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讨论稿).doc

合集下载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讨论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创新学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加快实现学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子项目中相关建设目标,根据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在我院集聚、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关键与共性科技问题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为目标。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学院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依据,以具有优势科技人才、已形成一定成果的重点研发方向的专业为依托,以省、市、校级研发基地(机构)为主要载体,实行重点支持与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其示范与引导作用。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和高标准的建设目标,具备承担厅市级以上重大科研任务或工程项目的能力,能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研发基地建设中能发挥中坚作用,所从事的研究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

学校将按照“成熟一个、立项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分期分批培育建设。

建设周期一般为二至三年。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实行负责人制。

负责人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深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科学把握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

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团队带头人应为学校科研教学第一线的全职高级职称人员,具有主持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的经验,以入选省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或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建设目标。

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对依托专业的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具备较强的带动作用。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一般在5人以上,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和明确的任务分工,对团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第七条积极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鼓励跨专业、跨单位或部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组建学校主导的、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的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为加强我校各类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我校的学术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创新团队建设目标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产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力争通过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的建设,为我校教研人员提供学术创新平台,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培育在相关研究领域能取得重大学术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队伍。

二、创新团队的申请条件1.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能发挥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在本校在编在职工作的、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

2.创新团队应是在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XX,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一般可以现有的课题研究小组为依托来组建,也可自行组建。

对简单拼凑的“团队”不予支持。

3.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较好的前期学术积累,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具备较好的合作研究基础与经历,在同行中具有一定优势并具有明显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创新团队一般不少于5人,核心人员不少于3人,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提倡学科交叉。

同等条件下,对负责人及多数核心成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创新团队予以优先支持。

4.创新团队成员近三年有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以上(含2项,其中一项必须在研)或获得厅市级三等以上奖励(包括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含2项)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

5.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符合和我省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属于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研究范围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集成、工程化研究、新产品开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前沿研究等,研究课题具有可预期的学术创新价值或应用价值,能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训练,鼓励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引导研究生选择创新性强及富有挑战性的应用研究课题,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有关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重点资助紧密结合现场生产需要、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应用性研究项目。

优先支持跨行业跨领域联合开展研究的实际应用项目。

第三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评选工作遵循“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

第二章项目申报与立项第四条项目申报条件(一)我校正式在册的入学一学年后至预期毕业一学年前的全日制研究生均可申请。

每名研究生一年只能申请一个项目,在校期间参与不超过三个项目。

(二)申请者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三)申报者所在学科及其指导教师积极支持其课题研究工作,其指导教师能够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和配套资助。

(四)研究课题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围绕行业企业生产现场的工程需求、技术问题、管理难题。

申请项目一般应与校内外导师研究方向一致,并征得校内外导师同意。

鼓励研究课题与学位论文选题方向一致。

(五)研究课题论证比较客观、充分,技术路线清晰,可行性强。

理论、实验、方法具有创新性和独特研究思路,预期可取得创新性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六)已获各种资助的科研项目及其子项目原则上不予申报。

第五条申报与立项程序(一)个人申报。

符合申报条件的研究生填写《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立项申请书》,经校内外导师签署推荐意见后提交所在领域。

(二)领域初审。

各领域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提出推荐意见,报送研究生办。

(三)评审公示。

研究生办在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的基础上,聘请校内外(含企业等实际部门)专家进行评审,提出拟立项、资助意见。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XXX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条为提升学校科技创新的水平,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力聚集创新要素,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根据学校校科发[2010]76号《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加强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是以首席专家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以专业人才和专职科研辅助人员相结合,学科专业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某一学科、行业领域或产业方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产业技术开发的半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的任务: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汇聚不同学科的研究人才,系统解决某一学科或某一产业链上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形成学科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创新环境优越、重大项目聚集、成果产出高效、社会影响较大的创新团队。

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应遵循的原则(一)特色引领、资源优化、重点突出、整体带动。

(二)自主申报、公开遴选、专家评审、择优建设。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有明确符合社会需求的研究和发展目标;(二)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

(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团队、试验站等省级平台)。

(三)科技创新工作基础扎实,发展潜力较大。

近三年,承担过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或获得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省级以上新品种审定;(四)有引领学科(技术)发展的首席专家及15人左右的研究团队;(五)研发型创新团队须有以自主技术创办的核心科技型企业支撑。

