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达与图书馆
1949年前敦煌文学的收集_著录和整理
2005年1月 学 术 交 流 Jan.,2005总第130期 第1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 o.130 N o.11949年前敦煌文学的收集、著录和整理吴光正1,曹金钟2(1.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 要]20世纪初,罗振玉、王国维、董康等人为敦煌文献的搜集做出了贡献。
20年代,刘半农、胡适、郑振铎等为搜集、整理敦煌文献也做出了努力。
30年代,国家公派的学者终于起程前往欧洲调查敦煌文献。
其中,1934年,王重民被派前往巴黎查阅和编辑、摄影敦煌遗书。
这一时期的敦煌文献著录实际上分为五大块,即国内、巴黎、伦敦敦煌文献目录和有关文献散录以及敦煌文学专科目录。
敦煌文献的整理和搜集、著录是同步的。
最早的整理者是王仁俊。
紧接着,罗振玉及罗氏家族对敦煌文献的整理做出了重大贡献。
敦煌文学专题文献的出版也始于罗振玉。
此外,刘复、郑振铎等也为敦煌文献的整理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1949年前;敦煌文学;学术史;通志[中图分类号]I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5)01-0165-11敦煌文书发现后,一直没有引起清朝地方当局的重视(敦煌县令汪宗翰、甘肃学台叶昌炽曾接触过敦煌文献),结果被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奥登堡等人劫掠而去,仅存的部分经卷一部分散在民间,大部分由清政府运归学部,藏京师图书馆。
因此,20世纪的敦煌学、敦煌文学研究是从搜集、著录、整理敦煌文献开始的。
一、敦煌文学的搜集1909年6月,伯希和拜访当时执考古收藏之牛耳的两江总督端方,向他透露了敦煌文书。
“端制军(端方)闻之扼腕,拟购回一部分,不允。
则嘱他日以精印本寄予,且曰:此中国考据学上一生死问题也。
”[1]8月,伯希和到达北京,端方通过董康将消息告诉北京学界,罗振玉、王仁俊、蒋黻、董康、曹元忠、叶恭绰等前往八宝胡同参观,并拍照、抄录经卷,开始了敦煌经卷的研究:“至北京,行箧尚存秘籍数种,索观者络绎不绝。
北京大学组织机构
北京大学图书馆简介190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立,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
百余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初创时期、传播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建成独立现代馆舍的发展时期、艰苦卓绝的西南联大时期、面向现代化的开放时期。
如今,她已发展成为资源丰富、现代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研究型图书馆。
一百多年来,经过几代北大图书馆人的辛勤努力,北京大学图书馆形成了宏大丰富、学科齐全、珍品荟萃的馆藏体系。
到2009年底,总、分馆共拥有藏书800余万册,其中总馆近700万册。
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国内图书馆前茅,为研究家所珍视。
此外,还有燕京大学学位论文、名人捐赠等特色收藏。
近年来大量引进的国内外数字资源,包括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学位论文在内已超过二百万种,深受读者欢迎。
北京大学图书馆不仅馆藏丰富,而且群星璀璨。
毛泽东、李大钊、章士钊、顾颉刚、袁同礼、向达等名人学者曾在图书馆工作,蔡元培、蒋梦麟、胡适等校长留下了关心图书馆发展的佳话。
他们都为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图书馆题写馆名“北京大学图书馆”,江泽民同志为北京大学图书馆90周年馆庆题词“几代英烈,百年书城,发扬传统,继往开来”。
温家宝总理、胡锦涛主席于2005年、2008年、2010年到图书馆看望北大学子、与工作人员和读者亲切交谈。
195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合并了原燕京大学图书馆。
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原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改称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拥有馆舍面积10,200平方米,阅览座位1,000余个;现有藏书43万余册,以生物学、医学、卫生学和医药类为主;中外文期刊近4,000种。
嘉靖年间天一阁的图书保护措施探析
但 整体 来说保 存还 算完 整 , 其 识 。楼顶 是南薄砖 与瓦片组成的 , 既可保温
书楼 南 边 的 山墙 下 挖 掘 了一 个 天 对保 护图 书所采取的方法值得 又能 防雨 。 我们 去探 究 。
一
一
池, 池 中蓄 水很 多 , 也 是 为 了防 止 火 患 。 范
、
天 一 阁 图 书 的 防 火 防 钦 的曾孙子范光之在天一池旁边用石头 堆
钦, 明朝嘉靖时期进士 , 最 高 官 职 是 兵 部 有 边就是著名 的天一 阁,该藏书楼坐北朝南 , 的前王海沙宁波府孑 L 庙。 院的周围是很高的
侍郎( 等同 于当前 国防部副部长职务) 。 天一 前侧与后侧都有窗户 , 狭窄的窗户上钉有一 封 火 山墙 , 避 免 火 从外 面进 来 。 这种 具有 浓 对后来建造的罔书资料 阁建 造 于嘉 靖 四十年 , 到 目前 为 止 已经 四百 块 小 木 板 , 方便 通 风 , 防 止 图 书变 潮 。 范 钦 以 厚特色的建筑布局 , 域 的文化交 流仍然起 着十分 重要 的作 用。 丽, 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 , 郑振铎都足对他 向达才得以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敦煌文书 , 影 响较 大的一位。作为《 学衡 》 的主办者之 研究 工作才得 到了十分有效的提升。
敦煌学” 学术地位 ) , 翻译了《 斯 师大学术季刊》 上发表了一组文章与冯承钧 具采购 、 编 目、 收藏 、 借 阅图 书功能的北平 陶 定了向达的“
书馆新馆落 成 , 向达参加 了《 国立北平 罔书 坦 冈西域考古记》和编写了 《 中西交通史》 进行讨论 。 随后 , 冯承钧也发表了《 再说龟兹
