与脱肛。

跪伏胸膝把穴取,肛门尾骨选中央。

腰俞:骶管裂孔取腰俞,便秘癫痫腰痛徐。

配合太冲治抽搐,向上斜刺一寸余。

腰阳关:四棘凹陷腰阳关,大约髂嵴平交传。

暖腰舒筋治带症,遗精阳痿便血安。

命门:腰二棘突下命门,虚损腰痛赤白淋。

遗尿遗精和阳痿,补肾壮阳灸和针。

悬枢:腰一棘突取悬枢,腰脊强痛痢疾枯。

完谷不化配三里,天枢中脘食积出。

脊中:十一胸椎找脊中,痔疾腰痛痢疾冲。

腰膝太溪肾俞配,腹满中脘建里通。

中枢:第十胸椎找中枢,腹满胃疾腰背粗。

加上命门后溪妙,斜刺一寸腰痛无。

筋缩:筋缩位于九胸椎,抽搐癫痫筋挛归。

脊强背痛黄疸病,四肢不收针下回。

至阳:七胸椎下细端详,祛黄利湿寻至阳。

胸腹满痛黄疸病,腰背疼痛咳喘忙。

灵台:第六胸椎寻灵台,疔疮痈疽身热来。

灵台至阳找痛点,针下咳喘胃脘开。

神道:第五胸椎神道寻,失眠心悸可安神。

中风不语肩背痛,心痛癫痫咳喘宁。

身柱:第三胸椎身柱藏,头痛发热腰脊强。

咳嗽气喘及疔疮,惊厥癫痫乱发狂。

陶道:第一胸椎陶道生,咳嗽气喘和骨蒸,脊背酸痛艾灸好,疟疾头痛浅斜针。

大椎:颈七棘突寻大椎,清热治疟行气归。

咳嗽喘逆颈项痛,提升阳气无是非。

哑门:聋哑开窍求哑门,后发际上半寸寻。

颈项强急舌不语,中风尸厥能还魂。

风府:枕外隆凸风府求,后发际上一寸留。

癫狂颈痛眩晕症,中风癔症百病丢。

脑户:枕骨缘上脑户寻,脑户可是脑之门。

开窍清脑治头痛,瘿瘤癫痫平刺针。

强间:强间头上要记牢,脑户直上寸半高。

头痛失眠心烦乱,颈强目眩可治疗。

后顶:后发际上五寸五,头痛眩晕后顶补。

烦心失眠癫狂痫,颈痛外丘无痛苦。

百会:百会清脑又提神,两耳中点头顶寻。

开窍明目提精气,中风癫痫肛肠宁。

前顶:百会向前半寸寻,头晕目赤前顶针,癫痫鼻渊头顶痛。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解析考点:督脉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解析考点:督脉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解析考点:督脉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解析考点:督脉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也有说起于长强穴),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目翳,鼻渊鼻衄
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针灸学5、督脉、任脉、奇穴

针灸学5、督脉、任脉、奇穴

03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操作:斜刺,或点刺出血
四缝 定位:在第2—5指掌面侧,近端指关节的中点,一侧四穴。 主治: 小儿疳积、小儿厌食症、消化不良 百日咳、肠虫症 操作:点刺0.1-0.2寸,挤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出血
十宣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十穴。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关 元 (RN — 4) 在下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下 3 寸。

尿


Q1
Q3




Q1
Q3




Q1
Q3
气 海
(RN — 6) 在下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下 1.5 寸。
添加标题


尿


Q1
Q3
神 阙
(RN — 8) 在腹中部, 脐中央。




Q1
Q3
添加标题

中 脘
(RN —12) 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上 4 寸。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膻 中
在胸部,前
(RN —17)
正中线上,平第
肋间,两乳头
连线的中点。
太阳 主治: 头痛(偏头痛、血管性头痛) 眼疾 急救(高血压、中风) 操作:直刺或斜刺,或点刺放血
A
定位:在面颊部,耳垂前0.5~1寸处
牵正
B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针灸学》课件督脉