第六条首席专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有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明确的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高的学术造诣,能够完成已制订的目标计划和任务;(二)品行端正,遵纪守法,作风严谨,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主持过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获得过科技成果;(四)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不超过55岁;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年龄不超过50岁。

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创新团队的人才集聚效应和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根据国家有关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围绕共同的科研目标和方向,由团队带头人和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组成,在长期持续合作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群体。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重点支持以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为依托,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划,在重点学科领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发展领域和方向,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科技创新群体。

第四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以引深产学研用合作、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为宗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科技创新机制.第五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原则是,目标导向、统筹规划、动态管理、滚动支持。

按团队水平和建设层次,创新团队分为“科技创新领军团队”(以下简称领军团队)、“科技创新重点团队”(以下简称重点团队)、“科技创新培育团队”(以下简称培育团队)和“科技创新区域团队”(以下简称区域团队).第六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努力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持续创新能力强、团队带动效应突出、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团队,凝聚带动一批覆盖全省重点学科领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打造形成一批产学研用相互协同、技术与人才等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研发取得一批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和综改试验区建设具有显著支撑引领作用的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

科研创新团队制度建设

科研创新团队制度建设

科研创新团队制度建设1. 科研创新团队得有明确的分工制度呀!就像一场足球比赛,前锋负责进攻,后卫负责防守,要是都乱了套,那还怎么赢?我们团队里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这样才能高效协作嘛!2. 奖励机制也超级重要好不好!这就好比是给努力的人一颗甜甜的糖果,让人更有动力呀!如果有人做出了突出贡献,就应该大大地奖励,这样大家才会更积极地去创新呀!3. 沟通制度可不能少啊!你想想,如果大家都各干各的,不交流,那不就像一盘散沙?团队成员之间要多交流想法,互相启发,这样才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呀!4. 培训制度也得跟上呀!就如同给树苗施肥,能让它茁壮成长。

定期给团队成员提供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才能让团队不断进步啊!5. 决策制度要公平公正呢!不能搞一言堂啊!就像在法庭上,要听取各方意见,才能做出最合理的判决。

大家一起商量,这样的决策才更靠谱呀!6. 考核制度要严格执行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就像考试一样,得认真对待,才能看出每个人的真实水平,让优秀的人更突出,让不足的人有进步的方向啊!7. 团队文化建设也很关键啊!它就像是团队的灵魂。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氛围,大家才会更有归属感,更愿意为团队付出呀!8. 项目管理制度要精细呀!不能马虎。

就像建造一座大厦,每一个细节都要把控好,才能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取得好成果呀!9. 创新激励制度得有啊!这是激发大家创新热情的法宝。

要是没有鼓励创新,谁还愿意去尝试新东西呢?让大家大胆去创新,团队才能有活力呀!10. 反馈制度也不能落下呀!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

及时收集反馈,才能不断改进,让团队越来越好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制度对于科研创新团队太重要了,只有把这些制度都建设好,团队才能高效运转,不断取得突破和成果!。

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一、更新观念,转变指导思想要搞好科研管理,首先要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管理观念和指导思想。

在这一趋势和背景下,转变体育科研观念、改革科研管理模式、促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将成为重要途径。

结合体育部教师具体科研情况,提出了以下的科研发展思路:1、大力倡导创新性、原创性研究,减少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2、在学科边缘、交叉地带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改变以往仅从单一学科或传统学科寻找研究的观念;3、树立团队意识,发挥科研团队中部分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强等优点,改变以往仅限于单兵作战的传统研究模式,促进团队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4、在方法上加强个案分析、田野调查、数字统计等实证性研究,增加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研究比重,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先进研究方法指导科研团队发展;5、在中青年教师中倡导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从事科学研究,创新思想,增加科研方法中的科技含量。

二、健全团队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是科研管理十分重要的方面,为科研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

为了鼓励体育部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出台了以下政策办法:1、制定与学校科研奖励办法相配套的奖励措施。

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多学习,多探索,多创新,对有突出表现的成员给予奖励。

具体奖励办法如下:特等奖:5,000元a.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一等奖;b.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一等奖;c.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d.一级权威发表的论文1篇;一等奖:1000元a.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二等奖;b.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二等奖;c.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d.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e.二级权威发表的论文1篇;f.教材主编三十万字;二等奖:500元a.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三等奖;b.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三等奖;c.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三等奖;d.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e.国内“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1篇;f.教材副主编十五万字;三等奖:200元a.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三等奖;b.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c.教材编委四万字。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