多, 而登科 、 会试 与 乡 试 录 多 达 间, 东西两侧建造 了封火墙 ; 用水波纹来装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三大期刊的译介整理与研究
054图书馆(学)史硏究民国时期图书馆学三大期刊的译介整理与研究朱海燕[摘要]译介作品是民国时期国外图书馆学理论得以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收集整理了民国时期三大图书馆学期刊上刊载的译介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探究译介作品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术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学期刊译介文献计量民国时期[中图分类号]G250.9[文献分类号]A DOI:10.19764/ki.tsgjs.20190239Translation,Arrangement and Study of Three Major Periodicals on Library Scienc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Zhu Haiyan[Abstract]"anslation is one of the im p orta n t ways for foreig n library scie n ee theories to spread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7?anslated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ree major periodicals on library scie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e sorted out,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 n ee and sign i fica n ee of the tran s lated works on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 in China.[Key word]Library science periodical;Thanslation;Bibliometrics;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民国时期是我国旧时"藏书楼”文化逐渐走向近代图书馆学发展之路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其时,图书馆学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图书馆学译介作品的大量出版与传播,而译介作品的重要载体之一则是图书馆学期刊。
借书趣事
借书趣事据史书记载,早在两汉以前,读书人已开始相互借书。
那时,在藏书人与借书人之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礼仪。
即借书人在向藏书人借书时往往以一瓻(音chī,古代陶制酒器)酒相酬,还书时又以一瓻酒相谢。
古人谓之“借书一瓻,还书一瓻”。
在活字印刷尚未发明、雕版印刷又不普及之时,图书对于读书人来说,其宝贵程度不言而喻。
正是由于书籍得之不易,读书人才格外珍视,不肯轻易借人。
不论是后世演绎还是误传,“借书一瓻,还书一瓻”到魏晋时期便演变成“借书一嗤,还书一嗤”。
此说后来又被人演绎为“借一痴,与二痴,索三痴,还四痴”。
唐人杜暹在其所藏之书皆钤“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之印,希望子孙善守先人手泽,勿借勿卖,否则便是大逆不道。
明代范钦为其天一阁藏书楼立下“书不借人书不出阁”的家规。
明朝的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则干脆说:“以书借人,是仁贤之德,借书不还,是盗贼之行,岂可但以痴目之哉。
”近代,书籍成为一种普遍之物,再也不像古代那样珍贵难得,但即便如此,借书同样是一种大忌。
围绕借书,发生过许多饶有趣味的逸事。
胡适晚年颇为得意地说,我一生向人借书从来没遭过拒绝。
之所以会如此,是与他乐善好施的品行相关。
胡适听说某人在做什么研究之后,便主动将自己的独家书籍资料借给对方。
周汝昌就曾回忆自己年轻时少不更事,竟向胡适提出借用他所藏世上唯一一部无价之宝“甲戌本”红楼梦。
不想,胡适居然真的借给了他这个素昧平生的穷学生。
胡适不但让专人将此书送到周汝昌手中,而且此后从未催问。
要知道,胡适去台湾时唯一带走的一本书就是这本“甲戌本”红楼梦。
此后,这本书在北美红学会上展出时,仅保险费就高达数万美元。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常将书借给学生。
当时文学系的学生几乎人人手中都有一两本沈从文的书。
对此,沈从文从来不记在心上。
但是,沈晚年在致友人的信中也曾有如下抱怨:“最感到无办法的,即我充满好意与热心,把一些重要资料借人后,收不回来,可谓糟糕之至!……又能有个什么办法,使得那些借用我材料的朋友,也能回报我的好心,能一一把借去的图书资料见还。
重读王重民先生的两篇文章
论》 。这 是 王 重 民先 生 1 5 9 3年 6月 在 东 北 图 书 馆 业 务 讲 座 上 的 报 告 , 主 要 内 容 是 讨 论 推 荐 书 目一 其
散 布 出来 , 到 人 民 面 前 , 送 筑成 一 务 思 想路 线 。
作 者 强 调 今 日图 书 馆 工 作 者 的 职 责 是 光 荣 的 , 并 且 无 论 在 城 市 、 村 、 校 、 矿 都 有 图 书 馆 员 贡 农 学 工 献 才 能 的 广 阔 天 地 ; 种 “ 我 们 工 作 人 员 看 作 奴 那 把 仆 , 是 恭 而 顺 之 的 去 招 待 伺 候 他 们 ( 封 建 统 治 就 指
14 9 9年 条 下 说 :
不 难 看 出 , 篇 文 字 洋 溢 着 爱 国 主 义 的 激 情 和 通
民 族 的 自豪 感 。这 不 仅 是 王 重 民先 生 个 人 心 声 的抒 发 , 道 出 了 当 时 全 国 图书 馆 工 作 者 的共 同 愿 望 。 也 全 国解 放 初 期 , 废 俱 兴 , 象 更 新 , 书 馆 界 百 万 图
15 9 1年 王 重 民先 生 在 《 物 参 考 资 料 》 文 2卷 2
样 的 人 民 服 务 , 不 骄 傲 吗 ? 现 在 正 是 我 们 应 能
该骄 傲 的 时候 了 !