《针灸学》课件督脉

督脉循身之背,
实证见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 入络于脑,如
虚症见头晕目眩、摇曳不定。
果督脉脉气失 调,就会出现
“实则脊强,
虚则头重”的
(三)主治概要
病证,这都是 督脉经络之气
1.脏腑病
受阻,清阳之 气不能上升之
2.神志病,热病:不寐,痫证,癫狂,昏迷,故惊风,中
暑。
3.头面五官病症
4.本经循行路线上其他病症:脱肛,腰骶痛,项背痛, 鼻渊。
督脉经穴主治表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 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长强 命门 腰阳关
妇科病 前阴病 肠病
痔疮、癫狂痫症 肾病 腰痛、下肢痿痹
至阳 大椎
心肺病
黄疸、身热 热病、项强、疟疾
哑门 风府 百会
头项五官 神志病
暴喑、舌强不语 头痛、眩晕、项强 脱肛、眩晕、阴挺
上星 素髎 水沟
②咳嗽、气喘 ③腰背疼痛、脊强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大椎 dazhui DU14
多,锤击之器也。穴内气血物质为 实非虚
定位:当后正中线上,第七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椎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穴位,古人称它为“诸阳 之会”。这个穴在背部的 最高点,背部本来就是阳 面,所以大椎堪称阳中之 阳。而且,它是督脉与手 部三阳经的交会穴,所以 阳气非常足。
作用:祛风清热,宣肺定喘
主治: 1.热病、骨蒸盗汗
2.疟疾
手、足 三阳经 与督脉 交会穴
3.咳嗽、气喘。 4.癫痫、小儿惊风
大椎穴为“诸阳之会”, 阳主表,取之通阳解表,
是外感病退热之要穴
督脉和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 椎,取大椎穴既可助少阳之 枢,又能启太阳之闭,从而

让您认识人体经络——督脉

让您认识人体经络——督脉

让您认识人体经络——督脉作者:徐大平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1年第2期徐大平经脉循行: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上巅,循额,至鼻柱。

译文: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腮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主治概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症候分析: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厥。

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邪犯督脉可表现为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虚衰可表现为头昏头重,眩晕,健忘,耳鸣耳聋,腰脊酸软,佝楼形俯,舌淡,脉细弱。

督脉阳虚可表现为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少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

本经穴位: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谬、水沟、兑端、龈交。

(1)长强定位:在尾骨端下0.5寸,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2)腰俞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腰阳关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便血。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命门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督脉
Du Meridian
一)经脉循
正中→巅顶→前额正中→鼻柱→ 人中沟→止于上唇系带与齿龈相 接处的龈交穴
2、体内联系:
与生殖器、脊髓、脑、鼻有联系。
二)主要病候
脊柱强痛,角弓反张 。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有28穴)
1、长强 定位: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便血 痔疾 脱肛 泄泻 便秘 ②癫狂痫 ③腰脊痛 刺灸:紧靠尾骨前面,针尖向上斜刺 0.8~1.2寸。不宜直刺, 免伤直肠。可灸 。
8、上星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①头痛 眩晕 目赤肿痛 ②鼻渊 鼻衄 鼻鼽 ③癫狂痫 疟疾 外感热病 刺灸:平刺0· 5~0· 8寸。少灸
9、水沟(人中)
定位: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①急救要穴:昏迷 晕厥 中暑 小儿惊风 牙关紧闭 癫狂痫 ②面瘫 面肿 ③腰脊强痛 刺灸:向上斜刺0· 3~0· 5寸,不灸。
2腰阳关
3命门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 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 ①月经不调 带下 阳萎 遗精 ②腰脊痛 ③下肢痿痹 ③泄泻 刺灸:直刺0· 5~1寸。可灸
4、大椎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①外感热病 风疹 疟疾 ②咳嗽 气喘 骨蒸盗汗 ③头项强痛 肩背痛 ④癫狂痫 刺灸:向上斜刺0· 5~1寸。可灸
5、哑门
定位:
6、风府
后发际正中 直上0· 5寸 直上1寸 主治: ①中风不语偏瘫 ②癫狂痫 ③头痛项强 ④哑症 ④眩晕 外感 咽喉肿痛 刺灸: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向 上深刺,以免伤及延髓。少灸
7、百会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 线的中点。 主治:①头痛 眩晕 晕厥 ②中风不语 偏瘫 癫狂痫 不寐 ③脱肛 阴挺 刺灸:平刺0· 5~0· 8寸。可灸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