根据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队伍基本状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稳步推进博士点立项(支撑)学科和一级硕士点学科建设;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周期团队建设周期暂定为三年。

三、组建条件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正高级职称(45岁以下的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不少于3人)。

团队成员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立项建设(支撑)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4.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具体的组建条件如下。

理工类团队: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10万元(含)以上;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篇以上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检索收录论文)或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或出版学术专著1部;③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

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1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3万元(含)以上;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XXXX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汇聚创新要素、发挥团队效应,提高重大攻关项目的协同创新水平,提升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术团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创新团队遴选本着"宁缺毋滥、好中选优、严进高出"的原则,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运行与管理机制,重点建设有前期研究基础、有明确研究方向、有鲜明研究特色、有明显研究优势、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科研创新团队。

通过团队的培育和建设,能够产出更多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实现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和科研奖项的新突破。

第三条科研创新团队应围绕特定的研究领域、技术难题或社会需求进行技术攻关或提供服务,能对国家和地方科学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建设目标,科研创新团队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和社会服务类,可命名为"XX研究(发)中心"、"XX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XX团队"等。

鼓励跨学院、跨学科整合优势资源,联合申报科研创新团队。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四条科研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团体,有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骨干成员具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第五条科研创新团队一般由5-8人组成,应具有合理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原则上平均年龄45周岁以下,其中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人员原则上不少于二分之一,各团队成员不得相互交叉,且不属于学校省级科研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

第六条科研创新团队应具有前期相关的研究基础,在国内(或省内)同领域内具有一定研究优势和学术影响,近三年内科研业绩具备以下条款中的两项:1.主持二类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或主持三类科研项目3项以上;2•主持横向课题或实现成果转化到账经费10万元以上(自然科学类),或到账经费5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3.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的、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10篇以上,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论文3篇以上;4.获二类以上科研奖励1项以上;5.主持一类成果推广1项以上或二类成果推广2项以上;或获得一类知识产权2项以上;或以第一作者出版15万字以上学术专著2部以上。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如何加强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如何加强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如何加强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科研创新是指在立项、论证、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数据处理、现象分析、设备组合、项目理解及抽象等一系列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与前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

为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科研团队,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学校发展,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为目标,树立“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组建学校教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努力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准,力争使学校教师“全员、全过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通过系统培训、自主研究、互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下列目标:1、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其成为学校教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协作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我校能够依靠的教诲科研基本力量。

3、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程参与,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得到均衡,持久的发展。

4.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循序渐进履行职责,凝聚团队合作力量,打造具有“创新意识、时代特色、学校本色”的学校科研文化。

1、组建科研团队学校科研团队成员在个人申请,教科室审核,学校领导小组商议,经校务公开栏公示后,即为资格的获得。

《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范本

《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范本

《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范本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范本一、背景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进一步激发团队的创新潜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建立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二、目的本文制定此管理办法的目的在于:1. 建立和落实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提供创新团队建设的管理流程和具体操作步骤;3.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团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

三、适用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

四、创新团队建设原则为了保证创新团队的高效运作和卓越成果,我们将坚持以下原则:1. 目标导向性:明确团队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确保创新团队的工作与公司战略和发展目标相一致。

2. 团队互补性:注重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和背景互补,形成高效的合作机制。

3. 创新驱动力: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团队成员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4. 资源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经费、技术设备、培训等,以保障团队的工作需求。

5. 激励保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创新团队建设流程1. 确定团队建设的目标和需求;2. 招募合适的团队成员,确保团队成员相互间的互补性;3. 设定团队建设的时间计划和工作计划;4.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知识共享,促进团队成员的学习和成长;5. 定期组织团队会议,讨论团队工作进展、问题和挑战;6. 激励鼓励团队成员的优秀表现,并进行适当的奖励;7. 定期评估团队工作的绩效和效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六、创新团队建设的具体操作步骤1. 确定团队建设的目标和需求:- 分析公司的战略和发展需求,确定团队的定位和目标; - 定义团队成员的数量和专业领域。