期 上 发 表 《 书 馆工 作 者 在 今 重 民教 授 生 平 及 学 术 活 动 编 年 》 , 王 中 于
阶 级 、 办 官 僚 资 产 阶 级 ) 谁 也 不 敢 保 不 遭 白眼 不 买 , 挨 骂 ” 日子 已经 一 去 不 复 返 了 , 以 “ 出 主 人 翁 的 可 拿 的 态 度 来 为 祖 国服 务 ” 。 了
我 们 在 这 样 的 图 书 馆 用 这 样 的 图 书 向 这
难以再现的辉煌?——20世纪30年代北平图书馆以编纂委员会为中心的青年学者群
从他 的学术道路 , 有什 么经 验可以总结呢? 他指出 ”
①
指2 0世纪 3 0年代前后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邹 新 明 : 以再 现 的辉 煌 ? 难
8 9
两条 : 第一 , =①先 生古典 文献 方面 知识积 累丰 “ 有 三 厚, 对古代典籍异 常熟 悉 , 特别是 对某 些经 、 古籍 子 下过较 深的 l 夫。 “ T ” 第二 , 三先生 青年 时期工 作 有 所在 的北平 图书馆 , 给他学术研究上的成长 . 提供 了
构, 也不 只是普及 知识 的宣传教 育机构 , 而同时是从 事研 究 、 培养人 才 的学术 机 构。 1 谭 其骧 也说 : ” (
“ 时的北平图书馆不光 是一个专 司采 购 、 目、 那 编 度
藏 、 阅 图 书 的 机 构 , 时 也 是 一 个 学 术 研 究 借 同
机构 。 ㈨ ’ ”
周一 良所列举的盛况 , 笔者之前也曾稍有 留意 , 对于这一群星璀璨 的青 年学 者群怀有景仰 之情 。应
该说 , 中 国近 现 代 图 书馆 史 上 , 一个 时 期 的 某 一 在 在 个 图书馆 集 中 涌现 如 此 之 多 的 青 年 学 者 , 在 是 绝 实
熟悉 、 整理和发现 ; 他们都有 明确 的学 术研究领域 , 潜心其 中, 心无旁骛 , 研究专深。
员时 , 都是风华 正茂 , 在北平 图书馆工作期间都是他
们学 术积 累和 崭 露 头 角 的黄 金 时 期 。
编 目、 引、 索 编资料 、 整理 图书等工作 , 新书评介也往 往 由他们执笔 。他们把工作 与研究结 合起来 , 从工 作 中得到培养提 高, 以后大都 卓然有所 树立。据我
中西交通史研究专家向达简介
人从新疆窃去的石窟壁画和唐人写本,并做了详尽的记录。他
把被劫去的《太平天国文书》从头到尾翻阅并抄录了几大本带回
国来。他1938年回国后,一方面应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文科研究
所聘请,先后任教授和导师;一方面整理从国外带回来的资料,
并相继发表了《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和《瀛涯琐志——
记巴黎本王宗载“四夷馆考”》等文章。向达所收集的有关资料
和撰写的文章,都是研究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宝贵文献。
向达在敦煌的研究方面也是颇有建树的。他于1941年即亲赴
河西入敦煌,考察莫高窟。考察结束后发表了《论敦煌千佛洞的
管理研究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一文,首先提出敦煌千佛洞应
收归国有,交给学术机构管理。敦煌艺术研究所,就是在他的呼
向达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翻译家,一生致
力于中西交通史及敦煌学等研究工作,并颇有成绩。
向达,字觉明。湖南溆浦人。1900年出生在土家族的一个清
代小官吏家庭。1923年毕业于东南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
学),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译员、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专
任导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等职。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
各国居住中国的西域人的情况。此文时至今日仍是一篇很有价值
的论文,向达文集就是以此文题目定名的。
因为向达在中西交通史研究上成就突出,1935年被他任职的
北平图书馆委派到英、法、德等国去进行学术考察。短短几年时
间,他以一个热爱祖国文物的学者的心 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及
顽强卓绝的精神作了大量的工作。他抄录的几百万字的宝贵资
强盗们对中国文物的劫掠行为极为愤怒,而软弱无能的旧中国反
向达先生的敦煌文学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向达先生是 目录学家,他亲历英法 ,目睹并整理敦煌 文献,尤其关注敦煌文学 目
《 记伦敦所藏的敦煌俗文学》 (《 新中华》第 5卷第 1 期)一文是向达先生敦煌文 3 学研究的重要作品,也是最早的敦煌文学的专门 目录。在这篇 目录中,他将四十多篇敦
煌俗文学的作品从所见卷子中勾稽 出来一一记录。在 目录的编排上 ,他没有按卷号简单 的罗列 ,而是按照类别归属进行以类相从的细致归纳 。这是敦煌文学研究史上较早对俗 文学进行分类的尝试 , 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他还将同一内容的卷号整理到。起 这不仅
方 便 了学者查 阅检索 ,而且启 迪我们 对敦煌 文学很 多 问题 的思 考 。在 简 目之后 ,向先生
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和评述 ,其中对 《 汉将王 陵变》 秋胡小说》 叹百岁诗》等作 、《 、《 品全文或片段的抄录 ,在当时敦煌文献还没有公布的情况下尤显珍贵。
《 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 目录》 (《 图书季刊》 新第 l 卷第 4期 ,13 99年)是国内
16 7
敦 煌