2. 招募合适的团队成员:- 根据团队的需求,发布内部或外部招募通知;- 进行面试和评估,筛选出合适的团队成员。

3. 设定团队建设的时间计划和工作计划:- 制定团队建设的时间表,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设定团队成员的工作计划,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厦门理工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讨论稿-厦门理工学院科研处

厦门理工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讨论稿-厦门理工学院科研处

附件4:厦门理工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凝聚和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加快我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根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福建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和《厦门理工学院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6-2020)》等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建设是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种项目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是我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创新团队建设按照“强化优势、重点扶持、突出特色、创建品牌”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成果导向,鼓励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重点支持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能产生良好经济或社会效益的自主创新应用研究;以造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与人才,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推动更多创新团队进入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行列。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四条创新团队须有稳定和特色的研究方向,紧密围绕国家、省、市科技发展战略,开展具有原创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具有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其中,基础研究应着眼于学科前沿课题,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应用基础研究应以福建省和厦门市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研究。

第五条创新团队须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健全的运行管理机制,原则上应以校级重点学科或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为依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活动。

第六条创新团队的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良好的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能够解决学科前沿课题和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或能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技术难题攻关。

第七条创新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且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应具有教授职称,且是我校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或市级及以上人才(如闽江学者等)、或国家级项目或省级重大项目主持人等。

【最新推荐】科研团队管理办法word版本 (4页)

【最新推荐】科研团队管理办法word版本 (4页)

【最新推荐】科研团队管理办法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决定成立若干科研团队。

第二条科研团队有明确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

第四条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

第五条学院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

每个团队设负责人1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名,40岁以下成员不少于2名。

团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

学校创新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学校创新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学校创新科研团队建设方案科研团队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促进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发展,更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推动学校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方案。

一、加强组织与领导1. 提升团队组织的层级化管理,明确各级领导职责和权限,建立科研团队的决策机制,使决策能够更加科学合理。

2. 完善科研团队的人事管理制度,确保科研团队成员的选拔、考核和激励机制,使之能够在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3. 加强团队建设与文化建设,鼓励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工作状态。

二、优化资源配置与科研环境1. 加强对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与更新,提高科研实验条件,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完善科研资金的申报与管理机制,加大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科研团队进行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3. 加强科研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建立科研成果共享平台,促进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三、加强团队成员的能力培养1. 提供优质的科研培训机会,包括科研方法与技能的培训、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技巧的培训等,帮助科研团队成员提升科研水平。

2. 鼓励科研团队成员参与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培养他们的学术视野和国际化思维。

3. 加强对科研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和渠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科研团队,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

四、搭建科研平台与合作网络1. 建立科研创新平台,提供科研设备和技术支持,为科研团队开展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2. 加强与企业、产业园区等外部机构的合作,鼓励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3. 强化校内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培养跨学科的科研团队。

总结科研团队的建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加强团队组织与领导、优化资源配置与科研环境、加强团队成员的能力培养以及搭建科研平台与合作网络等方面的努力,能够推动学校科研团队的发展,提高科研水平和产出质量,为学校的创新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讨论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创新学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加快实现学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子项目中相关建设目标,根据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在我院集聚、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关键与共性科技问题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为目标。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学院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依据,以具有优势科技人才、已形成一定成果的重点研发方向的专业为依托,以省、市、校级研发基地(机构)为主要载体,实行重点支持与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其示范与引导作用。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和高标准的建设目标,具备承担厅市级以上重大科研任务或工程项目的能力,能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研发基地建设中能发挥中坚作用,所从事的研究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

学校将按照“成熟一个、立项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分期分批培育建设。

建设周期一般为二至三年。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实行负责人制。

负责人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深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科学把握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

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团队带头人应为学校科研教学第一线的全职高级职称人员,具有主持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的经验,以入选省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或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建设目标。

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对依托专业的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具备较强的带动作用。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一般在5人以上,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和明确的任务分工,对团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第七条积极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鼓励跨专业、跨单位或部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组建学校主导的、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的科技创新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科研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办法,以帮助科研团队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明确团队目标和规划科研创新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一个团队要想顺利开展科研工作,首先需要明确团队的目标和规划。

团队成员应该共同讨论和确定团队的研究方向、愿景和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有助于团队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合作效果。

二、鼓励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科研创新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分享。

一个成功的科研创新团队应该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团队领导者可以组织定期的团队会议,让成员分享自己的研究进展和心得体会,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互相交流意见和建议。

此外,团队成员还可以通过团队内部的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进行知识分享和讨论,提升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

三、激励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科研创新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团队成员。

团队领导者应该激励成员发挥创新能力,提供一个积极的创新环境。

鼓励团队成员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认真对待每一个不同的声音。

同时,团队领导者还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适当的奖励和机会,激励他们进一步贡献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科研创新团队需要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来引导团队的工作。

团队领导者可以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任务分工,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权限。

此外,团队领导者还可以建立一套绩效考核体系,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奖惩,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确保团队工作的高效进行。

五、鼓励学习和培训科研创新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的知识。

一个成功的科研团队应该鼓励成员进行持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团队领导者可以安排团队成员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研究交流活动,或者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帮助团队成员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

管理-制度】厦门理工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讨论稿)

管理-制度】厦门理工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讨论稿)

理工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我院各类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凝聚、稳定一批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保证学院科研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提升教师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学院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为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成效,根据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是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一种项目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是我院科研机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指导思想是: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前沿性创新课题为导向,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保障,配合学院251人才工程,以杰出学科带头人的造就与引进为重点,以学术队伍水平大幅度提高为目标,进行科研创新团队组织与建设。

第二章科研创新团队工作任务第四条科研创新团队是相对独立的研究实体,其主要工作任务是依托所在系、部的科研条件与人力资源,完成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建设高水平的学术梯队(推出新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

第五条学院通过支持科研创新团队从事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同时为省、市级创新团队建设积蓄力量。

第六条创新团队建设要进一步推动海外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创新团队在引进海外人才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选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出国学习进修等方面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第七条创新团队在获取各级各类项目,争取科技经费,解决重大理论与技术问题、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等要有明确、合理的建设目标。

第八条创新团队在两年内至少共同完成下列任务:①至少承担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至少承担二项省、部级科研项目;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至少三篇;③以主要参加者获得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以上奖(前三位)。

第三章科研创新团队基本条件第九条创新团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学术群体,可以是围绕某一重点研究方向有效整合的学术团队,也可以是学校整体引进或引进与整合相结合的学术团队。

学院科研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学院科研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学院科研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增强学校科研实力,凝练学科方向,培养科研骨干队伍,培育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规范科研团队管理,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校科研团队分为三级:省级科研团队、校级科研团队、院级科研团队。

省级科研团队按省级相关部门文件规定管理与建设。

校级科研团队按本办法规定管理与建设。

院级科研团队由所在单位自建并管理。

第三条校级科研团队建设管理与考核组织工作由学校科研处负责,实行循序渐进、择优申报、成果导向、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校级科研团队总数原则上不超过10个,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5年。

第二章申报与审批第五条科研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一)符合学校学科建设总体要求,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与工作目标。

(二)科研团队负责人主要负责团队开展科研活动及日常事务等工作,组织召开团队会议(每学期至少2次)。

应具备以下条件:1.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2.正高级职称;3.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4.近五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其中一等奖排前3名、二等奖排前2名、三等奖排第1名;5.近五年发表学校认定的高水平论文4篇。

(三)科研团队成员一般由5至10人组成,由科研团队负责人根据研究需要确定,鼓励跨学科整合研究力量。

科研团队负责人及其成员原则上只能在1个科研团队担任负责人或成员。

第六条科研团队的申报每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一次。

由申请组建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填报《XX学院科研团队建设申请书》,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学院(课部)审查合格后,报送科研处复核;复查合格的材料报校学术委员会评审;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评审通过并提出评审意见。

第七条评审结果经公示,报校党政联席会审批,审批通过后由学校发文成立。

第八条科研团队在建设周期内不可重复申报。

完成一个建设周期且考核合格后,同一科研团队可再次申请,以达到长期、持续培育的效果。

第三章团队建设任务第九条建设期满,科研团队须完成以下基本任务:(一)科研团队要形成1-2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领域),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二)自然科学类团队科研到账经费180万元,人文社科类团队科研到账经费120万元;(三)获批国家级项目2项,或获批省部级项目(非指导性)4项;(四)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作者)不少于1篇/人年;(五)科研团队主办或承办省级学术会议至少1次。