学
辑
刊
21 0 1年第 2期
(《 学衡杂志》第 5 期)一文,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在此文的基础上,12 4 99年 ,他又 发表 《 论唐代佛曲》 (《 小说月报》第 2 卷第 l o O期)一文,从音乐文化交流的角度探
讨 了 曲的来源和真实面 目,纠正了罗振玉 (86—1 0 佛 16 9 )对佛曲的误解。从此,向 4 达先生开始涉足敦煌文学的研究领域 。从 13 90年开始 ,他陆续翻译 了斯坦因 (8 2 16 —
、 ,
14 年 和 1 3 ,向达先生两度赴敦煌实地考察。这两次考察的重点是史地考证 91 4 9 年
什么是图书馆精神?
什么是图书馆精神?【内容提要】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精神风貌,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和职业修养,是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一种精神体现。
文章通过列举图书馆懂书爱书、不懂书不爱书的诸多事例,最后归结为图书馆精神就是“懂书、爱书精神”。
【摘要题】理论探索【关键词】图书馆精神/懂书/爱书【正文】1 懂书爱书——图书馆精神的核心什么是图书馆精神,近几年图书馆学界已经讨论得沸沸扬扬,但如果到图书馆做一调查,却是鲜有人能准确予以回答的。
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图书馆学研究之不切合实际。
因“图书馆精神”含有“精神”之所在,我们又常说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故作为一个热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倒是十分期望此精神能够给图书馆界注入些许新的活力。
笔者不揣浅陋,对此予以探究。
每一个行业总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所以我们总是说某某行业的行风或行业精神之类的话。
如中国保险业在2003年把其行业精神概括为:“服务大局、勇担责任、团结协作、为民分忧”。
[1]同时我们也看到,并非每个行业都打出行业精神这块牌子,树立行业精神这面旗帜的。
与图书馆行业相近的博物馆、档案馆,探讨其行业精神的似乎也不多见。
贺小兰在《试论百年图书馆精神》一文中认为:“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精神,不断推动着中国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百年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主线并延续至今。
”胡军在《图书馆精神刍议》一文中把图书馆精神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爱馆敬业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团结协作的凝聚精神。
以上论点,对则对矣,爱国主义和民主精神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一种精神,而作为图书馆精神单独提出来,显然是不适当的。
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的信息中心,无疑应具有胡军先生所概括的五个方面行业精神。
但似乎把这五个方面的精神移作任何其他行业,称作其他行业精神也未尝不可。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叶继元教授所着《中国百年图书馆精神探寻》,通过对近百年几代图书馆学人的考察,进而把图书馆精神概括为:敬业、爱书、利人精神。
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源流、价值及其近代变革论文
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源流、价值及其近代变革论文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
印刷术源自道家的雕版印刷,它活跃于唐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昇为印刷术的始祖。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源流、价值及其近代变革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源流、价值及其近代变革全文如下:摘要:中国是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国,但中国关于印刷术的系统研究却始于民国时期。
或者说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印刷史研究,不仅来自中国传统的图书目录版本之学,而且从西方学者有关中国印刷术的研究获得启示,形成了中国印刷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近代是西方新式印刷术取代中国传统印刷术的阶段,学者也将目光投向近代,进入了印刷术本身从古到今沿革历史的研究,从而突破了传统的以图书为中心的框架。
本文主要根据民国时期的论文,探讨其学术视野与研究思路。
一、梳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源流(一)以图书版本学为基础从中国图书史来看,在印刷术出现之前有很长一段抄本图书的历史,印本图书的出现一般认为是在隋代或唐代,而有关印刷术的史料比较零散,不成系统。
因此,中国形成了以图书目录版本校勘考据为基础的传统文献学,关于刻本的记载就成为中国印刷史的源头。
采用倒推的方法,从民国时期的有关著述入手,梳理其引用资料及辑录体例,分辨从中国书史中如何分离出了图书刻印史---即中国印刷史的轨迹。
晚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图书版本目录资料积累丰富,藏书家及藏书机构也有大量古籍版本实物可以考察,于是有藏书家笔记、书跋等文体,汇辑有关图书版本及刊刻的资料。
1897年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以藏书家为线索,辑录排列相关资料,并以"昌炽按"形式添加个人见解。
其中涉及五代国子监"印书之始"、《梦溪笔谈》所言毕昇发明"活板"、书籍装帧等资料。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历史_现状与展望_朱强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历史、现状与展望*□朱 强 摘要 将北京大学图书馆110年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晚清和民国的初创与曲折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合并扩张与长足进步时期、改革开放后追赶世界先进大学图书馆的持续发展时期,分述了三个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从八个方面展望了大学图书馆的未来。
关键词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图书馆 110周年 大学图书馆 未来 今年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周年。
110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晚清和民国的初创与曲折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合并扩张与长足进步时期、改革开放后追赶世界先进大学图书馆的持续发展时期。
如今,她正满怀信心,朝着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目标奋进。
本文以时间为序,回顾历史,关照现实,直面新情势下的挑战,力图探索未来发展。
一、初创与曲折发展时期: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它的建立与京师大学堂一样,是晚清政府和无数仁人志士数十年救亡图存、艰难探索的结晶,承担着兴办新式教育、开启民智、促进社会改良的历史重任。
1896年,刑部尚书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首次提出建立“京师大学”、“设藏书楼”的主张。
同年,奉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孙家鼐也上书,指出“仪器图书,亦必庋藏合度”,大学堂应当“建藏书楼、博物馆”。
随后光绪皇帝发出上谕,为京师大学堂拨款“购图书、备仪器”。
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通过了《京师大学堂章程》。
该章程把藏书楼的建设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其作了种种具体的规定,还详细开列了藏书楼的经费预算。
该章程不但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最有影响力的正式文献,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尤其是大学图书馆史上最早、最完备的建馆章程。
《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通过调取各地官书局图书和选购民间及国外书籍两种方法,为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收集图书。
我的图书馆情缘
我的图书馆情缘葛剑雄《图书馆的故事》 [英]马修·巴特尔斯著 赵雪倩译 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看这本《图书馆的故事》的读者大概都知道博尔赫斯的名言:“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但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模样,就只能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
1957年我进入初中,有了学生证,可以凭证进上海图书馆看书了。
当我第一次进入它的目录厅,随意翻着一个个书目卡片箱时,简直无法想象馆里竟藏了那么多的书。
进入高大宽敞的阅览室时,我虽然没有马上联想到天堂,却立即视为乐园,此后经常出现在梦中。
不过,直到1978年成为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以后又留校任教,我才有机会走进真正的书库。
尽管那时的书库夏天闷热不堪,冬天冰冷彻骨,还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灰尘——怪不得馆里的工作人员进书库都会穿上深蓝色的工作服。
1985年第一次出国,第一次见识哈佛大学怀德纳图书馆,才知道“天堂”的模样。
1997年我到坐落在日本京都近郊山上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当客座教授,尽管此前我已参观过几十座世界著名的图书馆,但在仰望这座图书馆大厅的穹顶时,还不得不为它精巧的设计和完美的功能所折服。
在担任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的助手期间,我得知他曾在研究生的最后学年开始当过三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馆员,而他的族伯谭新嘉先生还是该馆的元老,与他亦师亦友的前辈学者中有好几位都是当初的馆员或编纂委员,如向达(觉明)、贺昌群(藏云)、刘节(子植)、王庸(以中)、谢国桢(刚主)、赵万里(斐云)、王重民(有三)、孙楷第(子书)等,更加深了我对图书馆人的敬意。