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升我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综合实力强的研究队伍,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为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凝练学术方向,提升研究水平,逐步建设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学术XX,争创标志性科研成果,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与科研队伍。

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建设鲜明的优秀本科大学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三条创新团队实行公开遴选,坚持“扶优扶强”和“择优汰劣”原则,突出,强化优势,目标考核,动态管理。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四条创新团队应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或较高的学术水平。

一般应以我校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基地和其它重点科研平台为依托,以优秀科技人才为核心,形成优秀人才团队,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

第五条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8人以上),也可以是围绕某一重大研究方向、一个或几个学科有效整合的学术团队。

学术团队具有专业及年龄结构合理,科学思维活跃,优势互补的学术梯队。

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和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共同研究的学术问题。

学校鼓励团队根据研究工作需要跨学科、跨学院进行组建。

第六条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必须紧密围绕和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学科前沿问题与多学科交叉的新的学科增长点,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第七条创新团队应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有稳定的、鲜明的研究方向,已经形成稳定、紧密的研究队伍,近年来在该方向上取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分工;近三年有重大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和较充足的科研课题经费。

第八条近三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含)以上;或厅级以上成果奖励2项(含)以上;或团队人均被SCI、EI、ISTP、CSSCI、《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料全文转载》等收录论文在1篇(含)以上;或团队成员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项(含)以上;第九条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理工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讨论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院各类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凝聚、稳定一批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保证学院科研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提升教师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学院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为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成效,根据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是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一种项目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是我院科研机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指导思想是: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前沿性创新课题为导向,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保障,配合学院251人才工程,以杰出学科带头人的造就与引进为重点,以学术队伍水平大幅度提高为目标,进行科研创新团队组织与建设。

第二章科研创新团队工作任务
第四条科研创新团队是相对独立的研究实体,其主要工作任务是依托所在系、部的科研条件与人力资源,完成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建设高水平的学术梯队(推出新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

第五条学院通过支持科研创新团队从事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同时为省、市级创新团队建设积蓄力量。

第六条创新团队建设要进一步推动海外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创新团队在引进海外人才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选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出国学习进修等方面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第七条创新团队在获取各级各类项目,争取科技经费,解决重大理论与技术问题、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等要有明确、合理的建设目标。

第八条创新团队在两年内至少共同完成下列任务:
①至少承担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至少承担二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至少三篇;
③以主要参加者获得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以上奖(前三位)。

第三章科研创新团队基本条件
第九条创新团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学术群体,可以是围绕某一重点研究方向有效整合的学术团队,也可以是学校整体引进或引进与整合相结合的学术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要求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和高标准的建设目标,学校将按照“边建设,边发展,滚动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立项建设。

第十条创新团队要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团队成员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要着眼于团队成员整体素质提高。

第十一条创新团队要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已取得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同时要有明确的科学研究目标。

团队需要有相对集中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

第十二条创新团队所在学科应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团队建设对所在学科要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能够强有力地推动学科建设水平提高。

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应与所在教学单位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相统一。

第十三条创新团队一般由5名以上中青年教师组成,团队中应至少有80%的成员为45岁以下的青年研究骨干,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建设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一般应由具有教授职称或很有专业影响力的副教授担任,且团队负责人一般不允许作为另一个团队成员。

第十四条科研创新团队由系、部推荐,科技处审核,学校学术委员会评审后确定。

第四章资助与考核办法
第十五条评审通过的科研创新团队,要与科技主管部门签订计划任务书,明确研究与发展任务,经批准后启动创新团队的研究工作。

第十六条学院对确立的科研创新团队,按照需要,以项目形式给予3-10万元的研究经费资助和其它科研条件上的政策倾斜(已申请到院级科研机构资助的科研团队不再重复资助),科研创新团队所在系、部要在研究经费、科研设备
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共同资助科研创新团队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确保研究成果与梯队人才建设的质量。

第十七条对科研创新团队实行严格考核与滚动发展机制。

每年将对科研创新团队进行考核,审查科研创新团队年度研究工作报告,检查研究工作进展,考核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工作情况等。

考核结果作为继续资助,停止资助或取消创新团队称号的依据。

第十八条团队成员科研成果不能重复使用。

第十九条团队共同完成的成果是指80%以上团队成员参与完成的成果。

第二十条本管理办法由科技处负责解释。

科技处
2007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