2007年,我在当了十一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后,意外地被学校任命为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从一个图书馆的读者变为主管——拥有450余万册图书、200余位员工,为3万多师生服务——我没有像一些朋友所羡慕的那样有更多的时间看书,特别是看一般读者看不到的书(实际上我已规定全部藏书都向读者开放),但对图书馆还是有了更多的了解。
史籍《顺风相送》有力佐证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史籍《顺风相送》有力佐证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史籍《顺风相送》有力佐证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文化走出去·伦敦书展系列】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这是不争的事实。
致敬前贤怀念向达老师
致敬前贤怀念向达老师徐自强①向达,字觉民,湖南溆浦人,土家族。
1900年生,1966年含冤去世,享年66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阎文儒、陈玉龙先生主持编辑《向达先生纪念论文集》时,笔者仅以先生所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嘉道拓和道光拓)两种为题材,撰了一篇短文以表达对老师的哀思。
现在再撰此篇,以示追忆和怀念。
一笔者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重庆道南中学任兼职的学校图书管理员时,曾读过向达先生的文章《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1933年发表于《燕京学报》专号之二),始知其名。
直到1956年,笔者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才在系迎新会睹先生尊容。
当时教我们《中国隋唐史》课程的是著名的汪篯教授,向先生专长的《中西交通史》,笔者因所学为考古专业而未能选修,故在北大与先生相处的十年中,一直未能系统地听过他的课程,只是在几次专题报告和到先生北大燕南园家中拜访时聆教过几次,现在想来深感遗憾!但是,向先生是阎文儒先生研究生时的老师,阎先生又是笔者的老师,且与笔者数十年来过往甚密;故从阎先生那里,笔者对向先生的生平和为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早在1934年,向达先生在商务馆和北平图书馆工作时,就表现出了突出业绩,得到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聘请,专门讲授“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史”。
先生时年仅34岁。
这是我国最高学府文科大系对他自三十年代以来,勤奋翻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又刻苦研究中西交①徐自强(1933—2013),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曾任国家图书馆分馆副馆长。
通史所取得的成果的认可。
1939年春,刚从欧洲英国、法国考察回国半年的向达先生,又被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聘为“中西交通史”的导师。
这时日本侵华战争正酣,北大等高校西迁昆明,先生也携眷从广西迁往昆明,住在离昆明数十里的一个叫浪口村的乡下,只能每两周进城一次,指导研究生学习。
后因日军大肆轰炸昆明,北大研究所被迫迁到郊区龙口村,这里与浪口村相距不过数里,先生便得以在家中授课。
同时,先生又在西南联大历史系开讲“中西交通史”,这就进一步确定了先生在我国中西交通史方面的研究成就和地位。
向达《蛮书校注》成书考
向达《蛮书校注》成书考
郑元元
【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2024()2
【摘要】《蛮书》是研究我国西南历史的重要著作,向达集《蛮书》多个版本、前人校勘记、金石文献等之大成,结合地理、民族、语言等资料为此书作校勘和详细注释,历时二十三年著成《蛮书校注》。
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向达《蛮书校注》初稿誊清稿、清样和终稿所记载的信息入手,梳理了向达校注《蛮书》的起因、撰写和出版过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文末比较了誊清稿和终稿在内容、参校本、参考注文等方面的差别。
【总页数】7页(P114-120)
【作者】郑元元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石河子大学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2
【相关文献】
1.《文苑英华·赋》校注引书考
2.补《蛮书校注》三则
3.杜友晋《吉凶书仪》及《书仪镜》成书年代考
4.《商君书》各篇的作者、创作时间及其成书考
5.投稿与鲁迅的人际交往——《伪自由书》成书前后经过考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图书馆2.0五定律”等
“图书馆2.0五定律”等1931年,阮冈纳赞到马德拉斯大学图书馆已经三年多了。
阮冈纳赞在从事图书馆工作的经历中,迫切感到这个职业需要一套系统的理论。
于是,曾为数学家的阮冈纳赞颇具匠心地创立了“图书馆学五定律”。
这一定律为五句话: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机体。
其中第二定律最初表述为“书是为所有人用的”。
“图书馆学五定律”为阮冈纳赞带来极大的荣誉,被誉为对我们职业最简洁的表述。
按阮冈纳赞的说法,这一定律的特征同数理科学中的定律一样:一是简洁,只有4~6个单词。
二是各定律间有逻辑性,后面的定律可从第一定律推出。
三是它能指导图书馆的各项活动:如按照第四定律,图书馆文献需要分类编目;按照第五定律,图书馆分类法和目录应该具有可扩充性。
数十年来,阮冈纳赞的定律反复被人提及,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派生出许多新的版本,如戈曼的“图书馆学新五定律”。
直到web 2.0时代,阮冈纳赞的思想仍频频出现在学术博客中。
如OCLC的Lorcan Dempsey”s weblog发表了一篇《阮冈纳赞与长尾》,讨论长尾理论中的“供应集合”和“需求集合”与阮冈纳赞五定律中第二、三定律的关系。
xihuyu2000也写过一篇《web 2.0环境下的“图书馆学五定律”》,解释“图书馆学五定律”在web2.0环境下的新理解。
“图书馆学五定律”的某些术语,在图书馆2.0时代有些局限性。
我们完全应该根据图书馆服务环境的变化,像戈曼等人一样修改创建新的适应图书馆2.0环境的新“五定律”。
半年前,我曾在博客中写过一篇文章《图书馆五定律之2.0版》,并引发很多不同版本的“五定律”。
我当时所撰写的“五定律”中,第二到第五定律均有Web2.0或图书馆2.0文献中对应的英文表述,但没有关于第一定律的英文表述。
直到今天,在网络期刊Webology上读到了Jack M. Maness 的长篇论文《图书馆2.0理论:Web 2.0及其对图书馆的意义》,从文中对于图书馆2.0的定义,终于找到了较为理想的第一定律。
敦煌蒙难故事
敦煌蒙难故事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百年纪念日即将到来。
于是,一个中国文化界无法放下的问题,再次焦迫地摆在面前:敦煌文物何时归?敦煌藏经洞是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最重大的文物发现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悲剧性的。
三万多件珍贵文物,流散到十多个国家。
这是有史以来出土于一地的文物,经受最惨重的一次文化瓜分。
然而今天,对于敦煌文物的物归原主,我国文化界却依然忧心忡忡,并不乐观。
不大相信当初把敦煌文物弄出中国的那些国家,眼下会回心转意,把东西送回来。
这因为近三十年,他们对此的各种强辩与巧辩说得实在太多,这表明他们对敦煌文物的占有欲强旺依旧,没有任何松动与超越前咎的觉悟。
在藏经洞被发现了一个世纪的今天,历史已经没有秘密。
藏经洞发现史与蒙难史的所有细节,都明明白白写在纸上,任何辩驳皆无意义。
然而,我们还是要强调如下的事实:一、藏经洞的发现者是敦煌道士王圆,时间是1900年6月22日。
二、最早认定藏经洞文物价值的是甘肃学台、金石学家叶昌炽。
时间是1903年。
三、1904年3月,敦煌县令汪宗瀚对藏经洞文物进行一次调查后,遂命令王圆将文物就地封存。
这是正式的政府行为。
四、英国人斯坦因于1907年3月16日,法国人伯希和于19O8年2月25日,前后抵达敦煌莫高窟。
他们都是先得知藏经洞有珍贵文物出土,随即直奔文物而来,并都以少许银钱买通文物看守人王圆,启封取走大批珍罕绝世的敦煌文物,运回各自国家。
随后是日本人大谷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以及俄国人奥登堡等。
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这一连串事实的细节,是要说明———斯坦因和伯希和不是敦煌藏经洞文物的发现者。
他们是在藏经洞文物被发现和被封存之后,设法将其启封取走的。
可能有些人被当年伯希和在洞中翻阅敦煌遗书的那帧照片所迷惑,以为那是在进行考古发掘。
但相反———那决不是在发掘现场进行考古鉴定,而是为了取走文物而做的识别性筛选。
这一点,必须认清。
我们承认斯坦因和伯希和是两位优秀的考古学家,伯希和还是一位天才和罕世的法国汉学家。
王重民先生与敦煌遗书照片
王重民先生与敦煌遗书照片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李德范在国家图书馆的敦煌吐鲁番学资料中心,存有一万三千余张敦煌遗书照片(其中包括一部分内容相同的翻转片和放大片),共一千五百余种。
这些照片,从1934年起至今,已存在了近70年,在中国的敦煌学历史上,曾发挥过的重要作用,现在却很少有人问津和研究。
这些照片是王重民先生和向达先生,于1934至1939年,奉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先生之命,赴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等地,搜集、整理流落于海外的敦煌资料时所拍摄的。
这期间,向达先生在1936年秋赴伦敦博物馆捡阅敦煌遗书时,因受小翟理斯博士的刁难,看到的卷子,一共才五百卷左右,当时只将重要的照了相。
1938年,向达先生曾去法国国立图书馆,携回的是数百万字的手抄资料。
因而,这些照片的绝大部分,应是王重民先生拍摄的。
敦煌遗书在1900年被道士王圆箓暴露后,一拨又一拨的英国、法国、日本、美国人等,纷纷拥至敦煌,劫走了大部分有价值的敦煌卷子。
直至1909年8月22日,中国政府的学部才给兰州的制台拍了《饬查捡齐千佛洞书籍解部并造象古碑勿令外人购买电》的电报,要求把伯希和等捡剩的敦煌遗书送到北京。
在这过程中,不仅“捡齐”没有办到,却又在迁运中,遭到中国人自己的撕裂、私藏的摧残。
现在这批历尽磨难的敦煌遗书,全部收藏于国家图书馆,但绝大多数是佛经。
正如王重民先生说的“现在我们要想研究敦煌的古书,最重要的在巴黎,其次在伦敦”。
因此,在受袁同礼先生委派去英、法等国家进行考察时,王重民先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致力于搜集、研究敦煌遗书等资料,为此付出全部的心血和精力。
王重民先生的夫人刘修业回忆当时王重民先生“终日埋头在敦煌卷子堆中,他还把伯希和劫去的卷子,选出较为重要的摄制显微胶卷”。
“去英国伦敦暂住,他又去伦敦博物馆借阅该馆藏的被斯坦因劫去的敦煌卷子”。
“到了巴黎,巴黎如画的风光和繁华的生活,都没有使他陶醉,最吸引的,还是被劫去的祖国瑰宝—敦煌遗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馆 和 国立 北 平 图 书馆 的 学 术 行 迹 进 行 了勾 勒 。 咒》 ( 2卷 1 期) 。进入 国学 图书馆后 , 向达开 始 了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3— 0 1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 年项 目“ 南高学派研究” ( 1 2 C Z S 0 0 1 )
作 者简介 : 吴忠 良( 1 9 7 7 一) , 男, 浙江富阳人 , 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 图书馆史研究 。
学图书馆 。图书馆 的任职 经历 , 尤其是前 两次图书馆 经历 对向达的学术研 究产生 了重要影响 。
关键词 : 向达 ; 江苏省 立国学图书馆 ; 国立北平 图书馆 ; 北京大学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 G 2 5 9 . 2 9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6 0 6 0 ( 2 0 1 5 ) 0 7— 0 0 7 8 —0 5
图书馆任 职 , 缘 于 当 时 的馆 长 柳 诒 徵 是 其 南 高 师 时
的授 业恩 师 , 且 当时馆 内图书馆 专业 人 才 匮乏 , 所 以
向达 一生 治学 轨 迹 , 我们 发 现他 一 生 曾在 3大 图 书 馆工 作过 , 且 多 对其 学术 研究 领域 产 生 了重 要影 响 。
“ 1 9 2 8年 春 已任 职南 京 国学 图书 馆 ” , 并 得 出 了“ 向
主干 , 但 其精 力似 主要 在 图书 购置 上 。据《 江苏 省立 国学 图书馆 第 十年 刊》, 民 国 十七 年 ( 1 9 2 8年 ) 上 新
达在 1 9 5 2年 和 1 9 5 8年填 写 的 《 履历表》 恐有误” 的
此段经历的学者 , 他通过《 图书馆 学季 刊》 2卷 2 期 状 况 、 叙 述东 方情 势 之书 , 概未 购 置 ; 各 国 旧书名 著 、 尤为绝 无 仅有 。 ” ¨ 2 所 以, 向达 虽为 印行 部 上的《 著 者 略 历 》和 该 期 刊 发 时 间 , 推 论 出 向 达 新 刊要 籍 ,
柳诒 徵就 让 范希 曾 、 缪 凤林 、 向达等 人 前来 襄 助 。 向 相关研究主要有徐俊 的《 书札 中的雪泥鸿迹》 和孟 达在 1 9 2 8年 1月 到馆 任 职 , 任 印 行部 主 干兼访 购 事
彦弘的《 一位倔强的历史学家》 , 对 向达的欧洲访书 宜 。在任 职之 前 , 向达 虽 未 曾参 与 过 图书 馆 管 理 工 多 有论 及 , 吴 芳 思 的《 向达 在 英 国》 对 向 达 在鲍 德 里 作 , 但 他却 已经在 图 书馆 专 业 期 刊 《 图 书 馆 学 季 刊》 图书馆 的工 作进 行 了还原 , 冯锦 荣 的《 从 向达 致方 豪 上发 表 了两 篇 译 文 , 分别是 《 土鲁 番 回鹘 人 之 印 刷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6 0 6 0 . 2 0 1 5 . 0 7 . 0 2 1
向达 与 图 书 馆
吴 忠 良
( 浙江 工商 大学 马 克思 主义学 院 , 浙江 杭 州 3 1 0 0 1 8 )
摘
要: 向达是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图书馆事 业家, 他 曾先后 任职 于 江苏省立 国学 图书馆 、 国立 北平 图书馆 、 北京 大
( 上 述 3文具 见《 纪念 向达先 生诞 辰 1 1 0周年 国际学 译 、 著 并重 时代 , 仍 旧译 介 印刷 史 方 面 的论 著 , 也 开
术研讨会论文集》 ) 本文将详 人所 略, 探讨 向达在江 始 专 文 阐释相关 问题 。 苏省 立 国学 图 书馆 、 北 平 图书 馆 和 北 京 大 学 图书 馆 向达在 国学 图书馆 仅任 职半 年 左右 , 在此 期 间 , 因为馆 内藏 书存 在 四大 缺 陷 : “ 国 内各 图书 馆及 私 家 的经 历 , 冀 对 向达 的 图书馆 学事 业作 一蠡 测 。
第 7期
No. 7
河 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e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1 5年 7月
J u 1 . 2 0 1 5
向达 ( 1 9 0 0 -1 9 6 6年 ) , 中外 关 系 史 名 家 , 其 于 结 论 。向达 此前 任职 于商务 印书馆 编译 所 , 主要 敦煌 学之 拓展 实 有 极其 重 要 之 贡献 , 学 界 亦 早 有 定 任务 是译 稿 和审查 校 对史地 类 译稿 。他 之 所 以会 去 论, 研 究取 径 也 多 为 中西 交 通 史 或 敦 煌 学 。然 细究
一
、
国学 图书馆 印行部主干
所 藏孤 本钞 本 , 如《 永乐大典》 《 宋会要 》 等, 以及 四 库 之 书 皆所 未 有 ; 晚 近 新 出新 印之 书 , 如 武进 董 氏 、
向达 就职 的第 一个 图书馆是 江 苏省 立 国学 图书 上 虞罗 氏 、 南浔 刘 氏刊 印 各 书 , 以及 近 人 著 作 、 各 省 馆, 时称 国立 中央 大学 国学 图书 馆 , 即今 之 南京 图书 丛 刻 、 各学校、 团体所 辑文 艺科 学 、 各种杂志、 官 私 印 统计 、 规章 、 报告 、 图表 之类 , 皆所 未备 ; 东西 各 国 馆 。关于 此段 经 历 , 相 关 研 究 大 多付 之 阙如 。香 港 辑 、 地理 、 文艺 、 美术 , 以及 调查 吾 国 大学 中文学 院的冯 锦荣 教授是 为 数不 多 的关 注 到其 学 者研究 吾 国历 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